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基本内容

主要讲授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植物病害的病原物及其所致病害特点和鉴定方法;植物病害流行的原理和预测方法;植物病害的诊断及其控制理论与技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学专业和植物病理学专业的的重要学位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互动和实验实习,使学生感悟到未来植物病理学家的社会责任和光荣使命,从而更好地主动学习和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基本教学要求

认识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认识植物病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及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了解植物病理学发展历史。病原的种类,明确植物病害的概念及在了解病原物基本特性的基础上,掌握植物病害症状的概念、类型与诊断。侵染过程与病害循环及在防治上的意义。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普通植物病理学》,谢联辉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

五、教学进度安排方案

1、教学进度安排汇总表

植物病理学

2、各章节教学目的要求及内容要点

第一章 绪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性质、任务和内容 一、普通植物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二、普通植物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第二节 植物病理学简史

一、国际国内植物病理学发展简史

植物病理学

二、植物病理学发展史及特点

第三节 植物病害的重要性

一、植物病害对人类的重要性

二、植物病害的为害性

第四节 植物病理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

一、植物病理学与现代农业技术及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

二、现代农业技术及其它科学技术。

教学要求:认识植物病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及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了解植物病理学发展历史,掌握植物病害症状的概念、类型与诊断。

第二章 植物病害与植物病害系统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

一、植物病害症状的概念、类型及其在病害诊断上的作用

二、症状在植物病害诊断中的应用

第二节 植物病害系统

一、植物病害系统的类型及其特点

二、植病系统。植病系统的类型及其特点

教学要求:明确植物病害的概念及植物病因;掌握植物病害症状的概念、类型与诊断。了解植物病害系统的类型及其特点.。

第三章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病原物的基本特性

一、寄生性、致病性和传染性。

二、寄生性的类型及其特点、致病性的变异、寄生性与致病性的关系

第二节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程

一、侵染过程

二、侵染过程的时期及其特点、环境因子的影响

第三节 病害循环

一、病害循环的概念、侵染过程与病害循环的关系

二、病害循环、初侵染和再侵,越冬越夏和传播途径

教学要求:了解植物病原物的基本特性。了解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程和病害循环及在防治上的意义。

第四章 植物病原菌物(29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菌物概述

一、菌物的概念、分布和作用

二、菌物、营养体、菌核;子座、菌索、菌物的生活史

第二节 菌物的分类

一、菌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二、菌物的分类系统和分类方法

第三节 植物病原菌物的主要类群

一、菌物6个门纲目科属分类

二、分类依据,重要属形态特征及所致病害的特点

第三节 菌物所致病害的诊断要点

一、真菌性病害的常见病状、病症表现和常见的诊断方法

二、菌物所致病害的特点及诊断方法

教学要求:掌握菌物的一般性状、分类及其在人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能阐明各类群真菌的性状、形态特征、分类、检索表的应用与各类群真菌相互相间的亲缘关系以及由它们引致植物病害的特点和防治原则。

第五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概述

一、细菌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菌种保存。细菌的培养性状,格兰氏染色反应,生理特性

二、植物病原细菌的形态,营养,繁殖,变异,菌种保存方法,培养性状等

第二节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寄生性,、致病性、侵染性与传播

一、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病原原核生物的侵染途径,侵染途径与症状表现的关系,病原原核生物的传播

二、寄生性、致病性和侵染途径

第三节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

一、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属和种

二、植物病原细菌重要属的特征

第四节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病害的诊断

一、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病害的症状类型,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病害的特点与其他侵染性病害的区别

二、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病害的诊断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和认识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一般特征。原核生物病害的症状类型。病害诊断的基本方法。原核生物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病原细菌的分类方法,识别其代表病例。

第六章 植物病原病毒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毒概述

第二节 植物病毒的侵染与增殖

第三节 植物病毒的传播和移动

第四节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

第五节 植物病原病毒的主要类群

第六节 植物类病毒和类似病原

第七节 植物病毒病的诊断和鉴定

一、植物病毒病害的症状的特点,常见的植物病毒病及诊断、鉴定方法,生物学方法,电镜技术、血清学方法、PCR及分子杂交等分子诊断方法

二、病毒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及其在诊断鉴定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了解植物病毒的一般特征和分类。认识植物病毒病害的症状类型。掌握病毒病的诊断、鉴定的基本方法。分析病毒病害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防治病毒病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了解植物病毒与植物病毒病学研究近况。

