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分析

一、试卷结构:

本考卷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力求切合教学实际,值得一提的是,本试卷在注重语文基础积累的同时,加大了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力度,强调了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展示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同时也指明了中考复习的方向。试卷满分为120分,共有三个版块:第一题:积累与运用(共27分 第二题:现代文阅读(共29分)第三题:古诗文阅读(共14分)

二、对试题的评价

今年的语文学科试题严格执行大纲要求,同时又能体现“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的新课改理念。从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出发,从初中语文的实际出发,稳求有变,变在有新,深化了语文考试改革。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1、更加注重能力考查,着重考查学生的阅

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注重对文章整体的感悟能力、分析能力和评价欣赏能力的考查。作文仍保持较大的比重,命题宽中有严,既打开了学生的作文思路,又便于阅卷人员把握分值,淡化文体要求。

2、扩大思维含量,注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考查。全卷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加强对语言感悟能力和语言文化素养的考查。主观题允许合理的不同答法,探索开放性试题,鼓励个人创思。

3、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如这次的阅读中就专门选取了《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这篇文章,通过这篇文章,既让学生掌握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又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也正是通过这一文章,让老师们看到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阅读能力差,理解能力弱。特别是第12题,很多同学无从下手,根本不能理解“厚积薄发”的意思,还有13题,许多学生也特别粗心,答案都给的是道理论证,很显然是没太读懂,不善于结合上下文做题。 统观试题,感性和理性完美统一,更趋向人

文化、体现的是人性美。这次测试中,我校的平均成绩在70分左右。

三、对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稳中求变。如:

第1、2题是选择题,考查字音、字形,学生得分率为60%,字形相近,易混淆,学生掌握不够牢固。

第3小题为病句修改题,这类基础知识一要靠学生平时的点滴积累,二要求教师在平时应加强方法上的引导。如:病句修改中的中心语,句子成分的删改,这是学生最大的问题;同时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分析“说明”与“表达(表明、表述等)”的区别。这样,认真仔细审题后,问题则迎刃而解。这次的病句修改让很多学生失分,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教师平时对句子成分不够重视,没专门给学生做训练,致使很多学生不知道“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章,后来还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这样的句子是病句。.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第4小题,考查的是修辞方法的运用分析。这一小题就我校学生来说,失分率较高,选A

B C D的都有,我问了很多选A的同学,他们给出的回答显示,他们即使最后选对了,也不过是误打误撞,而不是真正弄懂了。这句中的“圆规”明显不是比喻,很多同学就记得另外一句“正像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中的“圆规”是比喻,这与我们平时教学中比较少接触借代这一修辞方法有很大关系,在《故乡》这一课可能专门讲过,但有些同学印象不深刻。

第5小题考查的是关联词语,虽说这个平时不作为重点讲,但很多同学在实际应用中基本还是能辨别。

第3小题考查的古诗词的背诵。这次的古诗词考查避免了过于单一,而且难度也不大,《观刈麦》在平时的教学中,重点强调的不是全篇背诵,而是要求学生抓住重点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等句子,所以这次得满分的同学普遍较少。

第4小题考察的是名著的有关常识。此题出得非常好,两个小题任选一题,妙在每一小题也是任选一题,这道题既考察学生的审题能力,又考察学生的语文能力。这题失分主要是很多

学生对名著阅读的不够,这也反映出我们的学

生主动读书的少。

第二部分阅读题,是由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

阅读两部分组成。

现代文阅读共2篇,分别是《故乡》选段和

《读书可以养气》。10——16题基本是比较容

易的题,但很多同学做题不认真,如12小题,许多同学都填的是语言、动作、神态等词语,

也导致失分不少。现代文阅读中,18小题失分也较多,前文已有涉及,不再赘述。

文言文部分,考的是课内《唐雎不辱使命》和课外《晏子使楚》的比较阅读,考试之前我们将课内重点文言文和古诗词作为了重点复习,课外文言文则采用的是学生自由复习,没有进行系统讲解,这样造成了学生的部分失分,从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老师绝不能放松,还必须认真仔细。另外22题中的题干把《战国策》写成了《赵国策》,以致于很多学生造成一种思维上的错觉,认为我们没学过这个,所以这一题失分也多。 第三部分考察的是作文。一篇命半命题作文

《依然不变的是——————》,这篇作文相对来说比较好写。另一篇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

本身难度大,对于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相对薄弱的同学来说难度就更大了。“我的财富”这个话题很广泛,只要学生能正确审题,写作应该不是很难,但我校学生对这一话题均把握不是很好,得分率普遍不高。

从考试情况看:学生之间的差距很大,好的文章观点鲜明,言辞流畅、精彩、严谨,旁征博引读书必定很多,字迹也漂亮、工整;而差的主题确立有误,甚至还有的学生根本没有主题;而且发现许多学生的“文体观念”很淡薄,基本技能缺失;还有不少学生似乎在考前死背一些范文,作文中雷同的、模仿的层出不穷,这种作文得分也较低。同时,卷面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因而一定要加强练字。

