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选

20xx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赏析 阅读专家组点评

金陵记者

20xx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他自己的样子。请以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金陵小记者第一时间从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专家组那里拿到了20xx年江苏高考作文,先贴这5篇,供围观!

老爹

老爹并不是我的亲爹,之所以这么称呼他,纯粹是为了与我那亲生老爸加以分辨。

老爹是做杠秤的。一手老茧可见他技艺之精湛。没错,老爹已经出师四十年了。

老爹是拜师学艺的,听说这做杠秤的是一户姓胡的人家。本来是不外传的,可是到了这一代却突然没有了接班的人,只好收下了老爹和蒋叔。他们两个人性格完全不同,老爹呆板甚至有些迂腐,而蒋叔却对人曲笑逢迎。

他俩出师之后,在这一条马路两边各自开了一家秤店。一开始两家都红红火火的,可是日子一久,老爹的店面日趋单薄,冷清得有点凄凉,那褪了色的招牌即使挡在路上也无人问津。

一日,老爹看不下如此冷清的店铺,便关了门,信步走到蒋叔的店铺。进店一看,可谓人气兴旺啊!崭新而又鲜亮的招牌,更是让老爹心里一揪,既疑惑又羡慕。 老爹就呆在蒋叔家,一直到天很晚,蒋叔的店才平静下来。他俩在后院里摆上一桌小酒,边吃边聊。老爹有点羞涩地问:“师兄,你说我家店铺为啥那么冷清,眼瞅着就要关门大吉了。你的店,怎的就忙得不可交?”叹了口气,点了支烟,又给拧灭了。

蒋叔笑笑说:“你怎么就这般榆木脑袋呢?都说顾客是上帝,上帝叫你给他的秤少一两。你不能给他多一钱。你听他的,照做便是了。嗬,想起来了,有个大商家叫我出五十杆缺二两的秤,要不我分你一半生意?”

老爹听完,什么都没说,默默地喝完酒,朝蒋叔摆摆手:“那五十杆秤,你自己做呢!”

老爹的店依然那么冷清。直到有一天,听说蒋叔的店被人掀了,他才跑过去看看。蒋叔被堵在店里,落魄得像条狗。老爹问:“要多少才可以补救?”蒋叔说是四十杆秤。老爹回去一连几日黑白不分地赶,总算帮蒋叔还清了。后来,蒋叔的店关门大吉,他在一天夜里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老爹的店却日渐红火了。现在,每当有人怀疑斤两有问题,小贩们总是丢下一句:“这是老陈的秤!”那人便作罢了。

1

是的,老爹即老陈,名唤陈实。人们就敬重地这个“实”字。

皱纹中的智慧

岁月的车轮在人生的道路上辗过,深深的皱纹诉说着爷爷的人生,体现着纯朴的智慧。

一、牛耕

“呦喝,呦喝??”爷爷沙哑的呼声在空旷的地里显得格外清晰。天上乌云开始汇聚,要下雨了,我忙跑到田埂边。“爷爷,快回来!”“知道了,就这一块了,耕完再回去。”话毕,又吃起了呦喝声。天空果真飘起细密的雨。爷爷回来时身子已湿透,脚上沾满了泥。“爷爷,你把牛卖了吧,这牛都老了,耕地太费力了,现在有机器,很方便啊。”我望着爷爷,说出心里的想法。“小丫头,这牛耕虽然慢,也是老祖宗留下的法子,适用啊。趁爷爷还有劲,多耕些地,比机器耕得细呀,也不伤地。”如今,村里只剩爷爷这一头牛了,也只剩爷爷一个人还在用牛耕地。望着屋外的雨,我明白了:“智慧是一种历久弥新的经验。烟雨蒙胧中,一人一牛,多么和谐,多么自然。

