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中学生考试焦虑所致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题目:一例中学生考试焦虑所致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

姓 名: 身份证号:准考证号:

所在省市: 所在单位:

一例中学生考试焦虑所致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

XXXX培训学校 XXXX

摘要:本文是一例因考试压力而引发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求助者是一名初中生,该学生在中考临近时,出现情绪低落,烦躁紧张,爱发脾气、食欲下降、失眠等问题,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使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受到影响而要求家长陪同前来咨询。咨询师根据求助者个性特点以及问题性质,在征得求助者及其父母同意后,采用认知疗法并辅以放松训练对其进行干预。经过4次咨询,求助者情绪好转,能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一、一般资料:张某,女,16岁,某中学初三学生,独生女,与父母同住。父母均为普通工人,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父母双方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张某为足月顺产,母亲身体健康,孕、产及哺乳期未服用特殊药物。2岁半上幼儿园,6岁上学,从小乖巧听话,性格内向。社会交往和娱乐活动较少,学习认真努力,对未来持有较高期望值。来访时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情绪低落、爱发脾气,睡眠差、食欲减退一月余。

个人陈述:我是一名初三学生,中考近在眼前,可我对考试越来越没有信心,每天从家里出来都非常担心,心里觉得特别紧张。平时我学习挺用功的,学习成绩也还不错,基本上都是班里的前几名。父母和老师对我抱有很大的希望,说只要发挥正常,考上重点高中不会有问题,这更让我觉得压力很大。开学到现在已经一个多月了,最近几次模拟考试,我的成绩虽然仍然保持在前几名,但我想这也许只是暂时的。最让我着急的是我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经常是不知道脑子里在想些什么就到下课时间了。别的同学都能全神贯注而我却老是走神,我真是既着急又担心。现在情绪也很不稳定,有时候为了一点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就对父母发脾气,过后自己也觉得很过分。这样继续下去的话,我的成绩很快就会掉下来的,将来肯定考不上重点高中了。一想到这些,我心里就特别难受。最近一个多月,晚上上床后老想着这些事,有时候得一两个小时才能睡着,白天无精打采,注意力更集中不起来了。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求助者和母亲一起前来咨询,穿着整洁,举止得当,说话口齿清晰但声音略小。交谈时显得有些紧张,多次欲言又止,避免与咨询师的目光接触,说话和思考时经常皱眉。在叙述过程中情绪低落,尤其是谈到中考的事情时明显流露出着急和烦躁。

母亲反映:家里各方面的条件都很一般,我和她爸爸都是工人,也没有什么学历。但孩子的两个伯伯家庭条件都比较好,有知识有地位,他们各有一个儿子。孩子从小觉察到爷爷奶奶对两个伯伯和堂兄特别偏爱,觉得对自己和父母不像对他们那么亲近。我和她爸爸从小对她要求得很严格,尤其是在学习方面。孩子很听话,也很要强,对我们说一定会好好学习的,将来一定要考上重点大学,然后争取继续出国念书,用自己的优异成绩为爸爸妈妈和自己争口气。

孩子平时很少和别的同学来往,性格比较内向,也没有什么朋友,很少参加学校的体育和娱乐活动。休息日和放学后一般都是在家学习,所以学习成绩特别好。但是最近一个多月,她回家后很少说话,有时候一个人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有时候眼睛盯着书本发呆,还经常为一些小事发脾气。

四、评估与诊断

对该求助者心理状态的评估:

1、根据划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即: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可以判断出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能主动就医,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求助者心理问题是由明显的现实因素引起的,在症状上,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躁、食欲下降等。从严重程度看,该求助者的反应强度不甚强烈,反应也只局限在对中考成绩担心的范围内,没有影响逻辑思维,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且病程只有1个多月。

根据以上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

1、由于学习压力等现实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担心、烦躁等);

2、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满一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3、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4、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

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鉴别诊断:

(1)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从严重程度看,该求助者的反应强度不是很强烈,反应也只局限在考试的范围内,逻辑思维正常,没有泛化,社会功能没有严重受损。从病程看,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2)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该求助者虽然也有焦虑情绪,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和回避,反应也只局限于初始事件本身,持续时间只有一个多月,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因素:

1、生物因素:求助者为女性,16岁,已进入青春期。

2、社会因素:家庭经济状况一般,自幼目睹父母工作及家庭经济条件与两个大伯家之间的差距;自认为爷爷奶奶因此而与她和父母感情疏远,家庭内部人际关系不甚紧密;决心以优异的学习成绩以改善家庭地位;很少与别的同学来往,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3、心理因素:

