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果汇报(20xx.12)

“全国小学语文新课改研讨、高效课堂展示

暨名师成长发展论坛”

2010.12 光荣中心校 扈媛

人物介绍:吉春亚,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封面人物,中学高级教师,现在北京市北京小学任教。19xx年生于美丽的太湖南岸,独特的江浙人文沃土孕育了她的聪慧灵气。她的教学带有浓浓的“语文味”且不乏诗情画意。她有很强的科研能力,主持或参与过“语文思维训练”等6项省级课题,荣获了全国小语会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多项荣誉,出版有17本教学类图书,在国内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文章近百篇。近年来,她应邀赴全国各地做示范课、举办讲座200余场次,深受广大教师喜爱和众多专家好评。

第一次看见 吉老师,是在《小学语文教学通讯》的封面上。她坐在一个排满书籍的架子旁,手指轻支下巴,一头直发披肩,目光温柔,整个人看上去如一幅意境悠远、美丽动人的画儿一般。 这一次,画上的人就要出现在我眼前了,我心激动!她的精致、温婉如一股巨大的磁力立即吸引了我。

经过一个上午聆听,我始终觉得自己的手太慢,不能及时把吉老师的每一句话都抄写在笔记本上,又怨自己脑子太慢,没能及时记录吉老师地课堂教学机智所在,只是回味中才能感到吉老师处理教材及应对学生的高超技巧。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我却意犹未尽,回家就赶紧搜索“吉春亚”,发现吉老师无私地把很多教学实录、教育观点、感受都放在网上,我想这也是这位大师的另一个闪光点吧。深深地敬佩!

以下是我下载吉春亚老师的《根 · 标 · 线 · 梯----优化语文教学设计例说》一文,作为保存,供自己及周围老师细细学习。

根 · 标 · 线 · 梯

----优化语文教学设计例说

经常会有好多老师通过邮件,QQ或者电话以及面对面交流等方式询问或探讨语文教学的凭借------某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也有一些学校希望我能讲解如何优化语文(阅读课文)教学设计规律性的内容。《福建教育》编辑部为广大一线老师着想,邀请我能将关于优化教学设计的想法诉诸笔端,与大家分享。只是我梳于动笔,懒于思索,不敢将浅陋的文字告知大众。耽搁许久,今才试图用浅显的文笔通过自己的教例表达自己在教学设计方面不成熟的思考。

一、根--------培养能力,专职任务

关于语文课的任务是什么,历经几十年的讨论,莫衷一是:有人认为语文是教文化的,在这种观念影响下,语文上成了类“百家讲坛”;有人认为语文课是培养情感的,于是乎,语文课中情感的波涛起伏,执教老师感动得声音哽咽,听课老师激动得泪雨涟涟,然而,落实到学生身上的语文能力却“一动也不动”。有人认为语文课是为了提高思想认识的,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粗粗读了课文以后,就大谈感想:诸如应该怎样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应该如何为别人着想,做一个心中想着大家的人??也有人认为语文课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的,所以,教师无视接受者------学生的年龄特点,将自己细读文本的结果给孩子大讲特讲,弄得孩子一头雾水??管中窥豹的失真之举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而言语的欣赏、积累、运用等本色的“语文学习”退出了语文课堂的舞台的做法,使人越发觉得语文课似乎又失去了根----本真。

语文课到底是教什么的,他的根在哪里?我们还是听听我们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高瞻远瞩的殷殷教诲。

“什么是语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有两个方面的本领要学习: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另一方面是表达的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四种本领都要学好。”

简而言之,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语文能力是奠基性的,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质”的规定性得以存在、显现的基础,也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得以发展的依托,舍此不称其为学科。语文素养的三维目标中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都属于这一范畴;过程和方法,是知识和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途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是学科教育的重要目标,(不是语文课的本质目标)同时又是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的动力或激励力量。这三维目标中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专职)任务,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文课对人的关注和培养不是空洞的,而是通过语言学习来实现的。换句话说,语文课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的能力的训练达到对人的情感、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果没有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那语文课就没有开设的必要。如果用金字塔来说明语文基础知基本能力与情感培养,精神提升以及传承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话,金字塔的最下面一层就是语文课的根本任务------语文教学十字经:字、词、句、段、篇(语文的基础知识), 听、说、读、写,书(语文的

