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开发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西部开发的经济学分析*

———创新是西部开发的灵魂及成败的关键

张杰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系, 重庆400047)

摘要: 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实施5 年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西部经济近年来的快速增长,主要仍靠政府投资和财政转移支付带动,西部还欠缺自我发展的能力。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固然很多, 但主要是由西部传统保守的文化氛围, 市场化道路不畅通等因素造成的, 尤其是西部地区创新能力差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加强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是西部开发的灵魂及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西部开发;制度创新;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91 - 0924(2005) 01 - 0079 - 04 Economic Analysis on the West Development of China

———innovation is the soul of the West Development and key to success ZHANGJie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 Chongqing 400047 ,China) Abstract : The policy of the West Development of China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five years. Although 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 the rapidly increase of economy in the west of China mainly depends on the

government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transfer. The west of China is still lacking in ability to develop by it2

self.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causes for the great gap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of China , the main rea2

sons are traditional conservative cultures and bad accesses to marketization. Particularl y , the bad innovation

ability hampers the continuous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conomy of the western areas. Therefore , strength2

ening its innovative ability is the soul of the West Development and the key to success.

Key words : the West Development of China ; system innovation ; marketization

【经济管理】

* 收稿日期:2004 - 06 - 10

作者简介:张杰(1968 - ) ,女,四川资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规划研究。 江泽民同志在1999 年3 月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

略。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如何缩短东西部发展的差距,

曾在国内引起热烈的辩论。不少人对政府注入大笔资金在

西部大搞基础建设的发展模式持否定态度, 认为这违反了

资本向高效益地区流动的自然规律, 只会给未来的政府留

下庞大的债务负担,并为官员制造腐败的诱惑。实施西部大

开发战略已5 年了, 目前应对这种靠政府财政投入带动西

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模式进行反思了。中国建设部原副部长

周干峙在2003 年中国城镇建设发展论坛上透露, 他将领导

一个小组, 研究如何帮助西部地区多达1 亿的农民到沿海

地区落户,以协助西部贫困地区减轻人口过剩的问题。可见

政府也正在考虑逐步调整西部大开发战略。未来西部的发

展可能逐步减少对大规模投资的依赖, 更多地顺应经济发

展的自然规律, 借助东部的活力减少西部的人口及环境压

力。

1 西部概述

西部包括12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占国土面积的56 % ,人口现有3. 58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 3 % ,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7. 5 %(1999 年) 。自20 世纪70 年代末以来,中国东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就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初期,西北各省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于福建, 其中青海甚至高于广东, 但是到1998 年, 广东和福建的人均GDP 已经相当于西北各省人均GDP 的1. 7 倍到3. 5 倍。2000 年西部地区人均GDP 约500 美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0 多美元,时至今日, 西部的人均GDP 仅相当于东部的40 %。造成这一重大落差的最根本原因并不是资本投入的增长率。因为,在这一时期新疆的人均资本纯量增长高于广东,青海、宁夏与福建相当,只有甘肃和陕西低于福建。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水、煤炭、石油、天然气及矿产资源,并且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均十分丰富。这是西部最大的比较优势,因此西部地区选择了资源导向型发展的道路。这本身是一条符合西部地区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 但从资源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 资源开发并没有给资源地区带来繁荣。相反,许多地区随着资源的开采,不是越来越富,而是越来越穷,形成了资源富有与经济落后的强烈反差,出现了“富饶的贫困”现象。因此,不仅西部地区对资源导向发展道路的选择产生了迷茫,而且一些学者也认为“西部开发应放弃资源导向型战略”。

