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进入21世纪,以Internet为核心的现代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已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成为新世纪鲜明的特征和趋势。今天,我们已经走入以因特网为基础的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利用互联网有效展开网络营销活动,寻找新的商机,已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造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活动,包括树立网络品牌,开拓产品或服务市场,发布企业信息,提供技术支持,进行网上市场调研等活动。企业通过互联网捕捉信息,创造商机,让网上经营活动的整体效益最大化。随着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的不断渗透,利用网络进行营销正成为一种潮流和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视为未来赢得竞争优势的途径和手段,网络营销成为企业寻求市场营销新思路的突破口。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渐成熟,互联网已成为日常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网络营销在近10年的营销界中成为受追捧的营销理念,也给竞争激烈的中小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型企业在资金、品牌等方面有其特有的优势,能够拥有更多的机会,而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实力相对薄弱、企业规模受到了限制,想要占领更大的市场,应避免与大型企业正面冲突,需要寻找到有别于传统的营销模式、管理式和营销观念。网络营销由于其独有的特点,实践证明成为中小企业成长的“催化剂”。

通过比较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网络营销规模、企业拥有网站数量等一系列问题,发现我国网络营销总体水平还较低,制约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发展的障碍和主要问题。网络营销以其快捷、低成本、高覆盖面的优势为经营灵活的中小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发展机遇,随着网络营销概念的普及和中小企业对网络营销的理论和方法的了解,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重视网络营销。如何开发网络细分市场、制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网络营销战略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的现状和遇到的挑战,探讨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网络营销的对策。

(二)选题意义

网络营销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来实现一定营销目标的新型营销方式,由于它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不受时空限制、成本低等特点,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通过互联网营销实现宣传自己、发布信息、开拓业务、提升品牌的重要性。网络营销具有极强的互动性,有助于实现企业的全程目标相对传统营销而言,在网络环境下,即使是中小企业都可以通过电子布告栏、在线讨论广场、电子邮件等方式,以极低的成本在营销全过程对消费者进行即时的信息搜索同时消费者也方便对产品的设计、包装、定价、服务等一系列问题发表意见。通过这种双向互动的沟通方式提高了消费者的参与性,更重要的是它使企业的决策有的放矢,提高了企业营销策略的针对性,十分利于企业全程目标的实现。网络营销正在改变着传统的营销方式,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重大的机遇和商机,已经成为企业普遍认可的新营销方式。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表明:网络营销将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的主流。尽管现阶段网络营销的社会经济环境还不尽完善,有些问题需要政府或其他相关部门去解决,但从企业本身来看,正确面对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科学有效的网络营销对策,是企业生存发展、赢得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网络营销帮助企业拓展市场 ,提高市场占有率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营销,通过不间断即时连通国内外市场,消除企业间时间、地域障碍同时,在网络环境下,企业规模大小,资金实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成了无关紧要的因素,网络营销的这一特点减少了歧视和市场壁垒,降低了中小企业和新型企业进入市场的初始成本带来了更多的公平。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外发达国家互联网的应用较我国要早很多,在应用方面涉及的领域和深度都会更泛,网络发达国家有很多网络营销著作,由于不同国家的国情有差异,因此其他国家的著作,仅能作为参考资料,很难真实的反映我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当然也很难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根据全球最大的网络广告公司DoubleClick最近对欧洲企业数字化营销状况的研究,将近一半的营销人员将网络营销作为营销策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Email营销是最常用的网络营销手段之一。研究表明,英国和西班牙的网络营销应用在欧洲比较普及,分别为73%和66%。欧洲各国企业使用Email营销和定向标志网络广告的比例;Email营销定向标志网络广告英国:58% 和50%,西班牙:54%和37%法国:9% 和10%整个欧洲:31%和27%;(资料来源:DoubleClick,20xx年12月),这项研究表明,欧洲的企业营销人员比较倾向于利用企业内部的资源来开展营销活动(占31%),外包给专业机构的比例较小(21%),其中西班牙和意大利两个国家最为典型,利用内部资源开展营销的比例分别为59%和32%。在营销预算方面,33%的欧洲企业计划将今年全部预算的15%甚至更多比例用于网络营销,而在一年前,只有15%的企业有这样的计划。在这方面,英国、西班牙和北欧表现比较积极,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9%、38%和39%。

