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未来美军战略-战役指挥控制及情报侦察系统

浅析未来美军战略-战役指挥控制及情报侦察系统

来源:中国网作者:知远

20xx年10月13日15:24

【编者按】:文章从“网络中心战”的概念入手,指出了指挥控制及情报侦察系统在未来作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目前指挥控制及情报侦察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系统未来建设的发展方向。此外,作者还介绍了“网络中心战”系统的构成和建设“全球信息栅格”的六大计划,概述了美国战略进攻力量在未来战争中的使用方法,并对导弹防御系统的现状及未来做了简要说明。

网络中心战的核心地位

美军网络中心战的解读

继美军提出“网络中心战”的作战构想之后,美军各项军事建设都以其为指针,围绕“网络中心战”的概念、原则和内容,积极打造未来信息一体化作战体系。为了抢占信息化战争的制高点,美军首先就把重点放在了指挥控制及情报侦察系统的建设、完善和发展之上。 按照美军的说法,“网络中心战”的实质就是要建立一个灵活高效的指挥控制作战体系,不但能对21世纪战争中的美军兵力兵器进行有效的指挥和调度,还可以把战争的整个过程都纳入到一个统一的信息空间当中。目前,美军正在积极开展情报侦察信息保障体系的转型工作,从原先的分层(分级)指挥体系转变成具有逻辑网络属性的统一情报侦察信息保障体系结构,将所有的指挥层通过网络连接成一个整体,确保战场上的任意两个节点之间或战场上的一个节点与战场外的一个节点之间随时保持信息畅通,同步作战数据,以达到提高指挥效率和作战效率的双重结果。

俄专家指出,美军的“网络中心战”就是为了获取在未来战争中的信息优势,通过统一的信息情报保障网络,把各种情报侦察设施(负责提供情报信息源)与指挥人员和作战部队连接在一起,使他们得到最新的战场态势情报,做出适合战场形势的决策,协助部队加快作战流程,提高部队的打击能力和生存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络中心战”并不直接进行作战,它只是负责执行指挥未来战争中参战部队的一个网络系统。

美军认为,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所有的参战部队连接成一个统一的信息指挥网既有利于实现联合(协同)作战,也能保证指挥体系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统一指挥和指挥同步的原则必将从根本上改变未来战争的指挥模式和指挥流程。不管未来战争的类型和规模如何(局部战争、地区冲突或是全球战争),“网络中心战”都将为美军夺取战争胜利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一旦美军的指挥体系达到了“网络中心战”的要求,即使各作战部队在地域上处于分散部署状态,甚至相隔数千公里,他们也可以同步实时接收相同的战场态势情报,并根据指挥部下达的统一作战指令高效的实施联合作战,并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作战任务。

在美军的概念理论模型里,“网络中心战”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它由三个子系统构成,分别是:信息子系统,构成了“网络中心战”系统的主体;传感(情报侦察)子系统,下辖所

有的情报侦察兵力与兵器;作战子系统,涵盖所有的作战兵力兵器和指挥机构,可指挥到战术级单位。

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是战术级、战役级还是战略级,任何一级的指挥机构都可以进行“网络中心战”,而且不受地理环境、作战任务、部队编成、指挥结构等因素的制约。

美军认为,“网络中心战”的信息来源并不单纯来自各种“平台”,如武器技术装备、情报侦察设备、观测点(站)、侦察分队、直升机、固定翼飞机、航天器等等,而是来自三个层,即信息层、物理层和认知层。

物理层指的就是军事形势发展和变化的地方,如陆地、海洋、天空、太空等等,各种“物理平台”通过通信网络在物理层开展各种军事行动。认知层又叫“理性-精神层”,主要指参战人员思想层面的东西,如概念、认知、理解、识别、信仰、智慧、知识体系、价值观、决策过程、决策方法、领导意识、士气、凝聚力、训练水平、作战能力、思维能力、社会意识等等。信息层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信息交换;传输指挥命令;对部队实施指挥和监管。信息层反映的是一个虚拟现实世界,指挥人员在这里可形成和积累有关物理层的各种知识和认知。如果交战双方有一方在信息层面上取得优势,那它必将获得战争的制信息权。

