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总结

导论部分

1.财政学的任务是阐明财政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管理技能。

2.财政活动主要具体化为财政的收入和支出。

3.财政学的一个重点是研究财政政策。

4.财政学的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

5、财政学的研究对象:财政活动、财政管理、财政政策。

6、财政学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7、财政学指导思想:国家干预。(1)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

导。(2)借鉴西方财政学。(3)紧密结合中国

实际。(4)继承和发展。

一.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一) 财政的概念: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收支活动。从实际工作来看,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部门,即财政部门通过它的收支活动筹集和提供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市政府集中一部分国门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稳定和发展经济的目标。

(二)财政的基本特征:

1.公共性与阶级性 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三)市场系统=家庭+企业+政府

市场效率:帕累托效率标准(帕累托最优状态):任何一种改变

都不可能使一个人的情况变好而又不使别人的情况

变坏的状态。

(四)市场机制有效的环境

1.所有有行业的成本都是递增的 2.排他原则 3.不存在共用品

4.完全的信息 5.完全的流动性 6.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五)市场失灵:

指市场经济存在着的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垄断和自然垄断 (产量达到较高水平→→→模收益递增

和成本递减 →→→垄断 →→限制产

量,抬高价格 →→→价格高于边际成

本→→→市场丧失效率)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影响公平竞争→→→市场失灵) 3 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1)正的外部效应→生产成本大于收

益→得不到应有效益补偿→市

场失灵

(2)负的外部效应→生产成本小于收益→没

有付出应有的损失补偿→市场失灵

外部效应典型例子——公共物品) 4 收入分配不公 (市场经济→→要素分配→→形成收入

差距(个体要素禀赋不同)→→市场

失灵)

5 经济波动 (市场机制→→过度竞争→→供求失衡的反复→→市场失灵)

6 偏好不合理

(六)政府干预程度

与政府规模相联系 ,政府规模一般是以财政支出(或财政收入)

占GDP的比重这一综合性指标来表示 。

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集权化倾向的国家高于分权化倾向国家

(七 )政府干预手段

1.立法和行政手段 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3.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根本原因 :政府的运行是以政治权力为基础和前提的,而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权力不能创造财富,却可以支配财富,甚至凌驾于经济之上支配经济

(八)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 :

1.政府决策失误

2.寻租行为

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九)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市场配置资源→→市场失灵→→政府介入和干预配置资源→→财政

注意:政府或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及资源配置是必要且有效的,政府应与市场相辅相成,取长补短,作为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共同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政府干预失效亦不可忽视。

(十)财政的三大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 2收入分配职能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1)资源配置:指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广义的理解可以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的理解可以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

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求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主要是确定现实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

4通过转移性支出,是每个社会成员的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

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

求的大体平衡。

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

种“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

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 公共物品的提供、生产和定价

(一)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1.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2.纯公共物品提供方式

提供公共物品来满足公共需要可以有两个系统:一是市场,一是政府; 市场的运行机制——通过买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因而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

公共物品的特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也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

财政学总结

相对于市场机制而言,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他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

·一方面,政府具有社会职能,因而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追求社会目标,是政府本来应当承担的职责;

·另一方面,政府是一个公共权力机构,政府拥有向社会成员征税的权力,税收是保证纯公共物品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

3.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公共物品包括 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混合公共物品)

准公共物品的特征是兼备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质。准公共物品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具有非竞争性但同时具有排他性;另一类是由外部效应引起的

4关于公共物品私人提供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公路的“贷款修路,收费还款”方式;

公共项目采取“BOT”方式

(二)公共生产

1.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

公共提供≠公共生产

2.提供公共物品的国有部门和单位,宜采取国有国营模式

3.垄断性国有企业宜采取国有国控模式

4.竞争性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宜进行公司制改造

5.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放开搞活

(三)公共定价

价格是经济主体行为的信号,也是实现最优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 公共定价是政府保证公共物品提供和实施公共物品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责,公共定价的对象自然不仅包括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而且包括私人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定价方法

1.平均成本定价法

2.二部定价方法

3.负荷定价法

4.自然垄断行业的公共定价

二、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和评估

(一)财政支出的效率

1.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

(1)为了提高公共支出的配制效率,财政部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2)财政支出的来源受严格立法的约束;

(3)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都有制度的严格规定;

(4) 公共部门是非盈利性的部门,不以追求利润而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5) 财政资金的安排是高度透明的;

