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取和分液

萃取和分液 

  

一、课标要求

高中化学新教材的实施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的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主动进行交流。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⒈ 知道什么是分液,初步学会分液的基本操作,理解其适用范围。

⒉ 知道分液漏斗与三角漏斗、长颈漏斗的区别,了解分液漏斗的种类和适用范围,学会使用分液漏斗。

⒊ 知道什么是萃取、萃取剂,初步学会萃取的基本操作。

⒋ 学会应用萃取和分液操作从碘水中提取碘。

(二)过程与方法

在化学学习和实验过程中,逐渐养成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学会评价和反思,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探究中,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激发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逐渐形成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三、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分液、萃取

(二)教学难点:萃取

四、设计思路

教材“萃取”这部分内容实际包含萃取和分液,另外教材是通过从碘水中提取碘实验来介绍萃取和分液。以往我们都是按照教材这种编排来介绍萃取和分液,最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二者还是不能理解,经常混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也不会将它们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现改为通过问题探究和实验探究学习新知识,先学习分液,再学习萃取,最后学习从碘水中提取碘。这样就使得难点得以分解,而且学生能将新旧知实很好的联系起来。在学习每个知识点时,先让学生做探究性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再由实验上升到知识点的学习。这样就更加便于学生学习,学生也因此更加容易理解每个知识点。

五、仪器、药品

铁架台、烧杯、铁圈、分液漏斗(球形、锥形)、试管、试管架、胶头滴管;四氯化碳、碘水、油水混合物。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1—1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4、分液

⑴ 适用范围: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如油水混合物。

⑵ 仪器:分液漏斗

⑶ 操作要点:

① 检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② 混合液体倒入分液漏斗,将分液漏斗置于铁圈上静置;

③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再打开旋塞,使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端放出,待油水界面与旋塞上口相切即可关闭旋塞;

④ 把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5、萃取

⑴ 定义:

利用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的差别,用溶解度叫大的溶剂把溶质从溶解度较小的溶剂中提取出来的操作叫萃取。

⑵ 萃取剂的要求

① 与原溶剂互不溶;

② 与溶质不发生化学反应;

③ 溶质在其中的溶解度远大于溶质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

常用萃取剂:四氯化碳、苯、汽油、煤油

6、从碘水中提取碘实验设计

碘水 →萃取 → 分液 → 碘的溶液四氯化碳溶液 →蒸馏 →碘

八、教学反思

我觉得学生其实并不笨,只不过由于有些知识点过于集中,在呈现方式上也是沿用过去的方式——先介绍概念、理论,再学习、实验。如果我们能将教材稍作处理,分解难点,学生自然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另外应相信学生,其实学生最希望自己能在学习中获得主动权,他们希望用他们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更加有趣。当然给学生主动权,也不是“天高任鸟飞”。

本节课由于学生自主活动较多,花时较长,因此需要严格把握学生的活动进度。同样这也使得本节课不能安排一些必要的巩固习题,在以后的习题课中应安排这方面的习题。

 

第二篇:萃取和分液漏斗的使用

萃取和分液漏斗的使用

一、萃取

萃取是利用有机物在两种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使有机物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个溶剂中。经过反复多次萃取,将绝大部分有机物提取出来。由于多数有机物在有机溶剂中有更好的溶解性,常用有机溶剂来萃取溶解于水溶液中的有机物,是萃取的典型实例。在实验室中进行液-液萃取时,一般在分液漏斗中进行。萃取也是分离和提纯有机物常用的方法。

用一定量的有机溶剂萃取时,把溶剂量分成多次萃取,比用全部量作一次萃取效果要好。例如在100mL水中溶有4g丁酸,15℃时用100mL苯来萃取其中的丁酸,用100mL苯一次萃取时,在水中丁酸的剩余量为1.0g,但若将100mL苯分三次萃取,则剩余量减少为0.5g(此数值可由公式计算得出)。一般萃取次数为3~5次即可。

另外,在萃取时,若在水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电解质(如氯化钠),利用“盐析效应”以降低有机物和萃取溶剂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可提高萃取效率。

萃取溶剂的选择应由被萃取的有机物的性质而定。一般难溶于水的物质用石油醚萃取,较易溶于水的物质,用苯或乙醚萃取,易溶于水的物质,则用乙酸乙酯萃取。在选择溶剂时,不仅要考虑溶剂对被萃取物与杂质应有相反的溶解度。而且溶剂的沸点不易过高,否则不易回收溶剂,甚至在溶剂回收时可能使产品发生分解。此外还应考虑溶剂的毒性要小,化学稳定性要高,不与溶质发生化学反应,溶剂的密度也要适当等。