二、珠算

“得咚、得咚??”爷爷撑着老花眼镜,拨弄着算盘,时不时地在小本子上记些什么。“爷爷,你在算账啊,我帮你吧。”“小丫头,你能帮我什么,你会用这老算盘吗?”爷爷笑着向我挑眉。“我用手机帮你算,你报数字就行,不比你这快嘛,而且又准。”“哎,你就不懂啦,你那新鲜玩艺我这把年纪学不会了。这老算盘倒好用,爷爷教你算吧。”“不要,我看着就晕了。”爷爷低下头去,眉头皱昆,自己又开拨。我偷偷地用手机计算,发现爷爷的结果那么精准,条理清晰。我明白了:智慧是一种熟能生巧的能力。一人静坐,手指拨弄,那般淡定,那么稳重。

三、戏曲

静夜,凉风习习,微弱的星光陪衬皎月,酒下清辉。爷爷在门前的老槐树下,抽着旱烟。“爷爷,夜晚天凉进屋睡吧。”“丫头,坐这儿,这点凉,爷爷还受得住。”“那您讲故事给我听吧。”“故事都给你讲遍了,没了呦,爷爷唱歌吧。”爷爷清了清噪子:“我本是卧龙岗上散淡的人,凭阴阳如反转保定乾坤??”爷爷的歌声并不动听,却带着莫名的心颤、悲凉。望着爷爷皱纹间的无限认真,我明了:智慧是一种净化了的境界。一人一曲,那般投入,那么融和,在月夜下格外协调。

小巷面条香

小巷的深处是家面店,主人是位老人。

老人一头白发,精瘦。当他悠闲地坐在门前台阶上抽烟时,透过那飘缈烟雾,我分明从他浑浊却深邃的眼中,看到了人世沧桑。

面店是没有招牌的。每当清晨,小巷的人们尚未起身,面店的门就开了。那面香,便从小门中涌出,漫到每家的窗台。于是,人们被香味从睡梦中拖也,走进小 2

店,端坐于桌前,等待着自己的一碗清香。这时,我才洞悟:此店若有了招牌,便俗了。

小面店人少时,便由老人的儿子招呼着。人多时,就由老人来协调。每法上班族和学生党急着离开时,老人便向不忙的人拱拱手,道个歉,那人定会爽快地答应多等一会儿。我自然属于赶时赶刻的学生党,所以坐下来不久,便可获得一碗清香。吃完后,向周围的人道个谢,携着众人的善意目光走出去。迎来求学的一天。啊,有了这位老人,忙碌的小店始终不乱,时时溢出三分韵律,七分诗意。

每当有人夸赞时,老人可不会廉虚,总是热烈地应承,并炫耀自己的汤面——面条是自家手制的,鲁是到乡下的钓翁讨来的野生鱼,就连水都是从自家院子的井里挑来的。有人打趣:“老人家,你的秘诀都透露了,不怕被抢了生意?”老人却一笑:“哪里是什么秘诀呦,谁都知道,但有谁像我这样坚持几十年呢?”

老人的儿子也是厨师。熟客们会发现,父子俩的面颇为不同。所以,叫面时总要添一句:“老爷子的面”,或“小伙子的面。”至于我,编爱老人的面。老人的面筋道,叔叔的面偏软;老人的面,味轻,叔叔的面偏重。有人说:“小伙子的面是酒,宜趁热享用;老人的面似茶,宜慢慢回味。”的确,叔叔的面上会淋一勺虾子油,而老人却喜欢放上两三根香菜,几滴猪油。吃老人的面时,竟闻不到香气,惟有轻咬面条时,那香气才由面条的缝辽隙中迸溅出来。面条筋道爽滑,猪油鼓动鱼汤,鱼汤刺激你的味觉。老人的智慧,也许便是特灵魂留在面中了。

终于一日,小巷被拆,小面馆也搬到另一条小巷。临走时,老人让儿子给所有人端上一碗面,面上分明是三三根香菜和几滴猪油。老人挑了几根面,喝了一口汤,点点头说:“有三分意思了。”

后来,我又去吃一次面。老人已经不在,但叔叔的面里却分明有几分父亲的影子。至于在客人间熟念地招呼的,却是一位与我差不多大的小伙子了??

