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读书报告

通过对 美学原理的细细拜读以及在网上对美的启迪进行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对于美与美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以下是我对美学的学习过程中所收获的一小部分。

一、电影之美

1、简述影视的艺术性。

电影的综合艺术性:

电影艺术的综合性特征体现在它吸收了各门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丰富和充实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它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雕塑、音乐、建筑、摄影、舞蹈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电影艺术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它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美术、录音、音响、道具、服装、化妆等多种职能部门的电影工作者集合在一起,共同完成庞大的电影艺术工程。

电影与戏剧有着密切的关系。戏剧艺术是综合艺术,也是表演艺术,多年来在编剧、导演、表演等方面所形成的艺术规律,为电影艺术提供了许多可贵的经验,戏剧性冲突、戏剧性情境都曾被电影艺术广泛

吸纳。

电影受到文学的影响极大。电影艺术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影文学剧本,电影艺术从文学中吸取和借鉴了许多叙事方式和叙事手段。电影向诗歌学习,产生了富有抒情性的诗歌电影,如《城南旧事》、《黄土地》等,向散文学习,产生了散文电影或纪实电影,如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等,向小说学习,吸取了小说的叙事手法和结构形式。

电影从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中,吸取了造型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使得造型性成为电影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在线条的运用、光影的处理、色彩的选择、形体的构置等多个方面,电影艺术亦广泛地吸收了姊妹艺术的文化营养。

电影艺术还从音乐中吸取了节奏感与感染力的表现技术与技巧,使音乐成为电影艺术作品概括主题、抒发情感、渲染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电影歌曲更是成为电影艺术美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卢米埃尔和梅里爱的影片

路易·卢米埃尔原是一位摄影师,因此,他没有为完成自己的电影机而去长期研究 “走马盘”的必要。他的影片具有一种特别的风格,即它们是一种有系统的”活动照

片”。

1895年摄制了将近12部影片的路易·卢米埃尔是以业余摄影家(这些业余摄影家曾 使他所经营的照相器材厂发了财)的方式来选择他的影片题材的。但他的摄影技术却很 精湛。他是当时杰出的摄影师之一,擅长快速摄影,对于主题的组织和构图都具有杰出 的见识。

路易·卢米埃尔的第一部影片《工厂大门》可以说是一部宣传片,曾在讨论法国照

相企业发展问题的讲演会上公开放映过。片中那些头戴羽帽、腰系围裙的女工们和推着 自行车走的男工们,至今还使人感到一种朴素的魅力。影片在表现工人以后,接着表现 一辆由两匹骏马拉着的马车载着厂主们驰进工厂,然后司阍把工厂大门关闭起来。 卢米埃尔这位里昂的工业家还把他的工厂中一些别的题材摄成影片,如:《木匠》、 《铁匠》、《拆墙》等等。此外他还非常喜欢摄制一些业余摄影家的主题,即表现家庭 生活的安静乐趣。属于这类主题的影片有:《婴儿的午餐》、《金鱼缸》、《儿童吵架》、

《海水浴》、《玩纸牌》、《下棋》、《钓虾》等等。

这些影片既象一本家庭的照相册,同时又象无意中拍下来的一部描写上世纪末一个 法国富裕家庭的社会纪录片。卢米埃尔拍下了一些很成功的情景,使观众在银幕上能够 看到象自己一样的生活,或者他们所向往的生活。

这些家庭场面,有一部分是在萧塔镇上卢米埃尔的父亲的一所漂亮房子里拍摄的。 奥古斯特·卢米埃尔①在萧塔曾拍过《烧草的妇女们》,很成功地利用浓烟的效果使放 映出来的活动形象产生一种纵深感。路易·卢米埃尔在那里拍摄的《出港的船》,是一 部在摄影方面很成功的作品,背光的反射作用,赋予海浪以一种立体感,独出心裁、非 常巧妙地设计的构图把两位卢米埃尔夫人和他们的婴儿安排在画面的上角,使画面带有 浓厚的诗意

。 二、“雕 塑 之 美 ”

3.现代雕塑《“美人鱼”铜像》的简介。

作 品 介 绍:

是丹麦著名的青铜雕像。它竖立在哥本哈根海滨公园附近浅滩的一块巨大花岩石上。 19xx年,丹麦著名雕刻家爱德华·埃里克森根据 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中的女主角形象雕铸了"美人鱼"铜像。人们还不清楚雕像原型到底是谁,有的说是以参加当时在丹麦皇家剧院演出的芭蕾舞演员为模

