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赏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中英姓名文化内涵的探究

2 论疯女人形象对小说简爱所作贡献

3 诸神形象折射中西方价值观不同

4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

5 论英汉数字习语的差异及翻译

6 论广告英语的人际沟通功能

7 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适者生存”在《热爱生命》中的运用

8 跨文化营销策略研究--以宝洁为例

9 论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10 从美国新闻理念的发展看例外主义的嬗变

11 中英文称谓语的比较与翻译

12 埃德娜: 一个孤独的女战士——解读凯特肖邦的《觉醒》

13 An Appeal for Oedipus Rex

14 不温不火,绵里藏针——分析《格列夫游记》的讽刺意义

15 商业意识对美国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

16 欧美电影对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的影响

17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现象

18 浅析《双城记》中狄更斯的浪漫现实主义

19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现实元素

20 中西方传统习俗的对比研究——出生礼,婚礼,葬礼

21 英汉音节结构对比

22 论哥特式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应用

23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人物原型分析

24 环保宣传语翻译中的文化介入

25 从时代背景看《唐璜》中个人主义到人道主义的升华

26 《雾都孤儿》中的童话模式解读

27 Where Should Gone With the Wind Go?——Study on The Disputes Among Critics of Gone With the Wind

28 论“成长的烦恼”中的美国家庭文化

29 英汉死亡委婉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分类对比

30 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中的对比艺术

31 哈代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论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体现

32 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

33 扼杀在萌芽中的期许— “一小时里故事”中的女权渴望

34 从《通往雨山之路》看美国印第安文化的逐渐衰落

35 中西方祭祀文化之异同

36 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及应对策略

37 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技能

38 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听力学习

39 等效原则视角下的汽车商标中译探析

40 从《简爱》和《达洛维夫人》浅谈女权主义的发展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41 A Survey o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of English Major

42 以《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为例试析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语”现象

43 从顺应论角度看劳伦斯小说中关于心理动机的语码转换

44 论<<禁食与欢宴>>中乌玛的觉醒

45 The Proble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46 正面解读《名利场》中的蓓基-夏泼

47 从意象看《喜福会》的主题

48 《魔术与童年》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对比研究

49 英文商业广告中的常用修辞格--以《商业周刊》为例

50 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

51 翻译的对等性研究及其应用

52 The Developments of Marriage View over Three Periods in the West

53 浅谈交际教学法在中学课堂中的问题与对策

54 论《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兼容

55 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语音差异研究

56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社交礼仪的对比研究

57 从《荆棘鸟》中三个女性形象解读女性主义发展

58 从基因学的角度看多义词的词义关系

59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Stuttering in The King’s Speech

60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61 绝望而不言败的抗争——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

62 论跨文化因素在跨国企业管理中的影响作用

63 关联理论视角下幽默的英汉翻译

64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人的性格差异

65 英汉委婉语及其相关文化心理解读

66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 of the Year, an Editorial in the Time Magazine

67 Maternal Love in The Millstone

68 中英道歉语的比较分析

69 论《等待戈多》中的荒诞与象征

70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读《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71 论《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

72 中美学校教育对比——学生个性发展方面

73 语言艺术与目的性操纵的杂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74 浅论美国文化霸权的确立

75 中英广告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76 从读者接受理论看《达?芬奇密码》的成功

77 An Analysis of the Family Membership In Death of a Salesman

78 Interpretation of Qian Zhongshu’s Sublimation Theory

79 论《苏菲的选择》中的悲剧性冲突

80 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研究

81 Double Vision in Characterization in The Great Gatsby

82 浅谈商务英语于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83 英汉绿色词对比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84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ulture in Kung Fu Panda

85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86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

87 论简?奥斯丁《理智与情感》中两姐妹的成长

88 英语汉源借词研究

89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estern Knight and Chinese Knight in Idylls of the King and Eight Heavenly Deities

90 英汉颜色词隐喻的认知比较与研究

91 Hemingway and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92 英语幽默的认知语用分析

93 《闻香识女人》角色分析

94 中文古诗词叠词的研究与翻译

95 商务英语信函词汇的特征

96 View Chinese and Western Love from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and Romeo and Juliet 97 任务型教学中策划对高级英语学习者写作任务完成效果的影响