二、分液漏斗的使用

分液漏斗是一种用来分离两种不相混溶液的仪器。它常用于从溶液中萃取有机物或者用水、碱、酸等洗涤粗品中的杂质。

从液体中萃取

1.使用前的准备工作

(1)分液漏斗上口的顶塞应用小线系在漏斗上口的颈部,旋塞则用橡皮筋绑好,以避免脱落打破;

(2)取下旋塞并用纸将旋塞及旋塞腔擦干,在旋塞孔的两侧涂上一层薄薄的凡士林,再小心塞上旋塞并来回旋转数次,使凡士林均匀分布并透明。但上口的顶塞不能涂凡士林;

(3)使用前应先用水检查顶塞、旋塞是否紧密。倒置或旋转旋塞时都必须不漏水,方可进行使用。

2.萃取与洗涤操作,把分液漏斗放置在固定于铁架台的铁环(用石棉绳缠扎)上。关闭旋塞并在漏斗颈下面放一个锥形瓶。图2—1由分液漏斗上口倒入溶液与溶剂(液体总体积应不超过漏斗容积的2/3),然后盖紧顶塞并封闭气孔。取下分液漏斗,振摇使两层液体充分接触。振摇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颈部,并用食指根部(或手掌)顶住顶塞,以防顶塞松开。用左手大拇指、食指按住处于上方的旋塞把手,既要能防止振摇时旋塞转动或脱落,又要便于灵活地旋开旋塞。漏斗颈向上倾斜30~45°角。如图2—2。

 

图2—1 分离两层液体             图2—2 分液漏斗的使用

用两手旋转振摇分液漏斗数秒钟后,仍保持漏斗的倾斜度,旋开旋塞,放出蒸气或发生的气体,使内外压力平衡。当漏斗内有易挥发有机溶剂(如乙醚)或有二氧化碳气体放出时,更应及时放气并注意远离别人。放气完毕,关闭旋塞,再行振摇。如此重复3~4次至无明显气体放出。操作易挥发有机物时,不能用手拿球体部分。

3. 两相液体的分离操作  分液漏斗进行液体分离时,必须放置在铁环上静置分层;待两层液体界面清晰时,先将顶塞的凹缝与分液漏斗上口颈部的小孔对好(与大气相通),再把分液漏斗下端靠在接受瓶壁上,然后缓缓旋开旋塞,放出下层液体,放时先快后慢,当两液面界限接近旋塞时,关闭旋塞并手持漏斗颈稍加振摇,使粘附在漏斗壁上的液体下沉,再静置片刻,下层液体常略有增多,再将下层液体仔细放出,此种操作可重复2~3次,以便把下层液体分净。当最后一滴下层液体刚刚通过旋塞孔时,关闭旋塞。待颈部液体流完后,将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绝不可由旋塞放出上层液体,以免被残留在漏斗颈的下层液体所沾污。

不论萃取还是洗涤,上下两层液体都要保留至实验完毕。否则一旦中间操作失误,就无法补救和检查。

分液漏斗与碱性溶液接触后,必须用水冲洗干净。不用时,顶塞、旋塞应用薄纸条夹好,以防粘住。(若已粘住,不要硬扭,可用水泡开)。当分液漏斗需放入烘箱中干燥时,应先卸下顶塞与旋塞,上面的凡士林必须用纸擦挣,否则凡士林在烘箱中炭化后,很难洗去。

在萃取过程中,将一定量的溶剂分做多次萃取,其效果比一次萃取为好。

[附] 乳浊液的破坏方法,当形成乳浊液难于分层时,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破坏乳浊液。

(1)以接近垂直的位置将分液漏斗轻轻回荡或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2)加入食盐(或某些去泡剂)利用盐析作用来破坏乳化。

(3)若因碱性物质而乳化,加入少量稀硫酸来破坏乳化。

(4)加热或滴加数滴乙醇(改变表面张力)来破坏乳化。

从固体混合物中萃取

从固体混合物中萃取所需要的物质,最简单的方法是把固体混合物先行

研细,放在容器里,加入适当溶剂,用力振荡,然后用过滤或倾析的方法把

萃取液和残留的固体分开。若被提取的物质特别容易溶解,也可以把固体混

合物放在放有滤纸的锥形玻璃漏斗中,用溶剂洗涤。这样,所要萃取的物质就

可以溶解在溶剂里,而被滤取出来。如果萃取物质的溶解度很小,则用洗涤方

法要消耗大量的溶剂和很长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用索氏(Soxhlet)提

取器(图2-3)来萃取,将滤纸做成与提取器大小相适应的套袋,然后把固体

混合物放置在纸套袋内,装入提取器内。溶剂的蒸气从烧瓶进到冷凝管中,

冷凝后,回流到固体混合物里,溶剂在提取器内到达一定的高度时,就和   图示2-3索氏提取器

所提取的物质一同从侧面的虹吸管流入烧瓶中。溶剂就这样在仪器内循环流动,把所要提取的物质集中到下面的烧瓶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