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反思——初高中衔接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初高中衔接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上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教师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要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高。
       初高中衔接要做好教材的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以及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的衔接。本文谈谈自己在高、初中教学衔接方面的想法及做法。

       一、教材中知识的承继和衔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此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做到心中有数。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织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进入高中后,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1.为了能顺利地开展高一年教学工作,教师应在通览教材、大纲的同时,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搞一次摸底测验,了解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摸清高一新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和素质情况。对过渡阶段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让学生尽快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学生经常反思自己,改进学习方法,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变学习上“不适应”的情况。
      2.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高一新生正处于不成熟

     向逐步成熟的过渡阶段。一个实验、一个人、一件事、一本书都可激发起他们心中的热情。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发挥实验的优势,使学生一开始就“迷”上化学,并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图片、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3.善用启发式教学。不管采用什么教学程序和方法,“启发式”都是必要的。因为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培养良好的习惯,发展思维能力。高一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的教育。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高一年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决不能操之过急。在高一对学生铺设的问题台阶不要一下子就很高,要使他们能上得去,以防发生两极分化。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引导,教会学生从比较中学习,发现相似,寻求规律,逐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在做和练中,不断找出好的学习方法。课堂上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是为了课外学生会学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各内容给学生各种知识予具体指导。

        以上有关高一与初中教学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应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其内在联系。教师要做到学习方法的指导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实践与思考

衢州化学网 竹叶青

        内容摘要:当前,初中化学新课程已在全国多个实验区启动,面对相对滞后的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如何有效地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既促进学生发展又提高教师自身水平。本文结合区域实验与探索,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及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 初高中化学  教学衔接

        随着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在更多实验区推广与实施,如何妥善处理好初中化学进入课改,但高中尚未介入新一轮课改而引发的包括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资源等方面的一系列教学矛盾,使初高中化学教学能有机地整合并协调发展,这是每个高中化学教师都必须关注并作出应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我近段时间的化学新课程实验,就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过程中高中教学亟待关注的几个关键环节,简要谈谈我们的思考与体会,以期抛砖引玉,引发争鸣。

一、加强学习研究,切实做好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衔接工作

        与原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相比,化学新课程无论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作为义务教育延伸与拓展阶段的高中化学教育,积极开展新旧化学课程的对比学习与研究活动,切实做好化学教学大纲到化学课程标准的衔接工作,这是深刻领会化学课程改革的意图,确保高中化学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从传统化学教学大纲与现行化学课程标准的性质、内容、要求来看,两者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差异:

从以上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诸方面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把以掌握“双基”、培养能力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逐步转向了以培养科学素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化学教学目的和任务。因此,深入开展化学课程标准的研读活动,切实把握化学新课程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提前做好应对工作,这是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服务学生未来发展,切实做好课程内容标准的衔接工作

    多年来,中学化学课程内容在依附于化学学科体系,还是服务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问题上,人们一直争论不休,在实践中摇摆不定。化学新课程结合国际、国内化学教学的发展动态,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有关精神,大胆删除了原有课程中“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化学新课程通过构建以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五个主题内容,较好地贯彻落实了对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要求。从课程内容标准及有关教材(本文以人教版为例)呈现的学习内容来看,化学新课程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和改进。

1.增强时代气息,展示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从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化学新教材的内容安排来看,九年级化学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精选了众多适合学生终身学习与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必备的化学课程内容,几乎涵盖了当前有关环境、资源、能源、科技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见下表)。

2.降低教学要求,删除“繁、难、偏、旧”的内容

化学新课程在关注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同时,对传统课程中一些与学生认知不相符合的内容进行了大胆的调整,删除了其中繁难偏旧的内容,适当降低了部分知识的教学要求(见下表)。

3.培养综合素养,进一步整合和优化课程内容

    化学新课程、新教材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在对以往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的同时,对凸现学科综合素养的内容适当提高了教学要求。

例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及其净化与治理、燃料的开发和利用、化学与生活、金属与金属材料等内容,在原来的课程体系中,这些内容都零碎地分布在有关学习单元中,学生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新课程从培养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的角度对这些内容进行了集中处理,使之以知识网络的形式呈现,促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来理解和审视相关内容。再如,新课程在化学实验的要求上,更加重视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和实验的能力,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的描述不再由教材直接提供,而是由学生结合实验探究的过程,自我发现、自我分析并归纳实验结论,显然,新课程在有关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表述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上,较原来的课程有了较大的提高。

