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教程

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教程

供临床基础预防检验护理口腔等专业使用

主编苏衍萍魏丽华崔海庆

主审王学春

高等教育出版社

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教程

供临床基础预防检验护理口腔等专业使用

主编苏衍萍魏丽华崔海庆

 副主编刘立伟杜长青李亚鲁  陈晓蓉 葛丽杜辉石运芝

主审王学春

编委(按照姓氏笔画为序)

王兆兰 王勤 王慧  石运芝 陈晓蓉吴馨培

  杨艳 李亚鲁  刘立伟  杜辉 杜长青  

葛丽  高佩安  郭岩  张慧  袁丽丽

苏衍萍 崔海庆 魏丽华

 

内容提要

本书为高等医学院校《组织学与胚胎学》的配套教材,编写宗旨为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的创新型人才。内容分基本实验、融合和创新实验及彩色图谱3部分。基本实验介绍组织学与胚胎学各章实验目的、内容及观察方法,并配有思考题。融合创新实验是在完成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图谱配合实验指导,更形象、生动。适用于医学院校各专业实验课教学和学生复习、自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其功能关系的一门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形态学科,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组织学与胚胎学逐渐向亚细胞和分子水平扩展,实验教学仍然主要是一些验证性实验,观察标本和组织切片,因此实验教学越来越跟不上理论课程的步伐。十一五期间,建立了数码互动实验室,实现了显微镜下微观图像的实时外延、数字化与互动;同时开放了实验室,拓宽可学习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也是仅仅局限于形态、动画的观察,没改变实验验证性的性质。为了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成立了科研兴趣小组,但是也是仅仅局限于少数学生。为适应新世纪教学改革的需要,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的创新型人才我们编写了这部《组织学和胚胎学实验教程》。

本书的主要特点

1.基本实验部分内容中设有一览表,使学生对每次实验内容和要点一目了然。文字部分描述简明扼要,重在引导启发和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快速准确观察,提高观片效果。

2.本书第二部分增设了融合创新实验。我们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把融合创新实验纳入实验教学计划。 本书增编了8次融合、设计和创新实验,每位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营造了设计创新氛围,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本书第三部分为图谱,精选图片216幅,全部为我组技术人员制作的切片原照,图片清晰、结构典型,指导性强。为提高学生专业外语水平,每幅图的中文图名后均有英文,并采用英文标注。图谱配合实验指导,更形象、生动,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加快理解、记忆结构内容。重要脏器图片增加了正常和病理的对照,加强了学科渗透,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本实验教程从编写到出版得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泰山医学院有关领导和编委的大力支持,各位编委为实验教程的完成付出了诸多辛苦和努力,在书即将出版之际,谨向支持和关心本书编写的所有人员致以最真诚的感谢。

由于实验教学改革处于探索阶段,加之我们学识有限,时间仓促,本书若有不足和错误,敬请同行专家和同学们批评指正。

                                     苏衍萍

                                      201111

目录

第一部分:基本实验

实验一   组织学绪论……………………………………………………………………………………1

实验二  上皮组织 ………………………………………………………………………………………7

实验三   结缔组织 ……………………………………………………………………………………10

实验四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13

实验五   软骨和骨 ……………………………………………………………………………………15

实验六   肌组织 ………………………………………………………………………………………18

实验七   神经组织 ……………………………………………………………………………………20

实验八   神经系统 ……………………………………………………………………………………22

实验九   眼和耳 ………………………………………………………………………………………24

实验十   循环系统 ……………………………………………………………………………………28

实验十一   皮肤 ………………………………………………………………………………………31

实验十二  免疫系统……………………………………………………………………………………33

实验十三  内分泌系统…………………………………………………………………………………36

实验十四  消化管………………………………………………………………………………………39

实验十五  消化腺………………………………………………………………………………………43

实验十六  呼吸系统……………………………………………………………………………………47

实验十七  泌尿系统……………………………………………………………………………………49

实验十八  男性生殖系统 ………………………………………………………………. ……………51

实验十九 女性生殖系统 ………………………………………………………………………………54

实验二十  胚胎学绪论…………………………………………………………………………………58

实验二十一 人体胚胎学总论 …………………………………………………………………………59

实验二十二 颜面、颈和四肢的发生 …………………………………………………………………62

实验二十三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生 ……………………………………………………………63

实验二十四 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 ……………………………………………………………64

实验二十五 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65

实验二十六 神经系统的发生………………………………………………. …………………………66

第二部分融合和创新性实验

实验一 组织石蜡切片的制作和苏木素-伊红(HE)染色……………………………………………67

实验二用PAS反应显示肝组织中糖原的分布 ………………………………………………………71

实验三 疏松结缔组织铺片与巨噬细胞观察 …………………………………………………………73

实验四 肥大细胞的染色与观察 ………………………………………………………………………76

实验五 大、中动脉的结构特点与动脉硬化的发生 …………………………………………………78

实验六  肝组织脂肪沉积的实验设计…………………………………………………………………80

实验七 急性肺水肿的模型建立与肺组织的结构观察 ………………………………………………82

实验八 精子、卵子和受精 ……………………………………………………………………………84

第三部分图谱


第一部分

实验一  组 织 学 绪 论

Introduction to histology

组织学是研究正常机体微细结构及其功能关系的科学。基础实验是组织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通过利用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掌握各种组织、器官光镜下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通过实验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一、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课应携带教科书、实验指导、彩色铅笔、橡皮、绘图本(纸)等,穿工作服。

2. 实验前应复习好理论,按照进度预习实验指导。

3. 实验室配备有数码互动系统,二个自然班按照学号分为三个实验室,每个实验室的同学按照学号顺序入座,每位同学一台显微镜。要熟悉数码互动系统操作流程,了解显微镜的构造、性能、使用及维护方法。

4.仪器设备、组织切片及实验室其它用具,损坏后应照章赔偿。

5. 实验室仪器、设备、切片标本不得带出室外。

6. 保持实验室安静,服从指导,严禁喧哗或干扰他人。

7. 保持实验室整洁,实行卫生值日制,离开时注意关好水、电、门窗。

二、实验仪器设备及使用方法

(一)数码互动系统

1.组成: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由四个部分组成:数码一体化显微镜系统、图像处理系统、语音系统和软件系统。其中软件系统对前三者的有机整合,形成了图像与语音并重的互动实验室系统。学生端LED指针、学生语音单元、学生耳麦、学生显微镜、学生电脑与教师电脑、教师耳麦、教师显微镜构成了整个互动系统。

数码一体化显微镜系统

我校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配置的数码一体化显微镜包括:教师用显微镜和学生用显微镜。教师用显微镜为内置800万像素摄像系统,采用IEEE1394接口,可保证大量高清晰图像的快速传输的数码一体化显微镜。学生用显微镜为内置200万像素数码显微镜头,可通过数据传输线将图像传入教师用电脑的数码一体化显微镜。

图像处理系统

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图像系统包括教师通道、学生通道1、学生通道2和学生通道3。教师通道显示的是教师用显微镜下的图像,可用于示教。每个学生通道可同时显示16台学生显微镜的图像,也可以用鼠标左键点击任一图像,单独全屏显示1台显微镜的图像。

语音系统

语音系统包括师生对讲、学生示范、分组练习、拒绝(允许)拍照、响应呼叫、清除呼叫、全通话和系统复位。

软件系统

软件系统包括Digiclass 1.2部分和Advanced 3.2部分。上实验课时用得最多的是Digiclass 1.2部分,而Advanced 3.2部分是图像处理和图像分析。

Digiclass 1.2软件操作界面,左上方占屏幕大部分面积的是视频显示部分,下方为对应的视频图像操作功能面板,右方为语音互动部分。视频显示部分主要显示来自于教师通道和学生通道的图像,老师可以通过学生通道来监控学生的实验情况。左下方的视频图像操作功能控制面板包括基本、高级和拍照,可对图像进行明亮度、对比度、锐度、图像色彩、白平衡、捕捉图像等操作,使图像更真实、清晰。右上方左侧为语音互动操作部分,右侧的“耳机”和“话筒”是教师耳机的调节功能。右下方为系统状态和学生的编号。

Advanced 3.2,主要是对所拍下来的图像进行处理、分割和计算,并作出图文报告。

 2.操作流程:包括显微图像处理系统和数字网络显微互动系统两部分

显微图像处理系统

(1)双击桌面上MiE软件图标。

(2)点击“预览”启动视频预览。

(3)在显微镜载物台上放好切片,调节显微镜,至屏幕上显示出清晰图像。

(4)调节白平衡

①首先把切片移至大面积空白位置;

②在视频预览状态下点击“高级”,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自动白平衡”;

③等待1-2秒后取消选择“自动白平衡”,点击“隐藏”关闭窗口。

(5)点击“图像处理”,切换至图像处理单元。

数字网络显微互动系统

(1)右键点击右下角电脑图标,出现菜单,可实现功能有:①电子举手 ②远程信息 ③作业提交。

(2)电子举手 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可以使用电子举手请求教师回应,学生登录后在右键菜单中选择电子举手或按ScrollLock键即可发出举手信息。

(3)远程信息 学生通过远程信息对话框可以和老师对话。

(4)作业提交 学生把老师发下的试卷做完后,通过“作业提交”交给老师。                                                                                                                 

(二 )普通光学显微镜

构造  主要由支架部分、机械部分和光学部分组成。

(1)支架部分:①镜座 支持着整个显微镜。②镜臂 是镜筒、载物台、调焦旋钮和聚光器的支持结构。

(2)机械部分:①载物台 又称工作台或镜台,台正中的孔称镜台孔。台上装有标本移动器,其作用是用来固定标本和调节标本的位置。②镜筒 其上端装有目镜,下端连接物镜转换器。③物镜转换器(镜盘)是可旋转的圆盘形结构,其上装有放大不同倍数的物镜镜头。④调焦旋钮安装在镜臂上,有粗调旋钮和细调旋钮两种。旋转前者可大幅度调节物镜与标本之间的距离,而后者只作细微的调节。

(3)光学部分:①反射镜(反光镜) 安装在镜座上,其功能是将光线反射至聚光器。②聚光器 由一组透镜组成,其功能是将来自反光镜的光线聚集到被观察标本上。前两者又称采光部分。其下方的光圈可开大或关小,用以调节光线的强度。③目镜 安装在镜筒头端,装有一个目镜的称单筒型显微镜(单目镜),两个目镜者称双筒型显微镜(双目镜),两目镜可被内外拉动,以调节眼间距,使双眼看到同一视野上。目镜放大倍数有10倍、15倍、20倍,常用10倍。④物镜 安装在镜盘上,放大倍数有4倍、10倍、40倍、100倍等,通常将10倍称作低倍镜,40倍称作高倍镜,100倍称作油镜。放大倍数为目镜和物镜的乘积。故后两者也称放大部分。                                                                        

使用方法

正确使用显微镜可提高观察效果和速度,因此,不但要熟悉显微镜构造,更要掌握使用方法。

(1)对光:插上电源插头,打开底座一侧电源开关,将10倍物镜旋至正中;升高聚光镜,打开光圈;眼睛与目镜接触,调节光的强度,光线太强,不但刺激眼睛,而且易损伤灯泡。

(2)放置切片:将切片盖玻片面向上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操作标本移动器将标本调至中央适当位置。

(3)调焦距:一般用10倍物镜,转动粗调旋钮,至被观察标本与物镜相距约0.5cm处,再缓缓调节两者之间的距离,配合使用细调旋钮,直至图像清晰为止。如换用高倍镜,则在此基础上直接将镜头转至正中,然后操作细调旋钮,便可看到清晰的物象。

(4)标本观察:调好清晰度后,按实验目的要求调节标本移动器,对切片进行仔细观察。

(5)油镜的使用方法:在要观察部位的盖玻片上滴一滴香柏油,旋转物镜转换器,将100倍油镜头旋至正中,然后从侧面观察,使镜头浸入油中。缓缓调节细调旋钮至图像清晰。用完油镜,必须用二甲苯将镜头擦干净。

(三)注意事项

(1)搬动显微镜时要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贴于胸前,以防碰撞。切忌单手提显微镜,万一部件滑脱,造成损伤。

(2)缓慢升降物镜,以免损伤切片。

(3)要用专用擦镜纸擦镜头,不得用手直接擦拭。显微镜经精心调试,并在镜头内安装了指针(在视野内看到的黑线),故不得震动和随便拆卸镜头及其他部件,出现故障或损伤立即报告。用完后包好放回原处。

三、常用制片技术

观察前要了解该标本的制作方式及染色方法。同一标本用不同的染色方法,所呈现的颜色不同,不同的染色方法所显示的结构不同,如硝酸银染色能显示网状纤维、网状组织,而在HE染色的标本上则不能显示。为将结构显示的更好,要根据需要选择染色方法。

(一) 石蜡切片苏木素和伊红(HE)染色法

石蜡切片HE染色法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制片方法,下面简要介绍制作过程:

1. 取材(obtaining the specimen):材料一般来自人尸体或手术切除的组织或器官,有的取自动物的组织或器官。最好在2小时以内取材,避免挤压、损伤和污染组织。材料大小一般不超过1.2cm×0.5cm ×0.5cm。

2. 固定(fixation):固定的目的是避免组织自溶、腐败。固定使组织内的蛋白质变性凝固,使组织易于切片染色。常用固定剂有甲醛溶液、乙醇、重铬酸钾、醋酸与苦味酸等,常用10%甲醛。为提高固定或染色效果,可用复合固定剂。固定液的用量一般要大于组织块体积的20倍以上。材料固定一段时间后硬度增加,修整后继续固定。

3. 脱水(dehydration)及透明(clearing):固定后的组织含有水分使石蜡难以浸入,所以,浸蜡前需用脱水剂(酒精、甲醇、或丙酮)脱去组织中的水分,常用的方法是用50%、70%、80%、90%、95%、100%酒精梯度脱水。然而,由于酒精和石蜡不能混合,所以,脱水后的组织还需要用能与酒精和石蜡混合的脂溶剂(二甲苯、氯仿、甲苯等)浸透,取代组织中的酒精,从而使石蜡易于浸入组织。脂溶剂浸透后的组织折光率增加,变得较为透明,故称为透明。

4. 浸蜡:将透明的组织块投入溶点为,54℃~56℃,56℃~58℃,58℃~60℃溶蜡中,使蜡浸入组织细胞内。

5. 包埋(embedding):组织块经上述处理后,置于盛有溶蜡的包埋盒中,待冷却。

6. 切片(sectioning)及贴片(mounted):切片前将蜡块修成需要的形状,将其固定于切片机上,切成5~10μm厚的薄片。将切好的(组织片)蜡片在温水中展开贴于清洁并涂有薄层蛋白甘油的载玻片上。置37℃恒温箱内烘干。

7. 染色(stain):染色前入二甲苯脱蜡,再依次入100%、95%、90%、80%、70%、50%酒精至水,然后入苏木素(hematoxylin,紫蓝色碱性染料)染细胞核,用水洗去玻片上多余染液,再用盐酸酒精分色,自来水冲洗兰化,目的是使细胞核着色适度,背景清晰。经水洗后入伊红(eosin,红色酸性染料)染细胞质。

9. 脱水、透明:经70%、80%、90%、95%、100%酒精脱水。再经二甲苯透明,以增加组织透光度,提高观察效果。

10. 胶封:在透明后的标本上滴一滴树胶盖上盖玻片,凉干或烘干后可长期保存。

(二) 普通组织化学技术——PAS反应

PAS反应是较常用的一种组织化学技术。其前期制片过程从取材到脱蜡复水与石蜡切片HE染色法基本相同。浸水后的切片作如下处理:过碘酸氧化→水洗→希夫试剂→水洗→苏木素(染核)→脱水透明→胶封。此方法可用来显示基膜、糖原、粘液性腺细胞内的粘原颗粒等。

(三)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将普通组织学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切片的前期和后期处理基本同普通组织学技术,但各步骤要求比较严格。不同之处主要是染色所用试剂为免疫组织化学试剂。

(四) 电镜技术

制备超薄切片程序和石蜡切片相仿,但要求极严格。主要区别是:取材很小(1mm3),所用固定液为戊二醛和锇酸,脱水后用树脂包埋,用超薄切片机切片,切片用醋酸双氧铀和枸橼酸铅双染色,透射电镜观察。如要观察标本的表面立体构像,则组织块不需切片,用上两种固定液固定后再经脱水、干燥、表面喷碳和金属膜后扫描电镜观察。

(五)细胞培养技术

从机体分离和纯化组织中某种细胞在体外适宜的营养、温度、pH值、O2、CO2浓度及无菌条件下进行培养,使细胞生长繁殖,成为细胞培养。培养的活细胞需用相差显微镜观察。

四、实验步骤和方法

组织学实验主要是用显微数码互动系统观察组织切片,注意显微镜焦距和电脑显示屏图像清晰度可能不一致,也就是说从目镜观察图像已清楚,电脑图像不清晰,反之亦然,要注意调试;也可配合观察图谱、电子图谱,电镜照片、模型等。观察切片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观察步骤:先用肉眼观察,再用低倍镜,最后用高倍镜观察。必要时用油镜观察。

(1) 肉眼:观察组织的外形、断面、颜色等。

(2) 低倍镜:了解组织切片的全貌,确定结构类型,若是中空性器官应从内(腔面)向外逐层观察。注意各层的结构特点及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如果是实质性器官,应从外周(一般为被膜)至中心依次观察,重点观察实质的结构。

(3) 高倍镜:在低倍镜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组织和细胞的微细结构包括细胞的形态,细胞间的相互关系及细胞间质的结构特点等。

(4) 观察切片过程中要开动脑筋,不但注意要求看什么,更要关注看到的是什么。要运用比较的方法,辨别不同组织结构的异同,以利于加深和巩固对其特点的认识。

(5)对你感兴趣的图片进行拍照、存储。

2. 注意事项:

(1) 实验用所有切片多为石蜡切片苏木素和伊红(HE)染色标本。

(2) 应重视低倍镜下结构的观察。切勿因盲目追求放大倍数而直接用高倍镜观察。高倍镜虽然放大倍数大,但视野较小容易忽略全貌,以致观察结果不全面、不准确、甚至错误。

(3) 取材和切片制作过程中,要经过复杂的技术处理,不可避免地对组织产生损伤,造成人工假象。如出血、上皮细胞脱落、组织间出现裂隙、皱褶、刀痕、染料残渣等,应注意区别。

(4) 注意平面和立体的关系,由于切片的部位和方向的不同,同一组织或器官可呈现不同的图像。

4绘图:绘图可以加强学生对于组织结构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是培养观察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绘图应在仔细观察并理解的基础上,选取典型部位绘制。图应力求反映镜下所见的真实结构。颜色应尽量与标本颜色相对应,如在HE染色的标本上,细胞质着红色,细胞核着蓝色。图面设计、大小比例、颜色深浅、线条粗细要合理,注字时要求拉线平直、字头对齐、书写端正(提倡用英文注字)。

五、思考题

1. 石蜡切片HE染色标本的制作主要经过哪些过程?

2. 解释名词:(1)HE stain   (2) Acidophilia    (3) Basophilia   (4) PAS reaction

 ( 苏衍萍)


实验二

Epithelial Tissue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不同器官中各种上皮组织的光镜形态结构特点。

2.了解光镜下微绒毛、纤毛、基膜的形态结构特点。

3.掌握不同面上细胞特殊结构的电镜结构特点,理解各自的功能。

二、实验内容

1. 单层立方上皮 (simple cuboidal epithelium)—甲状腺切片

肉眼观察 

标本呈长方形,实质性器官。

低倍镜观察

腺实质内有大量大小不等的腺泡切面,腺泡壁由单层立方上皮构成,腔内粉红色均质状物是上皮细胞的分泌物,找到圆形细胞核排列整齐的滤泡上皮,转高倍镜观察。

高倍镜观察

腺泡壁上皮细胞近似于立方形,胞质弱嗜碱性,核圆形位于细胞的中央。此种上皮还分布在何处?

