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薛城区陶庄镇中心小学语文组研课报告

20xx年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观评课研修组

研课报告

市县(区):枣庄市

枣庄市薛城区陶庄镇中心小学语文组研课报告

枣庄市薛城区陶庄镇中心小学语文组研课报告

二、研课报

枣庄市薛城区陶庄镇中心小学语文组研课报告

枣庄市薛城区陶庄镇中心小学语文组研课报告

枣庄市薛城区陶庄镇中心小学语文组研课报告

枣庄市薛城区陶庄镇中心小学语文组研课报告

 

第二篇:语文组观课报告专辑

《草莓》课堂观察报告

观察教师:姚奉菊

一、观察维度:课堂文化

二、观察对象 :曹一会

三、观察引发的困惑

1.从量上看来,教师课堂提问数量偏多,一堂课共有43个问题,平均每分钟接近一个问题。这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也让上课老师大吃一惊。教案上只写有15个问题,为什么会化解成这么多问题呢?这是困惑之一。

2.从质上来看,有效问题共有28个,占 57.14%,其中以思考型、提醒型问题为多。低效问题13个,占39.68%,主要集中在过易以及无意义重复问题上。无效问题2个,占3.2%。教师提问的有效度还是不够理想。由此我们进行假设:去掉低辣与无效问题,如果一堂课提的是36个问题,是否恰当?这是第二个困惑。

3.教师所提的核心问题并不多,共有5个,但在交流时分解成了很多小问题,平均每个核心问题要化解成8个左右。其中第二个五分钟时段原本只有一个问题,可执行教学过程中却分成了13个问题。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细小的问题来支撑一个核心问题呢?这是困惑之三。

四、观察问题解疑

1.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被观察教师口才一流,思维敏捷,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以及反应状况。整堂课课堂节奏过快,平均每分钟要提1.6个问,学生忙于应付,无暇思考,思维停留于浅表层次,无法向纵深方向发展;面对学生不够理想的回答状况,教师势必要进行诸如“再想一想?”“还有吗?”之类的不断追问与提醒,导致问题数量增加。这样不良循环,得不偿失。

2.除了提问以外,教师没有安排更多的学习形式

有效的提问可以串联起一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但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提问过于频繁,无疑会造成无效提问数量增加并影响学习效果。其实,过多的课堂提问往往会挤占其他诸如思考、朗读等有效的学习形式。课上提问数量最少的是第三个时段,因为这个时段是以学生读书感悟为主的;而提问数量最多的是第二个时段,以师生问答为主。

3.教师所提的问题含糊或者不到位

这可以分为两方面的因素:一、客观上,是由教师语言表达、知识水平、性格习惯等原因造成的。美国鲍里奇等人将“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的第一条列为“清晰讲授”,因此,教学提问的模棱两可势必影响到提问的实效性。

二、主观上,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存在偏差,致使提问低效。对教材把握不当,使得看似有效的提问成了“表面的繁荣”;有时过于分散了问题,使问题琐碎化,没有提炼出紧紧抓住课文灵魂的核心问题。

4.教师过多依赖提问展开教学过程

每一个环节,教师总是以各种各样的问题串联起来,这样导致有些问题完全可以不问或根本不是问题却要画蛇添足提出来,如答案在书上的问题,教师自问自答的问题以及学生脱口而出的问题等。

5.无法调控生成,教师点拔功力欠火候

教师处理学生的回答时由于答案与自.己的预设相悖,此时教师因缺少经验

等原因不能机智应对或者点拨不够,造成这一教学环节很难收到相应效果而反复纠缠于同一个问题无法自拔。这时教师采取的方法就是不断增加提问的数量以解决这一尴尬局面,最后的效果可想而知。而且,有些问题本来是有效的,可教师由于不会点拨或引导不当致使有效问题也不有效了。

6.学生不会提问,没有养成提问的习惯

整堂课上,教师提了这么多问题,却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的。教师充分霸占了提问的主动权,形成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可见,学生表现拘束,不会提问,不善于提问,更没有展开深入复杂的思维,因此班内也没有形成大胆质疑的习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没有帮助教师分解问题,最终所有问题汇集到教师一人身上。