基本能力),金字塔的第二层是通过语文学习的基本手段培养各类情感,提升精神境界,第三层是结合例文的学习促使学生热爱以及传承民族文化等。在课堂教学中三者有机结合的表现是师生共同关注文本,让学生和文本零距离接触,通过听说读写书的语文实践活动,掌握字、词、句、段、篇的知识,促进言语能力的提高。同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继而传承民族文化。

二、标------着眼能力,利于检测

大家都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统率着教学的全过程,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然而,我们的不少教师对阅读教学目标则是“搬搬教参,随意操作”,“写在前头、置于脑后”。 课堂教学目标制定虚化、泛化的现象比比皆是。如: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人教版第十册的教材的一篇课文,一位老师这样确立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严监生吝啬鬼的特点。

2.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课外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分析上面的目标,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条目标是那样的“虚”,让人抓不住,摸不着。语文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而上面的目标表述则与语文能力无关。看不出“读”要读到什么程度,“说”要说到什么标准,“写”又要写到什么样的范式------是几句话,还是一段话等都不得而之。什么叫把握文章的主旨,是藏在心里还是外化为写下来或说出来,让人不着边际;至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则是在整个中小学阶段都要培养的语文能力;最后一个目标更

叫人不可捉摸了。

可以把如上的教学目标修改为:

1、能结合文中的注释和上下文说出词语的意思

2、通过品读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的语句,揣摩严监生内心活动,发挥想象,说、写一段话,并人人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最精彩的描写的内容。

3、猜一猜严监生日常看似矛盾的行为,激发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的兴趣。

修改后的目标可操作性强:文中新词的意思要结合上下文和注释说出意思;通过品读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的语句,揣摩严监生内心活动后要说、写一段话,这个“一段话”的“标”清晰明了,利于操作和检测;“人人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最精彩的描写内容。”指向性明确,检测也方便。 课堂教学时间是个常数,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宜过多,一两个就可以了。核心的目标完成了,其他目标也会在实现核心目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落实。其次,目标表述的内容是集中精细的,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识记什么一目了然,甚至有必要直截了当点明什么字、什么词、什么句,怎样的人、事、物等。

那么,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呢?

一看编路------单元导读中寻目标

二看题路-----课后习题中找目标

三看文路-----文本特点中觅目标

四看学路-----学生实际中定目标

请看三年级《可贵的沉默》第二课时的目标拟定:

1、围绕“足足沉默了一分钟”展开想象,把沉默时同学们的心里活动用一小段话写下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个目标是根据学生学习时的疑惑设定的;第二个目标是根据文本的特点----情感充沛,适合朗读确定的。

又如,《跨越百年的美丽》第二课时的目标拟定:

1、通过重点品读三、四自然段课文的关键词句,体会居里夫人坚毅的性格以及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并有感情地朗读。

2、结合课文内容的学习及视频资料的补充,能用一两句话说出居里夫人发现的人生意义。

3、体会“跨越百年的美丽”的内涵,并用诗的形式补写完整,赞叹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

第一个教学目标结合文本的特点----作者用感人的语言描绘居里夫人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制定的。第二个目标是根据课后一道习题----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确立的。第三个教学目标是依据学生的疑难------任何人的美丽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为什么说居里夫人的美丽却是跨越百年的来确定的。

再以人教版三(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为例,这篇课文可分两课时完成。两个课时的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有鲜明的课时特征,由浅入深,螺旋上升。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①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

“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裸露、各式各样”等词语,部分词语能说出意思。②读通课文,能根据提示的词语,说出课文的大概内容。③摘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①通过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小村庄美丽及消失的原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③发挥想象,围绕“我对小村庄的人们说??”写几句话,表现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语文教学目标设置的过程,是教师完成与编者、与作者、与学生认真的对话的过程。教师必须考虑到作者,编者的意图和语文教学的总导向性,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尤其是课时目标,它应该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链节,所有的课时目标之和就等于整个语文教学的总目标的完成。所以每一个课时目标必须像指南针一样坚定不移地指向语文教学的总目标。

