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名词解释

1、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阐明如何去采集、整理、显示、描述、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科学,是一门独立的、实用性很强的通用方法论科学。

2、指标和标志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指标是说明总体综合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数字资料。

3、总体、样本和单位

    统计总体是统计所要研究的对象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体所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构成总体的个体则称为总体单位,简称单位。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单位。

4、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有组织有计划的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它是取得统计数据的重要手段。

5、统计绝对数和统计相对数

   反映总体规模的绝对数量值,在社会经济统计中称为总量指标。统计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之比,用以反映现象间的联系和对比关系。

6、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时期指标是反映总体在一段时期内累计总量的数字资料,是流量。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在某一时刻上具有的总量的数字资料,是存量。

7、抽样估计和假设检验

   抽样估计是指根据所抽取的样本特征来估计总体特征的统计方法。假设检验是先对总体的某一数据提出假设,然后抽取样本,运用样本数据来检验假设成立与否。

8、变量和变异

   标志的具体表现和指标的具体数值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称为变异。数量标志和指标在统计中称为变量。

9、参数和统计量

   参数是反映总体特征的一些变量,包括总体平均数、总体方差、总体标准差等。统计量是反映样本特征的一些变量,包括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样本标准差等。

10、抽样平均误差

    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之间的平均离散程度称之为抽样平均误差,简称为抽样误差。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为总体标准差的1/

11、抽样极限误差

    抽样极限误差是指样本统计量和总体参数之间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我们用样本统计量变动的上限或下限与总体参数的绝对值表示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称为极限误差或允许误差。

12、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

    重复抽样也称为回置抽样,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样本时,每次抽取一个样本单位时都放回的抽样方式。不重复抽样也叫不回置抽样,它是在每次抽取样本单位时都不放回的抽样方式。

13、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点估计也叫定值估计,就是直接用抽样平均数代替总体平均数,用抽样成数代替总体成数。区间估计是在一定概率保证下,用样本统计量和抽样平均误差去推断总体参数的可能范围的估计方法。

14、统计指数

    广义上来说,它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对比关系的相对指标。狭义上来说,它是反映不能直接相加对比的复杂总体综合变动的动态相对数。

15、综合法总指数

    凡是一个总量指标可以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指标时,将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指标固定下来,仅观察另一个因素指标的变动程度,这样的总指数就叫综合法指数。

16、平均法总指数

    平均法总指数是通过对个体指数进行加权平均而求得的反映不能直接加总的多个个体所组成的复杂总体综合变动的指数。分为两种:加权算术平均法总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法总指数。

17、时间数列

    时间数列是指同一观察现象的观察值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形成的数列。时间数列也称为时间序列和动态数列。

18、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是一种分析几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系以及它们的关系如何的统计方法。回归分析是指对具有显著相关关系的现象,根据其关系形态,选择一合适的数学模式,用来近似地表达变量见的平均变动关系的统计分析的方法。

19、时间序列的最初水平、中间水平和最末水平

    时间数列中第一个观察值称为最处水平,最后一个观察值称为最末水平,其余各个观察值称为中间水平。

20、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

    调查对象是所要研究对象的总体。调查单位是所要研究对象的个体。填报单位是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有时相同,有时不同。

21、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

   环比发展速度是以报告期水平与其前一期水平对比,所得到的动态相对数。表明现象逐期的发展变动程度。定基发展速度是用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基期水平(通常为最初水平)对比,所得到的动态相对数。它表明所观察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展的总速度。

22、经常性调查与一次性调查的区别

两者的区分是以调查单位的登记在时间上是否具有连续性为依据的。经常性调查的对象本身具有连续不断变化的特点。商品零售额。一次性调查的对象是时点现象。如人口普查。

二、简答题

1、指标和标志的区别与联系

两者的区别:(1)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反映总体单位特征的。

(2)标志可以用文字来反映,也可以用数字来表示。而指标都是用数量来表示的。

两者的联系:(1)指标是指标的汇总和综合。

(2)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两者有时可以互换。

2、统计总体的特点

(1)同质性。即总体单位都必须具有某些共同的品质标志属性或数量标志属性。这是构成总体的前提。

(2)大量性。即构成总体的总体单位数目要足够多。这是形成总体的充分条件。

(3)差异性。即总体单位必须具有一个或若干个可变的品质标志或数量标志。这是形成总体的必要条件。

3、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都是非全面调查,调查对象都是总体中的一部分

 区别:

