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论文

心理效应在员工激励管理机制中的应用

摘 要: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激励管理机制可以极大限度的激发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热情,激励他们向成功目标靠近,也是企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经济一体化伴随的是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对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激励机制中充分利用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合理规避心理效应的消极作用,让激励管理机制作用充分发挥,达到提高员工积极性,创造更多的财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心理效应 员工 激励管理机制

激励,就是领导者激发员工的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前进的过程。激励作为调动人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贯穿于管理活动过程的始终。激励机制的实质是通过一定的激发与鼓励激活动机,催人振奋,它是取得最佳领导效能的前提与条件。好的激励机制不但使工作主体发生作用,更能激发受管理者进行自我激励形成合理的自我激励机制。“水不激不扬,人不激不奋” 是我国古代典型的激励思想。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基于马斯洛(A.H.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 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弗隆(V.H.Vroom)的期望理论;亚当斯(J.S.Adams)公平理论;以及帕特(L.W.Porter)和劳勒(E.Lawler)的综合激励理论等心理学、管理学观点。

在员工管理激励机制中最常用到的有以下几种模式:目标激励模式;典型激励模式;薪酬激励模式;自我管理激励模式。员工激励的模式是灵活多样的,在实际运用中也并非只用某一种模式,有时是交互使用的。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同任何事一样,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

在员工激励机制运用过程中如果忽视心理效应的存在,或是只看到心理效应在其中起到的积极或是消极作用就会影响到激励机制产生的效果。只有妥善用好心理效应才能更好的发挥激励机制的效用。所以,在激励管理机制的应用上要做到充分利用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合理规避心理效应的消极作用。

1、 在员工激励管理机制——目标激励模式中,善用“成败效应”,谨防“超限效应”。

目标激励是激发员工的动机,调动其积极性,使其为实现某一目标而正确行动的过程。 1

目标有远近之分、高低之分、个体的与集体的之分。目标激励模式可分为信仰目标激励、道德目标激励、成功目标激励。

1.1信仰目标激励中,信仰涉及到员工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也包括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等。信仰激励模式一般为在单位中开展员工夜校、青年活动,以纪念日、节假日活动形式,使信仰目标借助相应的活动体现,让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信念。

1.2在道德目标激励中,道德目标是分层次的,从基层到高层,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内涵。管理者要根据员工不同的工段等提出不同的道德目标,激励员工为之而努力。道德激励模式,一般通过内部广播、园区橱窗宣传、主题演讲会、职工大会为员工树立道德目标提供参考,并通过批评教育、适当惩戒等形式对没有达到道德目的行为进行纠正。

1.3在成功目标激励中,成功是包括业绩成功和承担工作成功的。成功激励模式,一般通过为员工制订相应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并在完成出色的情况下给以精神上的鼓励和宣传,在物质上也给以一定的奖励。

在目标激励模式中,激励者确立的目标要因人而异,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这样才能对员工有吸引力。

努力后的成功效应,不仅是来自容易的工作获得成功,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以达到成功的境地,才会感到内心的愉快与愿望的满足。如果经过极大的努力而仍然不能成功,失败经验累积的次数过多之后,往往感到失望灰心,甚至厌弃工作。这就是努力后的失败效应。因此,在目标激励模式中,不是目标越高远越好,也不应该千人一面,要把目标细化,针对不同员工的不同特点。管理层应帮助能力强的员工将目标逐渐提高,帮助能力较弱的员工将目标适当放低,以便适合其能力和经验。

心理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不论是什么目标,如果单纯从理论说教的角度对员工进行灌输,次数越多、时间越长效果越差。员工明明已经在道理上明白了树立正确目标的重要性,可是管理者却总是强调个没完。从心理学上讲,这种絮叨是一种重复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性抑制。越是强调,员工听不进,甚至还会产生逆反情绪。从另一个角度讲,目标太大,又空洞,是员工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的,这种目标就不会对员工起到激励作用,反而让员工体验的是一种挫败感,也是超出员工能力范围的“超限效应”。