2. 单层柱状上皮(simple columnar epithelium)—胆囊横切面

肉眼观察

切片标本呈半圆形,凹面为内表面,外观不整齐, 着浅蓝色,为黏膜层,单层柱状上皮位于其表面,其余的部分染成红色.为胆囊壁的其它构造。 

低倍镜观察

腔面有许多高而分支的皱襞,其表面为单层柱状上皮。由于单层柱状上皮被斜切的缘故,常见有多层细胞核,似多层细胞排成复层。有的部位游离面可见成片或带状非细胞结构,是残留的胆汁。选择核呈椭圆形,整齐排列成单层的部位用高倍镜进一步观察。

高倍镜观察

上皮细胞位于基膜上,呈高柱状,胞质染成粉红色,细胞核呈长椭圆形,靠近细胞的基底面。注意核质的比例、核的形态等。

3.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pseudostratified ciliated columnar epithelium气管横切面

肉眼观察

气管横断面为环状结构,被覆腔面的薄层蓝紫色边缘是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其深层着紫蓝色的半环状结构是软骨。

低倍镜观察

上皮的游离面和基底面都很平整,细胞核的高低不一致。上皮的游离面可见有一层淡染的带状结构,是密集的纤毛。

高倍镜观察 

构成上皮的几种细胞,形态分辨不清,但可根据细胞和形态、位置加以区别。

⑴ 柱状细胞: 细胞呈高柱状,顶部宽大达腔面,基部较窄,位于基膜上,核大,染色浅,位置较高,细胞表面有密集的纤毛。

⑵ 杯状细胞:位于其它上皮细胞之间,形似高脚酒杯,其顶部膨大,底部较细窄。顶部常被染成淡蓝色或空泡状,空泡是因为杯形细胞所产生的分泌颗粒(黏原颗粒)在制片过程中被溶解所致。细胞核位于底部较窄的部分,呈扁圆形或三角形,着色较深。

⑶ 梭形细胞:细胞两端尖细中间较粗,核呈长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

⑷ 锥形细胞:位于上皮基部,核小,染色深,呈椭圆形,位置较低。

4. 复层扁平上皮(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食管横切面 (未角化型)

肉眼观察

食管横断面呈扁圆形,壁较厚,腔面因有数条纵行皱襞而不规则,管腔小,内表面着蓝紫色的一层即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低倍镜观察

上皮由多层细胞构成,根据细胞形态特点,大致分为三层。上皮基底面凹凸不平,结缔组织伸入凹处形成乳头状结构。

高倍镜观察

位于基底部的一层细胞为立方或矮柱状,排列紧密,细胞界限不清,细胞质嗜碱性较强,核呈椭圆形,可见有丝分裂像。中间为数层(约8~9层)多边形细胞,细胞较大,核圆形,位于中央。向表面细胞逐渐变扁,呈梭形或扁平状,核扁圆,与细胞长轴平行。

5. 变移上皮(transitional epithelium)—膀胱切片(收缩状态)

肉眼观察

标本呈矩形,腔面有着紫蓝色的薄层结构,为变移上皮所在处。

低倍镜观察

上皮细胞较厚,约7~8层,表层细胞大,嗜酸性较强,基底面较平坦。

高倍镜观察 

细胞层数较多,表层细胞大,呈立方形,称盖细胞。盖细胞胞质丰富,核圆形,有的可见双核。 中间数层细胞呈多边形或倒梨形。基层细胞呈立方形或低柱状。

注意:⑴在以上各上皮深层的结缔组织中可见大小不同的血管,其腔面见扁平的紫蓝色核(有的因收缩成圆形),即内皮(单层扁平上皮),在膀胱壁的最外层可见扁平的紫蓝色核,即间皮(单层扁平上皮)的侧面形态。⑵在气管和食管壁内看到的泡状结构为外分泌腺,前者以浆液性腺泡为主(细胞核呈圆形),后者以黏液性腺泡(细胞核呈扁圆形)为主。在有关章节还要作详细介绍和观察。

6. 示教

蛙的肠系膜,镀银染色。

单层扁平上皮表面观:细胞呈多边形,相邻细胞交界处呈棕色锯齿状,细胞中央圆形或椭圆形白色结构为细胞核的位置。

三、思

1. 上皮组织位于什么部位,有何共同结构特点? 各类上皮的分布部位及各自的功能?

2. 在切片上如何将上皮组织与结缔组织区别开来。

3. 镜下如何区别复层扁平上皮和变移上皮。

4. 在结缔组织中是否看到了血管,其腔面的上皮为哪种,形态如何?

5. 名词解释 ⑴Microvillus  ⑵Cilium  ⑶Gap junction ⑷Basement membrane

⑸Plasma membrane infolding

                                                              

(魏丽华)


实验三

Connective tissue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结缔组织的分类、分布和结构特点。   

2. 掌握并辨别疏松结缔组织中不同细胞成分和纤维成分的形态结构特征。

3. 了解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的结构特点。

二、实验内容

1.疏松结缔组织铺片(spread preparation of loose connective tissue )

该片为皮下组织或肠系膜铺片,是活体注射胎盘蓝后,取少量皮下组织。在载玻片上牵拉成薄片,用升汞纯酒精饱和液Susa-Ⅱ液固定,甲苯胺蓝和醛品红染色。

肉眼观察:标本呈薄层棉絮状

低倍镜观察:可以看到纵横交错的纤维束,其中大部分是胶原纤维,呈宽窄不等的红色条索状。弹性纤维较少染成紫蓝色,呈细丝状直行,断端呈卷曲状。在纤维之间有许多点状结构为细胞的核。可见三五成群的肥大细胞,有的标本中可见到着色深的毛细血管网和网间的脂肪细胞。

高倍镜观察:分辨2种纤维成分和4种细胞成分。

纤维 :①胶原纤维(collagenous fiber):染成粉红色,较粗大,呈波浪状,有分支交织成网。②弹性纤维(elastic fiber):染成紫色,比胶原纤维细直,因为折光性强,所以看起来比较表浅,也有分支,交织成网状。

细胞:①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数量最多,胞体大,扁平多突起,胞质嗜碱性,但是在铺片上很难看到其全貌,为什么?核大扁、卵圆形。②巨噬细胞(macrophage):胞体多为不规则形,也有圆形和椭圆形者,胞质多呈嗜酸性,因为吞噬了胎盘蓝颗粒,因此胞质内含有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蓝色颗粒,核小,圆形或肾形。它与成纤维细胞有何区别?③肥大细胞:常分布于小血管周围,胞体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充满紫色颗粒,颗粒粗大,大小一致,数量多,以至使细胞呈紫黑色,难以辨清颗粒的形态,故选择颗粒较稀少者观察。核小圆形,位于细胞中央。④脂肪细胞:常成群分布,胞体大,呈圆形或卵圆形,核扁,在一侧。

2.疏松结缔组织切片(loose connective tissue slice)

该片为大鼠皮下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

低倍镜观察:为大块较疏松的粉红色区域,大部分为红色条块,有横、纵、斜各方向的断面(说明了什么?),是胶原纤维,之间夹杂着弹性纤维,两者不易区分,纤维之间有散在分布的细胞核,可见成团的空泡状的脂肪细胞。

高倍镜观察:纤维排列疏松,方向不一。细胞核大部分为椭圆形或梭形,染色深,其周围的细胞质不易辨认,细胞类型不能区分。脂肪细胞呈空泡状,为制片过程中脂滴被溶解所致,核扁圆形或月芽形被挤在一侧。

3.脂肪组织(adipose tissue)

该片为人的指皮,Susa液固定,石蜡切片,HE染色。

肉眼观察:标本上染成红色或紫蓝色的弯曲边缘是指皮的表皮,其下方染色浅的部位是脂肪组织。

低倍镜观察:脂肪组织被疏松结缔组织分割成许多小叶,小叶内有成团的脂肪细胞。在制片过程中,由于细胞内的脂滴被酒精溶解,故细胞呈空泡状。在结缔组织内有血管、神经断面。

高倍镜观察:脂肪细胞。

4.致密结缔组织(dense connective tissue)

显微镜观察:大量胶原纤维密集平行排列,细胞较少,分布于纤维之间,呈扁平状,有突起。

5.网状组织(reticular tissue)

显微镜观察:网状纤维具有嗜银性,又称嗜银纤维,主要分布在淋巴器官和造血器官,可见黑褐色的网状纤维呈分支细网状,网架之间有许多散在的细胞,其中核较大,胞质较多的为网状细胞;核小而圆的为淋巴细胞,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构成网状组织,是构成淋巴结的支架。

6.浆细胞(plasma cell

显微镜观察:在上皮深面可找到浆细胞,其胞体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嗜碱性强,染成紫蓝色;胞核大、圆、偏居一侧,染色质粗且密集,排列成车轮状,中央可见核仁。

7.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

低倍镜观察:可见新鲜的肉芽组织内成纤维细胞密集排列,并可见到许多新生毛细血管。

高倍镜观察:成纤维细胞呈梭形多突起,胞核椭圆形,大而染色浅,位于细胞中央,核仁清楚,胞质嗜碱性强,染成蓝色。

三、思考题

1. 疏松结缔组织中有哪些细胞?分别有何形态结构特征?有什么功能?

2. 疏松结缔组织中有几种纤维?各种纤维由什么组成?有何特性和功能?

3. 本章组织切片中,你所看到的细胞和纤维有哪些,其它为什么看不到?

4. 名词解释:(1)Macrophage (2)Fibroblasts (3)Plasma cell

(葛郭岩)


实验四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Blood and Hemopoiesis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

2. 掌握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各类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结构特点。

3. 了解血涂片的制作方法。

4. 了解血液发生、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过程。

二、实验内容

1. 血涂片(blood smear)

无菌条件下,用采血针取耳垂或指尖血,用载玻片一端蘸取少许血液,再用另一载玻片一端放在血滴前,成450角,待血滴沿推片散开后,稍用力均匀前推,铺成一血膜,自然干燥后,经Wright’s染色。

低倍镜观察:涂片中有大量橘红色、无核的红细胞,胞体较大、数量较少的有核细胞为白细胞,选择涂片较薄,白细胞数量多的区域,换成高倍镜观察。       

高倍镜观察:①红细胞(erythrocyte):胞质染成橘红色。其中央色浅,周围色深,为什么?其形态结构与其功能有何关系?

②白细胞:为球形,胞质内含有特殊颗粒的有粒白细胞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为无粒白细胞,细胞核不分叶。

③血小板:为形态不规则的胞质小块,常成群分布在其他细胞之间。

油镜观察:

①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数目较多。直径10-12μm,胞质中有许多细小的淡红色及少量淡紫色颗粒,分布均匀。核呈弯曲杆状或分叶状,有2-5叶,叶间有细丝相连。

②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数目较少,标本中较难找到。直径10-15μm,核常为2叶,胞质中充满粗大、均匀的嗜酸性颗粒,染成亮红色。

③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数目最少,极难找到。直径10-12μm,核呈“s”形或不规则形,常被颗粒所遮盖而轮廓不清,胞质中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嗜碱性颗粒,呈蓝紫色。

④淋巴细胞(Lymphocyte):数目较多,多为小淋巴细胞,直径与红细胞相似;核圆形,一侧常有小凹陷,染色质浓密呈块状,染成深蓝色;胞质少,呈蔚蓝色。大、中淋巴细胞体积较大,形态与小淋巴细胞相似,胞质较多,偶见淡紫色嗜天青颗粒,核染色质略稀疏,着色略浅。

⑤单核细胞(monocyte):体积最大,数量较少,胞质丰富,呈灰蓝色,内含较多淡紫色的嗜天青颗粒。核马蹄形、肾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细而疏松,故着色较浅。

⑥血小板(blood platelet):是形状不规则的胞质小块,直径2-4μm,成群分布于血细胞之间,中央有细小的紫蓝色颗粒,周边透明,呈浅蓝色。

2. 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

取兔血一滴,滴在预先准备好的煌焦油蓝色膜上,推成血膜,血膜干后用Wright’s染液复染。

高倍镜或油镜观察:网织红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胞质内有染成篮色的细网与颗粒,它们是细胞内残留的核糖体。

、思考题

1. 血液中的血细胞有哪几种? 正常值各是多少? 什么是血像?

2. 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各有什么结构特点? 血红蛋白有什么功能?

3. 白细胞如何分类? 怎样在光镜下区分各种白细胞? 各种白细胞执行什么功能?

4. 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5. 名词解释 ⑴ Neutrophil (2) Plasma  (3) Serum  (4) Erythrocyte ghost

(5) Hem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

(葛丽张慧)


实验五

Cartilage and Bone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透明软骨的结构特点。

2. 了解弹性软骨、纤维软骨的结构特点。

3. 掌握骨组织和长骨骨干密质骨的结构特点。

实验内容

透明软骨(hyaline cartilage

肉眼观察:标本呈环形,其中可见淡篮色的“C”形结构,即透明软骨环。

低倍镜观察:气管腔面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外为结缔组织,其中含有腺体,再往外可见透明软骨环,包在软骨环周围的致密结缔组织即为软骨膜(perichondrium),分内、外两层,外层纤维多细胞少,内层则相反。

靠近软骨膜的软骨细胞(chondrocyte)较小,扁椭圆形,单个存在,靠近中央的变大、变圆,常成群分布称同源细胞群(isogenous group)。软骨细胞生活状态充满软骨陷窝(cartilage lacuna),切片中,软骨细胞皱缩,周围的腔隙,即部分软骨陷窝。基质中的胶原原纤维,光镜下看不到,为什么?包在软骨陷窝周围的基质呈强嗜碱性,即软骨囊(cartilage capsule)。

高倍镜观察:软骨细胞、软骨囊、同源细胞群和软骨膜。

弹性软骨(elastic cartilage

低倍镜观察:耳廓表面覆以皮肤,深面有染成长条状的弹性软骨。

高倍镜观察:软骨细胞核和软骨基质未被染色。弹性纤维着深棕色,交织成网,分布于基质中。

纤维软骨(fibrous cartilage

低倍镜观察:可见大量排列的胶原纤维束;软骨细胞较小而少,成行排列在纤维束之间,基质弱嗜碱性。

高倍镜观察:软骨细胞。

骨(Bone

脱钙骨,为人长骨纵、横切面,硫堇-苦味酸染色。。

肉眼观察:含纵、横两个断面,其中含有许多纵行管道的为纵断面。

低倍镜观察:横切面

(1)外环骨板:环绕骨干的外表面,较厚、较齐,可见横向穿行的穿通管。

(2)哈弗斯系统(骨单位osteon):为同心圆状结构,每个骨单位中央有一个较粗的圆形管道,为中央管(central canal),周围为同心圆状排列的骨板和位于其内的骨陷窝(bone lacuna),骨陷窝内有骨细胞。

(3)间骨板(interstitial lamella):为骨单位间的一些不规则的、平行排列的骨板。有时可见连于两个中央管之间的横行穿通管(perforating canal)。

(4)内环骨板:位于骨髓腔面,较薄而不规则。有的切片上看不到内环骨板,为什么?

高倍镜观察:骨板内及骨板间可见排列有序的骨陷窝和骨小管,骨细胞的胞体位于骨陷窝内,向四周放射状排列的即骨小管。突起伸入骨小管(bone canaliculus)内。

纵断面上,中央管为较粗的纵行管道,周围为平行排列的骨陷窝、骨小管,可见横行的穿通管。

软骨内成骨(endochondral ossification

为人胎儿指骨切片。

低倍镜观察:由软骨一端开始,向中央逐渐区分以下几部分:

(1)软骨储备区:软骨细胞较小,胞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分散,基质呈弱嗜碱性。

(2)软骨增生区:软骨细胞三五成群,纵行排列,细胞较小而扁,向骨干部体积逐渐增大。

(3)软骨钙化区: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呈空泡状,或细胞退化。软骨基质因钙盐沉淀,呈强嗜碱性。

(4)成骨区:在蓝色纵行的残余软骨表面,有薄层红色的新生骨组织。此种骨组织犬牙交错的伸向不规则的小腔,即初级骨髓腔。在骨组织的表面可见到胞体较大、胞质嗜酸性的破骨细胞。

高倍镜观察:识别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1)成骨细胞:是位于成骨区骨组织的表面的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核椭圆形,胞质嗜碱性,染成紫蓝色。

(2)破骨细胞:位于骨髓腔中或骨质的表面,胞体较大,有数个细胞核,胞质嗜酸性,染成红色。

三、思考题

1. 软骨组织由什么构成?分几种类型?依据什么分类?

2. 何谓同源细胞群?软骨基质中主要含什么成分?为何软骨囊呈强嗜碱性?

3. 什么是骨密质,其排列方式?何谓骨单位?

4. 骨组织的结构特点? 

5. 名词解释:(1) Iisogenous group  (2) Haversian system (osteon) (3) Osteoclast

(4) Osteoblast

(葛 丽 袁丽丽)


实验六  肌 组 织

Muscular tissue

一、实 验 目 的

1.掌握三种肌纤维光镜下的形态结构。

2.比较骨骼肌和心肌在光镜下有何不同?

二、 实 验 内 容

1. 骨骼肌(skeletal muscle HE染色

肉眼观察:标本为两块组织,分别为骨骼肌的纵、横切面。

低倍镜观察:纵切面上肌纤维呈长带状,粗细均匀,平行排列。周边染色较深为肌膜,肌膜下有多个椭圆形的细胞核,其长轴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注意肌纤维细胞核与周围结缔组织内的细胞核有何区别?横切面上,肌纤维呈圆形或多边形,直径较大,胞核圆形或卵圆形,位于肌纤维的周边,含核断面较多,为什么?

高倍镜观察:纵断面上可见明显横纹。着深红色的是暗带(dark band),其内有着色较浅的H带;明带(light band)着色浅,其中央有一条深色的细线称Z线。两条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sarcomere)。横切面上,肌膜(sarcolemma)明显,肌质内充满细小的点状结构,为肌原纤维(myofibril)横断面。

2. 骨骼肌(skeletal muscle铁苏木精染色

肉眼观察:标本为一长条黑蓝色的组织,为骨骼肌的纵断面。

低倍镜观察:纵切面上肌纤维呈长带状,粗细均匀,平行排列。周边染色较深为肌膜, 肌膜下有多个扁椭圆形的细胞核,其长轴与肌纤维长轴平行。

高倍镜观察:纵断面上横纹明显。与HE 染色高倍镜观察对比有什么不同?