特,有的说是以雕刻家本人的夫人为模特。 铜像与人体大小相似,一鱼尾人身的少女高高坐在一巨岩之上,头略低,神情宁静,面容略带几分羞怯,眉宇间梢有几分忧郁,披着美丽的长发,含着深情的双眸,终日凝视着大海,深思遐想,似乎是对人间生活的渴慕,又仿佛是专门等待着她的王子远航归来。 小美人鱼有一段凄凉动人的故事:她爱上了一个航海的王子,为了爱情,她希望来到人间,获得人类的灵魂。王子不幸在海上遇难,小美人鱼不顾一切地把王子救到岸上,然而王子却以为是人间的女子救了他,就与人间女子结了婚,小美人鱼美好的愿望破灭了。巫婆告诉她,只要她杀死王子,并且让王子的血流到她的腿上,就可以恢复鱼形,回到海里,过着和从前一样无忧无虑的海的女儿的生活。她没有照此去做,自己投入海里,化为泡沫。美丽动人的童话,的确能给人以精神安慰。来此地的游客,都和她留影,并带一些和她的形象有关的纪念品回去,以保持对小美人鱼的美好回忆。一个美国人曾出价270万美元要买下她,被丹麦人拒绝。小美人鱼被仿制成各种纪念品,有陶瓷的,有铜的,还有石头和木头的,被游客们带回到世界各地去。 小美人鱼的形象,安徒生童话的魅力,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它就象大桥之于伦敦,铁塔之于巴黎,成为丹麦国家的象征.

服饰之美

简述羌族的服饰。

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

一。现主要聚居在四州境内的茂县、汶川、理县以及松潘部分地区。

羌族的服饰较为朴素而华丽,男人喜着青色或白色头帕,穿自制的麻布长衫,外套一件无袖子的羊皮褂子,这种褂子可用来防寒、挡雨、垫坐。脚穿有鼻的"云云鞋",鞋子绣有云彩图案及波纹,鞋尖微翘 ,还穿皮鞋、布鞋脚上裹牛、羊毛制的毡子绑腿,绑腿有保温和护腿的作用,年轻女子还在绑腿上缠红脚带子,男女皆束腰带。 羌族妇女亦喜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青年妇女常包绣有各色图案的头帕或用瓦状的青布叠顶在头上,用两根发辫盘绕作鬓;一般冬季包四方头巾,上绣各色图案,春秋季包绣花头帕,穿有花边的衣衫,衣领及袖口上镶排梅花形银饰,腰系绣花头帕,系有花边的绣花飘带;喜戴银牌、领花、耳环、圈子和和戒指等饰物,富有人家还在戒指上镶嵌玛瑙、玉石及珊瑚,有的胸前带椭圆形的"色吴",上用银丝编织的珊瑚珠,用来祈求佑福增寿。 在靠实近汉区和城镇附近的羌族人民,受汉族服饰影响,多着汉装,节假日才穿本民族服饰。

建筑之美

4.简述现代建筑中“蓬皮杜艺术中心”。

巴黎的“国立蓬皮杜文化中心”位于著名的拉丁区北侧、塞纳河右岸,是根据法国已故总统蓬皮杜的创议而建立的。它是一座新型的、现代化的知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的宝库。人们在这里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吸收知识、欣赏艺术、丰富生活。“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由“工业创造中心”、“公共参考图书馆”、“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音乐--声学协调研究所”四大部分组成,供成人参观、学习,并从事研究。 “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也与那些旧的艺术博物馆不同,集中突出了“现代”二字,专门介绍20世纪以来的西方各种造型艺术。包括立体派、抽象派、超现实主义派、结构派、概念艺术及流行艺术等各种流派的2000幅作品。馆内藏品的陈列方法也是现代的:一条主要线路按时间顺序排列着各个流排艺术的代表作,周围分设许多小展室,分别介绍某流派某作家的作品使观众既可以了解现代西方艺术的概貌,又可以对某一感兴趣的流派或作家进行深入的研究。馆内还设有可以升降移动的板架,挂有那些未出展的作品,一按动电钮,这些自动板架便可将那些观众所需而未展出的藏品展示在人们面前。 “国立蓬皮杜文化中心”不仅内部设计、装修、设备、展品等新颖、独特、具有现代化水平,它的外部结构也同样独到、别致、颇具现代化风韵。这座博物馆一反传统的建筑艺术,将有柱子、楼梯及以前从不为人所见的管道等一

律请出室外,以便腾出空间,便于内部使用。整座大厦看上去犹如一座被五颜六色的管道和钢筋缠绕起来的庞大的化学工厂厂房,在那一条条巨形透明的圆筒管道中,自动电梯忙碌地将参观者迎来送往。当初这座备受非难的“庞大怪物”,今朝已为巴黎人开始接受并渐渐地喜爱起来如果说卢浮博物馆代表着法兰西的古代文明,那麽“国立蓬皮杜文化中心”便是现代化巴黎的象征。