第七章 植物病原线虫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线虫概述

第二节 植物线虫的分类及主要类群

一、植物线虫的分类特点、分科、分属的特征及其重要线虫属

二、重要线虫属形态特征

第三节 植物线虫性病害的诊断

教学要求:认识植物病原线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危害与症状;掌握线虫分类并识别其代表病例。

第八章 寄生性植物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寄生植物概述

第二节 寄生性植物的主要类群及特点

教学要求:了解寄生性植物的寄生性、类型及其为害特点与防治要点。

第九章 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化学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

第二节 物理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

第三节 非侵染性病害发生的规律和诊断及两者的关系

教学要求:掌握非侵染性病害造成的原因,症状与诊断及其防治要点。

第十章 植物病诊断的原理与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病害诊断的基础

第二节 植物病害经验验诊断法

第三节 植物病原物的检测方法

第四节 植物病害诊断专家系统

教学要求:了解植物病害诊断的基础,依据,程序和要求。掌握植物病害诊断和鉴定技术和方法。

第十一章 寄主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病原物致病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 染病植物的主要生理学反应

第三节 寄主植物与病原物识别

教学要求:了解植物病原物致病的物质基础;染病植物的生理生化变化。寄主与病原物的识别类型和机制。植物抗病性的生化基础和分子机制。

第十二章 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预报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病害流行概述

第二节 植物病害流行动态

第三节 植物病害流行的遗传基础

第四节 植物病害预测预报

教学要求:了解植物病害流行的概念和导致流行的因子。植物病害的流行学类型。植物病害流行的时空动态。了解植物病害流行的预测预报概念,类型,依据和预测方法。掌握植物病害调查和损失估计方法。

第十三章 植物病害控制原理与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病害控制的生态观

第二节 植物病害控制的经济观

第三节 植物病害控制的策略

第四节 植物病害控制技术

一、植物检疫

二、植物抗病品种的利用

三、农业防治

四、生物防治

五、物理防治

六、化学防治

第五节 生物技术在植物病害控制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在树立植物病害控制的生态观、经济观的基础上,了解植

物病害控制的策略和各种控制技术方法。

六、考核方式与说明

考试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最后总成绩=70%理论考试成绩+30%实验报告成绩。

 

第二篇:植物病理(2)

植物病理学》考试大纲课程编号:20482B3学时:总学时36,其中理论讲授24学时,实验12学时,教学实习0.5周。 学分:2适用对象:农学专业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华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主编,植物病理学(第二版,学专业用),中国农业出版社,19xx年主要参考书:(1) 陈利锋,徐敬友 主编,《农业植物病理学》(南方本),中国农业出版社,20xx年(2) 赖传雅 主编,《农业植物病理学》(华南本),科学出版社,20xx年(3) 黄金臬、李洪连 等主编,《农业植物病理学》(北方本),中国农业出版社,20xx年(4) 许志刚 主编,《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三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xx年主要的教学环节:听课、实验、讨论等。考核要求:(1)平时成绩占30%,其中实验和教学实习成绩占10%,到课率占20%。(2)卷面考试成绩占70%,采用闭卷考试。考试基本题型:填空题(20分)、名词解释(20分)、判断题(10分)、简答题(30分)和论述题(20分)。基本内容第一章 基本概念基本内容植物病害、植物病理学、症状等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重点植物病害与植物疾病的区别,植物病害症状主要类型。第二章 植物病原学基本内容本章主要植物病原真菌、原核生物(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分类以及所致病害的主要特点和诊断方法。重点1.植物病原真菌 真菌的分类变化、产生的有性孢子、无性孢子种类,与农作物病害有关的真菌,真菌病害的特点和鉴定方法2.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的分类,与农作物病害有关的真菌,细菌病害的特点和鉴定方法。3.病毒  病毒的基本概念、生物学特性、两类病毒病害的特点4.线虫  线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和为害特点5.寄生性种子植物 为害特点6.柯赫氏法则(柯氏证病律)第三章 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主的抗病性基本内容本章主要包括病原物的致病性及其变异、寄主的抗病性及其变异、寄主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重点  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区别。生理小种、致病性、致病机理,引起病原物致病性的变异的因素。寄主的抗病性的分类,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植物抗病性机制,影响抗病性变异的因此。基因对基因假说的内容。第四章 植物传染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基本内容本章主要包括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以及植物病害的流行及预测。重点  病害循环的概念及其包含的阶段,植物病害致病过程及四个时期的影响因素。不同病原物的侵入特点,以及在植物