智慧三境

佛家有智慧三境:一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早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现在我认为,智慧还能分为三境:山,海,天。 第一境便是这山。山,屹立于大地之上,向来是高大、稳重的象征。一开始,人的智慧就如同一个土丘,随着时间流逝,经验累积,人的智慧也便如山一般逐渐升高。由一句不见经传的土丘升格为名山,最后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地步。但是,这一境的智慧也是如山一般死板,只是量上的累积,不能变通。就如同山永远无法比人高,无论山多私巍峨,如何顶天立地,山就是山,不能动,不能跳,只能被局限在土壤之上。

因此,第二境便是这移动的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经过不断学,融会贯通,智慧转变为辽阔的大海。水无常形,人的智慧在这一境,可以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而不被死板的思路所困。同时,大海何其宽广,就算是将地上的山全部填入,都无 3

法将其填满。然而,人要到达一境界是何其困难。虽然人有时也会灵一闪,做出一些精妙绝伦的事,但那就如名山上的流水。只有真正的人才,才能将那流水归一,成就智慧第二境:海。

比海还宽广的只有天,所以第三境便是天,但天不仅只是比海宽广。天,首先它笼罩万物,无处不在。同时又无形无象,不可捉摸。在这一境界,人的智慧已趋于化境,大智惹愚。就如同气,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在那。智慧到了这一境,便已不再是智,而是到了道的地步。道之道,非常道,有这种智慧的人,做事都有着各种深意,并很难为人所理解。人类历史上下几千年,有这种大智慧的人为数不多,如老子、释迦摩尼等。

智慧三境,智慧逐渐增加,但人却就得谦虚,山自认为可通天,海自认为围绕了一切,但只有天知道,智慧无穷。就如同大圆与小圆,大圆面积比小圆大,但其接触的未知也比小圆多。

因此,智慧虽可分为三境,但仍是无穷无尽的,就如同天外便是那星辰大海。所以,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尽自己所能,向着下一境,向着那无尽的天空,星辰大海进发。

境由心生

智慧是一种心镜,境由心生。

心基吸智,方寸之间皆海阔天空永无涯畔;心若有慧,则宛若长空旭日终至至灵之境。

民国课本中有这样一段话:“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花。

我想,在茫茫绿原上看花的那只羊便是智慧的,它看花的景象,便是智慧独有的景象。正如《平凡的世界》中所说,人生的意义不是吃饭这么简单,还应有更高的追求。

诚然,智慧对人类最基本的要求便是要有抛开物质层面的精神追求。只有不被浮华物质遮住双眼的人,才是有资格称做智慧的人。

再进一步讲,拥有大智的人,不仅有精神追求的,更有特立独行、超然物外的胆气。

我曾惊叹于朱耷的《墨鱼图》。那只翻着白眼的鱼诉说了怎样的智慧心语?不言而喻!我十分敬胃这位明朝遗老,高蹈乎八荒之表,亢心乎千秋之间??

如果说朱耷的智慧是一种气象,那么,庄子“超乎象外,得其环中”的智慧便是一种至镜。超脱于生命本相的空灵之境,乃是禅与道的完美契合。

李叔同青天白日以映事,明镜止水叹澄心,霁月光风以待人,便禅一般地诠释了朱耷的气象和庄周的至境;超乎生命本身,肇乎天地万物,故能在圆寂之前,叹一句“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4

通往智慧的空灵之境,是没有捷径的,需要全身心地领悟。悟人生沉浮,悟涅磐境界。必要时,可学一学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于大自然中,领略融身于天地之间、放眼于银妆世界的寥廊与凝重。

生命本就是一场锻炼,智慧便是那最终的升华。修一颗智慧之心,成一番智慧之境,于生命无悔,于本心无愧。

江苏省高考作文阅读专家组点评:

智慧:崇“善”,求“活”,臻“妙”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人们愈加席不暖的今天,让高考学子对“智慧”进行思考,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和丰富的启示意义。

“智慧”的特质是:善,活,妙。“善”是智慧的出发点,不善的经验、能力、境界只能产生“奸诈”和“狡滑”。“妙”是智慧的归宿点,它令人惊叹:多么巧妙,多么美妙,多么圆满,多么通达!“活”,是这两点的连结和必由之径,没有“活水”的淘洗和推进,经验、能力、境界永远不能更生,只能老去,这种“活”,表现为一种灵气,一种悟性,一种敏锐,一种创新。