截止2008 年2 月,国际互联网已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接着10万多个区域性网络、1200万台以上的主机,拥有约21亿用户,而且网络用户还在以月均23 %的速度增长。国际互联网正迅速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带来社会经济、人们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人类已开始步入网络化社会,愈来愈多的企业认识到国际互联网对企业经营发展的作用,纷纷挤占这一科技制高点,并将之视为未来发挥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目前,在美国,有超54 %的企业在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业务;美国《财富》杂志统计的全球前500 家公司几乎全都在网上开展营销业务。如20xx年初美国国际电信联盟和国际数据公司统计,全球互联网上的交易额20xx年为130亿美元,20xx年为434亿美元,预计2010 年将达到1500 亿美元,20xx年突破3 230亿美元,到20xx年网络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将达到42%。网络蕴藏的市场无限,孕育的商机无限,网络营销必将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的主流。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xx年我国中小企业总数达到3453万家,中小企业工业产值、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60%、53%和60%左右,中小企业还吸纳75%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口。中小企业B2B电子商务市场潜力巨大 20xx年我国中小企业总数超过3453万家,较上年增加300余万家,其中使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数量占总体中小企业的比例由20xx年的28%上市至34%;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企业B2B电子商务仍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增长也比较迅猛,但仍然需要市场参与各方继续共同推动市场发展。中小企业网络营销意识日渐成熟 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很多中小企业都面临发展壮大甚至生存的困境,而网络营销能打破地域时空和国界的限制,帮助中小企业迅速成长,而且IT采购的增长、网络应用的普及以及周围企业的示范带动都加快了我国中小企业对网络营销环境的理解。中小企业外贸B2B电子商务呈上升发展势头 20xx年我国中小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进行的外贸交易额达到了5698亿元,阿里巴巴的“中国供应商”、中国制造网、环球市场、环球资源等几家老牌B2B外贸平台在原有服务的基础上,继续提升服务内容,包括慧聪等新加入者为该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国内不少外贸企业真正带来了订单、效益,也使得这些外贸平台较早地进入稳定盈利期。

阿里巴巴 敦煌网等电子商务平台成为中小企业未来网络营销主要渠道,现阶段中小企业最需要的仍旧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推广方式,阿里巴巴 敦煌网等电子交易平台就是最理想的选择之一;网络营销的各个渠道中,中小企业将更多的选择阿里巴巴 敦煌网等这些 B2B 电子商务平台为其提供打包的 IT信息及商务服务伴随阿里巴巴 敦煌网等 B2B 电子商务的成熟和完善,我国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利用电子商务进行B2B贸易活动百度 谷歌等搜索引擎将成为网络营销的代表 据统计,82.2%的网民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寻找自己需要的产品信息消费行为调查显示,一般用户会点击搜索结果前 10- 20 名的链接实践证明,排名位置的不同对搜索营销效果的影响非常大与一般的BANNER (网幅图象广告)广告相比,关键词检索优势在于,一是检索页面投放广告具有较高的定位程度;二是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更换关键词和修改点击付费额等方式对广告效果进行控制;三是广告形式通常以按点击付费模式定价,大大减少了无效浏览所要付出的代价。搜索引擎营销的产业化,可能发展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网络营销分支,也将产生更多的相关市场机会。Email营销也将成为中小企业常用的营销方式 Emai作为网络营销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它曾为网络营销带来了无数的商机。Email营销的发展趋势包括:一是e客户关系管理。核心是:发送个人化的,精确的、与客户相关的和有时效性的电子邮件营销信息。二是多媒体营销信息。嵌入多媒体信息使得电子邮件也能提供更丰富的、 更具冲击力的营销信息。 三是分析用户特征。通过分析多个数据源使得企业能够分析用户特征、对之进行分类,从而优化与用户的互动。 四是寻找新客户。帮助广告发布者发现它们已经存在的但不知道的客户群。

冯英键先生是国内研究网络营销的知名学者之一,曾在互联网实验室,中国频道等知名企业任职,从事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相关实践和研究;他认为实践性是网络营销的基本特征之一,离开可操作性来空谈网络营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中科院电子商务技术研究中心李安瑜主任在中国企业网络营销论坛发表观点认为,目前的企业网上营销市场,要建立专业的网上营销市场,现有存在三个问题:1.投资大于预期。现在要建一个网上市场,不可能说几十万、几百万就能完成。2.怎么实现规模化。如果要实现全国规模性经营,一定要有很多特色。3.产品的选择。什么样的产品才能在网上实现网上营销,这个是很有讲究的。因此,总结成功的要素是:第一,物理市场的盈利支撑。比如土地升值,人越多越升值,但网上市场没有这个效益,所以网上市场还需要物理市场的盈利制成。

