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湖北高考作文写作指导

20xx年湖北高考作文写作指导

【文题呈现】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问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留恋,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指津】立意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若审题立意不当,行文便“南辕北辙”。一般来说,材料的各个意义点,是蕴含在材料所涉及的人和事上的。涉及多人或多事的材料,有几个人和事就可以从几个立意角度;同一件事也可能有多“因”,有几个“因”,就有几个立意角度;同一件事往往还可以从正面、反面、侧面和全面的视角立意。因而,我们可以从材料中的人和事入手,问个“为什么”,由果溯因,提炼出多个观点。

这则材料涉及上山游客和下山游客两类人,上山游客中有的停留在山脚,有的止步山腰,有的抵达山顶;下山游客有的说山上风景好看,有的说不好看。上山游客两次问下山游客山上风景好不好看。下面,笔者就以上述材料为例多角度分析,并拟出标题以供参考。

一、从上山游客角度思考

1、留在山脚、山腰的游客:他们为什么留在山脚、山腰?可从正面立意:(1)道听途说,轻信他人,而不亲身体验,就永远无法登上山顶。拟题:?道听途说不可取?

(2)留恋、满足于山脚、山腰的美景,停滞不前,就永远无法登上山顶。拟题:?不要迷恋山腰的风景 ?。也可从反面立意:(3)为什么一定要登上山顶呢?有风景的地方,就是心灵可以安放的地方。人生如登山,不在乎是否抵达山顶,在乎的是那份悠然赏景的心情。拟题:《悠然赏景又何妨》。(4)山脚、山腰的景色也很美,如果说欣赏到美景是成功,那么每个人在任何地方都能体验到成功。拟题《每个人眼中都有自己的风景》。

2、到达山顶的游客:他们为什么到达山顶?从正面立意:(5)坚持已见,执著追求,才能领略山顶奇异风景,铸就辉煌人生。拟题:?非执著无以致山顶? (6)志在山顶,才能领略山顶奇异风景。拟题:?志当凌绝顶? (7)勇于攀登,才能领略山顶奇异风景。拟题:?人生贵在攀登?。

3、从全面角度思考:(8)人生如登山,有三重境界:有的停留在山脚,有的止步山腰,有的抵达山顶!拟题:《人生三境界》。

二、从下山游客角度思考

1、说山上风景不好看的游客:他们为什么到达山顶却没有收获幸福快乐?可从正面立意:(9)山脚“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山腰“古木参天,林静山幽”,山顶“云海茫茫,群山隐约”,景美不言而喻,只是他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拟题: ?处处留心皆美景 ?。也可从大家容易忽略的侧面立意:(10)一味以到达山顶为目标,忽略沿途风景如画,反而失去了登山的乐趣。他们往往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会痛苦;当欲望得到满足后又会无聊。就像现在的学生,以为熬过高三、考上理想的大学就幸福了;熬过大学几年,找到理想的工作就幸福了;再熬到拥有车子、房子、位子就幸福了;再熬到退休就幸福了??就这样一直在熬着,即便到达人生的山顶也体验不到幸福。拟题:?不要忽略沿途风景?。

2、说山上风景好看的游客:他们为什么说好看呢?从正面立意:(11)因为最美的风景在山顶。拟题:?无限风光在顶峰? 《山登绝顶我为峰》。

3、从全面角度思考:为什么同样的景色,有的说好看,有的说不好看?从正面立意:

(12)对美的评价标准是多元的。拟题《横看成岭侧成峰》。也可从反面立意:(13)没有一处风景能让所有人满意,人生亦如此,做人不必苛求完美,做好自己即可,成败任人评说。 拟题:《做人不必苛求完美》。

运用多维视角,拓宽立意视野,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但是,我们要谨防一篇文章中时出现多个立意角度和立意模糊的现象,应该选择一个思想新、切口小且最适合自己作文的立意角度切入,这样就一定会使你的作文不同凡响,赢得高分。

 

第二篇:20xx年高考作文真题预测与写作指导‘无我’与‘有我’

20xx年高考作文真题预测与写作指导‘无我’与‘有我’

高考作文

2014-01-31 1000

20xx年高考作文真题预测与写作指导之"‘无我’与‘有我’

导语:本文以一则材料作文为例,介绍了审题技巧。并列出若干范文以及点评。旨在帮助高考生提高作文写作能力,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我?,是每个人在考虑具体问题乃至面对整个人生时常常顾及的概念。对自我的淡化或强化,表现在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常常面对?无我?与?有我?的拷问。

请以?‘无我’还是‘有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无我’还是‘有我’?是个选择。

这是对人生、对现实的思考:

是现实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以及如何做人,都将面临的思考 是90后孩子们所作所为在人们心目中印象所导致的思考

是在写作,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将融入的一种什么态度的思考。 ……

对自我的淡化或强化:

也告诉人们:有与无,在这里不一定是完全对立的,只是人们要去突出或抑制的

常见切入角度

首先:要解词,我代指什么?利益?荣誉?个性?……

有我:贬义: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为了自我

褒义:个性的张扬,个人价值的体现。

有我不等于自我

有我推动历史的发展,自信以及对自己能力的肯定

做任何事情都要投入:歌星的歌声中,乐曲中是否有我?