98 论英语奢侈品牌的文化及其翻译

99 浅谈西方情人节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00 分析狄更斯成长小说的主人公

101 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对比研究

102 关联理论在公示语英译中的应用

103 从美学角度浅析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首》——“意音形”三美论

104 对比研究中西文化中的委婉语

105 Study of English Borrowing from Chinese

106 英语中无意歧义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107 从许渊冲“三美论”看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不可译和创造性再现

108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

109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ohesiveness

110 外贸函电写作中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

111 An Analysis of Racism in Of Mice and Men

112 论《教授的房子》中圣彼得教授对自我的追求

113 影视字幕翻译原则——从文化角度进行研究

114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

115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

116 对狄金森诗歌中四个主题的分析

117 《永别了武器》悲剧特征的分析

118 “自我”的迷失与重构:论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开题报告+论文 )

119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

120 叶芝:无望的爱情,多变的风格

121 从《喜福会》母女代沟看中西文化冲突

122 任务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23 我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

124 跨文化交际中的商务礼仪

125 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浅析

126 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观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27 《永别了,武器》中的自然象征意义

128 仿拟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

129 目的论指导下的广告意译

130 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语

131 从目的论角度看英语电影片名翻译——以基本颜色词为例

132 The Rose in the “Heights”—An Analysis on Catherine’s Personality in Wuthering Heights 133 Analysis of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134 以迪士尼为例分析美国文化在全球扩展这一趋势对其本身影响

135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翻译

136 浅析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

137 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的流利度

138 浅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元素

139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the Symbols Which Reflect the Emotional Keynote of Wuthering Heights

140 从《麦田里的守望者》看霍尔顿的摇滚情结

141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aintings’ Titles--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rtistic Concept under Three Beauties Theory

142 从寂寞到超然—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中书信体的内心独白

143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

144 《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145 生态视角下解读《荒野的呼唤》

146 Analysis on the Withdrawal of Feminism in The Great Gatsby

147 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规避

148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49 论标示语汉英翻译中的等效问题

150 论宋词词牌名的翻译

151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

152 从核辐射报道看英国报纸行文的语言特征

153 英汉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

154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翻译

155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156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性格特征

157 埃德加爱伦坡哥特小说中的死亡主题探索

158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s-and-Daughters-in-Law in China and the West

159 对中英组织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研究

160 Ethic Values about Marriage and Sex in the Bible

161 从《红字》看霍桑的道德思想观

162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迁移

163 浅析《飘》中女性主义的萌发

164 肢体语言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

165 浅析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应用

166 英语幽默语的语用研究

167 国际商务合同的用词特点及翻译

168 英语抽象名词和物质名词的数概念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69 礼貌策略的英汉对比研究—以《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为例

170 中英寒暄语委婉语的文化差异对比

171 《善良的乡下人》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172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

173 How to Avoid Chinglish on English Writ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174 An Analysis of the Limitations in Charles Dickens’ Critical Realism Reflected in Oliver Twist

175 Symbolism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76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

177 《远大前程》的叙事技巧

178 浅析影视翻译中字幕和配音翻译的差异

179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汉动物词语研究

180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 Names

181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爵士乐时代的新潮女郎

182 隔离与异化: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人际关系研究

183 《老人与海》中的孤独

184 An Analysis of Tragic Consciousness in A Farewell to Arms

185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师课堂角色研究

186 浅谈《欲望号街车》所阐述的欲望

187 从生态批评角度看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

188 中西餐桌礼仪中的文化差异

189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旅游宣传资料的汉英翻译

190 比较“迷惘一代”与“垮掉一代”

191 英语复合名词的认知语义研究

19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v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tagonists’ Characters in Great Expectations

193 从理解文化角度翻译英语习语

194 《乱世佳人》中的清教主义思想解析

195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196 汽车广告翻译浅析---论消费者心理差异对汽车广告翻译的影响

197 超验主义和美国个人主义

198 爱情,悲剧和战争——《永别了武器》关键元素的分析

199 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转换

200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赏析

 

第二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评论研究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新批评;解读英美新批评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英美崛起并曾盛极一时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虽然后来在西方文艺思潮成加速度发展,新论迭出的时代逐渐式微并最后几近销声匿迹,虽然它也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公平地说仍不失为一种很有价值,值得推崇的批评方法。新批评的文本中心,它对文本分析的特别强调,应该说是很有道理的。笔者认为,这一方法并不过时,对我们吃透原作有极大的帮助。本文拟利用这一武器,对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下简称《哈》) 作一尝试性解读,以期更好地了解该作品的价值。

