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书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书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申 请 书

学 科 分 类

项 目 类 别

课 题 名 称

申 请 人 姓 名

申请人所在单位

填 表 日 期

清华大学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制

20xx年12月

课题负责人承诺:

我承诺对本申请书填写的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如获准立项,我承诺以本申请书为有法律约束力的立项协议,遵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相关规定,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有使用本申请书所有数据和资料的权利。若填报失实、违反规定,本人将承担全部责任。

课题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填 写 说 明

一、《申请书》请用计算机填写,所用代码请查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所有表格均可加行加页,排版清晰。

二、封面上方两个代码框申请人不填,其他栏目请用中文填写,其中“学科分类”填写一级学科名称,“课题名称”一般不加副标题。

三、《数据表》的填写和录入请参阅《填写数据表注意事项》,相关问题可咨询当地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四、《课题论证》活页与《申请书》中“表二.课题设计论证”内容略有不同,请参阅表内具体说明。

五、《申请书》报送一式5份,统一用A3纸双面印制、中缝装订,《课题论证》活页夹在申请书内。各省(区、市)报送当地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送兵团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在京中央国家机关及其直属单位报送中央党校科研部,在京部属高等院校报送教育部社科司,中国社会科学院报送本院科研局,军队系统(含地方军队院校)报送全军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2

填 写 《数 据 表》 注 意 事 项

一、本表数据将全部录入计算机,申请人必须逐项如实填写。填表所用代码以当年发布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为准。

二、《数据表》中粗框内一律填写代码,细框内填写中文或数字。若粗框后有细框,则表示该栏需要同时填写代码和名称,即须在粗框内填代码,在其后的细框内填相应的中文名称。

三、有选择项的直接将所选代码填入前方粗框内。

四、不具有副高级以上(含)专业职称或没有博士学位的申请人,须填写表五推荐人意见栏。

五、部分栏目填写说明:

课题名称——应准确、简明地反映研究内容,一般不加副标题,不超过40个汉字(含标点符号)。 关 键 词——按研究内容设立。最多不超过3个主题词,词与词之间空一格。

项目类别——按所选项填1个字符。例如,选 “重点项目” 填“A”,选“一般项目” 填“B”,选“青年项目”填“C”等。

学科分类——粗框内填3个字符,即二级学科代码;细框内填二级学科名称。例如,申报哲学学科伦理学专业,则在粗框内填“ZXH”,细框内填“哲学伦理学”字样。跨学科课题填写与其最接近的学科分类代码。

所在省市——按代码表规定填写。地方军队院校不按属地填写,一律填写“军队系统”。 所属系统——以代码表上规定的七类为准,只能选择某一系统。

工作单位——按单位和部门公章填写全称。如“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不能填成“北京师大哲学系”或“北师大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不能填成“中国社会科学院数技经所”或“中国社科院数技经所”,“中共北京市委党校”不能填为“北京市委党校”等。

通讯地址——按所列4个部分详细填写,必须包括街(路)名和门牌号,不能以单位名称代替通讯地址。注意填写邮政编码。

课题组成员——必须是真正参加本课题的研究人员,不含课题负责人。不包括科研管理、财务管理、后勤服务等人员。

预期成果——指最终研究成果形式,可多选。例如,预期成果为“专著”填“A”,选“专著”和“研究报告”填“A”和“D”。字数以中文千字为单位。

申请经费——以万元为单位,填写阿拉伯数字。申请数额可参考本年度申报公告。

3

一、数据表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书

4

二、课题设计论证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书

5

三、研究基础和条件保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书

说明:前期相关研究成果中的成果名称、形式(如论文、专著、研究报告等)须与《课题论证》活页相同,活页中不能填写的成果作者、发表刊物或出版社名称、发表或出版时间等信息要在本表中加以注明。与本课题无关的成果不能作为前期成果填写;合作者注明作者排序。

6

四、经费概算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书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书

注:经费开支科目参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

五、推荐人意见

说明:符合申报资格的申请人不填写此表。本表须推荐者本人签字或盖章有效。

7

六、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审核意见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书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书

七、各省(区、市)、兵团社科规划办或在京委托管理机构审核意见

8

八、评审意见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书

9

 

第二篇:本书是作者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本书是作者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政府管理体制创新与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也是作者多年课堂教学的心得以及与多位作者合作研究的成果。地方政府是世界各国政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治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以及民主制度的有效运行。本书从我国实际出发,以当前行政改革为总体背景,以我国县、市地方政府为主要考察论域,以狭义的地方人民政府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了我国地方政府的发展历史,论述了我国地方政府的权力及其配置、地方政府与地方权力机关及其地方司法机关的结构关系,分析了地方政府的职能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并从管理层面上论证了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自治与责任,最后为我国地方政府改革留下一定的思索余地。 章节信息