综上所述,美军对“网络中心战”理论的战术技术要求有四点:第一,通过改变信息收集与发送流程,打造一支信息化程度高、安全性强的武装力量;第二,提高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实现信息的及时采集和实时处理传输,增强美军的态势感知能力;第三,实现态势感知信息的同步更新,确保作战指挥的连续性和准确性;第四,提高美军遂行作战任务的效率和水平。

美军为实现网络中心战而建设的配套措施

为了实现“网络中心战”理论,美军必须建成配套齐全、功能灵活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信息机构重叠、信息共享度不高、信息资源分散等问题。目前,国防部、情报部门、国家安全机关都设有专门的信息收集机构,这些机构平时互不统属,信息收集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但收集到的信息均存放于各自的数据库内,难以形成有效的信息共享交流机制。当然,要想建成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美国还必须大力发展本国的信息技术。 按照“网络中心战”理论的要求,未来美军战略/战役指挥控制及情报侦察系统的建设原则就是要将其建成一个“虚拟的全球指挥中心”。只要是授权用户,不管其位于世界何地,都可以迅速的接入这个虚拟指挥中心。也就是说,在“虚拟全球指挥中心”的网络里,战役指挥层和战术指挥层的传统界限几乎将不复存在,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指挥系统(如主指挥中心、备用指挥中心、移动指挥中心等)也将丧失其独特的地位和意义。原因很简单,无论哪一级指挥层(最高领导层、战略指挥层或战术指挥层)或情报侦察机构位于世界上什么位置,它都可以迅速安全地接入“虚拟全球指挥中心”,根据自身权限获取相应的作战空间态势感知情报,并通过该中心对所辖部队实施指挥。

至于作战空间态势感知情报如何形成,则主要依靠一个统一的“信息-通信”介质来完成,美军将其称之为“全球信息栅格”(GIG)。美军从20xx年开始建设“全球信息栅格”,其主体工程涉及六大计划。前四项计划都是与信息传输有关,要求建成四大系统:第一,地面高带宽数据传输光纤全球控制网,把近100个位于美国本土和海外的美军常驻基地连接在一起;第二,TCS“转型通信卫星”天基通信网,把移动战术用户与全球情报侦察系统通过通信网集

成到一起(注:TCS是美国TSAT“转型卫星通信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第三,遥控系统,将地面遥控设备与天基遥控设备连接在一起;第四,JTRS“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用于向用户提供移动式通信服务,传输语音和数据,以取代目前美军中大量使用的各种无线电技术设备或雷达。第五项计划主要用于保障接入“全球信息栅格”的用户能随时随地、及时、可靠、安全的获取所需的高质量作战空间态势感知情报。第六项计划是为信息资源的加密和防护研发新的手段和方法。除了上述提到的这六项计划,美军还实施了多项与此相关的计划,其目的就是为了尽快建成“全球信息栅格”,以抢占未来战争的制高点。

21世纪初美国战略进攻力量的使用方法

美国军政高层对如何使用战略进攻力量的观点早已体现在一系列的纲领性文件之中,如《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联合核作战条令》、《核态势评估报告》等等,这些文件明确规定了核武器在保卫美国及盟国国家安全事务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此外,美国当局还制定了详细的战略进攻力量作战使用方法(分为战略、战役和战术三种方案),并通过多次首长司令部战略演习对其进行了检验。

美国在制定战略进攻力量作战使用方法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到了影响军事政治形势的各种国内外因素。国外因素主要有四个:第一,随着新版《削减和限制战略进攻性武器条约》的生效,美俄将进一步削减各自的核武库;第二,以俄罗斯和中国为首的一些军事强国正在积极建设和发展本国的战略核力量;第三,导弹核技术的扩散越来越难以遏制;第四,核恐怖主义的猖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以及恐怖分子的疯狂活动,对美国及其盟国的安全形成了新的威胁。国内因素主要有八个:第一,战略进攻力量、战略防御力量和核武器构成了美国新的“三位一体”战略威慑体系;第二,正在实施对本国战略进攻力量的升级改造计划;第三,增强核力量的“二次打击”能力,保持重新装备非战略核武器的能力;第四,发展作战系统和自适应规划系统;第五,完善战略进攻力量的情报信息保障体系;第六,导弹防御系统投入使用;第七,部署新的核武器指挥控制系统;第八,提升联合战略司令部在战略进攻力量计划和运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分析美国战略进攻力量作战使用的纲领性文件,再结合上面提出的影响军事形势的各种国内外因素,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第一,美国军政高层将战略进攻力量视为美国战略威慑战略的决定性因素,迫使敌不敢对美及其盟国发动核打击。因此,核威慑战略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美国的主体战略之一。