民艺之美

5.什么是木偶

木偶,古代叫傀儡、魁儡子、窟儡子。用它来表演的戏剧叫木偶戏。它是有演员操纵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戏剧。中国木偶剧源于汉代,唐、宋时已很发达,距今已一千多年历史。最早的木偶可能与奴隶社会的丧葬俑有关。19xx年山东莱西县汉墓的发掘发现;使我们看到汉代制作的可坐、可立、可跪、可灵活操纵的木偶实物。据唐杜佑《通典》记载到了汉末,已有了丧葬、嘉会并用,且具表演功能的木偶。到了隋代,木偶的制作高度发达,已从演百戏(古代杂技的总称)、歌舞发展到表演故事片断,形成了木偶戏的雏形(详见《大业拾遗记》)。唐代,木偶艺术日渐成熟、高超。木偶不但成为表演完整故事,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式,而且已发展到"闾市盛行焉"(见杜佑《通典》)。宋元时期是木偶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汴京开封瓦舍很多。根据木偶的形体和操纵技术不同,分为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四类,各有艺术特色。过去多用傀儡戏之名。现代木偶,多用戏曲调演唱,有的采用对话或歌舞。其中福建的龙溪布袋木偶,泉州提线木偶,广东的海南杖头傀儡戏,以及湖南、陕西、北京等地的木偶剧,剧目丰富,表演灵活,操作自如,音乐优美,久负盛名。一些剧团曾多次出国访演,深受欢迎。

什么是陶瓷

6.通俗地讲: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 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陶瓷包括的范围较广,有些能耐水,有些并能耐酸.广泛应用于建筑, 化工, 电力,机械等工业及日用装饰等方面.此外,用粘土以外的其它原料, 依陶瓷制造的工艺方法制成的制品,也叫做陶瓷,如块滑石瓷,金属陶瓷,电容器陶瓷, 磁性瓷等. 广泛应用于 无线电,原子能,火箭,半导体等工业.目前,将所有陶瓷制品通称为"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 从结构上看, 一般陶瓷制品是由结晶物质,玻璃态物质和气泡所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物质在数量上的变化,对陶瓷的性质起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陶瓷的老祖宗是"硅酸盐",习惯也稼"硅酸盐陶瓷", 由于现代陶瓷发展得非常快,人们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来改进硅酸盐陶瓷,不断提高配方中氧化铝的含量,加入许多纯度较高的人工全成化合物去代替天然原料,来提高陶瓷的强度, 耐高温性和其它性能. 后来发现,完全不用天然原料,完全不含硅酸盐, 也可以做成陶瓷,而且性能更为优越.于是历来完全由硅酸盐统治着的陶瓷家族, 发生了变化, 出现了完全,崭新的不属"硅酸盐"的现代陶瓷. 确切说"陶瓷"的定义为:陶瓷是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粉状化合物,经过成形和高温烧结制成的,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构成的多晶固体材料.不论是传统的硅酸盐陶瓷,还是现代陶瓷,都包括在这个范围里。

书法之美

7.简述中国古代隶书艺术

隶书之名源于东汉。卫桓《四体书势》中说:"隶书者篆之捷也"。由于汉代社会文字使用量增多。战事纷沓。士族参政。百家争鸣。文学兴盛。文化下移。民事商事等各种因素。使篆文繁缛的书写方式无法负担。于是书写便捷简约的隶书诞生也就势在必然了。 隶书对

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隶化的方法有变圆为方。变曲为直。调正笔画断连。省减笔画结构等等。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笔书写自然状态两面点最为重要。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而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藏露等各种变化。还有字距宽。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点。 汉隶表现在帛画。漆器。画像。铀镜中精美绝伦。而在碑刻中更显其宽博的气势和独特的韵味。汉隶主要有两大存在形式:石刻与简牍。汉隶之后的隶书几不足言说。魏晋南北朝隶书大多杂以楷书笔法;唐朝隶书不乏徐浩等书家。但失之肥弱。宋元明三朝的隶书也难振汉隶雄风。直至清朝。汉隶才得以复苏。初有郑 。继有余农。邓石如。后有何绍基等。均不落 。别有建树。

音乐之美

、选择两种乐器进行介绍

小提琴是一切弓弦乐器中流传最广的一种乐器,也是自17世纪以来西方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乐器之一。 现在的四弦小提琴是16世纪从老式的三弦小提琴发展来的,1650-1730年间经斯特拉迪瓦里、 阿马蒂和瓜尔内里等家族加以改进而臻于完美。再后来的改良包括加长指板,增加腮托,用钢丝和尼龙丝取代肠线琴 弦等。

