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建县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新建县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摘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防治动植物病虫害、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现代农业的逐步发展,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尤其是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我们给予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

新建县遵照中央、省、市精神,于20xx年12月启动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县政府也出台了《新建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建县深化改革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新府发[2010]14号)的文件,但由于种种原因,改革工作推进较慢。20xx年9月30日,新建县县委、县政府重新出台了改革的规范性文件——《新建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建县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新府办发[2011]55号)的文件,强力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一、新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1、机构设置与编制核定工作

新建县编办根据《新建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建县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新府办发[2011]55

号)文件精神,下发了《关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的通知》(新编办发[2012]24号)文件,在全县设置18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站,核定编制166人,并已将编制全部上划到县。

2、资产核查工作

完成了原农业四站(农技站、畜牧兽医站、水产站、农机站)国有资产核查工作。并确定了资产国有、管理分类的原则。

3、综合站行政班子的建设

综合站站长的推荐任命通过发布公告、组织报名、资格审查、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党委票决、拟任人选公示、组织部任命的工作程序开展,已完成乡镇综合站站长公推优选工作。

综合站副站长公开推荐工作经过各工作组与各乡镇党委的沟通,按照发布公告、召开推荐大会、组织考察、研究决定、任前公示、下发任命通知的程序开展,各乡镇党委都按相关要求完成了推荐上报工作。在经过公示后,新建县农业局党委和新建县农机局党组也联合发文进行了任命。

4、综合站收编人员的编制、工资、档案上划工作

人员收编工作经过新建县农业局、农机局、编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与各乡镇共同努力,通过充分征求当事人意见及联合工作组多次审核,确定了收编对象221人,其中农业口174人(在职122人、退休52人),农机口47人(在职30人、退休17人);在职人员152人(农业口122人、农机口30人),退休人员69人(农业口52人、农机口17人)。

经与新建县人保局、财政局、编办等单位的密切沟通,已全面完成收编人员的财政工资上划工作,工资卡也全部发放给了收编对象。档案移交工作已按干部档案管理权限完成。

5、人员待遇和工作经费

新建县政府已将乡镇综合站事业编制人员的绩效工资落实到位,所有乡镇综合站收编人员在编制、工资上划之前已由县财政统筹解决。

县财政在安排20xx年财政预算时,预先给每个乡镇综合站安排了每年2万元工作经费,下一步重点解决人头办公经费问题。

6、岗位的确立和人员定岗工作

根据《新建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建县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新府办发[2011]55号)文件精神,各乡镇综合站设立了植保员、种子员、栽培技术员、土肥员、农情信息员、农机员、动物防疫员、水产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等九个岗位。新建县农业局、农机局联合下发文件对各岗位以及综合站站长、副站长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各乡镇综合站也完成了人员定岗工作,并将各工作岗位职责上墙。

7、综合站站房建设工作

维修站房建设、临时站房建设已基本完成,永久站房建设正在全力推进。其中松湖、乐化、联圩、南矶等四个乡镇综合站利用现有条件,按上级要求将站房维修到位,全县其他乡镇综合站也按必须配备农技服务大厅、检测与设备室、农民培训教室和站员办公室以及统一

外部标识等要求,完成了临时站房的站房建设。同时,需重建永久性站房的各乡镇也以文件形式确立了综合站永久站房的建设用地,新建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领导小组确立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识的“三统一”原则,全力推进永久性站房重建工作。

二、新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1、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近几年,依靠项目支持县乡农技综合站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主要还是办公等基本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不大,专业技术设备基本还是空白,测土配方施肥的检验也还靠县中心来做。

2、人才资源短缺,结构不合理。现有的从业人员平均年龄较大,学历层次和技术水平普遍不高,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受到影响,在指导农民开展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时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满足农民群众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县这几年统一组织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招考中,农业科技人员一直未列入招考计划,现有科技人员断代严重,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农业科技后备人才堪忧。且受经费等因素的影响,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站为了维持正常的开展工作,需要在经营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理论学习少了,调查研究少了,在知识更新和推广水平上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3、科技服务手段陈旧,创新方式不多。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联合协作不足,新技术推广服务方式创新不多,仍停留在办班培训、技术咨询、印发材料、示范带动等基本层面上,科技推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还满足不了农民的实际需要。