    因此,在高中教学阶段,积极开展对义务教育化学新、旧课程内容标准的对比研究,针对当前高中化学因尚未实施课改而带来的课程内容方面的脱节,有计划、有步骤地分层落实弥补工作,使初高中化学在教学内容上实现有机统一,这是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确保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三、实施科学探究教学,切实做好转变学习方式的衔接工作

从化学课程标准的五个一级主题内容来看,“科学探究”主题无疑是最具核心的内容,是一种既符合科学知识产生规律又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的学习内容,因而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对已经熟悉并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一般方法的学生来说,在高中阶段能否将这种学习方法贯穿于高中化学学习的始终,将直接影响并制约其终身的发展。因此,大力开展以科学探究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化学教学活动,坚持用探究的方法教、教探究的方法,切实做好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衔接工作,这是高中化学教学必须关注的核心内容。从化学课程内容标准来看,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材中除了原有的体现科学探究教学内容的部分化学实验外,又增设了相当数量的科学探究内容,其形式不仅包括化学实验,也包括调查与分析、家庭小实验、活动与探究等栏目(见下表)。

因此,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科学探究素材,广泛发动和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这对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唤醒学生沉睡着的潜能,无疑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对学生来说,其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需要教师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既整体规划又统筹安排,使科学探究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的始终,落实在学生学习的平时。当前,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教学的衔接工作应重点抓好以下两个环节:

    1.构建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体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同时也是一门与生产、生活、科技发展等紧密联系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要善于结合学科特点,构建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体系,指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开展探究活动。例如,在活动的场所和时间安排上,除了要用足、用好课堂这一主阵地外,还要关注课外、校外、家庭乃至社区等活动基地,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互补;在活动的内容安排上,除了化学实验这一重要载体外,还可以是家庭小实验、口头交流与讨论、调查与研究、书面表达与成果展示等方式;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除了以学生个体为主要形式的探究活动外,还可以是小组合作式探究、导师指导式探究等方式。

    2.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中的引领作用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学科发展的生命源泉,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清晰、生动、神奇的化学实验现象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从学科教育目标出发,对化学实验内容及实验方式进行了重大调整,取消了过去学生单独实验的编排方式,淡化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区别,化学实验不再是简单地通过演示实验来训练某一项实验技能、验证某个化学知识,而是将实验融入整个化学课程的始终,体现了更强的探究性、开放性、趣味性和综合性。因此,教学中,积极改变传统的“师讲生听”、“师演生看”的实验教学方式,依托化学实验来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科学探究情景,以此引领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观察实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假设—分析问题或现象—解决或解释问题,有效地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这既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本义,也是化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四、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切实做好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的衔接

    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以来,课程资源的严重不足一直是一件令实验区感到棘手难办的事情,它直接影响并制约着课改实验向纵深发展。因此,确立全面、正确的课程资源意识,积极探索开发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以建设符合实验要求的优质化学课程资源,这是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重要内容。

    1.树立全面正确的化学课程资源意识

    多年来,由于国家集中统一化学课程要求,教师教的大多是国家统编的化学教科书及相应的配套资料,由此导致了许多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片面理解,也导致了当前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方面的相对滞后。在他们看来,大纲、教材、教参、练习册就是化学课程资源的代名词。事实上,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从其对教育教学的功能上看,它既包括各种化学教科书、教参教辅资料、科技图书、教学软件、报刊杂志等素材性资源,也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场地、设备、设施和环境等条件性资源;从发挥其作用的时空分布上看,既可以是校内资源,也可以是校外社区资源。因此,只有树立全面正确的化学课程资源意识,切实把握课程资源的内涵,才有可能寻找合适的途径和方式,更好地开发并建设优质化学资源。

    2.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网络

    从构成化学课程实施的诸要素来看,不管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有多大差异,它总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实验、媒体和场所等内容。因此,围绕影响课程实施的相关要素,对照课程资源的不同类型,广泛搜集有用的资料、信息,建设并合理利用对课程实施有益的条件,这是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思路。当前,化学课程资源建设尤其需要关注以下四个环节:

    一是优秀教学经验的积累与提炼。化学新课程对每位化学教师而言都是新课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和方案可资借鉴,因此,加强对平时教学点滴经验的积累,从中提炼出可资自己或他人借鉴的成功做法,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富教育价值的课程资源。例如,有关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典型案例,有关组织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指南,有关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探索,甚至是一个化学实验的改进等等,都可成为建设课程资源的视野。

    二是大力开发与利用化学实验室资源。实验历来是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化学新课程更加突出了实验探究的地位,因此,任何时候都要十分重视化学实验室课程资源的作用。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创设条件,完善实验设备,优化实验配置,加快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化学实验教学改革,通过开放化学实验室、开发微型实验、组织家庭小实验等方式,延伸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时间和空间,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室这一常规课程资源的教学效益。