此次作文考试,不要求考生对上述种种全面把握,能从其中一点突然,即可。不论是议论性文体,还是记叙性文体,都期望考生写“活”,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 推介的五篇优秀作文,均能把握住智慧的特质和神彩,或叙事,或议论,巧妙构思,活泼行文,有生活气息,富诗情哲理,值得仔细研读。

5

 

第二篇:20xx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选评20xx

20xx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选评 2009-07-12 19:52

分类:高考优卷

字号: 大 中 小

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 康青 春原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时尚”,既有与时俱进的突破与解放的活力,又是一切既往积淀的“激活”和“重装上阵”;潮起潮落,在“卷起千堆雪”的排空浪涛中,淘尽狂沙始到金!

这是一个艰难的、沉重的命题。这是一种复杂而又令人心意怦怦的“考验”。50万名考生“品味时尚”,既有诉诸感性的、青春的激情体验,又有诉诸理性的、沉静的思索,在“品味”与“时尚”之间,展开了一种精神的过程,一种思想的角斗。 这里呈现给大家的高考作文,是在特殊情境下考生们文化积淀、生活经验和语文素养的爆发。作为文化大省、教育大省,江苏总有优秀的考生脱颖而出,有天才的光芒冲破一切限制而精彩照射。其中,既体现着对于时代的思考,也表现了一种突破的勇气与创新的精神。这,正是我们能够在时尚中观照“过去”,思考时尚以把握未来所需要的品质。

优秀的作文,需要有切中题意并由此生发出自己独立见解的能力。因而,能否在“命题”确定的范围内,展开思维的羽翼,扶摇而上,以高远的立意征服命题,是成功的关键——其它事业,何非如此?在意高而精的基础上,语言文学的素养就是作文高下的关键:智慧、确切、华采、素朴、雄浑、自然等等,只要能够“穷形而尽相”,能够充分地抒情达意,都可以成为好文章。

佳作如下,请君“品味”。

品味时尚

有人说追求时尚,追求潮流就得到那些大城市去。看看那些穿超短裙的辣妹,旗袍加身的成熟美少妇,还有那五颜六色的爆炸头们,才是时尚。不过,俺今天可要推翻这个结论了。俺告诉你,现在的农村比城市里更时尚了。不信?那俺就带你去俺们村瞧瞧去。

首先在去俺们村的路上,那是一排排的大棚,你问那种的什么?告诉你,那全是新品种草莓,种了自己卖吗?不,不是卖。是采。现在俺村可是搞“农家乐”,城里人天天往俺们村跑,草莓上市的时候那个热闹,大棚个个爆满,比起那商业街的人流量那是一点不差啊!

进了俺们村,你看看那一家家的小楼房,比起别墅也是差不远了。瞧这几家,那做的简直就是明清古建筑呀!这可是专门用来招待老外的,那可是真正的中国味啊!

咦?那还有个穿超短裙的小姑娘,这不是俺邻居家的那位吗?别不信,那可不比城市人差。再看看那儿来的两位,西装革履,你说是城市的老板,错了,那是俺村的种植大户老王和他儿子。他家种的西瓜可是远销好几个省呀!怎样,看了是不是有点馋了?别急呀,更时尚的还在后头呢!

看俺们村后面那个大棚子是什么,那是戏台。现在的人要么看电视,要么抱电脑,哪有这实实在在地请戏班子唱几场来得爽呀!电视、电脑咱农民还不稀罕。咱们村那是月月请班子唱戏,啥戏都有,可比那电视好多了。比起城里人来够时尚吧! 要说俺们村最好的东西,那不在村里,在俺们村后面的那个山里。那里可藏着宝哩,带你瞧瞧去。

山路的小道是用鹅卵石铺的,只能走,不能开车,现在不是以“回归自然”为时尚么?看到了吗?对,没错,你没眼花,那就是鹿。没想到吧!俺们村可是建了养鹿场了,顺带还有许多城里人跑这儿参观。那场面,引用赵本山老师的一句话,“那是相当的壮观呀!”

