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反思555

20xx年9月份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

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因此在音乐课教学上,我会从下列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一、根据学校现有的乐器,通过音乐欣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讲解各种乐器基本的演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而且还对我国的各种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

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二、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针对本校特点,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电子琴钢琴音色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能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第二篇:小学音乐欣赏课听唱法的研究

“小学音乐欣赏课听唱法的研究”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前福兴地九年制学校

刘辉

20xx年5月29日

⒈ 课题提出的背景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门类。艺术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的今天,党的教育方针明确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国提出:“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国外更强调学生欣赏音乐,德国人说:“听音乐,听音乐;让每个孩子不能离开音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欣赏懂得音乐,这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离开了这一点就谈不到完美的教育。”虽用词不同,却阐明了艺术教育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无论是西方的柏拉图还是中国的孔夫子,都懂得音乐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主要途径。通过音乐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成为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音乐教育有着众多的功能,如:社会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它能使人精神高尚、心灵净化、智力发展、身心健康。

音乐一种神奇而美妙的艺术,带给我们无限美好的形式享受。更为奇妙的是这些音符的组合竟能时时拨动着人的心弦或徐缓优美,或激动神往,把你带进崇高的审美境界。在那优美的音乐之中少了几分烦躁不安,多了几分祥和安宁,这份优美的情感犹如阿拉伯神话中的飞毯载着你不断上升、上升,直到一个理性的至善至美的境界。所以这一切对音乐的感受都来自音乐欣赏。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展,深刻地感受到如果不教孩子欣赏音乐,这个世界会多么悲惨啊,音乐可以改变人生。教会学生学习音乐要从欣赏入手,从心灵的深处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最重要的是净化心灵让每个人享受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头戏。应该成为音乐教育的核心,通过欣赏教学的研究,提高学生的素养及教师的教学水平。

2.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趋势分析)

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小学欣赏教学表现于聆听参与;节奏参与;体态律动与舞蹈设计;乐器演奏参与等欣赏活动中,而且这些活动又不是人人能够驾驭,各个都做得到位很完善,还没有深化,没有达到真正帮助学生内化到情感层面。欣赏应该达到三个层面,美感阶段,至善阶段、至纯阶段,欣赏为学生内化情感学做人。而现状不能很好地满足欣赏教学的需要,特别是在课改背景下,更需要加强和改进欣赏教学,做到既有形式又有内容,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为主题服务,最后达到内化学生心灵。丰富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的人格。

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就是聆听,“听”这个词是最重要的,它是靠时间积淀的。受课时的限制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充分地听,造成欣赏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引入唱会创设出欣赏教学的新天地。目前的欣赏教学,还停留在听的方法上,没能进一步介入“唱”的研究,多年实践发现听与唱都应该一同进入欣赏教学,加快速度提高“欣赏课听唱”教学是燃眉之急。学生听了作品,要

能够快速地表现出来,首先是解决唱的问题,耳朵听到是第一感受,嘴上唱出来是内化的感受,真正入心是全面的感受与提升!目前没有人提过或研究过此问题,为进一步深化欣赏教学的研究,填补欣赏教学中的美中不足,很有必要做此专题研究,探讨欣赏教学新的思维方法与教学思路.提高欣赏教学的效果。

⒊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创造一个适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填补欣赏教学“唱”的不足中的空缺。

2)本课题研究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及学生欣赏水平服务,为北京市小学音乐教学发展提供参考实践的依据。

3)本课题有助于课程改革的进程,为创新音乐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保障。

实践意义:

1)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反复性:音乐欣赏教学的反复性是由音乐的这种特性所决定的。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稍纵即逝,只有记忆才能抓住它,而记忆最有效的方法是反复,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理解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不断深化的过程,必须进行反复欣赏。常规经验告诉我们,当欣赏一首作品时,听得多了对音乐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教学时间不容许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听,只好选择最有效的方法---边听边唱。即解决了实际问题,又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比光听还好,“唱”加入了二度创造,学生会即刻感受、理解、记忆,会减少周期,提高效率。

2)强调以生为本,动静结合,学生参与。符合心理与年龄特征,欣赏课听唱符合音乐韵律的特性。

3)提倡整合的原则:将新理念与教学行为整合,现有资源:音响、课本、多媒体等整合;听、唱、奏、跳活动统一在音乐体验上。

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欣赏涉及到的内容多,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作品,对能够用唱的方式介入的作品进行听唱结合,内化学生的情感,克服欣赏教学只注重听,不重视“唱”的缺点,开创并提升已有的欣赏形式,使之变成预期的五种方法:1)聆听参与,

2)节奏参与;3)体态律动与舞蹈设计;4)乐器演奏参与;5)歌唱的参与;6)图形谱子或者说图形音乐参与法,等多种方法参与音乐,以达到内化学生的情感目的。

学生欣赏的具体方式方法,教师欣赏教学的教法,在聆听中加入演唱主题,唱出作品思想情感。

让六种方法进入课堂,使每个学生参与进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多少事实告诉我们,谁能巧妙的变难为易,变深不可测为通俗易懂;由浅入深的进行教学,谁就能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怎样才能会学音乐。需要教师在欣赏教学中,摸索出一套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并总结推广。

1)聆听参与理论支撑:听力是人的本能,胎儿四个月就有听力了。 实施的方法:以音乐要素为基本单元,以作品为媒介,创设聆听音乐的细节。

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做到什么?

达到的效果:对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欣赏全是在三种不同阶段上听音乐的。由于缺少恰当的术语,不妨把这三个阶段称为1、美感阶段,2、表达阶

段;3、纯音乐阶段。

2)节奏参与的理论支撑:德国奥尔夫:“节奏是音乐的骨干,是音乐的基础。”

实施的方法:为主题音乐设计符合乐句结构及音乐情绪的节奏教学模式,用乐器和声势模仿节奏:“拍手、拍腿、跺脚、捻指、打口哨”等,产生对音乐的共鸣,假设:欣赏《船工号子》。

4/4 22 532 1 2 |66 216 5 6 ||嗨 咗

4/4 0 0 x x |0 0 x x ||嗨 咗

学生在每小节的后面击掌,喊出“嗨

咗”,突出劳动号子紧密有力的节奏、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既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又很快领悟了中国民歌劳动号子。加进演唱主题旋律,体会音乐作品内涵。

达到的效果:这是一首民族音乐,节奏简单,表现了长鼓节奏模式,和音乐配合相当和谐,符合音乐情绪和主题风格,学生边听边合着节奏击拍,进入音乐的情绪之中。主题音乐是乐曲的核心,演唱并熟记主题音乐学生更能深刻地领会音乐的发展与变化,能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熟悉主题最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哼唱主题。学生注意力集中在体会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感、音乐题材及音乐风格上

3)体态律动与舞蹈设计理论支撑

它是聆听者对音乐的即兴反映,根据音乐的情绪状态及其变化如旋律的高低,速度的缓急,音色的明暗等通过动作来体验这一过程。

实施的方法:

边听边律动,在律动中体会乐曲的意境和情感,并在参与的过程中,愉悦身心。

假设:欣赏管弦乐《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这首具有浓烈的苗族舞蹈风格的乐曲,教师提前编排好热情、奔放的苗族舞蹈,课上展示,学生感受音乐描述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热情性格,欣赏过程中教师把舞蹈基本动作交给学生,让他们随着音响用肢体语言理解表现音乐,学习效果会好。

4)乐器演奏参与理论支撑: 乐器演奏是学生表现音乐方式之一。打击乐器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乐器。教师要进行适当加入,使课堂活跃,帮助学生进入音乐之中。

假设:《鸭子拌嘴》,用打击乐表现这段故事,教师创设情景:“池塘边,一群鸭子走来,不知怎么回事,两只鸭子炒起嘴。学生击响手中的嚓,节奏忽紧忽慢;学生再用打击乐演奏出时急时缓的情绪;用身体动作神态把鸭子吵架的情绪表现出来。”在进入演唱环节,产生对作品的理解共鸣.

学生听懂了一首乐曲,并不是欣赏课的结束,而应激励学生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目的培养学生创造和想象力。采用改编作品的节奏、速度、演奏乐器等方式。《森吉德玛》第一段缓慢而幽美的旋律,音乐描绘辽阔草原和无边沙漠的大自然景象,让学生试着在原来的主题音调基础上加快速度,用乐器演奏出来,感受旋律顷刻间的变化(热烈、欢快、喜悦)的气氛,创作活动中尝试快乐!