2、在员工激励管理机制——典型激励模式中,善用“鲶鱼效应”,谨防“光环效应”和“霍布森选择效应”。

典型激励就是用突出的、典型的人或事对员工进行激励的模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

从我国古代就十分推崇领导的榜样作用。员工管理中,通常会采用宣传社会中、员工身边优秀典型的方式来激励其他员工,达到教育目标要求。管理者会以培养、宣传等方式挖掘员工身边学习、社会活动、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先进典型来激励其他员工。给优秀典型展示自我的舞台,建立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性竞争氛围。

鲶鱼效应是指,通过外部刺激激发个体竞争意识的现象。

利用员工中各类优秀典型的先进事迹或是先进做法,来带动其他员工,达到相互激励互相进步的作用。在单位中利用员工自发组成的“非正式团体”如志愿者等的积极作用,给单位员工正式团体如工会、文艺团的组织机构以活力,并且借助这些非正式组织来更好的适应不同员工群体的发展需求。

光环效应是指,由于对人的某种品质或是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品质或特点的印象。

在管理中树立员工或是集体优秀典型的同时,不但能看到典型的优点,还要慎重对待典型的缺点和不足。当一个员工或是集体取得了一定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典型时,他的缺点和不足就会被弱化,甚至是被管理者视而不见了。这样一来会妨碍了管理的公平性,也会对其他个人和集体产生消极作用,弱化了管理制度的权威性。这种效应如果产生就使典型的激励模式成为管理机制不公正的导火索。

此外,另一种心理效应也要值得我们注意。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顾客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 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管理者要为员工树立多方面,多角度的典范,比如技能、文艺、体育、劳动、助人、自强、科技等等,给员工提供符合自己情况榜样的机会。不能只把挣钱多者、听话者树为榜样。那样一来就像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那样不让员工有选择和判断余地,就会失去典范的激烈作用。

3、在教育激励管理机制——薪酬激励模式中,巧用“蝴蝶”效应和从众效应”防止“马太效应”。

薪酬是基于员工各方面需求而制定的一种比较科学的激励机制。薪酬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它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罚款四项内容,前两项内容属于“硬件”,后两项属于“软件”,只有“软硬兼施”,才有可能达到显著效果。激励的方式还有多种,对优秀人才实施倾斜激励政策,凭业绩决定薪资水准,奖效挂钩,采用高薪、优厚的福利、提拔晋升、 3

表扬等。俗话说“小功不奖则大功不立,小过不戒则大过必生”只有做到奖功罚过、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才能使先进受到奖励、后进受到鞭策,真正调动起人们的工作热情,形成人人争先的竞争局面。

在紊乱学中,有一条叫做“蝴蝶效应”的原理。据说,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作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管理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的,恰当的,可能影响员工一辈子;错误的,专断的,也可能贻误员工一辈子。在组织管理中注重细节的控制和调整,防止因为一个小的失误引起的大的问题。同时也可借助小的细节解决体现单位的人文关怀,公平民主问题,以慎重的态度对待员工。

发挥从众效应的优势。从众效应就是指由于群体的引导或施加的压力而使个人的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薪酬机制就是要使更多的员工向单位引导鼓励的方向发展,通过奖罚机制,惩戒行为偏差的员工,防止员工向社会、法律不允许的方向发展。

马太效应是指:“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福音》第二十章的这句名言广为流传,以至成为众所周知的“马太效应”的代表格言。在员工教育中,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是显著的。员工或是集体一旦受到奖励,那么很多的荣誉就会接种而来;而一旦被列为“不行”的行列被认可和奖励的机会就会被剥夺。这会导致管理中不公正现象的产生,作为管理者要慎重处理。

4、 在员工激励管理机制——自我管理激励模式中,善用“软化效应”、“期待”效应。

自我管理作为内在激励因素,对员工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要唤起员工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的意识,让员工意识到企业给了自己发展的空间,自己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发展负责,独立工作承担责任的同时,也独立承担自我发展的责任,对自己进行激励和提高。让员工有权处理自己业务范围内的事情,同时要授予他们与其职责相适宜的决策权和行动权,如:参与企业的管理和重大问题的决策权,使职工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紧密结合起来,群策群力,共同为企业的发展而奋斗。这样,员工就会有责任感地去工作,也会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不断激励自己。单位应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适合其要求的晋升道路,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最佳的结合,这样,他们在工作时会乐 4