三、本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通过对浅析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总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 引言

(一) 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 研究的内容

(三) 研究的方法

二、 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发展状况

(一) 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的现状

(二) 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的特点

(三) 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的意义

三、 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外部环境方面

(二) 网络方面

(三) 商品方面

(四) 企业方面

(五) 顾客方面

四、 我国企业网络营销问题的策略分析

(一) 整合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

(二) 网络营销中产品概念的整合

(三) 网络营销中营销组合的整合

(四) 网络营销对企业组织的整合

五、 结论

四、本课题研究方案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是采用

1.文献法。运用文献法检索和分析国内外多媒体课件评价研究的成果,以确定 立论研究的起点和研究方式,避免简单重复的研究。同时,借鉴有关成果,使立论研究内容有更高的立足和更新的立意。

2.比较法。运用比较法分析研究国内外典型案例,归纳其中的成功与不足,使研究针对

性更强、重点更突出、创新方向更明确。比较法,还为了分析、判断国内外关于多媒体课件品质特性评价研究的差异,以及国内关于多媒体课件品质特性评价的相似之处,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进一步探讨的立足点。

3.定性分析法。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逻辑方法,对获得的各

种材料进行定性分析,从而能去粗取精,达到认识学习型多媒体课件品质特性的实质,揭示这些品质功能的特点,以及这些品质特性的完备性,为建立多媒体课件品质特性评价的有关指标和保证指标的完备性提供必要的基础。

五、研究目标、主要特色及工作进度

研究目标:主要是对目前企业营销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看这些

问题到底是不可避免的还是可以避免的,是偶然存在的还是必然含有的;以及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哪些对策,这些对策是否在应用中有效的探索。

本文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问题存在原因的是否可避免性的探讨。

2.对针对那些问题的对策是否有效的探讨。

3.企业网络营销的问题对企业的影响是完全不利或是一把双刃剑的探索。

工作进度:

20xx年09月01日- 09月26日 毕业论文选题

20xx年09月26日-10月20日 完成论文编写的前期工作

20xx年10月20日-11月11日 拟写开题报告

20xx年01月10日02月01日 修改毕业论文提纲

20xx年02月01日-03月20日 撰写论文初稿

20xx年03月21日-04月20日 指导老师修改确定二稿

20xx年04月21日-05月10日 指导老师修改确定三搞

20xx年05月11日-05月20日 经多次修改毕业论文,最后定稿

20xx年06月01日-06月15日 进行论文答辩

六、参考文献

[1]王汝林,2002:《网络营销战略》,清华大学出版社。

[2]冯英健,2004:《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3]杨坚争,2002:《网络营销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郝朝晖,2003:《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策略选择》,《经济与管理》,第6期。

[5]李安瑜,200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二十二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

[6]应至芳,2007:《网络营销实务》,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7]金占明,2004:《企业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8]姜旭平,1998:《电子商贸与网络营销》,北京大学出版社。

[9]于颖、巩少伟、马林,2008:《市场营销学》,科学出版社。

[10]梁文潮,2008:《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

[11]慧聪网,2009:《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规模井喷20xx年达230亿》。

[12]丛珊著,2008:《营销企划》,《北京大学出版社》。

[13]濮小金,2008:《电子商务理论与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

[14] Smit h C.1994:《The new corporate philanthropy》,《Harvard Business Review》.

 

第二篇: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作为政治学的一个范畴,本文主要就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发展作了较粗浅的分析,通过分析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经历了从阶级政治观向社会政治观的演变,这是历史发展的进步。以民为本思想贯穿其中,并成为其核心。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时必须考虑到以民为本,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以民为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也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框架结构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以其科学性和人文性揭示了以民为本思想在政治观视角上的独特意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演进与发展的分析,推导出以民为本思想是社会政治观的根本核心,对于我们以民为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一、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演进与发展 二、实践作为人的存在和活动方式,是确证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石 三、以民为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四、以民为本思想是社会政治观的根本核心 只有坚持不断走向社会政治的方向和道路坚持这样一种政治信仰,才能真正做到以民为本, 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科学发展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也才能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目标。 研究方法与准备材料情况 本课题采用了以文献研究为主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提出以民为本思想是社会政治观的根本核心,对于我们以民为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作者主要参阅了《政治学概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毛泽东选集》、 、 、《列宁选集》、 、 、《邓小平文选》《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 、《广义的政治论》等文献性资料。 试析当前以民为本思想的政治观 摘要:作为政治学的一个范畴,本文主要就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发展作了较粗浅的分析,通过分析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经历了从阶级政治观向社会政治观的演变,这是历史发展的进步。以民为本思想贯穿其中,并成为其核心。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时必须考虑到以民为本,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关键词:以民为本;社会政治观;政治学 前言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以其科学性和人文性揭示了以民为本思想在政治观视角上的独特意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演进与发展的分析,推导出以民为本思想是社会政治观的根本核心,对于我们以民为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演进与发展 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资本主义制

