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素质调查报告

大学生道德素质调查报告

学院:园林园艺 专业:园林高尔夫 学号:2012313314

姓名:唐加良 在当今社会,道德观念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个人生组成部分。无论你是处在哪个社会角色,道德观念都是衡量一个人品行的基本准则。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的开创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的立身素质。

如何加强当今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教育研究者必攻的难题,到目前为止关于道德修养教育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科学教育体系。当今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很多,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孩子需要什么就给什么,大多数父母忽视了对孩子们思想道德教育,造成一部分孩子自私、狭獈、唯我独尊的习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作为大学承担着培养四化建设所需人才的摇篮,在人才质量把关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人才质量关上起着重要意义。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形成的。因此,我们要在大学期间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也要学模范、创先

进,不断提高我们自身的道德修养。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 具体目标

1. 了解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

(二) 调查方法

1.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在云南农业大学本科生一、二、三。四年级进行,共发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9份,回收率89%。

2. 网上调查

二、 调查结果分析

(一)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你认为这一生应当怎样度过?”这项调查中,65%的同学认为“要不断的充实自己以便不落后于时”,30%的同学认为“应当为国家的兴盛和繁荣而努力学习”。在“你认为人生价值何在?”这项调查中,有50%的同学认为“看自己为社会所做贡献的大小”,有19%的同学认为“自我满足程度”,25%的同学却选上了“说不清楚”这一选项。

(二)关心社会问题。

调查显示:有87.5%的同学通过新闻媒体、电视、报纸等方式了

解社会问题,也有10%的同学选了“不关注社会问题”的选项。在“国际国内形式你最关心的问题”这项调查中,有50%的同学选择了“政治、军事形势”这一选项,有31.25%的同学选择了“经济、科技发展情况”,有12.5%的同学选择了“文化教育方面”。在“你认为目前中国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一项调查中,有43.75%的同学认为是“政府官员和企业领导的腐败现象”,有25%的同学认为是“诚信危机”,还有25%的同学认为是“道德失范”。

(三)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爱好方面。

在“你比较感兴趣的社团组织”这项调查中,有43.75%的同学选择“由兴趣爱好方面组建的社团”,有31.25%的同学选择“老乡会之类的社团”,仅有25%的同学选择“共青团和中国共 产 党”。在“参加社团的目的是什么?”一项调查中,有43.75%的同学选择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学习知识,锻炼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有37.5%的同学选择了“作为面向社会,方便找工作的资本”。在“遇到困难你的表现”一项调查中,有96%的同学表示可以冷静面对困难。

(四)其他方面

结果显示:在个人与集体利益相冲突的时候,有84%的同学可以以集体利益为重。在“你认为公共政治课的作用”这项调查中,有50%的人选择“指导人生”,有12.5%的同学认为“可以更好的理解国家政策”,但有19%的同学认为“没有什么明显作用”。在“你认为当

代大学生的现状”这项调查中,有43.75%的同学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先进,有知识,但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有18.25%的同学认为“追求时尚,享受生活”,但是,有25%的同学认为是“混时间,混文凭”。

三、存在的问题

(一)人生观、价值观有些模糊。

大部分学生了解自己的任务,清楚现在的社会竞争情况,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同学没有明确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潜在的人生危机。

(二)素质方面有所欠缺,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

在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我们当代大学生,虽然有文化,有知识,但是我们无法很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当今激烈的竞争,那就根本无法谈及为社会做贡献、无法达到社会以及老师家人对我们的期望。

(三)对党和国家的政策了解欠缺。

对党和共青团没有浓厚的兴趣,就很难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不能很好的响应国家的号召,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让当代大学生切身的参加和体验政治活动,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

四、总结及建议

从调查得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表现良好,但仍需加强,身为年轻的一代一定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为祖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作为成人教育学院这一特殊的学院,招收的学生有他的特殊性。所以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就更严格,教师不但承担着教学任务的职责,而且也承担着育人的义务。

其次作为我们学生更应当从自身来考虑和解决问题。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当明白我们肩负的重担,应当明确我们的任务。大学阶段是我们这些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我们大学生教育者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所以我们的大学教育应当注重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们大学生自身反省,自我认识。我们应当努力学习的同时也要积极的关注社会,关注我们身边的事。在许多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应该更多的去掌握一些在社会竞争中生存的技巧和方法。我们大学生应当多多树立模范形象,提高道德修养的学习氛围,从过去全社会学雷锋,学习孔繁森等给人们的思想,来改善我们今天的大学思想教育。他们在无私奉献、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的同时,也相当于给我们的当代大学上一堂活生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课。

最后在党和国家的要求下,我们应当更好的响应国家的要求,应该更多的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不断增强我们适

应社会的能力和道德素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给社会奉献我们微薄之力,为祖国的建设努力拼搏。

 

第二篇:大学生如何在未来的就业中做好准备调查报告 2

优秀在校生职业准备调研报告

电商五班

131309038

王超凡

内容提要:随着近年各大高校扩招,全国总体就业压力严峻。对每个大学生来说,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奋斗目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大学生,准备,就业.

