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实践》读书笔记

《管理的实践》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内容概述

《管理的实践》是第一本视管理为整体、率先说明管理是企业的特殊功能。本书以实际案例的实践为基础,以“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三项管理任务为主线,提供了管理观念、原则和工具,揭示了管理的本质,是一套极具系统化的管理知识。该书具有高度洞察性、前瞻性和启发性的优点。目标管理、参与管理、知识员工管理、客户导向的营销、业绩考核、职业生涯管理、事业部制分权管理、企业文化、自我管理团队,平衡记分卡等现代大部分流行的管理思想和实践,都可以在该书中论述中找到源头。

这本书采用“总分总”的方法。概论以管理之本质入手,阐述了管理世界的角色、职位、职责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的趋向。分述也就是本书的主体部分,而这部分内容又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西尔斯公司的故事为实例,为我们说明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以及企业的目标、成果与生产的原则等等。

第二部分以福特汽车的故事为例,阐述了“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有效性管理,同时也呈现了组织精神(即企业文化)的完整性。

第三部分以活动分析、决策分析与关系分析入手,阐述了企业建立组织结构的要求、选择原则,分析了几种不同组织结构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第四部分以其“绩效为核心的整体观”,主张雇佣整个人而不是一双手,以IBM的故事为例,描述了创新的实践价值,使员工有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创造颠峰绩效的组织。

第五部分描述了管理者及其工作、决策及未来的管理者是什么,尤其一再主张“责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最后一部分是本书的结束语,他主要强调的是企业管理者的社会责任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他充分认识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一个有责任感,敢于担当,对顾客高度负责的企业更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得到顾客的认可,因此也能活的长久。

下面是《管理的实践》中的德鲁克的一些主要观点概述:

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科学和专业。管理本质上是依据目标、业

绩和责任进行的管理。管理者和员工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责任上的差别。员工的权利不是来自于管理者授权,而是来自所承担的责任。区分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的唯一纬度在于时间。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将员工的目标引向组织目标。管理者需要在现在和未来之间取得平衡。因为管理能力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因而越是高层管理者越是应该集中与组织长远目标。管理者必须在多种目标、现在和未来之间取得平衡。管理是什么?管理是一个有着多重目的机制,即管理企业、有管理人员,同时也管理工人和目的。

德鲁克视社会和企业为有机体。德鲁克指出:“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管理作为企业的具体器官,具有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和管理员工和工作三个功能。

德鲁克认为企业唯一目的和根本目的是创造顾客而非单纯的追求利润。企业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企业所需要创造的顾客就是整个的社会群体,也就是企业还需要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的主要职能一是营销,创造顾客;二是创新。要满足客户的要求,简单的各种生产要素组合是不能创造价值的,只有依靠企业的创新。如何实现创新,只有依靠管理者的管理和员工主动性的发挥。

同时,书中强调了责任。管理者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肩上所承担的责任,同时,要让每个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后,提高他们完成任务后的待遇,就可以借机管理他们的责任心。

《管理的实践》这本书更突出了“人”,同时也非常关注企业文化。一个好的企业文化能唤醒企业员工内在的激情与奉献精神。企业文化的目的,在于凝聚共同的愿景和一致的努力方向,使组织具有高绩效,且通过良好的工作绩效给员工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最重要的一点是企业文化中一定要有创新精神。 第二部分:读书感想

在《管理的实践中》一书中,德鲁克的许多观点都与现代管理的理念相符,其中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论述,更是令我印象深刻。德鲁克认为社会责任是企业应该设立的目标之一。他指出:“企业是社会的器官,企业的行动对于社会也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当管理者由于他所具备的特殊能力而拥有了职权时,就应该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由于企业存在于社会之中,因此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生态系统,让企业能健康地运作,尽力完成其特定的使命,一个功能运转正常的社会便有可能实现。企业的唯一目的和根本目的是创造顾客而

非单纯的追求利润,而企业是构成整体社会环境的一个细胞,企业创造顾客不仅仅是满足顾客的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企业创造的不仅仅与企业发生经济联系行为的顾客,还有一切潜在的社会群体或者分子。因此企业所需要创造的顾客就是整个的社会群体,也就是企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是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器官,企业管理层必须获得充足的利润,以抵消经济活动的风险,保持创造财富的资源不受损害。此外,还必须增强资源创造财富的能力,从而增加社会的财富。

