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读后感 20xx.10.15

《目标》读后感

最近阅读了由高德拉特著的《目标》受益匪浅,愿将读这本书的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目标》写的是一位受过专业技术及管理训练的厂长罗哥,因其工厂经营不善,面临三个月关闭厂房的困境,后在一位导师钟纳以“苏格拉底式的作风”抽丝剥茧,以问问题来引导他找出答案,使其从谷底一步步爬出来,使工厂转危为安,最终创造效益的故事。小说情节扣人心弦,趣味浓郁,并极具悬疑性。阅读完《目标》后,我有很多方面的收获。 读这本书最大的心得就是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目标,一定要把眼光放在整个组织上,而不能仅仅着眼于局部效益,解决问题要围绕目标抓住关键点。

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复杂而且多变的问题,这时候我们如果把目光紧紧盯在所遇到的具体问题上,而忽略了全局的思考就有可能陷入被动。《目标》这本书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越复杂的问题越需要化繁为简的智慧,越需要简单的解决方法!所谓提纲挈领就是这个意思,千头万绪之中如何迅速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并解决之,不仅是一个管理者必备的能力,也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的一种能力!

确立目标就是最重要的一步。就像书中主人公的老师钟纳问罗哥的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一样:“对一个制造业的工厂来说,他的目标是什么?”主人公罗哥,脑子里会有很多答案,但他的老师告诉他,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赢利”。只有纵观全局,系统思考,明确了目标才知道做事的方向,接着才会想到如何去做事。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也经常陷入诸多复杂的流程和惯例之中不能自拔。一种情况就是典型的本位主义,公司整体的目标与每个部门和单位的目标不一致,导致局部最优却不能保证全局最优。另一种情况就是复杂问题的复杂化,甚至简单问题的复杂化,以至于与目标背道而驰。把目标量化和分解为具体的衡量指标是解决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也要求我们要时刻关注组织本身的变化和组织所处环境的变化,时常将量化指标与目标相对照,始终保持量化指标与目标一致。

一个组织中每个局部环节的最优不一定意味着全局的最优!书中罗哥的工厂里使用了机器人之后,确实在个别工序中得到了优化,但是却没能解决效率最低的工序,即瓶颈工序的效率问题,因而不但不能带来全局性的优化,凡而损害了整体的最优,只有当他解决了瓶颈工序的效率问题后才达到了“赢利”这一目标。其实道理并不复杂,整个流程中效率最低的工序(瓶颈工序)决定着整个流程的产出,局部最优不能解决瓶颈工序的效率,从而也不能解决整个流程的效率,对整体的产出不会有什么改善,同时机器人的引入势必使局部最优,局部产出增加,却不能被瓶颈工序有效消化,于是大量库存产生,库存是要支付成本的,进而机器人的引入不但没有增加整体的产出,反而因为增加了固定成本而影响了整体的效率。大多数局部环节的改善无助于全局的改善,须围绕目标迅速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即书中所指的“瓶颈”,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应用于全局中的关键环节,只有关键环节得到了解决,才能达到最大的效益,达成目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通过阅读《目标》,我对此书的理解和收获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一定要加以运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理清现状,认清目标,然后围绕既定的目标不断进行改善,直至达到最优结果。

 

第二篇:20xx-15班美文鉴赏选集3(《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黄子砾

总觉得似乎一闭上眼便是另一个世界——那里弥漫着淡淡的烟,下着冰冷的雨,如同山水画中的泼墨一般,迷迷离离之间给人朦朦胧胧的美丽。在这淡淡的雾中,仿佛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的遥不可及。中国的传统便是这样美吧,美得很含蓄,美得很深沉。然而这些美去哪里了呢?仅仅活在远离大陆的作者的记忆中。听听那冷雨,如同琴键一般落下叮咚的脆响,落在心上,余波荡漾??

李寒雨

或许是由于自己的名字,虽然对雨本身没有特别的喜爱,但对“雨”这个字却有着莫名的偏好。像余光中所言,点点滴滴,淅淅沥沥,一个“雨”字,细密四点中蕴含柔情万千。

中国的方块字就是这么奇妙,几笔便将事物勾勒得生动传神。而各种变幻莫测的天气现象,有了“雨”这个字的加入,就无端地多了些绮丽与梦幻的味道。风霜白露,雨雪云霞,惊雷闪电,霹雳冰雹,它们都是神州大地写在世间的表情。

雨中漫步是那样浪漫又富有诗意的一件事,一把伞,两个人,一场如约而至的雨,好似整个世界此时都被隔开来,天地之大,惟独你我。可以两个人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聊,脚踝不时溅上点点水渍也毫不介意;也可以静默不言,让雨敲打伞面的声音在空气里回转,彼此用心感觉对方的心跳。

