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县可持续发展情况汇报政府办

邵东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

情况汇报

邵东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

20xx年2月

一、 实验区建设概况

邵东县位于湖南省中部、邵阳市东大门,总面积1768平方公里,辖29个乡镇(办、场),人口127万。19xx年被列为湖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xx年10月,“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申报工作被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办公室正式受理。20xx年4月通过科技部专家组的实地考察。近年来,我县以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目标,紧紧围绕实施统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四位一体”发展战略,突出统筹协调,加快科学发展,全县呈现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20xx年,全县生产总值由19xx年的62.9亿元增加到202亿元,年均增长9.4%;财政总收入由19xx年的2.5亿元增加到12.4亿元,年均增长13.1%;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19xx年的6.7亿元增加到88.6亿元,年均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xx年的19亿元增加到77.23亿元,年均增长1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xx年的7544元增加到16007元,年均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8的2636元增加到8478元,年均增长9.4%。全县森林覆盖率33.2%,高于全国平均水 1

平。综合经济实力排全省第12名,在邵阳市9县(市)中居首位。近年来,邵东县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先进县、全国知识产权百强县、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安全生产先进县等30多项国家级荣誉。

二、实验区建设的主要工作和成效

在推进全县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我们突出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兴工旺商”,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根据邵东的传统产业优势和经济结构特征,积极实施“兴工旺商”发展战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一、二、三产业全面协调发展。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打火机、小五金、皮具箱包、服装加工、中药村等五大支柱产业以组建集团公司为突破口,不断发展壮大。12家打火机企业组建东亿电气集团,建立省级研发中心,全行业年产销打火机突破60亿支,一次性注塑打火机占全国70%以上。五金行业33家企业组建恒源五金集团公司,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和俄罗斯、泰国、越南、新加坡、香港等1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扳手产量占全国30%以上。皮具行业近百家企业与中国皮具协会共同培育“中国书包之都”,邵东书包产销量占全国70%以上。廉桥镇中药材产业园、仙槎桥镇小五金产业园、周官桥乡打火机产业园、流泽镇铝制品产业园、火厂坪镇机械配件和机械再 2

制造产业园、县城皮具工贸园等六大工业基地发展势力强劲,入园规模企业总数121家,占全县的88%以上。20xx年,全县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235亿元,同比增长53%,实现增加值67亿元,增长26.9%。工业经济成为名符其实的主体财源。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传统市场商贸优势不断扩大,目前全县专业市场、综合市场总数达107个,占地面积2000多亩,投资总额突破10亿元。以工业品市场为轴心,先后建起了全国十大药材市场之一的廉桥药都、中南五金大市场、家电城、眼镜城、建材大市场、农林产品批发城、中南皮革鞋业城、服装城、中南皮具城、国际皮具工贸园等10余个投资上千万元的大型专业市场。加上便利的交通和发达的物流,形成了城乡一体、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外贸出口稳步增长,进出口总额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打火机出口突破1亿美元,单项工业产品出口稳居全省第一。由邵东商人创办的泰国、老挝、越南等三个境外省级园区取得了喜人成绩。旅游、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稳步壮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粮食总产52万吨,连续八年增产。培育壮大优质稻、生猪、精品果蔬、杨梅、黄花菜、玉竹等特色产业,团山香米、菁洲黄花菜、昭阳茶叶等6个农产品获国家有机农产品认证。建成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1个。建成连片1000亩以上的种植基地35个,万头养猪场4个,范家山无公害蔬菜基地被确定为全省农业标准化 3

种植示范基地,玉竹生产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玉竹GAP(示范)基地。

(二)坚持科教兴县,科技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加大科普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增强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20xx年全县科技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1.35%。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全县39家规模企业与67所大专院校建立了技术合作,引进推广各类新成果、新技术326项,新增产值36.5亿元。培育建成湖南精华农产品有限公司、邵阳金土地电子有限公司两家高新技术企业。申请专利1207件,获得科技成果386项;“伟特”家具成功创建国家驰名商标,湖南省著名商标总数达21个,邵东被确定为全省首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和知识产权示范县。