(1)存在错误认知:认为考试成绩好是暂时的,主观推断自己成绩会掉下来,肯定考不上重点高中;

(2)情绪方面,受到焦虑、烦躁、紧张等情绪的困扰;

(3)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不能正确对待考试压力;

(4)求助者从小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个性有追求完美倾向。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A.改变求助者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好只是暂时的,主观推断自己成绩会很快掉下来的错误认知;

B.帮助其认识自己当前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降低焦虑水平,使其能正确对待考试压力;

C.改善睡眠和进食。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使求助者建立积极正确的认知方式,帮助其自我成长,提高求助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结合本案例,计划采用的咨询方法及原理如下:

1、咨询方法:

(1)采用阿伦.贝克的认知疗法,纠正求助者的不良认知,促进自我成长;

(2)对其情绪及行为表现予以阳性赋义,进行积极的心理调整,增强自信心;

(3)进行放松训练,缓解焦虑情绪,解决睡眠差问题。

2、咨询原理:

贝克指出认知歪曲导致的错误假设与误解的系统推理错误分别为主观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概括、夸大和缩小、个性化、贴标签和错贴标签和极端思维。 贝克提出了五种具体的认知治疗技术,分别为识别自动性思维、识别认知性错误、真实性验证、去中心化、忧郁或焦虑水平的监控。其中真实性验证是让求助者认识到他原有的观念是不符合实际的,并能自觉加以改变。这是认知治疗的核心。

认知疗法以当前为关注点,所以一般都是简短的,治疗目标包括缓解症状,帮助求助者解决他们最紧迫的问题,以及教给求助者防止复发的方法,近来,CT疗法中的无意识,情感以及存在成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在本案例中,咨询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主要包括:

1、求助者的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2、求助者的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适合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3、求助者的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4、咨询师的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5、咨询师的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6、咨询师的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职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咨询的时间与费用:

1、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50分钟。

2、咨询收费:每次100元人民币。

七、咨询过程

1、评估诊断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第一次咨询:

(1)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

(2)初步建立咨询关系;

(3)明确主要问题;

(4)布置咨询作业:回顾自己小学和初中在学习方面取得的成绩,增强自信心。

本阶段咨询关系初步建立;明确了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2、心理帮助阶段

第二次咨询:

(1)进一步加强咨询关系;

(2)反馈咨询作业:求助者认识到曾经取得的成绩,承认自己是有能力的,对自己有了正面评价;

(3)改变求助者的错误认知,使其认识到几次模拟考试成绩都不错,不会完全是偶然因素,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实力赢得的;

(4)鼓励求助者与父母、老师和同学多交流沟通;

(5)指导求助者进行放松训练,学会进行肌肉和情绪的放松,通过学习和掌握呼吸调节,放松全身肌肉来消除杂念,缓解情绪;

(6)布置咨询作业:反复进行放松训练,改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同时改善睡眠状况。

第三次咨询:

(1)反馈咨询作业:目前求助者心情较平静,注意力不集中有所改善,睡眠状况较以前提高;

(2)改变求助者的错误认知,使其认识到自己对学习成绩会掉下来,肯定考不上重点高中的主观推断是不合理的,还有足够的时间和潜力,争取中考取得好成绩;

(3)指导求助者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降低焦虑水平,增强自信。同时要正确面对焦虑,认识到一定程度的焦虑是保持和激发较好学习状态的动力;

(4)布置咨询作业:练习积极的自我暗示,巩固放松训练成果。

本阶段经过两次咨询,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焦虑减轻,情绪好转。

3、结束与巩固阶段

第四次咨询:

(1)反馈咨询作业:求助者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明显改观,使人感到精力充沛、自信、乐观;

(2)进行总结,巩固咨询效果;

(3)结束咨询。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咨询,基本上消除了求助者由于考试压力引发的情绪反应,心理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自信心增强,能以正确的心态面对考试压力。

八、咨询效果评估

1、前三次咨询结束后进行阶段评估,求助者情绪问题逐步得到缓解。

2、咨询结束后总体评估:

(1)该求助者自我报告情绪好转,焦虑减轻,注意力集中。

(2)求助者恢复到以前的勤奋好学状态,学习成绩比以前更好。

(3)家人同学反映求助者情绪有明显好转,更加自信,开朗。

(4)咨询师通过回访,了解到咨询基本目标已实现,改善了求助者的情绪状态。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xx年8月第一版

[2] 郭念锋. 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北京:民族出版社,20xx年8月第一版

[3] 郭念锋. 心理咨询师(二级技能),北京:民族出版社,20xx年8月第一版

 