5)歌唱的参与理论支撑:

歌唱是人声表达情感的最直接、最方便的一种方法,孩子高兴时都喜欢用歌声来表现。是什么引起的歌唱欲望?只有孩子们愿意唱,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唱歌的欢乐,将作品能够唱出来的交给学生让其充分地创设新的学习欣赏形式,

培养歌唱的习惯及演唱技巧。

假设:《草原到北京》是一首民族歌曲,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表现主题,为什么草原到北京,草原人民热爱领袖毛主席的感情唱出来。音乐的重点句在哪里?分析清楚了,由心而发的感情就唱出来了。演唱达到了更高的层次;欣赏教学也就达到了以美育人的目的。

6)图形音乐参与法.借助奥尔夫的音乐欣赏教学法进行欣赏教学.将乐曲用图形式表现出高低起伏的旋律,表现理解,感受音乐,再现音乐的主题.帮助学生记忆音乐,理解作品.提高欣赏的能力.

总之,音乐是一门既有技术性,又有整体性、审美性的学科。音乐欣赏是实践性极强的分支,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将音乐欣赏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起到培养和发展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实践又是有效联结音乐欣赏“教”与“学”的桥梁,实现音乐理论与艺术实践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更符合音乐艺术极强的创造性的特点,所以,此课题将达到预期的目标!

5. 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

1)通过课堂教学实现欣赏课听唱教学的研究,感受与鉴赏是最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审美的有效途径。

2)形成欣赏音乐的习惯,多听、多唱,学会欣赏音乐,培养鉴赏音乐的能力。实现《课标》对小学音乐学习领域目标: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三维目标,培养音乐爱好者。

3)通过课堂评价把握音乐要素,音乐的表现手段,音乐的结构单位;音乐的风格及作曲家个人风格特点;音乐体裁等。积极创造出各种各样很具有个性的表现方式,去表达对音乐艺术的理解。

1、欣赏课听唱法主要途径,点上渗透,面上进行。对实验校进行全面跟踪实验.

2、开展好“三结合”学校、教师、学生;科研、教研、培训相结合。

3、从课堂入手,解决欣赏教学的实际问题,按照预定计划实施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做好前测、中测、后测数据统计调查,利用好第一手资料调整实施。

4、在研究实践中拓展教学思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培养教师欣赏教学的理论与实际的水平,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习惯与能力。

6. 研究方法设计

主要是通过行动研究法做好集体备课、集体研讨、课堂实践、课后反思的等实验步骤。

7. 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学校领导教导主任亲自参与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保障。

2)有一支坚强的骨干教师队伍作保障。

3)有充分的时间保障,在前期检索文献、整理资料的基础上,教师每月有1-2次集中汇报研讨的时间,遇到问题随时与教研员联系,保证了课题的顺利进行。

8. 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

搜集整理欣赏教学方法。

1. 课题论证、成立课题小组、设计研究方案。

2. 调查学生欣赏现状,整理评估数据。(随机抽样调查)

3. 培训教师、研讨欣赏教学听唱结合的方法。

4. 专家开题论证、答辩。

5. 结合“项目管理,任务驱动”搞好课题研究,制定并写出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欣赏课听唱法。

1.听唱教学法进课堂。

2.听唱教学案例的推广。

3.听唱教学论文的撰写。

4.听唱教学的比较与区别。

第三阶段: 结题阶段

欣赏教学成果展示.

1.整理资料,准备结题报告。

2.专家指导。邀请特级教师做欣赏课的鉴定与指导。

3.专题研讨会。

4.全部资料展示。

5.收集存盘、刻盘。

6.推广经验,弥补不足,继续开展好新课题研究。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现状分析与探究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听音乐”对一般人来说是一项在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休闲活动。但是当提到“音乐欣赏”时,大部分的人不是自谦“缺乏细胞”,就是自讽“鸭子听雷”。音乐教师也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音乐欣赏怎么教?”,“为什么学生总是在欣赏音乐时表现出一付茫然的表情,要不然就是坐立不安,漫不经心?”。音乐欣赏难道真的是如此今人生厌?曲高和寡到难以亲近,非音乐专家不能窥之究竟吗?。严格来说,同样都是“听”,“音乐欣赏”确实比“听音乐”需要更高层次的心理活动,但是这并不表示非要音乐专家才有“欣赏音乐”的能力。只要有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包括节奏、曲调、音色、和声、曲式等)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音乐新课标阐明:“音乐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是一项需长期训练体验的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引发学生想像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与态度;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

一、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一些老师经常抱怨音乐欣赏课很难上,学生没兴趣。实际上教学本身存在着许多盲点,需要反思:

1、过分强调音乐故事、人物轶事传闻的介绍,而置“音乐”本身于次要的地位。 教师叙述的语言过多,担心学生未能理解音乐含义,结果学生听了故事、强记了许多数字,到头来对于所欣赏的音乐反而一无所知。

2、老师一味主观灌输乐曲伟大的美名,或是特意为音乐做解释,强行让学生按照同一个思路去欣赏,却未让学生在亲身欣赏的体验中直接有所感受。

3、老师对乐曲的结构、特色认识不够,未能掌握教学重点,本身也未表现出积极的欣赏态度,学生当然也不会感兴趣。

4、缺乏有效、有趣的教学法:一般所见的欣赏教学不外乎是老师播放音乐,学生正襟危坐,老师不作任何引导,放任学生“神游太虚”。

5、视听设备品质不佳:在现今科技发达,繁荣富裕的社会里,学生到处都可以得到高品质的视听享受。相比之下,学校的设备往往不如家庭设备的品质,再好的音乐在低劣音响的摧残之下,怎么会受人喜爱?

二、优化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相关对策:

1、老师必须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熟悉教学的曲目是成功教学的第一步。老师必须要对所欣赏的曲目内容要素、曲式结构非常清楚,事先进行反复聆听,分析记录,这是绝对不可少的准备工作。传统的欣赏教学总以为每首乐曲都得从头至尾全部听完。但有效的欣赏并非完全如此。应该是撷取音乐当中有表现特色的段落,作重点的深入赏析。对部分有所理解之后,再聆听整体,以认识部分在整体中的特征以及乐曲整体的面貌。

2、根据欣赏重点,制定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掌握重点,设定目标,根据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活动方式包括听、动作、歌唱、演奏、表演甚至创作,老师应当活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内涵,深刻地感觉与理解。切勿整节课枯坐干听。

3、以音乐为主体,讲解简明生动:欣赏的主体是音乐,再美的音乐莫过于以其本身美妙的乐声来引人共鸣,言语的描述不能充分表现音乐的美。老师应该尽量少说,只作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想像,以音乐来教音乐。

4、欣赏教学应与其他教学内容相联系,且应反复多次聆听:音乐感受与鉴赏在课程标准上虽是单独列项,但是它与音乐的其他各个教学领域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欣赏时可作一些音乐感知能力的训练。演唱或演奏主题有助于音准和操作乐器的技能;乐曲中的乐理,若学生已学过,正好用来加强复习;若是与识谱(乐理)教学的进度一致,就是最好的现成教材;创作的理念也可运用在欣赏的过程当中,随时让学生发表自我的想法。每一个重要的主题,乐句或段落应多次反复欣赏,从感觉、反应、知觉等多反面来欣赏。

5、视听器材应多加运用且注意品质:丰富的软、硬件视听器材有助于欣赏教学的教学成效。录音带、VCD、录像带、录音机、电脑多媒体、网络是基本的设备,配合教学所用的乐器图片、幻灯片、或实物可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而具实效。因此,教师要努力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

6、应事先录制欣赏的音乐:老师应事先录好上课欣赏的音乐,特别是需要反复聆听的片段,要事先剪接,记录位置,以免在课堂上手忙脚乱,耽误时间,影响教学效果。

7、老师本身就是最佳的被欣赏对象:老师随时在学生面前范唱或范奏,本身就是最佳的表演者。老师要注意到自己的每一次表现都应具有音乐性,做让学生学习研究的好对象。

8、欣赏的曲目应广泛:欣赏的曲目应尽量涉及到各种不同形式(如童谣、儿歌、民歌、进行曲、音乐故事、标题音乐等)、时期、民族、国家、作曲家,让学生有机会广泛地接触。多听、多比较就有更宽广的视野,能培养敏锐的鉴赏力。

三、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一些具体方法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 音乐新课标也明确提出“音乐欣赏教学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1、随音乐做身体律动、画图 :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似乎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音乐欣赏教学应运用人们这种天性,让听者“闻乐起舞”。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律动均有节奏。个体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身体能够对音乐产生动作反应表示个体通过听、动作、认知对音乐有所感觉与理解。传统的教学看似重视身体律动的表现,但是主体角色并非以学生和音乐为主,而是摆在老师和音乐以外的事物。学生的动作往往是在老师的故事、歌词、比喻的牵引之下所做出的样板反应。学生对于欣赏的音乐内涵仍然一无所

