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调查报告

2010级临床七年制 3 班张妙妙 2010021311

随着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农村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多。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央和省市部署,我县自20xx年2月起,坚持以“二十字”方针为目标,突出“建设新村镇、培育新产业、塑造新农民”这一主题,全面启动示范工程建设。

以下是有关我先县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一、成效及做法

我县先后启动了两批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第一批确定的多个示范点到今年6月已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取得了新农村建设阶段性胜利;第二批选择的各示范村建设工程均已启动,村庄道路、改厕、下水道等硬件建设正在推进。主要做法有:

——抓村庄规划,绘就新农村建设宏伟蓝图。我县先后投入大批资金,聘请省级规划设计单位,完成全县村庄布点规划和示范自然村村庄建设规划。同时,安排建设设计部门按高中低档设计多种户型,免费提供给镇村和农户选择。另外,对有建设规划的村镇,要求县土地部门必须严格按照建设规划要求审批农民宅基地,没有规划的,在规划编制尚未完成前,一律暂缓宅基地和建房审批。

——抓凝心聚力,推进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20xx年,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第一批示范村进行以奖代补,并出台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方案,确定县直单位对示范村结对帮扶。对于第二批示范村,目前已有多个单位出资用于示范村建设。各示范自然村均组建了“五老”理事会,制定了理事会章程和村规民约,充分发挥了理事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理事、理财、监督”权力,突出农民主体地位,调动群众积极性。截止目前,全县大多数示范村都已建成水泥主干道和通户路,清理垃圾和杂草,拆除破旧圈舍及废弃房屋,示范村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抓产业发展,夯实新农村建设物质基础。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创建国家、省、市名牌农产品以及绿色食品。二是推进“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建设。三是加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抓和谐构建,解决新农村建设民生问题。一是实施村村通工程。去年建成村级水泥路数十公里。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三是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投入大批资金,改造几乎所有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并且新建校舍。四是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大力投资改造和修缮多个镇卫生院,完善农村卫生网络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县86%的农户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的状况。五是加强社会低保体系建设。提高了低保标准,发放农村特困救助资金。六是实施饮用水解困工程,解决了2万多名群众饮用水问题。七是实施清洁能源工程,建沼气池。八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全力培训,转移劳动力,是就业转移率达到新高。九是实施农机富民工程。全县新增高性能联合收割机近百台,农机总动力大大提高,并且发放购机补贴,鼓励人民机器耕作。十是实施村村通广播工程。投入大批资金,用于村村通广播工程建设。——抓乡风文明,丰富新农村建设内涵。在各村成立“禁赌协会”,加强村“红白理事会”建设,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移风易俗;开展“十佳文明家庭”、“十佳创业带头人”等评比,用身边的先进典型引导人、教育人、感化人。与此同时,本着“政府倡导、社会支持、农民自办”的原则,将民间艺人组织起来,精心培育一支支生在乡土、长在乡土、服务乡亲的文艺演出队伍,发展业余剧团。大力兴建村级图书室和文体活动室,建设农村文体活动室,建设农民科技书屋,每个书屋配备数以千计科技书籍和一台电脑。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三农”问题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薄弱领域。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为全面了解掌握新农村建设的情况,作调查如下:

一、调查情况

调查显示:一是大家认为党中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非常重要,集中体现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代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是一项利民惠民工程,大家十分盼望新农村的建设,表示愿意积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愿意投入一定资金改造自己的居住环境,愿意参加义务投工投劳,切实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二是对村镇规划不合理、环境卫生条件差、饮用水不卫生、社会治安差等现状不满意;三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科学制定村镇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治理村庄脏、乱、差,改造进村和村内道路,扶持企业和种养大户,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加大劳务输出、解决劳动就业,逐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救助等社会救助活动,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社会公共事业,营造农村平

安和谐环境;四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最缺的是资金、科技、实用技术培训、市场营销信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五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是选好村“两委”班子,积极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推进政务财务公开和完善民主管理办法,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六是大家感到最担心出现自筹资金比例过高,生活不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出现有人从中以权谋私、中饱私囊,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成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甚至出现豆腐渣工程等问题。

20xx年国家财政收入达到3万亿元,而中央财政用于同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六小工程”建设方面的资金约为293亿元,尚不足财政收入的1%。与此相对照,20xx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8万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达2万多亿元。应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转向更多地支持农村中小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代表了最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措施,是一项务实之举、惠民之举、真情之举,合乎民意、深得民心,深受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村党员群众的拥护和赞同,有了广大农民群众这股热情和力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不乏前进的伟大动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否真正有成效,重要的要看是否真正解决了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的实际问题,是否真正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片面地理解为新村建设,只对村容村貌进行整治,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工作来抓,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农民增收、群众生活改善、人民安居乐业为最终目标,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理念。因此,在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近期和中长期发展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稳步推进,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一年一年打基础、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急功近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持久力量之源,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依靠群众,尊重农民意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法宝。要把干部所想与农民所愿、上面要求与下面期盼统一起来,把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农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农民愿意不愿意、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是否富有成效的根本标准。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以及怎么干,都要由农民自己来确定,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真正把权力交给农

民,充分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健全农村工作的协调机制,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负有责任。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工作协调机制。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应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识,积极转变职能,将工作职能向农村延伸。为了避免工作中的空缺与重叠,有效促进政策的集成、资金的整合,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在各级政府中应确定一个“三农”工作的抓总部门,健全“三农”工作的协调机制。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目前,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依然存在,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城乡差距过大的根本原因,就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因此,应把完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尽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措施来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深化认识理论问题,需要认真把握政策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当前,应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真正带给农民实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只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一定会取得令人民群众满意的成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