3.心肌(cardiac muscle HE染色

肉眼观察:为一长条状结构,着色较红的为心肌。

低倍镜观察:由于心肌纤维呈螺旋状排列,故镜下可见纵、横、斜各种不同断面。纵切面的心肌纤维呈条带状,多数有分支,相互连接成网状.横断面的心肌纤维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较小。心肌纤维间有少量结缔组织和丰富的毛细血管。

高倍镜观察:选择典型切面仔细观察,并与骨骼肌比较。纵断面上心肌纤维有明暗相间的横纹,但不如骨骼肌清晰;细胞核椭圆形,位于中央,有时可见双核。闰盘(intercalated disc)为相邻心肌纤维之间染色较深的直线形或阶梯状线,不甚明显。横断面上心肌纤维呈圆形或椭圆形,核位于中央,含核断面较少,肌原纤维呈点状, 着红色,分布在肌浆的周边;核周肌浆丰富,着色较浅。

4.心肌(cardiac muscle 碘酸钠染色

肉眼观察:为一块紫蓝色的组织。

低倍镜观察:可见许多心肌纤维分支吻合连接成网,之间有结缔组织和血管。

高倍镜观察:选择典型的心肌纤维纵断面主要观察:横纹和闰盘

闰盘染色深,呈阶梯状或直线状,与心肌纤维的长轴相垂直。

5.平滑肌(smooth muscle

肉眼观察:膀胱壁较厚,有上皮的腔面着色较深,外方染成红色的为平滑肌。

低倍镜观察:在观察过的移行上皮深面找到平滑肌,其染色较周围结缔组织红。由于平滑肌在膀胱内排列方向不同,故可以见到平滑肌的纵、横及其斜断面。

高倍镜观察:纵切面的肌纤维呈长梭形,胞质嗜酸性,胞核呈椭圆形或杆状,位于中央,收缩时核常扭曲而呈螺旋形;相邻的肌纤维排列紧密,相互嵌合成层.横切面的肌纤维呈大小不等的圆形,核圆形居中央,含核断面少。

6.分离平滑肌

主要观察平滑肌纤维的形态。思考平滑肌纤维如何排列构成血管、消化管、膀胱的肌层?

三、 思 考 题

1.试比较三种肌组织光镜结构的异同。

2.何谓闰盘?描述其光镜和电镜结构。

3.名词解释:(1) Sarcomere (2) Myofibril (3) Intercalated disc (4)Sarcoplasmic reticulum

(苏衍萍王慧)


实验七   神 经 组 织

Nerve tissue

一、实 验 目 的

⒈掌握多极神经元的形态结构。

⒉掌握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特征。

⒊掌握各种神经末梢的形态特征。

⒋熟悉大脑和小脑的结构。

二 、实 验 内 容

⒈多极神经元(multipolar neuron

标本为猫脊髓横断面。

肉眼观察:呈扁圆形。灰质(gray matter)位于中央,染色较深,呈H形或蝴蝶形,是神经元胞体集中的地方。周围染色较浅的部分为白质(white  matter),是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集中的地方。灰质较宽的两侧突起为前角。

低倍镜观察:先找到到前角,内有许多体积较大、形状不规则的胞体即运动神经元。胞体周围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突起交织成网,之间小而深染的细胞核为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l cell)的核。选择一较完整的神经元换高倍镜观察。

高倍镜观察:神经元胞体大,形态不规则,核大而圆,染色浅,核仁大而明显;胞质内含有许多嗜碱性团块或颗粒为尼氏体(Nissl bodies)或嗜染质。多数胞突内可见尼氏体,该突起为树突(dendrite)。轴突(axon)只有一条,不易见到。轴突起始部位呈圆锥形,称为轴丘(axon hillock),染色淡,为什么?

⒉神经纤维与神经(nerve fiber and nerve

肉眼观察:标本上有两块组织,长条形的是神经的纵切面,圆形的是横切面。

低倍镜下观察:纵断面上,神经纤维平行排列,比较紧密,纤维间界限不易辨认。之间含有少量结缔组织。

高倍镜观察:选择一条有郎飞结的纤维进行观察,可见:

⑴轴突(axon):位于神经纤维中央,为一紫红色的线状结构,常被切断。⑵髓鞘(myelin sheath):位轴突两侧,呈染色较淡的细网状,这是制片过程中髓鞘的磷脂被溶解,仅残留少量的蛋白质所致。⑶神经膜(neurilemma):位于髓鞘两侧,为红色的细线,是由施万细胞外层胞质及基膜组成。可见卵圆形的施万细胞核.⑷郎飞结(ranvier node)。为一缩窄部,此处的轴膜裸露.相邻两个郎飞结之间的一段神经纤维称结间体(internode)。神经纤维之间的少量结缔组织为神经内膜.

横断面可见:⑴神经外膜(epineurium):包绕在整个神经干外方的结缔组织。

⑵神经束膜(nerve fascicles):包绕每一束神经的结缔组织。⑶神经内膜(endoneurium):为每条神经纤维周围的少量结缔组织。⑷神经纤维(nerve fiber):呈大小不等的圆形结构,中央紫红色的小点为轴突,之间浅染的区域为髓鞘。⑸神经膜(neurolemma):为髓鞘表面浅红色的薄膜,有时能看到Schwann细胞核。

⒊触觉小体和环层小体(tactile corpuscle and lamellar corpuscle)

肉眼观察:紫蓝色的部位为复层扁平上皮,即表皮,其深层为结缔组织,即真皮。

低倍镜观察:表皮的基底面凹凸不平,结缔组织突入其中的乳突状结构为真皮乳头层,在该层内可见淡红色椭圆形结构,即触觉小体。在真皮深层结缔组织(网状层)内,可见体积较大、呈同心圆形排列的小体,即环层小体。

高倍镜观察:触觉小体和环层小体。

⒋运动终板(motor end plate)

镜下观察:在终板处可见失去髓鞘的神经纤维末端,止于肌膜并分散成爪状。一条神经纤维上的葡萄状终末与骨骼肌相接触,两者共同构成运动终板。

⒌大脑锥体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pyramidal cell and astrocyte of brain)

镜下观察:锥体细胞和星形胶质均染成棕黑色。

锥体细胞胞体形似椎体,尖端发出一条较粗的主树突, 侧面发出许多水平的树突,轴突自胞体底部发出。星形胶质细胞胞体呈星形,胞体上发出许多突起,无树突轴突之分。

三 思考题

⒈光镜下如何区分白质与灰质,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

⒉有髓神经纤维是如何形成的,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与周围神经系统内的有髓神经纤维有什么不同?

⒊名词解释:(1) Nissl body (2) Synapse (3)neurofibril (4)The blood-brain barrier

(苏衍萍 王慧)
实验八   神 经 系 统

Nerve system

一、实验目的

⒈熟悉大脑皮质的层次结构。

⒉熟悉小脑皮质的层次结构。

3.掌握脊髓的组织结构。

二、 实验内容

1. 大脑皮质(cerebral cortex

肉眼观察:大脑表面着色深的为皮质,深层着色浅的为髓质。

低倍镜观察:分清皮质和髓质。

皮质:位大脑表面,由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无髓神经纤维组成。皮质内有许多着色深的细胞,主要为皮质内的神经元。大脑皮质分为6层,但在普通染色的标本中不容易分清各层的界限。选择锥体细胞相对多的区域,从皮质表层至深层,大体区分分子层、外颗粒层、外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内锥体细胞层及多形层,髓质:位于皮质深层,有神经胶质和有髓神经纤维组成。

高倍镜观察在皮质较深的部位仔细观察,可以见到许多锥体细胞,其尖端伸向皮质表面。有的部位3,5层的锥体细胞胞体易分辨,呈锥体形,可见顶端伸向皮质浅层。配合镀银染色观察大脑锥体细胞,理解和掌握锥体细胞形态和大脑分层。

2.小脑(cerebellum)

肉眼观察:表面有许多凹凸不平的沟回,最外层浅粉色为小脑皮质分子层,最内层浅粉色的为小脑髓质,中间染色较深部分为皮质颗粒层。

低倍镜观察:小脑皮质分三层(1)分子层(molecular layer):位于皮质浅层,较厚,含大量神经纤维,呈浅红色,其间可见少量细胞核,主要为星形细胞和篮状细胞的胞核。(2)浦肯野细胞层(Purkinje cell layer):由一层浦肯野细胞的胞体组成,夹在分子层和颗粒层之间,细胞排列较松散,胞体大,呈梨形. (3)颗粒层(granular layer):由小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元数量多,排列密集,主要由颗粒细胞和一些高尔基细胞构成。髓质位于皮质深层,染色较浅,与皮质界限清楚。

高倍镜观察:浦肯野细胞胞体大,梨形,核大、核仁明显。从胞体顶部发出得树突常被切断。参考镀银染色掌握浦肯野细胞形态。

3脊髓spinal cord

 见神经组织

三、 思 考 题

1.大脑皮质分为几层?

2.小脑皮质分层和蒲肯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陈晓蓉 )


实验九  眼 和 耳

Eye and Ear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眼球壁各层的组织结构。

2. 了解内耳的结构,掌握壶腹嵴、位觉斑和螺旋器的组织结构及其机能意义。

二、实验内容

1. 眼球(eyeball)(97号,人眼,平行于眼轴的火棉胶切片)

肉眼观察:辨认角膜、巩膜、虹膜、睫状体和晶状体,明确前房、后房及瞳孔的位置。

低倍镜观察:区分眼球壁三层膜结构,然后依次观察。

(1)纤维膜(fibrous tunic):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包括前面的角膜和后面的巩膜。①角膜(cornea):位于眼球前方,稍向前凸,染成粉红色。② 巩膜(sclera):与角膜连续,其前部表面覆有球结膜。巩膜前方和角膜移行处为角膜缘(corneal limbus)。

(找一找看能否辨认出巩膜静脉窦与小梁网?)

  (2)血管膜(vascular tunic):位于纤维膜内面呈棕黑色,由富含血管和色素细胞的结缔组织构成。自前向后依次为,① 虹膜(iris):游离于角膜之后,晶状体之前的薄膜,其根部与睫状体相连。② 睫状体(ciliary body):自虹膜向后增厚的部分,切面呈三角形。③ 脉络膜(choroid):紧贴巩膜内面,与睫状体相连续。脉络膜的最内层是一层均质透明的薄膜即玻璃膜。

  (3)视网膜(retina):衬于脉络膜内面,由多层细胞构成。

高倍镜观察:重点识别、观察角膜和视网膜的组织结构。

(1)角膜:从前向后共分五层:

  ① 角膜上皮(corneal epithelium):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细胞5~6层,上皮基底部平直,无乳头结构。

  ② 前界层(anterior limiting lamina):为一层染成浅粉红色的均质膜。

  ③ 角膜基质(corneal stroma):较厚,由许多与表面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组成,其间有少量扁平的成纤维细胞。

  ④ 后界层(posterior limiting lamina):为一层均质浅染的薄膜。

  ⑤ 角膜内皮(corneal endothelium):在角膜的最内层,为单层扁平上皮。

(想一想角膜透明的组织结构基础有哪些?)

(2)巩膜:主要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与角膜交界的部位,巩膜向内侧突出,形成一短的环行突起,称巩膜距。其内侧有小梁网,后端有睫状肌附着。

(3)虹膜:可分三层,自前向后依次为,①前缘层,由一层不连续的成纤维细胞和色素细胞组成。②虹膜基质,为富含血管和色素细胞的疏松结缔组织。③虹膜上皮,由前后两层色素上皮细胞组成,前层为肌上皮细胞,后层上皮为单层立方状色素上皮,胞质富含黑素颗粒。

(4)睫状体:体由三层结构构成,自外向内分别为,①睫状肌,为平滑肌,按肌纤维走向分为三组,外侧是被称为脉络膜张肌的纵行肌,中间为放射状肌,内侧为环形肌。②睫状体基质,较薄,为一层富含血管的疏松结缔组织。③睫状体上皮,外层为立方状的色素上皮,内层上皮为立方或矮柱状的非色素细胞,染色浅。睫状体借睫状小带与晶状体相连。

(5)脉络膜:为血管膜的后2/3部分,是富含血管和色素细胞的疏松结缔组织。

(6)视网膜:自外向内主要由四层细胞组成:

  ① 色素上皮(pigment epithelial cell)层:位于玻璃膜内面,由单层矮柱状细胞组成,核圆形,染色浅,胞质内含有粗大的棕黄色色素颗粒。

  ② 视细胞(visual cell)层:位于色素上皮的内侧,由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组成,在光镜下不易区分这两种细胞,其细胞核聚集排列,树突部分伸向色素上皮层,染色浅,轴突伸向双极细胞层。

  ③ 双极细胞(bipolar cell)层:位于视细胞层的内侧,主要由双极细胞和水平细胞组成,细胞界限不清楚。细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密集排列,细胞的突起在光镜下不易分辨。

  ④ 节细胞(ganglion cell)层:位于视网膜的最内侧,由胞体较大的节细胞组成,细胞排列疏松,核大而圆,染色浅,核仁清楚。其轴突汇集在一起形成视神经。

部分切片上可见视神经乳头和(或)黄斑的中央凹。视神经穿出视网膜处,呈乳头状隆起称视神经乳头(papilla of optic nerve)。该处染色浅,由视神经纤维组成,其中可见视网膜中央动、静脉。

(7)晶状体:为红色椭圆体。①晶状体囊,为晶状体表面染成粉红色均质薄膜。②晶状体上皮,分布于晶状体前表面、晶状体囊的内侧,为单层立方上皮,在赤道部,细胞逐渐变为长柱状,称晶状体纤维,并移向中心。③晶状体纤维,构成晶状体实质。新形成的晶状体纤维纵轴与表面平行,环形排列,构成晶状体皮质。中心部的晶状体纤维排列致密,细胞核多消失,融合成均质状,为晶状体核。

2. 耳蜗(100号,豚鼠内耳)(标本已脱钙)

    肉眼观察:标本呈不规则形,中央染成较深的粉红色椎体状结构为蜗轴,其两侧各有3~4个圆形断面即骨蜗管的切面。每个骨蜗管被中央的膜蜗管分隔为上下两部分,上方为前庭阶,下方为鼓室阶。

低倍镜观察:

(1)蜗轴:由松质骨构成,底宽顶窄,其中的腔隙内可见骨髓、血管和粗大的耳蜗神经;是蜗轴骨组织向外延伸形成骨螺旋板,骨螺旋板根部有成群的神经元胞体,即耳蜗神经节。

(2)膜蜗管(membranous cochlear duct):切面呈三角形,其顶壁为前庭膜(vestibular membrane),较薄;外侧壁的上皮为复层柱状,上皮内有血管分支穿入,故称血管纹(stria vascularis),血管纹下方为增厚的骨膜,称螺旋韧带;底壁由内侧的骨螺旋板(osseous spiral lamina)和外侧的基底膜构成。骨螺旋板起始部骨膜增厚并突入膜蜗管形成螺旋缘。螺旋缘上皮形成的粉红色胶质盖膜盖在螺旋器上方。基底膜为薄层结缔组织膜,其上皮增厚,形成螺旋器(spiral organ)。

高倍镜观察:重点识别、观察螺旋器的组织结构。

螺旋器:又称Corti器,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支持细胞又分柱细胞和指细胞等。柱细胞基部较宽,中部细长,排列为内、外两行,分别称内柱细胞和外柱细胞。内、外柱细胞在基底部和顶部彼此连接,中部分离,围成一条三角形的内隧道(inner tunnel)。内柱细胞内侧有1列内指细胞,外柱细胞外侧有3~5列外指细胞。指细胞呈杯状,顶部凹陷中托着一个毛细胞。内毛细胞呈烧瓶状,外毛细胞呈高柱状,胞质嗜酸性,顶部有许多静纤毛。螺旋神经节位于蜗轴内,其神经元的末梢分布于内、外毛细胞基部。

3.示教: 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100号,豚鼠内耳)

(并非在每张切片都能看到) 

肉眼观察:先识别耳蜗,耳蜗周围染成浅蓝色的组织为颞骨的骨组织,其中可有半规管和(或)前庭的切面。

镜下观察:骨性半规管的横切面为骨组织内的圆形小腔,其一侧悬挂着圆形的膜半规管。半规管壶腹部较宽大,可见向腔内凸起的嵴状隆起即壶腹嵴,其表面灰红色圆顶状的均质物为壶腹帽。椭圆囊和球囊的结构与膜半规管相似,但切面较宽大,局部粘膜增厚、上皮特化形成斑块状的椭圆囊斑和球囊斑。

(1)壶腹嵴:上皮为高柱状,位于基底部、排列紧密的细胞核为支持细胞的细胞核,位于胞质中上部、较大的为毛细胞的细胞核。固有层结缔组织增厚,略高于周围。

(2)椭圆囊斑(macula utriculi)或球囊斑(macula sacculi):基本结构与壶腹嵴相似,上皮也由支持细胞与毛细胞组成。表面的薄层均质膜即位砂膜。

三、思考题

1. 试述角膜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2. 试比较两种视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异同。

3. 试述视网膜的微细结构。

4. 试述听觉的产生途径。

5. 解释名词:(1)Corneal limbus

(2)Papilla of optic nerve

(3)Stria vascularis

(4)Spiral organ

(5)Maculae acustica

 (6) Crista ampullaris

石运芝)


实验十  循 环 系 统

Circulatory Systen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心壁的组织结构。

  2. 掌握大动脉、中动脉和小动脉的组织结构特点。

  3. 了解静脉管壁的结构特点。

  4. 掌握毛细血管光镜和电镜结构。

二、实验内容

1. 左心室壁 ( the wall of left ventricle )(36号,羊心)

肉眼观察:标本中凸凹不平的一面是心内膜,相对的一面是心外膜,二者之间较厚的是心肌膜。

低倍镜观察:区分三层膜结构,然后依次观察。

(1)心内膜( endocardium ):包括内皮和内皮下层。

① 内皮:为靠近心腔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② 内皮下层:靠近内皮的一层较薄,由细密的结缔组织构成,含少许平滑肌,但无血管。靠近心肌膜的一层,也称心内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小血管、神经和蒲肯野纤维。

(2)心肌膜( myocardium ):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可见不同切面的心肌纤维,肌纤维间有少量结缔组织和丰富的毛细血管。

(3)心外膜( epicardium):为浆膜,由一层间皮和其下面的薄层结缔组织组成,常见小血管、神经及脂肪组织。       

 高倍镜观察:重点识别、观察心内膜的蒲肯野纤维和心肌膜内各种血管及闰盘结构。

(1)蒲肯野纤维( Purkinje fiber ):位于心内膜下层,比心肌纤维粗大,形状常不规则。细胞核较大,胞质内肌原纤维较少且多分布于细胞的周边,故核周胞质着色浅淡。

(2)闰盘( intercalated disk ):在心肌膜内,心肌纤维较规则的横切面上,心肌纤维间较深的红色线样结构即为闰盘。另外,在心肌纤维间还可以观察到不同切面的小动脉、微动脉及与其伴行的静脉血管和丰富的毛细血管。

2. 中动脉( medium-sized artery )和中静脉( medium-sized vein )(33号)

肉眼观察:标本上管壁厚、管腔小而圆者为中动脉;管壁薄、腔大而不规则者为中静脉。

镜下观察以低倍镜为主,酌情换用高倍镜。

先观察中动脉

低倍镜观察:观察整个动脉管壁的厚度,区分三层膜的界限,注意三层膜的厚度比例。

在靠近管腔面可见一条发亮的、波浪状的粉红色线条,此为内弹性膜。在肌性中膜与外层结缔组织的交界处,可见发亮的粉红色弹性纤维层或一层明显的弹性膜,即外弹性膜。内弹性膜与其以内的部分为内膜;外弹性膜与其以外的部分为外膜;内、外弹性膜之间较厚的部分为中膜。

高倍镜观察:仔细观察三层膜的结构。

(1)内膜 ( tunica intima ) :很薄,由管腔面向外可分为三层。

① 内皮:仅见其扁平或梭形的深蓝色胞核向管腔内突出。

② 内皮下层:为内皮下极薄层结缔组织。

③ 内弹性膜:粉红色,折光较强,弯曲成波浪状的条带结构。

(2)中膜 ( tunica media ) :最厚,主要由10~40层环行平滑肌构成,肌纤维间有少量染成亮红色、弯曲的弹性纤维和颜色淡的胶原纤维。

(3)外膜 ( tunica adventitia ) :稍薄,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小血管和较多的神经纤维。其外弹性膜紧靠中膜分布,多为纵行弹性纤维的横切面,呈大小不等的亮红色点状结构,有的为一层波浪状亮红色条带结构,但不如内弹性膜明显。

然后观察中静脉——

    低倍镜观察:与中动脉相比,中静脉的管壁较薄,三层膜分界不明显,中膜平滑肌数量少,外膜比中膜厚。

高倍镜观察:

(1)内膜:很薄,由内皮和内皮下层构成,内弹性膜不明显。

(2)中膜:较薄,平滑肌数量少,排列稀疏。

(3)外膜:较厚,为疏松结缔组织。可见平滑肌束的横切面,但没有外弹性膜。

  (2)中膜:较薄,

  (3)外膜:较厚,为疏松结缔组织。可见平滑肌束的横切面,但没有外弹性膜。

3. 大动脉( large or elastic artery )(34号,主动脉局部横切面)

肉眼观察:本片为大动脉横断面,标本呈圆形,染成红色的结构为大动脉管壁。

低倍镜观察:区分管壁三层膜的结构及其厚度比例。内膜较薄着色浅,中膜最厚着色较深,外膜为结缔组织。

高倍镜观察:

(1)内膜:由内皮和内皮下层构成。内皮下层因制片时管壁收缩而不明显,内弹性膜与中膜的弹性膜相连续,故内膜和中膜分界不显著。

(2)中膜:最厚,主要由40~70层弹性膜和夹在其间的平滑肌纤维和胶原纤维等结构构成。弹性膜为均质的粉红色波浪形线条。

(3)外膜: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营养血管,外弹性膜不明显。

4. 示教( demonstration )

(1)中动脉(特殊染色)

管壁中内弹性膜和外弹性膜呈紫蓝色。

(2)毛细血管 ( capillary ) 整装(疏松结缔组织铺片)

镜下显示分枝吻合呈网的毛细血管,其管径小,壁薄,仅由一层内皮细胞和其外少量结缔组织构成,腔内可见血细胞。

(想一想毛细血管的超微结构特点、分类和主要分布部位?)