美国政府公开指出,近期内爆发大规模核战争或全球性核战争的可能性很小,但也并非毫无可能。如果强国之间发生地区性冲突,随着战事的不断升级,作战范围也由战区扩展到全球,常规战争就很可能演变成核大战。在战略进攻力量的作战使用计划中,美国声称“保留对敌使用先发制人式突然性大规模核打击的权利”。

考虑到本国核武器数量的不断削减(这是履行新版《削减和限制战略进攻性武器条约》义务的结果),美国政府决定改变核战略,放弃原先奉行的“不可承受的损失”标准,并将核武器的打击目标进行了调整,不再打击敌方的行政中心和人口稠密地区,而是把攻击重点放在敌生活保障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电信系统等关键性基础设施目标之上。这就要求美国必须对本国的战略进攻力量进行重新部署和配置,以提高它们的攻击和反击能力。

第二,美国有可能在地区性军事冲突中有限的使用核武器,对敌目标实施有选择性的打击。这一点已在美军近年来举行的多次战略性演习中得到了证实。据专家推测,美军的有限核打击战略极有可能被应用在特种作战中,比如摧毁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工厂、深埋加固指挥所、恐怖组织的驻扎地、恐怖组织头目的藏身之处等等。来自美国和俄罗斯的一些军事评论家特别指出,美国的这种有限核打击战略不会引发大规模核战争。

第三,目前,美国正在重新审视非战略核武器在战区中使用的问题。美军著名的“8044作战计划”(也叫“战略核战争计划”)就包括了战略核力量和非战略核力量在作战中如何搭配使用的相关内容,美军的各战区联合司令部及其指挥机构均参与了该计划的制定。

此外,美军在历次战略演习中还演练了恢复使用非战略核武器的课目。美军条令规定,战区联合司令部司令有权使用非战略核武器,但必须得到美国总统的批准。此举抹除了战略核武器与非战略核武器之间的界限区别,大大降低了核武器使用的门槛。

第四,为了防止战事升级并将己方的损失降到最低,美军必须成立常规战略进攻力量。常规战略进攻力量由“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弹道导弹潜艇和战略轰炸机组成,但不管是“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还是空基巡航导弹,使用的都是常规弹头,可对敌实施强有力的常规战略威慑。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使用核武器。

根据美俄两国达成的相关协议,常规战略武器的数量和使用将会受到严格的监管与控制。美军大力发展常规战略武器并将其列为新“三位一体”威慑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举动,充分体现出美国暗中打破美俄之间业已形成的战略平衡、企图取得对俄战略进攻优势的勃勃野心。 在美军搭建的常规战略威慑模型构想中,美国如果想获取战争主动权,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使用常规战略武器对敌攻击集群发起“先发制人”式的打击。此外,实现战略进攻力量的升级计划也能确保美军对敌目标开展全球性打击。在对敌攻击的过程中,美军极有可能使用一些像超音速飞行器这样的特种作战兵器。

第五,近年来,美军一直在不断完善战略进攻力量指挥控制系统的各项功能,如提高联合战略司令部的地位、增强导弹防御系统的作战能力等等。

在联合战略司令部的组织协调下,美战略进攻力量既可执行攻击任务,也能完成防御任务,成为“攻防兼备”一体化的打击力量。联合战略司令部职能的增强无疑将大大缩短核武器的使用准备时间,这点在对敌发起突然性导弹核打击时显得尤为重要。

未来,美军还将完善战略进攻力量的作战指挥系统和行政管理系统,制定一系列相关措施,明确各部委职责,将战略进攻力量的作战指挥权与行政管理权分开。按照设想,当美军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之后,空军和海军中的战略进攻力量都将交由联合战略司令部实施作战指挥。届时,联合战略司令部将被赋予一些新的指挥任务,包括:开展全球打击行动;遂行太空作战;整合指挥系统、通信系统和情报侦察系统;开展网络战。

第六,美军正在对陆海空基弹道导弹进行技术改进。其中,“民兵”-3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的改进项目包括:延长导弹的工作寿命;提升导弹的射程;增加导弹的打击精确度;提高导弹于飞行途中重新选定瞄准目标的能力。