4、统计绝对数的分类

(1)按其反映总体内容的不同分: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2)按其反映不同的时间状况不同分: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3)按其采用的计量单位的不同分: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和劳动指标。

5、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

时期指标:(1)连续记数,其值可以相加  (2)具有时间长度,与时间长短有关   (3)是流量

    时点指标:(1)间断记数,其值不可以相加,相加无实际意义  (2)不具有时间长度,与时间长短无关   (3)是存量

6、抽样技术的特点

(1)在调查单位的抽取上,遵循随机原则。

(2)以样本数据估计总体数据。

(3)以概率估计的方法对总体进行估计。

(4)在推断理论上,以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为基础。

(5)抽样误差可以计算并加以控制。

7、抽样误差的种类

(1)登记性误差。又称调查误差或工作性误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2)代表性误差。它又可以分为系统性误差和随机性误差。系统性误差是破坏随机原则造成的偏差,也是可以避免的。随机性误差包括抽样个体误差和抽样平均误差。抽样个体误差不确定,难以计算。抽样平均误差无法避免,但可以计算和控制。

8、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

(1)总体总变量值X间的差异大小。差异越大,误差越大。

(2)样本容量。样本容量越大,抽样误差越小。

(3)抽样方法。重复抽样误差一般大于不重复抽样误差。

(4)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不同的组织形式,误差不同。

9、统计相对数的种类

(1)计划完成相对数。是实际完成数与计划数的比值。

(2)结构相对数。是总体各组成部分数值与总体总数值的比值。

(3)比例相对数。总体中某一组的指标数值与总体中另一组的指标数值的比值。

(4)动态相对数。某现象报告期数值与同一现象基期数值的比值。

(5)比较相对数。某类现象的数值与不同空间同类现象的数值的比值。

(6)强度相对数。某一现象数值与另一有联系但性质不同的现象数值的比值。

10、强度相对数与平均数的区别

(1)概念含义不同。平均数=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量。强度相对数是某一现象数值与另一有联系但性质不同的现象数值的比值。

(2)作用不同。强度相对数是反映某现象在另一现象中的强度、密度或普遍程度,反映现象间依存性的比例关系。而平均数是反映总体各单位的某一变量的各个变量值一般水平的代表值。

(3)表现形式不同。强度相对数的单位多是复合单位,由分子、分母的指标单位复合而成。平均数则是和标志总量单位的一致。

(4)强度相对数分子、分母可以互换,平均数的分子、分母不可以互换,互换无意义。

11、统计指数的种类

(1)按反映对象的范围不同分:个体指数、类指数和总指数。

(2)按反映统计指标的不同内容分:质量指标指数和数量指标指数。

(3)按所采用的基期不同分: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4)按表现形式不同分:综合法总指数和平均法总指数。

12、相关关系的种类

(1)从涉及的因素多少来分,可分为单相关和复相关。只研究两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叫单相关。两个以上的为复相关。

(2)从相关关系所呈现形态来分,可分为直线相关和曲线相关。

(3)直线单相关按呈现相关关系的方向划分,又可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正相关表明两个因素的变动方向是相同的,负相关表明两个因素的变动方向是不同的。

 

第二篇:统计学名词解释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统计的产生与发展

1.统计—总括地计算;对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统计学 概括地说统计就是用数字作为语言表述事实。它有三层含义即:统计资料、统计工作、统计学

2统计资料是反映一定社会经济现象或科学技术内容的统计数字和相联系的文字分析报告。 3统计工作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采用适宜的科学方法搜集、处理统计资料的一系列调查研究过程。

3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测定、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据,以便给出正确认识的方法论科学。其目的就是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为什么?)。P8

