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毕 业 论 文

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华文新魏小初加粗)

系 别:

专业名称:园林花卉专业B206-17(全称) 学 号:姓 名:指导教师:

1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论文范文

2

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摘要:简述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特点、功能及其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国内一些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探讨如何运用园林生态学理论建好生态园林城市。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建设;问题;措施

生态园林城市是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有效防治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施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环境更加清洁、安全、优美、舒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实现经济增长集约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3]

1 生态园林的内涵和特点

1.1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是将生态学的一系列原理(生态位,生态平衡、互利共生、植物他感、边缘效应等等)与园林景观艺术相结合,构成一个乔、灌、草及藤本植物因地制宜的配置在一起的空间环境,使之种群协调、层次明显、季相色彩相适宜,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一个生态协调稳定,景观优美且能极大地调节、改善和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栖息之地[4~6]。利用生态原理来建造的城市即生态园林城市,它具有集生态、社会、美化为一体的综合功能。

1.2生态园林城市的特点

生态园林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不仅具有园林的观赏、美化环境等特点,还具有诸多的生态学特点,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公共性与共享性、协调性和变化性、无界性与一体性以及综合性和完备性[7],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融合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在功能作用上,生态园林城市不仅能调节小气候、维持碳氧平衡、衰减噪声,美化市容,提供游憩的空间;而且还能增加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8]。生态园林城市是一个生态的城市,体现着生态城市的特点,具备生态城市的功能;同时,它又是一个人工制造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9],因此,现代的生态园林城市不仅体现了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体现。

自生态园林城市的理念提出以来,国内外都在积极的进行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和 3

探讨。19xx年在美国的吉利福尼亚克莱城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19xx年在澳大利亚的阿德雷德,同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19xx年在西非的塞内加尔,19xx年在德国莱比锡,相继召开了一系列的国际城市生态学术研讨会,将生态城市作为主要的议题。国际会议的召开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10]美国、法国、新加坡等国按照自己国家独特的特点,探索与城市相适应的生态园林形式,澳大利亚的怀阿拉市、新西兰的怀塔克尔市、丹麦的哥本哈根及美国的克里夫兰等城市,正在按生态园林的标准进行规划与建设。国内的不少城市也在努力的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建设模式,如大连、南京等,将自身的历史文化、自然特色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建设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城市[11,12]。

2 生态园林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意义

2.1生态园林的主要功能

2.1.1调节小气候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深刻影响着小气候。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积极作用。有研究表明,城市夏季草坪表面温度比裸露地低6—7℃,而冬季有草坪的足球场表面温度比裸露的球场表面提高4℃左右。[13]

2.1.2改善环境质量

(1)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时可吸收二氧化碳15kg。

(2)吸收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很多,主要有S02、NOx、Cl2、HF、NH3、Hg、Pb等,在一定浓度下,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对它们具有吸收和净化能力,研究表明,当S02通过树林时,浓度明显降低,每公顷柳杉每年吸收720kg的S02。

(3)吸滞粉尘。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由于树木有强大的树冠,叶片能分泌粘性的油脂使得树木具有滞尘作用。[14]

(4)杀菌作用。由于绿地上空粉尘少,从而减少了粘附其上的细菌;另外,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种杀菌素,而具有杀菌能力。操法国测定,在百货商场每m3空气中含菌量高达400万个,林荫道为58万个,公园内为1000个,而林区只有55个,林区与百货商店的空气含菌量差7万倍。

4

(5)衰减噪音。植物,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据测定,4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10—15分贝。[15]

2.2生态园林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意义

2.2.1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世界环境日趋恶化,环境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由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处置失当,尤其是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已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2.2.2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生态园林城市的核心问题是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为了使环境更适宜人类居住,且城市绿化具有改善城市气候、卫生环境、美化景观、承载游憩和节能等功能。增加绿量、重视生态、绿化城市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基础,而人均绿化面积、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化覆盖率是衡量城市绿化的量化基础。因此,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16]