中提琴仅比小提琴大七分之一,外形几乎一模一样,同样广泛应用于管弦乐队、交响乐队 以及室内乐(尤其是弦乐四重奏)中。但中提琴通常担当中音声部,为主旋律起伴奏和衬托的作用, 极少用于独奏。不过偶尔也以独奏乐器的形象出现,如在柏辽兹的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中, 中提琴的独奏就占了相当比重。中提琴的音质别具一格,近似鼻音的咏叹,非常适合表现深沉与神秘的情调。

9.什么是戏曲?并列举十种剧种。

中国的戏曲习惯上概括为"南昆北弋东柳两梆"。这是从声腔系统的角度来区别中国戏曲,"南昆"指流播于华东、化中、华南一带的昆曲;"北弋"指发源于江西弋阳,后流行于北京的弋阳腔;"东柳"指发端于山东,后流行于江南、江北的柳子腔;"两梆"主要指流行于山陕地区的梆子戏。"南昆北弋东柳两梆"代表了地方戏曲的很大一部分,但用来涵盖中国戏曲,即使是涵盖以汉族文化为主的地区的戏曲,也是不够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经详细调查统计,戏曲共有317个剧种。其中著名的有:

昆曲、川剧、汉剧、河北梆子、黄梅戏、京剧、评剧、秦腔、评弹、豫剧、越剧、粤剧。

 

第二篇:南京农业大学美学原理读书报告

《美学原理》读书报告

读了《美学原理》受益匪浅,感触很深。

1、选取十个影视常识进行简介。

1.远景 摄影机远距离拍摄事物的镜头。镜头离拍摄对象比较远,画面就开阔,景深悠远。此种景别,能充分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空间,可以用来抒发感情,渲染气氛,创造某种意境。《黄土地》中的远景,人物都处理得很小,表现了人对自然的一种受制与无奈。远景中视距最远的景别,称为大远景。它的取景范围最大,适宜表现辽阔广袤的自然景色,能创造深邃的意境。

2.全景 出现人物全身形象或场景全貌的镜头。此种景别的视野相对小些,既能看清人物又可看清环境,故可以表现人物的整体动作以及人物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展示一定空间中人物的活动过程。它常常用来拍摄人物在会场、。课堂、集市、商场等一定区域范围中的动作,是塑环境中的人或物的主要手段。《牧马人》中用远景展示主人公许灵均选定的生活环境后,用全景描叙了他下放劳动发行的过程。在绿色的摹草原上,牧群在蠕动,一个40岁左右的牧马人仰天躺在草地上听着富有苍凉的敕勒川之歌,使这个已生活了20年的主人公更富有造型性,表现力。

3.中景 显示人物膝盖以上部分形象的镜头。此种景别的人物占有空间的比例增大,观众能看清人物的形体动作,并比较清楚地观察到人物的神态表情,从而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情绪。在影视作品中是使用较多的基本景别。中景在主要表现人物的同时,也提供人一定的活动范围,如房间的一隅,院落的一角等。一部影视镜头的成功一与否,主要看中景的运用处理。《红樱桃》中许多场景的奥地利精心审慎设计,其中女主人公楚楚坦诚直白自己身世一场最突出。整场戏大多用了中景、大中景来拍摄。开始时楚楚用俄语讲述编造的故事后来,女教师要求她讲实情时,经历坎坷的楚楚再也编不下去,久积心头的悲痛、仇恨、哀怨齐涌心头,她转用母语动情地叙述起身世来。此时创作者用了一个近乎静止的中长镜头把人物难以觉察的细微表情准确鲜明地记录下来。观众也在不知不觉中和镜头视点合一,在情感上认同,进入,成为身临其境的体验者。

4.近景 表现人物的腰部或胸部以上形象的镜头。此种景别人像占据大部画面,环境变得零碎而模糊。观众已难于看全人物的动作,注意中心往往在人物的肖像和面部表情上。所以常用来表现人物的感情、心理活动,它的作用相当于文学作品吕的肖像描写,适宜于对人物音容笑貌、仪表神态、衣着服饰的刻画,突出人物的神情和重要的动作,也可用来突出相当的景物,是影视作品中大量运用的景别。《老井》有一组旺泉婚后与喜凤的感情戏,都用近景加以精雕细刻。尤其是夫妻俩为自己儿子取名的场景,通过一个长达215英尺的镜头,把个具有生活本色的画面作了尽兴的渲染。