在其中,热爱自己的工作,千方百计地把工作做得完美出色。对有一定能力的职工,要给他一个发挥才能的空间,让他把所有的潜能都发挥出来,达到最大限度的激励作用。

在这个激励模式中,管理者退回到幕后,把管理激励的行动权交给被管理者自己,让他们在不同的情景和场合下体验作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感受。这更需要作为高层对员工行为的信任、支持和帮助。在员工自我管理过程中,允许他们探索,帮助他们成功,更要允许他们失败。实现自我激励关键是给他们以引导,帮助他们总结经营,更快的提高。

在软化效应中,“软化”是相对于“硬化’而言的。在管理学中,权力、制度作为管理者的手段,对人言行的约束确实具有不可抗拒性的功效。但是,仅仅依靠权力和制度所创造的管理气氛显得冷冰冰、硬邦邦的,可以称之为一种“硬化”的环境。而实行民主管理,管理层对每个员工一视同仁,员工之间相亲相爱、互相帮助,则能够使人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造成一种团结向上的人文环境,这种环境可称为软化环境。“软化”的环境可以使员工情绪上镇定、愉快,意志上振作、向上,可以减少员工的偏激、冲动、生硬等行为,可以缓解员工心理的紧张度和烦躁感。

“期待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是由于高层的期待和热爱而产生的影响。

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期望对于人的行为有巨大影响。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对员工的期望值越高,员工潜能的发挥就越充分。优秀的管理者总是尽可能地信任员工,不断鼓励员工;采用的批评则尽可能委婉,不使矛盾激化。积极的期待效应会激发员工奋进的潜能,使管理的效能最优化。

总之,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关键要以人为本,建立起多维交叉的员工激励体系。管理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心理效应的管理激励机制是管理人的艺术,是运用最科学的手段、更灵活的制度调动人的情感和积极性的艺术。单位一定要重视对员工的激励,根据员工的各种需求,采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种种措施,改善员工的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以提高其满意度,真正建立起适应本地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使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汤笑.心理效应解读.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

[2] 俞文钊.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 傅永刚.如何激励员工[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5

[4] 任顺元.奇妙的教育心理效应.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5] 夏国洪.人制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6] 华长彗.创新教育百例.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6

 

第二篇:管理心理学结课论文

气质在管理中的运用

姓名:崔瀚文

班级:文专市0942

学号:20xx90606214

一、 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人们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作方面所具有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动力特征,是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通常情况下可以理解为人的脾气和性情。

尽管人与人之间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作方面的特点各不相同,有的人心理活动进行的快而强烈、思维敏捷、极易外露,而有的人动作缓慢且微弱 、反应迟缓、不露声色。不过对于一个人来讲,气质就决定了他的各种行为并不以活动的内容、动机、目的为转移,而始终如一的得到相同的表现。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本性”也就是指人的气质了。

二、 气质的分类

人的气质各不相同,气质类型的划分也多种多样,比如气质体形论,气质血型论和气质神经论等。最常用的是古希腊医学家希伯克特的气质体液论。他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汁、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类,每种类型都有独特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胆汁质:其特点是情绪体验强烈,来得快,取得也快,精力旺盛,生气勃勃,勇敢,刚强,表里如一。这类人常表现为人任性、粗暴、易于冲动、感情用事。

多血汁:其特点是情绪易于外露,也易变化、反应迅速、动作敏捷、活泼好动、亲切、开朗、善于交往、适应性强。这类人常表现为情绪多变,粗心大意、轻浮散漫、轻率而不沉稳。

粘液质:其特点是情绪反应微弱,心情平静、稳定,心平气和、沉作冷静、耐心谨慎、自信而善于克制。这类人常表现为沉默寡言,反应迟缓、固执、倦怠、缺乏生气。

抑郁质:其特点是情绪体验深刻而持久,感情不易外露、稳定细心、善于体察别人无法察觉的细节和变化,富于想象同情心强。这类人常表现为温柔、怯懦、孤僻、敏感、动作缓慢、深沉。

上述四种气质类型是一种典型化的区分。在现实生活中,大多人都是近似某种气质类型,又兼有其他气质结构的特点。有些人甚至是几种气质的混合。

三、气质的培养

1、你要be aware,就是明白你现在什么状态,你想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看你的描述,你知道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你还是该知道你现在是什么样的人。