有多少才子佳人的故事,由雨和伞开始升华。或许正是他们瑰丽的情溶化在了漫天云雨中,使得雨中漫步有了别样的韵味与乐趣。从古到今,跨越时空,亘古永久。

唐曹鑫

山水如画,似幻缥缈,在雨水的渲染下,更显妩媚。在这冥冥雨季,作者抒发出自己无限美好之感,感叹这山林的幽寒静美,山谷隐没于蓊郁的水汽中,不见天日的趣味,自是不可穷尽的。宋朝天下自归赵,而山水归米家,这是多么美妙绝伦之比!似真似幻的世界是多么让人神往。

刘忆沙

无论是旖旎绮丽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还是弥生的“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都敌不上这篇文章的不落窠臼。借着缠绵的雨声,低问一句,那杏花江南的中国在哪里呢?在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我想,都已经不在了吧。如同失去了啾啾阁阁的没有音韵的雨季,那样的中国,再也寻不到了吧。提笔蘸新墨,忘却旧容颜。我听得那冷雨打在无瓦的屋顶上,一滴雨吟,千亿滴雨吟,那是谁在唤谁?仿佛做了一个很长的梦,梦醒后,不知是 1

过了一季,还是一个世纪。没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缱绻,没有早也萧萧,晚也萧萧的芭蕉,只余下台湾与大陆不回首,只相望。

刘畅武

或许我们正兴奋于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却没有注意到有些原始的美正在消失。譬如雨声,瓦、树叶和雨是绝美的搭配,它们共同奏响一首动听的交响乐。而当平滑的混凝土取代它们的位置时,一切低声的嘈嘈切切消失无踪,整个景象,就如无声电影一样少了很多乐趣。

刘志恒

此文满怀作者之乡愁。“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一句写得是多么动人哪!外人看来无比风光的大作家,面对祖国和故乡也成了一个孩童,是那么地渴求扑进母亲的怀抱,就连被裾边扫一扫亦是幸福。

似乎雨与韵律是总分不开的,无论在哪里,总爱听雨敲打出的欢悦鼓点。瓦说,雨轻轻地奏,沉沉地弹在江南;木屋说,雨总是猛猛地刮、掠过,在太平洋上;可是现在呢?古大陆的雨听不见,台北的瓦屋雨点也成为了绝唱!

王姝娅

杏花。春雨。江南。

那里面究竟藏了些什么?

牧童遥指,剑门细雨,亦或是渭城轻尘?

我想里面是藏着一个故事,藏着少年时轻狂的梦想,藏着一种情怀,故国遗梦。

我与作者一样颇为迷恋“江南”二字,每当喃喃念起,细细品味,总觉得里面有一个世界:西子湖畔的莺歌燕舞,杨柳吹烟,陌巷里的窗棂与檐角,轻衣与罗裳均浮漾着浓浓的古典情味。

我不知道每当他走在厦门街漫长的雨巷里时会不会有一种错觉,自己仍在故土,在江南,在烟雨的江南,撑伞的姑娘擦肩而过,书生躲在屋檐下默默等待,小贩推着车奔跑在淋淋雨中,雨水在油锅上蒸腾起雾气。

是否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这是多么讽刺,厦门街的日子与厦门的日子多么想像,但他们却隔海相望。 他想至少自己应该叶落归根。

曾埶天

雨,仿佛是东方式柔情的化身,在那淅淅沥沥的意境之中,是中国千年来沉淀出的少女的感性、淡淡的哀伤、飘浮的思想。从大陆到台湾,雨带着家的味道落在了作者的心上。这么美丽的东方之雨不住地落,让作者的离愁一触即发,渐 2

而作者熟悉了雨的味道,并沉醉其中,在东方文化的源头处饮着最甘醇的喷薄的水滴。听到那冷雨,她是一种符号,她是思想的缠绕。

刘方宇

厦门街的雨巷,悠远绵长,藏住魂牵梦萦,亦或是青丝白发。还记得那首《乡愁》: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也许这西太平洋上的东风注定是要将余光中的愁绪带往对岸的。于是,这辗转不断的情,便化作续续连连的雨,敲打在厦门街的青石板上了。似乎于烟云缭绕的一隅孤岛,也能透过迷雾,看那一面的中国了。然而,时间总能消磨记忆,也重铸了台湾。雨打不响厦门街,打湿的只剩马路国;敲不响青瓦台檐,雨棚阻隔风雨,也阻断意韵。 烟雨朦胧的江南,撑一把油纸伞,漫步。这含了哀愁的雨点,再也打不湿中国式的浪漫。然而,前尘隔海,古屋不再,怕是只能将这山水画藏在厦门街,于梦中见了。

听听那冷雨,让时间消磨记忆。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