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导学案

一、 语言积累

1、通假字 :便要还家 为具言所闻

2、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 古义: 今义:食物新鲜,味道好

(2)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男子的配偶

(4)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5)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今义:不充足,不满

(6)遂与外人间隔 古义: 今义:指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的距离

(7)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古义; 今义:延长,延伸

(9)便扶向路 古义: 今义: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

3、一词多义

(1)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2)寻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3)为 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4)志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5)之 忘路之远近( ) 渔人甚异之( )

4、词类活用

欲穷其林( ) 渔人甚异之( ) 处处志之( )复前行( )

5、重点词语

(1)豁然开朗( )(2)屋舍俨然( )(3)桑竹之属( )

(4)仿佛若有光( )(5)落英缤纷( )(6)黄发垂髫( )

(7)才通人( )(8)悉如外人( )(9)咸来问讯( )(10)并怡然自乐( )

(11)皆叹惋( )(12)不复出焉( )(13)阡陌交通( )

(14)诣太守( )(15)无问津者( )(16)欣然规往( )(17)土地平旷( )(18)遂与外人( )(19)欲穷其林( )(20)林尽水源( )

(21)怡然自乐( )(22)缘溪行( )(24)具答之( )(25)设酒( )

二、翻译关键句子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7、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8、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文本内容探究

1、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

2、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

4、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1)本文的线索是:

发现桃花林—— ——访问桃花源—— ——

5、阅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6、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7、文中有两处语句暗示了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不存在的理想社会,请找出。

7、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9、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9、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为什

么“不足为外人道也”?

11、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

12、渔人“处处志之”后来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13、《桃花源记》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其实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都有自己向往的“桃花源”,请简要说说你心目中的“桃花源”。

14、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兴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句,给人很大的启发。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15、归纳成语典故:(1):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境界。(2)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突然领悟到了一个道理。(3) :

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4)(5) 每家养的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距离很近,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6) : 指老人或小孩。(7):形容因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8)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9)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魅力情景。(10)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的地方。(11):不必跟外面的人说。现多用于要求别人不要把有关的事告诉其他人。

16、请概括文中三个段落的段意。

《桃花源记》练习 一1、要同“邀”,邀请 具同“俱”详细地

2(1)鲜艳美丽(2)交错相通(3)妻子儿女(4)与外界隔绝的地方(5)不值得(6)隔绝(7)更不必说(8)邀请(9)沿着 3(1) 离开 房屋

(2)寻找 不久

(3)作为 对,向

(4)做标记 标记

(5)的,助词 代眼前所看到的景象(代词)

4(1)穷:走到尽头(2)对…感到诧异(认为…奇异)

(3)志:做标记(4)前:向前

5、(1)开阔敞亮的样子(2)整齐的样子(3)类(4)隐隐约约(5)繁多的样子

(6)指老人和小孩(7)仅仅(8)完全,都(9)都(10)都(11)都(12)从这里(13)田间小路(14)拜见(15)津:渡口(16)打算(17)平坦开阔(18)于是(19)尽(20)消失

(21)快乐的样子(22)沿着(24)详细地(25)摆,摆出

二(1)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便看到一座山(2)(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3)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4)(我们的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

于是就跟桃花源外的人隔绝了。(5)(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晋朝了。(6)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后都感叹惋惜。(7)(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8)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9)桃花源中的人对

(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呀。” 三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1)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2)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5、桃花源的人衣着、和平劳动、生活幸福快乐

6、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人向往。

7、(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8、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9、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10(1)大概是秦末以来的历史,并且是桃源人不知

道的事。(2)为桃花源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3)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11、(1)自然环境优美(2)社会和平安定(3)百姓生活和乐12、作者这样写是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13、人

人平等,互敬互爱,远离贫穷,团结,衣食无忧,老有所养,孤有所托。14、 人的一生都有可能经历坎坷和不顺,都有可能历经苦难和艰辛,而只有经历了这些之后,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15(1)世外桃源(2)豁然开朗(3)怡然自乐(4)无人问津(5)鸡犬相闻(6)黄发垂髫(7)不知有汉,无论魏晋(8)阡陌交通(9)落英缤纷(10)与世隔绝

(11)不足为外人道

16(1)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2)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图景。(3)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二篇:桃花源记 对比阅读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日:“环堵①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

空,晏如②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尝)曰:“令吾常醉

于酒足矣。”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

⑤则大适③四融然④。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

张,弦徽⑥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环堵:四壁。多用以形容居室简陋。 ②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③

适:满足。④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⑤畜:同“蓄”。 ⑥弦徽:琴弦

与琴徽,琴微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渔人甚异之 ( )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3)颖脱不羁( ) (4)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

生活图景?

