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政府施政报告全文

香港特区政府施政报告全文

2009-10-14 11:46:50

引言

1. 去年施政报告发表前,正值美国信贷危机爆发,其后引发金融海啸席卷全球,香港也受到冲击。香港人共同度过了这不寻常的一年。

经济危机

2. 当时我在施政报告中提出,面对巨大挑战,香港人应该上下一心拼经济,既要应付危机,也要捕捉机会。一年后回顾,香港人已齐心合力「做好呢份工」,我们在抵御这场世纪风暴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施政报告

3. 在金融海啸的巨大冲击下,香港经济在第一季大幅倒退百分之七点八,对外贸易在年初恶化的幅度之大和速度之快,可说是数十年来所未见。随着美国收缩势头放缓,亚洲经济渐见改善,加上内地经济在国家强而有力的刺激措施带动下,在第二季重拾较快的增长;香港经济亦从中受惠,在第二季录得百分之三点三按季增长,扭转连续四个季度的收缩状况。我有信心,香港经济会在今年余下时间逐步改善,迈向复苏之路。

4. 面对数十年来全球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政府全力以赴,在最短时间内推出了「稳金融、撑企业、保就业」的策略。金融管理局推出存款百分百保障,银行同业拆息随即大幅回落,政府去年推出数轮信贷保证计划,稳住了过万家企业,保住了超过二十四万个就业机会。由去年至今,政府推出的纾困措施达八百七十六亿港元,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点二,高于二十国集团国家的平均比例,对今年经济有大约两个百分点的提振作用,亦大大缓和了失业率的升势。这一系列措施已令经济回稳,没有对政府财政构成长远影响。随着内地及亚洲经济逐渐改善,前景较欧美地区为佳,香港作为亚洲区内商业中心,自然吸引不少外资涌入,带动地产和证券业务畅旺。

房地产市场

5. 有别于九七年的金融风暴,房地产市场在过去一年并未受到很大冲击,楼房价格短暂向下调整后,已回复到去年中水平;除了豪宅单位,楼房价格仍比九七年高峯期为低。目前,市民供楼能力仍较九七年为佳,而负资产的数目亦维持在极低水平。稳定的物业市道确保拥有物业的市民,在经济衰退时不会感到雪上加霜。我留意到今年住宅单位落成量较低和个别成交屡创新高,令人关注楼宇供应、置业困难和楼市泡沫等问题。特区政府会密切监察未来数月的变化,在有需要时,优化我们的土地供应安排,并与市建局及港铁公司磋商,加快把准备就绪的住宅用地推出市场。

政府角色

6. 全球经济危机全面冲击各地政府和人民,我们要思考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角色。去年成立的经济机遇委员会(经机会),提出发展六项优势产业,分别是教育、医疗、检测和认证、环保、创新科技和文化及创意产业。政府接纳建议,着手研究具体措施。我们的策略是 1

「拆墙松绑」,移除对产业发展的障碍和协助开拓新市场。我们会紧守「大市场、小政府」的原则。

新挑战

7. 这次经济危机改变了全球经济格局,与其他地区比较,国家受影响较小,在危机中凸显了经济强国的地位,香港虽然相对稳定,但同时亦面对新的竞争形势。第一个新挑战是要维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为配合人民币逐步开放的既定政策,国家需要多层次的国际金融服务,而在人民币迈向全面开放的过程中,国家需要一个和世界金融全面接轨、高度开放的金融中心,作为对外金融活动平台,香港最能发挥这方面的优势。在国家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时,我们可协助加强金融安全,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近期市民关注上海的金融发展及中央的政策取态,有些人更为此感到忧虑,但我认为香港与上海可以分工合作,各展所长,为国家的金融业务发展作出贡献。香港与上海的竞争,不是零和游戏。

8. 第二个新挑战来自两岸关系过去一年的重大突破。香港一直是两岸的经贸桥梁,这中介角色更构成香港贸易、金融及物流服务等经济支柱的重要一环。自今年「三通」以来,香港的传统角色受到严峻考验,尤其是中转的客流和货流正急剧减少。随着两岸经贸关系深化,香港经济这个环节会面临更大挑战,我们有必要提出总体回应策略,我在稍后会交代具体内容。

