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探究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因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保证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和环境压力,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困难和问题,本文着重阐述了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几大主要问题,并提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即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以及建立新的农业经营体制。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受到关注,春秋战国的《吕氏春秋》中就有:“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表明中国古人已经对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已经有所理解[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诸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等一系列问题,农业随之受到巨大冲击,引发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19xx年美国学者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第一次揭示了滥用农药、化肥对生态平衡造成的严重危害。19xx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议会通过的《可持续农业研究教学法》首次提出可持续农业的概念。19xx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提出“20xx年转向持续农业的全球政策”。19xx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各国的共识[1,2]。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由于人口众多,许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都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农业发展既要面对世界其他国家共同遇到的资源缺乏、环境污染等问题,又要受经济欠发达、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生产力水平较低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很多困难,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

1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耕地资源破坏,面积减少

我国实际现有耕地面积1.33亿hm2,约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此外,还有尚未被利用的可耕地约667万hm2。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耕地约保持在

1.23亿hm2。预计到20xx年,全国的人口将达到16亿。要保证这么多人的生活,粮食、经济作物和副食品的产量必须比现在增加30%-40%,具有较大难度。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使得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1hm2,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加拿大的1/15,美国的1/7,甚至比印度还要低。另一方面,耕地有随着建设占用、沙漠化、退耕还林还草等因素不断减少。每年50万hm2左右的耕地被用作非农用地,全国有400万hm2农田受到沙漠化的严重威胁,而新疆弃耕地高达133万hm2,加上现有耕地中约700万hm2应退耕还林还草,耕地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3]。

- 1 -

1.2污染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只有10%-30%对农作物产生作用,其余部分残留在土壤、大气环境中,这些农药循环到植物体内,形成高残留,使各类农产品受到污染。由于过量施用化肥,使地力减退,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土壤板结。另外,富含化肥和农药的水流入水库、湖泊,使水缺氧变臭[1]。19xx年对全国532条河流监测结果表明,其中三分之二以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重金属和农药含量严重超标。目前遭到“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有0.1亿hm2,每年减少粮食120亿kg。受酸雨危害的农田267万hm2,每年经济损失达20亿元。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堆积占用农田约4万hm2。一些地区长期以来的滥垦、滥牧、

2毁林开荒以及不适当地围湖造田等现象,使全国有200万hm林地转变为非林业

用地,每年损失林地达44万hm2,严重破坏了农业生态平衡。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km2,有15.8万km2的土地处在沙漠化边缘,每年新增沙化土地面积达156万hm2,大于治理面积。各种农业自然灾害的增多也使得农业面临的挑战愈来愈大[3]。

1.3农业科技水平低,劳动力素质低下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依靠科技的支撑,科技的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对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科技的发展必须以人才为基础,目前,中国农业面临着严重的科技水平低下的问题。目前发达国家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5%,世界平均水平为1%,而中国仅为0.3%左右[4]。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每年产生农业科技成果6000多项,但转化率只有30%-4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仅为42.5%;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60%-80%。美国农业增产的81%,劳动生产率提高的71%,归功于农业科技进步[5]。农业人口受教育程度低,素质低下,直接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例如,在农业大省河南省,农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4.5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更低,农民教育水平低下成为农业生产增长率的限制因素之一。由于农业人口受教育年限偏低,在向非农产业转移和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中,有一半以上劳动者的文化程度很低,或无一技之长。青壮年文盲率高,辍学问题仍较严重,人口素质亟待提高[6]。

1.4农业经营体制落后,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动力体系机制的构成过于直接和单一,政府对农业实行直接干预和控制,如农产产品价格的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等。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千家万户是农业经营的主体,农户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首先,农民自身素质较差,文化程度低,商品意识不强,信息不灵,缺乏按市场法则进行生产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小规模的生产难以在市场中形成优势并承担风险,分散的生产模式难以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不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滞后,使农民进入市场面临许多困难[2]。现有农业经营体系与市场经济存在诸多矛盾,农民在市场竞争中成为弱势群体,使得农民的利益长期得不到保护,农民收入增加缓慢,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

- 2 -

2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保证耕地保有量

保护耕地资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证耕地资源的数量,二是保护耕地质量。需要做到强化政府职能,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宏观控制;加强土地法制建设,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特别是耕地保护;建立土地资源和基本农田管理数据库和监控系统,以确保各项政策法规的贯彻实施;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如改造中、低产田,防治土壤侵蚀和污染,防治沙化,改良盐碱地,保护和改善土壤肥力等;注重后备资源开发,保护和合理开发可耕地,包括可开垦的荒山、荒地、“四边地”(路边、河边、地边及宅边)及海涂资源等。

2.2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践行生态农业理念

我国农业的发展必须走资源节约、生产集约高效、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合理地进行生产区域布局,改进和完善传统的粗放型耕作方式,走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指导思想的现代农业耕作模式,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道路,尽量减少或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农业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7]。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和组织实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它以发展农业为出发点,按照整体、协调的原则,实行农林水、牧副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并使各业互相支持,相得益彰,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我国农业发展要改变原有资源浪费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必须因地制宜,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

2.3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中国农业人口众多,农业科技科发展潜力巨大,现阶段,农业人口素质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必须创新农村教育体制,推动农业科技普及。应重视“人力资本”投资,要抓好农村基础教育,提高新一代农民的文化素质,解决教育资金、教育设施、教育机制等问题,减少失学率,避免出现新的文盲。在农民现有的文化水平的基础上,提倡教育体制创新,发展适合于农村的教育体系[8]。在加快农村扫盲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大力发展中等农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农业教育,加强农村成人教育,扩大实用技术培训,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撑,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我们要着力解决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难题,促进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的进步。另一方面,要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使用,使其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完善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机制,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2.4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改革农村经营体制