    三是加快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教学,将改变学校课程资源的结构,为课程资源的优化提供有利条件。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化学课程之中,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又有利于发展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因此,学校和教师在充分运用幻灯、投影、录象等常规媒体的同时,要有计划地开发并整合广播、电视、视听光盘、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逐步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借助互联网、局域网、校校通等网络环境,实现资源共享,推进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四是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确立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程。教学中,要善于依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开发包括工厂、企业、博物馆、图书馆、科研院所等社区资源,广泛发动和组织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呼唤教育创新,亟需教学变革。切实加快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研究,使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机整合、协同发展,这既是当前课改的任务和职责,也是适应即将来临的高中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让我们共同努力、积极应对,与课改同行、共成长

 

第二篇: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

浅谈新课程下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

河北省邯郸市第十五中学 王春玲 0562000

由于河北省高中课改尚未实行,对我们大多数学生来说,现行高中教材在教学内容上与初中课改教材有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课改教材对教学内容做了很大修改,与原大纲相比,打破了以往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淡化了知识体系,突出强调了化学知识的实用性,降低了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及化学计算的难度,提高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与学习能力,轻视学生知识结论的教学,强调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知识结构比较零散,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归纳整合,无法形成知识网络,许多学生表现得较不适应高中学习。

高一年级处于初、高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学好高一化学是学好高中化学的基础和前提。尤其是在新课改的前提下,研究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初高中的化学教学衔接显得尤为重要。

与原大纲相比,新教材删去了以下知识点:

(1)“了解”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原子结构示意图

(2)“了解”溶液导电性、电离及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3)常识性介绍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

(4)掌握有关溶解度计算

(5)掌握氢气的化学性质、实验室制法

(6)酸、碱的定义;酸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关系;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金属氧化物的关系;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变化关系及相互反应;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从反应物判断)及应用;对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

(7)O2(C、S、P、Fe燃烧)与CO2(与水、石灰水反应)性质由“掌握”

变为“知道”

(8)O2 、CO2的实验室制法由“掌握”变为“初步学习”。

(9)元素的存在状态(游离态和化合态);

(10)碱式碳酸铜的分解;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合物的介绍;

(11)氧化物和自燃的定义; Cl—、SO42—检验;

1

(12)启普发生器的构造和原理等。

课改教材同时降低了以下知识点的要求,见下表: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

课改教材对酸碱盐的要求明显降低,不要求掌握酸碱盐的概念,只要求能区分具体的酸碱盐,同时也不再要求从电离角度去定义,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离的概念与现象已均不作要求,而高一第一章“离子反应”部分,就涉及到有关知识,如果高中教师不认真研究初中新教材,简单按照现行高中课本要求,常常会感到学生基础知识欠缺的问题。教学时,应先复习并给这些概念定义,练习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识记酸、碱、盐的溶解性,然后再学习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只有把知识铺垫够了,才能突破离子方程式教学的难点,使学生真正掌握离子方程式的教学内容。

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原子结构示意图则是学习高一第五章“元素周期表”的基础,学生必须熟记前20号元素及核外电子排布,若要求太低,必然造成学习的很大困难。

2

为了使学生顺利与现阶段高中教材接轨,要注重高一化学起始阶段的复习。复习方法可以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存在的知识“漏洞”进行修补整理,复习时,重点放在化学用语,特别是元素符号,常见元素的主要价态,常见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记忆,常见反应现象的描述,通过对知识的再理解,再挖掘达到再提高。但要注意不要过于拔高超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注意把握适当的度,争取低起点,多层次,最后达到高目标。

例如关于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由于初中教材中,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介绍、分开教学的。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时,如果直接向学生说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不能单独存在,学生很容易产生疑问:在初中课本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定义不正是分开学习的吗?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可以从初中学到CuO与H2反应的“得氧、失氧”这一狭义的概念作引入,

然后要求学生标出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接着指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再举例说明,使学生认识到以前所学的概念的有限性。进而引导学生从电子的得失和共用电子对的偏离(或偏向)来认识氧化—还原的本质。这样在使知识结构衔接的同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得到了延伸。学生的学习就不会觉得是“无木之本”。

高中教师必须研究初中化学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了解升入高一学习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心理发展程度,依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采取“低起点、高落点”的教学策略,准确把握教学起点,争取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逐渐适应高中课程学习,减少学习程度的进一步分化。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