乙、经济优先

知识型经济

9. 香港是成熟和开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在面对全球化竞争时,必须时刻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走向高增值的知识型经济,维持领先优势,创造更多优质工作机会。以「创新」及「知识」为本的产业,不只限于经机会提出的六项优势产业,也包括传统的四大支柱产业,即金融、旅游、贸易及物流和专业服务。四大支柱产业发展成熟,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百分之六十。要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竭尽所能,巩固和加强与四大支柱相关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传统支柱产业

金融业

10. 金融业是香港最重要的经济支柱。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的市场、与海外主要市场接轨的规管制度、法治精神、资讯和资金的自由流通,都是香港作为亚洲时区首要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

竞争力

11. 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国两制」下的机遇,配合国家的整体发展需要,在达致互惠双赢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原则下,发展为汇聚国内外资金及人才的国际融资、资产管理和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为达到这个目标,财政司司长将会制订具体方案,循以下方向发展:

(一) 强化香港的国际化市场,提升质素及竞争力,汇聚人才、吸引资金、金融机构和产品;

(二) 强化香港作为国家推进资本帐目开放及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试验场的角色;发展多元化人民币业务产品及服务;

2

(三) 利用「先行先试」模式,扩大香港与珠三角地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资金和人才等各方面的双向流通;

(四) 香港作为内地企业在境外首选的国际融资市场,提供上市集资、债券融资、国际资产管理、对冲风险等服务,为内地企业走向国际扮演桥头堡的角色;以及

(五) 全面加强两地金融市场的联系,包括金融基建的连接及信息的交流。两地监管机构加强合作,提升跨境资金流动的金融安全。

金融监管

12. 香港的金融市场自去年九月起饱受环球金融海啸冲击。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引发了迷你债券事件。至今,迷债和解方案已获绝大多数合资格迷债持有人所接受。金融市场亦已逐渐走出海啸的阴霾,踏上了复苏之路。我们会汲取经验,在制订金融监管政策时,进一步确立投资者保障及金融安全两大政策目标。

13. 在加强投资者保障方面,我们会就监管架构及整个投资产品的销售流程听取各方意见,务求从投资者教育、投资产品的审批、披露要求、销售手法、中介人的操守、金融纠纷调解机制等每一环节,加强保障投资者。有关措施,部分已经落实,部分正在或即将谘询公众。

14. 香港的监管制度向来稳健,在今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本地的金融体系并没有出现系统性的问题。不过,二十国集团及国际监管组织,从这次危机汲取教训,已提出一系列加强监管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措施的建议。特区政府及有关监管机构会继续注视国际金融发展,配合本地市场需要,改善规管制度。

旅游业

15. 在旅游业发展方面,我们积极与中央商讨便利内地旅客赴港的措施。今年四月实施便利深圳居民一年多次来港的「个人游」签注措施相当受欢迎,截至九月底已有约七十四万人次持这种新签注访港。

16. 亚太区的邮轮业深具发展潜力,我们正全速兴建位于启德的新邮轮码头,确保码头的首个泊位在二零一三年年中投入服务。同时,我们正全力吸引邮轮公司调派邮轮以香港为母港。自从内地旅行团乘坐以香港为母港的邮轮经香港到台湾旅游的措施推出后,多间主要邮轮公司已推出有关旅游产品,明年会有约二十班航程由香港出发,接载约三万名乘客前往台湾。

贸易及物流业

17. 政府高度重视贸易及物流业的持续发展。在本年一月公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强调香港与内地的设施明确分工、布局合理和优势互补的重要性。我们会与内地紧密合作,以保持香港在环球供应链的领导地位。

18. 社会上已逐渐形成共识,认为香港的物流及贸易应逐步转向高价值货物及服务发展。我们在靠近货柜码头和机场的葵青区,物色了数幅长期用地,会由明年起逐步推出巿场,并形成一个物流羣组。

3

19. 此外,支持物流业的其中一项重要措施是提高香港国际机场的处理能力。香港机场管理局将推行机场飞行区中场范围发展计划,提供额外的飞机停泊位及新的机场客运廊,尽量使用现有两条跑道的容量,将机场的处理能力增加至可应付二零二零年的空运需求。机场飞行区中场范围发展计划的初步研究将于明年完成。

专业服务

20. 香港的专业服务达到国际水平,并以高质素、高效率见称。香港与内地鼓励双方的专业机构互认专业资格,并通过《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安排》),促进本港专业服务进入内地市场。内地在《安排》下为香港专业服务界别提供多方面优惠,包括开放香港居民参加专业资格考试;简化实习要求;便利注册及执业;以及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等。