2.2.3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

当前,城市都在为步入现代化城市而积极编制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围绕创建“园林城市”这一中心而编制新的城市绿化规划。“园林城市评选标准”明确要求,城市要具有编制完成并被批准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居民区绿地及风景林地、干道绿化等。这几种绿地形式从点、线、面上涵盖了绿地系统的布局,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必要基础依托。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目标的确定是绿地系统建设完备的体现,给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森林进城、生态优先,生态园林得到普遍倡导,认识到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不仅取决绿化的覆盖面积(覆盖率)和占地面积(绿地率),而且取决于空间结构和绿地类型,以及构成绿地的生物群落类型[17]

3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内相关文献报道和笔者对国内一些重要城市的考察,我国的城市在生态园 5

林建设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城市绿地面积不足,结构布局不合理

昆明[18]、南阳、哈尔滨[19]、郴州[20] 等都存在绿地面积不足、结构分布不合理的问题。城市绿地在建设中呈点、块状分布,城区缺少核心的森林作为城市的“肺”,而绿地之间也缺少足够的廊道连接[21]。而且在绿地面积中,草坪占的比重较大,大乔木等绿色植物下的硬质铺地的绿化形式不足。

3.2植物种类单调,缺乏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城市园林建设中,为了获得整齐的人工美,从空间结构上缺乏群落的分层,常常使单纯的草本、灌木或乔木相互孤立的种植,而生态稳定性最强的乔、灌、草结构则少见,从而造成了城市绿化千篇一律,缺乏自己独特的植物景观,如昆明、福州等都存在这样的缺点。这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特点,也弱化了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3.3建设缺乏科学的指导

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湖南、广西等省区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出现了大量移植外来树种,而对于本地的一些优良的乡土树种却不予重视的现象,结果导致外地树种无法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而本地的树种却越来越少。且在城市建设中,缺乏文化品位,历史文化没有得到重视,使建设出来的城市都是新兴的现代城市,文化底蕴严重缺乏。不同地域、不同城市、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将本地区深厚的文化内涵融会在城市建设中,将使城市更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3.4其它问题

公共绿地分布不均匀、公共绿地建设滞;未能因地制宜植树,如未能按杀菌、吸尘、化等主要功能植不同的树,绿化不能发挥环境效;行道树树种单一,虫害严重,树木不断死,治理费用连年增加,而且污染环境,破坏城市态系统的平衡;绿地规划中乔灌木比例变,草坪比例加大,造成生态失调;区与区之、道路行道树及绿地之间绿化风格相同;庭、居住小区绿化滞后;城市大环境防护绿地设成效缓慢;在旧城区改造规划建设时偏向产商利益,不顾及庭院绿化,人均绿地不足1m2。[22] 4 利用生态理论规划和建设生态园林城市

4.1师法自然与生态化相结合的园林设计思想

师法自然一直是我国园林的造园准则。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理论得到进 6

一步发展,传统的开敞空间方法加入生态学理论,给城市规划注入新的血液,开始了城市生态绿化的研究和实践。城市生态绿化是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融合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和稳定的绿地基础上,运用生态的原理和技术,借鉴地带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以植物群落为绿化基本单元,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地。它是顺应自然规律,利用修复技术,构建层次多、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的可持续维持和发展。城市空间上是多种生态系统的聚合,由于其建筑往往所占的比例最大,完全不同于自然系统的下垫层性质与人为活动所排放的物质能量改变了城市局部环境,使得城市在生态上成为孤岛,朝着不适于人居的方向发展。所以城市绿地的最主要作用是缓冲孤岛化倾向,尽量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因子保持接近自然系统的状态 [23]。

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可以用来描述城市空间格局的一个基本模式。按照生态学性质,基质是城市的建筑物,绿地生态系统构成斑块、廊道。在城市整体层次上,由斑块和廊道构成的绿地生态系统能够起到掩盖建筑物基质的作用,理想的状况是,城市下垫层的生态性质由绿地生态系统主导,使城市不再成为生态上的孤岛,与周边系统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合适人居的户外环境。但绿地生态系统不能解决所有的生态问题,如碳氧的平衡等。某些规划声称以碳氧平衡作为确定绿量(绿化率、覆盖率)的依据,实际上夸大了绿地的作用,城市根本不可能依靠自己解决碳氧平衡,碳氧循环即使不是全球机制