三者之间的关系: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统计工作和统计学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理论源于实践,理论又高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统计学是统计工作的经验概括和总结,是系统化了的知识体系。

第二节 统计的基本问题

1.统计的作用 认识世界的有力武器 是治国和管理的重要手段 是科学研究的有效工具P4

2.统计的特点 数量性 总体性(综合性) 具体性

3.统计工作过程 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4、统计设计就是根据统计活动的目的,结合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对统计范围、统计指标、分类目录、资料搜集整理方法、分析要求及有关组织工作等方面所作出的整体规划。

5、统计调查就是根据统计活动的目的所确定的统计指标,把研究对象中各总体单位的某些必须了解的特征记录下来。

6、统计整理就是根据统计设计的要求,将调查资料进行审核、分组、汇总、编制统计表等科学加工处理的过程,以便清晰地反映研究总体的综合特征。

7、统计分析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以统计数据为基础,结合具体情况,运用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进行研究,肯定成绩,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根据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三节 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

1、总体:指在某种共性的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简言之总体是同质个体所组成的整体。三大特点: ①同质性 (共性)②大量性 ③差异性

总体可分为两大类:

①有限总体:指总体单位数有限而可以计数的总体(如全国人口普查)

②无限总体:指总体单位数无限不可以计数的总体(如在检验某种新工艺是否真正能够改善产品的性能的问题中)

2、总体单位:就是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总体单位。简称单位。

3、总体与总体单位关系: 总体和总体单位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统计研究的客体。都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确定的。 总体和单位是相对而言的,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范围不同而变化。同一个研究对象,在一种情况下为总体,但在另一种情况又可能变成单位。 4样本 从总体中抽取出一部分单位,作为代表这一总体的部分单位组成的集合体称为样本(或子样)。样本所包含的总体单位数被称为样本容量。其特点:样本的单位必须取自总体内部,不许总体外部单位参加。 从一个总体可以抽取多个样本。 样本的代表性和客观性。 5标志 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由标志名称+标志值组成。

标志的分类 :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 ,其表现只能用文字、语言来描述。 数量标志 :说明总体单位数量方面的特征,需用数值来表现。 不变标志 :无

1

论是品质标志还是数量标志,所有总体单位共同具有的特征(或各单位有关标志的具体表现都相同) 可变标志: 总体各单位之间存在差异的标志,这类标志称作可变标志(或称变异标志)

6变异:可变的品质标志 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 变量的具体表现就是变量值(或标志值)

变量按其取值确定与否,分为确定性变量和随机性变量。

变量按其数值表现是否连续,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

任意两个变量值之间取值有限的称为离散变量。任意两个变量值之间取值无限的称为连续变量。

7 指标 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由指标名称+指标值组成。

数量指标是反映总体范围、总体规模、总体水平的指标。质量指标是事物的性质、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指标。表现为相对数和平均数。

8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9指标与标志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指标是说明总体的,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的;指标必须能计量,而标志有可以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和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联系:指标可以由标志汇总而来;指标和标志存在着相互变换关系。(由于总体和总体单位会随着研究目的不同而变化)

10统计数据

数据的计量尺度

根据对研究对象计量的不同精确程度,将计量尺度由低到高、由粗略到精确分为四个层次: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

1 定类尺度

是最粗略、计量层次最低的计量尺度。按照客观现象的某种属性对其进行分类。这一场合的所使用的数值只是作为各种分类的代码,并不反映各类的优劣、量的大小或顺序。 2 定序尺度

是对客观现象各类之间的等级差或顺序差的一种测度。利用定序尺度不仅可以将研究对象分成不同的类别,而且还可以反映各类的优劣、量的大小或顺序。

3 定距尺度

对现象类别或次序之间间距的测度。定距尺度不但可以用数表示现象各类别的不同和顺序大小的差异,而且可以用确切的数值反映现象之间在量方面的差异。定距尺度使用的计量单位一般为实物单位(自然或物理)或者价值单位。定距尺度的主要数学特征是“+”或“–”。统计中的总量指标就是运用定距尺度计量的。