三、思考题

1. 简述心室壁的组织结构。

2. 比较大、中、小动脉的光镜结构特点和功能。

3. 比较中动脉与中静脉的区别。

4. 简述毛细血管的分类、结构特点及分布。

5. 解释名词:(1)Purkinje fiber

(2)Sinusoid

(3)Microcirculation

(石运芝)


实验十一 皮 肤

Skin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表皮和真皮的基本结构、功能。

2.   熟悉汗腺、触觉小体和环层小体的结构、功能。

二、实验内容

1.指皮(无毛皮)

肉眼观察:标本表面深红色和深面紫蓝色的部分为表皮;其下方染色浅红色部分为真皮和皮下组织。

低倍镜观察:表皮(epidermis) 较厚,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从基底到表面可分为五层,基底部凹凸不平,与真皮分界清楚。 真皮(dermis)位于表皮下方,分为乳头层和网织层。两者间无明显界限。乳头层紧靠表皮,较薄,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此层伸入表皮底部,形成许多乳头状的隆起,称真皮乳头(dermal papillae)。乳头内可见丰富的毛细血管和触觉小体。网织层(reticular layer)在乳头层下方,较厚,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胶原纤维粗大,排列不规则,染成粉红色。其中有较大的血管和大小不等的神经纤维束,深层可见环层小体及汗腺。皮下组织在网织层的下方,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组成,与网织层无明显分界。皮下组织(hypodermis)内含有血管、神经和汗腺。

高倍镜观察:主要观察表皮各层及汗腺、触觉小体和环层小体的结构。

(1)基底层(stratum basale):位于基膜上,由一层矮柱状的基底细胞构成。胞质嗜碱性较强,故染成蓝色,核相对较大,呈圆形,染色较浅。

(2)棘层(stratum spinosum):在基底层的上方,由5~10层多边形细胞组成。镜下可见细胞的表面有许多短小的棘状突起。细胞较大,界限清楚,胞核大而圆。

(3)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由3~5层较扁的梭形细胞组成。细胞核已退化,胞质内含有许多强嗜碱性的透明角质颗粒,染成深蓝色。

(4)透明层(stratum lucidum):较薄,由2~3层扁平细胞组成,核已退化消失,细胞呈透明均质状,细胞界限不清,切片中不明显.

(5)角质层(stratum corneum):较厚,由多层扁平的角质细胞组成。细胞已完全角化,细胞轮廓不清,胞质呈嗜酸性的均质状,染成粉红色.其中螺旋状成串的腔隙为汗腺排泄管的断面。

(6) 汗腺(sweat gland)位于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中,由分泌部和导管两部分组成。分泌部由单层锥体形细胞围成,腺腔较小,腺细胞染色较浅,核圆,位于细胞近基底部。腺细胞外方有肌上皮细胞。导管由两层染色较深的立方形细胞围成。细胞较小,胞质嗜碱性。

(7)触觉小体(tactile corpuscle):位于真皮乳头内,卵圆形,外包结缔组织被囊,其中含有数个横列的扁平细胞。

(8)环层小体( lamellar corpuscle):位于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圆形或卵圆形,体积较大,由多层扁平细胞呈同心圆状环绕而成。

2.头皮(有毛皮)

肉眼观察:表皮深染、较薄,真皮中可见毛根。

镜下观察:(与指皮对照观察)

(1)表皮: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棘层薄,透明层和颗粒层不明显,角质层很薄,染成粉色。

(2)真皮:乳头层不明显,环层小体和触觉小体极少见。

(3)皮肤附属器

毛发:毛干(hair shaft)露在皮肤外部,有的已脱落,毛根(hair root)位于皮肤内,染成棕黄色或棕褐色。毛囊(hair follicle)包裹毛根,分为两层内层为上皮鞘,外层为结缔组织鞘。毛根和毛囊末端膨大部分为毛球(hair bulb),其底面内凹处结缔组织伸入形成毛乳头(hair papilla)。

立毛肌(arrector pilli muscles):为斜行的平滑肌束,连于毛根和皮肤表面。

皮脂腺(sebaceous gland):位于毛囊一侧,分泌部呈泡状,染色浅,导管与毛囊相连。可见分泌部周边细胞小,越向中心细胞越大,胞质染色越浅,含有空泡越多,导管部由复层扁平上皮构成。

汗腺(sweat gland):同指皮

三、 思考题

1.   简述皮肤的组成及结构特点。

2.   皮肤附属器的有哪些,简述其光镜下的组织结构。

(刘立伟)


实验十二 免 疫 系 统

Immune System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的组织结构。

2.了解扁桃体的组织结构。

二、实验内容

1.  胸腺(thymus

肉眼观察:标本为三角形,外周着色较深的是皮质,中央较浅为髓质

低倍镜观察:器官表面覆有结缔组织被膜,其伸入实质形成小叶间隔,把胸腺分成许多不完全的小叶。每个小叶的周围染色较深的为皮质,中央染色较浅的为髓质,其中可见染成粉红色的椭圆形结构为胸腺小体。

高倍镜观察:皮质内染色很深的为胸腺细胞的核,细胞质很少。有少数大而呈椭圆形染色较浅的为胸腺上皮细胞的核,细胞质略带粉红色。髓质内亦可见到淋巴细胞和胸腺上皮细胞,但淋巴细胞的数量比皮质少,排列也较分散。胸腺小体大小不一,由多层扁平的上皮性网状细胞围成。近小体中央的胞质变为嗜酸性,核消失。

2.  淋巴结(1ymph node)

肉眼观察:标本呈椭圆形,外周着色较深的是皮质,中央深浅不一的是髓质。

低倍镜观察:器官表面为薄层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capsule),其中可见薄壁的输入淋巴管,被膜伸入实质互相交织成网,形成小梁。有的标本可见淋巴结的门部,此处结缔组织较多,可见血管、输出淋巴管。皮质(cortex)位于被膜下方,由浅层皮质、副皮质区和皮质淋巴窦组成。浅层皮质(superfacial cortex):主要由淋巴小结和少量弥散淋巴组织构成。淋巴小结(1ymphoid nodule) 细胞密集呈球形。淋巴小结之间为弥散的淋巴组织。副皮质区(paracortex zone):位于皮质的深层,为较大片的弥散淋巴组织,与周围无明显分界,此区可见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管壁内皮为立方形,胞质丰富,核仁明显,切片中较难分辨。皮质淋巴窦(cortical sinus):位于淋巴小结与被膜之间的称被膜下窦(subcapsular sinus),该窦为一宽敞的扁囊,包绕整个淋巴结皮质;位于淋巴小结与小粱之间的称小粱周窦(peritrabecular sinus)。髓质(medulla):位于皮质的深层,由髓索和髓窦组成,与皮质无明显的界限。髓索(medullary cord)染色深,由相互连接的索条状淋巴组织构成。髓窦(medullary sinus)是髓质内的淋巴窦,染色浅,位于髓索之间或髓索与小粱之间。

高倍镜观察:主要观察淋巴小结和淋巴窦。

(1)淋巴小结:小结中央部分为大中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滤泡树突状细胞,染色略浅,称为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有生发中心的淋巴小结称次级淋巴小结(secondary lymphoid nodule)。生发中心可分为暗区和明区。暗区(dark zone)较小,位于生发中心内侧部,主要由大的B细胞和Th细胞组成,胞质较丰富,嗜碱性强,因而着色较深。明区(light zone)较大,位于淋巴小结的中心,主要由中等大的B细胞、Th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组成,各种细胞镜下不易区分。生发中心的周围有一层密集的小淋巴细胞,尤以与暗区相对的顶部最厚,称为小结帽(nodule cap)。

(2)淋巴窦(lymphatic sinus):窦壁由扁平的内皮细胞衬里,内皮外有薄层基板,少量网状纤维及扁平的网状细胞,光镜下不易区分。内皮细胞的胞核长而扁,胞质不清,细胞间隙较大。窦腔内有星状的内皮细胞支撑,窦腔内和窦吧壁上有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巨噬细胞较大,呈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核较小,染色较深,胞质染成红色,有时在胞质内可见吞噬的异物颗粒。

3.(spleen)

肉眼观察:标本呈三角形,深染的组织片中可见散在分布的紫蓝色小点,即白髓(white pulp);其余部分为红髓(red pulp)。

低倍镜观察:脾脏表面为被膜(capsule),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较厚,内含弹性纤维及平滑肌纤维,被膜表面有间皮覆盖。被膜伸入实质内构成小梁,小梁内有小粱动、静脉。白髓染成深蓝色,由密集的淋巴细胞构成,散在分布,包括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小结,红髓由脾索和脾血窦构成。脾索(splenic cord)染成红色.呈条索状,脾索之间的狭窄空隙为脾血窦(splenic sinusoid)。边缘区为介于红髓和白髓之间的区域。

高倍镜观察:主要观察动脉周围淋巴鞘, 淋巴小结, 边缘区, 脾索, 脾血窦。

(1)动脉周围淋巴鞘(periarterial lymphatic sheath):为中央动脉(central artery)周围的厚层弥散淋巴组织。

(2)淋巴小结(1ymphoid nodule),又叫脾小体,位于动脉周围淋巴鞘的一侧,小结中央有时可见生发中心。

(3)边缘区(maiginal zone)为位于红、白髓交界处的狭窄区域,淋巴细胞的密度介于白髓和红髓之间。红、白髓与边缘区之间并无明显分界。

(4)脾索为富含血细胞的索状淋巴组织,在脾血窦之间相互连接成网,其内含有较多的B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和各种血细胞。

(5)脾血窦为不规则腔隙,大小不等,窦壁为长杆状内皮细胞,胞核突向管腔。

4.扁桃体

肉眼观察:标本呈卵圆形,表面着深蓝色线状部分为上皮,上皮向深面(固有层)凹陷为隐窝,其周围有大量蓝染的淋巴组织,淋巴组织的深面染成粉红色的结构为被膜。

镜下观察:

(1)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上皮内常见少量染色较深的细胞,为侵入上皮内的淋巴细胞。

(2)陷窝:上皮向固有层内凹陷形成陷窝。陷窝深部的复层扁平上皮内常见大量淋巴细胞及一些巨噬细胞侵入,以致于上皮界限难以区分。

(3)淋巴组织:在隐窝周围的固有层内有许多淋巴小结和弥散淋巴组织。淋巴小结常见生发中心,其帽朝向上皮。

(4)被膜:位于扁桃体深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三、思考题

⒈比较两类淋巴组织的在结构上的异同。

⒉光镜下如何区分胸腺、淋巴结和脾脏?

⒊淋巴结内的淋巴窦与脾窦、淋巴结的髓索与脾索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何异同?

(刘立伟)


实验十三  内 分 泌 系 统

Endocrine System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甲状腺的组织结构。了解甲状旁腺的组织结构。

2.掌握肾上腺的组织结构。

3.了解脑垂体的分部,重点掌握远侧部和神经垂体的组织结构。

二、实验内容

1.甲状腺(thyroid gland)

肉眼观察:标本呈红染的团块状。

低倍镜观察:器官表面为由薄层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被膜伸入实质内把甲状腺分为许多不明显的小叶,小叶内有许多大小不等的甲状腺滤泡,滤泡内有胶质(colloid),滤泡间有少量结缔组织,其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高倍镜观察:主要观察滤泡和滤泡旁细胞。

(1)滤泡(follicle) 大小不等,滤泡壁由单层立方上皮围成,有时也可由单层柱状或单层扁平上皮构成。中央为滤泡腔,腔内有红色胶质,有时可出现不着色的空泡。

(2)滤泡旁细胞(parafollicular cell) 位于上皮细胞之间或滤泡旁的结缔组织中。胞体比滤泡上皮稍大,胞质染色浅,因而显得明亮,故又称亮细胞。

2.甲状旁腺(parathyroid gland)

肉眼观察:为甲状腺一侧的小团蓝染组织

低倍镜观察:可见大量腺细胞排列成索状或团块状,其间含有毛细血管和结缔组织。

高倍镜观察:腺细胞主要有两种细胞。

(1)主细胞(chief cell):数量多,核圆形,胞质染色较浅,细胞分界不清楚。

(2)嗜酸性细胞(oxyphil cell):较主细胞大,胞质强嗜酸性,散在于腺实质中,也有的成小群存在。此标本未见。

3.肾上腺(adrenal gland)

肉眼观察:标本略呈三角形,外周为皮质染色较红,中央浅紫色为髓质。

低倍镜观察:腺体表面为薄层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腺实质分外周的皮质和中央的髓质。皮质由于细胞的形态结构与排列不同,自周边向中央依次可分为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三者之间无明显界限。髓质,位于中央,较薄,由髓质细胞、中央静脉及交感神经节细胞组成。

高倍镜观察:结合低倍镜观察,观察以下结构:

(1)球状带(zona glomerulosa): 较薄,位于被膜下方,细胞呈矮柱状或多边形,较小,排列成球形的细胞团,胞质嗜碱性,核小染色深。

(2)束状带(zona fasciculata):是皮质中最厚的一部分,细胞较大呈多边形,排列成条索状。胞质内充满脂滴,故呈空泡状,核着色较浅。

(3)网状带(zona reticularis)。位于皮质的最内层,细胞索相互吻合成网.细胞体积较小,核小染色深,胞质嗜酸性,内含脂褐素及少量脂滴,各带之间无明显分界,细胞间可见结缔组织及丰富的窦状毛细血管。

(4)髓质细胞:呈多边形,胞体较大,核圆形居中央,细胞排列成团索状。

(5)中央静脉(central vein):位于髓质中央,管腔较大,管壁不规则。

(6)交感神经节细胞:在髓质中分散存在,胞体大而圆,胞质嗜酸性,核大而圆,染色质疏松,着色浅,核仁大而明显。多数标本中较难找到。

4.脑垂体(hypophysis)

肉眼观察:标本呈椭圆形,腺垂体着色较深而神经垂体着色较浅。

低倍镜观察:垂体表面为结缔组织被膜,可见远侧部、中间部、结节部、神经部和漏斗部。远侧部腺细胞密集排列成团或索状,其间有丰富的血窦。神经部主要由神经胶质细胞(垂体细胞)和无髓神经纤维组成。中间部较窄,位于神经部和远侧部之间,可见几个大小不等的滤泡,腔内有胶质。

高倍镜观察:远侧部腺细胞可分为3种:

(1)嗜酸性细胞(acidophilic cell) 数量较多,多位于远侧部中央。胞体较大,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含粗大的嗜酸颗粒,染成红色;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

(2)嗜碱性细胞(basophilic cell) 数量较少,多分布在远侧部周边。胞体大小不等,圆形或多边形,胞质内有嗜碱颗粒,染成蓝色,核圆形或椭圆形。

(3)嫌色细胞(chromophobe) 数量较多,体积最小,圆形或多边形,常成群分布。胞质染色浅淡,细胞界限不清,胞核圆形。

中间部(pars intermedia):滤泡上皮呈立方形或矮柱状,腔内有红色胶质。滤泡间还有少量嫌色细胞和嗜碱粒细胞。

神经部(pars nervosa) 由无髓神经纤维,神经胶质细胞即垂体细胞(pituicyte)组成其间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垂体细胞形态不规则,有的胞质内有棕黄色的色素颗粒;另外还可见嗜酸性、大小不等的均质团块,为神经分泌物聚集而成,称赫令体(Herring body)。

三、思考题

1.内分泌腺有何结构特点?

2.甲状腺的滤泡有何结构特点?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的过程?

3.比较肾上腺皮质各带细胞的结构特点。

4.脑垂体如何分部、腺垂体嗜色性细胞分几种类型,各产生什么激素,受何因素调节?神经垂体的结构由哪些主要成份构成,它的激素在何处产生?

(刘立伟)


实验十四 消 化 管

Digestive Tract

一、  实 验 目 的

1.掌握消化管壁的一般组织结构。

2.掌握食管、胃和小肠各段的组织结构特点。

3.了解结肠和阑尾的组织结构特点。

4.了解胃肠内分泌细胞、小肠腺潘氏细胞的分布及结构特点。

二、实 验 内 容

1.食管(esophagus)

本片为食管横切面。

肉眼观察: 管腔不规则,管腔表面覆盖的偏紫色的一层为上皮,其外方色稍淡为黏膜下层,再向外红色的一层为肌层。

低倍镜观察: 自内向外分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然后依次观察。

(1)黏膜层:①上皮: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注意基底面是否平坦。②固有层:为细密结缔组织,内有淋巴组织、小血管及食管腺导管的切面,导管腔小,着色较深。固有层向外为③黏膜肌:为一层纵行的平滑肌,因此所见平滑肌纤维为横断面,此层较薄,染色较深。

(2)黏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染色浅淡,内含许多腺体,即食管腺,主要是粘液性腺,有少量混合腺,食管腺是食管的重要特征性结构。

(3)肌层:有两层,大致排列为内环、外纵,肌纤维类型因取材部位不同而异。两层肌之间有肌间神经丛。

(4)外膜:为纤维膜。

高倍镜观察  重点观察黏膜下层的食管腺,腺泡为黏液性(胞核扁平,位细胞基底部,胞质着色浅)或混合性。注意观察肌层中肌纤维的类型,此段为食管的哪一段?注意肌间神经丛中神经元的结构特点,其中无髓神经纤维与结缔组织染色有何区别?