5.特写 表现人物肩部以上部位或有关物体、景致的细微特征的镜头。它是视距最近的一种景别,能把表现的对象从周围环境中强调、突出出来,近使观众去注意某某关键性细节,诸如惊愕的眼睛、欲滴的泪水、颤抖的睫毛、抽搐的肌肉等等,造成强烈而清晰的视觉形象。当视距特近时,就称为大特写。特写镜头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介绍人物,突出影片的主体形象;可以突出贯穿的物体,如《魂断蓝桥》的吉祥物;可突出人物细致的表情或动作;可以反映特写环境,使某个物件含义深邃,如《芙蓉镇》中扫帚的三次特写:分立墙角的扫帚、渐渐靠拢的扫帚、并排合一的扫帚,写了两个扫街人相爱的独特经历;可

作转换时空的手段;还可与其它景别镜头反复,使速度节奏加快,造成紧张激烈的气氛。特写镜头不宜毫不无节制的滥用,一般应和全景结合起来使用。

6、推镜头:被摄对象位置不变的情况下,摄影机向前缓缓移动或急速推进的镜

头。用推镜头,使银幕的取景范围由大到小,画面里的次要部分逐渐被推移画面之外,主体部分或局部细节逐渐放大,占满银幕。在景别上也由远景变为全、中、近景甚或特写。此种镜头的主要作用是突出主体,使观众的视觉注意力相对集中,视觉感受得到加强,造成一种审视的状态。它符合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由远而近、从整体到局部、由全貌到细节的观察事物的视觉心理。如《公民凯恩》有个镜头,一直把镜头推到一架刚被扔进火炉的雪撬上的几个字:"玫瑰花蕾"。影片突出这个细节,引起观众的高度注意,探索主人公与"玫瑰花蕾"的关系。

7、拉镜头:与推镜头的运动方向相反,摄影由近而远向后移动离开被摄对象;

取景范围由小变大,被摄对象由大变小,与观众 距离也逐步加大。画面的形象由少变多,由局部变化为整体。在景别上,由特写或近、中景拉成全景、远景。拉镜头的主要作用是交代人物所处的环境。

8、摇镜头:摄影机不作移动,借助于活动底盘使摄影镜头上下、左右、甚至周

围的旋转拍摄,有如人的目光顺着一定的方向对被摄对象巡视。摇镜头能代表人物的眼睛,看待周围的一切。它在描述空间、介绍环境方面有独到的功用。左右摇常用来介绍大场面,上下直摇又常用来展示高大物体的雄伟、险峻。摇镜头在逐一展示、逐渐扩展景物时,还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9、移镜头:摄影机沿着水平方向作左右横移拍摄的镜头。移镜头是机器自行移

动,不必跟随被摄对象。它类似生活中的人们边看走的状态。移镜头同摇镜头一样能扩大银幕二维空间映像能力,但因机器不是固定不变,所以比摇镜头有更大的自由,它能打破画面的局限,扩大空间视野,表现广阔的生活场景。

10、跟镜头:摄影机跟随被摄 对象保持等距离运动的移动镜头。跟镜头始终跟随运动着的主体,有特别强的穿越空间的感觉,适宜于连续表现人物的动作、表情或细部的变化。如《罗生门》重场戏都 在山林,占据了全征镜头的四分之三。特别是灌木丛中强盗多襄丸奔跑的场面,创作和高速跟拍的镜头,邮剧中人在山坡疾驰、迅捷的跳跃式的动作,淋漓尽致刻画了自恃武艺高强、 狡狯残忍的山贼本性,成为全剧最精彩的部分。

2、现代雕塑《“美人鱼”铜像》的简介。

是丹麦著名的青铜雕像。它竖立在哥本哈根海滨公园附近浅滩的一块巨大花岩石上。 19xx年,丹麦著名雕刻家爱德华·埃里克森根据

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中的女主角形象雕铸了"美人鱼"铜像。人们还不清楚雕像原型到底是谁,有的说是以参加当时在丹麦皇家剧院演出的芭蕾舞演员为模特,有的说是以雕刻家本人的夫人为模特。

铜像与人体大小相似,一鱼尾人身的少女高高坐在一巨岩之上,头略低,神情宁静,面容略带几分羞怯,眉宇间梢有几分忧郁,披着美丽的长发,含着深情的双眸,终日凝视着大海,深思遐想,似乎是对人间生活的渴慕,又仿佛是专门