4、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也是农业科技服务目前面对的一个难题。由于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农技推广人员面对的多为老人、妇女等劳动能力低,文化素质不高的群体,新技术的推广颇费气力,进展也比较缓慢。

三、新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考及建议

通过此次调研,调研组认为:我县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还不尽完善,但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1、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践证明,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促进农业新技术推广、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可或缺的科技支撑。我们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高度上提高对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认识。一方面,各级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营造重视农业,重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县政府要制定约束乡镇政府行为、严禁占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人员编制、切实保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综合站人员的主要精力能够用来从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的有效措施,确保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综合站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综合站技术人员也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弘扬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更大的贡献。

2、强化技术培训,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综合站人员素质 提高农业服务体系人员综合素质是搞好农业服务工作的基础。现

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服务体系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作内容已从原来单纯的技术服务转变为涉及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多个专业的社会公益性服务。这就要求农业服务体系人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地农业科技人员短缺,人员老化、结构性短缺现象普遍存在。组织人事部门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农业服务体系人员的轮训和知识更新,特别是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综合站里的非专业人员更是要开展岗前培训,强化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推行持证上岗制度,以提高农业服务体系队伍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农业科技人员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细胞,他们的活力决定农业科技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切实调整配备好农业科技专业人员,通过内部调整优化人员专业结构,使农技服务机构专业人员比例最低达到70%以上。同时要重视补充新鲜血液,在坚持农业科技人员全员聘用制管理制度,公开招聘、凡进必考、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等人事制度的前提下,人事局在制定事业单位人员招考计划时,应把农业科技人员列入计划,适当放宽招考条件,把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选拔进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应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鼓励通过自学、进修深造和短期培训等形式,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应重视农业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通过定向委培等形式,解决后备人才匮乏的问题。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农业科技部门应实行岗位目标管理,工作绩效与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福利补贴挂钩,对有突出贡献者政府

应给予重奖。

3、创新机制,确保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综合站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纯政府型的服务机构和纯公益性的服务方式已无法完全满足社会需求,也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已迫在眉睫。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要积极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机制,积极探索行政驱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通过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种养殖大户和产业化基地签订技术推广、承包合同,积极探索按合同要求提供规范化的有偿技术服务途径;通过以资金入股、项目技术参股等形式领办创办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科技咨询中介服务机构等经济实体,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投入回报新机制;通过转变服务方式,促使科技服务由单纯的技术推广向信息、技术、购销一体化综合服务转化,向农科教一体化转化,通过整合资源,引导组建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产业协会等途径,提高技术的集成化水平,降低推广成本。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考评机制,是规范农技推广人员行为、调动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确保农业服务体系高效运转、健康发展的保证。首先,县相关业务主管部门一定要拥有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综合站工作的部分安排权和绩效考评的表决权,以遏制在职不在岗的现象蔓延,确保农业技术人员有充沛的精力和时间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其次,乡镇应建立农技推广人员联系农户制度,综合站成员每人每年负责几块高产技术示范田(地)的建设指导,工作完成的好坏直接与示范农户满意程度挂钩,以提醒工作人员时刻

不忘自己的本职工作,避免综合站农技推广服务职能的偏废,确保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综合站的健康发展。

4、加强服务网络建设

应由政府统一规划,科技部门牵头,农、林、水等涉农部门配合,形成政府主导公益性服务、市场主导经营性服务的科技服务网络,既发挥政府公益性服务机构的作用,又有私营农资企业的参与;既发挥专家型人才的作用,又发挥乡土人才的作用。利用政策导向,吸引壮大农业科技服务队伍,补充基层科技力量的不足,逐步形成服务主体多形式、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对象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促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网络建设中,县、乡服务机构建设虽然还很薄弱,虽有机构、有人员、有基本的服务设施,而相当一部分村网络建设还是空白,县、乡服务缺乏承接。从这一实际出发,我县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建设在继续重视加强县乡服务机构建设的同时,主攻点应放在村一级。主导产业优势突出的村应进一步鼓励引导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支持和引导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农民、组织与其他人员以自愿联合、共同投资、共担风险、民主管理和平等互助的原则,组建农业专业技术合作社和其他类型的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地处偏远或优势产业不明显的村,要扶持发展农资经营户、科技示范户,建立科技联系点,对经营者和种养户进行集中培训,使他们担当起对当地农户的基本生产技术指导,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带动千家万户。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技术,办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站,等农村信息

