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河北农业大学

毕 业 论 文 ﹙设 计﹚ 开 题 报 告

题   目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学生姓名    王传秀      学号  2008234020323  

所在院(系)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班级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指导教师         贾雨琛            

2012   年   04  月 9 日

 

第二篇:温度控制系统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HT100烫金机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学 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导师姓名: 开题时间: 年 月 日

1.课题背景及意义

1.1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烫金机广泛的应用于小面积的纸张,皮革,塑料工艺制作,化妆品行业的包装制作,玩具行业,文具行业以及各种包装行业等等,而完美的烫金效果主要取决于温度,压力,烫金速度等方面,因此要控制好烫金效果,对温度的控制至关重要。烫金机的温度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保证良好的效果。如果温度过高,融化过度,烫印图文周围的电化铝就会融化脱落,同时温度过高也会是烫印产品亮度降低,失去金属光泽。如果温度过低,融化不充分,会造成烫印不上或烫印不牢,易脱落,印记发花等。

本文拟设计一个烫金机的温度控制系统,控制烫金机的温度使其在理想的温度下工作,保证烫金的质量,满足工艺生产的要求。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测温仪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温度控制系统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温度控制是一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对温度控制的精度、稳定性、可靠性等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设计温度控制系统具有广泛的应有和实际意义。因此温度检测控制技术也成为现代科技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温度控制技术经历了三个阶段:1、定值开关控制;2、PID控制;3、智能控制。用单片机做为处理器的温度控制系统得到广泛了的应用。通过单片机来控制烫金机加热的过程促进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而生产过程自动化是保持生产稳定、降低消耗、改善劳动条件、保证生产安全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采用温度控制系统来控制温度具有重要作用。

1.2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国外对温度控制的研究较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先是采用模拟式的组合仪表,采集现场信息并进行指示,记录和控制。80年代末形成了分布式控制系统。目前正开发和研制计算机数据采集控制系统的多因子综合控制系统。系统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多种功能集成在一个芯片中,使系统电路更简洁,功能实现更方便,在多种环境中实现稳定可靠的工作[1]。我国对于温度测控技术的研究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在吸收发达国家温度测控技术的基础上,才掌握了温度室内微机控制技术,该技术仅限于对温度的单项环境因子的控制。在技术上以单片机控制的单参数单回路系统居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但是20世纪90年代温度的控制也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与温度控制有关的论文在科技刊物上发表[2]。现在温度控制系统也应用在了烫金机上。近10年来在温度控制方法上有了快速的发展,已从传统的直接控制变成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和遗传算法等控制方法。而温度的测量方法也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国内外通用的温度传感器及测温仪有热膨胀式温度计、电 1

阻温度计、热电偶、辐射式测温仪表等。使用比较普遍的温度传感器有铂金属传感器,适用于中高温度测量,以及便于信号采集和处理的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3][4]。

2.毕业设计研究内容及任务

2.1研究内容

设计一个HT100烫金机的温度控制系统,选择温度传感器,并设计温度传感器的后级放大电路,提取被控对象(温度)的数学模型,对控制系统进行仿真,选择一两种控制算法,设计单片机的硬件电路以及加热器的主电路,并设计出软件程序。

对该系统的性能要求如下:

1、温度在200-400℃之间可调,保持稳定;

2、控制精度为±2℃ ;

3、误差范围为≤3%。

2.2设计思想及设计方案

设计的温度控制系统要保证温度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并保持稳定。开环控制系统简单但控制精度难以保证,而闭环系统可以通过补偿保证精度[5]。本文设计的温度控制系统拟采用温度传感器对温度进行检测,将其采集的温度数据进行处理,反馈到加热电路,来控制温度,使其稳定,用铂金属传感器测量加热电阻的温度,用DS12B20测量环境的温度用以对加热电阻的温度的补偿。温度传感采集的数据要经过放大电路放大后送到单片机(识别的信号为0-5V)[6],单片机把采样值与设定值相比,然后产生PWM波形,通过驱动电路来驱动IGBT,对IGBT的门级驱动来调整IGBT的开通与关断时间[7],调节交流电的频率,控制交变磁场的强度,进而调节电流大小,对加热电路控制,进而控制烫金机的温度。8051单片机具有40个引脚,4个I/O接口,适用于本系统的控制与编程,故选用8051[8]。被控对象为温度,属于大惯性变量,可以假设为一阶惯性环节[9],所以采用迷糊控制较为合适。