三、线------线清点明,主线串珠

结构复杂、程序繁杂、氛围嘈杂是近年来阅读教学比较常见的课堂景观。有位教师教学《画风》,设计了听风、说风、试风、看风、画风五个步骤,一篇本不复杂的课文,经教师这么一折腾,反倒变得复杂起来了。闹腾的结果是冲淡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那么,该如何给阅读课“减肥”、“瘦身”,实现教学流程的简洁流畅呢? 优秀的课堂教学都有一条鲜明的探究主线贯穿教学始终,给人营造了一种匠心独运、荡气回肠的感觉。能够从文本中提炼出一个适切的探究主题,并以此为主线串起整篇课文的教学,可以使教学目标更明确、条理更清晰、重点更突

出、结构更完整。

1、学法入手,体现主线

我们来看一看人教版十二册第一单元《桃花心木》教学的整体设计: 初读,整体感知观其概---

再读,提出问题共解疑。

精读,潜心会文领其意

展读,联系生活话感悟。

这一则教学设计的思路以“读”为主线展开,从“初读”到“再读”到“精读”到“展读”各个环节逐步深入,环环相扣。在“初读,整体感知观其概”的环节中学习生字新词,概括文本主要内容,“再读,提出问题共解疑”中,学生自主学习,提出疑难问题与同学讨论,不能解答的疑难留待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共同解惑。“精读,潜心会文领其意”环节中,针对大家共同的疑惑,细读课文,品词析句,体会“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喻人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促进成长的含义。最后的“展读,联系生活话感悟”环节中,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对文中关键句子------“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含义的理解。

老师引导学生用这种方法读懂课文后,学生就可以用法自学本单元的其他几篇课文。

2、单元话题入手,显现主线

人教版第十册的第二单元主题是“童趣”,在教学古诗三首时,可以从单元话题入手,根据教学目标让教学在一条主线上。

本课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

(1)认记古诗生字,正确读写“蓑”、“遮”生字和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2)通过看注释,品读重点词句,想象诗中意境,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

设计流程为:

导语,引童趣

初读,悟童趣

品读,想童趣

拓展,延童趣

其中,在“初读,悟童趣”的环节中,认记古诗生字,正确读写“蓑”、“遮”生字和词语,读通课文;在“品读,想童趣”阶段,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表达出童趣盎然的景象,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在“拓展,延童趣”的环节中,背诵课文所学的两首诗,且收集朗读其他表现童趣的古诗。这样的教学设计,删繁就简三秋树,为省事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3、文本课题入手,再现主线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灵魂”,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利用课题来组织教学主线可以突出重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教版第十册《桥》是一篇微型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 产 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

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 产 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但文本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与场景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很难被文中老汉的形象、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对文章以《桥》为题,不容易理解。为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设计第二课时确定的教学流程为----

词语复习,口头表达《桥》的内容

说话练习,聚焦像山一样伟岸的“桥”----老支书

写话练习,聚焦“桥’含义,抒发情感。

感情朗读,目光聚焦“桥”的险情

从教学流程中不难发现,线索清楚,每一个环节都有语文能力----或读、或说,或写的培养。实际效果也的确能实现预先希望达成的教学目标。

4、关键词句入手,再现主线。

在文章中会有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这些词句在文章中统领全文,或揭示中心,或蕴含深意。如能抓住这些句子设计教学主线,能起到高屋建瓴、纲举目张的作用。,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中,紧抓“在乎”这个词语,把朗读课文,品词品句、写话训练等融进教学过程中。

复习引入,初悟“在乎”

品读课文,深悟“在乎”

吐露心声,我们“在乎”

延伸课外,拓展“在乎”

第十册第7单元《自己家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课文中有两句深刻含义

的话语:“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独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可以紧扣这两个句子进行线性设计