第二篇:初中生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王玉晶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类型:案例报告                      

文章题目:初中生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              

姓      名:            王玉晶                 

身份证号:       52020219811112552x    

所在省市:      贵州省六盘水市           

所在单位:     盘县红果镇亦资中学   

初中生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

单位:六盘水市盘县红果镇亦资中学   姓名:王玉晶

摘要:求助者刘某是一名初三男生,因父母离异导致其情绪低落,睡不好觉,咨询师根据求助者的情绪特征和行为特征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采用合理情绪疗法,经过4次咨询,求助者情绪基本好转。

关键词:初中生   合理情绪疗法    一般心理问题

一、一般资料

刘某,男,15岁,初三学生,身体健康,五官端正。独生子,

父母文化程度高,父亲是私营业主,母亲是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刘某从小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优秀,一直担任班干部,喜欢读书写文章,无躯体疾病,家族无精神病史。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主诉:一个月来情绪非常低落,反复想父母离婚的问题,怨恨父母。

个人陈述:从小到大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宠爱,一直认为自己很幸福,是同学们羡慕的对象,学习成绩也很优异,并且担任班干部,工作能力很强。一直以为父母很恩爱,很少看到父母吵架。一个月前,父母突然表示要离婚,让自己选择跟谁,他为此难以接受,不愿看到父母,认为他们不真正爱自己,否则怎么不顾及他的感受,于是扬言谁也不跟,自己过,让他们都搬出去,怨恨父母。后来,父母尽管不再当面提离婚的事,但父亲仍然搬出去住了。于是心情郁闷,又没有可以分忧的亲密朋友,在家里拒绝和母亲说话,但又倍感自责后悔,日渐消瘦,经常想如果别人知道了他父母要离婚的事,会不会看不起他,头疼失眠,上课经常想这件事,成绩下降。父亲知道后,打了他一顿。他因为从小没有挨过打,对父亲更是怨恨不已。坚持不上学,看着父母焦急,他很有一种报复的快感,可是情绪更加低落,心中及其难受,于是前来咨询。

三、母亲陈述:孩子从小没受过委屈,聪明活泼,学习成绩好,和老师同学都相处得不错,自尊心强,爱面子。父母当初是媒妁之言,婚后发现性格不和,但为了孩子和面子,勉强维持,以前曾经相约在孩子面前不吵架,这些年都很痛苦,貌合神离,最近老公初恋的前夫病故,老公旧情复燃,决定重新寻找幸福婚姻,提出离婚。她欣然应允,就是孩子问题棘手,决定让孩子自己做主,但没有想到孩子不能接受,造成孩子情绪不稳定。和孩子沟通不成,万分焦急无奈之际,与孩子协商来咨询。

四、咨询师观察到的情况:求助者衣着整洁,神情郁闷,情绪低落,在谈到父母问题时,忧虑重重,满心怨恨。

五、评估与诊断过程

1. 评估依据:(1)求助者父母离异,因不能理解父母离异的事件而产生的内心冲突,从而影响了学习,其冲突是常形的;(2)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一个月以上,两个月内仍不能自行化解;(3)始终能维持正常生活、学习,但学习效率下降;(4)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是父母离异事件,没有泛化。

主要表现为:

(1)反复想父母离婚的事情,有怨恨情绪;

(2)不愿上学,害怕同学知道后歧视自己;

(3)情绪低落,睡眠不好,悲观。

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1)生物因素:15岁,男 ,青春期

(2)社会因素:父母感情破裂 没有分忧的知心朋友,缺少社会支持。

(3)心理因素:求助者自幼得到老师家长的宠爱。个性追求完美,一直有认为父母婚姻美满才是爱自己,父母离婚会被别人歧视等等的不合理的认知。

2.诊断:对该求助者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3. 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性心理问题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主客观世界统一,自知力完整,主动就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心理问题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心理问题。

(2)与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相鉴别:(1)按照许又新教授的评分标准,求助者的病程不到三个月,记1分,求助者的精神痛苦程度为中度,记2分,社会功能轻度受损,记1分,总分4分,小于6分,神经症的诊断不成立。(2)冲突是由父母离异引起的,是常形冲突,有明显的道德性质,可以排除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初始反应强度强烈,而本案例反应强度并不强烈,严重心理问题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本案例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内,对学习没有产生较深的影响,其情绪只限于父母离异,没有泛化,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六、咨询目标的确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经与求助者协商,初步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1)帮助求助者降低情绪反应,改善睡眠;

(2)帮助求助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和父母关系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帮助求助者包容生活中的不完美,修正一些绝对化的要求和过分概括、糟糕至极等不合理的认知,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心理素质。