4 定比尺度

是在定距尺度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比较基数,然后将两种相关的数加以对比而形成相对数(或平均数),用于反映现象的结构、比重、速度、密度等数量关系。例如,将一个企业创造的增加值与该企业的职工人数对比,计算全员劳动生产率,以此反映该企业的生产效率。定比尺度的主要数学特征是“×”或“÷”。

数据的类型

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横截面数据又称为静态数据,它是指在同一时间对同一总体内不同单位的数量进行观察而获得的数据。 时间序列数据又称为动态数据,它是指在不同时间对同一总体的数量表现进行观察而获得的数据。

数据的表现形式1 绝对数2 相对数3 平均数

2

第二章 统计调查

第一节 统计调查概述

1统计调查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组织有计划地就某一标志向总体中的各个总体单位搜集数字资料的过程。

2统计调查的基本原则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准确性原则)要及时反映,及时预报(及时性原则) 要数字与情况相结合(完整性原则)

3统计调查的意义 统计调查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的第一阶段,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一环节。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

1普查是根据统计的特定目的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

组织原则:1.要规定调查资料所属的标准时点。2.在普查范围内,各调查单位或调查点尽可能同时进行,并尽可能在最短期限内完成3.调查项目一经统一规定,不能任意改变或增减, 以免影响综合汇总,降低普查资料的质量。

特点:第一,非经常性的调查,一般间隔较长的时间才进行一次;第二,它是一种全面调查,比任何一种调查形式更能掌握大量、详细、全面的统计资料。

2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按抽选调查单位方法的不同,分为随机抽样调查和非随机抽样调查。

随机抽样调查(概率抽样调查)

(1)定义:随机抽样调查是按随机原则从调查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然后根据样本数据去推算调查对象的总体特征。

(2)特点:第一,样本单位按随机原则抽取,排除了主观因素对选择的影响;第二,根据部分调查的实际资料对调查对象总体数量特征作出估计;第三,抽样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

非随机抽样调查(非概率抽样调查)

非随机抽样调查是指调查者有意识地或随意而非随机地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的统计方法。非随机抽样不遵循随机原则,所以一般不用于推断总体指标,其调查误差也难以事先计算。

3重点调查是从总体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用以反映总体基本情况的一种非全面调查。重点单位:是指这部分单位在我们所关心的标志上的标志总量占有绝大的比重。 4典型调查是在对调查对象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少数典型单位进行的调查。 典型单位:是它的某种数量表现最具有普遍意义,最有代表性。

5统计报表是依照国家有关法规,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以一定的原始记录为依据,按照统一表式,统一的指标项目,统一的报送时间和报送程序,自下而上地逐级定期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特点:第一,报表资料的来源建立在基层单位的各种原始记录的基础上,基层单位可利用其资料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第二,各级领导部门能获得管辖范围内的报表资料了解本地区、本部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第三,统计报表属于经常性调查,调查项目相对稳定,有利于积累资料,并进行动态对比分析。

第二节 统计调查的方法

统计调查方法 统计资料搜集方法 是指搜集调查对象原始资料的方法,即调查者向被调查者搜集答案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等。

一、直接观察法 二、报告法三、采访法 四、通讯法 五、实验调查法 六、网上调查法 P19

3

第三节 调查方案与问卷设计

1调查方案:指关于统计调查完整的工作计划。

基本内容 a调查目的 b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 c设计调查项目 d设计调查表格和问卷e调查时间和地点f调查的方式、方法 g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计划P20

2问卷设计 P22

3调查技术a自由回答法 b二项选择法 c多项选择法d赋值评价法e空位填答法 f等级定位法 g排序顺位法 h比较选择法i连线配合法P23

第四节 调查误差

1调查误差是指调查所得统计数字与调查对象的实际数量之间的差异。

种类 (1)工作误差(由于人的主观故意或失误而产生的误差,理论上它可以用某种方法加以避免) (2)代表性误差(只有在非全面调查中才有(不可避免、可减少),全面调查不存在这类误差)