新批评对一部文学作品进行批评,主要的一个策略便是对文本作精细的阅读。当然,任何的文学批评,都要以细读作品为前提。但新批评却有所不同,而是异乎寻常地细,可谓精细入微。阅读时,批评者需认真关注作品的内在构成与本质特征,从诸如反讽、语调、语义含混、象征、神话、张力等一些重要的批评范畴着手,对作品进行把握、理解与描述,揭示作品的意义。本文拟就这几个方面逐一讨论,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诠释。

“反讽”原为一种修辞术,也就是指我们说话时真正的意思与我们所说的话正好相反,也指事情的发展结果与我们原先的期望和预料截然不同。主要有两种:词语反讽与情境反讽。在《哈》中,我们首先强烈地感到作品的反讽并惊异于作者对此手法娴熟的使用。不仅是词语反讽,亦有情境反讽。它们对表现、强化小说的主题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哈克独具特色的言辞常常是反讽的,例子比比皆是,一开篇就扑面而来。如“道格拉斯寡妇收我做她的干儿子,说是要教我怎样做个文明人。”联想到主人公在她家所受到的种种约束、限制与训诫,我们知道这所谓的“文明”实在值得怀疑(不外乎站要直,坐要正,吃饭要准时,饭前祷告,饭后读经等) ;哈克想抽烟,寡妇不允许,说是坏习惯,但“她自己就吸鼻烟;当然,那不要紧,因为那是她自己吸”;在同吉姆谈到什么“国王”、“公爵”等统治阶级、贵族阶层人物时,哈克最后议论说“, 皇帝到底还是皇帝,对他们得尽量包涵”,但实际上他真正要说的是,“他们是一群非常混帐的东西”;而在谈到所谓的绅士时,他评论道,“格兰吉弗德是个绅士,你知道。他浑身上下都是个绅士;他的全家也是。正像俗话说的那样,他的出身很好??”。所有这些反讽,把当时南方社会那虚假的文明,束缚人的规矩礼数,可笑的社会等级制度等轻轻松松地揭了老底。值得指出的是,作者在提到文明时,还有意把“civilization”以及它的动词形式“civilize”拼写成“sivilization”与“sivilize”。尽管这样做的目的表面上是为了表明主人公的文化程度低,对这个单词不熟悉,但这恐怕并不是唯一的目的。作者似乎还要表明主人公与他所在的那个社会的文明的隔膜与陌生,或者说对其所代表的价值观以及它的实质表示质疑甚至鄙弃。

主人公与吉姆的整个逃亡具有情境反讽的意味。两个人,一老一少,一个黑人,一个白人,年龄不同,肤色各异,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寻找自由,但却出于不同的原因。吉姆为的是要逃离万恶的蓄奴制,改变被奴役的命运,哈克则是为了要摆脱那制约他、禁锢他的“文明”。然而,在逃亡的过程中,他们并没有得到所要找的自由,相反,却失去了原有的自由。他们不得不躲躲藏藏,昼伏夜出,惟恐撞上任何人,但后来还是被迫和两个骗子搅合在一起。有时,吉姆实际上彻底地失去了自由:遇上人群时,为了遮人眼目,他们把他实实在在地捆绑起来,声称他是逃跑后被抓住的黑奴,他们正把他带回原地,予以惩罚。就连哈克也好不了多少,有时甚至失去了自我——不得不扮成个小姑娘出去打探情况。最后,哈克不过是兜了个圈子又回到从前的状况,而吉姆则被骗子们出卖,关押在菲尔普斯农庄。这一切,似乎是要表明,南方的那个社会,旧势力是强大的,个人的反抗与各种努力是徒劳的,或者至少说是很难的。吉姆最后的自由还是得益于沃森小姐的一纸遗书,归功于她的恩赐,是她在遗嘱中写明她去世后她的所有奴隶将获得解放。 同样,哈克所走过的心路历程亦具有反讽的味道。他是一个十来岁的流浪儿,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也承认自己没有教养。对于他所生活的那个文明社会,他常常觉得它是对的。它的规矩、礼数、道德准则、法律等都是那个社会所应该有的。违背这个社会的礼数、道德是错的,而帮助黑奴逃跑则更是犯法的事。然而,经过几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还是决心帮助吉姆,承认自