所决定,也至少是一个大区域的机制所决定。[24]

廊道(林带)需要一定的宽度,但宽度标准很难作出定量结论。目前环城林带、交通干线林带存在着相互盲目攀比的现象,但对其作用的认识却是非常模糊的。自然系统的廊道主要起着生物通道的作用,但在城市是否要强调生态通道?在林带改善小气候效应方面,农田防护林的研究成果很值得借鉴。有一些观点非常强调林带与主风向的关系,实际上线状林带对风的改变只限于林带高度3~5倍的范围,除非林带形成网络。林带的建设须考虑城市生态特点。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建设成果虽然巨大,却有明显的失误,如在干旱地带,缺水是主导障碍因子,营造乔木林带以后,树木的蒸腾作用使地下水位下降,生境更加旱化,如用旱生灌木和草木却能起到固定土壤的作用。笔者推想我国的林带理念可能部分来自于中国人的围墙观念,如同历史上的长城一脉相传,但万里长城并不能挡住外族进入中原。景观的美学价值是一个范围广泛、 7

内涵丰富、动态变化的难以确定的问题。都市人的审美时尚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但久居深山的农民却见高楼大厦最兴奋。保持景观中最大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给予最大的信息量可以作为一种准则[25]。

4.2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以生物多样性为理论基础

“生物多样性导致稳定性”,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态学原理。园林绿化植物配置要科学、合理,注重物种多样性。园林绿地结构愈复杂,生物种类越多,园林绿地系统就越稳定。植物群落的相对稳定是建立在生物多样性基础上的,生态园林本身就意味着生物多样性。植物是生态园林的主体和基础。单调的植物种类建立起来的园林,当失去人们的维护时,是不稳定的。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提高群落的生产力和生态效益,需要搞复层绿化,这一点没有植物的多样性是无法办到的。再优美的植物和景观,一味的复制,也会单调乏味。

城市是一个生物物种匿乏、自然因素奇缺的环境,多样性的生物是大自然留给城市人的遗产,它给人以心灵的抚慰和智慧的启迪,并培养着人们的审美情趣。没有生物多样性,城市中的自然,也就失去了根基,人类“回归自然”就成为一句空话。多元化是世界性的潮流,人们喜欢各种不同的树木花草,是兴趣使然,更是审美需求的体现。

20世纪40年代,出现了第一种农药DDT,这以前,自然界的植物并没有因缺少化学农药而死光。古代的森林中,昆虫和植物是食物链的关系,一般达不到危害的程度,这得益于生物的多样性,物种之同互相制约。城市的园林植物种类单一,没有农药保护,恐怕要彻底毁于病虫害。城市中增加天敌像鸟类、周氏啮小蜂、苏云金杆菌,实际是在增加生物多样性。自然界由单一植物组成的群落是极少的。纯林、纯草坪是一种不良的种植方式。生态园林需要植物的多样性,还需要动物和微生物的多样性,需要鸟类、蛇、青蛙、昆虫、微生物等害虫的天敌。缺乏生物的多样性,会导致病虫害的猖獗繁殖,给园林植物以毁灭性的危害。

4.3树立“以植物造景为主”的设计思想

众所周知:传统的植物造景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欣赏”[26]。因此,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应着重于全面安排园林绿地的植物构成与种植结构,力求提高植物覆盖率,多层次地进行空间生态组合和植物配置,以提高单位面积 8

绿地的绿化效益,提高园林绿化的数量和质量。

4.4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园林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理。可持续发展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满足后代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包含了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和系统性。进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时,应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设初期,充分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生长速度和生命周期等因素,以及绿地的性质、土壤环境等综合条件,将植物群落中的各种乔、灌、草等合理搭配,使植物群落在空间和时间上保持稳定持久。同时,积极开展水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坚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坚持经济增长集约发展,努力遏制水资源恶化倾向,有效保护和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26]