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专家咨询交流的服务作用。

5、增加农业科技服务投入

农业科技服务部门资金困难是普遍性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终途径是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把农业科技服务当作公共事业来办,把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逐年提高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二是积极争取项目。充分利用国家关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建设、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信息化建设和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建设上的扶持政策,通过项目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三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农业龙头企业给予信贷上的更多倾斜。四是鼓励农产品企业自主创新投入,采取政策引导、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鼓励农产品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五是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市场化经营为格局的新模式、新机制。

 

第二篇:晋城市建设新型农业服务体系的调研报告

晋城市建设新型农业服务体系的调研报告

2009-04-20 09:07:41

鄢 科 武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这表明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好当前“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完善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是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本文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市新型农业服务体系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三农”工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不断增加农业投入,促进了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发展。到目前,全市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执法体系等为主要内容的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效服务和有力保障。

(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深化改革中展活力,在创新机制中求发展,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初步形成了以市县乡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多元化的技术推广体系。到20xx年底,全市县、乡两级共有农技推广机构121个,其中:县级38个,乡级83个。共有国家编制数939个,其中:县级351个,乡级588个。实有人数830人,其中:县级406人,乡级424人。他们在广大农村大力推广实用技术,使优良品种、地膜覆盖、立体种植、精量半精量播种、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疏花疏果、果实套袋、摘叶转果、铺反光膜、频振式杀虫灯应用、病虫无害化防治、化学除草、病虫害绿色防控、生物防治、中低产田改造等一大批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先后被广大农民所掌握,并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为农业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

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在政府补贴政策的激励下迅速壮大,农业生产从耕作、下种、管理到收割的各个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实现了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截止20xx年底,全市农业机械原值达到11.4亿元,农机总动力达到195.3万千瓦,拖拉机总量达到4.3万台。各类农机专业服务组织达到960个,资产在15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126个。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玉米机械化收获、农机服务特色农业等一大批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他们围绕我市六大特色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战略,在高平市建立了原村金田、冯村绿丰园设施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引进各类配套机具50台(件),初步形成了田间耕作管理、温室环境控制等较为完整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在阳城县建立了蚕桑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引进推广了桑园管理、蚕桑养殖、桑树出扦等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在泽州县引进了大葱收获机械并进行了适应性试验,大大提高了大葱生产效率,填补了我省在大葱收获机械上的空白,使农机化服务特色农业生产取得了新进展。

(三)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

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在我市实施畜牧业扶持政策、促进畜牧业迅猛增长的同时,也相应得到快速发展。到20xx年底,全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机构113个,其中地市级6个、县级21个、乡级86个;技术服务人员73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90人,技术工人149人,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正高1人、副高12人、中级143人、初级361人。全市现有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43个,乡镇兽医站37个,共有人员378人。对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进行100%的强制免疫;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实验示范工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建立起了我市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长效机制;对广大养殖户、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全面系统培训畜牧业高新实用科学技术。20xx年,畜牧业产值已占到农业总产值的51%,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四)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几年的持续投入已趋成型,以农业综合门户型网站

——“太行农网”为平台的网络信息体系初步形成。“太行农网”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农业网站,20xx年,荣获“中国农业网站100强最优服务奖”。 全市六个县(市、区)已全部建设完成县级信息服务平台。到目前为止,我市共建成72个乡镇信息服务站、68个村级信息服务站、5个骨干农业龙头企业信息服务站共145个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站,1200多个行政村实现了农业信息网络互通,可以通过网络收集和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网站信息为政府与农民、市场与农民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并初步实现了为农民群众提供实用的科技信息、市场信息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服务。目前,正在开展农业部“三电合一”信息服务试点项目, “三电合一”项目完成后,我市范围内六个县(市、区)的农民都可以通过电脑、电视、电话中的任何一个途径获得自己所需的农业知识,并将自己急需的农业知识反馈回来,为广大农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从而加快农业信息进村入户进程。“太行农网”先后为我市中药材、种子苗木、野菜、红萝卜等农产品联系了客商,打开了销路,从新西兰为沁水示范牧场联系购回了美利奴纯种羊。城区北闫庄村农业信息服务站,通过网络为农民销售农副产品230余万元,为当地农民增收110万元。