2 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 我国广大西部地区, 经济发展落后, 人民生活贫困, 中央政府采取了各种办法, 包括财政转移支付、地方对口支援、中央直接项目投资等,但收效为什么总是不尽 如人意呢?为什么总是投入多而产出少呢?东西部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到底原因何在呢? 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潘岳曾说, 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不能完全用自然地理或历史条件来解释。因为在过去20 年, 除少数中心城市, 广东、浙江、山东等东部广大地区的基础条件也很落后,没有什么明显优势。差距形成的关键因素是东部地区率先开放带动了经济体制的全面创新。据有关学者研究,有形资产的投入造成差异的作用大约只占19 % , 大部分的原因归结为信息、知识、教育、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如果西部不在制度创新上有所作为,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激活西部人才、资金、科技三大关键要素, 全凭中央政府的有限投入是难以缩小东西部差距的。

因此,西部经济落后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传统保守的文化氛围, 市场化道路不畅通尤其是创新能力差所致, 从而导致西部地区至今仍然欠缺自我发展的能力。

2. 1 西部的创新能力较差是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

区域创新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营造配套政策环境的能力, 主要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知识创新是基础,技术创新是核心,制度创新是保障。按照公认的标准,衡量区域创新能力强弱的指标主要由知识创造、知识流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环境和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构成。与传统经济侧重自然资源优势不同的是, 创新经济将知识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引入生产体系, 通过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开展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创新活动[1 ]。

2. 1. 1 区域创新的重要性。

“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时代,创新能力和 竞争力已经密不可分, 区域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决定国际产业分工的一个基础条件, 成为

地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成为区域发展最重要的能力因素及区域发展的根基所在。考察世界经济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在每一个阶段, 异军突起的区域往往是创新活动易频繁发生的区域。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态势,面对产业的大转移、结构的大调整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的挑战, 面对区域就业增收所产生的压力, 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和必要。从总体上看,我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由高到低呈梯状分布。创新能力将左右一个地区经济的长期竞争力,这已成为一条世界公认的准则。因此,近年来,国内一些省市开始注重提升本地区的创新能力,其中以北京市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最具代表性。

2. 1. 2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比较。新近出版的2002 年中国创新能力报告显示, 我国区域创新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格局。在创新能力排行榜上,北京、上海以明显优势位居前两名。这份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完成的报告将各地区的创新能力从高到低划分为5 个团。除京沪两地名列第1 集团外,广东、江苏以比较雄厚的创新实力稳居第2 集团。第3 集团均为东部地区,包括山东、浙江、天津、辽宁。第4 集团有福建、陕西、湖北、山西、黑龙江、湖南、河南、重庆、四川、吉林、河北、安徽、甘肃, 其中中西部省份占较大比例。第5 集团以西部地区为主,包括广西、新疆、内蒙古、青海、江西、贵州、宁夏、云南、海南、西藏。我国区域创新的多样性已初步形成。如北京的智力资源在全国最为丰富,该地抓住了信息革命的机遇,其经济已呈现出新经济的迹象。其知识创造能力、创新环境占有绝对优势。

上海工业创新的基础好,商业历史悠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国领先。上海有着雄厚的金融实力和浓厚的商业气息, 依靠大企业的创新能力,依靠强劲的资本优势,是上海创新的特色。上海依靠创新获得经济效益的能力最强。而作为西部惟一直辖市的重庆知识创新能力在全国排第21 位,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排第19 位, 创新环境排第17 位, 总体也才居全国第16位。可见西部地区整体创新能力差,经济发展当然也就落后了。创新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落后的西部更需创新。

2. 2 惰性文化窒息西部经济的发展。

传统保守的文化氛围是西部大开发的最大障碍之一。西部省区的经济长期受国家补贴, 民众在计划经济时期早已习惯于固定的低水平生活,养成了依赖心理,缺乏冒险的勇气。城市社会弥漫着求稳定不求进取的心理状态。