五、观察建议

1.转变观念,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课堂,而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从这次课堂观察来看,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一理念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理念与实践脱节,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较为普遍。作为教师,要牢牢记住:课堂上,别忘了把自己隐藏起来,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2.改变方法,倡导学习形式的多样性

虽然课堂提问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教学形式,但不能独霸课堂,挤占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课堂时间如以声音为标志一般分为两种:一为有声时间;二为无声时间。有声时间分为师生交流时间,学生朗读时间等;无声时间分为学生思考时间、练习时间等。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辅以多种教学形式展开教学,诸如小组讨论、朗读圈注、写话训练、静思默想等。

3.研究规律,注重提问操作的技巧性

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自己,更要备学生,了解学情也是提高课堂提问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把握提问机会,在课堂实战中逐步积累经验,丰厚教学功力,学会提问,力求做到三点:(1)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2)提问面要广,不能局限于几个学生;(3)教师提问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作出调整。薛法根老师在教学中有一个与学生交流的环节,他没有将核心问题分解成很多琐碎的问题,而是在学生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时才进行适时的点拨性的提问,通过这种暗示性的提问旁敲侧击,引导学生自己思考。

4.把握教材,提高课堂问答的实效性

教师理解教材的程度对提问的有效性起着深刻的影响,提问要关注课文的关键处,要留心课文的言外之意,深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以确保提问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观察报告

刘永胜

观察对象:陈谋翠老师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观察视角一:课前准备

观察点1: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怎样准备的?

学生的课前准备主要是完成预习单。预习单分两方面内容第一方面是文学常识,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认识;第二部分内容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课前的准

备工作是熟悉课文,完成预习单。

观察点2:准备的怎么样?有多少学生做了准备?

从学生交上来的预习单看,准备情况还是很好的,绝大部分同学能较好的完成,学困生在完成第二个预习作业时有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找不到关键的语句和语言表述不够准确两个方面。

观察视角二:倾听

观察点1: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能倾听多少时间?

从课堂来看班级大部分同学都能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有2位同学没有聆听清楚老师的问题,回答的时候有偏离。如在研读分析环节,老师说一起分析,极少同学回答了其他语段。除了2名同学在课堂后半段有分心的情况其他同学都能在整个课堂认真倾听。

观察点2:倾听是学生有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人? 学生有圈划和随时记笔记的习惯,这也和班级任课老师的习惯培养是分不开的,在回应的方面有至少80%的学生能回应老师的问题。

观察视角三:互动

观察点: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行为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 课堂上学生的互动行为有质疑、讨论、分角色朗读等,这些行为很好的帮助学生融入文本,沉浸其中,对于课堂目标的达成很有帮助。这节课陈老师的朗读指导和范读也很有实效,老师先让大家按小组分角色看朗读,然后选择两组作为代表朗读。第二小组读的非常好,老师就问他们为什么这样读,学生说当时很混乱、嘈杂,通过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理清了思绪,加深了理解。

观察视角四:自主

观察点: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本节课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有28分钟左右,大部分同学都参与了,在分组朗读时部分同学参与的情况不好,不能放开了读,还有同学不参与。学困生参与的也不理想,主要还是自信心不足,不敢尝试。

观察视角五:达成

观察点:预设的学习目标达成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达成?

预设的学习目标是品读关键词句、段落,在课堂中通过学生的回答能看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已经达成。主要通过细读体验,品位精髓环节学生的回答能看出来。

《扁鹊见蔡桓公》课堂观察报告

陈谋翠

观察对象:刘永胜 《扁鹊见蔡桓公》

观课维度:学生学习

观察视角:

观察点1: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怎样准备的?

学生的课前准备主要是完成预习单。预习单分三方面内容第一方面是文学常识,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认识;第二部分内容是掌握文中重点的生字词;第三部分内容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课前的准备工作是熟悉课文,完成预习单。

观察点2:准备的怎么样?有多少学生做了准备?