七、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1)主要咨询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他认为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

这种疗法旨在通过纯理性的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

适用原理:合理情绪疗法对年纪较轻,领悟力较高的人效果明显,来访者符合要求。

(2)合理情绪疗法的操作过程

a心理诊断阶段

咨询师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他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的诱发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初步分析。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寻找求助者问题ABC的过程。

b领悟阶段

咨询师帮助求助者领悟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使求助者真正理解并认识到,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认知来改变情绪。

c修通阶段

这一阶段是合理情绪疗法中最主要的阶段。咨询师可以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即所谓“产婆术式”的辩论技术。也可运用“黄金规则”来反驳求助者对别人或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等不合理信念。

2、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

(1)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A、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B、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C、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A、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B、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C、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D、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E、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A、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B、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C、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2)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A、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B、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C、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A、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B、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C、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A、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B、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C、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D、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之求助者。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60分钟,咨询次数4次

咨询费用:免费

八、咨询过程

1、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A、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B、心理干预阶段;

C、结束与巩固阶段。

2、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时间:20##年4月10日

目的:

A、了解基本情况;

B、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C、确定主要问题;

D、探询改变意愿;

E、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A、填写咨询记录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B、摄入性谈话收集临床资料,探询求助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C、确定咨询目标

D、向求助者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模型(ABC模型)

E、请求助者根据下列表格的模式,尝试把自己所有的问题都表示出来:

诱发事件A:父母决定离婚

不合理信念B:我家庭本来很完美,他们不应该离婚,他们不爱我了,他们很虚伪。

不良情绪C:心烦、失望、郁闷、悲观、怨恨

合理信念B:父母不相爱,可以离婚,因为某种原因不离婚,那才是虚伪。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幸福

F、布置家庭作业强化求助者对ABC之间关系的理解

——告诉求助者,家庭作业是咨询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自己的问题思考得越认真、全面,咨询的效果就会越好。

第二次咨询:时间:20##年4月17日

目的:

A、加深咨询关系

B、继续寻找和确认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

C、帮助求助者领悟自己的问题与不合理信念的关系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A、反馈咨询作业:求助者很认真地列出了自己的许多不合理信念,但涉及此次情绪问题的不合理信念并没有完全列出;同时,求助者的情绪反应仍比较强烈,一提起父母离婚的事情还是怨恨、失望,咨询师表示理解与接纳;

B、要求求助者进一步详谈平时家庭生活琐事,回忆父母曾经有过的冲突,重新认识父母关系的实质,打破他认为父母关系一直很完美的不正确认识,打破家庭这些年一直幸福的假象,从深层次上挖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C、要求求助者进一步详谈父母平时对他的言行,回忆父母这些年为他做过的事情,打破求助者认为父母不爱他的错误理念,打破求助者过分概括和绝对化要求的错误思维框架,目的仍然是帮助求助者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帮助求助者减少或消除情绪困扰。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求助者找出自己更多的不合理信念:

a、存在“绝对化要求”:如“他们为了我不应该离婚”,“我的父母应该完美无缺”“我的家庭应该是完美的幸福的”。

b、存在对生活事件“过分概括”:如“父母离婚就是不爱我了”“如果离婚他们以前的恩爱是假的”“如果离婚他们就是虚伪的”。

c、存在糟糕至极的不合理理念,如:“觉得父母离婚就天塌下来了,从此会被同学看不起”,过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D、要求求助者对上述列出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认真思考,目的是为了帮助求助者把注意从过分关注自己的情绪和诱发事件转移到关注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上来,并领悟自己的问题与不合理信念的关系。       

E、要求求助者与父母就他们的婚姻进行沟通,帮助求助者了解父母婚姻的实质。

第三次咨询   时间: 20##年4月24日

目的:

A、帮助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不合理信念

B、帮助求助者建立合理信念,减轻或消除情绪困扰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A、反馈咨询作业:求助者与父母进行了认真交谈,得知父母的婚姻并不是像他所认为中的那样完美,当初他们那个年代大多是媒妁之言,他们彼此不很了解。又赶上当时父亲因为大学毕业和初恋女友分开在两地,女方父母不同意他们的婚事,父亲失恋痛苦中,经别人介绍认识了母亲,母亲是事业型女人,很多应酬,常常顾不上家庭和孩子,父亲婚后很不满意,但两人都是对家庭和孩子责任心很强的人,一直在努力适应对方,又都是知识分子,为了孩子和面子也尽量不吵架。交谈结果对求助者触动很大,并表示对于上次所列出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过认真思考。

求助者的情绪反应强度降低,但仍然怨恨父母离婚

B、针对上次列出的不合理信念,咨询师运用“黄金规则”与求助者进行商讨与辩论,让求助者分清合理与不合理信念,并帮助他学会以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

C.下面是咨询师与求职者的一段咨询谈话:

咨询师:你说父母既然生了你,就必须爱你,爱你就不应该离婚,是这样吗?