(6 公民拥有对财政支出状况的知情权。

2.财政支出的生产效率

政府部门的管理状况的评价历来是一个难题,它们的潜在效率如同未知数X一样无法确定,所以,通常把财政支出的生产效率称为政府部门的X效率。

3.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是财政支出效率的集中表现

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态势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其中包括财政资源配置效率的综合结果,也是评价财政支出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的综合性指标。

(二)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

1.财政支出的效益

所谓效益,就是人们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所费”和“所得”的对比关系,所谓提高经济效益,就是“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从原则上说,财政支出效益与微观经济主体的支出效益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政府处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支出项目在性质上也千差万别,同微观经济主体支出的效益又存在重大差别

2.财政支出效益的内涵和范围

①财政支出内源性效益

②财政支出的部门绩效评价

③财政支出的单位绩效评价

(三)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

1.成本-收益分析

该分析法是将项目的受益收入与支出成本、经营成本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收益能用货币计量的情况。

Bi-CiNPV??i(1?r)i?0

n

根据上式计算出来的结果,我们就可以对某一项目的投资可行性做出判断:

如果NPV>0,该项目可行;

如果NPV=0,计算内部收益率(净现值等于零的贴现率),如果内部收益率大于银行贷款利率,该项目可行;

如果NPV<0,该项目不可行。

对于不同项目进行选择时,则比较它们的NPV取值大小,同等条件下选择NPV高的项目。

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评估时要注意两点:

(1)对折现率r的选择,应采用社会折现率

(2)对公共项目投入,产出物的价格应采用影子价格

影子价格

1. 对可在市场上交易,但市场价格并不反映真实社会价值的产品 和投入品,设计出一种新的能反映产品实际价值的价格, 即~(shadow price)。

2.不少公共项目的产出品或投入品有价不实或无价可循的原因:

3.需要对价格进行调整,以反映真实的边际社会成本或边际社会 收益。

2.最低成本法

运用最低成本法来选择支出项目,其基本原理与成本-效益分析法大体相同,只是由于免去计算支出效益和无形成本的麻烦,操作程序要简化得多。

(四).财政支出效益评价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

①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兼顾的原则,即所谓“3E原则”

②针对性与兼容性相结合的原则

③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和相衔接的原则

④工作需要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2)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1.规模效益指标体系

2.结构效益指标体系

3.支出项目效益指标体系

4.公共部门(单位)效益指标体系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一、 财政支出分类

(一)财政支出分类的意义

①优化财政结构

②控制财政规模

③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

(二) 财政支出的三种重要分类方法

1.我国现行财政支出功能分类:

①类级科目是综合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国防、外交、科技、社会保障、环境保护)

②款级科目是反映为完成政府某项活动的某一方面的工作 (“教育”类下的“普通教育” )

③项级科目是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工作所发生的具体事项(“水利”款下的“抗旱”、“水土保持”)

2.按照经济类型分类

①经常性支出: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社会保障支出 ),对当年经济产生影响。 ②资本性支出: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久品所需的

支出 ,对当年及以后的经济产生影响。

③净贷款

3.按照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

(1)购买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1.政府是一个市场主体,一手交钱,一手接货(商品或者劳务)。

2.等价交换:双方竞价,对政府和商家都是预算硬约束。

3.直接干预经济的资源配置,和私人购买是一种替代作用。

4.间接干预收入分配。

(2)转移性支出

财政转移支出指政府单方面把一部分收入无偿地转移出去的支出,包括财政补贴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等。转移支出对社会总供求、社会总储蓄,以及经济增长具有间接的影响,即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

是间接的,但对分配产生直接影响。

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1政府是一个“慈善家”(非市场主体)(和李嘉诚的区别在于收入来源不同)

2非等价交换:受益人向政府游说获得,对政府和受益人都是预算软约束。

3直接干预收入分配,受益人收入提高。

4间接干预经济的资源配置,政府控制不了受益人怎末花这些钱(是买猪肉,还是买青菜;5买别墅,还是买经济适用房?)。

(3)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关系

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的比例关系受到一国政府职能的影响。一般来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较少直接参与生产活动,所以,购买支出所占的比重较小,但社会福利水平较高,转移支出所占的比重较大

处于经济发展初期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因为政府直接参与的生产活动较多,且公共设施基础较差,需要大量的政府投资,因此,购买支出所占份额较大。

(4)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各自的作用

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使政府所拥有的资金与市场上企业和个人提供的商品与劳务相交换,直接增加了社会购买力,从而对社会生产、就业以及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总量与结构均衡有着直接的影响,并对收入分配产生间接的影响。

转移性支出则是通过支出过程,将财力从政府转移到受领者手中,支出结果是资金所有权的转移(购买力转移),对收入分配有直接影响,但对社会生产和就业以及社会总供需状况的影响,则是间接的,是要通过资金接受者的反应来实现的。