知。所以,听音乐表现律动必须是老师引导学生感觉音乐中的强弱、快慢、长短、高低、音色、曲式,让学生发自内在对音乐直觉的动作反应。其动作不须经过修饰,完全是原本自然的身体动作,像是:行走、跑步、跑跳、旋转、扭动、摇摆等。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组曲当中有多首乐曲其力度、速度、节奏、曲调、乐句、曲式等均有鲜明的表现,易于激发学生的律动反应,借助律动的表现,学生从中能体会、理解音乐基本乐理概念。例如:第六曲“袋鼠”上、下行断奏与圆滑奏连结的主题,并有速度和节奏的变化,形成长、短的乐句。随音乐做身体律动是用身体动作来反应声音,听音乐画图则是用图像表现声音,但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画出具体的物体,过分复杂的画图过程会让教学活动脱离“听觉”,而是从“听”引发“感觉”,产生“形象”,以简单的线条、色彩、直觉地反应表现音乐。

2、配合图片、影片欣赏引导发问:欣赏音乐的同时,配合图片或影片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不要连续实施太长。最好是在欣赏的过程中,老师适时地引发一些与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听音乐当中思考答案:“这段音乐是快的?还是慢的?”“你觉得这是描写哪一种动物?”“为什么?”“这段音乐特别激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学生聆听之后再发表他们的感想

3、哼唱主题演奏曲调:以儿歌、民歌、名曲为主题的乐曲,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让学生在乐曲当中发现他们所熟悉的歌曲从而引起兴趣,然后配合音乐哼唱或演奏主题,学生从回忆旧经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认识了伟大的名曲。例如《念故乡》这首优美而富有乡愁的曲调取材于美国印第安人和黑人音乐。德沃夏克引用在他的e小调第九号交响曲《新世界》的第二乐章,该交响曲因此而受到世人特别的喜爱。《念故乡》的中文版,其充满思乡情怀的文思再配上哀愁的曲调使旋律更加优柔动人。有的乐曲,其主题虽然不是取自民歌、名曲,但本身具有歌曲的形式,令听者印象深刻。老师可将曲调编配歌词,让学生一边聆听,一边唱歌,使学生参与到音乐中喜欢这首乐曲。当学生具备了演奏曲调乐器的能力之后(例如:竖笛、口琴、口风琴等),可以配合音乐演奏曲调。

4、配合音乐表现节奏:一边听音乐,一边随音乐表现节奏,让学生综合听觉、认知、技能,与作曲家、乐团、打成一片是何等的有趣而有成就感。凡是结构简单、节奏明显、速度适中的乐曲均可在欣赏的时候一起演奏。在欣赏过程当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良好的节奏感,正确的演奏技巧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随音乐演奏,最简单的就是打强拍、打拍子或是某一个固定的节奏型,学生分组用不同的打击乐器演奏不同的节奏,就可以形成合奏,完全靠听奏而不需要视谱。老师根据乐曲节奏的特点设计节奏型,并用不同的符号画成“图谱”。每一种符号代表某一种节奏,而每一种节奏可用人声、身体乐器或节奏乐器来表现。如把贝多芬《土耳其进行曲》作图谱设计,符号及表现方式:“◎”表示碰铃、大鼓、吊钹。“●”表示圆舞板、木鱼、摇响板。“~~”表示铃鼓、串铃、沙球摇奏。学生视图演奏,易学易记毫无压力,很快地就能奏出优美雄壮的音乐。

5、配合音乐表演戏剧:戏剧与音乐是一体的,歌剧更是戏剧与音乐结合。在音乐欣赏的同时,配合音乐表演戏剧是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艺术整合的体现。凡是标题音乐、音乐故事或是歌剧都是现成的教材。进行这项活动之前,先要对乐曲内容有所理解。在设计戏剧动作时,尽量从音乐要素的各种表现中引发想像,以音乐来设计动作,不应以完全凭空想像的故事勉强和音乐凑在一起。如

圣桑的《动物狂欢节(序奏与狮王进行曲)》的音乐,角色与剧情可想像为:“序奏”??森林中的各种动物,兴奋、紧张、期待的心情, 主题的前奏??卫兵、狮王的前导队伍,主题??狮王、狮后、小狮子、狮子家族威风凛凛的行进队伍,模仿狮子吼叫的音乐。 其他装饰性的音型表示森林中的各种动物的欢呼、呐喊、致敬。

音乐欣赏整合了个体在听觉、视觉、动作、认知和感性等各方面的运作。音乐欣赏教学并非让学生单纯地聆听,而应该结合音感、识谱、演唱、演奏等活动,通过创造性的引导带领学生进入音乐的内涵。教师的职责是选择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最能激发学生美感的艺术精品,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听赏音乐的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懂得欣赏音乐的学生必定具有良好音乐素养,而欣赏群体的增加必定提升学校音乐教育的水准。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法---听唱融合教学法的研究.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一线教师反映音乐欣赏课很难上,课时不够,学生又没兴趣。实际上教学本身存在着许多弊端如: 1、许多教师过分强调音乐故事、人物轶事传闻的介绍,缺少音乐本体,而置“音乐”次要地位。教师只顾自己不关注学生,叙述的语言过多,担心学生理解不了音乐。结果学生听了故事、强记了许多数字,反而对于所欣赏的音乐一无所知。2、老师一味主观灌输乐曲伟大的美名,特意为音乐做解释,强迫学生按照同一个思路去欣赏,忽视学生亲身欣赏的体验与感受。3、对乐曲的结构、特色认识不够,教师未能掌握教学重点,未表现出积极的欣赏态度,学生当然也不会感兴趣。4、缺乏有效、有趣的教学法:一般所见的欣赏教学不外乎是老师播放音乐,学生正襟危坐,老师不作任何引导,放任学生“神游太虚”5、视听设备品质不佳:在现今科技发达,繁荣富裕的社会里,学生到处都可以得到高品质的视听享受。相比之下,学校的设备往往不如家庭设备的品质,再好的音乐在低劣音响的摧残之下,怎么会受人喜爱?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好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与方法做支撑。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关系到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教学过程中,选择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设计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 音乐欣赏能力往往是一个人的全面文化艺术修养的体现,音乐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瞬间所获得的审美感受,是其长期积累的知识、观点、趣味等众多因素,在一瞬间以感性方式展现出来的结果。理性认识固然不能代替审美经验,知识判断也不能等同于音乐欣赏,可是我们必须看到音乐欣赏者全面文化艺术修养对提高其音乐欣赏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欣赏所涉及的内容与目的,音乐教学的内容包括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音乐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我国音乐教育界在音乐教学方法上有一种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方法的提法,实际上是突出了教学方法的方向性。

简单地说,中外声乐、器乐曲,使学生对不同风格与时代的音乐作品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培养音乐欣赏的习惯与兴趣。北京市质量监控沈一民 的音乐 德育大纲 什么的内容

通过欣赏教学,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声音有敏锐的感受力、观察力、甚至具有对声音选择、筛选的能力。他可以感受大自然中的森林“交响曲”,感受暴风骤雨的惊心动魄的力度、速度,更可以享受浩瀚音乐作品海洋中的“玉液琼浆”。在聆听中不断地把握音乐的分寸感,取得音乐艺术体验,从而使自己在音响世界中,进入更好的精神境界,成为自主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受能力是密不可分的。音乐表现除需要有音乐的感知、记忆、想象能力之外,还需要一定的表现音乐的技能。从学习音乐的先后顺序上来说,必须先吸收,然后才能有所表现;通过欣赏学习音乐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

预计突破的重点

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就是聆听,“听”这个词是最重要的,它是靠时间积淀的。受课时的限制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充分地听,造成欣赏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引入“唱”会创设出欣赏教学的新天地。唱歌是教化的第一阶段.目前的欣赏教学,据我观察所知道的,大多还停留在听的方法上,没能进一步介入“唱”

的研究,多年实践发现听与唱都应该一同进入欣赏教学,加快速度提高“听唱融合”教学是燃眉之急。学生听了作品,要能够快速地表现出来,首先是解决唱的问题,耳朵听到是第一感受,嘴上唱出来是内化的感受,是音乐的二度创造。唱是为听服务的,是在听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与理解音乐。真正入心是全面的感受与提升!听唱融合在一起会达到欣赏教学的更高的层次。目前没有人提过或研究过此问题(创新点),为进一步深化欣赏教学的研究,填补欣赏教学中的美中不足;很有必要做此专题研究,探讨欣赏教学新的思维方法与教学思路,提高欣赏教学的效果,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另一个方面就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创造是无穷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我们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创新理念、创新课堂、创新方法,是今天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也是每个音乐教师应该担负起的历史责任。走自己的路,创新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与众不同才能发展、才能进步!