一、大学生对就业形式的认知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面临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有清醒的认识会对自己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的。有绝大多数人对就业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很清楚的,75%的人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75%的人认为形式正常。看来许多人对着问题诶呦偏离现实。就业形式的严峻迫使大学生在大学里努力的学习知识,严峻的形式也是大学生的学习的压力。所以,认清形势将会帮助你更好的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的素质准备

“素质”是指“着重表示人在先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致力于提高国民素质,在各个领域培养一批跨世界的优秀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该教育面向素质教育转变”。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素质准备既是未来从事职业应有的,也是在求职过程中应具备的。因此,大学生应具备以下一些素质:

1、具备“全面素质”

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处于愚昧落后的时代;而仅有科学技术,没有文化素养,人类将失去一种精神。科技与文化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两大支柱。工科大学生应具有符合现代社会文化的全面素质,即科学技术于人文素养的辩证统一。目前,大多数工科大学生变现出现在高科技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文化的相融合,或是对现代高科技的认识肤浅,幼稚,或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认识欠缺、贫乏。在校学习应试化,工作之后也很难将二者相互运用。这样,就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难以承担起发展我国高新技术锁赋予的重任。钱学森曾说,创造性思维往往在不同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叉渗透中产生,他自己就广泛猎于哲学、艺术。因此,工作大学生要全面发展,不但要掌握现在科技知识,还要培养自己的文化

修养和高贵品质,是自己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2、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之一。大学生应具有的合理知识结构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宽的专业基础知识。一个具有开拓床训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除了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有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2)具有管、贸、经、法及其他社会科学的知识。(3)大量的新知识信息储备。及时了解当今了解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以及本学科与边缘学科的相关知识。为此,高等工科院校培养工程人才要从社会主意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及未来世界的变化出发,以及人才的全面素质要求为依据,努力培养高级工程科学人才、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及高级工程管理人才。特别是由于许多工程项目都存在内部管理问题,科技向生产力转化不单纯是技术问题,同样是经济和管理问题。毕业生在求职中,懂市场经济和管理是一个很大优势。

3、锻炼较强的科学思维和创造能力

思维能力是人才整套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理工类大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最受用的一种能力。恩格斯有句名言:“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是思维着的精神。”然而,思维活动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它不仅以知识和其他智力因素为基础,还需要非智力因素(兴趣、性格、意志等)的支持,是综合因素的体现,只有强化思维训练,挖掘思维潜能,才能培养起工科大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工科大学生大学习中存在易犯的思维问题有:不完整思维、惯性思维、主观思维和一次性思维。在学习中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经常思考,学会把握本质,适应变化,养成反复深入思维的习惯。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主动性的进行培养,教师在教学时要进行学习的思维训练,千方百计地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启发思维。提高独立性和批判性能力。努力培养自己的独创意识,不惟熟,不惟上,敢于提出问题,创新除旧。开拓创新能力是人才整体素质的核心。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开拓新能力的基础。创造性能力是指善于发现和创造新事物。一个人富有创造力,就能批判地对待一切,打破旧框框,开辟新天地。工科大学生培养创造力,首先要激发好奇心理,好奇心产生求知欲,在激发出创造力;其次提倡大胆怀疑精神是培养创造力的发展前提;最后标新立异是在继承基础上的飞跃和独创,也是创造性能力的关键。

4、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体魄是从事工作的基础,充沛的工作精力来源于健康的体魄。新形势下,生活、工作节奏都不断加剧,要能适应这节奏和变化。身体和体能既能紧张工作,又善于调节放松,使身体和体能处于和谐的最佳状态,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体力。

三、择业误区和心理准备

大学生由于错误的择业心理和方式,再加上缺少择业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尝尝导致他们走向择业误区。

1、自以为是,期望值偏高。

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形势看,理科、工科类毕业生就业率相对高一些,文科类相对低一些,工科专业技术领域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要比人文社会专业好得多。据统计,工科、理科、文科三类学科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差距大约是八个百分点。许多工科大学生因此认为,