1

5.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

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6.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

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答:

7.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与朋友相聚,他

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3分)

答: 〔甲〕略

【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

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

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8.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

(3)诚不可缺 诚: .

(4)卒亡天下 卒: .

9.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10.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

11.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

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甲】略

2

【丁】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 ...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1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甲】略

【A】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夹,皆中的,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害;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受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宋史·岳飞传》 注:①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②负:具有。③强:擅长于。④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⑤周同:人名,擅长射箭。⑥矢:箭。⑦的:箭靶的中心。⑧筈(kuó):箭的尾部。 3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

(2)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未冠: ..

16.跟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止匕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以鱼我所欲也》)

C.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

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分)

(1)此人—一为具言所闻,旨叹惋。

译文:

(2)飞由是盖自练习,尽得同术。

译文:

18.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19.选文乙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岳飞年少有志的?

答:

【甲】略

【B】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1.解词

(1)屋舍俨然 ( ) (2)阡陌交通( )

(3)或请重法以禁之( ) (4)自是数年之后( )

2.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问所从来,具答之 B民之所以为盗者

C上哂之曰 D或请重法以禁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4.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B】段里的话来说,起码是因为那里没有 和 。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

4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答案)

【附答案】

1.(1) 对??感到诧异 (2) 类 (3) 束缚,拘束 (4) 停止(2)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4. 赋繁役重,官吏贪求。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2.(1)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2).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3)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4) 只要懂得琴中的乐趣,何必非要(在琴上)抚出美妙的音乐呢

3.(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5. 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6.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7.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2分)。(意思对即可)

【乙】翻译:字元亮,年轻时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凭任自己的体会,不受拘束。曾在《五柳先生传》说:“(五柳先生,陶潜)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的,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阳。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烂烂的,常常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但还是安然自若的样子。”他自己这么说,当时的人也这样说。当有亲朋带着酒菜去找他,他也不推辞。每当喝醉的时候,就舒舒服服的睡觉 。他从没有高兴或生气的样子,只是见酒就喝,如果没酒,也可以不停的吟诵。他不懂音乐,却有一张素琴,弦也不调音,每当朋友门来喝酒。就弹琴唱歌,说:“只要能体味琴中的趣味,何必一定要有琴音呢!”

答案8.(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

9.(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10.避秦时乱 隋炀帝

11.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丙】翻译: 房玄龄上奏说:“我看过朝廷府库的兵械,远远超过隋朝。”太宗说:“铠甲兵械等武器装备,诚然不可缺少;然而隋炀帝兵械难道不够吗?最后还是丢掉了江山。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百姓人心思定,这就是朕最好的兵械。” 5

答案12.(4分)①交错相通 ② 通“邀” ③你 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

13.(4分)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分)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分)

14.(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争,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得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2分)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老虎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2分)(意对即可)。

【丁】翻译: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的很伤心。孔子用手扶著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说:“听您的哭声,真像轼一再遇上忧伤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你要好好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15.(1)邀请(2)没有成年

16.B

17.(1)这个人(渔人)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知道)的事,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2)岳飞因此更加刻苦训练,全部掌握了周同的射箭技术。

18.环境优美;生活愉快;民风淳朴;社会安定。

19.刻苦读书;苦练射箭。

【A】翻译:岳飞,字鹏举……(岳飞)年少时就具有气节(负,具有),沉稳忠厚,很少说话。天资聪慧悟性好,擅长记诵书与传〔书传:指经书及解释经书的著作)。尤其喜好《左氏春秋》及孙武、吴起的兵法。家里比较清贫,捡拾柴禾作为照明工具。背诵复习通宵达旦。(岳飞)天生就有非常大的力气,不到二十岁(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之礼),能挽起三百斤的弓箭(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单位)。(岳飞)向周同学习射箭,周同发射三支箭都射中靶子,以此示范给岳飞看;岳飞拉开弓射一箭(就)穿透了靶子(筈kuò,箭的尾部),再发一箭又中。周同大吃一惊,把自己所喜爱的好弓箭送给岳飞。岳飞于是就练习得更勤快,全部得到了周同的箭术。

【B】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的对那官员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当不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6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