4.5合理布局城市园林绿地

布置城市园林绿地时,以生态平衡的原理做主导,使绿地系统的结构、布局形式与城市的自然地形地貌相协调,做到因地制宜、因需选种、因势赋形,使城市生态园林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利用天然的森林与植被,把自然引入城市中,拓展城市生态园林的内涵和外延,维护城市的生态系统平衡。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和互惠互利的原理,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既可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可形成优美的景观。还要保护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结构,丰富城市园林景观。应多造混交林,提高物种多样性,强化群落抗干扰能力。

4.6构筑城乡融合的城市生态网络系统

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不能只顾及城市内部,对于其辐射的城边区的城边林、清洁水体、开敞空间也属于城市生态建设的范畴。城市生态网络的建设不仅包括城市公园绿地,还包括城市周边地区的城边林,各种形式的农田防护林等所辐射的地带。这样形成的一种网状空间布局不仅保护了城郊的农田,也使城市绿地与农业(包括林、牧、渔)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构筑城乡融合的多层次、多效益绿地,优化了城市大环境的生态绿地网络系统。

4.7充分考虑各类植物间平面距离、立体结构(乔木、灌木、花草)与轮廓的变化

9

在城市内要做到点、线、面的绿化结合;在城市外围要做到郊区、农村的绿化结合;在植物品种上要做到乔、灌、草、花结合;在景观配置上要做到绿色植物与自然环境结合。

参考文献:

[1] 陈自新.探讨与共识———走生态园林道路.中国园林,1992,8(1):22~23

[2] 袁中兴,刘红,等.城市生态园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学杂志,1994,13(4):71~74

[3] 严玲璋.略论21世纪上海城市绿化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园林,1998,14(2):6~9

[4] 王祥荣.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中国园林,1998,(2):14~16

[5] 戴美琪.城市生态园林的功能和发展思路.湖南林业科技,2006,33(4):31~33

[6] 刘健.城市生态园林的构建及其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科研与技术,2005,(5):67~71

[7] 汪洋.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几点思考.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1):11~15

[8] 王蕾.生态园林及其构建方法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6,22(7):407~410

[9] 王克勤,赵璟.樊国盛.生态园林城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浙江林学院学

报,2002,19(1):58~62

[10] 闫红霞.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研究.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6):168~169

[11] 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264

[12] 王永义,杨晓明.论生态园林城市.天中学刊,2006,21(2):65~67

[13] 宋晓虹.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与文化原则.贵州农业科学,2002,30(5):64-65

[14] 王雅娟.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防护林科技,2003,54(1):50-51

[15] 陈辉.改善福州城市生态与实现城区园林绿化的探讨.福建林业科技,1998,25(2):63-67

[16] 柴元媛.城市园林建设生态观的形成与发展[J].青海农林科技,2004(3):54.

[17] 冀凤全,姚崇怀.生态园林建设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探讨[ 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3

(10):2104, 2124·

[18] 刘扬,周鸿.昆明市建设国家园林城市对策探讨.林业调查规划,2006,31(3):153~157

[19] 姜中珠.哈尔滨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对策研究.科技与管理,2006(2):1~3

[20] 王珊,何剑民.郴州市创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园林城市的思考.农业与科

技,2006,26(3):22~25

[21] 黄志龙,许潜.湖南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湖南林业科技,2006,33(4):36~38

[22] 赵宝江.创建园林城市改善生态环境.中国园林,2000,16(2):4-5

[23] Sun B,Li J,Xie Z Z,Currentstate and tendency of development of urban forestry[J]. 10

Journal of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1997,21(2):83—88

[24] Bonan,G.B.,The micoroclimates of a suburban Colorado(USA)Landscape and

implications for planning and design[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2,(49):97—114

[25] 冯国禄.试论中国城市的生态园林建设.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4):101~

104

[26] 刘健.城市生态园林的构建及其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科研与技术,2005,(5):67~71

11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

论文范文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