2控制调查误差的办法(一)正确周密地制定统计调查方案(二)健全原始记录,完善统计台账(三)加强对统计人员的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四)加强对调查资料的审核(五)科学地抽取样本和选择典型(六)加强统计司法,严惩弄虚作假行为

第三章 统计整理

第一节 统计整理的基本问题

1统计整理: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对调查所得原始材料进行科学分组与汇总和对以往的材料进行再加工,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成为能反映事物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过程。 2计整理意义统计整理是整个统计工作和研究过程的中间环节,起者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统计调查的继续也是统计分析的基础。统计整理最后的结果就是形成各种统计表格和统计图。 3统计整理的程序 审核;分组;汇总 ;制图表P27

第二节 统计整理的审核

一、审核资料的完整性和及时性 二、审核资料的准确性 三、历史资料的审查 四、资料审查后的修正 P29

第三节 统计分组

1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志,将总体中所有单位划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P29

2统计分组的作用 划分不同的社会经济现象 说明现象总体的内部结构及比例关系 分析社会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P29

3统计分组的种类 P31

4统计分组的原则:

穷尽原则:使总体中的每一个单位都应有组可归(每个孩子都有家可归),或者说各分组的空间足以容纳总体所有的单位。

互斥原则:就是在特定的分组标志下,总体中的任何一个单位的只能归属于某一组,而不能同时或可能归属于几个组。

5统计分组的方法 P33

(1)品质分组:按品质标志分组 事物本身的属性特征;统计研究的要求

4

(2)数量分组:按数量标志分组。应注意问题:第一,分组时数量界限的确定必须能反映事物的差别;第二,应根据被研究的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采用适当的分组形式,确定相宜的组距、组限。

(A)单项式分组与组距式分组

单项式分组:用一个变量值作为一组,形成单项式变量数列。一般适用变动范围不大的离散型变量。

组距式分组:将变量依次划分为几段区间,一段区间表现为从“??到??”距离,把一段区间内的所有变量值归为一组,形成组距式变量数列。区间的距离就是组距。适用于连续型变量或者变动范围较大的离散型变量。

(B)间断组距式分组和连续组距式分组

组距式分组中,每组包含许多变量值,每一组变量值中,其最小值为下限,最大值为上限。组距是上下限之间的距离,相邻的界限,称为组限。

凡是组限不相连的,称为间断组距式分组。凡是组限相连的,即以同一数值作为相邻两组的共同界限,称为连续组距式分组。 P34

(C)等距分组与异距分组

等距分组就是标志值在各组保持相等的组距,即各组的标志值变动都限于相同的范围。凡是在标志值变动比较均匀的情况下,都可采用等距分组。

异距分组即各组的组距不相等。一般地,异距分组适用于以下几个场合:一是标志值分布很不均匀;而是标志值相等的量具有不同意义;标志值按一定比例发展变化。

6分组标志:是指将总体划分为性质不同的组的标准或依据。 分组标志选择的要求: 1、要符合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 2、必须选择最主要的标志作为分组依据 3、要考虑社会经济现象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即将总体分为几组。P32

7组数和组距 P33

8组限和组中值 P35

第四节 统计汇总

1统计汇总:即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统计资料归并到各组中去,并计算各组和总体的合计数(包括单位总数和标志总量)的工作过程。意义:揭示出总体的数量特征 组织形式:逐级汇总 集中汇总 汇审汇编 综合汇总 方法,手工和计算机P36

第五节 分布数列

1分布数列的定义 P37

2 分布数列的两个要素 P38 频数 频率

频数密度=频数/组距 频率密度=频率/组距 累计频数与累计频率

3分布数列的种类 P39

单项式数列 组距式数列(等距和异距数列)

钟型分布数列、U型分布数列和J 型分布数列

钟型分布数列分为正态分布和偏态分布数列(右偏和左偏)

第六节 统计资料的显示

1统计表 P49

2统计图 P53

5

第四章 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

第一节 总量指标

1总量指标又称绝对指标,或简称绝对数,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规模或绝对水平的综合指标。其 表现形式:绝对数