六项优势产业

21. 除四大支柱产业外,六项优势产业对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现时六项优势产业中,私营企业整体上对本地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为百分之七至八左右,雇用约三十五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约百分之十。只要政府在政策上适当扶持,解决业界面临的发展障碍,这六项优势产业会踏上新台阶,推动香港走向知识型经济。

地尽其用

22. 过去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角色主要在于订立市场规则,营造公平开放的环境,提供合适的人力资源,让有限的社会资源得以发挥最大效能。在经济转型时,政府有责任检视原有的社会资源运用,是否能跟上新的经济结构,以免这些生产要素被锁在不合时宜的政策与旧经济结构里面。

23. 社会各界对发展六项优势产业普遍赞同,亦清晰明确地向政府反映,土地空间对产业发展相当重要。与此同时,亦有意见指出旧工业大厦有不少潜力,但基于现有制度和政策,这些珍贵资源未能地尽其用。

24. 因此,政府建议一篮子方案,释放过千幢旧工业大厦的潜力。为鼓励业主重建或改装旧工厦,我们会:

(一) 降低强制售卖非工业区的工厦作重建的门槛,方便业主整合业权;

(二) 容许「按实补价」,即业主只须按重建后的实际发展密度缴付土地补价;

(三) 若修订土地契约作重建的土地补价超过二千万元,业主可选择定息分五年分期缴付;以及

(四) 若业主选择不重建而改装整幢旧工厦,只要符合楼龄要求和得到规划许可,政府会免收更改土地用途的「豁免费用」。

上述第二、第三及第四项建议,只在明年四月一日起三年内有效,而获批准的重建项目须于五年内完成,整幢改装项目则须在三年内完成。

4

25. 上述措施经政府慎重考虑,顾及经济发展的需要,配合业主活化工业大厦并为其增值,创造社会新经济动力和就业机会,亦紧守「大市场、小政府」的理念,由市场去回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本着「方便营商」的精神,地政总署会成立特别小组,负责处理有关重建或整幢改装工厦的申请。

教育产业

26. 发展教育产业的目标是巩固香港的区域教育枢纽地位,提升香港的竞争力,配合国家的未来发展。我们较早前公布的四幅全新土地,已分配给四个办学团体兴建国际学校。展望未来,我们会探讨可否容许内地高中学生来港修读课程,例如由可颁授学位的香港高等院校开办的短期课程,以及香港非公营学校的高中课程。

国际化

27. 近年政府推出一系列措施令香港教育更国际化,在香港就读的非本地学生去年已达九千二百名,较前年上升百分之十六。我们会研究进一步放宽有关规定,例如逐步容许内地学生来港修读学位或以上程度的非本地课程。除了内地学生外,我们亦会鼓励本地高等院校在亚洲各地多作交流及推广。增加非本地学生人数会为本地学生提供更国际化的校园环境,令他们的视野更为广阔。

多元化

28. 香港现时共有三所颁授学位的自资高等院校,合共提供约九千个学额。我们认为自资高等教育有进一步发展空间,是教育产业重要的一环。我较早前宣布预留两幅市区土地,供有兴趣的办学团体开办自资学位课程。这两幅土地分别位于何文田和黄竹坑,预计可提供约四千个学额。我们会继续物色其他合适土地,同时会善用新的活化工业大厦政策,供办学团体开办自资课程。我们会提供贷款,协助院校兴建校舍和配置设施。为此,我们建议将「开办课程贷款计划」的总承担额增加二十亿元。

29. 发展教育产业不单为香港迈向多元化、国际化和专业化发展,奠下更坚实的基础,更可善用非政府的社会资源,为本地学生提供更多修读学位课程的机会。

制订长远策略

30. 鉴于内地和区内高等教育急速发展,我们必须检视香港高等教育的定位,制订长远发展策略。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已经开展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检讨,审视香港高等教育的理念和角色、发展趋势、质素保证和研究策略,目标是明年向政府提交报告。

医疗产业

私家医院

31. 为发展医疗产业,我们会在今年年底推出四幅分别位于黄竹坑、将军澳、大埔及大屿山的土地,公开向市场征求竞投兴趣表达书,以发展私家医院,当中可提供中医服务。然后,我们会根据收集到的兴趣表达书,制订适当的批地安排。我们会确保批出土地的条件,可以鼓励创新、提升质素、增加收费的透明度,以及为市民提供优质的私营医疗服务。另外,我们亦会考虑使用公立医院内现有空置地方增设医疗设施。同时,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我们亦会方便私人土地改作医疗用途,并会密切注视市场及业界用地的需求,确保有合适的土地可供医疗产业发展。