2.胃(stomach

标本取自胃底部。

肉眼观察  不平整的一面为腔面,紫蓝色的部分为黏膜层,呈红色的一层为肌层,两层之间淡染的部分为黏膜下层。

低倍镜观察  分清管壁四层结构,然后重点观察黏膜层。

(1)黏膜层:

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由胞质染色浅淡的表面黏液细胞构成(试解释顶部胞质着色浅淡的原因),细胞核呈椭圆形,位于基部,可见上皮下陷形成的胃小凹(gastric pit)。

②固有层:在表面上皮下方,内充满大量排列密集的胃底腺(fundic gland),腺管之间仅含少量结缔组织。

③黏膜肌层:很薄,由内环、外纵两层平滑机构成。

(2)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血管、淋巴管及黏膜下神经丛。

(3)肌层:较厚,由三层平滑肌构成,外面两层肌之间有肌间神经丛。

(4)外膜:为浆膜,由少量结缔组织和间皮构成 。

高倍镜观察 

胃底腺可见壁细胞、主细胞和颈黏液细胞,重点观察壁细胞和主细胞的特点。

(1)壁细胞(parietal cells):主要分布在腺管的上半部,细胞较大,呈圆形或锥体形,核圆形,位于中央,胞质嗜酸性,染成红色。

(2)主细胞(chief cells):在靠近黏膜肌层的腺管底部较多。细胞呈柱状,核圆形,位于细胞基部,注意顶部和基部胞质着色的区别,胞质顶部由于酶原颗粒溶解,着色浅,呈泡沫状,而基部胞质偏嗜碱性,为什么?

(3)颈黏液细胞(mucous neck cells):位于腺管颈部,数量很少。细胞呈楔形或柱状,核扁平,位细胞基底部,胞质着色淡。

3.十二指肠(duodenum

本片为十二指肠横切面。

肉眼观察  管腔不规则,可见纵行皱襞,腔面染成紫蓝色的部分为黏膜层,外面红色的部分为肌层,两层之间、淡染的部分为黏膜下层。

低倍镜观察  先区分管壁四层结构,再逐层观察。

(1)黏膜层:黏膜表面伸向肠腔的突起为绒毛的纵切面,腔内的一些卵圆形结构为绒毛的横切面。绒毛表面覆有单层柱状上皮,主要由柱状的吸收细胞构成,之间夹杂着杯状细胞(内分泌细胞需特殊染色才能显示),上皮游离面可见微绒毛形成的深红色纹状缘,绒毛中轴为固有层的结缔组织。在绒毛纵切面中轴内可找到中央乳糜管(central lacteal)和毛细血管切面,可见散在的纵行平滑肌纤维。绒毛深面固有层中可见许多肠腺的切面,其柱状的吸收细胞之间也夹杂着杯状细胞。在肠腺的底部常有三五成群的潘氏细胞,细胞呈锥体形,胞质顶部含有许多粗大的嗜酸性颗粒,本片中看不到(猫,无,看示教片)。有时可见孤立淋巴小结(solitary lymphoid nodule)。黏膜肌层很薄,为红色。

(2)黏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许多染色淡的黏液性腺体,即十二指肠腺(duodenal gland),此为十二指肠的重要特征性结构。可见黏膜下神经丛。

(3)肌层:为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两层肌之间可见淡染的肌间神经丛。

(4)外膜:为浆膜。

高倍镜观察  重点观察小肠绒毛、肠腺、十二指肠腺和肌间神经丛。

(1)绒毛:①表面上皮:可见吸收细胞(absorptive cell)和杯状细胞(goblet cell),内分泌细胞在本片中不能显示。杯状细胞少,呈空泡状,散在于吸收细胞之间,核呈月牙形或三角形,位于细胞基底部。吸收细胞游离面薄层的红色带状结构即纹状缘。②中轴:绒毛中轴内见到的纵行腔隙为中央乳糜管,腔面衬以内皮。中央乳糜管周围还可见丰富的毛细血管、散在的纵行平滑肌和较多淋巴细胞。

(2)肠腺(intestinal gland):其吸收细胞、杯状细胞与绒毛上皮相同,其他细胞在本片中不能分辨。

(3)十二指肠腺:由单层柱状的腺细胞构成,胞质染色淡,核圆或扁,位于细胞基底部。有时可见到此腺导管穿透黏膜肌开口于肠腺的底部。

(4)肌间神经丛:神经丛内可见胞体较大的神经元,其胞质着色深,偏紫蓝色(因含有尼氏体),胞核大而圆,着色浅,可见清晰核仁。

4.回肠(ileum

肉眼观察  外观与十二指肠相似,但在黏膜层与肌层之间可见数个色深的卵圆形团块,即集合淋巴小结,为回肠的重要特征性结构。

低倍镜观察  结构与十二指肠相同,但绒毛上皮和肠腺中杯状细胞数量增多,固有层或黏膜下层内可见集合淋巴小结(aggregated lymphoid nodule)。注意绒毛外形有何改变?

高倍镜观察  绒毛、杯状细胞、中央乳糜管、肠腺和肌间神经丛。

5.示教

(1)胃内分泌细胞或嗜银细胞(argyrophilic cell) 本片取自大鼠胃底,硝酸银染色。镜下背景为淡黄色,在上皮和腺体中可见散在的、胞质内分泌颗粒染成棕黑色的嗜银细胞,细胞体多呈锥体形或椭圆形,胞核圆形,着色浅淡。

(2)潘氏细胞(Paneth cells)本片为大鼠空肠的横切面。

镜下在肠腺底部可见2-3个细胞聚集在一起,细胞呈锥体形,核圆形,位于细胞基部,胞质顶部含有粗大的红色颗粒。

(3)肠肌间神经丛(enteric myenteric plexus):本片为大鼠的小肠壁肌层剥片(从环、纵肌之间剥开),镀银染色。背景着色为淡黄色(平滑肌及结缔组织),可见许多大而深染的神经元的胞体,即副交感神经节细胞,有多个突起,其胞质及突起均呈黑色或棕黑色,核区呈淡黄色。

(4)结肠(colon)

为结肠横断面。

镜下观察:区分管壁四层结构,注意与小肠相比较。其主要特点是:无绒毛,故腔面比较平坦;固有层中肠腺长而密集,其上皮与黏膜表面上皮相通连;上皮和腺体中有大量杯形细胞;固有层中易见孤立淋巴小结和弥散的淋巴组织,有何功能意义?

(5)阑尾(appendix)

为阑尾横切面。

镜下观察:肠腺稀少,固有层和黏膜下层内含大量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黏膜肌不完整,肌层薄。

三、思 考 题

⒈ 胃底的组织结构特点及功能。

⒉ 列表比较食管、胃底、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主要结构特点。

⒊ 小肠扩大吸收表面积的方式有哪三种?试述其形成、结构及在消化吸收中的作用。

⒋ 名词解释:⑴ Gestric glands

⑵ Gestric pit

⑶ Central lacteal

⑷Surface mucous cell

⑸ Intestinal villi

(魏丽华)


实验十五

Digestive Gland

一、实 验 目 的

1.熟悉唾液腺三种(浆液性、黏液性、混合性)腺泡的结构特点。

2.掌握胰腺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3.掌握肝脏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二、实 验 内 容

1.腮腺(parotid gland

肉眼观察  切片中呈红色的小团块为腮腺小叶,分隔小叶的浅色线条即结缔组织形成的小叶间隔。

低倍镜观察 

(1)被膜、小叶间隔和小叶。小叶内含染色较深的浆液性腺泡,在腺泡之间可见脂肪细胞和管径较粗的分泌管(纹状管)和管径较细的闰管。

(2)小叶间隔内可见较大的小叶间导管和血管。

高倍镜观察  注意浆液性腺细胞的形态,核的形状及位置, 胞质着色,胞质顶部是否见分泌颗粒?有无腺腔?

(1)浆液性腺泡:腺细胞锥体形,核圆形,位细胞基部,顶部胞质嗜酸性,呈紫红色,基部胞质嗜碱性。

(2)导管:

闰管: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构成,管腔小。

分泌管:单层柱状细胞构成,胞核圆形,位细胞中央或近腔面,胞质嗜酸性,着色鲜红,胞质基部可见纵纹。

小叶间导管:位于小叶间的结缔组织内,管壁由单层柱状或假复层柱状上皮组成。

2.舌下腺(sublingual gland

低倍镜观察 

(1)小叶由混合性腺泡和导管构成。腺泡以着色淡的黏液性腺泡为主、着色深的浆液性腺泡和两者构成的混合性腺泡很少。腺泡之间可见管径较粗的分泌管。

(2)小叶间的结缔组织中,可见小叶间导管和血管。

高倍镜观察  注意黏液性腺细胞的结构特点(核的形状及位置、胞质着色)及半月。

(1) 黏液性腺泡:由锥体形或立方形腺细胞构成,核扁平形,位细胞基底部,胞质染色浅,呈泡沫状或淡蓝色。

(2) 混合性腺泡:主要由黏液性腺细胞构成,黏液性腺泡一侧附有几个浆液性腺细胞,呈月牙状,染成紫红色,称浆半月或半月。

3.下颌下腺(submandibular gland

1.低倍镜观察 

(1)小叶内含有较多色深的浆液性腺泡,淡染的粘液性腺泡和混合性腺泡较少。在混合性腺泡中可见半月,分泌管较多,闰管少见。

(2)小叶间的结缔组织中,可见小叶间导管和血管。

2.高倍镜观察  注意观察各类腺泡、肌上皮细胞、分泌管和半月。

4.胰腺(pancreas)

为豚鼠胰尾部切片。

肉眼观察  腺实质被浅色的线条分割成许多不规则的紫红色小区,即胰腺小叶。

低倍镜观察 

(1)表面的结缔组织被膜和其深入实质分隔形成的大小不等的胰腺小叶。小叶内有大量染成紫红色的浆液性腺泡,可见导管。

(2)腺泡之间散在的、大小不等的浅色细胞团即胰岛(pancreas islet)。

(3小叶间结缔组织中可见较大的小叶间导管和血管。导管内可见红色分泌物。

高倍镜观察 

(1) 腺泡:为纯浆液性腺泡。腺细胞呈锥体形,核圆形,位于基部,基部胞质呈嗜碱性(为什么?与何功能有关?),细胞顶部含嗜酸性的酶原颗粒,染成红色。腺泡中央有泡心细胞(centroacinar cell),这是胰腺外分泌腺泡的一个主要结构特征,该细胞较小,胞质着色淡,细胞界限不易分清,可见其圆形或卵圆形、着色浅淡的细胞核。有时可见闰管与泡心细胞相连。注意腺泡外有无肌上皮细胞?

(2) 闰管(intercalated duct):闰管较长,在腺泡之间容易找到。其管腔小,上皮低,由单层扁平细胞构成。

(3)小叶内导管:在腺泡之间,管腔增大,由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构成。

(4)小叶间导管:位小叶之间结缔组织内。管腔更大,单层立方或单层柱状上皮构成。

(5)胰岛:腺细胞排列呈团、索状,大小不等,其腺细胞较小,染色较浅,细胞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不能区分其细胞类型。

5.肝脏(liver

猴或人肝

 肉眼观察  实质内可见一些散在的小腔,为血管腔的断面(中央静脉等)。

   低倍镜观察

(1)肝小叶:呈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分界不清。可根据邻近几个肝门管区的位置以及中央静脉,大致划分其范围。在小叶中央先找到中央静脉,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周围呈放射状排列的红色索条状结构,即肝索,肝索之间为肝血窦。胆小管和窦周隙在本片中不能分辨。

(2)门管区:在相邻肝小叶之间,结缔组织较多的区域,其内可见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胆管三种管道的切面。

(3)小叶下静脉:在相邻肝小叶之间,单独的小静脉管道,腔大、不规则。

 高倍镜观察

(1)中央静脉(central vein):位于肝小叶中央。管壁薄,因有血窦的开口而不完整。可见其扁平的内皮细胞核。

(2)肝索(hepatic cord):由多边形肝细胞构成。肝细胞较大,胞质嗜酸性,染成紫红色。核大而圆,着色淡,可见双核和大而色深的多倍体核。

(3)肝血窦(hepatic sinusoid):是肝索之间的不规则腔隙。可见贴近肝细胞的窦壁内皮细胞核,核扁着色深。窦腔内可见外形不规则的肝巨噬细胞。

(4)门管区(portal area):在一个门管区内,不一定三种管道同时找到,但一种管道可见1或几个断面,为什么?

小叶间动脉(interlobular artery):腔小而圆,壁较厚,内皮外可见环形平滑肌。

小叶间静脉(interlobular vein):腔大、不规则,壁较薄,内皮外有少量结缔组织。

小叶间胆管(interlobular bile duct):由单层立方或单层柱状细胞构成,胞核圆或椭圆形,着色较深。

猪肝

低倍镜观察  与猴或人肝相比,小叶间结缔组织较多,肝小叶分界明显。其它结构与猴或人肝的相似。

高倍镜观察  注意寻找肝小叶的中央静脉、肝索、肝血窦及腔内的巨噬细胞;注意区分门管区的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胆管。

6.示教

(1) 肝巨噬细胞(hepatic macrophage or Kupffer cell):大鼠肝脏。锂卡红活体静脉注射。

镜下观察:在窦腔内,可见胞体较大,外形不规则的细胞,即肝巨噬细胞,胞质内充满大小不等的、被吞噬的红色染料颗粒。

(2)胆小管(bile canaliculi):大鼠肝脏,镀银染色。

镜下观察:相邻肝细胞之间染成棕褐色的细丝状结构,即胆小管。相互连接成网状。

(3) 肝糖元:兔肝脏,PAS反应(过碘酸雪夫反应)。

镜下观察:肝细胞内呈紫红色的颗粒为肝糖原,为PAS反应阳性。

(4) 肝血管注射:大鼠肝脏,卡红活体静脉注射(甲基绿复染)或胎盼蓝活体静脉注射。

镜下观察:肝血窦、中央静脉等血管内均充满红色或黑蓝色的染液。

(5)贮脂细胞(fat–storing cell):兔肝脏,维生素A活体注射,氯化金染色。

镜下观察:肝细胞和血窦之间可见一些棕褐色的细胞,即贮脂细胞。

三、思 考 题

1.光镜下如何区分三种不同类型的腺泡?

2.胰腺外分泌部腺泡与腮腺腺泡有何区别?泡心细胞是如何形成的?

3.光镜下如何识别肝脏?

4.名词解释: ⑴ Hepatic lobule ⑵ Perisinusoidal space ⑶ Portal area ⑷ Pancreas islet

⑸ Fat-storing cell                                                

(魏丽华)


实验十六 呼 吸 系 统

Respiratory System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气管壁的三层结构。

2.掌握肺内导气部各段的结构特点及变化规律。

3.掌握肺内呼吸部的组织结构。

二、实验内容

1.气管(trachca)

肉眼观察  标本为气管的横断面,腔面为黏膜,蓝色“C”形结构是透明软骨环。

低倍镜观察  低倍镜下,管壁由内向外依次为黏膜层、黏膜下层和外膜。

⑴黏膜(mucous membrane):黏膜表面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上皮下基膜明显,呈均质红染的条带状结构。上皮下方为固有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腺体的导管、血管及淋巴组织等。

⑵黏膜下层(submucosa):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与固有层和外膜无明显界限,内含较多的混合性腺(气管腺)及小血管。

(3)外膜(adventitia):较厚,由透明软骨和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中可见“C”形的透明软骨环,缺口处由平滑肌和致密结缔组织相连接,有时可见混合腺和脂肪细胞。

高倍镜观察

⑴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其中最多的是纤毛细胞,杯形细胞亦较多,刷细胞、小颗粒细胞、基细胞不易区分。

⑵混合性腺(气管腺):多由浆液性腺泡和黏液性腺泡组成,有时可见半月。

2.(lung)

肉眼观察  标本呈海绵状,大部分是肺呼吸部,其内可见大小不等的腔隙,是肺内支气管和动、静脉的断面。标本一侧光滑为被膜。

显微镜观察  在标本一侧可见肺的表面被覆薄层结缔组织和间皮共同构成的浆膜(被膜),实质内可见大量呈空泡状的肺泡,以及不同口径的支气管的分支和血管的断面,要注意伴行的肺血管分支与各级肺内支气管区分,管壁厚、着色红、管腔大的为肺动脉血管、管壁薄、管腔大而不规则者为肺静脉血管。肺内各级支气管的分支,可根据管腔的大小,管壁的厚薄,上皮的类型(及有无杯状细胞),固有层和平滑肌的厚薄,腺体和软骨的有无来辨别,各段特点如下:

(1)小支气管(small bronchi):是切片中管径最粗、管壁最厚的管道,结构同气管基本相似,但管径变小,管壁变薄,三层分界不明显。其主要变化是:上皮仍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杯形细胞渐少;黏膜下层薄,含少量腺体;外膜中有大小不等的透明软骨片,其间有间断的环形平滑肌束。

(2)细支气管(bronchiole):管腔变小,管壁变薄,上皮由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逐渐变为单层纤毛柱状上皮,腺体、软骨和杯形细胞减少或消失,而平滑肌则相对增多。

(3)终末细支气管(terminal bronchiole):管腔小,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无杯形细胞,腺体和软骨均已消失,平滑肌形成完整的环行层,黏膜皱襞明显。

(4) 呼吸性细支气管(respiratory bronchiole):管壁不完整,缺损处连有少量肺泡。上皮为单层立方,上皮下有少量环行平滑肌。

(5)肺泡管(alveolar duct):管壁上有许多肺泡开口,自身的管壁结构很少,仅存在于相邻肺泡开口之间,在切片中呈现一系列结节状膨大,表面为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上皮下为平滑肌纤维。

(6)肺泡囊(alveolar sac):是若干肺泡共同围成的囊腔,囊壁由肺泡围成,相邻肺泡间无结节状膨大。

(7)肺泡(pulmonary alveoli):为半球形小囊,彼此相连,可开口于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或围成肺泡囊。肺泡壁很薄,由单层扁平或立方形的肺泡上皮和基膜构成。肺泡上皮有两种细胞:①Ⅰ型肺泡细胞,细胞极薄,核扁平。②Ⅱ型肺泡细胞,细胞略呈立方或圆形,核大而圆,胞质色浅,细胞顶部呈泡沫状。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为肺泡隔(alveolar septum),其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肺泡隔和肺泡腔内可见肺巨噬细胞(pulmonary macrophage)或尘细胞(dust cell),内含吞噬的黑色尘粒。

三、思 考 题

1.呼吸道的一般结构包括哪些?气管的结构特点与功能有何关系?

2.肺实质各部分组成有哪些? 如何正确识别肺内各结构?

3.肺泡的结构与功能有何关系?