人们拥护改革,但不愿冒任何风险。改革只要稍稍触动小小的既得利益,哪怕能博取更大的利益,也会遇到极大的阻力。按照奥尔森的理论,长期稳定的社会日益孳生既得利益集团, 而既得利益集团的猖獗活动将极大地增加改革的阻力。所以不少有见识的干部最终学会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作风。上面和下面的惰性相互牵制,长年累月地逐渐形成一种顽固的因循守旧的文化氛围,像一张无形的网,使改革在西部难以有突破性的进展。

2. 3 市场机制不完善阻碍了西部经济的发展。

现在全国,国有制大概还占50 %多一点点。在有的省, 国有制比重只占百分之十几, 比如说浙江, 浙江国有制只占17 % , 广东占23 %。但是我们西部地区国有制的比重仍然很大,平均还在60 %以上,有的省80 % ,比如说青海。为什么先进地区、发达地区,国有制比重反而越小? 而落后地区却越大,据马克思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落后地区生产关系就不应该那么大、那么公。因此,从西部来讲,私有制的比重还太小, 国有制比重必须压下来, 集体所有制、私有制比重必须要扩大。

尽管在西部开发进程中中央政府对西部的投入有所增加, 但西部在行事规则上仍在很大程度上沿袭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权力运作,喜做表面文章,法制淡薄,寻租现象严重, 不重视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 重投入轻效益, 在人才使用上论资排辈现象还较普遍。缺乏市场因素,因而效率比较低, 积累能力差, 加上投资规模有限, 星星之火很难燎原。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发展,政府的作用当然重要,但市场更重要。企业是听从市场的“指令”而组织生产

的,哪里具备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市场, 哪里就可能成为资金、企业的落脚地,并不断积聚、衍生出许多新企业。

西部各省应当充分重视非公经济的发展。要建立市场经济的机制,离开了非公经济,或者民营经济的发展是绝对不行的。这几年的实践证明,凡是民营经济发达的地方,市场经济就发达,总体经济就比较活,社会就安定团结。而西部各省在开发的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民营经济和其他非公经济的发展,努力克服一切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包括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传统、文化和习惯。只要这些经济成分发展起来了,整个经济就活了,就可以和中央财政的项目融合在一起,并使其充满活力。

3 西部开发出路的几点思考

3. 1 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在认识上普遍存在的误区

3. 1. 1 增加不发达地区稀缺生产要素(如资金、人才) 的供给是解决发展问题的关键。根据新古典主义生产函数理论,经济增长由储蓄率及由此转化的投资率决定。不发达地区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人才浪费现象严重这一事实本身就使通过增加要素供给解决问题的思路不能成立。有效需求不足造成不发达地区生产要素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盲目地增加要素供给,只能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有效需求取决于投资能力、经济组织结构的有效性及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的多寡。只有满足有效需求的供给才能成为有效供给,反之则是无效供给。增加要素供给,体现了用新古典主义生产函数解释经济增长来源的思想, 造成了认识与操作上的误区。

3. 1. 2 资源转换战略是资源型省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战略的制定要以市场为出发点,在市场上能够找到买主的产品才能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 而资源转换战略显然还停留在产品经济的思维模式上, 况且这种战略也未将实现转换所要求的各种条件,如资源组合、制度创新、组织演进、环境成本、生态代价等考虑在内。资源转换战略根据其制定者的意图实际上是自有资源优势转换战略,自有资源的转换无疑需要与之配套的社会、经济资源的供给。否则,转换难以实现。而社会、经济资源短缺使不发达地区难以实现从资源优势到产品优势的跨越。加之上述的其它条件在西部地区也远未具备, 在自然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跨度。正因为如此,资源转换战略收效甚微也就不足为怪了[2 ]。