5

加强培训医护人手

32. 在软件方面,我们会继续加强培训医护人手,亦会鼓励精英的培养及汇聚。我们已于今个学年分别增设七十个医科学位学额、四十个护理学位学额及五十个护理副学位课程学额;并会于下学年增设六十个护理学士学位课程高年级学额。另外,为增加护士人手供应及加强护士的专业培训,医院管理局(医管局)已重开部分护士训练学校,并于本年度增设二百个注册护士及三百五十个登记护士培训学额。现时,医管局每年亦资助超过三百五十名护士参加护士衔接课程。

中医中药发展

33. 为推动中医中药发展,政府会尽快建立香港常用中药材的标准,在二零一二年把涵盖范围由目前的六十种药材增加至大约二百种药材。为提升香港中药检测的能力,我们会协助和促进市场设立检测实验室,我们亦会考虑吸纳更多内地知名中医来港参与临教学及研究,促使香港成为中医中药走向国际化的平台。

检测和认证产业

34. 政府已在九月成立香港检测和认证局,该局成员来自检测业界、工商界、专业团体及相关公营机构。香港检测和认证局的首要工作,是为行业制订三年发展蓝图,其中一个重点是通过新的认证服务,促进中医中药发展,并协助香港成为区内的检测和认证中心。香港的检测和认证业,无论在专业水平、认受性和诚信方面,都深得用家称许。

35. 香港检测和认证局已在九月底召开第一次会议,并定下工作计划。该局将探讨一连串重要课题,包括创新科技署辖下的香港认可处如何配合行业发展、如何提升专业水平和增加培训机会,以及如何在本港、内地及海外推广香港的检测和认证行业等。在制订行业发展蓝图的过程中,香港检测和认证局会充分考虑业界及相关团体的意见。我期望在明年初收到该局呈交的建议书。

施政报告

环保产业

清洁生产伙伴计划

36. 去年,政府通过拨款九千三百万港元,与广东省共同展开为期五年的「清洁生产伙伴计划」。通过该计划,香港生产力促进局联同百多家珠三角地区内的环境技术服务供应商,为区内的工厂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提供专业服务。此外,伙伴计划能促进环保技术资讯交流,推广环保科技及服务,为本港环境技术服务供应商创造商机。业界对伙伴计划的反应良好,由去年四月计划推出至今年九月底,已批出了超过三百三十个资助项目。

37. 为配合广东省工业园区化的政策,以及向迁入园区的香港厂商提供技术支援,政府会扩大「清洁生产伙伴计划」,协助港商处理及减少污水排放,既可改善区域环境,又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38. 联合国制订了清洁发展机制,以鼓励科技转移和协助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全球 6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中约三分之一正在内地开展,当中涉及庞大的资金及科技转移。最近政府成功争取让符合资格的港资企业,在内地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提高能源效率、开发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等领域,都是港商可以争取的绿色商机。

政府环保采购

39. 我们致力推动环保采购,既可以保护环境,亦可以起示范作用,鼓励商界响应,带动环保产业在香港的发展。为了改善空气,政府在采购车辆时,会优先考虑符合环保节能标准的车辆,并已率先在今年采购十辆电动车。此外,政府亦逐步将传统交通灯更换为能源效益较高的发光二极管交通灯。在物料采购方面,政府亦不断扩大环保采购清单,目前已为六十多种政府部门常用的产品制订了环保规格,并会积极在采购程序中应用。我们亦会为部门制订进一步的环保采购指引,以推动环保采购政策。

创新科技产业

40. 政府力倡发展创新科技产业。企业在研发方面的开支,在二零零一年占本港总研发开支不足三成,至二零零七年已稳步上升至接近五成。为带动企业的科研文化,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长期合作,加强香港的科研能力和企业的竞争力,创造更多商机和职位,政府将拨款约二亿元推出「投资研发现金回赠计划」。该计划让参与「创新及科技基金」或与本港科研机构进行应用科研项目的企业,享有其投资额百分之十的现金回赠。我们会在计划实施三年后检讨成效。

文化及创意产业

41. 我在去年提出成立专责办公室,加速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香港」办公室已于今年六月成立,协调政府部门的工作。刚推出的「创意智优计划」,业界反应理想。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