度发展并开始转入垄断资本主义,其整体制度矛盾开始暴露,被压迫的无产阶级走上了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危机与革命形成了第一浪潮,马克思、恩格斯就处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他们对政治的理解与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历史脉络。 马克思早期曾认为: ”政治是作 “人就是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为一种国家统治形式的“政治权力,即国家的权力。“人们的政治关系同人们在其中相处的一切关系一样自然也是社会的、公共的关系。因此,凡是有关人与人的相互关系都是社会问题。”1846 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思想体系,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社会的政治是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上层建筑, 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实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国家形式的政治,实质上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国家内部的一切斗争都只是一些虚幻的形式,在这些形式下掩盖的是各个不同阶级真正的斗争。 在此后的阶段,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及发展规律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出现危机与发展并存的两种趋势,马克思认识到这是由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基本矛盾决定的。但是,作为具有彻底社会性的阶级,不应该只是同资产阶级搞政治对立,而应该把自己的行为同历史联系起来,同社会联系起来,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正确处理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政治策略,灵活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问题。 七十年代中后期,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来临,使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变革辩证法受到了新的挑战和考验。马克思针对时代,从人类学和史前社会的经济结构的视角, 力求证明资本主义制度并非永恒原理。他们以人类社会政治生活历史的整体观,对无阶级、无国家社会的共同体权力、原初社会的“民主”生活方式所作的系统考察,为对阶级、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作出新的解释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他提出,阶级后社会中,政治就是一种自由人联合体式的、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在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 列宁在垄断资本主义后,继承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和国家的政治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特殊政治现象。 “政治是 ”并创造性的提出:经济的集中表现。”他认为,政治有着广泛的内容。他在这里从政治依存的经济基础,论述政治作为上层建筑,与社会的经济基础紧密相连,成为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这为我们解读非阶级社会的新型政治关系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根据。 毛泽东在 1958 年 1 月明确提出了非阶

级政治的思想,认为在社会主义所有制方面取得了基本胜利, 开始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潮的历史条件下,就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技术革命上面。 ”政治应该是人民内部关系。斗争和革命仍然而且始终会存在,但是将会是人民内部先进与落后之间的斗争,是社会制度先进落后之间的斗争,是科学技术的先进与落后之间的斗争。这些非阶级性的政治,当然是社会化了的社会政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继承,同时也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中国大地, 邓小平围绕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任务,创造性的继承了政治理论成就,并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根本大局就是政治,实现四个现代化就是最大的政治。从而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社会主义政治观高度发展。邓小平提出,当前我们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他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分析中国的形势,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的基本政治路线。并用它来指导中国当今的改革实践。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发展实现了实质性的飞跃。社会政治观弥补了阶级政治观的不足, 正以蓬勃的生机指导着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探索。 二、实践作为人的存在和活动方式,是确证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石。 第一,实践确证了人是历史的本质。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离开人,社会历史也就不可能存在。在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之前,人们通常对历史本质作出两方面的解读:一是把社会历史自然化。用自然界及其规律来比附社会历史的变化。费尔巴哈哲学的直观性就集中表现在用自然界来归纳人类历史的存在及其规律。马克思曾指出: “费尔巴哈从来不谈人的世界,而是每次都求教于外部自然界,而且是那个尚未置于人的统治之下的自然界”;另一种是把生动的社会历史图景抽象化、概念化,变成人的缺位的概念、范畴发展史。针对黑格尔、蒲鲁东等把历史非人化的观点,马克思曾指出:“蒲鲁东先生无法探索出历史的实在进程,他就给我们提供了一套怪论,一套妄图充当辩证怪论的怪论。——他的历史是在想象的云雾中发生并高高超越于时间和空间的。一句话,这是黑格尔式的废物,这不是历史,不是世俗的历史——人类的历史,而是神圣的历史——观念的历史。在他看来,人不过是观念或永恒理性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使用的工具。 ”人所以是历史的本质,是因为人的实践活动使然。人的实践活动创造了社会、创造了历史。人作为一种生命存在物,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求决定了人的劳动实践的