预计突破的难点

从国外到国内众多的教学方法研究中,我们看到(仅为一家所言)欣赏教学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的适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需要的最好方法。我们要突破的是一个比较适合教学实际的方法,创新一个“听与唱融合”的新教学方法,解决教师教的问题,学生学的问题。

教学中教师不会教,学生不会学习,没有好的教法与学法;没有灵活而又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法。突破教学中听与唱,不能很好的融合这些实际问题。从国外到国内众多的教学方法研究中,我们还未发现欣赏教学法有我们提出的听唱融合的方法。我们是首创者,是听唱融合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法的研究者,可以说:此课题的研究可以称的上“前无古人”的研究。同时会遇到很多难题,会让我们走出困境,更能够找到一条适合学生学习又适合教师教学的新路“听唱融合”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法的新型之路。

通过音乐欣赏教学,使学生的音乐之耳,能对大千世界有敏锐的感受力、观察力、甚至具有对声音选择、筛选的能力。它可以感受大自然中的森林“交响曲”,感受暴风骤雨的惊心动魄的力度、速度,更可享受浩瀚音乐作品海洋中的玉液琼浆。在聆听中不断地把握音乐的分寸感,取得音乐艺术的体验,从而使自己在音乐世界中,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成为自主的人。(具有审美意识的人,观念的人自己杜撰的想法)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批评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立意在哪里?有什么?他们有利方面 不足在哪里?我要超出他人之处是什么?)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门类。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使学生了解优秀的音乐作品,开拓他们的音乐视野,还能丰富并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力、创造力。音乐培养人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感,美化心灵。从国外看,欣赏教学在每个国家都有所不同。在文献资料查阅中我们发现:

美国大教育家布鲁纳提出:“运用概念方法进行音乐教育”并且著书《小学的音乐学习--一种概念的方法》音乐概念的形成要求儿童运用音乐思维。因此,有必要自己去发现音乐的内涵是什么。如果教师向儿童展示的是一些预先确定的事实,那么在所教内容与儿童自己从中学到的内容之间可能会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如果儿童自己去探索音乐,而他的探索过程又与音乐的基本性质保持一致,就不会有这种距离。《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认为: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没有音乐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欣赏懂得音乐,这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离开了这一点就谈不到完美的教育。”苏联教育家卡洛夫有五部教学法.前苏联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卡巴列夫斯基,强调用音乐学科本身的规律特点来教育学生,他提出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体系,根据不同年级设立了音乐教育大纲,重要内容为音乐的三大支柱就是“歌曲、舞蹈、进行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对不同年级音乐的要求。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19xx年提出了:“体态律动”教学方法,使音乐回到它的原本性,——律动的节奏,它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有效地利用听觉与动作去感受、理解、表现音乐,以身体运动反应与个人内心对音乐的独特情感反应紧密结合来进行音乐学习。整个体系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1、体态律动2、视唱练耳,3、即兴演奏。他认为:“努力训练学生的耳朵之后,我的目标是通过特殊的体操,引发学生自身的节奏感,并使他给这种身体本质的自发性表演以节拍的顺序,声音的节奏要踩出来,或依靠手势来获得;也有必要发现一种能够衡量细微的时值差异的记谱系统,以便对音乐的要求和个人身体的需要同时作出反应。”在实际教学中,这三方面的内容往往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既听音乐并创造性地即兴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同时,这三部分的教学内容又都有各自独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律动均有节奏。个体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身体能够对音乐产生动作反应表示个体通过听、动作、认知对音乐有所感觉与理解。他的“体态律动”成为世界有名的教学法。

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提出“民族音乐教育”。他认为匈牙利的音乐教育应该设计把歌唱的精神教给所有的人,使所有的人掌握音乐知识,把音乐用于家家户户的日常生活和闲暇活动之中,培养出音乐会的听众。他所关心的是通过音乐形成创造性和丰富的人的生活,并把所有人的音乐扫盲目标作为实现他理想的第一步。为了这个性和丰富的人的生活,并把所有人的音乐扫盲目标作为实现他理想的第一步。为了这个目的,他深入学校、音乐团体进行音乐教育实验,编写独特风格的音乐教材,创立独特的教学方法,并且得到巨大成功。他的音乐教育体系,不但已经在匈牙利官方规定的音乐教育中普遍运用,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强调以歌唱教学为主要内容,认为歌唱教学可以不受学生发展水平和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以优秀音乐特别是匈牙利本民族的优秀音乐为主要教材,认为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最完美的表现,必须尽快地为全民族所占有; 柯达依提出过:“要保护孩子免除没有好的音乐的荒芜。”为课程进度安排的主要依据,他还要运用“首调唱名”、“手势”、节奏---时值音节体系,形成独特的教学方法。

德国人说:“听音乐,听音乐;让每个孩子不能离开音乐!”强调聆听教学法。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提出《元素性》教育思想“根据自然界做一个比喻:原本的音乐、词和动作、演奏——心灵力量所兴起并发展的一切,构成心灵的包括腐殖质的沃土,没有这种营养滋润,我们将走向心灵的荒芜。” 还说“在我们这里,唱歌是教化的第一阶段,其他一切都紧接着它,并通过它作为中介、、、、、、所以,我们在一切可以想象到的学科之中,把音乐作为我们教育的基本元素,因为从音乐出发,开拓的均衡的各条道路能通向各个方面伸展。”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有一句名言:“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东西,能使人身体得到放松,而使精神振

奋。”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说过:“赋予我们音乐的目的何在?难道不是在严肃的学习和辛勤的工作之后,使我们的心灵为之一爽吗?”音乐对任何人来说:“不仅使身心得到调剂和娱乐,而且文化素质修养也得到提高。”诗人歌德早在《威廉、迈士特的漫游年代》中说过:每一个人每一天必需唱一首歌、看一幅画或朗诵一首诗;这也就是说:别人自己的脑海和心灵被四堵墙局限着,从而导致心灵窒息。

德国奥尔夫(1894~1982)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目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世界50多个国家广泛流传,并深受教师和儿童的喜爱,五卷本《学校音乐教材》被翻译成几十种不同文字,“奥尔夫乐器”在世界各地学校的音乐教学中被广泛采用。奥尔夫教学法的数学内容与方法。

1、节奏训练、律动、歌唱、语言节奏、乐器合奏和即兴创作使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通过这些手段来引导学生体验、探索音乐,开发潜在的音乐能力。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内容分为:

(一) 结合语言的节奏教学。奥尔夫认为,音乐中的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本的元素。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以没有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和动力。而将语言引入音乐教学,是奥尔夫对学校音乐教学的一项伟大的贡献。奥尔夫在谈到他主张的音乐教育方式时曾说:“原本的音乐(EIemente)是什么呢,原本的音乐决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奥尔夫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从顺口溜、童谣、诗歌、儿童熟悉的事物名称中提取最简单的节奏单元。这些“单元”的最小规模可以两拍或三拍(一个小节)。最初一般是四分、八分和二分音符时值。这些最简单的元素性节奏单元被奥尔夫称作:“节奏基石”。

小学音乐欣赏课听唱法的研究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摘要:

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特别是在欣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聆听,积极参与听觉体验,是音乐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学会聆听音乐,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音乐体验,对于音乐教师来讲,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互动参与聆听体验

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特别是在欣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聆听,积极参与听觉体验,是音乐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学会聆听音乐,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音乐体验,对于音乐教师来讲,显得尤为重要。

但在许多音乐课中,我们常常能捕捉到这样的镜头:

A:教师请学生在欣赏全曲后,问:“这首曲子的情绪是怎样的?学生如出一辙的回答让教师喜上眉头,教师立马予以肯定并组织学生再听,即把刚才的情绪再感受一下,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B:教师请学生欣赏音乐后,问,你感受到了什么?(起先无人应答,而后,学生丰富的联想,奇特的感受让教师方寸大乱。教师在“启而不发”的无奈之下,开始自下台阶,急着描述教参中的标准答案,欣赏课就在教师的“自我欣赏”与“一言堂”中结束。

在以上的镜头中,自主,互动,参与的含金量有多少呢?不得而知,上述教师的“自我中心”与“自以为是”和新课改理念已是大相径庭。而新课改鼓励学生走进音乐,自主聆听,通过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和体验音乐的过程,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美感体验,真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所谓增强欣赏体验,是指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围绕欣赏音乐的各种要素,采用歌唱,演奏,身体动作和表演等方式,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全身心地参与到音乐中去,充分获得审美体验,并且通过师生互动,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和表现能力。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方法,愿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积极创设富有美感体验的视听环境

在课堂中要积极创设有助于学生审美体验的视听环境。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并诱发美感产生。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加强学生审美体验也很重要。音乐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新意、诱人遐想并有利于小组交流与活动,挂图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其他教学手段(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的运用也都应努力遵循创设审美气氛与情境的原则。在赏心悦目的教学环境中,老师和学生自然能以最佳的情绪、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音乐教学的过程之中。

二、精心选择生动典型的欣赏教学内容

音乐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客观条件,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

起美感体验的歌曲和乐曲作为欣赏教学内容是极其重要的。音乐教材的立意和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他们的心灵萌发美的种子。

