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征婚:男人相亲就餐注意事项大全

就餐时可以对对方的个人修养、教育、谈吐技巧等方面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当然,自己也不可避免成为对方心中暗暗评判的对象。

男士要处处体现绅士风度。男士应该主动选择餐厅,高档、中档或大众随自己的预算而定,但是不管档次高低,建议一定要选择比较安静而不是人声沸腾服务拖沓的餐厅。相亲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了解对方,所以交谈是重点,吃反而次要。男士要预先订座,然后通知女士具体地址。一定要提前到,千万不要迟到!

如是约在中餐厅,记得预定的时候说明要两个人的小桌子,千万不要为了显示气派找个包间的大桌,一 个大桌在两个人中间平白添加很多陌生感,坐得近了,两人不自然,而且显得大桌很累赘;分开坐,距离远了,说话费劲,吃菜转来转去也费劲。如果约在西餐厅, 最好选择去过或者常去的西餐厅,一来在熟悉的环境比较自在,谈吐也会自如许多,二来由于熟悉菜品和服务员,无形中增添点菜的自信,进一步给对方留下有能力 的好印象。

整体以大方简洁为主,不一定非要全套西装打领带如上班那么职业正式,但也不可拖鞋短裤T恤那么随便邋遢。

双方坐下来之后,男士让女士先看菜单,看她有什么喜欢吃的。懂得点菜也是一种个人修养的体现,但是千万不要因为懂而指手画脚,急于表现,可以在女士不知道选择什么的时候适当的提出建议,口气谦逊,不张扬。

如果女士让你拿主意点菜,点的时候要注意女士的忌口,不要为了向女方表现自己财力没问题而叫太 多,也不要点太少吃不饱。若是吃西餐,可以考虑推荐给女士一些甜鸡尾酒如:Margarita、Cosmopolitan、Mojito等。若她不喝酒 的,可以推荐一些不含酒精的鸡尾酒,也可以让服务员介绍一下。

1.建议不要找哥们或者闺蜜陪同考察,相亲是考验个人能力,对方没看上却和你的闺蜜或哥们对上眼的情况屡见不鲜;也不要找长辈陪同,除非是这位长辈介绍你们进行第一次认识,否则对方会觉得你胆小、没有个性。

2.谈吐非常重要。在等上菜的时候,男士最好主动一点引起话题,千万不要你看我、我看你什么都不 说。所以参加约会前最好预先做一点功课,看看最近有什么时事新闻生活时装娱乐八卦可以谈论,千万不要滔滔不绝只顾自己讲,让人插不上嘴。适当表现自己的强 项,但是不要给人傲气自满的感觉。

3.很多相亲失败之处就是自己或对方不注意食相。礼貌用餐不但是相亲礼仪成功的关键,也是个人修 养、受教育程度的体现:比方说接听手机,在用餐时无论是商业或朋友来电,最好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不然对方会觉得你的注意力不在他/她身上。不要发出大声 咀嚼或呼噜吃面条喝汤的声音,说话时嘴巴里不要含着东西,骨头吐在骨盘子里而不是桌布上,不要大声呼喝服务员等等;就餐过程中对方也在判断,如有太多不礼 貌的坏习惯,对方会考量以后真的要相处这些习惯和细节接不接受得了,会不会影响共同的生活。

4.买单时男生一定要主动,不要与女士AA,若女士觉得过意不去,也可以提议下次约会她请客,这 也是一个继续发展的暗示。饭后若没有其他安排,男士应该主动送女士回家,

或起码陪同她打上的士或送到公交、地铁站口。如若一餐饭下来男士觉得相亲的对象不 是自己的那杯茶,也要表现绅士风度,该买单还是要买单,千万不要退缩或者表现不情愿,让人暗地里说小气。

 

第二篇:征婚往事

征婚往事

当人们没时间恋爱,相亲和征婚这种传统方式又流行起来了。

有学者对《现代家庭》杂志20xx年1月至20xx年10月所刊载的1 255则征婚广告进行内容分析,并与19xx年的统计结果对比发现:性格与品德已成为青年择偶时最为关注的因素;健康、对感情的重视程度、户口、住房等因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被关注的程度上升;年龄因素仍很重要,排名第二,但已有淡化之势;身高、婚史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事业心等因素的关注度呈现下降趋势,尤其事业心,作为隐性潜能并未被征婚者所重视;兴趣爱好因素至少在通过征婚广告择偶的人群中被忽略;性别是影响择偶标准的一个敏感因素;在许多择偶标准上,男女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时代的征婚广告都会强调哪些内容来吸引另一半呢?

近代中国第一则征婚广告

国学大师章太炎征婚广告里提些什么条件?