与此同时,美军战略轰炸机的改进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当中。不但配装了新型高技术常规武器系统,使其可以在敌防空火力圈之外实施发射,而且还研发出了新型战斗部(既能携装常规弹药,也能安装核弹药),可对敌深埋加固目标实施打击,并将附带损伤尤其是平民

的伤亡减少到最小。此外,技术人员还对新一代弹道导弹的弹道进行了重大改进,增加了攻击移动目标的能力。

美军认为,未来的战略进攻力量必须具备打击移动目标、指挥系统、通信枢纽、能源设施、运输系统和其他一些重要基础设施目标的能力。战略进攻力量的使用方法是由当时的国际政治军事形势所决定的,主要有四种形式,分别为:战略威慑,战略空天进攻作战,地面作战,导弹核打击。其中最后一种方式被认为是美战略进攻力量未来主要的使用方式。 美战略进攻力量在作战使用时需考虑到以下几种因素:预摧毁目标的类型和数量;攻击次序(同时攻击或依次攻击);打击方式(先发制人式突然性大规模核打击、有选择性核打击、点目标核打击、面目标核打击);战略进攻力量的战役布势。

具体而言,洲际弹道导弹的任务是:在空天进攻战役中,对敌目标发起先发制人式突然性大规模导弹核打击;使用核弹头或常规弹头对敌目标发起有选择性的导弹打击;对敌实施二次打击和核报复;摧毁敌关键的军事经济目标;使用核弹头或常规弹头消灭敌移动目标、深埋加固目标、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生产设施等目标;对恢复作战能力的敌军实施持续导弹核打击;对敌战备值班的部队发起导弹核打击。

弹道导弹核潜艇的任务是:在潜射弹道导弹发射前的15分钟内执行战斗巡逻任务;对敌目标发起先发制人式突然性大规模导弹核打击(此时潜射弹道导弹或独立执行任务或与洲际弹道导弹一起完成任务);在接近敌目标的水域或海域执行战斗巡逻任务,一旦接到发射命令,可大大缩短潜射弹道导弹飞向目标的时间;使用“战斧”式巡航导弹(装备核弹头或常规弹头)对敌战略/战役纵深内的目标实施多批次打击。

战略轰炸机的任务是:接受联合战略司令部的作战指挥,并执行作战值班任务;使用空基巡航导弹、制导导弹和航空炸弹对敌军事、行政和工业目标实施大规模打击,中途不降落,待执行完作战任务后直接飞回前沿空军基地;对飞行过程中发现的敌目标实施攻击,或根据目标指示信息对敌多个目标展开攻击;部分执行前沿联合司令部下达的作战指令;执行远距离战区作战任务;使用空基巡航导弹从西方、北方和东方对俄境内目标发起攻击;执行紧急起飞或大规模起飞任务。

总而言之,美军战略进攻力量究竟采取何种方式发起攻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战术技术状态、作战能力和所执行任务的性质。

导弹防御系统在美战略性力量作战中的使用 20xx年出台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20xx年问世的《核态势评估报告》对美国战略力量的建设发展及作战使用原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xx年12月16日,美国总统签署了一份名为《导弹防御国家政策》的文件,确定了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

众所周知,导弹防御系统是美国新“三位一体”威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新“三位一体”指的是:攻击性核(常)打击系统;主(被)动防御系统;打击力量和防御力量的后备部队,以及保证其完成快速部署的基础设施。