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质量有新的提高。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100%,初中在校生巩固率达90%。20xx年一本、二本上线率分别高出全省3.1和 13.2个百分点,600分以上的考生占全省的5%,高考综合成绩连续13年居全市首位。邵东被评为国家“两基”工作先进县。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发挥人才的关键性作用。县委县政府每年面向全国“双选”10名左右的高学历、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考100名左右的教师;每两年公开选拔8名左右的科级领导干部。鼓励企业引进高级人才,培养专业人才, 4

培训实用人才,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进一步建立完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不断提高生态建设和污染控制水平,努力建设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的人居环境。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实施长江防护林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近年来造林40.61万亩,四旁植树5360万株,退耕还林面积9.8万亩,森林总蓄积量增长13.6%。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邵水、蒸水流域治理和农田生态保护,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连续十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宜林荒山基本消灭,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态效益日趋显现。全面推动节能减排。县财政每年拿出30万元重奖节能降耗达标的单位与先进个人,对不达标的单位与个人进行重罚。淘汰了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近几年来共关闭小煤矿、造纸、化工、电镀、土法炼焦等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187家。提倡使用风能、太阳能、沼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减少生活用煤、用柴,推进公共机关节能。努力建设生态城乡。完成县城13条主干道路、4个广场的高标准改造,新建500余亩的昭阳公园;努力增加公共绿地面积,县城绿化覆盖率达35.2%。建成了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城区垃圾实现了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率达100%。投资1.48亿元对县城石膏采空区进行专项整治管理。加强县城精细化管 5

理,推行16小时保洁制度, 20xx年8月成功创建全省卫生县城。在县城东部高标准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的生态新城——生态产业园,首批进驻项目投资120亿元的邦盛凤凰城进展顺利,五星级大酒店主体封底;以安置区配套工程为重点,加快建设新城区、新园区、新社区三位一体新型城镇示范区。同时,以新农村建设为着力点,进一步完善村镇布局规划,加强农村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一批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小城镇和村庄群落迅速崛起,乡村变得更加秀美。

(四)坚持城乡统筹,社会事业协调推进。

把统筹发展作为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来落实。20xx年全县对“三农”投入达到4.2 亿元,增长12.6 %;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5处,解决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危房改造1502户;实现村村通水泥路、通自来水、通移动通讯、通广播电视、通宽带网络。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民全覆盖基本,新农合参合率达95.7%;农村五保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基本医疗费全免;城乡居民低保分别提高到每月168元和65元,分散供养、集中供养的的五保对象月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125元和425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面实施,凡年满60岁的农村老人每人每月都可以领取55元的养老金。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深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6

28所乡镇卫生院全部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以妇幼卫生为重点,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爱国卫生和重大疾病防控卓有成效,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有力推进。文体和计生事业加快发展。建成县文化信息资源中心,新建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农家书屋396个。广播电视、文艺表演进一步繁荣,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加大体育基础设施投入,全县60%的村建好标准篮球场,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计划生育率达到90.38%,连续七年被评为全省一类县。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网络化管理、城区夜间巡逻市场化运作获省市创新奖,综合治理工作再次获全省先进;在县城和中心城镇安装电子全程监控系统,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满意度不断提高。基层民主深入推进,村委换届全面完成。加强社区管理,努力构建安全、文明的生态社区。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大力推进重点行业领域、重点地区安全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

三、实验区建设的主要措施

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精心编制规划。县委、县政府组织专门人员,按照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标准,结合邵东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于20xx年编制实施《湖南省邵东县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总体规划》。

(二)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挂帅的可 7

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创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协调、指导、管理工作。同时还出台了《邵东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目标管理考核办法》、《邵东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邵东县社区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在重大事项决策、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坚持把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纳入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定期对环境目标责任制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努力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负责、企业治理、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

(三)引导公众参与。开展了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专题访谈、“邵东环保行”、万人签名、大型法制宣传、“绿色畅想”大型文艺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编写环保乡土教材,在中小学中开展课内外环保知识和技能教育,全县上下形成了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浓厚氛围。

