桃花源记试题

1\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2\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分)

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3\.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答: .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4\ .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3分)

要点: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②挑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5\ 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

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 , 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合即可。〔 “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两点每点各2分)

6\ .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3)避秦时乱

7\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6分)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8\ 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

9\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

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10\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8.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桃花源记试题

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他的含义是什么? 答: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 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3、 第三段文字哪两方面内容? ??答:(1)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好客风尚。(2)写村人自叙秦时避乱来此经过。 ??4、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答: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5、 为什么桃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知道。 ??6、 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答:躲避战乱,这里民风淳朴,不受压廹,自由快乐。 ??7、 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8、 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答:使人觉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9、 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答:外界变化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与世隔绝时间长;听见渔人所说的话。 ??10、 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11、 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的美好境界?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12、 作者虚构的这个桃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作者主平,安定,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13、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术构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奇”字,试举出三处“奇”。 答:(1)环境奇美。(2)与世隔绝多年。(3)待渔人如此热情。 ??14、 “具、咸”都是“全部,都”的意思,能否互换? 答:不能,“具”有详尽的意思,而“咸”没有,所以不能换。 ??15、 (1)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2)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答:(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 社会环境:安定和平。 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2) 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第二段)和对桃花源中淳朴民风的描定(第三段)来表现出来的。 ??16、 依据文中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 答:桃花源山洞口位于武陵源桃花林小溪尽头。 ??17、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环境优美,和平宁静,人民热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字定,快乐。 ??18、 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答:桃源人热情好客,富足安康。 ??19、 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20、 结合文章,谈一谈你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 ??答:它代表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安宁,没有战争,没有压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

民的美好愿望。 ??发挥题: ??1、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桃花源外的美景。 答:考查语言运用水平。描写要有文采。 ??2、 “桃花源”是自然美景,更是人世佳境,是对人类大同世界的憧憬,是对理想人生梦幻。请描写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并说说如何实现? 答:先写心中圣景,后叙实现途径。 ??填空题: ??1、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由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一线贯之。 ??2、(村中人)见渔人,(村中人)乃大惊,(村中人)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村中人)设酒杀鸡作食。 ??3、本文出现的成语: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桃花源在林尽水源的地方,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路径,用山有小口、初极狭、才通人、仿佛若有光等词,说明它不易被发现。 ??5、《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6、黄发指:老人;垂髻指:小孩。 ??7、对联: 美好理想寄桃源,黄发垂髫享太平。??

 

第二篇:桃花源记试题 (3)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 词语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甚异之。

4、豁然开朗。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问所从来,具答之。

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处处志之。

11、闻之,欣然规往。

12、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 翻译句子。

1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1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7、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18.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23、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4、后遂无问津者。

三、选择:

25.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既出,得其船 皆出酒食

B.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C.复前行 不复出焉

D.便舍船 屋舍俨然

四、回答下列问题:

2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27、表现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是:

28、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29、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目的是什么?

30、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皆叹惋”的内容又是什么?

31、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那些人生启示?

32、渔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33、出自本文的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并解释。

34、假如当时的渔人是一名导游,请你代他拟写一段桃花源的导游词?

答案:

1、缘:沿着。2、落英:落花。3、异:诧异。4、豁然:开阔的样子。5、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6、交通:交错相通。7、怡然:喜悦的样子。8、具:详尽。9、妻子:妻子小孩。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10、志:作标记。11、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12、寻:不久。津:渡口。13、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14、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15、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16、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17、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18.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0、(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21、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22、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23、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24、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25.C 2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馀人各复廷至其家,皆出酒食。27、诣太守,说如此。28、生活幸福;民风淳朴。29、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不满当时现实,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河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30、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皆叹惋”的内容是①世界变化大。②时间过得快。③外面得世界战争频繁,依然黑暗腐朽。④庆幸自己得社会和平安定。31、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32、渔人是一个背信弃义、不守承诺的人。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的淳朴好客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

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33、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明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落英缤纷: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34、略。

桃花源记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下列句中加点字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①渔人甚异之 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 ①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①寻病终 ②寻向所志 D. ①诣太守,说如此 ②不亦说乎

二、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4分)

A.便要还家 B.屋舍俨然 C.项为之强 D.满坐寂然

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5分)

豁然( ) 俨然( ) 阡陌( ) 怡然( ) 垂髫( )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9分)

1、欲穷其林____________ 2、仿佛若有光____________ 3、初极狭,才通人_________

4、屋舍俨然____________ 5、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 6、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

7、便要还家____________ 8、皆叹惋________________ 9、欣然规往_______________

五、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8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六、填空。(6分)

1、根据文章内容,恰当选用文中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__ __ __ __”。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__ __ __ __”。离开桃花源时,他“__ __ __ __”,但再来寻找时,还是“__ __ __ __”。

2、理解文章内容,并填空。

本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寄托作者美好社会理想的世外桃源。从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可看出,桃花源人不愿外界打扰,希望过和平安宁的生活。

七、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原因是:(1)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

2、文中最后写刘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根据下列的提示,写出相应的成语。(4分)

1、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成语:___________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成语:___________

答案:

一、A

二、B

三、huò yǎn qiān yí tiáo

四、1、走到??尽头 2、隐隐约约 3、仅 4、整齐的样子 5、交错相通 6、不值得 7、通“邀”,邀请 8、感叹、惋惜 9、计划

五、

1、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2、带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六、

1、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2、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

1、(1)环境优美 (2)和睦安乐 (3)没有战乱

2、暗示了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的在当时条件下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流露了作者无可奈何的的叹惋之情。

八、

1、无人问津

2、怡然自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