求助者:是

咨询师:父母生了你,就必须爱你;你是父母的儿子,你就一定爱他们,对不对?

求助者:嗯

咨询师:父母不相爱了,生活在一起很苦恼,为了你,不得不继续没爱的婚姻,你这是爱他们吗?

求助者:是啊,我也这么想过,可是如果他们爱我,就不应该离婚,否则同学们会瞧不起我的。

咨询师:有一个关于人际交往的“黄金规则”,就是“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你对父母的爱符合这个规则吗?

求助者:(沉默)

咨询师:我们可能无法做到别人要求我们必须做到的事情,那么我们也无法要求别人必须为我们自己做到什么。

求助者:好像不是一回事……

咨询师:其实你把这个规则用反了,我们将这类想法称为“反黄金规则”:我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应该如何对待我。我不管你们相不相爱都爱你们,你们也应该相不相爱而因为我不离婚,因为不离婚就是爱我的唯一表达方式,对不对?否则就是不爱我,你就会越想越恼火。

求助者:的确是这样,看样子,我确实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

咨询师:看,你的不合理信念又来了,刚才那个是对别人,这个却是你自己的。谁说你不该有这样的想法?类似的想法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但是我们要学会把对别人“必须”“应该”做到的事情换成“希望”或“想要”。这样,当我们不希望或不想要的事情发生时,我们的情绪就会仅仅是一种失望,而不是过分强烈地怨恨自己或他人......

D、经与求助者进行商讨与辩论得出如下合理信念:

 a、父母的婚姻并非完美无缺,实际上他们俩之间的关系一直有很深的裂痕,只不过是为了他勉强维持在一起,即使没有父亲初恋女友的出现,婚姻也很难维持下去了。

 b、父母都人到中年了,人生短促,父亲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母亲都能理解,我又为什么不能呢?

c、父母这么多年维持一直幸福的假象,一方面是为了面子,更重要的是因为对我的爱,怕伤害到我,并不是虚伪。

d、父母为了给我一个温暖的家已经忍受了这么多年的痛苦,我应该感谢他们,而不是怨恨。

e、周围也有的人父母离婚了 ,我并没有看不起他们。所以同学们也不会看不起我。

E、布置咨询作业

——要求求助者将原来列出的不合理信念与此次提出的合理信念列表一一对比,并进行认真思考;

——确认自己情绪比较稳定后,与父母沟通一次,尊重他们的选择。

第四次咨询:时间:20##年4月30日

目的:

A、巩固咨询效果

B、结束咨询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心理测验

过程:

A、反馈咨询作业:求助者经过认真思考后,与父母沟通一次。父母很感动,感觉他真的长大了,并对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向他表示道歉,父母也表示尊重他的意见,如果他实在不能接受离婚的事实,他们可以重新考虑。最后看到他真的转变了,父母决定还是离了,他虽然不愿,但可以尊重父母的感情,希望父母能够真正的幸福。

求助者的情绪有些起伏,但显然和初始时的负性情绪有本质区别,属正常反应。

B、在对求助者进行正面积极鼓励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求助者将此次的认识转变扩展到生活的其他领域中;

C、鼓励求助者自己走出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障碍,明天起开心上学去,指导求助者深刻领会“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的含义。

测验:做SAS测验,标准分为40分。

    做SDS测验,标准分为 32分,基本结束咨询。

九、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己的评价:“我的情绪现在已经基本平静下来了,我知道我该怎么做了”;“我能正确看待父母感情问题,做到尊重父母的选择。”“睡眠也还可以了”。

2、咨询师的评估:经过回访和跟踪,发现父母离婚后他跟着母亲,父亲经常去学校看他,相处还好,咨询已经基本达到近期的具体的目标。

3、心理测验评估:结束心理咨询前,经测验求助者的SAS测验得分40分,说明焦虑情绪基本消失; SDS测验得分32分,说明抑郁情绪消失。

在本案例中咨询师根据求助者所存在的一般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治疗,通过四次的心理咨询,使求助者的情绪发生了改变,睡眠得到了改善;同时用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改变了求助者的认知。咨询效果咨询师和求助者都比较满意。对于远期的目标,求助者愿意自己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年8月第1版。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年8月第1版。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年8月第1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