19xx年底,学者章太炎丧偶,一向率性的他谈及自己续偶条件:“人之娶妻当饭吃,我之娶妻当药用。两湖人甚佳,安徽人次之,最不适合者为北方女子。广东女子言语不通,如外国人,那是最不敢当的。”

之后更在北京《顺天时报》登载近代中国第一则征婚广告。提出条件有三:“一须文理通顺,能作短篇;二须大家闺秀;三须有服从性质,不染习气。”

蔡元培的两则征婚启事

19xx年夏,蔡元培丧偶后曾写下一张“新式”征婚启事,贴在书房的墙壁上:

“一、女子须不缠足者(天足,背驰当道);二、须识字者(女子有才亦何妨);三、男子不娶妾(一夫一妻);四、男死后,女可再嫁(无须守寡);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女子可出夫)”

19xx年1月,蔡元培的续弦夫人复病逝。蔡元培再写征婚启事,张贴自家。

“一、原有相当认识;二、年龄略大;三、熟谙英文而能为研究助手者。”

蔡先生之启事,只贴家壁示友未能广而告之,但称得上是中国新式婚姻之先风。

除了这些有独特人生境界的大师们,民国时期普通人的征婚广告大致是何类型? 女子的征婚广告

从良妓女的征婚广告

19xx年2月19日上海《民国日报》载文《堕坑妓女登报征夫》,内提一位黄氏名雪花

的香港妓女,年方廿一,才貌双全,厌弃烟花生涯,生出从良意愿,特刊广告如下:

自维陋质,少堕烟花。柳絮萍轻,长途浪遥。

茫茫恨海,谁是知音?黯黯情天,未逢侠士。孽缘已满,夙债堪偿。

无奈未遇知音,难奏求凤之曲。每念红粉飘零之苦,同抱天涯落拓之悲。

好景无多,名花易谢。雅不欲托报章而择配,登告白以求凰。

翻觉红粉颜羞,难免文人讥讽;奈何东皇力薄。可恨护花无方。

章台作客,大半征逐风尘;惜玉怜香,总之花丛稀见。

叹年华之逝水,付夙恨以何如?

若蒙君子如司马之多情,小妹具文君之慧眼,不弃花丛贱质,请速惠临。

被招者,以二十二至四十三岁为合格,身价(赎身费)二百二十元,条件面订。

(上世纪20年代,大城市物价逐趋平稳,一圆银元换算成今日的购买力,约在90~110元之间。当时普通工人月工资一般为15~20元,实习生临时工10元左右,月收入超过50元,就已达到小康水平,100元以上,则进入中产阶层。像20年代初陈独秀任北大文科长,月薪400银圆,实际购买力相当于今日40000元左右,毛泽东任北大图书馆助理员,每月工资只8圆,也就7、800的样子,所以只能和人合租通铺,大被同眠。)

普通女子的征婚启事:

《民国日报》(19xx年7月6日)同时刊登的一则女子征婚启事:

一、面貌俊秀,中段(等)身材,望之若庄严,亲之甚和蔼。二、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

三、高尚的人格。四、丰姿潇洒,身体壮健,精神饱满,服饰洁朴。五、对于女子情爱,专而不滥,诚而不欺。六、经济有相当的独立。七、没有烟酒等不良的嗜好。八、有创造的思想,和保守的能力。

男子征婚广告 内容多鄙俗 要求琐碎

19xx年7月6日上海《民国时报》一个青年男子的征婚广告:

我所希望于女子者,约有十项:

一、要有清洁的嗜好和能力;二、要有概括的眼光和学识;三、要有缜密而周到的心思;

四、要有充量而素养的情感;五、要有治家的兴趣和能力;六、不要眼光势力(利);七、不要自我太强;八、不要太无意见;九、不要见人羞怯;十、不要态度虚浮。

军人的征婚启事:自我介绍包括价值观和能力

19xx年9月16日《大公报》上的军人征婚启事,其词亦是时精神之显现:

余二十七岁。现中校职,世界主义之泛东方者。欲聘精通英文,具有姿色,富革命思想。长政治、外交,不尚虚荣,年在十七上、二十五岁下者为内助。有意者请函济南按察司街马子贞转刘海涛。

启事字简意赅,“革命”气宇非凡,凸显当时青年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只不知刘中校婚事其后如何。

四川大学赵良坤曾做《近代中国征婚广告探析》一文细录。称“内容鄙陋者众”,类如下文:

某君......家道中康,生活独立,收入甚丰。因中年乏嗣,拟征十六岁至二十二岁......品貌秀丽、肤白体健、性情温和、中学程度、未婚女性为伴侣。确系处女,小学亦可。

按当时小学分初小(1~4年级)、高小(5~6年级),民国教育不似今日普及,初小毕业者按其文化素养,完全当得现在的初中生,高小则相当于今日的高中文化,在民间已经算得上是高学历了。老舍《月牙儿》中的主人公高小毕业,“去和一排年轻的姑娘们在小饭馆受选阅。很小的一个饭馆,很大的一个老板;我们这群都不难看,都是高小毕业的少女们,等皇赏似的,等着那个破塔似的老板挑选。他选了我。我不感谢他,可是当时确有点痛快。那群女孩子们似乎很羡慕我,有的竟自含着泪走去,有的骂声‘妈的!’女人够多么不值钱呢!”这些民国高小女孩们对工作学历落差的不忿宛如今日女大学生的境遇。而处女可抵三个年级也算的当时的实际。