从学生交上来的预习单看,准备情况还是很好的,绝大部分同学能较好的完成,学困生在完成第三个预习作业时有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找不到关键的语句和语言表述不够准确两个方面。

观察视角:倾听

观察点1: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能倾听多少时间?

从课堂来看班级大部分同学都能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有三位同学没有聆听清楚老师的问题,回答的时候有偏离。如在研读分析环节,老师说一起分析,极少同学回答了其他语段。除了2名同学在课堂后半段有分心的情况其他同学都能在整个课堂认真倾听。

观察点3倾听是学生有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人? 学生有圈划和随时记笔记的习惯,这也和班级任课老师的习惯培养是分不开的,在回应的方面有至少80%的学生能回应老师的问题。

观察视角:互动

观察点: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行为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 课堂上学生的互动行为有质疑、讨论、分角色朗读等,这些行为很好的帮助学生融入文本,沉浸其中,对于课堂目标的达成很有帮助,如在读“立有间”是读第一声还是第二声时,学生有争论,张老师通过让学生说出自己这样读的理由,让大家评判,最后确定应该读什么。这节课刘老师的朗读指导和范读也很有实效,老师先让大家按小组分角色看朗读,然后选择两组作为代表朗读。第二小组读的非常好,老师就问他们为什么这样读,学生说当时很混乱、嘈杂,通过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理清了思绪,加深了理解。

观察视角:自主

观察点: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本节课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有28分钟左右,大部分同学都参与了,在分组朗读时部分同学参与的情况不好,不能放开了读,还有同学不参与。学困生参与的也不理想,主要还是自信心不足,不敢尝试。

观察视角:达成

观察点:预设的学习目标达成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达成?

预设的学习目标是品读关键词句、段落,在课堂中通过学生的回答能看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已经达成。主要通过细读体验,品位精髓环节学生的回答能看出来。

三、观课体会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真正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有的放矢的调整、改善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通过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 充分把握学情是教师上好课的基础,张老师虽然一直任教毕业班,但在上这节课做了充分的准备,特别是对学情的把握,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包括在教学语言、媒体制作等各方面都尽可能符合预初学生的特点。所以在课堂上才能跟学生实现无缝对接,提高教学效率。

2. 预习单是提高学生课前准备效率的很好的一项措施,也是不少语文老师都在做的,但如何做好分层,如何更大的发挥预习单的效用也还需要我继续的探索。

3. 课堂上对于学生良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老师时刻关注并能坚持下去才行,这节课上学生的朗读习惯、圈画批注习惯、讨论和分组学习的习惯都比较好,这里不开老师平时的关注和培养,也是我们每一位年轻老师需要提高的。

4. 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要全面一些,对于那些学困生要更多的关注一些。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更有效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和,而自主学习的形式很多,哪一种更有效,更符合教学实际也需要我们去思索。

关注学生学习是提高我们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观他人课堂,思自己所为,要做的还有很多。

《蜡烛》教学环节的多样与和谐

杜红艳

观察对象:孙泽华《蜡烛》

观课维度:学生学习

观察视角:

本次观察对象孙泽华老师在的一堂课《蜡烛》,在八年级上课,学生人数48人。

在进入观察角色之前,认真学习了王继红导师下发的有关课堂观察学习资料,并已经对孙泽华老师《致女儿的一封信》的一堂课进行了合作观察,落实了教学环节的观察点,所以结合以往观课议课的经验,制定本次环节观察的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1、制订观察方案,做到四个确定,即确定观察主题、确定观察内容、确定观察工具、确定观察方法。我对观察主题进行了细化理解,认为观察点放在:有哪些环节构成,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文本内容,主导方式,这些环节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显性参与度(人次),学生显性参与百分比,时间,目标达成度上。2、保留一份课堂教案,对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在观察时更多地聚焦于主题。

现场阶段: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本次观察研究中,采集了整节课上教师的几乎所有环节及学生的参与、教师的主导情况,为课后做出更客观准确的分析与研究。