咋样,俺陪你在俺村转了一圈,你现在还敢说追求时尚就得非跑城里去?引用俺村长的一句话,听好:

要致富,跟党走;要时尚,跟俺走。

【简评】

这是一篇极具生活气息的记叙佳作。文章紧扣“品味时尚”,独辟蹊径,将视角对准了乡村生活,写出了乡村特有的“时尚”:大棚草莓、乡村别墅、时尚服装、戏台唱戏、养鹿牧场,并透过这些乡村特有的时尚元素,反映了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成就。清新的乡村气息加上作者活泼俏皮的语言,使文章极富韵味。而结尾“要致富,跟党走;要时尚,跟俺走”一句,既照应了文题,又深化了主题。(顾桂南) 品味时尚

天苍苍,野茫茫,苍穹下的草原自沉睡中醒来,笼盖了四野的光华。蒙古汉子酡红的脸庞映着朝阳,马背上的姑娘笑得张扬,洁白的毡房升起袅袅的炊烟,慈祥的老额吉捧着马奶酒眺望远方。

长调歌声便在这时响起了。

那歌声浑厚而久远,凝结着数不尽的故事,带你回到那赛马疾驰的日子,回到那敖包相会的夜晚。歌声里,兀鹰自远远飞来;歌声里,你仿佛就是那个弯弓射雕的蒙古汗王。

长调就这样在草原上传承了很多年。人们是那么地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却又怕触动河底的软泥青荇,扰动一池萍碎。

直到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辽阔的草原渐渐萎缩,牛羊站在平坦的公路边不敢归圈,兀鹰飞不过子弹的高度,长调开始从草原走向舞台。

那首叫做《月亮之上》的歌诞生了,大街小巷的音箱里奏出一样的旋律,呀呀学语的孩童也会随着节拍扭上两下,唱上两句。马头琴,蒙古草原,长调,仿佛一夜之间成了一种席卷而来的时尚。

可是,那真的还是长调吗?

作者说,歌曲中融入了蒙古长调的元素,可我只听到现代的说唱与摇滚,长调微弱的低吟混杂其间。她在哭泣。

她说她厌倦那小到可怜的舞台,讨厌那亮到刺目的镁光灯。的确,与广袤无垠的草原相比,城市的舞台,太小太小。

也许,有些东西,注定了无法成为时尚。

给一首颇具现代感的歌贴上了长调的标签,依据着大众化的娱乐品味重新包装,留下破败的身体几乎看不出原貌,伤痛到体无完肤。所有人都称之为时尚。长调啊,你怎能不哭泣?

歌曲的流传仍在继续,所谓时尚一点一点蚕食着长调的本来面目。也许,这是长调走向大众的一种手段,可手段过后,谁能还给她那广袤的草原,自由的天空? 那天在网上搜索那首流传了百年的经典长调《六十个美》,却只收到没有结果的空白屏幕,那屏幕,大到空旷可怕,仿佛白墙上起皱的墙皮,一碰就要分崩离析了。

所谓时尚,原来不过如此。

长调的歌声渐渐萦绕,纠缠,她渴望撕去时尚的标签,回到家乡。

如水的月华打湿了寒鸦的乌纱,它开始啼叫,为了长调,也为了那变味的时尚。

【简评】

草原上的长调是如何被“时尚”所扭曲、销蚀、吞噬的?文章以一种深情对待艺术化的民族精魂,以一种冷静的批判精神分析“时尚”的“解构”性能,得出了“有些东西,注定了无法成为时尚”的清醒认识。 (何永康)

品味时尚

当“非主流”成为主流,我们应当何去何从?当歌手海鸣威替代了作家海明威,桑提亚哥是否会心疼?品味时尚,我承认其中存在创新与美雅;品味时尚,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有些经典不容恶搞,有些时尚应当退让。

曾经,萌芽网站抛出一个十分可笑的问题:“郭敬明、韩寒、鲁迅哪个更伟大?”而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前两者得票数远远高于鲁迅,这个用笔尖战斗的孤独者只有可怜的几票!网友的理由竟然是:鲁迅的文字干涩无味,没心情去看。而小四、韩寒的文字时尚可爱,玩世不恭,当然愿意读。我无法解读这种理由背后的深邃的民族性心理,但我认为,郭韩之类的所谓“时尚”不妨流行,但这决不会也决不允许它们撼动鲁迅等人所代表的中华文明传统以及中国人应有的脊骨。昔日鲁迅的孤独是因为浑噩的看客与无生气的国民,而今鲁迅的孤独竟然是所谓“时尚”一手造成,岂不怪也欤?