对于现行的人教版音乐教材,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其中的经典之处,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同时要充分挖掘利用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内容,对多种风格的的优秀音乐作品予以开放和自由的吸收,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说明音乐不论风格如何,都有一定的表现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分享音乐的多样风格,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例如,在欣赏二胡曲《小青蛙》时,我先以一首山东民歌《花蛤蟆》来引入。活泼有趣的歌词,跳跃生动的旋律,使学生对歌曲主题有了深刻的记忆,再来聆听二胡曲《小青蛙》时,相似的主题会让小朋友更准确地捕捉到小青蛙活泼可爱的形象。这就需要音乐老师经常去收集一些相关的音乐资料,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筛选,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三、巧妙运用灵活各异的教学策略

小学音乐欣赏的教学方法主要从感性入手,采用体验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和表现的过程,把生动鲜活的音乐活动贯穿于欣赏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巧妙,发

挥教育的潜在效应,为培养学生终身喜爱音乐而奠定扎实的基础。

1、重视聆听习惯的培养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也是整个审美体验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过程,其目的是在听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发展学生对音乐要素的精细、敏锐的感觉和反应;学会倾听,训练学生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引导学生喜爱音乐、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 良好的听音乐的习惯,不仅对音乐欣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学习音乐、表现技能的必要前提。只有让学生学会听,才能不断地接触、参与音乐,从而让他们深入音乐艺术的殿堂,发展优异的音乐思维。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特别注重把学生的注意力,直接指向音乐,不断引导学生静心聆听,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变化,体验到不同音色的特征,并利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把身心投入到音乐中去,把情感完全融入乐曲之中。只有这样,学生审美想象的翅膀才能张开,音乐才能进入人的心灵,才能与心灵的体验浑然一体,审美体验才能有所效果。

2、强调真实情感的体验

音乐被誉为“最情感的艺术”、“人类感情的速记”,在教学中,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来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达到审美体验的功效。

卡尔?奥尔夫认为:“人对音乐的最基本的感受、体验的获得不是依靠外在的知识灌输、技术训练,而是要通过人们的亲身参与,自发地、自然地获得。”“音乐教育重要的不是‘教’,而是把人人皆原本具有的潜能唤醒、诱发出来。”这就需要体验。“体验”是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产生于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中所体验到的愉悦。可以说,愉悦只是表现形式,情感的体验才是目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绝不能满足于热热闹闹的流于形式的课堂,看似生动活泼、气氛活跃,实则缺乏对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情感升华。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认识到在音乐欣赏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以自己对音乐、对音乐教育、对学生的真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喜爱音乐;以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深入

理解和动情表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来体验音乐的美感;以自己生动活泼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充分的满足和愉悦健康的审美体验。 如在《玩具兵进行曲》的教学中,我先让他们听乐曲,然后提问“你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觉?”学生们各抒已见“节奏快”、“欢快”、“一会儿一个声音,一会儿好多声音”、“有趣”??,接着我向他们讲述了玩具兵的故事,然后提问:“在乐曲中,当一个乐器在演奏时,你想到了什么?”这时有几个学生叫到“是一个玩具兵在走路”,我又说:“那几种乐器出现呢?”大家争先恐后的说:“是几个玩具兵在走路”。我继续说:“那大家注意没有,中间有一个很浑厚的声音,这你想像是什么呢?”这时只听见一个学生说:’这是一个又肥又胖的大胖子兵”。全班同学都笑了,不等我提问,大家都纷纷举手,争先恐后的说:“乐曲热闹欢快的时候是他们在跳舞”、“慢下来是他们在散步”??于是我放音乐,让他们听第二遍,这次他们纷纷自己模仿玩具兵的样子,哼着弦律摇晃脑袋,还有的在模信演奏乐器的样子??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的真实情感在音乐表现中予以最佳的流露。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会自己开动脑筋去体会、理解乐曲要表现的东西,这样既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也让他们感受到了乐曲的欢快,在愉悦的情感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在低段的欣赏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场,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儿童,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参与欣赏活动中。在自觉主动的参与下,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愉快而有意的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音乐知识得以掌握,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音乐的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喜爱,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3、引导丰富大胆的想象

学生获得音乐欣赏体验的途径之一是听赏中的想象,它也是学生对音乐审美感知的再表现,再创造。音乐需要学生在聆听的同时,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将音乐作品的形象与熟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将无形的音乐与实实在在的符号联系起来,探究性地、自主性地来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音乐旋律流动的特性为学生想象的展开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而且正因为音乐所具有的种种不确定性因素,使我们在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的丰富联想和想象,鼓励学生勇于表述对音乐的不同理解,尊重学生对音乐的不同理解,自主地表现音乐,变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故事、语言及图画等,为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理解音乐之间架起联想和想象的桥梁;也可以引导学生用图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会。每个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性地表现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并构建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其中,教师正确的引导是学生展开想象翅膀的动力所在,特别是在一些标题性的音乐欣赏作品中,教师的点拨犹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如在《森林水车》的欣赏中,我摒弃了一些丰富的画面,而是让学生仔细的聆听音乐,大胆想象。在第一段欣赏完之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感觉来到了什么地方?现在是什么时候?你听到了一些什么声音?”由于没有了画面的诱导,学生更注重于音乐的本身,在聆听的过程中,就会大胆的想象,有些小朋友回答得非常好,如一位小朋友说:“我感觉来到了美丽的西湖边,看到了美丽的荷花!”另一位小朋友说:“我来到了山上,看到了小溪在哗哗的流,听到了小鸟在歌唱!”也有的小朋友说:“好象听到了一位小朋友在亭子里悠悠地吹笛子??”这些不尽相同的答案,正是向我们展示了学生独特大胆的想象,这样的想象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而且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学生用线条表现所听到的音

乐,用动作造型来表现森林水车的形状,都非常的出色,展现了他们惊人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学生的想象,表现音乐的能力,在审美欣赏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并通过想象和探索,完善了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体验。

4、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

低年级学生生活阅历浅,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并且注意力不易持久保持。因此,单一的听觉感受不易激发学生充分的想象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合适的情境,营造教学氛围,让学生可以充分地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同时,利用现代多媒体系统的图形、音响、文字、动画等形式表现音乐及相关教学内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领悟与感受,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探究、表现、创造的欲望。

如在《袋鼠》的欣赏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仔细聆听音乐:“今天有一位动物朋友要来做客,听,他是谁?”带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饶有兴趣的聆听音乐。而通过仔细的聆听,学生的回答都能抓住音乐具有跳跃性的特点。好象这种动物正在蹦跳,又好象在机警的东张西望。出示小袋鼠的动画画面以后,再创设一个小袋鼠运果子的情境,更是让学生乐不释手。每个小朋友俨然都是一只只勤劳的小袋鼠,在运果子的时候听音乐的速度,速度快的地方就运得快一点。舒展的地方就运得慢一点。学生的音乐感受就在这个形象生动的情境中予以充分的表露。 除了丰富的电教手段,音乐教师还要学会利用语言来描绘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绪,语言的渲染有时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想象与创造,来完成审美体验这一过程。此外,妙趣横生的气氛渲染,其乐融融的场景烘托,都能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并作为音乐学习的补充材料,拓宽了音乐教学的人文内涵。使学生被这浓浓的音乐氛围所吸引,表现出极大的音乐学习兴趣。

5、师生参与互动的表现

参与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双边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从音乐教育的角度来看,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为中心。各种方式的活动,是完成音乐教育任务的重要环节。以参与为手段,以体验为目的,这正是音乐欣赏教学的本质回归所在。有了积极的体验,定会有表现的欲望。教师要满足学生的种种表现欲望,并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互动,或唱或跳,在积极的互动过程中引导他们更准确地表现音乐。因此,需要教师运用丰富表现的手法与形式,如乐器的加入、线条和图形的记录等等,充分肯定学生,为他们创设展示自我的舞台。

如在《调皮的小闹钟》的欣赏教学中,我分成四步来组织教学:第一步、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乐曲的主题“音乐让你想到了一样什么东西?”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这是他们展开丰富想象,对于音乐不同理解的真实表现,我们应该尊重和表扬他们,并及时予以点拨引导,担当好领路人的角色;第二步、用自己创编的一个动作来表现这种有规律的行走声音,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关注音乐的节奏,并让学生养成和着音乐节拍律动的良好习惯。这需要教师及时关注学生捕捉音乐节奏的能力,并适时纠正不和拍的动作;第三步、寻找小闹钟的铃声,一共出现了几次?可用动作或画线条的方式来表现。这里,需要教师及时的评价,会让学生的表现锦上添花;第四步、聆听尾声,用你设计的一个动作来展示这口调皮的小闹钟,师生比赛,谁的造型最棒?于是,音乐停止时,他们造型保持不动,一个个东倒西歪的身体造型诠释着学生对于“调皮”的深刻理解。

在一步一步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共同参与表现,让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在一系列的表现参与中,学生时时处处都要聆听音乐,关注音