等待着她的王子远航归来。 小美人鱼有一段凄凉动人的故事:她爱上了一个航海的王子,为了爱情,她希望来到人间,获得人类的灵魂。王子不幸在海上遇难,小美人鱼不顾一切地把王子救到岸上,然而王子却以为是人间的女子救了他,就与人间女子结了婚,小美人鱼美好的愿望破灭了。巫婆告诉她,只要她杀死王子,并且让王子的血流到她的腿上,就可以恢复鱼形,回到海里,过着和从前一样无忧无虑的海的女儿的生活。她没有照此去做,自己投入海里,化为泡沫。美丽动人的童话,的确能给人以精神安慰。来此地的游客,都和她留影,并带一些和她的形象有关的纪念品回去,以保持对小美人鱼的美好回忆。一个美国人曾出价270万美元要买下她,被丹麦人拒绝。小美人鱼被仿制成各种纪念品,有陶瓷的,有铜的,还有石头和木头的,被游客们带回到世界各地去。小美人鱼的形象,安徒生童话的魅力,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它就象大桥之于伦敦,铁塔之于巴黎,成为丹麦国家的象征.

3、简述蒙古族的服饰。

蒙古族的服装以皮衣为多,男女都穿袍子,喜用红、绿绸子扎在腰里。冬天多穿羊皮袄、皮裤、皮靴,里套毡袜子。夏天都穿布裤子、皮靴。蒙古族人民很爱美,即使皮袄挂不起面子也要用红、黑布或绒线在领,袖和衣边上绣花边。 蒙古袍很肥大,除乘马放牧中能护膝防寒以外,夜晚还能当被盖。细而长的袖筒,在乘马持疆时冬防寒,夏防蚊虫。肥大的蒙古袍腰带,主要的作用是乘马时能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它的另一作用是冬保暖、夏防蚊虫。蒙古族的男子,头顶都留有长辫子。腰间挂小刀和火镰。妇女喜欢戴首饰。

已婚妇女梳两个长辫,用黑布做两只辫套把辫子装在里面吊在胸前。辫套上绣有花纹图案或缀以银质圆牌首饰,蒙语叫"哈都尔"。手戴镯子、戒指,耳戴耳坠。头顶雁尾式帽,又称风雪帽,它的圆顶阻风力小,帽沿小,但能遮阴远视。船型月牙立筒靴,乘马伸蹬方便,离马徒步行走拨草性强,阻力小。靴子的立筒除能防寒防风外,、还能防止小腿肚和蹬皮磨擦。蒙古族妇女佩带的饰物,除了头饰、耳环、项链、手镯、戒指以外。还有种佩挂在袍子右上襟扣子上的饰物,叫"哈布特格"。这种饰物,小巧玲拢,精致华美。

"哈布特格"宽约二寸,长约三寸。有月牙、金鱼二蝴蝶、桃、石榴、葫芦、五瓣花朵、花瓶、树叶等多种形状。有椭圆的、长方的、正方的、三角的,还有圆圈的。"哈布特格"是用两块浆过的硬布,垫上棉花,裹上绸缎,缝成的一个空心的小夹子,然后再用五光十色的金银丝线,绣上各种具有蒙古族风格的花纹图案以及花草鸟兽等。"哈布特格",色彩斑斓,金边闪闪,工艺考究,造型美观。 "哈布特格"不仅是装饰品,还有实用价值。它的上方是开口的,里面放有一个舌头,舌头的上端连着佩挂的绳带,下端是穗带。

上下抽动绳带,舌头就可以从袋内外移动。蒙古族妇女在此舌头上别放针线,还喜欢把自己采集来的香料(麝香或草原上野生的花草)装在舌头里边,"哈布特格"可以随时散放馨香。有些蒙古族妇女愿意把用翡翠、珊瑚、玛瑙或琥珀雕制的"呼壶热"(鼻烟壶)放在舌头里面:"一些虔诚的佛教徒,则在舌头里面放

进仙丹。 此外,"哈布特格"有时候还被做为友谊、爱情的信物,送给朋友或恋人。小伙子在选择爱人时,首先要看看姑娘的"哈布特格"绣制得怎样,甚至以此来推断姑娘是不是聪明、勤奋、手巧,是不是他的理想伴侣。而勇敢骠悍的小伙子,是会得到一个绣有一对百灵鸟,或其他象征幸福爱情的精美的"哈布特格"的"哈布特格"不只是把美点缀在了蒙古族妇女身上,同时,表现了蒙古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

4、什么是皮影?