四、反思

1、转变观念,指导学生在运用中积累语文知识

老师们普遍认为语文知识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仍是十分必要的,要把握好一个“度”,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一个完整严密的知识体系,关键是要找准知识教学的突破口,找准课堂知识

教学与中考知识考查的结合点,注重源于学生的语文知识资源,注重生活中语文知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学生对语言现象和敏锐的洞察力、理解力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2、加强学习指导,培育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

“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语文学习习惯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文学习的行为习惯:如认真书写的习惯、查阅工具书的习惯、诵读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等。另一方面,是语文学习的思维习惯,如独立思考的习惯、推敲感悟语言的习惯、敢于质疑的习惯等,这些习惯重在引导培养,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过程也是培育学生良好思维品毛质的过程。只有养成了这两种习惯,才能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的学习,语文教学才会达到“不待教师教,学生自能学”的境界。

3、遵循阅读的规律,避免纯技术性的操练 阅读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语言感悟能力及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且

不可以纯技术性的操练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且不可肢解文章,打破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原则,这样学生势必读不出文章的情味来。阅读就是要回归文本,要带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

4、立足学生的真情体验,搞好当前作文教学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呈现出新的作文取向------“生活作文”、“个性作文”,即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认识生活中的现象,抒写生活的感悟。

 

第二篇: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分析

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往洞中学 吴 锋

一、试卷结构:

本考卷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力求切合教学实际,值得一提的是,本试卷在注重语文基础积累的同时,加大了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力度,强调了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展示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同时也指明了中考复习的方向。试卷满分为150分,共有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1分)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129分)

二、对试题的评价

今年的语文学科试题严格执行大纲要求,同时又能体现新课改理念。从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出发,从初中语文的实际出发,稳求有变,变在有新,深化了语文考试改革。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1、更加注重能力考查,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注重对文章整体的感悟能力、分析能力和评价欣赏能力的考查。作文仍保持较大的比重,命题宽中有严,既打开了学生的作文思路,又便于阅卷人员把握分值,淡化文体要求。

2、扩大思维含量,注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考查。全卷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加强对语言感悟能力和语言文化素养的考查。主观题允许合理的不同答法,探索开放性试题,鼓励个人创思。

3、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统观试题,感性和理性完美统一,更趋向人文化、体现的是人性美。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无疑受到一次思想教育和情感的陶冶。但分值偏低

三、对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

通过评卷后,纵观全年级的得分情况。五个班都考不好,其中九(1)班人均81分、九(2)班73分、九(3)班76分、九(4)班83分、九(5)班80分。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第一部:选择题,1-10题,满分30分,可是学生的得分并不高:特别是字义和标点符号的运用失分率较高,学生不易掌握。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11-16题学生容易把握,但得分率也不高,学生知道是这个意思,可是语言欠表达。而17-24题,其中第一篇选文《留一点停顿给自己》属议论文,虽说难度不大,但学生对选文内容理解不透,做起题来难以驾驭,所以失分较大。而第二篇《人脑的潜力》则属说明文,题量虽说不大,难度也适中,成绩拔尖的学生大多能做,可得分率也还是不高。那么25-26题属综合性学习考查,基本上会做,但第26题有个知识点超纲,《父亲的病》学生不知道,得分几乎为0分。27题考察的是作文。一篇是命题作文《我们一路走来》,大部分学生都写这个题目,可是对题目的意思把握不好,得分率也不高。一篇是半命题作文《那首歌,常在_________响起》,有部分学生写,但补充的内容有的不通顺。得分率也不高,还有学生审题不清,偏离主题,出现跑题现象。从考试情况看:学生之间的差距很大,好的文章观点鲜明,言辞流畅、精彩、严谨,旁征博引读书必定很多,字迹也漂亮、工整;而差的主题确立有误,甚至还有的学生根本没有主题;而且发现许多学生的“文体观念”很淡薄,基本技能缺失,卷面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因而一定要加强练字。

四、反思

1、转变观念,指导学生在运用中积累语文知识

老师们普遍认为语文知识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仍是十分必要的,要把握好一个“度”,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一个完整严密的知识体系,关键是要找准知识教学的突破口,找准课堂知识教学与中考知识考查的结合点,注重源于学生的语文知识资源,注重生活中语文知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学生对语言现象和敏锐的洞察力、理解力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2、加强学习指导,培育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

“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语文学习习惯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文学习的行为习惯:如认真书写的习惯、查阅工具书的习惯、诵读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等。另一方面,是语文学习的思维习惯,如独立思考的习惯、推敲感悟语言的习惯、敢于质疑的习惯等,这些习惯重在引导培养,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过程也是培育学生良好思维品毛质的过程。只有养成了这两种习惯,才能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的学习,语文教学才会达到“不待教师教,学生自能学”的境界。

3、立足学生的真情体验,搞好当前作文教学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呈现出新的作文取向------“生活作文”、“个性作文”,即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认识生活中的现象,抒写生活的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