乐,正因为学生参与到音乐中了,才会有最后大胆新异的表现,不禁让我们深深折服。正所谓,“情以物迁,群以情发”。学生的大脑被激活,情绪也自然如清泉奔涌,师生互动表演往往能将课堂推向高潮,学生的情感体验、体态语言、声音表现,水乳交融,师生情感相互碰撞,这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从而实现了课我合一的良好境界。

新课程的欣赏教学,是一本生动和斑斓的书,需要音乐教师去时时翻阅,细细品读。读懂了,你才会引领孩子在音乐的海洋里畅游。总之,我觉得,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遵循音乐教育的特性,利用儿童心理特点,采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使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在有歌、有舞、有唱、有奏、有表演的场景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使儿童享受美好的音乐,感悟多彩的生活,理解多元的文化,表现大胆的创造,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从而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音乐欣赏课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

21世纪的音乐课,应该教给孩子们什么?这是备受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是当前音乐教育改革的核心。目前,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正式出台,以及与之相关的,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音乐教材(实验课本)的相继问世,这个问题得到了全面而深刻的解答。然而,正当我们欣喜地拿到“新标准”和“新课本”时,我们的脸上并没能洋溢出喜悦的笑容。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标准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对此,我在欣赏教学中作了简单的尝试——研究性学习。

所谓欣赏课中的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表现内容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以所要研究的音乐素材(可以是音乐作品,也可以是一种艺术形式)为研究专题,在开放性的现实情景中主动探究音乐欣赏作品,获得感受,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法。

一、实践策略

(一)、研究新课程,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谈到小学音乐欣赏教育,人们便会自然而然的与是否教作者,时代背景,音乐形象是什么等本体性内容联系在一起。即把音乐欣赏教育单纯地看作是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其实这种传统的音乐欣赏教育是十分片面和狭窄的,它既忽视了欣赏教育培养和提高人的音乐感受能力,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方面所具有的诸多功能,更忽视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的价值,是把学生当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见物不见人。而现代教育理论则强调:1、学生是课堂的主体;2、“生活世界”是课程的范围;3、课程是由学生反思创造性实践而建构的人生意义的活动。所以,音乐欣赏教育不应是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理解,而是要把“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思想。“新标准”正是在课程的理念上凸现了这一价值观。根据音乐艺术的特征和现代教育的要求,按照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审美认知规律,提出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音乐理念。这不仅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科学教育观的突出体现。音乐教师只有加强研究学习,强化现代教育意识,才能深刻理解“新标准”全面改革的重大意义,转变传统观念,把21世纪的音乐素质教育推向新的高度。

(二)、立足课堂,让每一个同学都成为研究者

深入课堂,深入挖掘教材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为了提升研究的水平,应当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激发学生产生研究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由一个适宜的经验环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因而我们在欣赏之前根据教学需要,通过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可以采用故事、音乐、表演、录像、多媒体辅助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场景等),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的心理、行为、情感发生影响,从而形成主动参与的行为,以最佳情绪有目的、有意识地感受美,为学生进行研

究性学习创设和谐的氛围。夸美纽斯也曾说过:“兴趣是一个创造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儿童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时,他们才会有兴趣进行研究,他们的创造才能才得以发挥。因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的教学环境,以学生年龄特点和情感为出发点,采用寓教于乐的游戏化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产生研究的兴趣。如在欣赏《龟兔赛跑》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开展讲故事比赛,接着再进行故事情节的表演。这样,学生兴趣高涨,在没欣赏之前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我让学生完整地听一遍音乐,让他们感受到整个音乐的情绪。感悟“森林的早晨”所富有的大自然的生命气息,龟兔赛跑的激烈程度及圆满的比赛结果等。然后让学生研究谈谈龟兔的音乐形象各是怎么样的,引导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用自己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所联想到的音乐形象,再结合身体动作即兴表演,加深其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这样,调动了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研究想象的动机。

2、激发学生确定研究的主题。

音乐体验是通过人的实践性的音乐活动,使人和音乐产生生理、心理相互作用,而产生了内在的音乐感受。就这样,当他们对某事物有了兴趣,并且决定对感兴趣的内容去学习和研究时,作为老师应该及时抓住时间,尽可能鼓励他们大胆去探索;老师应该放下架子做他们的支持者和合作伙伴。正是因为在欣赏前期,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的心理、行为、情感发生影响,使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从你一言我一语中得到不断思考产生新的问题,从而确定了研究的主题和方向,形成了主动参与的行为。如欣赏《我是人民的小骑兵》这一课时,在学生不知道课题的前提下,我先让学生倾听表现战马嘶鸣,小骑兵勇往直前这一段时提问:“听了这段音乐,你有哪些感受?”学生们纷纷表示,感到气氛紧张,激动热烈??我接着启发:“你们认为,它表现的是怎样一种场面?”学生们很快联想到了战争,想到了决斗,想到了暴风雨来临前??答案很多,但众多的答案,反而引发了他们的疑问:“这样的结果,到底是什么音乐元素在起作用呢?”从而激起了研究的欲望,找到了研究的主题。

3、为学生提供充裕的研究学习时间和帮助。

当学生的研究主题确定以后,教师应成为学生进行研究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随时充当学生的“后勤部长”为学生提供所需研究资料,并保证学生有充裕的研究时间验证各种假设,体验作品的美感。如上例中当学生确定研究“音乐作品中>音乐元素所起作用”后。这时,教师恰到好处地发给每位学生一份曲谱,允许学生到钢琴上摸一摸旋律,分小组进行研究。学生们思维活跃,纷纷验证自己的假设,有打节奏的,有哼旋律的,有到钢琴上进行弹奏的??而教师则在学生中间穿梭,为学生提供适时的帮助。

4、研究的过程是螺旋上升的。

研究的过程不是单线条的,而应该是螺旋式上升的。在学生研究一首作品时,首先提出的是最基础的问题,如“这是什么音乐?”,紧接着一个一个小问题开始吸引同学不断去探究,在放手让同学们去查找资料的同时,教师还可以该他们提供各种帮助,如指导他们通过网络查找,通过词典查找等。当一个问题解决以后,也不意味研究到此结束了,这应该是另一个问题的诞生,新的研究的开始。在教十二册〈〈雷鸣电闪波尔卡〉〉时,当学生初步感受到乐曲所描绘的情景和气氛时,我让他们讨论音乐的氛围是怎么样的,在这样雷电交加的时刻,为什么音乐却是热烈欢快的?学生边听边分小组讨论;继而又问,人们是否一直在跳舞

呢?(不是)那他们在干什么呢?讨论一下。鼓励学生有独创的见解,采用一题多解,只要有道理。最后,还让学生来模拟打雷、闪电,一起舞蹈,随音乐自己发挥做动作。这样,在螺旋上升的研究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同时在讨论中提高了创新能力。

(三)、体验生活,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

1、生活体验是学习研究的基石,量的积累。

人的学习活动有三种形式:一是接受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体验学习。体验学习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在情感、行为的支配下,通过反复观察、尝试,最终构建新知的过程,它追求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知的积累和更新。围绕体验学习在欣赏教学中笔者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音乐,善于用内心的听觉来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采的音响效果,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作品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传播及时代精神。在生活中同学们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为了使学生深切体会大自然的奇妙音效,我让每个同学用磁带把生活中听到的的声音录下来。同学们经过一个月的精心积累,录了满满的一盒。在课堂展示中,我让同学们把自己最典型的声音放给大家听。大家收录的声音可真是五花八门,有雷声、风声、流水声、火车声、汽车声、风吹叶子的沙沙声,各种各样的鸟鸣声??丰富多采的声音使同学们深切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趣。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有了丰富的研究学习的亲生经历,在头脑里产生了音乐欣赏的丰富表象。欣赏时,只要将这种研究学习过的情景再现、结合,便能更好的认识和感受音乐作品了。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由于倾听音乐而产生对相关形象和意识的想象、联想、这是个极为普遍的现象。由于同学们对一般的音乐形象都有了比较深的研究,在欣赏作品时就事半功倍了。比如中国民间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充分发挥了唢呐特有的音色和演奏技巧,维纱维肖地表现出各种禽鸟的鸣叫声,使人联想到百鸟争鸣的情景。再结合同学们平时的观察体验,同学们已经研究了自然界的各种鸟鸣声,感受过了自然界百鸟齐鸣的现象,再欣赏时就有了充分的实践体验基础,就能感受到乐曲生动的形象及我国民族乐器所带来的魅力了。

又如法国作曲家:圣—桑的组曲《动物狂欢节》中《母鸡与公鸡》一曲,钢琴与小提琴的对奏,描绘了母鸡下蛋后得意洋洋地啼叫及众多母鸡此起彼落的应和声和公鸡的高声啼叫,使人毫不犹豫地联想到鸡群。欣赏这类描绘性的作品,可以通过联想把音乐的音响转化为自己头脑中映现出来的具体形象。但还有许多音乐作品即不属于描绘性的,也不带有特定的情节性,而是概括地表现作曲家对大自然或社会生活的感受,抒发内心的感情。同学们在欣赏这类作品时,常被那些朦胧的形象、音响所感染,引起各种联想,这是音乐的模糊性作用于人们听觉的结果。但音乐的模糊性也一定要有深厚的生活体验作为基础。