前日,中国最美的声音消逝了。那个二十五年如一日将一生心血倾注于电视播音事业的罗京离开了。这个看着《新闻联播》长大的电视人,以近乎可怕的零错误成为中国电视史上的一个奇迹。联想前几年一直叫嚷着要给《新闻联播》换脸的声音,我又对时尚有了更切肤的感触。作为央视“招牌”,罗京几乎不敢随意理发;因工作需要,他终年只能穿一成不变的正装。也许他注定与“时尚”无缘。待他走后,身后是无数熟悉的陌生的面孔为他祈祷、默哀。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罗京的形象已沉淀为一种经典,尽管无缘时尚,却注定受人敬仰。无论时尚与否,坚持本色,一生执着,亦能成为传奇。

热爱经典,因为它的美丽,它的雅致;拒绝“时尚”,因为它的浮躁,它的伪善。我知道,苏东坡一生与“时尚”无缘,但他依旧传下光耀千古的名篇,万世留香;我知道,辜鸿铭一世与“时尚”无缘,但他依然为中外学者铭记,终成一代狂士怪杰。

今天的我们,难道愿意随“时”之波,逐“尚”之流,引领今天的“时尚”,成为明天的笑柄?

【简评】

拒绝“时尚”!作者观点鲜明,论证有力,尤其是论据的选择相当精当,使本文成为颇有“风骨”的思想表达。在议论中激情流露,此为“风”清;思想的力量蕴含于逻辑之中,此为“骨”骏。风清而骨骏,难得! (骆冬青)

品味时尚

一个平静的下午,我在收拾自己的书桌,在整理一部破旧的新华字典时,我开始翻阅起来。

一个词“时尚”,出现了。

无意间,我又想起了当地人的口头禅,不禁乐从中来。

品味时尚,品味人们的口头禅。

六七十年代,村子里普遍穷,哪家有足够的粮食吃就算富裕了。

“您吃了吗?”

这句经典的口头禅充分反映当时人民对物质的极大需求。

后来,中国开放了,改革了,农村的日子也好起来了。家家有了老三样,富裕的人家更是有了铁牛。

“您喝了吗?”

又一句经典的口头禅诞生了,喝酒是一户人家状况准小康的重要体现,人们见面以这样一句形象而又简短有力的话语打招呼,不仅时尚,而且亲切随和。

一转眼,九十年代末,当人们将要跨入二十一世纪时,人们不再满足于富裕充足的物质文明,他们学会消遣,电视、电脑、卡拉OK纷纷来到人们家中,“到我家K歌去!”

时尚跟着生活水平走,人们跟着“时尚”走,“K歌”一词流行一时。人们乐于精神文化的滋养。

……

我想到这里,抬起头,看着窗外,对面一家美容院,右边一家茶馆。我低下头,盯着字典看,心中又生困惑。

“您累不累?”

这是当下最时尚的口头禅。但要是细细品味,不难觉察出人们对于现今忙碌而又枯燥生活的厌倦。

于是,人们把目光投向“清幽”的茶馆、休闲舒适的美容院。他们宁可在这些场所度过一天,也不愿去那些使人乏味、厌倦的公司上班。

我困惑:当人们物质得到满足时,为什么会感到厌倦呢?或许过分平静的生活磨圆了人们的性格,枯燥的工作打消了人们奋斗的决心。人们为金钱所累,为名利所累,一句“你累不累”自然容易流传。

我叹气。

这个下午其实并不平静。我重新审识了一个叫“时尚”的词。

时尚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能反映人们最真实的精神面貌。

【简评】

是“流行语”,还是“口头禅”,这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时尚”语言所折射出来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变化,以及这种“折射”背后流露出的作者的复杂情愫:

既有对人民物质生活富足的喜悦,也有对人民生活富足之后精神生活现状的隐忧。视角新颖,构思较好,语言平实。 (蔡 明)

品味时尚

时尚是生活的脉搏,品味时尚也就感悟了生活。

生活中不乏时尚,只要你细心发现,便会觉得它不仅仅是年轻人花里胡哨的服装、语言,它还可以是一种从容、淡定的生活方式。

一个夏日的夜晚,站在窗台上远眺,都市繁华的灯火像银河里闪动的星星。 突然,奶奶踩着楼梯,蹑手蹑脚地走下楼,我像个跟屁虫似地跟着她。她发现我,诡异地一笑,“走,跟我去公园。”

“去公园?”没兴趣,不过看着满脸笑容的奶奶,我点头,挽着她的臂,出发了。 一进公园,我就被中心广场上的景象惊呆了:几百对老人在跳舞。

悠扬的音乐伴着习习凉风吹过每一对跳舞的老人的脸庞,他们如痴如醉地迈动着疲软的步伐,甚至还互相踩到对方的脚,但他们依然沉醉地舞动着。

“奶奶,这……”还没等我说完,奶奶便笑着答道:“这已经成了一种时尚了。”说完,走向广场。

“时尚”,我一下子糊涂了。没有稀奇古怪的服饰,没有花里胡哨的言语,这就是暮年的他们的时尚。在他们看来,这时尚值得品味。

我坐下来,慢慢品味这种时尚。人群中的奶奶容光焕发,皱纹像是吹起的涟漪,一层层铺开,漾出火红青春的激情。灯光下的身影交互重叠着,跃动着,静谧的天空流淌着诗意般的空气,像欧洲电影片尾流动的字幕。

在这里,在舞步里,黄昏之年的他们用这样一种时尚的方式诠释什么叫做“夕阳无限好”。

品味之余,我不禁想起了几位老人:谢晋导演人至暮年,却依旧对电影事业不离不弃;杨绛先生满鬓华发,对生活对文学依旧如痴如醉;还有那“东临碣石”的曹操,那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喊叫久久回荡……

而年轻的我们呢?整天奔走红尘,席不暇暖,仿佛失去了对生活的敏感的心。 我庆幸,能有这样的机会品味爷爷奶奶们的时尚,朦胧地懂得了生活的潇洒与自然。

我坚信,这别样的时尚,一定会成为经典,为世人品味,品味不老的心,品味生命的歌……

【简评】

追求和品味时尚,并不只是年轻人的专利,这篇作文,以夹叙夹议的笔触,生动展现了奶奶到广场跳舞的时尚画面,真切地感悟了新时代老人们热爱和享受晚年幸福生活的时代脉动,形象地品味了这诗意的舞姿所传导的那种淡定而又温馨的夕阳生活方式。文笔流畅,描述语言既富激情又深含蕴藉,议论文字也切中题旨,给人以启迪。(薛明德)

“品味”后的深思

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 康青 春原

作文,是高考(论坛)中颇为特殊的试题。它是“应试”的一个重要部分,却又是“素质”的集中体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分,在“作文”中显得苍白无力。“主观”与“客观”、“个性”与“共性”、“限制”与“自由”,种种矛盾,都在“作文”中交汇,使得高考作文成为最为重要的一道题目。

在某种意义上,高考作文题能够最充分地体现出个人的“素质”,体现出“人”的精神。是“解题机器”、是“电脑”无法解决的“试题”。70分的赋分,尚不足以表达“作文”的重要———据说,英国的“语文高考”,只考两道作文题,一篇是想像与描述性的,一篇是讨论性的,正相当于我们的“记叙文”与“议论文”。中国封建社会以文章取“士”,现如今公务员考试的“申论”,亦是如此。

这里呈现给读者的高考作文,既显示了考生遵守“规则”、切合题意的能力,体现出作文考试的“客观性”;又表现出独特的主论、深刻的感悟、真切的情思,充分展示了强烈的“主观能动性”。理性的沉思与感性的体验,交相辉映,加偏至而少偏颇,把“素养”与“创新”融合起来,写出了各具特色的佳作。

从这些优秀作文中,我们可以观照当今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亦可深思写作的种种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