我的看法与德鲁克的观点基本一致。在我看来,社会责任是企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一、企业处在社会中,是社会构成的一分子,其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因此必须要承担社会责任。就好比鱼和水,水质不好,鱼也无法生存下去。二、企业首先是作为一种社会组织而存在,社会属性是企业的本质属性,其经济属性只是第二位。因此,利润最大化不应该成为企业的唯一目的,社会责任也应是企业的目的之一。三、企业的存在价值在于企业所做的社会贡献,企业的终极目的在于创造社会财富。如果企业不承担社会责任,只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损害社会利益,那就与企业的终极目的相违,企业也就没有存在价值了。

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出现于19实际的西方社会,最早由美国学者谢尔顿于19xx年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但是企业的唯一使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传统理论使得企业在不顾一切地追逐利润的同时却忽视了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出现了诸多严重侵害消费者、损害员工利益、污染环境的实践。

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从20xx年的三鹿集团“三聚氰胺重大安全事故”到最近的北京稻香村“假鸭血豆腐事件”,食品完全问题就一直充斥在百姓的生活当中。百姓何时才能吃上真正让人放心的食品?在将视线转向污染问题,07年的太湖蓝藻爆发事件,10年的福建紫金矿业溃坝事件,各种各样的工业污染破坏着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不仅表现在以上两方面,还表现在企业职工劳动权益、安全保护等方面。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新闻:某某地方矿井发生安全事故,导致多少人受伤多少人死亡。每每听到这样的事件,我都会禁不住感叹:“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在哪?中国企业何时才能真正承担

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造成上述现象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应该有一下几点:

1.地方政府盲目发展经济。地方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发展经济,因此许多地方政府片面追求企业的利润和税收,并以此作为衡量当地经济发展和绩效的标准。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发展会容忍和迁就企业的行为,对于一些高污染但经济收益高的企业,政府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包庇企业的违法行为。这样,企业会更加是无忌惮,导致企业社会责任进一步缺失。

2.缺少规范企业社会责任的系统的法律制度。尽管我国现行的法律有诸多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规定,如《公司法》 、《劳动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但其中只有《公司法》模糊地提到了社会责任外,其他都没明确的提到企业社会责任。而且《公司法》规定的公司社会责任只是道德上的要求,并非法律上的要求,因此事没有约束力的。所以,必须构建系统的法律制度,借助国家的力量遏制企业侵害社会利益的行为。

3.缺乏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进行监督的有效手段和途径。①中央政府鞭长莫及,没有过多精力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监督;②地方政府对于经济增长的片面追求,使得地方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监督也就形同虚设;③NGO等对企业社会责任监管的力度远远不足;④员工、消费者维权意识不足,因此也缺少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监督;⑤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够成熟,体系尚不健全,企业的不良社会行为并不会直接影响企业绩效,因此不会使企业产生自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

4.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还未形成重视社会责任的意识。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发展不够成熟,企业想的更多是如何追求经济效益,以使企业可以生存和发展下去。为了降低成本,就会减少在安全、排污等方面的投入,也就出现了大量社会问题。而企业尚未形成重视社会责任的意识主要在于管理者自身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5.人们金钱至上的普世观念。在现今大多数人的眼中,金钱就意味着地位,拥有金钱就等同于实现了个人价值。为了金钱,人们可以漠视自己的社会责任,会无止境地向大自然索取。大量的社会问题也就随之而来。所以,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归根结底是人们自身社会责任的缺失。因此,要想改变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现状,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德鲁克认为:社会问题是一些弊病,但对于企业的管理当局来说,他们也是

一些挑战,是机会的主要来源。这是因为:企业的职能就是通过把社会问题转化为企业的机会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也为本机构服务。把社会问题转化为企业机会的过程中,最有意义的机会可能不在于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而在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即社会创新。这种社会创新会直接和间接地使公司或产业得到利益并得到强化。

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最高境界,是营造一个多赢的格局,包括企业本身。因此,管理者要以更广阔的视野来认知企业社会责任,明白它是一种让企业持续发展的投资行为,对品牌、企业形象、营销、吸引并留住人才、降成本增效益等各方面均有裨益。要记住“社会或经济体系能让任何企业在一夕之间就消失无形,唯有当社会或经济体系相信某个企业能有所作为,而且是必要、有用及有建设性的企业时,这个企业才能存在。

 

第二篇:管理的实践 读后感

走近大师

——《管理的实践》读书报告

拿起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先生的《管理的实践》一书,有一种压力感直上心头,心里暗暗在想:如此厚的一本书,何时才能读完啊。可是一开始读,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大师。