反思阶段:即观察之后的分析与思考。我对所有环节进行了逐一的分析,选择了有研究价值的环节进行具体剖析并进行相应的思考。

本次观察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一是个人的全程观察方法;二是采用聚焦式笔记记录方法,集中地记录课堂环节;三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四是对比观察法,观察者的观察、记录与教案、课件进行比较,发现差异,调整差距,是课堂观察报告更为客观。

(一)整理结果如下: (此处应是表格形式,请见附件显示)

环节 观察点

教学目标 文本内容 主导方式 学生显性参与度(人次) 学生显性参与百分比 时间 目标达成度(紧扣/模糊/游离)

一、解读文题,初步感知 初步感受老妇人的情感, 浏览全文 板书课题;指导与训练学生对大同社会的概括能力3分30秒 紧扣

二、品读语言,走进老妇人 品读语言,体会本文平实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特色,感受老妇人悲壮的英雄形象,理解葛云飞的宝贵品质 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人物个性,感受人物形象 引导品读,指导学生自读思考,朗读交流,深入理解 28分30秒 紧扣

三、整体把握,总结课堂 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与写作意图 文章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两段 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教师赋词 5分28秒 紧扣

四、布臵作业,延伸思考 理解作者对以老妇人为代表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友谊,老妇人无私无畏的赞美之情 比较不同记载版本 比较阅读,体会不同表达效果47秒 模糊

统计 逐层递进 由浅入深 深入思考 紧扣

(二)课堂教学环节分析: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环节1: 解读文题,初步感知】

教师创设情境,板书课题:指导了学生析读课题,由浅入深,角度新颖,学生兴趣浓厚。

继而教师要求学生浏览课文,捕捉相关信息,还原历史,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桥头堡战役的过程。

【环节2:品读语言,走进人物】

首先指导学生自读并提出问题思考:你认为老妇人是个怎样的人?你从文中哪些内容得出了这一印象?学生自读的重点则在10----41自然段中对老妇人掩埋战士和为战士点燃蜡烛场面的描写去挖掘。

然后在朗读中指导学生品味语言,让学生朗读了自己找出的语句,再现了人物形象,感受了老妇人的无私无畏。

接着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提出两个问题:(1)老妇人是个什么形象?(2)老妇人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展示了相关的二次大战的背景材料

【环节3:整体把握,总结课堂】

要求学生再读开头三段和结尾一段,整体把握写作意图。

接着老师赋词一首,《青玉案 ? 吊竹山门》残霞难掩风云幻。寇戎起,惊涂炭。城破与亡傲冷眼。将军昭勇,山河尽黯,映墨绖新染。徽钦故事长余憾,武穆壮怀凭栏叹。沧海横流旌旗展。贤良成忠,何须扼腕,九洲英雄漫。

【环节4:布臵作业,延伸思考】

要求学生比较阅读:

1、本文选入教材时进行了删改,原文的最后是这样结尾的:“这一仗深深打痛了所有中国心。康乾盛世的天朝中国,从此开始了屈辱的挨打历史。这一仗也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睛,从此将目光投向世界,踏上追寻强国富民的探求之路。竹山门呵,你是耸立在我国近代史上一座血染的划时代的大门!” 你认为那一种结尾更恰当?谈谈自己的看法。

2、比较本文与《清史稿》中对此役的记载,学习本文作者运用想象进行叙事和描写的方法。

运用比较阅读方法,比较两个译文版本用语上的差异,再读细节,感受作者对女儿深沉的父爱。

通过这些缜密的环节,学生能正确感受葛云飞悲壮的英雄形象,理解葛云飞的宝贵品质,体会语言形式与内容情感的统一,最终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达成了教学目标。

四、分析与思考

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链条的最基本组成单位。长期以来,教师只重视教学内容、教学情感、教学环境、教学语言、教学风格,而对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关注得较少。具有有效性的课堂教学环节是完善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的内涵和运用教学形式的多样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孙泽华老师的这堂课的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目标明确,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课堂,而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本解读能力:能依据文章的关键信息把握主要内容,能根据修辞手法的运用、表达方式的选用等语文知识来初步感受文本的语言形式特点。从这次课堂观察来看,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一理念还是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作为语文教师如何通过有效教学环节实现教学目标是十分重要的。刘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都需在文本的理解和深层挖掘中方能展现。这堂课目标是品读语言,体会本文平实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色,感受葛云飞悲壮的英雄形象,理解葛云飞的宝贵品质,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与写作意图。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刘老师运用了环节引导品读,指导学生自读思考,朗读交流,深入理解,指导学生又再读课文,最后教师赋词等,教师赋词既显现了老师的功底,也是有一种有效的达成目标的激励方法。