2、情感体验是研究学习的升华,质的飞跃。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体验总是与个体的自我意识紧紧相连的,情感体验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1、个体亲历的阶段,即个体亲身经历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情境的阶段。这是体验的第一过程;2、个体对上述亲历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观念的阶段。其实,每个人都在经历着许许多多事情,可是,各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作为情感体验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亲历的第一阶段,还应当上升到对亲历的反思,以形成人生经验的阶段;3、个体在新情境中检验所形成的观念的适应性阶段。正因为经验具有个体性、主观性,因此,只有在新情境中加以检验才能克服经验中的不足之处,或者巩固经验中的合理之处,同时,新的情

境又会促进经验思维的灵活性;4、再反思,产生新经验的阶段,并不断循环,不断体验,直至达到目标。由此可见,情感体验是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并由此发展学生适应自然与社会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个性成长的一种教育方式。我们将这一过程与欣赏教育相结合,提出了以下四个阶段:

启动

导入

关键

调节控制

激发动机阶段

实践感受阶段

体验内化阶段

反馈外化阶段

动力、指向与选择

个体初步亲历

反思、同化或顺应

维持、强化与应用

图1:情感体验教育的心理过程

我在三年级,即第六册音乐欣赏教材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童声合唱)时,首先向学生介绍了这首歌的出处及创作的历史背景,因为学生对作品的历史背景大致了解一下就够了,重要的是学生对音乐的直接感受。既而我把歌曲内容、图片等显示在大屏幕上,并用最轻的、学生根本无法听清楚歌词、只能略微感受其旋律的情绪音量,播放这首叙事歌曲。当学生眼睛看着屏幕大图片,耳听着那带着悲剧色彩的音乐时,他们欢愉的脸上慢慢地变得不平静了,似乎已被此音乐所感染。终于,音乐的停顿打破了这种气氛,学生们似乎从沉寂中惊醒。而当我让学生谈谈对这个音乐作品的感受时,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说这首歌曲大概描述了二小智斗鬼子,最终英勇牺牲的故事,整个作品有一种悲伤的情绪。这时,学生对这个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受。同时又有一种对此作品进一步了解的欲望,整个课堂的情绪又变得高涨起来。接着,我播放了一遍教学录音带中的范唱,由此屏幕上出现了附带歌词的图片。在音乐声中,孩子们的表情一会儿是迷惑,一会儿是紧张,一会儿整个脸部都亮起来,而一会儿又是悲伤、迷离。我心里顿时感到由衷地喜悦,因为孩子们对音乐有了一定的感受和鉴赏能力了。

对音乐作品怎样来表现情绪,应该用什么手段来表现呢?乘此机会,我暂时让孩子们抛开作品的历史背景,单纯地把它当作是一首智斗敌人的歌曲,用他们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哼唱这首歌曲,情绪速度自定。比如旋律叙述故事开始时用中速、中弱的力度,当旋律紧张焦虑时用稍快、中强的力度,当旋律激昂时用快速、很强的力度,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一大串音乐术语。按照孩子们的要求,我们试着演唱这首《二小放牛郎》,孩子们的音准不是很好,但感情很到位,正像我所期望的那样,他们的感情完全通过歌声流露出来了。看着孩子们的激动样子,我就势问到:"我们对这首《二小放牛郎》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对此音乐作品的各种表现手段及怎样利用表现手段也都已知道,那你能完成书本上关于这些知识的问题吗?"孩子们一看书本,都欣然答应。随后,我又重新播放起这首《二小放牛郎》,孩子们边听音乐边做对他们来讲已是随手写来的题目。写字的沙沙声伴随着悲怆的旋律,我感觉此时的教室已不止是教室了,而是一个情感

体验的海洋。

(四)、提倡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欣赏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收益。在小学音乐欣赏教育的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是欣赏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形式。小组合作包括四部分:

1、自主研究学习

自主是合作研究的前提,是研究性学习的起点。教师应该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给足自由思维的时间。平时教学的组织形式应打破班级授课制的束缚,让学生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发挥团队作用。学生自主合作进行欣赏学习活动。学生能自己发现的,教师坚决不引导;学生能自己总结的,教师坚决不演示??把合作学习的自主权下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中,自由探索,讨论总结,获得成功。自主还应该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除了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还需要教师耐心的启发与诱导,要为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情境,以便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教育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多问几个“为什么”,敢于展开合情合理的联想。要教育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想要比不想好,想得不对没关系,这是求知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随着错误想法的修正,新的认识由此产生,新的知识也就获得了。

2、分工研究交流

分工是合作研究的主要形式,交流是研究性学习的中间环节。分工交流体现了学习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是提高欣赏教学主体学习效率,加强学习密度,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重要形式。在欣赏一首作品时,有时往往需要准备收集各种各样的材料以备研究学习。而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分工合作很好地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这种团结协作精神。如在欣赏《牧童短笛》一课前,当我布置下节课的欣赏曲目,出示课题后,同学们马上便开始了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找关于贺绿汀创作的年代背景;有的同学找CD;有的同学一起先欣赏起来,讨论曲子的调式、调性;还有的同学学着牧童的样子去郊外吹笛子,感受牧童的乐趣??经过研究交流以后,再欣赏这首作品时,大家就都能深刻理解其音乐所描述的形象了,还知道了这首曲子是作曲家读大学时候的作品,“真是了不起啊!”同学们也都暗自下决心要向他学习,争取长大也当名人民音乐家。

3、参与实践研究

有效参与是研究性合作学习的有力保证。有效参与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来透视分析:从参与的范围分,可分为部分参与和全员参与。在研究性学习中,性格开朗、交际能力强的学生容易获得较多的参与机会,而性格内向、腼腆拘谨的学生可能成为“看客”。若组织不好,调控不当,会产生活动中的“马大效应”。从参与的表现分,可分为外在参与和内在参与。在研究性学习中,那些能说会道、眼疾手快的学生常常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积极性,因而也常常受到教师、同学的关注。但也有一些学生性格较为文静、沉静,面对新的问题,外部反映并不强烈,但却喜欢沉思冥想,口讷心慧,冷不丁地提出一些想法,却很有见地,耐人寻味。实际上后者也在参与,甚至是实质性的深度参与。在目前的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往往对前一部分学生引导、调控不够,对后一部分学生关爱、鼓励不够。从参与的过程分,可分为阶段参与和全程参与。有的学生只对某一环节、某一方面感兴趣,而对于其他过程就不大关注,而有的学生自始至终都能全身心投入,积极参与。从参与的效果分,可分为有效(高效、低效)参与和无效参与。像“出工不

出力”、“小和尚念经”式的参与就是无效参与。无效参与在低年级较为常见,如面对一个新的音乐作

品,学生未经研究思考就急于作答,这种参与基本上是无效的。参与的有效性,主要看参与对小组学习目标的价值和自我发展的价值实现的贡献。就个体而言,表现为面对学习情境入神、入境,这才是真正的、实质的有效参与。

(五)、突破传统,让每一个同学都成为创造者

苏霍姆林斯基在《让学生进行独立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一文中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应围绕学生的探索创新活动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想成为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的动机,鼓励学生超越自我,超越同学,超越老师。

1、突破传统教材

传统教材在很多方面已经不适应现在时代的要求了,在很多方面的编排也是很不合理的,在欣赏教材中更有很多的缺陷。如欣赏作品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作品难度太高,不符合时代的要求等等。如教材中有很多的篇幅是描写六七十年代的作品的,这些作品从很大的程度上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不忘历史的审美教育。但小学生对这些作品的理解是比较困难的。为此,欣赏的内容我并不仅仅局限与教材,而是在课外找一些学生比较喜欢,容易接受的音乐作品作为欣赏的内容。如我专门收集了一些优秀动画剧的主题曲作为一个欣赏的专题,如《放我飞》、《花仙子之歌》、《一休哥》、《猴哥》、《月亮街》??等等,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歌曲的欣赏,研究歌曲所描述的这些童话故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你还听到过哪些好听的动画歌曲等,学生对此兴趣浓厚。

2、在继承中扬弃

研究性学习,意味着对传统的挑战、对传统的突破、对传统的超越。但是,这并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否定。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既是历史与未来的统一,又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这样,研究性学习才有踏实的基点,同时也才有较高的起点。如传统的欣赏教育比较注重音乐的本体性知识的传授,像曲作者、时代背景、音乐的段落、情绪等都有比较好的交代。这也是我们研究性学习中值得借鉴和发扬的。而对于在传统欣赏教育中那种灌输式的,说教式的教学学习方法则是坚决需要予以纠正的。