(四)优化发展环境。开展了“营造好环境,共谋大发展”大讨论、干部作风建设年、“我为企业做贡献”和争当文明服务标兵等活动,出台了一系列优化发展环境的政策措施,开辟了为企业服务的绿色通道,严厉查处了破坏发展环境的人和事,经济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四、实验区建设下步设想

下一步,我们将以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目标, 8

在国家科技部、省市科技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总的方向是努力建设“四个邵东”:即建设经济发展、结构优化、交通便捷的实力邵东,建设科技引领、教育先进、人才支撑的创新邵东,建设资源节约、生态优良、环境宜居的绿色邵东,建设城乡统筹、社会进步、平安幸福的和谐邵东。

具体做到“五个坚持”

1、坚持民营为主。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发展路子,着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放民营领域,对经济各个领域(国家明文禁止的除外)、社会公共服务各个领域全面推行民营化。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建立以民营为主体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民营资本雄厚、民营人才众多的优势,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县域发展各个领域。

2、坚持兴工旺商。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目标,着力调整优化工业产业、产品结构,切实转变增长方式,由“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民营科技型企业。指导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全面提升邵东产品质量,扩大邵东产品市场占有率,推动邵东工业飞跃发展。加快建立企业集团,重点扶植一批骨干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挥政策、资源和基础优势,发展一批优势产业群,新上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壮大一批优势企业,培育一批品牌产品,走出一条多元投资、优势 9

带动、重点突出、效益良好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大力发展工业园区,依托工业园区,培育形成布局集中、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和产业发展带。着力提升改造现有市场体系,拓展市场功能,走新型工业化、产业集群化、企业规模化、市场商贸现代化的经济发展路子。

3、坚持开放带动。实行全方位的对内对外开放,拓展国际国内发展空间,建立开放的思想体系、经济体系和人才体系,树立大开放促大发展的理念,努力改善目前经济外向程度低的状况,以公开透明的产业导向,成熟完善的项目包装,优美宽松的社会环境,宽广畅通的开放渠道,积极引进县外资金和项目。在“引进来”的同时,大胆“走出去”,增加外销和出口产品的种类和数量,提高外销和出口产品加工能力。根据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发挥传统优势、产业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努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努力提高县域经济的外向度,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4、坚持科技支撑。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科技投入体系、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系,加强科技支撑发展的能力建设,强化全社会科技意识,形成全县上下学科技、用科技、钻研发展科技的强大氛围,依靠科学技术实现加快现代化步伐。大力推进先进技术,把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广泛用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和扶持力度,鼓励、吸引、组织科技人员兴办、帮办工业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和组织开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加强小五金和机械配件、打火机、中药材和黄花菜、铝制品、皮具和塑 10

胶制品等重点项目的科技攻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争创国家、省、市名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品牌经济。高度重视教育和人才资源开发,实施人才工程,夯实快速发展需要的人才基础,由资源经济转变为人才经济。建立健全具有邵东特色的科技投入体系、科技人才队伍网络、产学研结合平台体系、技术成果引进推广体系、技术研发体系、创建“创新型邵东”。

5、坚持创新发展。一是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建立完备的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领导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使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沿着可持续发展轨道运行。二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发展转变,产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资源由高消耗型向集约型、绿色环保型转变,全面提升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力。三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资源节约意识,大力推广节能降耗减排技术,将绿色GDP考核作为各级经济工作考核的主要标准,推行绿色GDP的奖惩政策措施,促进邵东经济发展由高能耗向低能耗的根本转变,建设生态邵东。四是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科技创新发展能力,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五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解决事关民心、民情、民安、民乐、民忧的实际问题入手,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快推进和谐邵东建设。

11

12

 

第二篇:邵东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汇报

邵东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汇报

邵东县人民政府

(20xx年12月10日)

邵东县位于湖南省中部,总面积1768平方公里,属衡邵丘陵区。耕地面积61.5万亩,全县辖27个乡镇(场)。到20xx年底,总人口121.03万人,每平方公里684人,人平耕地0.51亩,人均水资源总量1150立方米,国土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相对贫乏。我县自19xx年被批准为湖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来,在省科技厅、市科技局等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县委、县政府围绕我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生态县建设步伐,基本上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我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总结如下。