美军对导弹防御系统提出的总体要求是:能对处于各种飞行段的敌导弹实施拦截;保护美国本土、海外驻军及盟国的安全;能随时进行技术升级或部署新型导弹防御系统;开发和试验新技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美国国防部负责导弹防御系统的研发和部署工作。截止20xx年4月1日,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包括:9枚GBI陆基拦截导弹,部署在美国阿拉斯加州的格里利堡;2枚GBI陆基拦截导弹,部署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9枚“标准”-3拦截导弹和12部升级型雷达,其中有2部雷达安装在美国海军的2艘“宙斯盾”导弹巡洋舰上,其余10部安装在10艘“宙斯盾”导弹驱逐舰上;近300枚“爱国者”-3拦截导弹,分属于陆军的多个“爱国者”防空导弹营;导弹防御联合指挥控制系统,包括导弹防御系统集成中心(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施里弗空军基地)、GBI导弹防御系统指挥所(位于美国阿拉巴马州的亨茨维尔)、GBI导弹防御发射指挥所(位于美国阿拉斯加州)、多通道数据高速传输及通信网(位于美国本土);法林戴尔斯摩尔雷达站(位于英国境内);比尔雷达站(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谢米亚雷达站(位于美国阿拉斯加州)。据专家推测,美国已部署的导弹防御系统具备拦截1-2枚未采取任何突防手段的洲际弹道导弹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在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时,一改以往“成熟后再部署”的做法,而是采取了“边研发边部署”的“螺旋式发展”新策略。此举虽然会给他国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但由于基础技术框架存在缺陷,所以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作战能力令人值得怀疑。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型武器技术装备的不断涌现,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未来还是一片光明的。 目前,美国导弹防御系统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第一,信息情报系统,用于弹道导弹的发射和飞行弹道探测、目标的识别与跟踪、给拦截火力单元发送目标指示数据、评估拦截效果等;第二,指挥控制及通信系统,将部署在美国本土及海外的所有反导兵力兵器连接成一个统一的网络;第三,拦截火力单元,在主动段、中段或弹道末段对来袭导弹实施拦截。 据推测,美国未来的导弹防御系统应该是一个多层拦截系统,至少有三层拦截网。第一层是主动段拦截,使用KEI动能拦截器和机载激光武器对弹道导弹实施拦截。第二层是中段拦截,使用GBI陆基拦截导弹和舰载拦截导弹实施拦截。第三层是末段拦截,使用THAAD“战区高空区域防御”防空导弹和“爱国者”-3防空导弹实施拦截。

此外,不能排除美国使用空间轨道武器系统对处于主动段和中段的弹道导弹实施拦截的可能性。

导弹防御系统在全球性战争中的作战使用

美军认为,导弹防御系统主要用于防卫性空天作战。在作战过程中,导弹防御系统应与战略进攻力量开展联合行动,在拦截来袭导弹的同时,对空天态势情况实施不间断监控,侦察敌人的军事行动,并对其做出评估。

部署在地球同步轨道的早期预警卫星将会采集到关于弹道导弹发射的最原始数据。在弹道导弹发射10-20秒后,早期预警卫星就能探测到导弹目标并对其实施跟踪,直到数分钟后导弹的启动发动机停止工作为止。在这段时间内,早期预警卫星会提供给导弹防御系统关于导弹的发射地点和飞行弹道等数据。顺便说一句,美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早期预警卫星于20xx年发射升空。

当弹道导弹的发动机停止工作后,早期预警卫星就无法对其实施跟踪了。此时,导弹防御系统就将启动其他监测设备,如地面雷达站和STSS“太空跟踪与监视卫星系统”,继续对导弹目标实施探测和跟踪。如果导弹目标释放出若干数量的假弹头或“诱饵”,监测设备还必须从中甄别出哪个是真弹头,哪个是假弹头。据估计,将有至少5个地面雷达站参与导弹防

御作战。(注:这5个地面雷达站同时也是美国“导弹核突击预警系统”的组成部分。)STSS“太空跟踪与监视卫星系统”被部署在近地空间,由至少24颗卫星组成,负责跟踪敌弹道导弹目标,并为己方的拦截导弹提供精确的目标指示信息。

由雷达和卫星采集到的与敌弹道导弹有关的所有信息数据都会被传输至导弹防御系统指挥控制中心和备用指挥控制中心,在这里进行数据融合,评估危险等级,甄别真假弹头,并决定拦截导弹的发射时间。拦截导弹升空后,指挥控制中心将根据雷达和卫星传来的后续数据对拦截导弹进行航线校正,使其能准确的击毁来袭导弹。拦截导弹爆炸后,指挥控制中心立即会做出拦截效果评估,如果拦截不成功,指挥控制中心马上会对拦截导弹下达继续发射的指令。

仿真拦截试验表明,美国导弹防御系统作战效能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一层拦截网的拦截效果。专家指出,主动段拦截有诸多优点,最明显的有两条:第一,这时敌弹道导弹正处于上升段,发动机持续工作,红外特征明显,而且弹头与弹体尚未分离,从技术层面讲,这个时期的导弹比较容易被拦截;第二,导弹爆炸后产生的碎片将会全部落在敌人自己的领土之上,并会给其造成一定程度的附带损伤。