4.名词解释:① pulmonary lobule

② blood-air barrier

③ alveolar septum

④ type-Ⅱalveolar cell

(杜长青  王勤)

实验十七  泌 尿 系 统

Urinary System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肾小体、肾小管各段及集合管的结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2.了解膀胱壁的结构。

二、 实 验 内 容

1.肾(kidney)

肉眼观察 标本呈扇形,周围染色较深为皮质,其中可见圆点状散在分布的肾小体;深部染色略浅,为髓质(肾锥体)。皮质内可见红色条纹状结构,为髓放线。

低倍镜观察  肾脏表面为薄层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皮质位于被膜的深面,内有球状的肾小体和各种肾小管的断面,皮、髓质交界处有弓形动、静脉的断面;髓质主要由平行的直行管道组成,其内不含肾小体。髓质中的直行泌尿小管呈辐射状深入皮质称髓放线,主要由一些直行的集合小管和肾小管直部组成。位于髓放线之间的皮质称为皮质迷路,由肾小体和肾小管曲部构成。

高倍镜观察  重点观察皮质迷路内的肾小体、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致密斑等。髓放线和髓质主要有近端小管直部、远端小管直部、细段和集合小管。

(1)肾小体(renal corpuscle):断面呈圆形,由肾血管球和肾小囊组成。偶见有入球,出球微动脉出入的血管极或与近曲小管相连的尿极,靠近血管极的远曲小管,其靠近肾小体侧的上皮细胞增高、变窄,密集排列,形成一个椭圆形斑,为致密斑(macula densa)。肾小体中央的毛细血管团即肾血管球;肾小囊分脏层和壁层,肾小囊脏层细胞又称为足细胞,紧贴毛细血管外面,壁层为单层扁平上皮,肾小囊脏、壁层之间是肾小囊腔。HE染色标本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足细胞和球内系膜细胞不易分辨。

(2)近曲小管(proximal convoluted tubule):分布在肾小体附近,断面较多,管壁较厚,管腔小而不规则。管壁上皮为立方形或锥体形,细胞分界不清,胞质强嗜酸性,染成深红色,核圆,位于基部。腔面有排列紧密的刷状缘,基部有纵纹。

(3)远曲小管(distal convoluted tubule):也分布在肾小体附近,与近曲小管相比较断面少,管径小,管壁较薄,管腔相对较大而规则,有单层立方上皮围成,细胞界限较清楚,胞质弱嗜酸性,呈浅红色,核圆,排列整齐,位于中央.腔面无刷状缘,基底部可见纵纹。

(4)近直小管部和远直小管:可在髓放线和髓质近皮质处找到,结构分别与其曲部相似。

(5)细段(thin segment):近肾乳头易见,管径细小,管壁为单层扁平上皮,但比毛细血管管壁稍厚,核椭圆形且突向管腔,胞质色浅。

(6)集合小管(collecting tubule):上皮为立方形或柱状,细胞界限清楚,胞质明亮,核圆位于中央,着色较深。管腔随着集合小管的汇合而渐增大,管壁由单层立方移行为柱状上皮。近肾乳头处称为乳头管,上皮变为高柱状,胞质清明,核圆位于细胞中央,细胞界限清。肾乳头表面延续为较薄的变移上皮。

2.膀胱(urinary bladder)

肉眼观察  标本成方形,微凹面较蓝处为内表面。

低倍镜观察  低倍镜下,膀胱壁由内向外依次黏膜层、肌层和外膜。

(1)黏膜(mucous membrane):由变移上皮和固有层组成。

(2)肌层(muscularis):肌层由平滑肌组成,分外内纵、中环、外斜三层。

(3)外膜(adventitia):大部分为纤维膜,由结缔组织构成,膀胱顶部的为浆膜。

三、思 考 题

1.原尿形成的结构基础是什么?蛋白尿形成部位及原因是什么?

2.光镜下如何区分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为什么切片中近曲小管比远曲小管断面多?

3.名词解释:① FIltration membrane

②Nephron

③ Medullary loop

④ Juxtaglomerular complexn

(杜长青  王勤)


实验十八 男 性 生 殖 系 统

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一、实验目的:

⒈ 掌握睾丸的一般组织结构和精子发生的过程、睾丸间质细胞的形态特点。

⒉ 掌握前列腺的组织结构特点。

⒊了解附睾、精囊腺的组织结构特点。

 4.了解输精管的管壁组织结构

二、实验内容:

(一)睾丸和附睾(testis and epididymis)

肉眼观察:表面包有一层染成红色的白膜,大的半圆形断面,为睾丸部分;位于睾丸一侧一小的圆形断面,为附睾。在两者之间可见纵隔。

1.睾丸testis

低倍镜观察:自外向内分出:睾丸被膜、睾丸实质

⑴ 被膜:由外向内: ① 鞘膜:为单层扁平上皮和少量结缔组织组成。②白膜:很厚,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内侧有小血管。

⑵睾丸实质:睾丸小叶分界不清,小叶间有较大的血管,小叶内有大量生精小管断面。①生精小管基部为基膜,染成粉红色,基膜外为肌样细胞,呈梭形。②睾丸网:位于睾丸纵隔内,为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腔隙断面。睾丸网有无与切片部位不同有关。

高倍镜观察:重点观察生精小管和睾丸间质细胞。

⑴ 生精小管(seminiferous tubule):

精原细胞(spermatogonia):位于基膜上,细胞较小,呈圆形或椭圆形,核圆,着色较深。有时可见有丝分裂。

初级精母细胞(primary spermatocyte):位于精原细胞近生精小管近腔侧,有2~3层。体积最大,呈圆形,核大而圆,核内粗大的染色质交织成网,细胞核表现为粗线期或有的分裂中期。

次级精母细胞(secondary spermatocyte):位于初级精母细胞近腔侧,细胞大小和精原细胞相似,细胞核圆形,染色较深。该阶段存在时间短,故切片中不易看到。

精子细胞(spermatid):靠近腔面,多层细胞,体积更小,核圆形,染色较深。细胞常密集成群。

精子(spermatozoon):可见变态中的各期精子。形似蝌蚪,头部染成紫蓝色,朝向管壁,成群聚集在支持细胞的顶端,尾部常被切断而看不到其全貌。

支持细胞(sustentacular cell):又称sertoli cell,位于生精细胞之间,其基底部位于基膜上,游离面至腔面。细胞轮廓不清,核呈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核染色质稀疏,着色浅,核仁明显。

⑵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又称leyding cell , 位于生精小管间的结缔组织内,常三五成群,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嗜酸性,核圆偏向一侧,染色浅,核仁明显。

2.附睾(epididymis)

低倍镜观察:分清输出小管和附睾管,然后重点观察两种管道,由于取材的原因,两种管道有时不会同时出现在标本上。

⑴输出小管(efferent duct):与睾丸网相连接,构成大部分附睾头部,远端与附睾管相连。管壁由高柱状细胞与低柱状细胞相间排列构成,官腔不规则。上皮下的基膜周围由环形平滑肌和少量结缔组织。

⑵附睾管(epididymal duct):管腔规则,腔内充满精子和分泌物。管壁由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构成,细胞表面为静纤毛。上皮基膜外有结缔组织、薄层平滑肌和血管。

高倍镜观察重点观察输出小管和附睾管管壁细胞的特点。

⑴输出小管(efferent duct):管壁主要由两种细胞组成,两种细胞相间排列,使管腔起伏不平。一为低柱状细胞,二为高柱状纤毛细胞。

⑵附睾管(epididymal duct):管壁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由柱状细胞和基细胞组成。柱状细胞,呈高柱状,胞核呈椭圆形,位于基底部,细胞顶端有排列整齐的静纤毛。基细胞矮小,呈锥形,位于上皮的深面基膜上,在标本中只能见到一行排列整齐的小圆形细胞核。管腔规则,腔内充满精子和分泌物。

(二)前列腺prostate gland

肉眼观察:标本中可见许多粗细不等,纵横交织的红色条纹,为基质。基质之间有许多不规则的腔隙,为腺泡。

低倍镜观察重点观察腺泡和前列腺凝固体。

前列腺表面有致密结缔组织及平滑肌组成的被膜,并深入实质。实质中有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前列腺腺泡,腺泡腔面起伏不平,有的腺腔内可看到嗜酸性的凝固体(prostatic concretion)。 腺泡之间的隔,由结缔组织和大量的平滑肌组成。

高倍镜观察:重点观察腺泡上皮和凝固体。

⑴腺泡上皮:形态多样,可见单层立方,单层柱状或假复层柱状上皮细胞。

⑵凝固体:位于腺泡腔内,为大小不等, 呈同心圆状排列,形态不一均质的红色结构。

⑶被膜和基质的结缔组织中含有丰富的平滑肌。

(三)精囊腺(seminal vesicle):

肉眼观察标本中可见许多粗细不等、纵横交织的红色条纹深入腺腔内。周围有红色组织包围。

低倍镜观察:重点观察粘膜皱襞和富含平滑肌和结缔组织的外膜。

高倍镜观察:重点观察腺器官粘膜皱襞、上皮和外膜。

三、思考题:

⒈生精小管的微细结构和精子发生的过程

⒉睾丸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⒊附睾是如何构成的?试述附睾管的微细结构和生理功能。输出小管和附睾管的组织结构,光镜下如何区分。

⒋前列腺的组织学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⒌解释名词:⑴ spermiogenesis

⑵ spermatogenesis

⑶ sertoli cell

⑷ blood-testis barrier

⑸ leyding cell

⑹ semen

                                                           

(杜辉)


实验十九 女 性 生 殖 系 统

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一、实验目的:

⒈ 掌握卵泡发育的基本过程和各级卵泡的结构特点。

⒉ 掌握黄体的形成、组织结构特点。

⒊ 掌握子宫壁的结构和增生期、分泌期以及月经期子宫内膜的结构特点。

二、实验内容

⒈ 卵巢( 卵泡期)

肉眼观察:标本为卵圆形,卵巢周围着色深、宽阔部分为皮质,可见大小不等的空泡,是发育中的各级卵泡的切面。中央染色较浅、狭窄部分为髓质。卵泡期卵巢看不到黄体,为什么?

低倍镜观察:自外向内分出:被膜、皮质、髓质,然后依次观察。

    ⑴被膜:① 表面上皮: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②白膜:为薄层致密结缔组织。

⑵皮质:占卵巢的大部分,主要由各级卵泡及大量的结缔组织构成,结缔组织中富含梭形的基质细胞,网状纤维和散在的平滑肌细胞。卵泡周围可见大片浅染的间质腺。

⑶髓质:为结缔组织,只占实质的一小部分,染色浅,含丰富的血管。在卵巢门的附近有一些平滑肌。

高倍镜观察:重点观察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及黄体的细胞组成。

  (1)  原始卵泡(primordial follicle):位于皮质浅层,数量最多,体积小,卵泡中央为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周围为单层扁平的卵泡细胞。初级卵母细胞圆形,体积较大,核大而圆,核仁明显。

(2)初级卵泡 (primary follicle):初级卵母细胞体积增大,卵泡细胞由单层扁平变为单层立方或柱状,单层或增殖为多层,最里面的一层卵泡细胞为柱状,呈放射状排列,称为放射冠(corona radiata),在卵母细胞与卵泡细胞之间出现一层均质的嗜酸性膜,称为透明带(zona pellucida

(3)次级卵泡 (secondary follicle):卵泡细胞层数进一步增多,细胞间出现大小不等的腔隙,井逐渐合并成一个大腔,为卵泡腔(follicullar antrum)腔内充满卵泡液,初级卵母细胞及其周围的透明带,放射冠及部分卵泡细胞凸人卵泡腔内,形成卵丘(cumulus oophorus).卵泡腔周围的数层卵泡细胞构成卵泡壁,称为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与卵泡生长相伴随,周围基质细胞向卵泡聚集形成卵泡膜(theca folliculi)。卵泡膜分化为内、外两层,内层主要是一些多边形或梭形的膜细胞及丰富的毛细血管;外层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与周围结缔组织无明显分界。

(4)成熟卵泡 (mature follicle):是卵泡发育的最后阶段,卵泡体积很大,并向卵泡表面突出。可见卵泡腔增大,腔内充满卵泡液。卵丘内的初级卵母细胞很大。透明带和放射冠更明显,卵泡膜发育充分,卵泡膜内层细胞内充满小脂滴,毛细血管丰富。由于取材时间不易掌握,切片中无典型的成熟卵泡。

(5)闭锁卵泡 (atresic follicle):见于卵泡发育的各个阶段。主要表现为卵母细胞退化或消失;透明带塌陷、皱缩甚至消失;卵泡颗粒层细胞萎缩、溶解或消失。有些闭锁卵泡,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均消失,成为残留的结缔组织块样,其中可见红色带状的透明带残迹。

(6)间质腺(interstitial gland):次级卵泡和成熟卵泡闭锁时,卵泡膜的血管和结缔组织伸入颗粒层和卵丘,其周围肥大的卵泡膜内层细胞成团或成索分散在结缔组织中。其细胞体积大,多边形,细胞核圆形,细胞质呈空泡状,着色浅,形似黄体,称间质腺。本切片间质腺较多。

2.卵巢( 黄体期)

肉眼观察:标本中卵泡较少,一侧可见黄豆大浅染的椭圆形小体为黄体(corpus luteum)。

低倍镜观察:黄体(corpus luteum):黄体体积很大,其外有结缔组织被膜,与外界分界清楚。

高倍镜观察:黄体由两种细胞构成,粒黄体细胞较大,呈多边形,数量多,胞质内的脂滴常被溶解呈空泡状。膜黄体细胞较小,染色深,数量少,多分布于黄体的周边。

3.子宫(增生期)

肉眼观察:标本一侧有个小腔即子宫腔,其周围染成紫色为子宫内膜,内膜外侧红色部分是肌层,肌层表面是薄层外膜。

低倍镜观察:分清子宫壁三层结构,然后重点观察子宫内膜层。

⑴ 内膜: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②固有层:浅层为功能层,其内有较少的腺体的切面。深层为基底层,内有子宫腺切面,着色深,腔内空白。

⑵ 肌层:为平滑肌。大致可分为内纵、中环、外纵三层

⑶ 外膜:为浆膜,由少量结缔组织和间皮构成 。

高倍镜观察:重点观察子宫内膜。

上皮:为单层柱状,少数细胞表面有纤毛。

固有层:上皮向固有膜内凹陷形成子宫腺。腺体直,腺腔小而规则。固有层致密,细胞较多,纤维较少,还可见血管的断面。

4.子宫(uterus in secretory phase分泌期

肉眼观察:标本呈矩形,其上方染成蓝紫色的是子宫内膜,其余染成红色的是肌层。

低倍镜观察:先区分子宫壁三层结构,再重点观察子宫内膜。

⑴子宫内膜:由上皮和固有层构成。固有层较厚,分浅层和深层。浅层是功能层,其内有很多弯曲扩张的腺体,腺腔内常有分泌物;并且固有膜内有染成红色的组织液。深层较薄,是基底层,内含的子宫腺,腺体直,腺腔小,着色较深。(注意比较子宫内膜增生期和分泌期结构变换)

⑵肌层:同子宫内膜增生期。         

⑶外膜:为浆膜。

高倍镜观察:重点观察子宫内膜的上皮和固有层

上皮: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少数细胞表面有纤毛。部分上皮和固有层脱落。

固有层:富含细胞的幼稚结缔组织构成。基质细胞:体积大,胞核椭圆形胞核和胞质着色浅。子宫腺:为单层柱状上皮,腺腔大小形态不等,可见嗜酸性的分泌物,腺细胞着色浅。在胞核的下方或上方可见空泡。血管:在功能层可见成串的微动脉切面,为螺旋动脉的断面。

⒌月经期子宫(uterus in menstrual  phase

肉眼观察:标本呈矩形,其上方染成蓝紫色的是子宫内膜,其余染成红色的是肌层。

低倍镜观察:先区分子宫壁三层结构,再重点观察子宫内膜。

⑴子宫内膜:由上皮和固有层构成。上皮和浅层固有层已经部分剥脱。深层较薄,是基底层,内含的子宫腺腺体直,腺腔小,着色较深。

⑵肌层:为平滑肌。大致可分为内纵、中环、外纵三层。

⑶外膜:为浆膜。

高倍镜观察:重点观察子宫内膜的上皮和固有层

①上皮: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少数细胞表面有纤毛。已经部分剥脱。

②固有层:深层较薄,是基底层,内含的子宫腺腺体直,腺腔小,着色较深。腺体内无分泌物,没有脱落的固有层间质内充满血液。

三、思考题

1. 卵泡发育的基本过程和各级卵泡的结构特点。

⒉ 黄体和间质腺结构特点,光镜下如何区分?

⒊ 子宫内膜分泌期与增生期组织结构的特点。

⒋ 解释名词:⑴Ovulation

⑵Corpus luteum

⑶Menstrual cycle

  

(杜辉)


实验二十 胚胎学绪论

Embryological Introduction

一、实验目的

⒈掌握胚胎的分期和测量的标准。

⒉掌握受精龄、月经龄的概念和预产期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内容

⒈观察模型:各期模型,注意不同时期的外形。

⒉观察测量各时期标本的数值及透明标本的骨骼情况。

三、思考题

⒈胚胎分哪几个时期?

⒉胚胎学的研究内容。

⒊胚胎测量的标准有哪些?

⒋预产期如何计算?

⒌学习胚胎学有什么意义?


实验二十一 人体胚胎学总论

General human embryology

一、实验目的

⒈掌握胚前期、胚期的发育过程和胚泡的植入。

⒉ 掌握胎膜的结构和功能。

⒊ 掌握胎盘的结构和功能。

⒋了解胚胎外形的建立和变化。

二、实验内容

(一) 受精至胚泡形成(第1周)

观察模型:① 受精卵: 一个实心的球。② 卵裂: 卵裂球数目越多体积越小。 ③桑椹胚: 12-16个卵裂球构成的实心胚。 ④胚泡:滋养层、内细胞群、胚泡腔和极端滋养层。

(二)二胚层期(第2周)

观察模型:①观察内细胞群的演变,上胚层 、下胚层 、卵黄囊及羊膜腔等结构的来源及演变过程。②在模型上观察:胚盘、羊膜腔、卵黄囊、体蒂、胚外中胚层和胚外体腔,胚盘的形状, 胚层组成,体蒂与胚盘的位置关系。

(三)三胚层期(第3周)

1. 观察模型:

(1)三周初人胚  从外形见羊膜、卵黄囊、体蒂、尿囊和胚盘,观察胚盘:①背面观见神经板、原结、原凹和原条。②腹面观内胚层。③胚体正中矢状断面见外胚层的神经板、原结、原条;中胚层和脊索;内胚层。脊索的头端见口咽膜;原条的尾侧见泄殖腔膜。

(2)三周末人胚模型显示胚盘及体蒂,胚盘边缘保留部分羊膜和卵黄囊的壁。 ①胚盘背面观神经褶、神经沟和尾端的原条。②胚盘腹面观原肠,前肠和后肠很短。③胚体中部横断 外胚层:体表为外胚层、神经沟、神经褶; 中胚层:脊索两侧为体节,间介中胚层、体壁中胚层和脏壁中胚层;内胚层。

2.显微镜观察:

(1)原条时期鸡胚(示教) 材料: 孵化 16小时之鸡胚(横断),HE染色。

镜下:三层细胞,从背侧开始依次为:① 上胚层 为背侧表面的一层细胞,呈柱状。上胚层中央向下凹陷—原沟。原沟与其两侧细胞增厚的部位共同构成原条。②下胚层为一层立方状细胞。

(2)原条时期鸡胚(示教)材料: 孵化16-18小时之鸡胚(横断)方法: 胭脂整装标本观察: 三胚层时期,胚盘呈梨形盘状。此标本是切掉卵黄囊后,由背面观察胚盘不能区分三胚层。结合同期的标本,联系起来观察其外观,了解内部结构。①胚盘 呈梨形,染色较淡,其中有以下构造:原条 胚盘正中线上有染色较深的索条状结构。原沟 在原条中央色较浅 ,为原沟。原结 原条前端稍膨大为原结,其中央色浅为原凹。②胚体外域 在胚盘周围,染色较暗的部分,此处以后发生血岛与血管,并与胚体的血管相连。

(四)体节期(第4周)

1.观察模型:

⑴四周初人胚 胚体呈圆柱状,神经沟两侧的神经褶已愈合形成神经管,前、后神经孔未闭;见体节,腹侧出现心膨大,中肠缩小。胚体正中矢状断面 见神经管、脊索、原始消化管、口咽膜、泄殖腔膜、尿囊及心脏。