体内扩展的特点。潜伏侵染与症状隐蔽,系统侵染与局部侵染。植物病害流行和影响病害流行的因素,病害流行的类型及防治策略上有什么不同。第五章 植物病害防治基本内容  植物病害防治的主要措施重点  植保方针的内容、植物检疫的对象确立原则、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的概念和原理。第六章 水稻病害基本内容水稻上普遍发生的病害稻瘟病、稻白叶枯病、稻纹枯病和常见病害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稻曲病、稻粒黑粉病等病害的症状特点、病原物特征、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重点1 稻瘟病症状特点:叶稻瘟白点型、急性型、慢性型(普通型)、褐点型的识别与其发生过程,及与品种抗病性的相关性;稻节瘟、穗颈瘟的识别;叶稻瘟与稻胡麻斑病的区别,穗瘟与水稻螟害的区别。病原:稻瘟菌的分类地位,形态、生理、生态、致病性分化与变异及其与防治的关系。侵染循环:稻瘟菌的越冬、传播、初侵染、再侵染的特性。影响发病的条件:水稻品种抗性机制及抗性丧失的原因;肥水管理特别是氮肥施用不当与冷侵田对发病的影响。山区、丘陵区发病轻重不同的原因分析。防治: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基础,应合理使用抗病品种;栽培防治的重要性及具体实行措施;药剂防治的重点是防治穗颈瘟。2 纹枯病症状特点:叶鞘、叶片上的初期症状和最终症状。病原:病原菌分类地位、形态特征、菌核的生物学特点,强调病原菌致病性较弱,寄主范围广及其与防治上的联系。侵染循环:病原菌的菌核在病害循环中作用,病害扩展形成两个明显阶段的特点与形成原因以其在防治上的意义。发病条件:强调菌核数量主要影响初始发病率,而田间小气候则影响病害再侵染及严重程度。种植密度、施肥、灌水等直接影响田间小气候。防治:强调肥水管理在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施药掌握在田间病情由水平扩展向垂直扩展的转折期进行。3 稻白叶枯病症状特点:几种田间症状类型的特点及形成原因,与稻细菌性条纹病和生理枯叶的区别。病原:病原菌分类地位及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分化与寄主范围及在防治上的意义。侵染循环:种子、稻草及杂草带菌传病过程及目前人们对初侵染源的不同看法。影响发病的条件:品种抗病性、N肥与暴风雨、洪水在病害发生流行中作用。防治:抗病品种是防病的基础,培育无病壮秧与合理用水用肥是栽培防病重要环节,药剂防治仅仅是一个辅助方法。第七章 油菜病害基本内容本章主要包括油菜菌核病、病毒病、霜霉病等病

害的症状特点、病原特性、发病规律及主要防治措施。重点1 油菜菌核病症状特点:叶、茎上不同发病时期的症状病原:病原菌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生理、生态与寄主范围着重讲述影响菌核萌发与子囊盘形成的因素和致病机制。侵染循环:病原菌越冬、传播侵染与发病过程。防治:以农业措施主,重点放在减少田间侵染源,控制田间湿度,减少发病,药剂防治为辅,抓住盛发期,子囊盘形成与子囊孢子放射高峰期喷药。2 油菜病毒病症状特点:不同类型油菜上病毒病的症状表现病原:病毒种类,寄主范围与传播介体、TuMV的株系的分化侵染循环TuMV的侵染循环。影响发病的条件:气候、毒源与蚜虫品种对发病影响。防治:强调种植抗病品种与防治蚜虫第八章 烟草青枯病和黑胫病基本内容本章主要包括烟草青枯病和黑胫病的症状特点、病原特性、发病规律及主要防治措施。重点1烟草青枯病症状特点、病原菌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生理、致病机制。侵染循环:病原菌越冬、传播侵染与发病过程。2烟草黑胫病症状特点、侵染循环、影响发病的条件注意:烟草青枯病与黑胫病的区别。第九章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1棉花枯萎病症状特点:区别三种类型症状特点,并了解各类型症状产生的条件。病原:病原菌形态、寄主范围、致病性分化及致病机制。侵染循环:病原菌的越冬、传播、初侵染。影响发病的条件:强调气候和土壤条件与发病关系。防治:对无病区加强检疫,严防病害传入,零星病点、轻病区与重病区不同的防治方针与措施。2 棉花黄萎病症状特点:普通型、落叶型、青枯型的症状特点,比较黄、枯萎病症状上的差异。病原:病原菌两个种在形态、生理上的差异。大丽轮枝菌的生理型与致病型,致病机制,寄主范围。侵染循环:比较棉花黄、枯萎病菌侵染循环的异同。影响发病的条件:强调气候与品种对发病的影响。防治:参照棉枯萎病的防治措施,该病为国内植物检疫对象,强调严格检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