(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后一环,它决定着学生研究的方向和价值,是研究的“结果”。因而,如何评价意义重大,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首先,我认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重视形式上的评价,轻总结性的评价;重视对研究过程、学习行为的积极性的评价,轻视在研究结束后进行过多的说教和评价,以不断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活动。其次重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轻视解决问题的结果,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行为出现偏差,教师应当有正确的指导。学生遇到不喜欢听的歌曲,感到没兴趣研究时,我当时没有批评他们,而是让他们了解什么是艺术歌曲,以及艺术歌曲的内涵,让他们查找有关的资料,再进行二次欣赏。

在欣赏《一根扁担》,这首我国七十年代的艺术歌曲时,给同学的第一感觉就是听不懂,有些长期生活在优裕环境中的同学甚至对这样的歌曲有些反感,我把歌词让学生朗读起来,让他们了解旧中国的劳动人民是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终日过着衣不着食,永远漂流的悲惨生活。这时共 产 党带领人民群众发家致

富,农民获得了大丰收,喜悦的神情写在脸上。这首作品就是当时劳动人民生活的最好的写照。比较自己的幸福生活再去欣赏作品,有个柔弱的女同学竟听的落泪了。有的同学还讨论了自己的爷爷奶奶给他们讲的故事,对学生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合作性要进行积极评价,强调评价的全面性,否定评价的单一性。

二、实践效果

在欣赏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和实践后,我们对学生的音乐欣赏效果量化作了以音乐听赏和问卷调查结合为一体的形式的考察评估。对照实践前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实践后的效果,学生音乐欣赏的积极性、主动性、音乐感觉能力、想象力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经常在亲生探索、合作交往中获取新知,获得成功。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教学质量得以提升。20xx年10月我对学生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对比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班级(别)

人数

兴趣

音乐感受能力

音乐

想象力

501研究前

46

较弱

一般

贫乏

501研究后

46

浓厚

丰富

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研究性学习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它不仅在形式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是在实质上改变了他们对整个

音乐学习的重新认识。

三、实践体会

1、“研究性学习”体现了知识的“研究性和实践性”

音乐欣赏教学带给学生们的想象是无穷无尽的,但如果希望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刻的研究认识,从感性欣赏升华到理性欣赏,教师更应循循善诱,诱导学生对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民族特征创作特点以及作品体裁等方面进行一番研究。而且要多听、细听、多思、多比较、才能更好调动形象思维能力,积极地展开想象,正确地理解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正确地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漫长的学习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妨把音乐与舞蹈、戏剧、文学、美术??等其他姐妹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音乐欣赏这种极为抽象的听觉艺术与视觉、运动觉??联系在一起,发挥诸感官或意象之间的交错,混合的联觉作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而且更有助于学生艺术思维能力及想象能力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中的已呈现终端结果为形式、表态的知识,而更

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参与实践”本身就是一项知识学习的过程。

2、“研究性学习”体现了师生互动和创新意识

在这个欣赏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我感受最深的不仅体现在学生在研究作品中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还体现在师生学习的全过程的民主性。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能唤起学生的主动意识,发展学生独立人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以往的欣赏教学中,教师作为讲授,演示的一方,而学生则成为被动接受、模仿的一方。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双方始终是保持平等、民主的关系,活动都统一在共同体验探索音乐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学科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也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学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中,创新意识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中。音乐欣赏教学是创造性的艺术,不是单纯为解决音乐知识和技能而存在的,它是建构在音乐艺术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把情感观放在首位,注重学生在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价值取向的,以及宽容乐观的人格。同学们在欣赏研究的过程中,懂得了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如何去欣赏一首音乐作品。通过自主性的学习,无疑也给学生大大增强了自信心。作为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要侧重与学生进行相互间的情感交流,注重对每个学生的鼓励,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大胆创新,培养他们终身爱好音乐,建立良好的音乐素养,我想这是本次学习研究的最大收获了。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听唱教学论文的撰写

《小学低年级歌曲听唱教学法的探索》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但尚缺乏系统的识谱知识、唱谱能力及其他音乐基本技能(如音准、节奏等),因此,在唱歌教学中,无论是唱曲谱还是歌词,听唱教学法无疑是最适宜的,这是音乐入门不可缺少的手段。

柯达伊曾经说过:“小提琴和钢琴算得了什么?你的喉咙里就有一样乐器,只要你愿意使用它,它的音乐比世界上任何小提琴的音色都要美。”每个学生都有喉咙,以这种形式进行音乐教学最简便、最经济且效果也很好。唱歌最易使学生直接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表达发自内心的情感,唱歌可以使音乐在孩子的心灵扎根,终生保持对音乐的最大热忱。

唱歌教学过程中,包括了音乐知识、歌唱技巧、识谱能力的学习和运用,包含了音乐感受、欣赏和表现能力的培养,也包含了较好的再现歌曲的情绪,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的教育过程。

听唱教学法,如果从定义上理解,即是一种以教师示范与学生模仿为基本方式进行的唱歌教学方法。所以在实践中,便有人片面地将听唱教学法理解为单纯的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试想,如果我们在低年级每一首歌都采用这样的方法,即使孩子在最初愿意学,久而久之也会厌倦的。

如何在教学中既能让学生尽快地学会歌曲,又能让他们始终兴趣盎然呢?这是我近年来在小学低年级歌曲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思考的问题。我认为,首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生理特征,自觉地运用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发展的保证。创设良好的音乐教学情境,其目的是唤起学生的音乐注意、创造思维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是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以教师示范与学生模仿为基本方式进行的教学方法太过片面,存在很多弊端。我认为教师必须根据编者编排教材的意图,根据歌曲的特点,从节奏、音高、速度、力度等不同的音乐要素入手,采取节奏乐器演奏、律动、歌表演、舞蹈等活动,培养学生在随意和注意中感受和发现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和音区等区别,引导低年级学生用节奏乐器伴奏和运用体态律动形式感受,并表现不同节拍的特点和乐曲的情感和音乐形象。 下面,本人就以自己多年教学过程中印象较深的歌曲为例,谈谈自己对听唱法教学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一 从节奏入手

《小小的船》这首歌要求学生掌握︱×—×︱×××︱两种节奏型,因此,在教学中我便从节奏入手,先反复用钢琴弹奏此歌的旋律,让学生边听边拍出歌曲的节奏,找一找这首歌出现最多的节奏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数一数歌曲中一共出现的︱×—×︱×××︱节奏。同时分组进行比赛,看哪组听得快,数得准。当学生解决了问题后,其实他们已经将歌曲的旋律基本听熟了,只需要几遍的示范,学生便很轻松地学会了歌曲。

二 从速度入手

《共产儿童团歌》是一首具有鲜明特点的进行曲,在学唱歌曲之前,先放一段录音给孩子们听,再问他们听了音乐你最想干什么?孩子们告诉我想踏步

(实际上有很多孩子已经在边听边踏步了)。于是我让他们边听音乐用进行速度原地踏步走,再让他们边听音乐围绕教室踏步走。这样反复听几遍后,孩子们既熟悉了这首进行曲的速度,又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坐下来一学就会。

三 从力度入手

《大雨和小雨》是一首练习力度变化,掌握F和P的非常好的歌曲。只有将强弱合理掌握,才能将歌曲的风趣表现出来。在教这首歌的时候我编了一个故事。让学生知道妈妈回家总是轻轻的敲窗,弟弟回来总是重重地敲门,然后请一个学生扮演妈妈,一个学生扮演弟弟,随着歌曲的录音,妈妈轻轻敲表现出P的节奏,弟弟重重敲表现出F了,然后再将班级分成两个大组,听歌曲录音,进行敲门和敲窗不同力度的表演。几遍下来孩子们对歌曲的旋律已经非常熟悉了。由于先入为主,在后来的教唱过程中,教师无需刻意强调,孩子们就将强弱很好地融进歌曲了,完全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四 从表演形式

《哇哈哈》是一首孩子们非常熟悉的歌曲,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的时候都会唱了,因此我就采用复习、表演带动全班学会学好这首歌。我先请幼儿园学过这首歌曲的学生分成几组到台上分别扮演维吾尔族小朋友跳起来,让他们通过录音自己演唱,自己表演,由下面的小观众评出最佳演出组。伴随着一小组一小组的表演,学生已经基本熟悉了歌曲,学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近年来,由于我在低年级听唱教学过程中,始终能根据编者的意图与歌曲的特点,积极思考,从各种音乐要素入手,运用各种手段,因此,我自己感到教得很轻松,学生学得也很轻松。在此我列举的这几首歌曲,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教师细细推敲,都能从每首歌曲中找到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往往是我们进行听唱教学的捷径,这条捷径可以使我们从“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的旧模式中解脱出来,使我们的唱歌教学变化多样,丰富多彩。学生学会的不仅只是一首歌曲,而是伴随歌曲而来的更多的思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