⑵四周末人胚 前、后神经孔均闭合,卵黄囊变细,口凹周围出现,三对鳃弓,体节明显,约25对,心膨大明显。

2.镜下观察

⑴体节时期鸡胚  材料:  孵化48小时后之鸡胚(横断): HE染色,镜下可见  ①外胚层 覆盖胚体表面,由一层细胞构成。②神经管位于胚体背侧中央,呈管状,管壁由假复层上皮围成,染色深。 ③脊索 为神经管腹侧的一圆形较小的细胞团。④体节 位于脊索两侧,细胞排列呈方块状。⑤间介中胚层 位于体节外方的细胞索,切片上为一圆形细胞索。⑥侧中胚层 在间介中胚层的外方,分为两层,与外胚层相贴的为体壁中胚层;与内胚层相贴的为脏壁中胚层;两层之间的腔隙为胚内体腔,与胚外体腔相通。⑦内胚层 位于胚体腹侧,由一层细胞组成

⑵体节时期鸡胚(示教)材料 :孵化48小时鸡胚 。方法:胭脂整装标本,镜下可见在胚盘部分有以下结构:①体节 在胚盘中央,很明显看到有两排方块状的细胞团即体节。它是三面游离,外侧份与周围组织相连。②间介中胚层 在体节外侧一浅色窄条状结构即是,因此处细胞少,故染色较浅。③中胚层 在间介中胚层的外侧染成深粉色的一条结构为中胚层,外侧淡染的一宽条结构为胚内体腔。④神经管 两排体节之间,管壁染色深,左右呈两深紫色条,中央是管腔,染色浅,在神经管的前端可看到数个膨大的脑泡及一对视泡;神经管后端尚未闭合,两侧染色深的为神经褶,中央色浅处为神经沟。⑤原条与原结 已退缩到胚尾端,原结明显。⑥心管 在脑泡腹侧尚有屈曲膨出的心管,尾端与左右卵黄囊静脉相连。⑦前肠 在心管与神经管之间,有较宽且长的囊状结构即前肠。⑧胚外体域部分已发生血岛与血管,并连接成网。

(五)胚胎完成期(第5~8周)

1.观察模型: 此期主要特征:胚体呈“C”字形,躯干变直,头部逐渐抬起,眼、耳、鼻、颜面逐渐形成,出现上、下肢芽,尾突渐不明显,直至消失;脐带明显;心、肝隆起明显;头颈部渐分明;外生殖器已发生,但不能分辨性别。

2.观察标本:观察搜集的多个胚胎标本,可见甘油透明的骨骼标本和位于羊膜囊内的胚胎。

(六)胎儿期(第9周~出生)

观察标本:①观察各月正常胎儿浸渍标本,注意胎儿外形、大小及所见器官的演变。②观察多胎及与羊膜囊、胎盘的关系。

(七)胎膜与胎盘

1.观察模型:在模型上找出胎膜:羊膜、卵黄囊、尿囊、脐带、绒毛膜。观察足月胎盘的形态大小及构造。注意标本的羊膜、胎盘、脐带及胎儿之间的关系。

2.观察标本:在大体标本上观察胎盘的子体面和母体面、胎盘小叶脐带附着部位。

三、思考题

1.受精的条件、时间、部位和意义。

2.植入的时间、部位、条件、过程和意义。

3.简述三胚层的形成及分化。

4.试述胎膜的组成、各部分的演变及意义。

5.胎盘屏障的组成、变化和功能。

6.名词解释:①获能

②受精

③卵裂

④桑椹胚

⑤胚泡

⑥植入

⑦胎盘膜

( 崔海庆 李亚鲁)


实验二十二  颜面、颈和四肢的发生

Development of face, neck and limbs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鳃器的组成。

2.掌握颜面、腭、舌、颈发生的原基和常见畸形的成因。

3.了解四肢发生的过程。

二、实验内容

1.观察模型:①鳃器模型:观察鳃弓、鳃沟、咽囊和鳃膜。 ②颜面发生模型:观察额鼻突、鼻突、上下颌突、原口、鼻窝、鼻泪沟。③腭发生模型:注意正中腭突、外侧腭突。④舌发生模型:注意侧舌突、奇结节、联合突。

2.观察标本:①唇裂。②面斜裂。③无下颌、低位耳、独眼、指状鼻。④小眼、小鼻、巨口,耳轮异常、上肢畸形。 ⑤短肢畸形。

三、思考题

1.试述颜面发生的原基和常见畸形的成因。

2.试述腭、舌发生的原基和常见畸形的成因.

3. 试述颈发生的原基和常见畸形的成因。

4. 名词解释:①鳃器 ②唇裂 ③腭裂 ④颈瘘

崔海庆 李亚鲁 )


实验二十三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生

Development of digestive system and respiratory system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原肠的起源和演变。

2.掌握消化系统的发生和常见畸形 。

3.了解呼吸系统的发生和常见畸形。

二、实验内容

1.观察模型:①4周人胚模型:咽和咽囊,原肠。②胃肠的发生和转位模型。③肝、胆、胰发生模型。④呼吸系统发生模型。

2.观察标本:内脏膨出

三、思考题

1.试述原肠的发生与分化。

2.试述咽囊的分化。

3.试述肝胆胰发生的原基和过程。

4.名词解释:①麦克尔憩室 ②先天性巨结肠 ③先天性脐疝  ④环形胰 ⑤透明膜病

(崔海庆 李亚鲁 )


实验二十四 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

Development of urogenital system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泌尿生殖系统主要器官发生的原基。

2.掌握前肾、中肾和后肾的发生过程 。

3.掌握生殖腺、生殖管道和外生殖器的发生过程。

4.掌握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畸形。

二、实验内容

   观察模型:①4周人胚模型:前肾、中肾和后肾。②生殖腺发生模型。③生殖管道发生模型。

三、思考题

1.试述后肾的发生过程。

2.简述生殖腺、生殖管道发生的过程。

3.试述泄殖腔的分隔和演变。

4.名词解释:①多囊肾。②中肾旁管。③两性畸形。

崔海庆   王兆兰 )


实验二十五 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Development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胚胎血液循环的建立。

2.了解心脏发生的时间、部位和过程。

3.掌握心脏发生过程中外形的演变。

4.心脏内部分隔的过程。

5.掌握胎儿的血液循环的通路和生后的变化。

6.掌握心血管常见的畸形。

二、实验内容

观察模型:①胎儿血液循环模型。②心脏外形演变系列模型。③心脏内部分隔系列模型。

三、思考题

1.简述胎儿血液循环的建立。

2.试述心脏发生的过程。

3.试述心脏内部的分隔过程。

4. 简述胎儿的血液循环的特点和生后的变化。

5. 名词解释;①血岛 ②法洛氏综合征 

( 崔海庆 王兆兰 )


实验二十六 神经系统的发生

Development of nervous system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神经管的发生。

2.了解脑的发生过程。

3.了解脊髓的发生。

4.了解垂体和松果体的发生 。

5.了解周围神经的发生。

6.掌握神经系统常见的畸形。

二、实验内容

1.观察模型:①神经管模型。②脑和脊髓发生的模型。

2.观察标本:①无脑儿。②脑脊膜膨出(颈部)。③脑脊膜膨出(骶部)。④脑积水

三、思考题

1.简述神经管的发生和演变。

2.简述脑、脊髓的发生。

3.名词解释:①套层 ②无脑儿

( 崔海庆 王兆兰 )


第二部分融合和创新性实验

实验一 组织石蜡切片的制作和苏木素-伊红(HE)染色

Paraffin section and hematoxylin-eosin stain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石蜡切片技术的制作方法。

2. 掌握HE染色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3了解石蜡切片机的构造和操作要领。

二、实验原理

机体组织大多太厚,光线难以透过看到其内部结构,不适合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人或动物细胞内各种结构成分对光线的折射率相似,即使光线能透过组织,也难以区别细胞的结构,但是通过制备能使光线透过的组织切片、再用不同的染色方法染色就可以观察到各种组织细胞的形态,以及其中某些化学成分的变化,这也是组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组织石蜡切片(Paraffin sectioning)和HE染色技术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即通过组织取材、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染色等一系列步骤实现对组织细胞结构的镜下观察。

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简称HE染色。苏木素是碱性染料,细胞核内染色质和细胞质核酸成分呈酸性,很容易与带正电荷的苏木精结合而被染色,苏木素在碱性溶液中呈蓝色,所以细胞核和胞质内核酸呈紫蓝色。细胞质内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伊红是一种酸性染料,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碱性蛋白质成分着红色。通过HE染色达到使不同的组织结构呈现不同的颜色,从而达到细胞间区别辨认的目的。

三、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

清洁级成年SD大鼠4只,体重200~250 g。

2.实验药品

10%甲醛固定液、梯度乙醇(浓度分别为50%、70%、80%、90%、95%、100%)、二甲苯、石蜡、HE染色液、蛋白甘油、中性树胶、生理盐水、2.5%戊巴比妥。

3.实验仪器设备

大鼠解剖台、大头针、解剖器械、双面刀片、蜡板、眼科弯镊子、200ml容量瓶(广口)、洁净载玻片(涂抹Mdyer甘油蛋白)、洁净盖玻片、狼毫毛笔(大、中号)、滤纸,记号笔。

切片机、恒温展片机(40~42℃)、烤片机、恒温箱(58~60℃),通风橱。

四、实验方法

1.组织取材Obtaining the specimen

人体或动物组织取材原则上要越新鲜越好。先用2.5%戊巴比妥腹腔注射麻醉(1ml/kg)后,固定在动物解剖台上,用纱布沾取生理盐水湿润腹部被毛,剖开腹腔。取材顺序一般先腹腔后胸腔,先消化管后肝、脾等多血的器官及神经组织。用镊子夹该组织或周围的结缔组织,迅速取稍大块组织,在蜡板上用双面刀修切成lcm3小立方块。

2.固定Fxiation

将取出的脏器剔除周围脂肪后,切成约1.0cm×1.0cm×0.5cm小块,重新换10%福尔马尔固定液,固定24小时。固定的目的是使组织具有一定硬度,并且使组织内的蛋白质凝固或者沉淀,防止自溶,以尽量保持原有的组织结构和化学成分。固定剂的用量应是样品的15~20倍以上。软组织或较大的组织块(如肝脏、肠管等)可先经2~3小时固定再修整成大约1.0cm×1.0cm×0.5cm小块,再投入新配制的固定液内继续固定24小时。

3.洗涤

固定好的组织块一定要经此步将渗入组织内部的固定液冲洗掉,防止固定液在细胞中残留较多形成沉淀或结晶影响脱水剂渗入。

4.脱水Dehydration

组织块经一系列梯度(50%→70%→80%→90%→95%→100%)乙醇,将其内的水分置换出来,脱水剂必需能与透明剂混合。脱水时间视组织块的大小和温度来定,一般每级乙醇约1小时,原则上低浓度乙醇时间长,高浓度时间短。

5.透明(Clearing)

脱水后用镊子轻轻夹取组织块置滤纸上吸干组织表面多余乙醇,入二甲苯(二甲苯作为脱水剂与液体石蜡之间的媒介物,取代脱水剂增加组织的折光系数,使组织呈透明状态。)中透明,时间约1小时。透明时间视组织块的大小和温度,用肉眼观察决定。

6.浸蜡Paraffin impregnaation

组织块透明后即可放入58~60℃液体石蜡中,时间根据组织块的大小来定,一般1~3小时,组织块较大要适当延长时间。石蜡分软蜡45~50℃、硬蜡56~58℃。制作切片时,夏天用硬蜡,冬天用软蜡;软组织用硬蜡,硬组织用软蜡;切薄片用硬蜡,厚切片用软蜡。

7.包埋Embedding

将包埋框或盒中注入熔化的石蜡,用加温后的镊子将浸蜡的组织块放置于包埋框内的石蜡中,注意组织的切面朝下并放平整,待石蜡冷却凝固成型,将包埋框打开。如果要同时包埋多块组织要做好标记。

8.切片Sectioning

(1)将整条的蜡块修切成小块,每小块蜡块内包含一块组织。组织四周留约2毫米的石蜡边,上下两端要平行,然后将组织蜡块装在切片机(microtome)固定器上。

(2)将切片刀从刀固定器一侧缓慢插入,双手同时旋动固定器两侧旋钮将刀固定好,刀刃与蜡块切面呈5°夹角。调整组织蜡块切面与刀刃的距离,尽量调节组织切面方向与刀刃平面方向平行。

(3)切片(轮转式切片机):遵循先粗切(10~20μm)后细切(4~6μm)的原则。粗切过程待组织块几乎全部暴露于切面上即可停止转入细切。细切后调整切片机到所需切片厚度(6~10μm),右手旋动切片机转轮,左手配合执毛笔轻轻托起切出的连续切片,再用眼科镊夹起切片以正面向上放入展片机中,待展平整后捞片,置入切片架即可进行烤片,温度60℃左右,烤片时间不少于30min。温度过高和时间太长, 组织易干固、皱缩、折光增强。

9.HE染色

(1)脱蜡:切片脱蜡(两级二甲苯),30min左右。脱蜡不彻底易出现嗜碱性片状模糊, 毛玻璃样现象, 染色不均。

(2)复水:由无水乙醇开始,浓度逐级降低(100%→95%→90%→80%→70%→50%),各级停留2-3min,直至入蒸馏水。

(3)染苏木素:苏木素染10-15min,水洗去除多余染液。新配制的染液着色力较强,染色时间可适当缩短;反之,则适当延长。苏木素上色和外界温度及接触时间有关:外界温度越高,染色就快,上色就深;接触时间越长,染的就深。

(4)分化:分化液盐酸乙醇数秒钟,水洗终止分化。分化的目的是去掉组织中过染的染料,使颜色对比和细胞背景更加美艳和清晰。因酸能破坏苏木素的结构,使色素与组织解离,故分化不可过度。

(5)蓝化:分化之后苏木素在酸性条件下处于红色离子状态,在碱性条件下处于蓝色离子状态。多采用自来水或0.2%氨水浸泡返蓝,可随时在镜下观察返蓝效果。

(6)染伊红:伊红染液5min,水洗。伊红染色程度应以苏木精对核的着色程度为参照标准,掌握其染色时间,以达到对比鲜明为宜。

(7)脱水:梯度乙醇(70%→80%→90%→95%→100%)逐级脱水,低浓度乙醇有分化作用,要严格控制掌握时间,一般数秒钟,高浓度每级2-5min。

(8)透明:二甲苯透明的组织利于光线透过。一般经2~3级,每级10min

(9)封片:中性树胶或加拿大树胶封片,标记。

(10)镜下观察:细胞核还有细胞质中的碱性物质被染成紫蓝色,细胞质被染成红色。

五、注意事项

1.取材用刀剪要锋利,避免钝刀拉动挤压组织,防止人为因素的影响;取材较多时要做好标记。固定液、固定时间应根据温度、组织类型及染色要求而定。

2.对于含水量较大的组织可从较低浓度(30%、50%)乙醇开始脱水,防止组织细胞过度皱缩。入下一级乙醇之前用滤纸将组织块多余乙醇吸干,严格控制高浓度乙醇中的停留时间,防止组织变脆。

3.脱水要彻底,否则二甲苯无法进入仍含有水分的组织结构中。透明时间不可过长,否则切片时组织块易碎裂。

4.浸蜡温度要控制好,否则组织皱缩。根据组织块的结构特点和实验要求切面朝下包埋。

5.染色中脱蜡要彻底,较陈旧的二甲苯要延长脱蜡时间。入下一级乙醇前尽量吸干切片上残有的乙醇液。

六、思考题

1.为什么要进行组织固定?

2.取材有哪些注意事项?

3.为什么将组织透明后方可浸蜡?

4.苏木精-伊红染色原理是什么?步骤有哪些?

5.怎样掌握染色与分化?

参考文献:

1. 杜卓民主编。实用组织学技术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45

2.王伯沄,李玉松,黄高昇,张远强。病理学技术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1~134

(吴馨培)


实验二 用PAS反应显示肝组织中糖原的分布

PAS reaction showing glycogen granules in liver tissue

一、实验目的

1.掌握PAS反应的原理。

2.了解PAS反应的实验步骤。

2.熟悉肝糖原分布及其意义。

二、实验原理

糖原系一种多糖,在正常动物和人体的肝脏、心肌、骨骼肌中含量较多,分布于细胞质内。过碘酸希夫反应(periodic acid Schiff reaction, PAS反应)是较常用的一种显示糖类的组织化学技术。过碘酸是一种氧化剂,可将多糖分子中的乙二醇基氧化成乙二醛基;后者再与Schiff试剂中的亚硫酸品红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紫红色沉淀,紫红色物质存在的部位即是多糖和糖蛋白存在的部位。基底膜、系膜基质、纤维蛋白、血管透明变性、淀粉样物质等可显示阳性反应,呈紫红色。

三、实验材料

1.染色器材

显微镜、恒温箱(37℃左右)、冷藏冰箱、电炉、塑料滴管、棕色小口试剂瓶(50ml/500ml)、小口试剂瓶(50ml)、烧杯(50ml/100ml/200ml)、盖玻片、吸水纸、孵育湿盒。

2.试剂材料:

(1)0.5%过碘酸溶液:0.5g过碘酸溶于100ml双蒸水。

(2)Schiff试剂:将蒸馏水85ml加温待沸,去火,加入碱性品红0.5g,并不断摇荡,待溶液冷至50℃时过滤,加1mol/L盐酸15ml,冷却至25℃时再加偏重亚硫酸钠摇荡,以后又将溶液置于暗处静止12~24h,再加入活性炭,搅拌过滤,待溶液成为无色透明状态后,避光贮存于4℃冰箱内待用。

(3)组织材料:实验一当中取材处理得到的肝脏组织切片

(4)甲基绿复染液

四、实验方法

1.切片脱蜡至水。

2.阴性对照设立:随机取几张切片作为对照,将对照切片滴加唾液,置入37℃温箱孵育1小时,唾液中的淀粉酶水解切片组织中的糖原。

3.待对照切片孵育完毕,将两种切片同时入过碘酸液中作用5~10min.

4.水洗,先用流水缓慢冲洗再用双蒸水冲洗,去除多余的过碘酸。

5.两种切片同时入Schiff试剂中浸染10~15min。

6.流水冲洗10min,再用双蒸水洗,去除多余Schiff试剂。

7.复染:甲基绿衬染细胞核1~2min,稍作双蒸水洗。

8.常规脱水、透明、封片。

9.染色结果观察(参考图片Fig.15-12:肝细胞含有糖原和其他多糖的结构呈紫红色,对照片不显色。

思考题

1.PAS反应的原理是什么?