己甘愿堕落成坏孩子,甘愿死后“去那坏地方”(下地狱) 。可是实际上,我们明明在这里看到主人公所做的一切都完完全全是对的,错了的是那个所谓的文明社会。

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角度给予作品独特的语调。这是一个十三四岁顽童的语调,它给作品至少带来了如下几样好处,从而使之比作者的前一部姐妹作品《汤姆·索耶历险记》要远胜一筹。首先是故事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孩子虽然顽皮,缺乏“教养”,但同时却又是那么活泼可爱,不谙世故,让人明白无误地感受到他的天真与诚实。他虽然有时骗人,撒谎,甚至偷窃,但我们知道那是为环境所迫以及出于他处境的需要,也是他作为一个不懂世事的孩子行为莽撞不加考虑的表现。他对此也从不避讳,从不掩饰,并且不原谅自己。他对自己是客观的,真实的,而正是这种对自己客观真实的态度,让我们感受到他这个人的真实以及他的叙述的可信。

瞧瞧他的讲述,充满了自信与真实:你要是没有读过一本名叫《汤姆·索耶历险记》的书,肯定会对我一无所知,但这没关系。那本书是马克·吐温先生写的,他说的大部分都是真的。有些事情他夸大了,但他说的大部分都是真的。进一步来看,这一独特语调的使用以及它所赋予叙述者的真实的形象,又突出了叙述者感到与之格格不入的那个文明社会的虚伪与罪恶,从而加深了主题以及小说的批判意义。另外,它不知不觉地拉近了读者与人物的距离,让我们深入到这个十几岁孩子的内心,用他的目光看待他周围的世界,根据他的诚实的叙述对这个社会作出自己的判断。马克·吐温是位语言大师,擅幽默、讽刺,言语间蕴涵丰富,意味深长。新批评派所倡导的“含混理论”,亦即他们所关注的语义含混,表达模糊,多义等,如果拿来用之于分析《哈》这部作品,同样很适用,而且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发现与启发。仅举两例,便见一斑。一例是在主人公谈到寡妇家规矩的时候,寡妇要求家人准时上桌吃饭,“可是当大家都坐上饭桌时,你又不能马上就吃,得等寡妇把头埋下去,对着食物咕哝些什么,尽管那些食物并没有出什么问题??。”这里的画线部分自然是指祷告,但作者并不明说,而是故意造成表达模糊。其意何在? 并非我们的主人公不知道这个词(实际上他后来就多次用到) ,而是作者有意要通过如此表达来表明哈克对这种沉闷规矩与虚伪礼教的不屑与鄙视。另一个例子是在木筏的航行结束的时候。“国王”和“公爵”最后趁哈克不在,将吉姆以四十美元的价钱卖给了赛拉斯·菲尔普斯,使之重又陷入奴役。哈克非常气愤,欲帮吉姆再获自由,而又顾忌重重,为此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这里,文中这样写道:突然,我感到像是上帝的手在我脸上打了一巴掌,让我知道上天一直在监视着我,看我怎样做坏事;我是在从一个老妇女那里偷走一个黑奴,而此人从没有做过什么对不起我的事;上天一直在看着我,这可悲的事只能到此为止,不允许再继续下去了??)显然,这里的画线部分便有一个语义含混的问题。“此人”指谁? 指老妇还是吉姆? 原文是这样的:“whilst I was stealing a poor old woman’s nigger that hadn’t ever done me no harm . . . ”这里的定语从句修饰哪个词? 是“nigger”,还是“poor old woman”? 从句法上看,严格地说来,它修饰的是“nigger”,而不是“poor old woman”,就是说,是吉姆从没有做过什么对不起哈克的事,但哈克这里也许是在想这老妇人从没有做过什么对不起他的事。两种可能都有,两种解释都有道理。作者所以采用这样一个句法,造成这样的语义含混,也不是没有用意。潜台词应该是要表明:吉姆没有做过什么对不起别人的事,黑人没有做过什么对不起别人(白人) 的事,为什么白人要欺压、奴役黑人,蓄奴制何来的道理?象征作为文学创作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段在文学作品中并不鲜见,但我们不得不承认《, 哈》这部小说中的象征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那样的强烈、深刻。滔滔的密西西比河上一只木筏顺流而下,载着两个逃亡人奔向自由。那河,那竹筏,就是自由的象征,它们贯穿着整部小说,构成了小说的一个主要画面,也暗示着小说的主题。河是两个逃亡者的避难所,只有在河上,两人才脱离压迫,不受压抑;木筏是他们自由的家,只有在木筏上漂流时,他们才感到轻松自在。正如哈克所说的那样:“ ??从没有哪个家能像木筏一样。其它地方就是又逼仄又压抑,但木筏上不是。在木筏上,你感到自由自在,舒心爽快。”( P. 132) 河流与陆地(农场,村庄) ,木筏与家,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与反差。然而,可以想见的是,正如江河会有暗流与漩涡,木筏也易被冲垮一样,对自由的追求也必定会伴随着艰险,甚至有时会危险重