家里“奇”----我为人人

街上“奇”-----人人为我

永远“奇”-----独特民族

5、文本主旨入手,清晰主线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即是课题,又是文本的主旨。教学思路可以是这样展现。

解,崛起而读书之意--------理解课题

探,崛起而读书之因 ------中华不振

泄,崛起而读书”之感-------代言恩来

拓,“崛起而读书之举-------延伸课外

这几个教学步骤中,“探,崛起而读书之因”的环节里,通过分角色朗读品词析句,体会中华不振的事实;“泄,崛起而读书之感”这个教学过程中,抓住“沉思”这个词语,揣摩少年周恩来看到租借里中华不振的事实后如何陷入深深的思考的,并写成一段话。“拓,崛起而读书之举”的教学环节中,补充少年恩来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其他事例,引发学生继续探究学习的兴趣。

6、疑难处入手,凸显主线

《珍贵的沉默》的学习中,学生会提出许多疑惑问题。如“为什么要足足沉默一分钟”“为什么说,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为什么课题说沉默是珍贵的?”等等。 教学时,可以学生的疑惑为教学线索,展

开过程。

质疑问难,引出“沉默”---

品读课文,畅写“沉默”

解答疑难,朗读“沉默”

提升认识,补白“沉默”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围绕“在足足一分钟里,我们都想写什么”写话,学生沉潜文本,联系上下文,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写一小段话。在交流所写的内容后,课始学生提的问题也迎刃而解,有感情朗读课文也就水到渠成。教学快结束时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围绕“沉默”把自己的体会到的做一个整理。在补白中过程中,思维的全面性,语言的表达能力都得到培养。

7、随文披情,把握主线。

《詹天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第5课。这是一篇以人物姓名为题的课文,重点写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

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说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的力量。这篇文章深深感动读者。教学中以“感动”为主线,进行设计。

唤起储备,引入“感动”——未成曲调先有情

文本体验,感动爱国——风乍起吹皱春水

激活对话,感动“杰出”——天地阔远随飞扬

颁奖赞美,升华感动——便引诗情到碧宵

层次作业,延续感动——叹息人间万事非

第一个环节,出示詹天佑给美国养母的一封信,使学生感动于詹天佑深深的爱国情怀。第二个教学环节中,通过第四自然段课文的学习,品词品句,体会出詹天佑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同志要求严格和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结合朗读指导,促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力的提高;第三个环节采用选择如下一种学习角色进行自学。

我是杰出的詹天佑,画一项工程示意图并解说。

我是细心的小读者,从这些语句读出詹天佑的杰出才干。

自学后,与解说工程示意图的“詹天佑”进行对话交流中,感受詹天佑杰出的才能和智慧;第四个环节里,老师指导学生借鉴书本上的词语,用颁奖词的形式,畅写自己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最后一个环节补充詹天佑忧郁而死之前留下的话语:“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所幸的是我的生命能化作匍匐在华夏大地的一根铁轨,也算是我坎坷人生中莫大的幸事。”使学生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

最后出示层次作业:爱读书的你,阅读《詹天佑》一书;爱参观的你,参观詹天佑纪念馆;爱诵读的你,有感情的《詹天佑》的剧本简介。在拓展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

四、梯----- 设置阶梯,帮助达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按照一定的线索进行教学设计虽然也考虑到学生认知特点,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更多的还是体现教师的主观意志。如何将确定的教学目标落实在每个学生身上,使学生真正的学有所获,在备课过程中还要精心预设,考虑如何通过一个个台阶,帮助学生达成该课或说得好,或写得精,或背得熟,或读得美的学习目标。试以第四册《找春天》一文

的教学实录进行说明。从此文教录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为了促进每个学生达成仿照课文“‘??,那是春天的??吧?’写一句话”这个目标而搭设的阶梯的作用。

1、选择填词

师:你们还在课文中的那些句子中,找到了春天呢?