2、首先社交能力,你可以搜一下社交能力怎么提高,要想有威信,你必须有一方面鹤立鸡群,就是有你说话拿主意的机会。

3、你不要想成为领导者,你先做一个好员工,真心朋友不要想着去管别人,学会去沟通,用心去沟通。

4、有很多要学会,慢慢来。

5、要学会大气,这么大一个问题,一分也没有,说明你没气魄。

四、 气质理论在管理中的运用

(一)、依据气质的特点,合理安排工作

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不影响一个人的成败,但是气质影响人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效率。例如四种气质类型中的胆汁型和多血汁型的人,他们的气质速度更快、稳定性较差,因此,更适合于要求迅速、灵活反应的工作;而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更气质上具有更大的忍耐性和敏感性,因而,更适合于要求细致而持久的工作。所以,在人员招聘、人事安排上,可以根据工作的特点,在职位说明书中加入关于该工作人员气质的要求,选择在气质上与工作更加协调、匹配的员工,使二者相互适应。这样,员工的满意度会大大加强,同时工作效率也会大大的提高。

(二)、养适合工作要求的气质

气质并非一成不变的,气质既是稳定的又是可塑的,既有原生成分,也有后天成分,气质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而有所改变的。因此,在适应特殊的工作,比如高级管理人员、演员时,可以引导员工改变原有的气质,培养更加适合工作的气质。同时,组织也可以结合工作特点,分析适合工作要求的气质,让员工在工作中改变与工作不相适应的气质,跟好的适应工作要求。

(三)、人员配置要考虑气质的相辅和互补性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采用团队,气质的相辅和互补性有利于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

这首先是因为在一个团队中存在不同的分工,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工作职

能不同,对于气质也存在不同的要求。其次,有的工作往往需要几种不同类型的人协同完成,才能取得高的效率。这就需要在配备人员的时候要适当考虑气质类型的相辅和互补性。以一个营销团队为例子,在营销策划和执行等工作中,一个成功的团队既需要富有创意的方案、果断的决策、灵活的调整、周密的计划、耐性的执行,魄力、知难而上的勇气,又需要耐心谨慎,防止急躁冒进等等。这都不是一类人所能做到的。在一个团队中,按照个人的气质特征是适当的进行人事编排,使不同气质成员相互合作,发挥彼此气质的互补,相辅作用,将有利于工作任务的完成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人员配置注意气质的相辅和互补性还有利于协调群体的人际关系、和谐群体的社会心理气氛。例如:多血汁和胆汁质的人,热情主动,善于与人交往,因而易于与人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而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内向、拘禁,在人际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在团队成员进行组合时,应该要考虑气质特征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使得团队的人际关系更加协调。

(四)、根据气质的差异,采用灵活的管理方法

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其积极的一面,又都有其消极的一面。管理者在看到某种气质积极面的同时,必须正视其消极的一面;同样的再看到其消极的一面的时候,也不能够抹煞了其积极的一面。正确的方法是利用每一个员工气质的积极的因素,控制其消极的影响,做到扬长避短。

根据员工气质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措施,作员工的思想工作,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例如胆汁质的容易冲动、好挑衅,做思想工作时要讲求方法,不能直来直去,注重说理,批评要严肃;多血汁的人表现为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对于这类人批评要尖锐一些,因为这类人的比较开朗、可塑性强,易于接受批评;粘液质的人比较固执、不易改变,作这类人的思想工作要耐心细致、反复说服,使其逐步改变,抑郁质的人感情脆弱多疑,对于这类人要多鼓励,少批评,多侧面以引导,少正面指正。

1、气质绝对原则

气质是人最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很难改变的,因此一些专业工作要求人员具备某些气质特征。教师是专业人员,其任务是教书育人。目前虽然对教师的气质没有明确的要求,但是教师确实应具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

2、气质互补原则

不同气质类型的人组成团体,可以产生互补作用。气质学家研究了气质对群体协同活动的影响,发现两个不同气质或相反气质类型的人的合作,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成就。这种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我们的管理者要做有心人,在分配工作时要注意人的气质的协调与互补。

3、气质发展原则

气质虽然稳定,但并不是不可以改变和控制。气质在实践活动中是可以缓慢地发生变化。例如,加强学习,提高人的修养和自控能力,使气质消极的一面得到制约。同样管理者自己也要认识自己的气质特征,“扬长制短”,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