皮影戏也叫"皮影"、"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皮影、木偶、布袋戏,因为剧中人物均为演员所操纵,所以称傀儡戏。陕西民间也有一个传说,似乎说明了皮影的来历。据说西汉时,文帝刘恒的幼儿由一位宫女照看。一天太子器闹不止,聪明的宫女便用梧桐树叶剪成人形,借着透进纱窗的阳光,一面用手舞动梧桐叶子,一面口哼小曲,太子马上转哭为笑。在《汉武故事》中提到:洪武帝的夫人死后,武帝异常悲痛,有齐人少翁为夫人剪影,以灯光映出,取悦于武帝、到北宋形成影戏,宋代《梦粱录》中说"影戏分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盖已寓褒贬于其间者。"可见宋代皮影已可表现人物的品德。因靠灯光映现人物造型,所以又称"影子戏"。影人均以平面制作;最初以纸刻制,后改用驴皮了,因此又俗称"驴皮影"。据传,明代影戏由甘肃华亭传至河北琢州,称"涿州影",再传至滦州;称"滦州影",又至乐亭县,称"乐亭影"。清末,因影戏与义和团有关,被诬为"悬灯匪",御令抄斩,故唐山一带的影戏班子多逃至东北,至今,辽宁皮影仍俗称"老唐影"。由于驴皮影以唐山一带将中心,如今统称为冀东皮影了。

中国皮影戏已约有一千年的历史。据说元代曾传到西亚,并远及欧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较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5、简述中国古代草书艺术。

文寿承的草书传统根基深厚,同时也明显带着祝枝山等时贤的影响,但他那独特的、极为纯净的文人气息则随处弥漫在他作品的一笔一划中,那是一种悠游不迫、火气褪尽的书卷气,有着一种如写陈年旧纸般的迷人韵致

6、什么是话剧?并选一著名话剧介绍。

戏剧种类之一,中国的一种特殊称谓。在欧洲,一般将发端于古希腊悲剧和喜剧的舞台演出形式称之为戏剧,并与歌剧、舞剧、哑剧相区别。它从20世纪初传到中国,最初称之为新剧、文明戏、爱美剧等。19xx年戏剧家洪深提议定名为话剧。它综合文学、表演、导演、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文艺成分,而以说话(对白、独白、旁白)为主要表现手段;演员的表演则是以说话和动作来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直观地展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斗争。随着时代的发展,话剧的题材、体裁、风格、手法和艺术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7、选择两种乐器进行介绍

小提琴是一切弓弦乐器中流传最广的一种乐器,也是自17世纪以来西方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乐器之一。 现在的四弦小提琴是16世纪从老式的三弦小提琴发展来的,1650-1730年间经斯特拉迪瓦里、 阿马蒂和瓜尔内里等家族加以改进而臻于完美。再后来的改良包括加长指板,增加腮托,用钢丝和尼龙丝取代肠线琴

弦等。

中提琴仅比小提琴大七分之一,外形几乎一模一样,同样广泛应用于管弦乐队、交响乐队 以及室内乐(尤其是弦乐四重奏)中。但中提琴通常担当中音声部,为主旋律起伴奏和衬托的作用, 极少用于独奏。不过偶尔也以独奏乐器的形象出现,如在柏辽兹的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中, 中提琴的独奏就占了相当比重。中提琴的音质别具一格,近似鼻音的咏叹,非常适合表现深沉与神秘的情调。

8、简述影视的艺术性

电影艺术的综合性特征体现在它吸收了各门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丰富和充实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它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雕塑、音乐、建筑、摄影、舞蹈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电影艺术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它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美术、录音、音响、道具、服装、化妆等多种职能部门的电影工作者集合在一起,共同完成庞大的电影艺术工程。

电影与戏剧有着密切的关系。戏剧艺术是综合艺术,也是表演艺术,多年来在编剧、导演、表演等方面所形成的艺术规律,为电影艺术提供了许多可贵的经验,戏剧性冲突、戏剧性情境都曾被电影艺术广泛吸纳。

电影受到文学的影响极大。电影艺术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影文学剧本,电影艺术从文学中吸取和借鉴了许多叙事方式和叙事手段。电影向诗歌学习,产生了富有抒情性的诗歌电影,如《城南旧事》、《黄土地》等,向散文学习,产生了散文电影或纪实电影,如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等,向小说学习,吸取了小说的叙事手法和结构形式。

电影从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中,吸取了造型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使得造型性成为电影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在线条的运用、光影的处理、色彩的选择、形体的构置等多个方面,电影艺术亦广泛地吸收了姊妹艺术的文化营养。

(1) 电影艺术还从音乐中吸取了节奏感与感染力的表现技术与技巧,使音乐成

为电影艺术作品概括主题、抒发情感、渲染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电影歌曲更是成为电影艺术美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9、简述维吾尔族的服饰。