2.肝脏糖原分布的特点

五、注意事项

1.糖原固定必须及时,取小块组织进行固定,以免固定不透或不均,而在固定不好的组织切片中,可出现糖原颗粒趋于细胞一端的情况。

2.配制Schiff试剂的重亚硫酸钠需质量优良,不能用陈旧无硫的刺激性试剂。 

3.染色前,将Schiff试剂取出,尽可能与室温达到平衡后再进行染色,室温在15℃以下时可用40℃温水稍加温进行反应。

参考文献:

1.杜卓民。实用组织学技术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90~292

2.王伯沄,李玉松,黄高昇,张远强。病理学技术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10~212

(吴馨培)


实验三疏松结缔组织铺片与巨噬细胞观察

Spreading section of loose connective tissue and macrophage observation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巨噬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2.掌握疏松结缔组织纤维的微细结构

3.了解疏松结缔组织铺片的制作和染色方法

4.了解活体染料动物体内注射的方法

5.通过显微镜观察加深对巨噬细胞功能了解

二、实验原理

疏松结缔组织在体内广泛分布于器官之间、组织之间以至细胞之间,起连接、支持、营养、防御、保护和修复等功能。在疏松结缔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又称为组织细胞(histiocyte),在炎症和异物等刺激下活化成游走的巨噬细胞,它具有趋化性定向运动、吞噬和清除异物及衰老伤亡的细胞、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以及参与和调节人体免疫应答等功能。给动物腹腔内注射一定量的台盼蓝染料,活体巨噬细胞吞噬注射的台盼蓝后,取材经固定、染色,即可观察到这类细胞在组织中的分布。

三、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

健康成年大鼠,体重200~250 g,

2.器械材料

显微镜、恒温箱、电炉、手术剪刀、镊子、眼科剪刀、解剖盘、解剖分离针、无菌注射器、染色缸、试剂瓶、烧杯、盖玻片、载玻片、玻璃棒。

3.试剂准备

(1)0.8%的台盼蓝注射液:台盼蓝0.8g加入蒸馏水100ml中,灭菌处理。

(2)醛复红染液:碱性品红0.5g、三聚乙醛1ml、浓盐酸 1ml、70%乙醇100ml

(3)偶氮卡红染液:偶氮卡红B (Azocarmine B)0.5g、冰醋酸0.2ml、蒸馏水100ml

(4)Bouin固定液:苦味酸饱和水溶液75份、甲醛25份、冰醋酸5份

(5)各级乙醇70%、80%、90%、95%、100%,二甲苯

(6)2.5%戊巴比妥

四、实验方法

1.大鼠活体腹腔台盼蓝注射

抓取大鼠,头处低位,下腹正中线旁45度进针,回抽无血或空气或液体果断注射,注射完毕后,不要立即抽出针头,让针头在腹腔内停留少些时间,防止所注射的液体从进针处漏出。这样隔日腹腔注射0.8%的台盼蓝生理盐水溶液,每次4 ml,连续注射3次,。

2.取材:于末次注射后间隔1天后取材,将大鼠2.5%戊巴比妥腹腔注射麻醉(1ml/kg)后,腹部朝上置入解剖盘内,腹部净除体毛,剪开皮肤,暴露皮下组织,用镊子取皮下结缔组织置于载玻片上,用解剖分离针展成薄片, 晾干后马上固定。待皮下组织结缔取完后,再剪开腹腔,取大网膜用解剖针展成铺片,晾干。

3.固定:载玻片入Bouin固定液固定30min。

4.固定后再入醛复红染液中5~6min,蒸馏水洗去浮色。

5.经70%、80%、90%乙醇分色各30S~1min。

6.偶氮卡红染5min染胶原纤维,蒸馏水洗去浮色。

7.经各级乙醇70%、80%、90%、95%、100%脱水,二甲苯透明后封片。

8.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参考图片Fig.3-01:弹性纤维染成紫色、巨噬细胞的吞噬颗粒呈清晰的蓝色、胶原纤维呈红色。

注意事项

1.台盼蓝生理盐水液要无菌处理。

2.抓取大鼠要牢靠,避免被抓伤、咬伤。

3.针头果断刺入腹腔后稍作回抽,力度不要过大。若推注稍微有点阻力,那是针头刺入了皮下位置。

4.由于皮下和大网膜组织质地软而薄互相粘连,载玻片展片时尽量用解剖针剥组织边缘,切勿在组织上来回刺划影响结果观察。

5.尽量在大鼠心脏跳动下取材,最大限度地保证所取材料的活体状态,避免组织和细胞发生死后变化,有利于观察到成纤维细胞的突起和细胞界限。

思考题:

1.为什么疏松结缔组织制片采用铺片的方法?

2.为什么制作铺片要动物麻醉后立即取材,而不是处死后取材,取材后迅速固定的方法?

3.根据制片过程和镜下观察,说明巨噬细胞与肥大细胞的不同。

参考文献:

1. 杜卓民。实用组织学技术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7~78

2.王伯沄,李玉松,黄高昇,张远强。病理学技术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42~144

3.朱万平,崔岫,黑常春,郝陵生。疏松结缔组织铺片的一种改良法[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1:374~375

吴馨培)


实验四肥大细胞的染色与观察

Stain and observation of mast cell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肥大细胞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2.了解疏松结缔组织铺片的制作方法。

3.了解肥大细胞染色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二、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小白鼠或大白鼠。

2.实验药品:0.5%甲苯胺蓝染液; 90%、95%、100%乙醇;二甲苯;树胶。

3.实验仪器设备:鼠台,大头针,手术器械,载玻片和盖玻片。

三、实验原理

肥大细胞广泛分布于结缔组织中,尤以皮下组织、肠系膜、消化道、呼吸道粘膜等处的小血管及小淋巴管周围居多。其形态特点是细胞较大,直径约20~30µm,呈圆或椭圆形,胞核小、圆形,胞质內充满粗大的嗜碱性颗粒,颗粒具异染性,颗粒内容物易溶于水。肥大细胞胞质内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受刺激时通过释放颗粒内物质,参与过敏反应、炎症反应、免疫防御等重要功能。肥大细胞的数量与分布随动物和器官的不同而异,兔和豚鼠很少,狗猫较多,大白鼠和小白鼠更多。肥大细胞中含有肝素、组织胺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这些颗粒中物质能够与碱性染料甲苯胺蓝结合,呈现异染性的紫蓝色。

四、实验方法

1.4位同学为一实验组,每组1只大白鼠。

2.将鼠2.5%戊巴比妥腹腔注射麻醉(1ml/kg)后,腹部朝上置入解剖盘内,腹部净除体毛,剪开皮肤,暴露皮下组织,用镊子取皮下组织置于载玻片上,用解剖分离针展成薄片, 晾干后马上固定。待皮下组织取完后,再剪开腹腔,取大网膜用解剖针展成铺片。

3.铺片直接入0.5%甲苯胺蓝染液染色2min。

4.蒸馏水稍洗,去掉浮色。90%、95%、100%乙醇脱水各2分钟,二甲苯透明3分钟,中性树胶封片。

5.观察(参考图片Fig.3-04 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肥大细胞,再转高倍镜下观察。

6.讨论 

(1)甲苯胺蓝是碱性染料,肥大细胞胞质内颗粒染成什么颜色?如何解释?

(2)肥大细胞的结构特点与功能及其在病理过程中的作用。

(3)用所学知识解释肥大细胞与过敏反应性疾病的关系。

五、注意事项

1.抓动物时应注意避免动物咬伤。

2各级乙醇中脱水时间宜短,如时间过长,易致肥大细胞褪色,可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深浅,对时间进行适当调整。

参考文献:

⒈罗明富,崔山佳,张金玲。新鲜组织肥大细胞快速染色方法的探讨与应用。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0,19(1):311-312

⒉王伯沄主编。病理学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71-172

⒊张金玲,罗明富,罗明富。肥大细胞在大鼠经穴组织内的分布欲脱颗粒观察。解剖科学进展,2010,16(1):36-38

(魏丽华)


实验五大、中动脉的结构特点与动脉硬化的发生

Artery Microstructure and forming of Arteriosclerosis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大、中动脉的结构特点。

2.通过建立动脉硬化的动物模型,了解动脉硬化的发生过程。

二、实验原理

动脉硬化泛指动脉壁增厚、失去弹性的一类疾病,包括三种类型:①动脉粥样硬化(AS);②细动脉硬化;③动脉中层钙化。其中AS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基本病变是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内膜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致管壁变硬、管腔狭窄,并引起一系列继发性改变。

本实验通过高脂饮食,联合应用维生素D3饲养SD大鼠,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D3,以提高钙吸收和血钙含量;高血钙可损伤动脉管壁内皮,引起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并分泌细胞外基质,引起血浆脂质侵入血管壁,造成血管壁损伤,动脉内膜脂质积聚,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血钙升高超出血浆溶解力,钙盐沉积在主动脉中膜,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受损变性,最终出现钙化。高脂饲料( 猪油和胆固醇) 中加入抗甲状腺药物( 丙基硫氧嘧啶) 和促进胆固醇吸收物(胆酸钠),以加速AS模型的形成。通过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大鼠主动脉切片的形态学特点,掌握大中动脉的结构,探讨AS的发生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

清洁级SD大鼠40只,雄性,2-4个月龄,体重180-240g。

2.实验药品

胆固醇、胆酸钠、丙基硫氧嘧啶、猪油、维生素D3;10%福尔马林固定液,70%、 80%、90%、95%和纯酒精,二甲苯,石蜡。

3.实验仪器设备

鼠台,大头针,手术器械,固定瓶,切片机,展片机,溶蜡箱,恒温箱。

四、实验方法

1. SD大鼠正常喂食1w后,随机分为对照组(10 只)及实验组(30 只)。对照组喂食普通饲料,实验组即高脂饲料和维生素D3组。高脂饲料配方:在大鼠标准饲料的配方中添加1%胆固醇、0.35%胆酸、5%猪油、0.61%丙基硫氧嘧啶。

2. 实验组按70 万IU / kg 的总剂量腹腔注射维生素D3,分4次,隔2 d注射一次,之后每天喂高脂饲料15 g。各组自由饮水,自然采光,室温19~ 23℃,整个实验周期4-6周。

3. 实验结束时将所有大鼠处死,分离主动脉(从主动脉弓起始处至腹主动脉分叉处),投入10%福尔马林中固定以备切片。

4. 常规脱水包埋,切片,HE 染色观察。

5. 观察切片(参考图片Fig. 10-10Fig. 10-11),记录实验结果,比较大、中动脉的正常光镜结构与动脉硬化的异同点,讨论动脉硬化的的发生过程。

五、注意事项

1. 实验用SD大鼠按清洁级动物饲养,饲养过程中密切观察其体重、饮水、外观及精神状态。

2. 隔天分次性腹腔注射维生素D3,避免一次性腹腔注射维生素D3致大鼠死亡。

参考文献:

1.唐玉林主编。 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13-118

2.章义利,周秀云,应斌宇等。 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方法。温州医学院学报,2007: 37(4) 331-333

3.焦宏,陈彦静。 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9:26(6) 66-68

4.王园园,龙民慧等。 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8, 16(6): 421-424

杨艳


实验六  肝组织脂肪沉积的实验设计

Experiment design of fat accumulation in hepatic tissue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本实验加深对肝脏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2.了解肝脂肪沉积的过程和意义。

3.了解肝脏正常结构与脂肪沉积的的异同点。

二、实验原理

肝脂肪沉积是多种诱因导致肝脏脂肪代谢异常,致使肝内甘油三酯( TG) 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发生肝脂肪沉积的机制包括进入肝脏及肝内产生的游离脂肪酸增多;肝细胞中脂蛋白、载脂蛋白合成减少等。本实验通过高脂饮食建立SD大鼠肝脏脂肪沉积模型,观察其肝脏病理变化特点。

三、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

SPF级SD大鼠40只,雄性,4-6周龄,体重180-220g。

2.实验药品

胆固醇、胆酸钠、丙硫氧嘧啶、猪油, 10%甲醛固定液,70%、 80%、90%、95%和纯酒精,二甲苯,石蜡。

3.实验仪器设备

鼠台,大头针,手术器械,电子天平,固定瓶,切片机,展片机,溶蜡箱,恒温箱。

四、实验方法

1.动物分组及饲养

普通饲料正常喂养1w后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10只,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30只,高脂喂养( 基础饲料87.3%,猪油10%,胆固醇2%,丙硫氧嘧啶0.2%,胆酸钠0.5%)。实验动物自由进食、饮水,室温度保持在19℃ ~24 ℃ ,通风良好,5 只一笼饲养,喂养4~6w。

2.实验结束时处死所有动物,要求隔夜禁食,不禁水,取出肝脏,称量肝湿重,对比观察肝脏的形态,计算肝指数(肝湿重( mg ) / 体重( g))。

3.从肝左叶相同部位切取部分肝组织,做冰冻切片,油红O染色;同时剖取肝脏右叶中部部分肝组织以10%的甲醛溶液固定,作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肝脏脂肪沉积程度及范围。

4. 观察切片(参考图片Fig. 15-17Fig. 15-18),记录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讨论肝脏脂肪沉积过程及其意义。

五、注意事项

1.造模过程中注意观察动物皮毛色泽、食欲、体重变化及精神状态。

2.在分析肝组织结构变化前,称量实验动物体重( g ) 和肝湿重( mg )。

3.取材时注意取材部位的一致性。

4. 作脂肪染色的冰冻切片不能太薄,过薄的切片会使脂质丢失。

5. 油红O染色结果不能长期保存,应尽快观察、拍照。

参考文献:

1.唐玉林主编。 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1-13

2.段斐,刘晋芝等。 大鼠高脂性脂肪肝模型快速制造方法。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3,20(4):1-2

3.陈育尧,陈业豪等。 大鼠高血脂及脂肪肝模型的建立。中医药理与临床,2007,23(4): 64-65

4.胡巢凤,陆大祥等。小鼠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的动态研究。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 30(4):395-398

5.王威,江海涛等。 小鼠、大鼠高甘油三酯血症、脂肪肝模型的比较。天津中医药,2006,23(3):192-194                                                               

(杨艳)


实验七急性肺水肿模型建立与肺组织的结构观察

Establish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dema model and

observation of lung microstructure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肺组织的结构特点。

2.了解急性肺水肿的制作方法。

3.了解急性肺水肿发生过程。

4.通过实验增加肺组织正常结构与病理结构的对比,提高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

二、实验原理

肺水肿是指肺毛细血管内液体渗入肺间质和肺泡,使肺血管外液量增多的病理状态。肾上腺素作为临床常用的缩血管药,其药理作用主要是由于它能与α和β受体结合,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使皮肤、粘膜及内脏小血管收缩。经腹腔注射肾腺素后,导致大鼠体循环血管和肺血管剧烈收缩,使心脏前、后负荷明显增加;肺毛细血管压力迅速持续增加,打破了Starling平衡定律,引起动性肺水肿。另外,肾上腺素也可直接作用于微血管内皮细胞,增强血小板、白细胞的聚集,释放氧自由基,使其血管内皮及肺泡上皮通透性加,缺氧以及血管收缩痉挛形成恶性循环,促使肺水肿的形成。此外,组织损伤所产生的炎性介质引起淋巴管闭塞或损伤,则肺淋巴回流代偿使肺水肿加重。

三、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

清洁级雄性SD大鼠40只,2~4个月龄,体重200-300g。

2.实验药品

20%乌拉坦溶液,0.1%肾上腺素注射液,10%福尔马林固定液,70%、 80%、90%、95%和纯酒精,二甲苯,石蜡。

3.实验仪器设备

  鼠台,大头针,手术器械, 5 ml一次性注射器,固定瓶,切片机,展片机,溶蜡箱,恒温箱。

四、实验方法

1.4位同学为一实验组,每组2只大鼠,称重,1只大鼠腹腔注射肾上腺素2~2.5mg/kg,另一只大鼠腹腔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注射后观察2只大鼠一般情况、呼吸等临床表现。15~20分钟处死动物。

2.解剖2只大鼠,注意结扎气管以免液体外溢,将肺和心脏一同取出。

3.用滤纸吸去肺表面的液体用天平称2肺的重量,计算肺重系数[肺重量(g)/体重(kg)ⅹ100%],大鼠正常肺系数为 4~8%,若肺重量系数≥8%,表明肺水肿已经形成。

4.对比观察2只大鼠的肺外观,记录包括大小、颜色、质地及切面外观,将肺组织固定在10%福尔马林溶液内。

5.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 HE染色。

6.观察:显微镜下观察肺组织的细微结构,并进行对比(参考图片Fig. 16-10)

7.讨论:正常与病理结构的异同点,用所学知识解释急性肺水肿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五、注意事项

1.抓大鼠时请避免动物咬伤。

2.物称重要准确,剖取肺脏时,操作要小心,防止肺表面损伤引起水肿液外流,影响肺系数的准确性。

3.在第1次使用肾上腺素后肺水肿征象不明显者,可重复使用,两次注药物间隔10~15min,不宜过频。

参考文献:

1.刘婷主编。医学微形态学实验。科学出版社出版,2011:238-239

2.孔麟麟,罗玉玉,张文成。肾上腺素诱导大鼠急性肺水肿模型的复制。武警医学院学报,2008,17(6):298-500

3.薛敬礼,史崇敏,章金涛等。不同方法诱发大鼠肺水肿动物模型的比较研究。河南医学研究,2006,15(2):109-111

(苏衍萍)


实验八精子、卵子和受精

Sperm, ovum and fertilization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精子、卵子的形态结构。

2. 掌握受精的原理及意义。

3. 了解体内受精的过程。

二、实验原理

受精(fertilization)是指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一般发生在输卵管壶腹部。受精分体内受精和体外受精两种。体内受精指的是雌雄个体经过自然交配后完成受精;体外受精指的是人为模拟体内受精环境,将精子体外获能后与卵子在体外完成受精过程。本实验仅给大家讲述体内受精过程。

三、实验材料

1. 实验动物

昆明系白小鼠,雌鼠6-8周龄;性成熟雄鼠10-12周龄,并且已通过交配实验证明其有受精能力。

2. 主要试剂及配制

M2操作液:每100ml七蒸水中加入NaCl:0.55319g;KCl:0.03563g;CaCl2.2H20:0.02514g;KH2PO4: 0.016195g;MgSO4: 0.0143276g;NaHCO3: 0.035g;Hepes:0.496855g; 乳酸钠: 0.4349g;丙酮酸钠: 0.00363g;葡萄糖: 0.1001912g;BSA: 0.4g;青霉素: 0.006 g;链霉素:0.005g;酚红钠:0.001g。

四、实验方法

1. 雌鼠的超数排卵处理

雌鼠至少控光(黑暗20:00-6:00;光照6:00-20:00)一周后进行超数排卵处理。超数排卵处理方法:雌鼠于15:30腹腔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regnant mare serum gonadotropin, PMSG)5 IU/只,48h后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 gonadotropin, hCG)5IU /只。

2. 雌鼠与雄鼠合笼

雌鼠注射hCG后,将雌鼠与雄鼠合笼。

3. 雌鼠阴道栓检测

雌鼠与雄鼠合笼后15h检查雌鼠阴道栓是否出现;出现阴道栓的雌鼠确定为受精成功,受精雌鼠在注射hCG后18h可从其输卵管壶腹部收集受精卵。

4. 受精卵的收集及鉴定(参考图片Fig. 21-01Fig. 21-03)

受精雌鼠在注射hCG后18h采用颈椎脱臼法将其处死,用无菌眼科剪刀和镊子打开腹腔取输卵管于M2操作液中,清洗两次。在体视显微镜下用眼科镊子撕开输卵管壶腹部释放出卵母细胞,用玻璃口吸管吹打几次,在M2操作液中洗去卵母细胞周围附着精子。

受精卵的鉴定:分别含有1个雌原核、1个雄原核和1个第二极体的卵母细胞即为受精卵。

五、注意事项

1. 进行受精实验的雄鼠必须已通过交配实验证明其具有受精能力。

2. 受精卵的判定标准:分别含有1个雌原核、1个雄原核和1个第二极体的卵母细胞才为受精卵。

参考文献:

⒈陈大元. 受精生物学. 科学出版社, 2003, 1~22.

⒉Liu XY, Mal SF, Miao DQ, Liu DJ, Bao S, Tan JH. Cortical granules behave differently in mouse oocytes matured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Human Reproduction, 2005, 20(12): 3404.

(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