目前,美国国防部正在进行两种主动段拦截导弹的概念演示。第一种是空基(天基)激光武器。根据计划,空基激光武器将被安装在4架波音747-400型飞机上。这4架激光武器飞机分为两组,轮流升空执行24小时地面监测任务,可保证在敌弹道导弹发射数秒钟后就能捕捉到目标。这种机载激光武器的射程可达数百公里,飞机携载的化学燃料可供激光武器发射30次。

第二种是动能拦截器。现在的研究尚处于第一阶段,即KEI陆基防空导弹系统研发阶段。根据战术技术要求,KEI防空导弹系统应部署在距敌弹道导弹发射阵地400-500公里处。KEI防空导弹系统包括拦截导弹、发射装置、移动指挥所和通信系统。整个KEI防空导弹系统可由C-17运输机运送到指定地点进行部署。一旦KEI防空导弹系统研发成功,美国将会开始动能拦截器第二阶段的研发,即开发空基型动能拦截器。

中段拦截网主要由陆基拦截导弹系统和舰载远程拦截导弹系统两部分组成。GBI陆基拦截导弹主要用于拦截处于弹道中段的导弹弹头,拦截距离可达数千公里。美专家指出,GBI陆基拦截导弹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构成拦截中段弹道导弹的主力打击兵器。整个GBI陆基拦截导弹系统由拦截导弹、指挥所、井式发射装置和通信系统组成。GBI陆基拦截导弹系统的信息保障和攻击制导由部署在各地的陆/海基雷达来完成。

舰载远程拦截导弹系统安装在“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上,主要用于摧毁处于弹道中段末端或弹道上升段的弹道导弹及与弹体分离后的弹头。“宙斯盾”作战系统是舰载远程拦截导弹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拦截导弹使用“标准”-3(现型号的射程为300公里,未来计划将其扩展到1200公里)。此外,军方正在考虑用舰载远程拦截导弹系统拦截处于助推段的洲际弹道导弹的可能性。

美军计划使用THAAD“战区高空区域防御”防空导弹对处于弹道末段的弹头进行拦截。THAAD防空导弹的射程约为200公里,射高150公里。整个THAAD防空导弹系统由拦截导弹、发射装置和GBR-T地基相控阵雷达组成。THAAD防空导弹系统被配属到营一级单

位。在进行导弹拦截时,THAAD防空导弹系统可与“爱国者”-3防空导弹系统开展联合作战。

导弹防御系统在地区性战争中的作战使用

保证己方作战部队和军事目标免遭敌空中打击被美国军政高层视为首要的作战任务之一。 导弹防御系统首次用于实战是在19xx年的海湾战争。在“沙漠风暴”行动中,美军在战区部署了以“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为主体的导弹防御系统,具体配置如下:22个导弹连(132套发射装置)部署在沙特,用于保卫机场、港口、部队驻地、石油设施等目标;7个导弹连(4个美军连,2个以色列连,1个丹麦连,共48套发射装置)部署在以色列,用于保卫以色列境内一些重要的城镇;4个导弹连(2个美军连,2个丹麦连,共26套发射装置)部署在土耳其,用于保卫空军基地。33个“爱国者”导弹连除了部署在土耳其的4个连外,都参加了防空反导作战,并击落了一定数量的伊军战机、战术导弹和战役战术导弹。

美军在战后的总结报告中指出,“虽然拦截导弹是在理想的发射条件下发射的,如没有无线电干扰、地势平坦、视野良好、导弹是单枚攻击而不是集群式攻击等等,但?爱国者?导弹的拦截率却只有50%。美军共发射了158枚?爱国者?导弹,只摧毁了伊军91枚来袭导弹中的45枚。”据内部人士透露,这个数字被美军人为的拔高了,实际上拦截率只有35%,即只摧毁了伊军133枚来袭导弹中的46枚。

第一次海湾战争暴露出了“爱国者”防空导弹的诸多不足,如射程太短(不到20公里)、只能打击来袭导弹的弹体而不能摧毁其弹头……。此后,美军开始对该导弹系统进行升级改进,首先就是增加导弹的射程。

在20xx年“伊拉克自由”军事行动中,多国部队在海湾地区部署了战区多层防空反导系统,分布在科威特、卡塔尔、巴林、沙特、以色列和土耳其境内。整个系统分为西部集群和东部集群两部分。