无我:在利益与荣誉面前,

无我不等于丧失自我

无我中有我---外在无我,内在有我(统一的服装;规矩—表达自我) 文学作品中的

王国维自己的解释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无我?主要是从主体的情感状态表达的显隐来区分的, ?有我之境?中主体的情感状态调动得较为充分,表达得也比较情绪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渲染意味,所以一般呈现为?宏壮?的境界。

而?无我之境?则主体的情感表达得较为深曲,心态较为平和,所以一般呈现为?优美?的境界。

?有我之境?还算容易理解:我今天很高兴,于是看花花在跳舞,看鸟鸟在唱歌;如果今天我很苦闷,于是看花花在溅泪,看鸟鸟在啼血,这就是现代美学所谓的移情作用。

无我之境

王国维的?无我之境?用现在的话解释就是说,的情感表达得相对隐蔽,的心态闲静,融身体于外物,忘记自我,完全沉醉于外界的良辰美景之中,极力用白描的手法刻画外物的形态情势,让人能在悠闲的外物身上玩味出心中的

那种淡淡的丁香般的香气,让读者折服于造化的独特魅力。正所谓的?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所谓的?无我?,不是真的说?我?已经不在诗中,诗的创作与创无关,最主要的含义是?我?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与世无争的特殊心境,我与物在这种特殊的心境中?神会?。诗人以一种纯客观的高度和谐的审美的心境,观察出外物的一种最纯粹的美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仿佛是两个?自然体?自始至终静静地互相观照,契合无间,这样凝结而成了一种属于优美范畴的艺术境界。

无我?还是?有我?

?无我?,大概是无私奉献,利人而为。?有我?,应是心中存私,利己而为。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无我?与?有我?并不冲突,做了一件利己的事,同时也使他人受益,不求回报,正所谓?无心插柳?,而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德国人普朗克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山村支教,我们认为他感动了中国,但他却说他只是为了推行他的素质教育。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它近乎确凿地告诉我们,?无我?与?有我?在现实中并非是对立的。子曰:?达己者达人。?

在我们身体力行着?有我?的信条时,却无形中为他人,为社会开辟了一条金光大道。普朗克为了?私立?的行为给山村中的孩子带去了多少希望。说他是?无我?吗?难免有些牵强。说他是?有我?吗?好像是,却又不尽然。他的行为在?无我?与?有我?之间闪转挪移,难辨其踪。?有我?与?无我?之间的泾渭界线已然模糊。又或者——我们不妨大胆地推测——?有我?与?无我?本就是统一?

李开复曾就职于美国的苹果、微软、谷歌的要害部门,其薪酬之高令人欣羡,然而在事业巅峰期的他却毅然回国,开办创新科技工厂,使大量青年就业。当问起他时,他却回答,这是为了我的梦想。普朗克,李开复的例子只是千千万万缩影中的两个。一个为了?推行自己的素质教育实验?在大山中一待数十年,造福众多孩子;一个?为了我的梦想?,为千万青年提供了就业良机。?有我?的信念却是?无我?的善举。胡雪岩因为希望将商号开遍中国而散家财赈灾捐国库。霍英东希望?我的国家繁荣富强?在抗战期间一再冒生命危险救济红军。?有我?的个人理想与?无我?的大同社会美好愿景并不冲突,小人别之,君子一以贯之。

为了个人的生计,他们铺设了全国铁路网,公路网,但我们歌颂他们为建设祖国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城市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他们做起了清洁员,但我们仍认为他们是伟大而光荣的劳动者。

在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中,?无我?与?有我?,都是平凡的,也都是伟大的。我终于明白,?无我?与?有我?没有区别,只要我们坚持?有我?时的同时不伤及?非我?,并为?无我?做出贡献,我们也能感动中国,感动世界。(52分)

?无我?还是?有我?

淡化自我抑或强化自我,这一问题是每个人都必须去面对的。也许会有人将?无我?读做个人对集体,对社会的奉献的最高境界,认为?无我?意味着和谐与高效。但在我看来,?有我?才恰恰是人与人得以共存共处,社会得以发展繁荣的根基。

?有我?意味着差异,意味着人对自身特点的保留与强化。这种差异不仅不会阻碍合作,反而使优缺得以互补,从而促进了整体的发展。从古代氏族社会的严密分工,小农经济下的男耕女织,到工业社会高度细化的流水生产,人类的物质财富层面的每一次飞跃,都建立在对差异的尊重之上。至于精神层面,?君子和而不同?的古训更是令人受用至今。对于自我的强化,使人类社会得以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而不至于在同一中停滞不前。?无我?不仅是对自身的不负责任,更可能是盲目的先导。即使合作,人也永远不能舍弃独立思考。只有如此,个体才会促成整体的发展,而不是被拖拽着前行。

?有我?并不意味着与奉献的绝缘。相反,?有我?是个体对整体付出的前提。人们常常提及雷锋的?螺丝钉精神?,崇拜保尔〃柯察金的集体主义精神,并把他们的行为与淡化自我,?融入?整体画上等号。但实际上,所谓无私付出,让渡的是自己的物质财富,体力劳动,而绝不是自己的独立存在与思考能力。如果人对集体,对社会的付出意味着无条件的接受,服从,这样的人又与机器何异呢?楷模之所以成为楷模,并不是因为他们完美切合社会的需求,而是因为让他们的所作所为体现出的品格之高尚异于常人,高于常人。这份精神财富带给整体的推动力,又怎能是一个毫无特点的虔诚?信徒?所能比得了呢?

个体的进步,整体的发展,都要建立在?有我?的基础上。淡化的只能是利己之心,而绝不能是独立的人格存在。合作,共存,奉献,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做好自己。人类社会是勾连起的一个个点构成的美丽星空,而决定其颜色美丽与否的,并非社会,而是每一个独立存在的人。(52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