本文设计的温度控制系统包括整流电路、加热电路、放大电路三个部分。温度控制系统拟采用两种控制方法:一种是迄今为止最通用的适合非复杂系统的控制方法,常规PID控制[10]。第二种是得到广泛应用、适合于复杂控制系统(家电、冶金。化工)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方法[11][12]。模糊神经网络控制方法是模糊逻辑与神经网络相结合,也成为种控制方法发展的趋势[13]。本文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介绍。利用模块化建模工具Matlab/Simulink建立温度控制系统模型[14]。对设计的温度系统进行仿真,仿真的结果应该和所要求的性能指标一致,并对常规PID控制与模糊控制的系统仿真结果进行对比。

2

2.3毕业设计拟采用方法和手段

系统的整流电路采用6个二极管对380V的交流电路进行整流,将交流电能变为直流电能[15],在整流电路后并联一个滤波电容,对其进行滤波,为热电阻提供加热电压。加热电路用一个热电阻与一个IGBT串联,用PT100传感器检测热电阻的温度,经过放大电路之后将信号变为0-5V的标准电压信号,然后传送到单片机,用DS18B20检测环境温度,可直接将信号传送到单片机。系统采用8051作为处理器,并与上位机PC相连接,随时改变参数,设定温度值以及温度的上限,对目标温度区间设定多个温度段[16]在软件程序中拟采用PID控制算法及模糊算法,并设计产生PWM波的子程序,产生的PWM经驱动电路控制加热电路的工作状态,同时也要设计一个中断程序,当烫金机工作出现故障时产生中断同时停止工作,以及一个报警程序.当系统温度超过上限值时报警,保证系统安全。最后要对系统进行整体的Matlab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3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及进度安排

第1周

第2周

第3周

第4周

第5周

第6周

第7周

第8周

第9周

第10周

第11周

第12周

第13周

第14周

第15周

第16周

第17周 查询国内外相关资料,了解课题的相关内容。 查阅文献,初步确定设计方案,撰写开题报告;外文翻译。 完成开题报告,方案论证;完成外文翻译。 完善课题设计方案,实施方法。 硬件结构设计拓扑结构设计。 加热器主电路设计。 驱动、保护环节设计。 温度传感器信号检测与转换设计。 单片机最小系统单元设计。 控制回路接口电路设计。 软件流程设计,主程序设计。 各功能子程序设计,完善硬件、软件设计。 论文总体框架撰写。 撰写论文主题部分,各章节原理,线路。 修改、完善论文内容。 整理论文内容,格式编辑,准备答辩。 答辩。

4.主要参考文献

[1] 牛昱光.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3

[2] FU K S,WALTS M.A Heuristic Approach to Reinforcement Learning Control System[J].IEEE Trans.1965,10(4):390-398.

[3] 孙传友,孙晓斌.测控系统原理与设计[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4] 赵海兰.智能温度传感器DS18B20的原理与应用[M].现代电子技术.2003.

[5]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7.

[6] 李群芳,张士军,黄建.单片微型计算机与接口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7] 徐德宏.现代电力电子器件原理与应用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M].2009.

[8] Schultz,Thomas W .C and 8051(4th Edition) [M].Wood Island Prints.

[9] 叶丹,齐国生,洪强宁,等.基于单片机的自适应温度控制系统[J].传感器技 术,2002,21(3):27-30.

[10] 陶永华.新型PID控制及其应用(第二版) [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1] Mamdani E H.Application of Fuzzy Algorithms for Control of Simple Dynamic Plant[J].ProcIEE,Control and Science.1974,121(12):1585-1588.

[12] Moore C G, Harris C J. Indirect Adaptive Fuzzy Control[J].Internationnal Journal of Control.1992,56(2):441-486

[13] Rubaai A, Kotaru R, Kankam M.A Continually Online-Trained Neural Nework Controller for Brushless DC Motor Drives[J].IEEE Trans on industry Applicatong.2000,30(2):475-483

[14] 张志涌.精通Matlab6.5版[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15] 王兆安,刘进军.电力电子技术(第5版) [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6] Zhou Z, Vucetic B. Design of adaptive modulation using impact CSI in MIMO systems[J].Electronics Letters.2004,40(17):1073-1074.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