2总量指标的种类

总体总量 标志总量 时期指标 时点指标 实物指标 价值指标 劳动量指标 P61

3计算和运用总量指标应注意的问题 正确确定指标含义、计算范围、指标界限。同类实物总量指标才能相加。 使用统一计量单位。 把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结合起来使用。

第二节 相对指标

1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进行对比的比值。也称为相对数。

作用1 说明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2 把社会经济现象的绝对差异抽象化,使原来不能直接对比的统计指标可以进行对比。

表现形式 无名数 ①成数:将对比的基数化为10 ②系数和倍数将对比的基数化为1③百分数、千分数、万分数 有名数:有具体内容的计量单位的数值。单名数和复名数

2相对指标的种类 计划完成相对数 结构相对数 比例相对数 比较相对数 动态相对数 强度相对数 P65

第五章 平均指标

第一节 平均指标的意义和特点P73

1平均指标指同质总体某一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是总体的代表值,它描述分布数列的集中趋势。特点、同质性(前提)代表性 抽象性作用、可以比较同类现象在不同单位、不同地区间的平均水平。可以比较同类现象在不同时期的平均水平。 可用于研究事物之间的依存关系。 利用平均数还可以进行推算和预测。种类数值平均数算术平均数 调和平均数 几何平均数位置平均数众数 中位数 P75 P89

第二节 算术平均数

1算术平均数是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的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标志总量÷总体总量 2算术平均数与强度相对数的比较

1、概念不同。强度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总体对比而形成相对数指标。算术平均数是反映同质总体单位标志值一般水平的指标。 2、主要作用不同。强度相对数反映两不同总体现象形成的密度、强度。算术平均数反映同一现象在同一总体中的一般水平。3、计算公式及内容不同。算术平均数分子、分母分别是同一总体的标志总量和总体单位数,分子、分母的元素具有一 一对应的关系,即分母每一个总体单位都在分子可找到与之对应的标志值,反之,分子每一个标志值都可以在分母中找到与之对应的总体单位。而强度相对数是两个总体现象之比,分子分母没有一 一对应关系。

3种类 简单算术平均数 加权算术平均数P75

4权数——指在计算总体平均数或综合水平的过程中对各个数据起着权衡轻重作用的变量。可以是绝对数形式,也可以是比重形式(如频率)来表示。

5算术平均数的数学性质 P80

6

6交替标志平均数 概念:交替标志又称是非标志,它是一个只有两种答案的标志。表示形式 公式 P82

第三节 调和平均数

1调和平均数又称倒数平均数,是变量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 变量X的调和平均数是该变量的各个变量值的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简单调和平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P83 2应用调和平均数应注意问题 变量x的值不能为0。 调和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要注意其运用的条件。

第四节 几何平均数

1几何平均法是n个变量连乘积的n次根。

2适用条件适用于各个变量值之间存在连乘积关系的场合。对数正态分布或近似对数正态分布资料;等比级数资料。 主要用于计算现象的平均发展速度 也适用于对某些具有环比性质的比率求平均.

3公式:简单几何平均法 加权几何平均法 P87

4应注意的问题 变量数列中任何一个变量值不能为0,一个为0,则几何平均数为0。 用环比指数计算的几何平均易受最初水平和最末水平的影响。 几何平均法主要用于动态平均数的计算。

第五节 众数和中位数 P89

1众数是指变量数列中出现次数最多或频率最大的变量值

2中位数将总体单位的某一数量标志的各个数值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居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值就是中位数

第六节 几种平均数的关系P94

1算数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关系

2算数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关系

第七节 计算和运用平均数的原则

只能在同质总体中计算。 总平均数要与组平均数结合运用。 平均数必须同绝对数和具体事例结合应用

第六章 变异度指标

第一节 变异度指标的意义

1变异度指标又称标志变动度指标,是综合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及其分布的差异程度的指标。 作用a衡量平均数的代表性。变异度指标值与平均数的代表性大小成反比。变异度指标值(离散程度)越大,平均数的代表性就越小。b衡量现象变动的离散程度、稳定性和均衡程度。 变异度指标越小,现象变动的稳定性和均衡程度越高。c计算抽样误差和确定样本容量的依据。