重——吉姆与哈克在河上的遭遇便是如此。神话原型批评者认为,文学创作与文学传统以及人类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部作品,既是独一无二的,又是与之相似的众多作品中的一部,批评家的任务就是发现它与其它作品的联系,找出其中带普遍性的原型因素与潜在的神话模式。神话原型批评强调从大处着眼,这似乎与新批评着重琐碎的细读有些矛盾,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新批评在细读时同样关注作品的这些因素。那么《, 哈》作为一部久享盛誉的文学作品,又表现了哪些神话方面的内涵,体现出哪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形态呢?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提出了“春、夏、秋、冬”四个类型的神话原型,分别关乎神或英雄的诞生和复活、成长、胜利和结婚以及死亡与毁灭。其中前两个模式应该说我们可以从《哈》中看到。哈克经过一系列的历险与痛苦的遭遇,逐步从一个天真无知、顽梗不羁的少年变得成熟起来,成为一个充满爱心、具有强烈正义感与是非感的可爱小伙,昭示着“英雄的诞生”。他对父亲的专横、道格拉斯寡妇和瓦森小姐那令人厌烦的训教与约束的反抗和逃避,以及他帮助吉姆摆脱奴役的作为,实际上意味着英雄对恶势力的战斗。吉姆被出卖后,为了解救吉姆,哈克在良心上经受了难忍的煎熬,最后决心宁下地狱也要解救吉姆于危难,这无疑标志着英雄的成长以及正义对邪恶的胜利。另外,在哈克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到美国神话的影子。当年的清教徒在腐败、混乱、罪恶蔓延的国度里感到窒息,热衷宗教的改革。遭到迫害,被迫逃离英国,远赴大洋尽头陌生的大陆时,他们期盼着能创造一个“伊甸园”般的新世界,建立一个全新的新秩序,那里没有贫穷,没有堕落,没有邪恶,民风淳朴,人人诚实勤勉,好学上进,敬仰上帝;那里平等自由,人人都有发展的机会。这是一个梦想中的理想国,人间的天堂。从这一带有伊甸园神话色彩的理念派生出美国的神话以及美国人的英雄模式,他们不受传统的束缚,富于冒险精神,自力更生,奋发向上,白手起家,靠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哈克正是这样一个具有原型意义的美国英雄,他诚实坦率,敢于冒险,向往自由,机敏务实,体现了美国人的性格特点。同时,他的故事又可看作是美国历史发展的寓言,他的成长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象征着美国这个年轻、充满活力的国家成长的过程。“张力”是新批评派那里通常用于诗歌分析与批评的一个术语,具体地说,指诗歌的“内涵”与“外延”两者之间的对立与相互作用。假如我们将此概念稍作修正,泛指文学作品的容量与蕴涵,可以说《, 哈》这部作品具有极大的“张力”。它表现了多重主题,可以有多层面的理解,如,它不仅仅是反映了反蓄奴制的主题,也抨击了宗教、文明的虚伪,可鄙的社会等级制,讴歌了自由追求等。其艺术含量之高,人们甚至可以用各种批评理论对其进行解剖:社会学的,道德学的,心理分析,新批评,神话原型,阐释学,结构主义等等。无怪乎人们普遍认为它是作者最优秀的作品。用海明威的话说:“它是我们至今所有的书中最好的作品。现代所有的美国文学作品都起源于这部书。以前没有一部作品,今后也不会有任何作品会像它一样优秀。”

参考文献

[1]Cunliffe, Marcus. The Litera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 [M]. New York: Penguin Books Ltd , 1986 :187 - 213.

[2]Ousby, Ian. 50 American Novels [M] . London :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 , 1981.

[3]Twain , Mark.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M]. New York: Airmont Books , 1962.

[4]陈厚诚,王宁.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5]赖干坚.西方文学批评方法评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6.

[6]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毛信德.美国小说史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100-133.

[8]王长荣.现代美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22-31.

[9]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