维吾尔族是我国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天山以南的绿洲城镇,散居伊犁、北疆、东疆和乌鲁木齐市。维吾尔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奔放,性格豪迈,并且能歌善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姿的服饰便是维吾尔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维吾尔服饰形式清晰、纹路多样、色彩鲜明。维吾尔人其服饰特点是:式样宽松、洒脱,色彩对比强烈。维吾尔族民族男装,是以"袷袢"式服饰为主要款式,"袷袢"常用彩色条状绸作面料,这是一种深受欢迎的传统式衣料,名为"切克曼",其次是"拜合散",它织造细密,衣质轻软,是缝制"袢"的好面料。冬季穿着皮制"袷袢",十分保暖。维吾尔妇女爱穿裙装,喜爱选择鲜艳的丝绸或毛料缝制,常见的有大红、大绿、金黄等色的裙装,内穿淡色衬裙。她们偏爱本民族独创的"爱得来斯绸"缝制连衣裙。"爱得来斯绸"即扎染绸,织造工艺独特,色彩变化多端,纹样若断若连,错落有致,可根据图案需要染成各种颜色,争奇斗艳,绚丽多彩,整体纹饰既抽象又浪漫。"爱得来斯绸"堪称维吾尔衣裙质料精品,每逢假日或喜庆佳节,从街市、乡村、山野,随处都可见到身着不同花色、纹样的爱得来斯绸缝制的花裙。丝绸的花纹如彩云飘飞,色泽明丽,浓艳华丽。维吾尔男女老少有戴帽冠的习

俗。都喜爱戴"朵帕"(四棱小花帽)。帽冠上的图案纹样装饰绚丽多彩。维吾尔花帽不仅选料精良,且工艺精湛。

花帽的图案与纹样千变万化,各不相同,这与地域环境有关,南疆喀什地区花帽样式繁多,尤以男花帽显著,它是以黑底白花纹为主,采用色彩对比强烈、格调典雅的"巴旦木"图案,按纹饰的线构成,棱角突起而显出立体感。和田、库车地区的花帽则以优质的丝绒作面料,又配以色彩各异的丝绒线缝织,吐鲁番地区的花帽则以色彩艳丽著称。伊犁地区的花帽则突出线纹的流动感,花帽造型扁浅圆饰,纹样简洁概括。维吾尔妇女戴小花帽,平时常披各色彩色头巾。冬季包厚实的大头巾。 维吾尔人的鞋多为牛皮面制作。在农牧区生活的劳动者大都自己制鞋,也有制作鞋、靴的民间工匠。穿皮制鞋靴是维吾尔人传统的习惯。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吾尔人的衣装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居住在城市的维吾尔年青人。他们选择了西服、茄克衫、T恤衫等现代衣着,特别注重服装与鞋帽的搭配。现代维吾尔妇女对于衣料的选择非常注重,夏季,选质地轻柔发亮的乔其纱、闪光绸、真丝或进口花瑶,冬季则是毛料呢绒制成的西服大衣,款式新颖华贵,内衬薄花呢裙服或羊毛织成的连衣裙,穿丝袜、高跟皮鞋,衬出她们丰满健美的体型。

10、什么是杂技?

中国杂技,是深受广大群众热爱的一种艺术。它直接创自于广大人民的劳动与生活,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根据古籍中一些片断的文字记载和古代文物,如古墓中的浮雕、石刻、砖刻、生活器皿杂物上的装饰图案和庙宇、石窟中的壁画等有关杂技表演的形象化的资料考证,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221年)已有了杂技的萌芽,至秦、汉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发展为"角抵"、"百戏",形成了完整的艺术形式,并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东汉大文学家张衡的《西京赋》就记载了"扛鼎"、"缘竿"、"钻圈"、"跳丸剑"、"走索"、"鱼龙变化"、"吞刀吐火"、"划地成川"等许多精彩杂技、幻术节目,并有乐队伴奏。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杂技的盛况。以后历代的典籍文物,对杂技有记述和描绘,戏法、口技、驯兽、马术等,品种繁多,节目积累、积累发展至数百个。

杂技是最古老的表演艺术之一。它主要包括蹬技、手技、顶技、踩技、口技、车技、武术、爬竿、走丝以及各种民间杂耍。通常还把各种形式的马术、丑角表演、耍魔术、驯兽、戏法、哑剧等包括在内。 近些年来的杂技已不是单纯的某种技巧的表现,而特别注重艺术的综合处理,如服装、音乐、灯光、道具等等。在舞台上的表演,尽可能地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同时,在表演的技巧上尽量做出有些情节,有点冲突或在演员的表演上有奇异的特技,使观众得到更多的美感享受。 杂技,许多国家都有,而中国的杂技艺术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现在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表演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