学生读相关的句子。

师:大家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找到了相关的句子。现在我们把书上的句子搬到大屏幕上,你们把她填写完整。

眉毛 琴声 音符 眼睛

出示: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 )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 )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nen)芽,那是春天的( )吧?

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 )吧?

学生按照课文内容填空,按照顺序分别填写的是“眉毛,眼睛、音符、琴声”。

2、词语搬家。

师:这些调皮的眉毛、眼睛、音符、琴声要搬家。这不,搬成这样了! 出示: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nen)芽,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学生围绕句子表达不符合实际情况来交流这些词语是不能搬家的。)

3、背诵课文

师:还是课文写得好,我们把精彩的描写记在心里,看谁背诵速度最快。

4、照样子说话

师:春天的脚步到处都是,我们也来像课文一样说一说。

出示:

桃花两枝三枝,那是春天的(胭脂)吧?

鸭子在江水里嬉戏,那是春天的(舞伴)吧?

江水绿莹莹的,那是春姑娘的(镜子)吧?

( )那是春姑娘的( )吧!

学生写话,老师巡视。

生: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那是春天的发夹吧!

生:小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那是春天的使者吧!

生:小雨轻轻的、细细的,那是春姑娘的沙衣吧!

生:风儿轻轻地吹,那是春天的小手吧!

生:狗尾巴草弯弯的身子,那是春天在鞠躬吧!

生:迎春花盛开了黄色的笑脸,春姑娘吹起金色的小喇叭吧!

生:小蘑菇顶着一把雨伞,那是春姑娘怕自己淋湿吧!

生:笋芽儿探出了脑袋,那是春姑娘在和我们捉迷藏吧!

生: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那是春姑娘在跳舞吧!

从如上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教者通过让学生“选择填词”使其感悟春天充满了情趣;在“词语搬家”的学习中,学生感受到词语搭

配要合理;通过朗读与背诵内化课文的语言,为后面的积极运用奠定基础;而后面写话的环节,老师又设置了阶梯:“例句引路-----仿照说话----学生写话----交流反馈”,就这样,层层递进的几个教学步骤,促进了学生将典型的句式内化,激发了他们飞扬着智慧的言语,在合理想象的基础上,语言的表达趋向丰富性、多样性,真正地达成本节课的“标”。

又如背诵能力是学生学语文的基本能力。大多数老师把背诵的任务留到课后让学生完成。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置台阶让学生快速背诵某一段话呢? 请看六年级《月光曲》第九自然段背诵指导的教例。

1、自主学习。

师:同学们,课文写的是传说中的《月光曲》谱成的经过,里面一定会有关于《月光曲》内容的描绘,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来找一找有关的句子。找到后认真读一读。

2、指导朗读。

出示文章段落,请生一起读,初步感受这美景;师范读,学生闭上眼想象,看到怎样的画面。后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们的想象都是根据这些文字展开的。(课件上用红笔把有关文字划上线)现在,我们把想象部分去掉,这段文字还有魅力吗?

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本段落。

3、“曲调”为线,背诵段落

(1)感悟曲调

师:(指板书)音乐通过高低舒缓的变化来表现画面和情感,我们读了无数遍课文,怎么就不见弦律的影子呢?根据想象的画面能判断吗?

教师按学生的解说在黑板上画出曲调线:

2、学生借助板书背诵。

为了达到有感情的朗读的“标”,教者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引导学生品读、理解、再现文字所描绘的画面,让学生带着想象去读,读出情感。然后,在教学时再引导学生捋出曲调线索,进行板书。引导学生根据板书进行背诵,学生自然不感觉得难了。背诵的“标”也就轻松达到了。

综上所述,优化阅读教学设计首先要把握语文的“根”-------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接着考虑某一堂课应达到的“标”---- --- 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认知实际,聚焦于靶心,即一课一得的核心目标;然后考虑“线”——设置牵一发而动全身,举一纲而目全张的主线,带动整篇课文的理解和品读,语言积累和运用;随即思考怎样搭设“梯”-----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帮助他们逐步达成某一个教学目标。每一节课都如此按照优化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学生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应该是我们所期待达成的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