历史必然性。科学发展观中讲的以人为本,不仅仅是讲如何维护、发展人的利益,而首先要肯定以人为本的历史观价值, “肯定人作为历史本质的主体创造意义。‘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第二,实践确证了自然的人化意义。相对自然而言,以人为本的提出既不是指人是自然的主人,也不是简单的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要尊重自然,而是意味着由于人的实践,人与自然的社会属性的渗入,自然逐步走向“人化”的历史进程。人的实践活动,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相互交织、相互制约。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这里立即可以看出,这种自然宗教或对自然界的这种特定关系,是由社会形式决定的,反过来也是一样。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人的实践活动内容和方式的限制,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浑然一体,人与自然和人与人都处于狭隘的关系纽带中。进入资本主义,人对自然的实践征服能力大大增强,人对物的依赖构成人与人和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点。 “ 马克思指出: 毫无疑问,这种物的联系比单个人之间没有联系要好,或者比只是以自然血缘关系和统治服从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联系要好。同样,在个人创造出他们自已的社会联系之前, 他们不可能把这种联系置于自已支配之下。”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实践打破了人与自然的狭隘关系,生成了新型的平等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由此也形成了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这也就生成了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哲学基础。 第三,实践确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以人为本的根本宗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由于人类实践的历史变革,形成了人对自然、人与社会、人对人的真正占有。人的本质力量在现实中真正得以实现。首先讲人对自然的真正占有,人化自然的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创造的生产力自然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性条件。物质产品成了属人的产品,人在客体对象中观照到人的本质力量。二是讲人对社会的真正占有,是人创造了丰富的全面的社会关系,人的解放已成为现实。人的本质是建立在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全面的丰富的社会关系自然会展示人的本质的丰富性, 自然会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三是讲人对人的真正占有,新的实践活动,创就了丰富的完整的人,人的感觉积淀了新的文明和审美,变成“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 。 三、以民为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以民为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也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一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民主的基本含义是人民主权,是通过多数人的统治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国家形式。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反映了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要求。 第一,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本质。民主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政治形式,是以特定政治统治的确立为前提的。民主作为国家制度,具有民主和专政的不同功能。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只对占人口极少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决定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民主是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利益关系,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人民,应该而且能够以平等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参与政治生活。 第三,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不断发展的目标。社会主义确认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拥有决定公共事务的最高权力, 人民的利益是社会的最高利益和政治生活的最大价值取向。 所以,人民当家作主是民主政治的社会主义本质。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背离了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就不够社会主义的格,也算不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当然,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表现为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 我们的政治建设必须按照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来进行。 二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国家的政党条件。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处于领导地位, 而工人阶级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先锋队共 产 党实现的。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只有在共 产 党的领导下坚持不懈地进行建设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要通过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解决好党与政、党与法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党和国家政权机关的性质不同,职能不同,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也都有原则上的区别。国家权力是社会公共权力, 国家政权组织由公民通过直接和间接的自下而上的民主选举产生,获得授权以全社会代表的身份行使国家权力,以强力为依托履行公共管理的职能。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比普通群众更了解社会主义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因而,党不仅必须而且能够对政权机关和社会实行政治领导。 政治领导就是着眼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在科学把