工作难找不是针对自己而言的。对一般工作有“三挑选”:一是调地点,到大城市,到经济发达地区;二是挑工作单位,到有住房,工资、奖金、福利高的单位;三是挑选有兴趣的工作。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2、互相攀比。

少数工科毕业生对社会对人生产生偏颇看法,由于每个人自身素质、综合能力、社会背景及机遇时机把握程度不同,导致部分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但这些大学生往往不正确对待,怨天尤人,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往往是拿自己身边同学的就业选择标准来定位自己,从而导致不同程度攀比心理,在此心理下,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同学的就业单位存在少许差别,就彷徨放弃,事后却又后悔不已。

3、缺乏自信,错失良机。

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不分工科大学生或因所在学校不知名,或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缺乏自信心,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往往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求才若渴的用人单位,往往不能适当地用人单位展示自身所长,甚至把自身的长处也变成了短处,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与择业。

4、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靠父母活动用关系网。

有部分工科大学生毕业生,虽然接受了几年的高等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受社会不良观念影响。有人为了留在大城市提出“要诚实不要专业”,动用自己的关系网。就业择业中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身思考来决断,而是依靠父母师长之意,进行取舍,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缺乏一个大学生毕业生应有的分析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为了顺的就业及事业上的成功,工科大学毕业生必须对自己的存在的心理误区进行适调,做好心理准备。首先要认清形势,做到心中有数。其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经实现用人制度的双向选择,主动“推销”自己,而不能等

靠、要。再次,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不要把留在大城市、端着“忒饭碗”作为首要选择,也不要只选择外企、合资企业,而要面向基层、西部,自主创业。“先就业,在择业”。最后要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逐步转为“大众教育”。工科大学毕业生只有改变以前的“精英就业”观念,树立“人职匹配”的“大众化”就业观,才有可能实现理想就业。

四、思想准备:“以天下为己任”

保罗*肯尼迪在他的名作《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提供了1750-19xx年间中国制造业产量在时间制造总量(100)中的相对份额。1750年,整个欧洲站23.2¥,美国站0.1%,日本站3.8%,中国竟占32.8%,但到19xx年中国仅占6.2%。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挨打很大程度上与科学级数落后于西方有关。新中国成立以来,老一辈科技人员为我国经济发展付出了艰辛努力,涌现出“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新的历史时期,工科大学毕业生即将活跃在生产建设的第一线,走向社会,回报祖国更要“以天下为己任”。

1、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司马光:德者,人才帅之;才者德之资也。“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在他以后参与的一切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中起着灵魂、动力和方向作用。工科大学生不单要具有专业技术,更要具有专业技术,跟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爱国主义是思想道德品质的核心。总管历史,我们大学生是具有光荣爱国传统的,而工科院校的传统更具特色。例如:交大人通过长期的实践把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括为:爱国爱民、务实求真、敬业律己,为中华的崛起而现身。

2、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价值取向。

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工作部门、工作种类等的向往。如果大学毕业生确立了崇高的职业理想,就能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前途与整个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联系起来。职业理想既反映了毕业生人生目标,也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他还说“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就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学家

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也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这种崇高的择业观,是值得每一个即将进行职业选择的工科毕业生认真学习的。

五、增强竞争意识、告别传统观念

在自主择业制度下,平等竞争为每个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和广阔的择业环境,市场竞争机制也必然反映到人才市场中来。毕业生选择理想的工作岗位,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竞争诗人才脱颖而出,从而避免人才的埋没,有力的克服拉关系、走后人等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影响。

然而,参与竞争本身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既要面对竞争的挑战和压力,又要承受在人才市场和竞争机制尚不完善情况下所遇到种种困难和阻力。因此,即使是学识和能力诸方面都较好的毕业生,也应当准备在竞争中面临挫折。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只要你能增强竞争仪式,并坚持到底,就会不断克服困难,走向成功,因此,每个毕业生都要必须从改革开放和社会既不的角度出发,深化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做好于竞争的思想准备。