西部集群的防卫区域包括以色列、约旦、沙特西北部、地中海东部和红海北部,下辖10个“爱国者”-2防空导弹连(“爱国者”导弹的升级版)、7艘“阿利?伯克”级“宙斯盾”导弹驱逐舰(装备“标准”-2防空导弹系统)和2艘“提康德罗加”级“宙斯盾”导弹巡洋舰。东部集群的防卫区域包括科威特、沙特东北部和东部、巴林、卡塔尔和波斯湾,下辖17个“爱国者”防空导弹连(其中有10个是“爱国者”-3防空导弹连,均被部署在科威特境内)、1个“霍克”防空导弹连、5艘导弹巡洋舰和6艘导弹驱逐舰。

为战区多层防空反导系统提供信息保障和目标制导服务的是包括陆海天基在内的各种情报侦察系统,如DSP“国防支援计划”卫星系统、导弹核突击预警系统、“宙斯盾”舰载雷达、“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雷达等等。DSP系统采集到导弹发射的数据后,通过JTAGS“联合战术地面站”对数据进行接收、处理并实时传输给中央联合司令部。(注:JTAGS“联合战术地面站”被放置在距卡塔尔首都多哈西南23公里处埃斯谢利亚的联合指挥所内。)“希金斯”号“宙斯盾”导弹驱逐舰(“阿利?伯克”级)被部署在科威特沿海,由其舰载AN/SPY-1雷达收集到的数据直接传输到“爱国者”防空导弹连指挥所。为了提高防空导弹的作战效能和命中率,美国海军“观察岛”号测量船游弋在波斯湾海面,使用AN/SPQ-1“眼镜蛇朱迪”舰载雷达搜集目标数据。与此同时,美国空军的E-3“望楼”预警机和海军的E-2C“鹰眼”预警机也与了情报采集任务。

在第二次伊拉克战争中,伊军发射了12枚“阿尔-萨默德”和“阿巴比尔”导弹,多国部队击毁了其中的9枚,剩下的3枚由于不会给多国部队带来威胁,所以才未拦截。(注:“阿巴比尔”导弹的射程为150公里,弹头重200公斤。)

两次伊拉克战争的经验表明,情报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应用程度越高,反导效果就越好。以“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为例,其作战效能由19xx年的35%上升到20xx年100%。但美军也承认,当时的防空导弹系统还无法有效应对低空低速空中目标。

后来,随着空天技术和空天进攻兵器的不断涌现,美军感受到了来自空天领域越来越大的压力。为此,美军不惜重金对现役中的“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进行技术升级,并研发了THAAD“战区高空区域防御”防空导弹系统。不仅如此,美军还将重点转向了整合反导资源、建设统一的导弹防御系统上来。

THAAD“战区高空区域防御”防空导弹系统是美军新一代防空反导系统,其指挥所可对整个战区内所有的防空反导兵力兵器实施作战指挥,SBIRS“天基红外系统”、STSS“太空跟踪与监视卫星系统”、E-3“望楼”预警机、E-2C“鹰眼”预警机和“宙斯盾”舰载雷达负责为THAAD提供情报信息保障。

THAAD“战区高空区域防御”防空导弹系统的最大优点就是“模块化”设计,即美军防空反导部队的配置可根据敌兵力部署和战场形势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THAAD可遂行网络中心战,并接受战区防空反导指挥所的指挥,所有关于敌军事行动的信息都将实时的显示在指挥所的显示屏上。需要指出的是,美军未来的战区防空反导系统能同时使用多种拦截武器对多个空中目标实施打击,它是美国全球性导弹防御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总之,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负责对美国本土、前沿部署力量及盟国的空天安全提供保护。美军计划用10-20年的时间逐步建成全球性多层导弹防御系统,涵盖陆、海、空、天各种类型的反导兵器。

美国军政高层很清楚,全球性导弹防御系统与战区防空反导系统的界限将变得越来越不明显,因此将二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就成为一个明智的选择。在全球性战争中,美军将对导弹防御系统实施集中统一式指挥,遂行空天防御作战。同时,导弹防御力量还将与战略进攻力量开展联合作战,一个“盾”一个“矛”,摧毁来自空天的任何进攻兵器,共同打造起一张保卫美国及盟国安全的强大的空天“保护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