想象一下五十年代的中国,新中国刚刚成立,经济改造还没有完成,国民经济在百年的战争中日益萧条。此时的大洋彼岸,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著作《管理的实践》诞生了,伟大的思想必定产生伟大的影响,这本书不仅影响了一批批西方经济管理学家,也影响了中国一代代企业家,彼得德鲁克不愧为管理学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先生《管理的实践》已面世半个多世纪了,在这五十多年中,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但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企业管理书籍还是《管理的实践》一书,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管理的实践》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

德鲁克认为:企业的主要职能是营销和创新,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我深深认同这一点。一家企业,市场营销不仅仅应用于产品的销售阶段,而是贯穿于企业活动的始终。市场营销是价值的交换,创造顾客,为顾客创造和提供价值是营销人乃至整个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如今,企业的生命周期很短,创新逐渐成为企业的瓶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如何提升品牌美誉度,提高品牌忠诚度都与企业创新密切相关。创新也不只是产品的创新,更是生产经营观念的创新,市场营销理念的创新,顾客服务态度的创新。认真研读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一书有助于帮助我们建立系统的思维,这不是像我这样仅读一遍就能获得的。

德鲁克先生更能感染我的一点是他更具人情味。他充分认识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一个有责任感,敢于担当,对顾客高度负责的企业更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得到顾客的认可,因此也能活的长久。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三鹿奶粉事件,这是当前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在世人面前维护中国制造形象的永远的痛。它伤害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身体,更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对中国制造的信心。现如今试问有谁还敢挺直腰板在世人面前说:中国制造没问题!就在三鹿事件搞得人心惶惶的时候,我听到了一则新闻:美国苹果公司警告iphone手机用户先不要使用手机充电器——因为在使用充电器时“可能”出现漏电反应。仅仅是一句可能,apple公司立刻作出反应,可见该公司对顾客高度负责,这一事件让我心中一暖,可惜这温暖不是中国企业给我的。种种事件更加印证了德鲁克先生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论证,更说明了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不仅没有过时,对我们如今的企业管理更是有着重要作用。

管理企业的过程就是将社会利益变成企业的自身利益。而管理的终极之善是改变他人的生活。德鲁克帮助我们充分的认识到个人和组织的关系。那就是组织要求员工要主动积极,以企业的目标为努力的方向,同时要求员工要自愿接受改变。但员工对组织的要求一般较为弱势,德鲁克却有着非常精辟的总结,首先,员工是一个人,通过职位建立地位,希望公平,正义,做事有意义,其次,员工要求企业建立标准,对员工良好业绩的关注。而公司部门在关注企业的目标过程中,在员工对企业的要求上是否可以再努力提高呢?两者在辩证中发展,缺失了其中的一个部分。企业如何留住员工,使员工更加积极主动,依我之见,最重要

的是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优秀文化,建立与员工自身价值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体系,让员工认识到他们是企业大家庭的一份子,而不仅仅是一个打工者。在企业运作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就是文化的力量。而企业对员工也要抱着一个负责的态度,企业和员工也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用市场营销的理论来说,也是一种价值的交换。员工用劳动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企业用来和员工交换的也不仅仅应该是物质:稳定的工作,良好的工作环境,融洽的工作氛围等都可以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促进员工与组织的双向互动。这我想起了今年上半年参观海尔时感受到的海尔集团的感受到的海尔浓郁的企业文化和员工的激情与活力,海尔集团张瑞敏张首席曾精心拜读过德鲁克的作品,也把他的理论与中国国情和海尔现实情况相结合推动了海尔的发展。这也说明了能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可以为人类造福的伟大思想,就叫经典。可以创造这种经典的人就叫大师中的大师!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的权威就是成就。可对于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来说,无知如何行?没有逻辑何来结果?德鲁克的著作就是可以开拓我们视野,增加我们知识的最好的途径,我有一位老师曾经说过:营销没有标准答案。是的,管理虽然是一门科学,却和传统科学有着明显不同——管理没有标准答案。大师给我们的,也不是一份标准答案,而是一个知识系统,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在大师身上学到的也要经过自己的思考,成为自己的东西。

坦白地说,这本书我并没有读完,其中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我慢慢的研读,品味其中的奥妙,吸取里面的精华。经典能给我们多少,不在经典本身,而在拜读经典的人。德鲁克不会给我们什么,我们自己想要的,需要我们自己去争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