2变异度指标的种类 全距 四分位差 平均差 标准差 方差 离散系数 偏度 峰度P100

第二节 变异度指标的计算

全距P101 四分位差P101 平均差P102 标准差和方差P104 离散系数P111

第三节 偏度与峰度

偏度P112、峰度P117 偏度和峰度的简捷计算及应用P 118

7

第七章 概率与概率分布

第一节 概率基础 P124

1确定性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出现(或不出现)某种结果的现象 。

2随机现象在给定的条件下不能确切预言其结果的现象 。

3随机事件及其运算

概率P124 古典概率 实验概率

条件概率 乘法公式 独立事件

第二节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P131

二项分布 两点分布 泊松分布 超几何分布

第三节 连续性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P133

正态分布

第四节 极限定理 P136

大数定理 中心极限定理

第八章 抽样与参数估计

第一节 抽样调查P143

概念 作用 特点

第二节 抽样的基本概念P144

总体 样本 参数 统计量 样本量 样本可能量 重复抽样 不重复抽样

第三节 抽样分布 P145

1抽样分布的概念 总体分布 抽样分布 样本值分布

2样本平均值得抽样分布 分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两种情况 146

3样本成数的抽样分布 分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两种情况 152

4样本方差的抽样分布 X?分布 153

第四节 参数估计P155

1概念

2估计量 估计值 点估计 区间估计 估计量的优良标准 无偏性 有效性 一致性 3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 157

4总体成数的区间估计 159

5总体方差的区间估计 160

6样本量的确定 必要样本量 161

第五节 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P162

1 简单随机抽样 抽样误差 影响误差大小的因素163

总体均值的参数估计 165

总体成数的参数估计 167

样本量的确定 168

小样本条件下的简单随机抽样 169

2类型抽样 概念

总体均值与总体总值得参数估计170

样本量的确定171各类型之间样本量分配171

3 等距抽样174 4 整群抽样 176 5 多级抽样178

8

第九章 假设检验

第一节 假设检验的意义P184

1假设检验是一种常用的统计推断方法。具体做法是首先对总体分布函数或数字特征做出某种假设,然后根据样本资料所提供的信息,在一定的概率保证下,判断假设是否合理,从而做出接受或拒绝假设的结论,达到推断总体分布函数和数字特征的目的。又称统计检验或显著性检验。类型 参数假设检验非参数假设检验特点 采用逻辑上的反证法 依据统计上的小概率原理

2抽样估计与假设检验的必然联系(一)两者存在联系。(二)假设检验可以看成是区间估计中置信区间的另一表达方式。落在置信区间外的假设判定为具有显著性差异,不能接受;而落在置信区间里的假设则不能说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不能拒绝。(三)两者考虑的问题不同,关心结论不同。

第二节 假设检验的基本思路

1假设检验的思路与程序188

2双侧检验与单侧检验189

3Z检验与t检验190

第三节 总体参数检验

总体均值检验192总体成数检验194总体方差检验196两类误差分析198

第十章 相关与回归

第一节 相关与回归的基本问题

1函数关系202

2相关关系 概念及种类202

3回归 概念与种类203

4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 联系 作用 步骤204

第二节 直线相关与简单直线回归分析

1相关图205

2简单直线回归分析 特点 简单直线回归方程205

3直线相关分析 特点 相关系数 ﹙离差平方和的分解 相关系数R ?﹚ 显著性检验209 4估计标准误差212

5相关与回归计算上的关系 回归到相关 相关到回归 213

第三节 曲线相关与曲线相关回归分析

1概念和分类215

2可现行化的曲线回归方程变换及相关指数的计算215

第四节 时间数列自身相关与回归分析

1 简单自身回归方程218

2自身相关系数

第五节 复相关与复回归分析

1二元线性回归方程221

2复相关系数

第六节 应用相关与回归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225

9

第十一章 时间数列与分析指标

第一节 时间数列概述230

1时间数列(Time series): 是指将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发展变化的某种指标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形成的数列。构成(1)资料所属的时间 (2)在一定时间条件下的统计指标数值时间数列的概念、时间数列的种类、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 作用 可以描述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的发展状态和过程。 可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趋势和速度以及掌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可以进行分析和预测。