Title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地方政府概述

一 地方政府的概念界定

二 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

三 地方政府的类型

四 地方政府的价值

第二节 地方政府研究

一 西方地方政府研究的历史

二 西方地方政府研究的基本现状

三 中国的地方政府研究

第三节 中国地方政府学

一 地方政府学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二 中国地方政府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三 中国地方政府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中国地方政府权力

第一节 地方政府权力概述

一 地方政府权力

二 地方政府权力的渊源

三 西方诸国的地方政府权力

第二节 中国地方政府的权力配置

一 中国地方政府权力配置概述

二 中国地方政府权力配置的历史与现状

三 中国地方政府权力配置的改革与完善

第三节 中国地方政府的权限

一 地方政府权限的缘由

二 考察地方政府权限的几个维度

三 地方政府权限与责任

第三章 中国地方政府的结构

第一节 中国地方政府的科层结构

一 官僚制下的科层结构

二 中国地方政府科层结构的法律规定

三 中国地方政府科层结构的特点

四 中国地方政府科层结构的主要功能

五 中国地方政府科层结构的分析

第二节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的党政结构

一 当代中国党政结构的基本规定

二 党的组织结构是地方政府党政结构体制保障

三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党政结构的特点

四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党政结构的功能

五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党政结构遇到的挑战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宪政结构

一 地方政府宪政结构的宪法和法律规定

二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宪政结构的特点

三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宪政结构的功能

四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宪政结构面临的挑战

第四节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的三大结构的合力与摩擦力

一、三大结构的合力

二、三大结构的摩擦力

第四章 地方政府职能

第一节 地方政府职能概述

一 地方政府职能的定义

二 地方政府职能的特征

三 地方政府职能的分类

第二节 地方政府职能的配置和履行

一 地方政府职能的配置

二 地方政府职能的履行

第三节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

一 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理论

二 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

三 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力和保障机制

第五章 地方政府关系

第一节 地方政府间关系概述

一 地方政府关系的内涵

二 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形成

三 研究地方政府间关系的意义

第二节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一 中央与地方关系概述

二 国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

三 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

第三节 中国地方政府间关系

一 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二 不同层级地方政府间的关系

三 同一层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四 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中国地方政府与其他地方组织间的关系

一 地方政府与地方人大的关系

二 地方政府与地方党组织的关系

三 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协的关系

四 地方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

第六章 地方政府管理

第一节 地方政府管理概述

一 地方政府管理

二 “市管县”模式的思考

三 地方政府管理的特点

第二节 地方政府的内部管理

一 地方政府内部管理的含义

二 地方政府内部管理的主要内容

三 地方政府的人事管理

四 地方政府内部的后勤管理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

一 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内容与方式

二 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空间与权限

三 地方政府管理的程序

四 地方政府管理的公开化

第七章 中国地方公共财政

第一节 地方公共财政概述

一 地方公共财政的基本内涵

二 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

三 地方公共财政的意义

第二节 地方公共财政与中央财政的关系

一 中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历史变迁

二 地方公共财政收支原则

三 地方公共财政的结构分析

四 分税制对中央地方公共财政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 地方公共财政风险

一 地方公共财政风险的涵义及特征

二 中国地方公共财政风险的现状

三 防范地方公共财政风险的对策

第四节 中国地方公共财政政策

一 中国地方预算内涵及管理

二 中国地方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 中国地方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第八章 中国地方自治

第一节 地方自治概述

一 地方自治的含义及其理论

二 地方自治的特点

三 地方自治的意义

第二节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

一 中国地方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变迁

二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现实选择

三 民族区域自治的权限

第三节 中国地方自治的其他形式

一、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

二 基层群众自治

三 中国地方自治的意义及展望

第九章 中国地方政府责任

第一节 政府责任概述

一 政府责任与责任政府

二 对政府责任的评价

三 中国地方政府责任的基本现状

第二节 中国地方政府的责任追究机制

一 中国地方政府责任体系

二 中国地方政府的责任追究机制

三 我国地方政府的目标

第十章 域外地方行政改革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地方行政改革

一 全球地方行政改革实践

二 全球化地方行政改革的特点

第二节 全球化地方行政改革的环境

一 地方行政改革的一般环境

二 地方行政改革的特殊环境

第三节 全球化地方行政改革的方向与途径

一 地方行政改革的一般规律

二 地方行政改革的形式:从管理到治理

三 地方行政改革的路径:三重转变交织 第十一章 中国地方政府改革

第一节 中国地方政府改革的基本内涵

一 解读行政改革的密码

二 中国地方政府改革中的盲点反思

三 中国地方政府改革的机理分析

第二节 中国地方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

一 基本目标:服务型政府的结构与要件

二 基本前提:地方法治政府建设的构成要件

三 基本机制:地方法治政府建设的动力

第三节 中国地方政府改革的探索

一 “一站式”服务的创新形式与内容

二 地方公共服务竞争的机制创新 参考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