另说当时上海某书局曾约稿某作者编写《求婚尺牍》一本,要求信件多样丰富,以反映不同类型的求婚者,限时交稿催促甚急。作者智竭难以按时尽稿,一日读报目睹征婚广告后,突发奇想,以才女的身份在报上写了一则征婚广告刊登,骗得痴迷求婚者飞信无数,半月狂收五百余封,经择选分类后交付书局,出版后即大获好评畅销一时。可见是时城市新青年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求勾搭的心理不减今朝。

新中国第一则征婚广告:先打动的是世界的心

70个字震动了全世界

对生活在现在的人来说,征婚是非常普通的事情,但在改革开放初期,征婚却往往需要当事人付出巨大的勇气才行。

19xx年1月8日,当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市场报》,刊登新中国第一个征婚启事后,立即就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这则征婚启事只有70个字,还配有一张照片,征婚人是四川永川县(今重庆永川区)的一位教师,现年69岁的丁乃钧。

丁乃钧出生于江苏,从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成都地质学院任实验员。18岁

那年,他被划成右派,下放到农村参加劳动,一呆就是近20年。其间,和他同去的人大都与当地的农村姑娘结婚成家,但丁乃钧觉得自己年纪小,就一直没考虑这个问题。

19xx年,丁乃钧的“右派”错划问题得到纠正,这时他已年近40岁,在永川的教师进修学院(现重庆文理学院)当起了数学老师。当时,他只有两个心愿:一是回江苏老家定居,二是找个媳妇过日子。

有一段时间,在周围热心人的帮助下,丁乃钧几乎每周都要相一次亲,但最终都没有结果。

19xx年底,他突发奇想:能不能在媒体上刊登一则征婚启事呢?主意一定,他开始筛选合适的媒体。最终,他选择了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市场报》。他给《市场报》的编辑写了一封长信,在信的结尾,鼓足勇气提出刊登征婚广告的要求。第二天一早,丁乃钧把信投递出去。但是,当天的第一堂课还没上完,他就后悔了,觉得自己过于鲁莽,而且不切实际。下课后,他跑到邮局,要工作人员把那封信找回来,但邮车这时已经开走。

人民日报的难题

这封信被送到了《人民日报》。当时的编辑赵立回忆说,丁乃钧给《人民日报》出了个难题。19xx年以来,中国还没有报刊公开刊登征婚启事的先例。况且,丁乃钧刚摘掉“右派”帽子,“政治影响一时难以消除”。但《人民日报》的编辑们经过讨论,认为丁乃钧的事,绝不是个别现象,应该支持征婚这件“新生事物”,“为百姓做点实事”。不过,启事并没有刊发在《人民日报》上,而是登在人民日报社旗下刚创办不久的《市场报》上,而且放在一个不太醒目的位置上。就这样,新中国第一则征婚启事诞生了。

19xx年1月8日,《市场报》刊登了丁乃钧的征婚启事。在启事中,丁乃钧简短、清楚、全面地介绍了自己,还附有一张戴着“墨镜”的照片。丁乃钧后来解释说,照片上的“墨镜”其实是变色镜。由于照相时的光线太强,变色镜就变成了“墨镜”。

《市场报》的编辑也没想到,这则征婚启事见报后,被广为转载,使“丁乃钧”这个名字迅速在全国传播开来。与此同时,人们围绕他的这一举动,展开了一场争论。有人支持他,认为他胆子大,很新潮;也有人批评他,说他“破坏社会主义文明、污染社会主义风气”。

后来,新华社用英文电稿,转发了这则启事,丁乃钧因此又成了世界各大通讯社报道的对象。外国媒体评价说,他的这则征婚启事,是中国民众冲破思想禁锢走向解放的典型。

对于这些议论,丁乃钧倒是心平气和,统统置之不理。

很快,丁乃钧的征婚启事有了回音。据悉,至少有270多位姑娘给他写了信,其中有一位内蒙古姑娘,还千里迢迢地赶到四川,但不巧当时他已回江苏老家探亲。在这些来信中,丁乃钧看中了一位家在吉林的姑娘。两人后来通过书信来往,产生了感情。19xx年底,两人在四川结婚。

然而,这段婚姻并没有能维持多久。两地分居两年后,丁乃钧带着妻子回到了江苏。他被安排在县城的一个教师进修学校任教,妻子则在一个商校任教。但是,妻子一直向往去南

京那样的大城市生活,丁乃钧却给不了她。两人最终只好离婚。

丁乃钧的第二次婚姻也和征婚启事有关。第一次婚姻结束几年后,丁乃钧在一则女方征婚广告中结识了第二任妻子。但两人结合后没多久,她又要与前夫复婚。丁乃钧理解她的想法,两人于是平静地分了手。

19xx年,在学生的牵线搭桥下,丁乃钧与一位比他小30岁的姑娘结了婚。他们的年龄差距不小,但在生活上却十分合得来,有共同的兴趣和话题。如今,他们的女儿已经17岁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