气象信息服务功能也有了长足进步。“十五”以来,加大对气象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先后投资建设了全市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和713数字化天气雷达基地。目前,全市713数字化天气雷达、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55个中小尺度区域自动气象监测站已投入业务运行,并在指导防灾减灾、农业生产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包括短期气候预测、中期天气预报、短期天气预报、短时天气预报、临近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预警;情报服务产品包括重要气象报告、决策气象服务信息、雨情通报、干旱监测信息、土壤墒情监测信息、重大气候事件影响评估分析等内容不断丰富。建立了主要农业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业务,森林火险的监测、预报,雨情汛情资料共享、水库库容等级预报,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麦收气象服务,中药材基地气象观测、分析等等。目前,已建立起电视、广播、报纸、网站、12121、手机短信等信息传播载体,基本能够根据需要,随时向社会发布气象预警信息。

(五)科技培训体系

科技培训体系在县级以上农业机构基本健全,六县(市、区)农业局下属均设有培训机构。目前,全市科技培训人员共21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占30%;中级职称13人,占62%;其它占28%,到岗率达100%。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形式不断创新,主要采取新型农民和科技入户两大模式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围绕“开发一种资源、形成一个产业、建立一个基地、致富一方农民”的思路来科学设置专业和培训内容,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以及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以村为基本实施单元,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和相关知识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扎实有效,通过“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办法,公开招标选定培训学校,实施订单培训,有序组织农民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四年来,根据市场需求,开设了20多个行业7个专业,共开展引导培训162629人,转移劳动力52300人,就业单位达到110多个。

(六)农产品市场体系

农产品市场体系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建设和完善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不断推进,一大批农村便民超市和农村生产生活资料配送中心相继建成,加快了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绿欣农产品批发市场已成为晋城市功能最全的农副产品综合市场,被农业部确定为定点市场。生产营销组织和队伍不断扩充,到20xx年底,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发展到176个;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市级龙头企业35家。实现产值35.5亿元,实现税收6100万元,带动20.79万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1250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成为推动农业发展和农村增收的新亮点。全市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315个,社员3.95人,带动农户12.7万户,占总农户的25%,注册商标42个,商标注册率为全省第一。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发展,成为推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七)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发展迅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主要有农产品质量、种子、土肥、蚕桑、蔬菜五类监测机构。全市除城区没有相应的机构外,其余各县(市)建立了大小不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大部分归属各县(市)的农业局,阳城、沁水蚕桑质量监督检验站归属省蚕种质量检验站。市农产品检测检验中心通过了省技术质量监督局的资格认证,20xx年获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检测与评价资质,20xx年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品检测机构资格,是全省地级检测机构中唯一获此资质的机构。从监测范围看,主要是农作物种子质量、土壤肥料、蚕种质量、农产品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的监测。市级农产品批发市场100%列入监控范围,县级农产品批发市场50%纳入监测范围。同时,拥有了农产品监测信息的发布权,结束了以往监测工作中光“化验”不“开方”的窘境。近年来已累计抽样480个,定量检测292个,出具数据4560个。投资1165万元的农业安全预警监控中心项目建设也进入了前期准备阶段,它的建成使用,将进一步提高我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水平。

(八)农业执法体系

农业执法体系在建设中发展。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支队核定编制9名,各县(市、区)也成立了县级执法大队。县级共落实农业执法人员编制49人。其中:城区8人,泽州10人,高平8人,阳城8人,沁水7人,陵川8人,目前全市到岗人员30人,到岗率52%。近年来,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积极贯彻宣传普及农业法律法规,连续几年组织“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活动”,不断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维权意识;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每年春、秋农资用量高峰期间都组织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今年检查种子、肥料、农药、地膜等200余个品种,查处无照经营30家,办理涉农违法案件19起,没收假冒伪劣农药8件,确保了我市农资市场稳定。认真落实农资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建立了全市农资经营诚信档案,内容包括营业执照、许可证、