3. 2 西部开发必须走市场化之路。

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舒尔茨教授提出了一个理论: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好与差之根本原因,在于这个地区在市场化制度安排上的差异,也就是说, 是制度设计而不是实物投入上的不同决定了地区经济绩效上的不同。而人行为表现上的差异和变化,是由人所存在的制度环境和所玩的游戏规则决定的。我们知道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关键,但科技创新必须走市场化之路。科技成果市场化的关键除政策、资金、技术成熟度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体制和机制。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科研人员走市场化之路,是科技创新的前提。惟有创新,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惟有创新,我们的西部才有希望。作为一个企业,要有活力就要不断创新,不断转化,不创新就不能生存。“说起来技术创新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制度创新是生产关系的范畴,但现在我们国企大多是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国内学者杨开忠认为对资本的有效需求不足才是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首要限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修正新古典主义投资决定的论点。

因此, 有人说我国西部最稀缺的是一个能够驾驭市场经济航船的有效政府。如果没有一个具有市场经济眼光、市场经济头脑和依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有效政府, 国家投资的越多,浪费就越严重,西部的腾飞与发展也就只能望洋兴叹了。当我们不能为西部构建一个很好的市场化制度框架时,西部开发也许仅能停留在政府和媒体的炒作上,而资本、技术、人才仍然大量流向东部,西部经济将难以起飞。

3. 3 从美国的西部开发看中国的西部开发。

尽管中国的西部和美国的西部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但是从美国西部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观看今日中国的西部开发, 仍然不无启迪。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佛·多德说,美国西部“从来不是一个面临发展问题的地区。西部的开发是由于其他地区需要的结果”。这就是说,美国西部开发,完全是在利益驱动之下,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它是以经济利益吸引各种资源的流向,是采用的市场式开发模式。美国的西部开发是以城市化为依托的。城市化是贯穿美国西部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的一条主线。西部城市化进程中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新一代政治领导人敢想敢做、富有创意。赌城拉斯维加斯、好莱坞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靠梦想和灵感而不是自然资源建造的辉煌城市,菲尼克斯的“太阳城”是另一个典范。从美国成功开发西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什么呢?

我国西部所处的地理位置, 及客观条件决定了难以在西部同时进行全面性开发。只有集中力量, 走城市化先行道路, 才能高效、高速、高质地开发西部; 只有以城市经济为西部开发的战略,才能振兴西部经济。西部开发的着眼点不仅仅要缩小东西部的差距, 即对西部开发的认识不能仅局限在地区发展方面。赵一凡曾经期望, 西部开发应该有更伟大的战略目标: 为后世中国打造一种民主开放、主动进取的长久文明格局。邓英淘等在《再造中国》中提出,要从国土整治和资源开发的角度理解西部大开发。因此,西部开发战略应有更长远的目标,且西部必须以创新求发展[3 ]。

3. 4 创新是西部开发的灵魂及成败的关键。

要彻底改变西部传统保守的文化氛围、僵硬的经济体制、落后的经济面貌,必须依靠知识、技术、制度的全面创新。归根结底西部的振兴必须创新、创新、再创新。产业发展的硬件———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通讯、配套的生产服务设施等受到广泛重视,而软环境却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可软环境对硬设施的作用的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创新所需的软环境包括网络系统,即建立在区域内企业间,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和行政机构间长期合作基础上的稳定关系。

大量事实证明区域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区域软环境的竞争。因为一个地区的软环境特别是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之间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与沟通,决定了创新发生的可能性。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就像一种空气, 一种土壤, 促进企业的成长, 同时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发展主要依赖于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从而促进有创新能力的企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使区域成为具有良好的自我循环机制的创新系统。由此区域和产业的竞争力特别是国际竞争力就会不断得到提升,区域经济自然也会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政府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显得尤为重要[4 ]。

参考文献:

[ 1] 盖文启. 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 2] 徐春秀.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的实现途径[J ] . 新疆社会经济, 1999 , (4) :16.

[ 3] 何帆. 美国的西部开发之路[ EB/ OL] . http :/ / www.qingdaoinvest. gov. cn/ parts-up load/ homeinvest/ invest/tyxw/ 20030606114615. htm,2003 - 06 - 06.

[ 4] 王缉慈. 创新的空间: 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