握社会历史发展要求的基础上为社会政治生活确定价值、方向、目标和重大政策。 人民当家作主是民主的社会主义本质,因而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立足点和归宿;民主要求法治,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人民意志的统一,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要求的法律主治;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而党的领导的实质是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党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领导作用和保证作用的体现,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合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内在逻辑要求的路向。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实行依法治国 民主政治要以法制作为实施条件和保障。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内在地要求实行依法治国,实现民主政治运行的法治化。实行依法治国,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法治使人民意志上升为法律,实现人民主权。法律以国家机器为后盾。社会主义法律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集中表现,是由人民通过一定程序来制定和确认,而不是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而且以专门法律保障人民各项政治权利的实现,同时惩罚一切侵犯人民政治权利的行为。 第二,法治能够体现和保障民主政治制度,促进政治民主化。现代民主的普遍形式是间接民主即代议民主制。人民通过选举把权力委托给他们的代表来行使。这种情况意味着在政治权力的持有者与受托行使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分离,隐含着某种政治失控的危险,即政治权力不是按照权力所有者的意志和利益,而是凭掌权人的意志、情绪甚至利益而运行,从而导致公共权力异化。 第三,法治可以形成和维护民主政治的秩序,促进公民文化的成长。法治通过宪法和根据宪法原则制订的各项政治法的实施,不仅使民主政体的结构得到确认和加以有效保障,而且政治结构框架内的各种政治关系成为法律关系即政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而有序运行。立法机构依照法律程序立法;行政机构要限制自由裁量权,依法行政;司法机构独立行使司法权。民主政治的法治化同时蕴含着政治社会化过程。法治对社会政治行为长期的规范和引导,使人们认识民主政治的规范并内化于心理之中,逐步形成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公民文化。 由此可见,民主与法治在共同的价值基础上相契合。法治支持民主,法治是现代社会中民主政治程序的制度化形式;而没有民主,则不可能有

可靠的法治。宪政民主内含着通过法治来实现对公共权力的限制和对宪法中所规定的基本人权的保护。 四、以民为本思想是社会政治观的根本核心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从萌芽到发展成熟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历史,从阶级政治观逐步发展到社会政治观,政治斗争和革命的内容发生了根本变化,演变成为人民内部的先进和落后之间的斗争,社会制度先进和落后之间的斗争,科学技术的先进和落后之间的斗争。邓小平曾 “中国最大的政治应该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根本大局。说: ”正是基于此,以民为本思想是社会政治观的根本核心。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 没有人民群众, 就没有社会的一切,没有人民群众,就没有社会的历史。因而,是否自觉树立以民为本的价值观,做到亲民、爱民、为民,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问题。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政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新型政治在这个意义上它应当被理解为社会主义的政治。马克思所说的“无产阶级的政治观” 从其本质意义和人类社会政治生活广义角度上讲是阶级后社会的一种新型政治。这种政治观点不仅同资产阶级政治观相对立而且同狭义上的阶级政治观也有重大的区别。因为“社会主义”在其原始本意上就排斥了阶级、剥削、阶级私利等一类东西。“社会主义”一词在 19 世纪 30 年代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最初使用的时候就是指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一种兄弟般的、 大家平等的社会。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政治”实质是经过政治的革命变革消灭了社会关系中人对人的压迫和剥削实现社会平等后的政治。他设想人民完全民主代替了阶级的统治; “自由人的民主”完全代替了国家形式的民主;社会性质的权威代替了强制力的权威,实现政治回归社会。社会主义高度发展的结果,必然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全面社会化。以至于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的存在,并坚持在彻底解放全人类的斗争中最后解放自己的原则,实现人类大同的最高理想。 到了 70 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他们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给我们留下思想遗产。由于实现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必须要有一个政治上的转变时期由于在达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还必须经历保持资产阶级式的权利和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主义阶段因此就不能不涉及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 。无产阶级绝不是要简单夺取国家政权而是要按照新的“社会政治”的原则对之实行彻底改造建立起真

正意义上的、非原来意义上的国家即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无产阶级实现社会政治的桥梁。所谓工人阶级统治与其他一切剥削阶级的统治的根本不同在于:它实行的是社会治理即“人民管理” 。列宁在十月革命的前夕在《国家与革命》第 5 章中详细地探讨了由政治社会向社会政治转变的基本理论原理。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国家”的主要任务和宗旨是捍卫劳动者的按劳分配原则和保卫不可避免的“资产阶级式的权利”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实现“经济的社会解放”的政治形式。 坚持“走向社会政治”的社会政治观即是“社会政治”的实现是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完全实现相统一的社会历史变革过程。一方面是实现阶级政治向非阶级政治的逐步过渡另一方面是社会化的政治过程。所谓“社会化的政治过程”即由表面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政治权力在处理同全体人民群众的关系上从思想到制度做到真正使政治权力的行使始终有效地置于社会全体成员的监督之下经由量的积累到质变过程最后回归社会之中。 这一社会化政治过程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发展过程一样需要有一个历史的发展和积累的阶段。 因此我们把这一新型社会政治的发展历程称之为“走向社会政治”的历史道路。这种指导思想,我们称之为社会政治观。只有坚持不断走向社会政治的方向和道路坚持这样一种政治信仰,才能真正做到以民为本, 坚持 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也才能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目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