作为教师,要牢牢记住:课堂上,别忘了把自己隐藏起来,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孙泽华老师在整堂课上就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教师为指导,以对话教学为主,或交流或品读或理解或思考或比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目标明确。

2、环节多样,倡导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教学环节的紧凑缜密,均衡对称,错综曲折、比例恰当,节奏明快等多样特色,让教学形式呈现形式多样性。开始上课的教学环节,孙老师创设情境,板书课题:碑 丰碑 血染的丰碑,指导了学生析读课题,由浅入深,角度新颖,学生兴趣浓厚,营造愉悦和跃跃欲试的学习情绪。教学高潮是学生思维的兴奋点,高潮让教学环节永葆旺盛的生命力。没有高潮,教学如一潭死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深入理解,展示了相关材料连接,教师赋词一首,使课堂呈现智慧火花和崭新理解。要结束的教学环节,比较阅读,有力量,学生分辨异同,学会赏析。每一个教学环节进入学生的视野,就产生一种力量,震撼心灵的激动,产生强烈的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启迪了心智,陶冶性情,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领会文本的深层意蕴。同时刘老师设计了一个非常真实可思的环节:学生深入理解,提出两个问题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本,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获得的真正的知识,是关于真实的、永恒存在的事物的知识。

课堂环节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教学过程,课堂时间如以声音为标志一般分为两种:一为有声时间;二为无声时间。有声时间分为师生交流时间,学生朗读时间等;无声时间分为学生思考时间、练习时间等。因此,课堂环节过程中辅以多种教学形式展开教学,诸如听读理解、朗读理解、比较阅读、学生讨论等。

3、环节和谐,体现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教学目标是教学环节与整堂课的教学和谐统一的根本。一堂课就是一件完美和谐的艺术品。它是由若干个教学环节按照一定的逻辑、条理、秩序组合而成的。每一个环节与一堂课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教学环节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独特思路与学生学情的有机统一。只有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完美融合,才能达

成教学目标。如果将一盘散沙、各不相干的教学环节凑合在一起,那是课堂教学的大忌。亚里斯多德曾说过:“零散的东西不免具有偶然性,彼此之间见不出必然的互相因依的关系,结合成一整体后,偶然的就要抛开,剩下来的因素彼此之间就要见出必然的互相依赖关系,就像人体的各部分一样。”亚里斯多德将一个完整的因素比喻为人的各个部件,各因素必然互相依存,就好比语文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与一堂课的关系,它们唇齿相依,一荣俱荣,一损具损。如刘老师教学主要环节有:(1)解读文题,初步感知,教师创设情境,板书课题,指导了学生析读课题,角度新颖,学生兴趣浓厚,再来浏览课文,捕捉相关信息,还原历史,整体感知。(2)品读语言,走进人物,指导学生自读并提出问题思考,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说出感想,将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提交课堂讨论解决。相关材料连接又为学生感受英雄形象给力,强化了英雄人物的品质。(3)整体把握,总结课堂,要求学生再读开头三段和结尾一段,整体把握写作意图,接着老师赋词一首,把课堂引向了赞颂的高潮。(4)布臵作业,延伸思考,要求学生比较阅读,谈出自己的看法。这四个教学环节既自成体系,表达一个独立完整的教学内容,又逻辑密切,环环相扣,紧密配合,形成整体性。如果缺少其中一个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就会断裂,思路也不连贯,造成教学的不和谐统一。