(5)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分类的意义 :

1购买性支出比重大,财政偏重效率(发展中国家),转移性支出比重大,该国财政偏重公平。(发达国家)

2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3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二、财政支出的规模分析

(一)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指标

1、反映财政活动规模的两个指标:

·财政支出占GDP(或GNP)的比重

2、反映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 ?G(%)??GGn?Gn?1?Gn?1Gn?1

(1)财政支出增长率:

Eg??G(%)

?GDP(%)

(2)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MGP??G

?GDP

(3)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二)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

1.瓦格纳法则:政治因素:国家职能扩展→政府职能的内在质量提高→财政支出扩大

经济因素:工业化→扩大的市场与市场主体间的关系日趋复杂→要求建立有关的司法和行政制度 →财政支出增长

城市化和人口密集问题→外溢性→必须政府解决

此外,瓦格纳把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等方面的政府支出水平由它们需求的收入弹性决定,当人均收入增加时,财政支出中用于这些方面的支出也会大幅度增加,即随着经济中人均收入的增长,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增长了。

瓦格纳法则集中分析了财政支出的需求因素。他的法则假定国家是一个有机体,避开了公共选择问题,认为收入增长几乎不可避免会导致公共部门的扩张。

2.皮科克(Peacock)和威斯曼(Wiseman)的替代-规模效应理论 也称之为梯度渐进梯度理论:

1内在因素:在正常的时期,居民的税收容忍水平是稳定的,政府的财政支出也是比较稳定的,从长期来看是一种渐进的增长趋势。

2外在因素:

替代效应:当社会出现激变时,如战争、经济危机的出现,财政支出需要大幅提升。纳税人的税收容忍水平将会提高,整个政府财政支出在渐进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个台阶式的增长形态。

检查效应:当社会激变过去之后,政府不会轻易容许已经上升的税率降到原有的水平,私人也会因为遭受战乱之苦的缘故接受较高的税率,因此,政府财政支出水平虽然会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不会太大,下降后的水平依然会比激变前高,在此基础上财政支出继续以稳定的方式向前发展。

财政学总结

(三)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

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发展变化原因的分析:

1从计划到市场的改革,本身就意味着政府从市场的退出过程,这一趋势的出现是政府支出内在减少趋势的反映。

2预算内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根据收支平衡政策,财政支出相应下降。

3政府支出秩序方面的原因。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财政支出不仅包括预算内支出,还包括预算外支出和制度外支出。

4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GDP统计存在水份,财政支出与GDP的比重并没有表中所列的那么低。

(四)财政支出的影响因素暨合理规模选择的路径

1、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分析

①经济性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

②政治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

③社会性因素。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2、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微观因素

3、政治决策程序

三、 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财政学总结

财政学总结

(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思路 要处理好和把握好财政支持和保障社会民生的几种关系: 1促进经济发展与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协调的关系。 2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的关系。

3财政支持和社会参与的关系。

4增加投入和制度建设的关系。

第四章 经常性支出

一.行政管理支出

一.行政管理支出与国防支出的属性

①行政活动和国防活动是非生产性劳动

②国防和行政活动是国家必不可少的

③行政和国防支出是全社会消费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

二.行政管理支出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构成

按支出部门的不同,行政支出可分为:行政经费、公检法支出、外交支出等

按支出对象的不同,行政支出可分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三.行政管理支出的特点

1.行政管理支出属于公共支出

2 .行政管理支出具有稳定性

3.行政管理支出的效率难以考核

四.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规模

行政管理支出的相对大小

行政管理支出的相对大小是指其占财政收支的比重。在一国

的经济资源一定的条件下,政府行政管理支出过多必然会导致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过重,从而使微观资源配置发生扭曲。所以行政管理增长速度应小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这样才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公共事业。

五.影响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的因素

外在因素 财政收支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 物价指数水平 内在因素 政府机构膨胀 财政秩序紊乱 预算编制不合理 只管支出不管绩效

六.行政管理费的控制

结论:政府机构臃肿、人员规模较大、消耗性支出庞大

建议:建立廉洁、高效的瘦身政府,这需要每个公务员的共同奋斗

二. 国防支出

一.我国的国防政策

1.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

2.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

4.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5.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

6.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

二.我国国防支出的规模和构成

人员生活费 训练维持费 装备费

三.我国国防支出的局部和一般均衡分析

国防是一种典型的纯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尽管对于国防支出合理规模的一般均衡分析,但在现实中,

要找到合理的国防支出规模存在以下困难:

1.国防总需求难以界定

·“免费搭车”的想法

·社会成员无法表达其确切需求

2.国防总效益难以确定

·每个人对国防产品的评价不同

·每个人可用于购买国防产品的收入不同

3.国防的负担难以合理确定

·提供国防产品的成本来自税收

·每个人对国防产品的评价不一,并且不可能真实反应从国

防产品总所得利益,这使得每个人愿意支付的税收数量不尽相同。

综上,国防支出的合理数量界限,难以由一般模式来确定的。实际上,如何安排国防支出,很大程度上是由政治程序决定的。

四.国防支出的经济发展效应

1.总投资效应

2.正外部效应

3.开放经济效应

4.总需求效应

5.总体排挤效应

6.预算排挤效应

三. 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支出

一.教育、科技支出和医疗卫生的属性

1.将教育、医疗卫生和科学技术支出归入非生产性范畴,用于这些事业的支出不能对当年的物质财富的生产做作出直接的贡献。

2.从长远看,教育、科技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不断提高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素质,它们对物质财富生产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二.教育支出

1.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教育是分初、中、高几个层次。

义务教育并非混合物品,而是纯公共物品

义务教育以外的高层次教育,不属于纯公共物品,而属于混合物品。

2.教育具有强烈的正外溢性。具体表现:

1 .教育是高素质劳动力的来源。

2.教育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文明程度。

3.教育能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

4.教育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

5.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完全。

尽管教育也有一定的负外溢性,如提高犯罪技能等。但总体说来,教育的正外溢性大大高于负外溢性,这是近现代国家大体上都必须大力介入教育,直接为教育提供大量经费的根本原因所在。

三.教育支出效率分析

(1) 对学生本人补助的经济效应

学生在得到补助前,预算线AB和无差异曲线I相切于

E点,个人教育消费数量为OD。得到补助后,学生的预算线由AB向外平移至ACF,其中AC部分即为补助数额。新的预算线ACF与无差异曲线I’相切于E’点。个人教育消费数量增加至OD’。

对学生本人提供补助一般有两种具体的做法:一是拨款兴办学校,提供免费教育;

二是给学生发放免费入学卡。

(2) 对低收入家庭提供补助的经济效应

·家庭在获得补助前,预算线AB与无差异曲线I相切

于E点,用于教育消费的数量为OD。得到补助后,家庭的预算线由AB向外平移至CF,并且与无差异曲线I’相

财政学总结

切于E’点。可以看出,家庭用于教育消费和其他产品的消费同时增加,其中教育消费由OD增加到OD’,增加了DD’。

·在一般情况下,由于获得补助的低收入家庭可以将补助

款用于购买其他产品,因此这种方式无法保证家庭增加对教育的消费。

财政学总结

(3) 对私立学校补助的经济效应

·这一方式以私立学校而非学生本人为补助对象,政府部门试图通过补助,降低私立学校向学生收取的学费标准。该方式大多出于扶植私立学校的需要。

·在学费补助之前,预算线AB与无差异曲线I相切于E’点,个人的教育消费为OD。学费补助后,学费标准降低,个人的预算线外移成为AC,与另一条无差异曲线I’相切于E’点,个人对教育的消费为OD’,增加了DD’。

四.科技支出

1.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地位

(1)科学技术是对历史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国家的科技投入政策

(1)科技投入机制

(2)税收激励

(3)政府采购

3.财政的科学研究支出

4.国际比较

五.卫生支出

1.政府介入医疗事业的理由

(1)减少贫困是在医疗卫生方面进行干预的最直接的理论基础

(2)许多与医疗卫生有关的服务是公共物品,其作用具有外

财政学总结

部性

(3)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保险市场的缺陷是政府行为的第三个理论基础。

2..我国当前卫生医疗体系的缺陷

政府投入不足,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应急机制;医疗机构实行创收机制,以药补医,公益性严重淡化。

医疗保障机制不健全,还没有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医疗保障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发展滞后,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较低,相当多的城乡居民没有基本医疗保障,仍然主要靠自费就医。

城乡、区域和不同阶层之间卫生医疗服务水平的差距扩大。 医疗和医药费用上涨,居民个人负担加重,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系紧张,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

第五章 财政投资性支出

一、财政投资支出的一般分析

一.投资与经济发展

1.投资对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财政投资支出是生产性支出,同时又为私人部门的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公共资本一般是私人资本的互补品,因此,投资是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马克思的论述和凯恩斯的理论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这一论断。

? 马克思投资理论

研究与安排投资规模时必须考虑三个问题:投资规模要适

度;投资结构要合理;要注重投资效益。

? 凯恩斯乘数理论

投资对经济增长有乘数作用:

2.投资对对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财政投资支出增加会排挤私人部门支出,并与私人部门争夺有限的社会资源;公共投资也许被私人部门不用于生产能力的扩张上,比如更好的道路可能排挤卡车和其它交通设备的投资,而私人产出水平保持不变。因此,财政投资支出增加会阻碍经济增长。

二.政府(财政)投资的范围

财政学总结

财政学总结

财政学总结

财政学总结

财政学总结

1、基础产业投资—农业投资

2、高风险高技术产业投资

3、基础设施投资

三.非政府部门的投资特点

1.追求微观上的盈利性,并根据自身所能感受到的微观效益和微观成本计算。

2.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积累的利润和社会筹资来为投资提供资金。

3.只能从事周转快、见效快的短期性投资。

4.由于企业的微观利益所限,企业投资不可能顾及非经济的社会效益。

四.政府部门的投资特点

1、投资目的的非盈利性

2、投资实力的雄厚性

3、投资项目的长期性

五.政府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地位和作用

1.直接调节自身投资规模,间接调节非政府投资规模,保持稳定增长

2.调节自身投资结构,纠正非政府投资结构的偏差,使全社会的投资结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

六.政府(财政)投资的决策标准

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 ( 政府和非政府都遵循)

2.资本-劳动比率最大化 (资本技术构成高,劳动的生产率高)

3.就业创造标准 ( 政府特有的标准)

二. 基础设施投资

一. 基础设施投资的性质

(1)基础产业的含义

狭义上的基础产业是指社会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通信水利、城市供水、排水、供气、供电、供暖等设施;

基础工业主要是指能源工业和基本原材料工业(包括建筑材料、钢材、石油化工材料等)。

(2)基础设施的特点

1、为整个生产过程提供“共同生产条件”,具有公用性、非独占性和不可分割性。

2、大都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投资多、建设周期长。

3、处在“上游”的产业部门,它的感应度强,感应系数较高。

(3) 基础设施投资与一般产业投资关系

基础设施是处在“上游”的产业部门,基础设施投资是一种“社会先行资本”。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构成其他部门(也包括本部门)必需的投入品和服务,如供电、供水、道路和交通等等

基础设施在产业锁链中属于这样一类产业,即当基础产业、加工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时,一般要求适度加大基础设施投资,要求基础设施的 适度超前发展。

欧美发达国家: Q1→C→ Q2→D→ Q3

日本、韩国 : Q1→A→ Q2→B→ Q3

财政学总结

二.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式

(1)基础设施提供方式的特点

从经济性质来看,基础设施属于混合产品,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市场提供,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的方式。

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具有自然垄断性质、外部效应的基础设施由政府提供。

(2)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

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

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

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

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

5.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

三、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

一.财政对“三农”投入的重要意义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机制的必由之路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改善农村面貌

二.政府必须介入三农的理由

1、农业的社会经济效益大而直接经济效益小

2、对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的依赖性强

3、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

4、农业是一个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同在的风险产业

5、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市场扩张处于不利地位

三.财政加大“三农”措施和力度

1.深化以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

2.从20xx年起,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结构,实行“三补贴”政策。

3.大力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增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科技进步、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投入。

4.着力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5.加大农村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财政投融资制度

一.财政投融资概念

财政投融资是以国家的信用为基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有偿地投资于具有公共性的领域。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财政投资,也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性投资,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新型的政府投资方式。

二.财政投融资的意义

财政投融资是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需要。

2.财政投融资的特点,在于既体现政府政策取向,又按照信用原则运营,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先行资本或公共物品。

3.财政投融资可以形成对企业和商业银行投资的诱导机制。

三.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1.有偿性

资金来源和运用都是有偿的,资金来源主要有邮电储

蓄存款余额、社会保险基金的结余、政府担保债券和政府担保借款。

2、公共性

资金主要用于社会效益大、正外溢性大的公共性投资项目。

3、非盈利性

财政投融资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应尽可能收回全部投资成本。

4、统筹性

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银行)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

5、灵活性

投融资的预算调整(加减预算)在一定比例范围以内,无需人民代表大会审批。

四.“三大”政策性银行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

五.我国政策性银行的特点

1 以国家信用为背景

2国家财政提供有力支持

3自主决策 自主经营 自担风险

4保持合理盈利水平

5运用新的金融手段

六.政策性银行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的主要思路

1. 财政投融资体制的法制化。

2.融资渠道多元化。

3.加强财政投融资管理,促进投资环节的严谨高效。

4.完善财政投融资和市场投融资的协调机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