市场经济体系是调整与优化农业结构的必要条件,要在市场经济调节下,对农业发展中各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农村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严格遵循

- 3 -

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改善农产品的宏观调控,以市场价格引导农业生产。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农业的生产与销售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进行;农民的生产和种植结构可以根据农业资源以及市场的需求决定。在利用市场经济调节对农业生产资源和要素进行合理配置的前提下,政府相关部门要通过相应的制度建设来促进和规范我国的土地流转,加快实现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的规模化,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水平[9]。

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是巩固农业农村好形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需要。其重点任务是夯实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提高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产业化跨越发展,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能、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等方面研究[10]。

3结语

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和优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理性抉择和根本出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谋求农业生态系统中各要素及其相关各系统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序化与整体性持续运作,其核心是保持农业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生产力的可持续性[11]。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科技、体制等多方面的问题,随着经济改革和经济转型的深入,农业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因此,我国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定自己的道路和发展模式,针对独特的资源环境条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措施,解决好农业发展各要素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纪国义,冯媛媛.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3,(4):67-70

[2]王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8,31(1):73-76

[3]张景顺,褚保金.关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南京农业大学学

报,1999,22(2):109-113

[4]郭久荣.以色列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及对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启迪作用[J].世界农

业,2006,(7):39-42

[5]高峰,王学真.诱发性创新理论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技术选择[J].农业经济问

题,2003,(2):49-52

[6]王洁莉,强林豹.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4,26(6):17-20

[7]王军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713-2715

[8]吴妤.农业可持续发展呼唤农民素质提高[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5,19(1):62-65

[9]傅巍.市场经济调节下的农业发展分析[J].现代交际,2013,(08):135-135

[10]陈晓华.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经营与体制机制创新[J].农村经济问题,2012,(11):4-6

[11]白蕴芳,陈安存.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

境,2010,20(4):117-122

- 4 -

 

第二篇:第二章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学案)

执笔人: 审核人: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和农业布局的特点

2、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3、东北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学习重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及农地区业发展,东北地区农业生产遇到的问题及采

取的方法和措施。

课前预习:

一、东北区域概况:

1、位置范围: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 东部

2、面积人口: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1.2亿。

3、地表特征:地表特征是为 , , 。山区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是我国三大林区

中林木蓄积量最多的地区。中部为辽阔的东北平原,由 , , 组成,是中国最大的平原。

4、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其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导学过程:

二、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

1、自然资源条件

A、 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第二章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B、 气候条件适宜,适于多种作物种植

东北平原大部分属于 气候,冬季 ,夏季 。雨热同期,降水量400—800mm,自 向 递减,水热条件可以满足 作物的需要。 知识扩展:东北不同地区作物分布及温度带

第二章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南部 暖温带

中部 中温带 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甜菜、亚麻 北部 大豆、春小麦 C、 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蕴藏量大

我国森林资源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南边远山地和东南山地。东北地区是我国优质商品木材的集中产地,还是 的重要建设地区。

知识链接:中国三大林区分布及特点

D、 草场资源和与渔业资源兼备

2

第二章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a、草地主要分布在,其中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是保存较好的优良草原之一。

b、东北南临

2、社会经济条件:工业部门齐全,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农业机械工业为工业发展为现代化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东北农业布局的变化

1、从土地利用类型看:农田向推进,面积缩小

2、从作物种植面积看:玉米分布更加广泛,生产面积扩大。

3、以规模不同的副食品基地大量涌现。 自学部分:

阅读课本52页---53页总结

四、东北农业开发中的问题

A、 B、 C、 D、 E、补充:“北大荒”指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即多沼泽,原因: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多永久冻土,不易下渗。

合作探究

五、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A、

B、 C、

D、 E、

简洁概况为:调整;改善;推进;加快

案例研究

3

名词链接: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与一体的农业生产方式。

思考问题: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生态农业模式中,循环过程有何不同?他们是如何达到可持续利用目的的?

课堂练习:

1.东北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耕地面积广大,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B宜农荒地多

C土壤肥沃

D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多

2.20xx年国务院下令停止围垦三江平原,你认为主要原因是( )

A.我国粮食库存储量已经相对过剩

B.保护“湿地”,改善生态环境

C.三江平原土壤贫瘠

D.沼泽太多,不利于开发

3、当前东北地区的森林积储量和木材质量大幅度下降,环境日益恶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森林资源的退化

B.过量砍伐和森林火灾

C.过多人员的旅游活动

D.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

巩固联系:

4 )

右下图是我国某区域沿不同纬度所作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2-3题

2. ①、③、④、⑤ 所代表的地形单元分别为

A 太行山、山东丘陵、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B 大兴安岭、长白山、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

C 贺兰山、太行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D 大兴安岭、山东丘陵、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3.适宜在 ⑤ 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有

A 春小麦、亚麻、甜菜

B 冬小麦、玉米、水稻

C棉花、春小麦、大豆

D 油菜、茶叶、春小麦

4、(15分)图七反映我国东北和美国玉米种植、生产条件有关信息,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二章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 ③ 美国年降水量分布 ④中国东北等降水量线分布

第二章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5 ① 美国部分农作物分布 ② 中国东北玉米分布 50 45 40 图七 中国东北和美国玉米、降水、气温分布图

1.读图①和图②,美国玉米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的玉米主要分布在 (地形区);

2.从农业地域类型看,美国玉米带和我国东北玉米种植区属于

3、根据图表所提示的相关信息,分析我国东北地区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的异同

美国玉米带和我国东北玉米种植区都比较接近本国某工业区,请说出这两大工业区的名称以及工业发展条件有什么共同特点?

美国工业区名称: ,我国工业区名称: ,工业发展条件① ② ③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