总之,教师理解教材的程度和深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教学目标,确保了环节的紧凑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要将目标对应到环节上,用环节的有效来检测目标的达成度。如何解读文本是确立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刘老师做到了心中有数,深入把握课文实质,设计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以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导点评为主,整堂课的环节抓牢了教学目标,确实富有实效性。通过本次《蜡烛》教学环节的有效性观察报告的撰写,我对教学环节的观察对教学研究的帮助,有了更清楚了解,适当串讲、提问、讨论、展示,利用生成资源,一堂课才会因与学生心灵的碰撞而精彩,教学环节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环节的有效性才会应运而生;教学环节和谐多样,教学目标达成才会更有力量。刘老师带给我的思考,使我受益匪浅

《紫藤萝瀑布》教学观后感

胡守明

观察对象:黄菊花《紫藤萝瀑布》

观课维度:教师教学

观察视角:

本课用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以自读自学为主,先读课文初步感知,然后读宗璞的《哭小弟》,了解背景,为深入学习课文,准确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做好铺垫,再反复读课文,自己解决简单问题,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基本由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老师把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选出同学们最认可的答案作为最后答案。这样,很快就解决了这些问题:从哪几方面描写紫藤萝花?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顺序怎样?哪些写景的语句精妙?在随后的质疑问难过程中,有的同学认为,面对小弟的绝症而有“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有些不合情理,这时我设计了一个发挥学生想象力的题目: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样?有个女生说:“我会非常沉痛。”另一女生说:“赏花时可能轻松,过后又会非常难

过。”这时有个同学说:“你们的境界太低了。”于是有了一番“高谈阔论”,是关于生和死的,于是有了一番热烈的讨论。至此,学生明确了作者表达的感情是含蓄的,并不是感情不深不真。在自然明确了主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之后,又有一番对\'无止境\'的质疑。为了化解难度,我引入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生命是短暂的,又是永恒的。有个同学想起了他的哥哥的一篇作文《假如我还有十天生命》,也有的同学自然地想到了保尔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有的发言很有创意。

对这篇课文深层次的理解,主要是靠了学生的智慧,但是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不为不同的学生进行选择提供可能”的话,那课堂上的“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就无从体现了。本节课老师先给学生一些时间看书预习、独立思考,再激发他们相互纠正、相互讨论、相互评价,他们就会有话可说,并且从中学到一些自己没思考的东西,他们互相学习到的东西比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要来得深刻。还能改变学生期待老师最后给个正确答案的传统思维,形成这样的意识:哦,这些答案都是我们想出来的,并不难呀!

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年龄虽小但同样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时刻关注这一点,做好反思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做下去。

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扎实,思想很活跃,自己设臵的课堂导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没有任何“压力”的欣赏文章是他们以前所没有体验过的,觉得很新鲜,有与他人分享自己阅读心得的欲望。愿意主动去学习去思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完课文之后,他们很激动,很乐意借用这篇课文的描写手法写自己感兴趣的景物。因此我较高质量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成功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学生讨论很投入,有时没有听其他同学对文章句子分析的发言,只顾自己发表意见和看法,课堂有些乱。使学生学得更好,这应该是一切教学形式的最终目的所在。千万不要只顾让学生“自主”学习,追求形式上的课堂活跃,而乱了课堂,疏忽课堂老师的引导作用。今后的教学道路还很漫长。对于如何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更好的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兼顾课堂纪律,我将会去摸索,去总结

真正的“自主学习”,应该是从学生心底出发的。无论他们多么幼稚,只要是从他们的“昨天”走过来,就会有层次,有深度,就会留下进步的痕迹。我让学生在预习课文后再观看教材上相关的彩色图片,这种“看图说话”是他们熟悉的活动,很容易进入;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无意中感受到了作者的行文顺序和观察顺序,反馈到“说话”时自觉地讲究“叙述的顺序”,这种影响无形中也会带到写作中去。

语文教学中,不能总是拿体验说事,因为学生没有那么多的生活经历,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体验,文章中一些深奥的句子比如,“生死谜,手足情”,“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他们一时是无法完全理解的,也不必强求,老师一厢情愿的解释,效果反而不好,课堂上,我们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然后让他们借助有限的生活经历来理解这些蕴涵哲理的句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