2时间数列与变量数列的区别: (1)两者所包括的范围不同。时间数列是变量数列的一种。

(2)两者的构成要素不同。时间数列由时间和发展水平构成,变量数列由变量和次数构成。

(3)变量数列是建立在统计分组基础上的,时间数列不是分组数列

3分类 绝对数时间数列﹙ 时期数列 时点数列 ﹚ 相对数时间数列 平均数时间数列 4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

前提条件:保证同一时间数列中各项指标值的可比性。 时间长短应该可比。 总体范围大小应该一致。 指标的内容相同。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统一。

第二节 时间数列的水平分析指标

1发展水平是指时间数列中每一具体指标值,反映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或时点所达到的规模或水平。在动态对比时作为对比基础时期的水平,称为基期水平;所要分析的时期的水平,称为报告期或计算期水平。232

2平均发展水平,也称序时平均数,是指根据时间数列中不同时期(或时点)上的发展水平计算出来的平均数。233

3序时平均数和一般平均数的比较

共同点:把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差异抽象掉。 区别:一般平均数是将总体各单位在同一时间的数量差异抽象化,是根据变量数列计算的静态平均数;序时平均数是将同一总体在不同时间的数量差异抽象化,是根据时间数列计算的动态平均数。

4增长量(增减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237

5平均增长量是指逐期增长量的简单算术平均数,说明经济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平均每期增减变化的数量。237

第三节 时间数列的速度分析指标

1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238

2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239

3计算和运用速度指标应该注意的问题242 增长1%的绝对值

第十二章 时间数列预测方法

第一节 时间数列预测分析的基本理论245

1时间数列预测分析意义 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预测事物未来的前景,为各级政府和领导制定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

2时间数列的因素分析 按照影响的性质和作用形式,将时间序列的众多影响因素归结为 以下四种:长期趋势 ( Trend )季节变动 ( Seasonal Fluctuation )循环变动 (Cyclical Variation)不规则变动 (Irregular Variations )

3时间数列预测分析的基本原理 在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四种因素中,先剔除其余几种因素的影响来测定一种因素变动的影响;然后再结合起来测定各种因素变动的综合影响。结构模型:乘法模型、加法模型和乘加模型

10

第二节 长期趋势预测

1时距扩大法 248

2移动平均法249

3指数平滑法251

4最小平方法255

第三节 季节变动分析

1同期水平平均法261

2同期比率平均法

3长期趋势剔除法263

第四节 循环变动与不规则变动分析269

第十三章 统计指数

第一节 指数的意义与分类279

1指数的概念 广义指数: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变动与差异程度的相对数。包括一切动态相对数和某些比较相对数。狭义指数就是指反映由不同度量的事物所构成的特殊总体变动或差异程度的特殊相对数。

2指数的作用1反映事物变动的方向和程度(如: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反映事物在空间上的差异程度(如:消费物价地区差指数)。反映事物之间的某些比例关系(如:工农业商品综合比价指数)进行因素分析(了解原因,如销售额的变动)

3指数的分类 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质量指标指数和数量指标指数 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时间数列指数、空间数列指数和属性数列指数 综合指数、平均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

第二节 综合指数

1综合指数即用综合法加总总体各部分数值来计算的指数

2综合指数由两个因素构成 (1)指数化因素:即通过指数去反映其变化或差异程度的因素。

(2)同度量因素:即将特殊总体中不同度量的事物转化为同度量事物的媒介因素。 综合指数的计算

第三节 平均指数

1平均指数的概念285

2综合指数变形的必要性285

3加权调和平均指数286

4综合指数变形的一般原则287

第四节 指数体系和因素分析法

1指数体系287

2因素分析法的意义288

3因素分析法应用应注意的问题289

4总量指标的因素分析289

5相对指标的因素分析291

6平均指标的因素分析292

7平均指标与总量指标相结合的因素分析293

第五节 指数数列294意义和换算

第六节 常用价格指数简介296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