长期以来,在毕业生“统包统分”制度影响下,不少学生在就业方面缺乏应有的竞争意识,也缺乏练好的就业心理准备,形成一种不良的“安全感”。一方面,助长了毕业生眼睛向上的社会心理,把城市、机关、大公司三资企业作为理想的择业目标,而一些边远地区和几层单位特别需要人才,也能给毕业生施展才干的机会,却难以引起毕业生的关注。另一方面学生就业的依赖心理和从众心理严重。主要是不能正确认识社会需求,也不能公正、客观地评价自身的素质、特长及其它条件,在就业问题上缺乏自主性。有的学生不敢通过竞争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及追求,消极等待“理想单位”相中自己。有的期盼国家、学校给自己分配一个好的工作岗位,有的则盲目从众,随波逐流。近年来的“特热区”、“机关热”、“金融热”无疑都有从众心理的影响。至于这种选择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有利于自己的成长,毕业生自己到往往无暇顾及。从众心理、依赖心理,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缺乏竞争意识的表现。

在新的毕业生就业体制下,大学生要将过去那种等待分配的就业心理,转到主动选择职业的求职心理上来。当然,提倡积极主动的就业意识,应该避免出现另一种倾向,即把强调竞争意识和就业的自主性,煎蛋地理解为个人奋斗,为自己某个好的出路,把“混文凭、奔商界、挣大钱”或“考托福、去留学、拿绿卡”作为唯一理想的目标,是不可取的。健康的就业心理和竞争意识,是建立在对社会需要的正确认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基础上,基于对自身条件、素质、发展方向的客观评价之后。,逐步形成确立的。

就业意识是指学生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认识,意向及所持的主要观点。大学生通过在校几年的学习,在走向社会之前都已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技能技巧,为即将走向社会,从事某项专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就业意识和择业方向。不仅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形成,而且深受来自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毕业生要根据国家需要,结合个人具体情况加以选择于区分,排除干扰,把握选择的主动权,树立健康的就业认识和就业心理准备。

就业心理准备是大学生就业前一种发自内心的职业训练活动。这种心理活动一般从学习专业课时便开始了,通过对专业课的学习,学生所学的内容、服务对象等方面,逐步认识到

自己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性质、职业特征,逐步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把学习的焦点集中在有关的专业课上,为今后就业做准备。这些努力,就是大学生就业前的心理准备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大学生才能主动地去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增强自身在就业时的竞争实力。

心里准备过程还有两个内容:仪一是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为实业献身的精神。木欠煤炭行业条件还比较艰苦,大部分远离城市,文化生活较单调,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具有强烈的献身精神和吃苦精神,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业务水平和文化素养。以孔繁森为楷模,把祖国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到基层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另外一方面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这事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时最基本的要求。首先最注重的品质是诚实、谦虚。对待自己的同事、领导要城市,是非功过面前实事求是,在科学知识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弄虚作假,能谦和待人,虚心求教。其次是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再次,应具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养成吃苦耐劳、艰苦朴素、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工作作风。

六、树立正确就业意识,做好就业前的技能准备

首先,大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术。扎实地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对事物的分辨能力,而且可以按照自身生理、心理规律的特点,更好地完成学业。专业知识是从事岗位工作最直接的知识。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知识在不断的更新,应加倍学习;注意本专业学科发展脉搏,及时了解和努力掌握最新动态使所学专业知识保持在学科专业的前沿。

其次,大学生应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衡量人才质量的尺度之一是人才创造能力发挥的基础。煤炭院校大学生在学号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完全可以在跨系、跨学科学习,如:参加辅修、进修课程,自觉阅读现代科技书籍,了解世界科技新动态等。

再次,大学摄应注意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具备进行社会活动所必要的各种知识和能力。

1、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是从事某专业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包括工作技能、对环境适应的能力等。工作技能的培养,应该从学校开始做起。一是要充分利用机会深入实际锻炼自己。如社会调查、学校集体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二是要充分利用机会深入实际锻炼自己。如社会调查、学校集体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二是要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三是实践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实践锻炼,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抓紧在校期间进行弥补。

2、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技能是社会基本技能之一。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虚心求教、克服嫉妒心理。(2)培养带人宽宏大量的品质。在人际交往中要求大同存小异,待人宽厚,能谅解他人的难处,原谅他人的缺点。(3)增强自信心,克服“社会恐惧症”大学生毕业后,经济活动、语言交谈,都少不了解除各方面的人,如不能谈吐自然,恰当交往,将影响个人的人际关系。所以,恰如其份与人交往的能力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具备的。

3、生活技能

生活技能是指自理生活的能力、独立解决生活中困难的能力。生活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年轻的大学生应该在培养生活技能的过程中显示立世、立身、立业的本领。总之,社会技能的培养应该在正确思想指导下完成,要立足于祖国的未来,把个人成才立业与祖国的建设、发展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掌握社会所需的社会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