委托书、承诺书、信誉卡、被检查记录等,全市共建立经营户档案158家,季节性销售网点553家,进一步加强了对经营农资者的管理监督。

二、存在问题

(一)认识不够到位,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机制尚不完善。繁荣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在于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我市农业目前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关键时期,加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中,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及其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还不够透,认识还不够深,领导机制还不健全,体系建设尚不完善,致使一些改革措施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如,国发[2006]30号、晋政发[2007]34号文件精神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全市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协调指挥机制,不能有效调配体系建设资源,协调部门技术力量,形成农业服务合力;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实际工作需要与缺少机构编制、人员短缺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二)投入不够充分,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基本建设尚有差距。基本设施建设是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基本保障,现代农业涉及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要求其服务体系也必须延伸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要保证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转就必须完善服务体系的基本建设。目前,我市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与农业产业发展相比较,其基本建设还存在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基本手段建设落后等方面。如,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方面,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虽已建成并开展工作,但长期与机关办公场所混合在一个楼内,不利于机关工作人员健康和检验检测事业发展;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方面,虽然以《太行农网》为平台的体系初步形成,但软硬设施得不到提升,运行费用短缺,致使服务手段、服务水平和服务效果难于提高;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燃油补贴尚未列入财政正常预算,基层农机服务组织机棚占地问题尚未有效地得到解决;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方面,绿欣农产品批发市场国债项目配套资金迟迟不能到位,影响功能的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于引导扶持力度不大,还存在着经营规模偏小,辐射能力偏弱,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

(三)队伍不够健全,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待遇仍未完全落实。农业技术队伍的建设是建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根本保证。我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正处于大发展时期,相比较,农业技术推广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却不尽人意。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方面,自19xx年完成“三定”改革以来,全市核定基层技术人员编制为939人,但由于多年来未能及时补充更换,目前实有人数830人,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仅有451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现象,畜牧、林业等基层技术队伍也存在类似问题;基层技术人员待遇偏低现象依然存在,“三定”人员的待遇(工资福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落实,导致基层农村技术队伍

人心不稳,人才流失严重;农村基层技术机构缺少资金,缺乏基本的技术设备和服务手段,加上技术人员还得服从当地政府的日常性工作安排,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的职责和职能弱化,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与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三、几点建议

一、深化认识,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步伐。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深刻领会“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的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到“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的客观现实和要求,努力开创我市“三农”事业的新局面;要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发展现代农业和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研究,积极探索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子,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新途径;要结合各地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生产条件差异大、农业产业结构多样化的现实,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加快建立适合当地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步伐。

二、增加投入,切实把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抓出实效。要认识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抗击双重风险(市场风险、自然灾害)的巨大作用,持续增加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投入,加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条件的改善,不断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功能,从软、硬件两方面提升服务水平;要巩固已有的适合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服务组织和服务体系,确保各类服务组织的发展完善和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行的投入和经费;要加紧农(畜、水)产品检测检验中心项目的建设速度,保证我市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要继续支持农业信息网络的延伸落地工程,发挥农业信息在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中的独特作用;要积极落实绿欣农产品批发市场国债项目配套资金,尽快规划设计、开工建设完善市场功能的商业服务楼项目,尽早实现“农改超”目标;要落实《山西省农业机械化条例》有关规定,解决农机大院和农机库棚建设用地问题;要创优发展环境,组织工商、税收、信贷和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产品流通等部门形成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合力,同时,适当提高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资金,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快改革,理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制。要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的精神,大力提倡崇尚科技,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农业科技人员的氛围,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发展现代农业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发[2005]15号《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晋政发[2006]27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国发〔2006〕30号《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的意见》、晋政发〔2007〕34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改革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彻底改变“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不管人”的条块分割、人事分离的状况,保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待遇和公益性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彻底扭转农技推广体系“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要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提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素质,逐步改善我市农技队伍所面临的“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困境;要积极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介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四、加强领导,制定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政策措施。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切实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把“三农”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在制定政策、工作部署、财力投入、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调动积极因素,合理配置资源,在全社会形成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氛围;要加强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做出专项规划,优化发展环境,拓宽发展领域,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协会,充分调动农民自主服务的积极性,全方位促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考核体系,千方百计调动起农业科技人员和服务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积极投身到我市繁荣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伟大实践中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