一、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主要成效

自实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以来,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107.49亿元,年均递增12.8%;财政收入6.28亿元,年均递增14.3%。银行存款余额突破100亿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达到1101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47元,大部分地区人民生活达到或接近小康水平。

二、实验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1

(一)科学规划,加强基础建设缓解资源瓶颈

资源短缺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我县通过加强规划,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力度,以缓解资源紧缺。按着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县强化城乡规划管理,完成了县城工业小区、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汽车西站等建设性详规。同时加大了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投资8000万元,实施西水东调工程建设,将资江水从邵阳市引入邵东,实现日给水量15万吨,从根本上解决了邵东县城16万人口的饮水问题,彻底解决了制约县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投资1.6亿元,建成了220千伏的青山变电站和110千伏的宋家塘和荷花两座变电站,全面进行农村电网改造,缓解了全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用电紧张的矛盾;投资2.8亿元进行省道S315邵东段全线37.24公里的改道修建,完成潭邵高速公路邵东段通车和320国道县内39公里的硬化,实现全县个个乡镇通客车,村村通公路;投资3亿元修建电信大楼,加快了电信和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农村电话县”、“移动电话县”目标。

(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邵东县人均耕地较少,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全县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难点。我县通过“三抓一发挥”开辟了农村可持续发展新景象。一是抓农村能源建设,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加大可再生能源和“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推广应用力度,大力促进农村循环经济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20xx年,全县共推广上流浮罩式沼气池2500多口,总池容达2.5万多立方米,年 2

均产气1200立方米,折合标煤800吨,相当于年节约资金200万元。同时开展了沼气、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能为农户每年节约农药化肥等生产开支150万元。二是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到20xx年,全县共发展中药材15万亩,黄花菜6.5万亩,蔬菜12万亩,生猪180万头;进一步优化粮食种植结构,优质稻面积达到50万亩;梅花鹿、野猪、波南杂交山羊、绿毛龟等特种养殖大量增加;上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0个,其中年产值过500万元的企业18个;国家农业开发产业化龙头项目,邵东县中药饮片厂投资2000万元,走“科、农、贸”相结合的经营模式,20xx年已建成投产,年产饮片5000吨以上,产值过6000万元,年出口创汇500万美元。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三是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广专利产品――“庄稼乐”频波杀虫灯,20xx年县科技局安排科技经费10万元给予重点支持,并组织县植保站、各乡农技站推广应用。全年在水稻上共推广使用杀虫灯2000多盏,应用面积6万亩(次)。据统计,频波杀虫灯的推广应用,不仅为全县农业增收节支600万元,而且生产出的稻谷安全可靠,经湖南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检验,未检出农药残毒。推广应用频波杀虫灯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四是发挥农业传统产品优势,促进农业产业化。玉竹、黄花菜是我县传统农产品,栽培历史悠久,年产量、出口量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近几年来,我县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玉竹和黄花菜生产,成立了专门的领导 3

班子,聘请教授专家,研究推广栽培和加工新技术,提高栽培效益和产品的竞争能力。20xx年,全县玉竹栽培面积已达4.5万亩,年产值2.5 亿元,被省科技厅认定为“国家玉竹GAP(示范)基地”。黄花菜栽培面积达6.5万亩,年产值1.2亿元。玉竹和黄花菜基本上形成了产业化生产。

(三)整合小加工企业资源,加快工业集成持续发展步伐 我县的小加工业有一定的基础,乡镇企业起步早,民营企业崛起快,但总体上存在“小、散、弱”问题。县委、县政府按市场取向和规模经济的原则,引导和扶持了一批优势骨干个私企业组建股权多样化、经营规模化的企业集团,把同类产品或配套产品的企业联合起来,组成利益共同体,建成紧密型或松散型的集团公司或行业协会。近两年来全县共组建五金、打火机、皮具等八大集团公司,有8万多从业人员,年生产总值过20多亿元,20xx年出口创汇8000多万美元。由1000多家个私皮具企业组成的集团公司,年产值10亿多元,产品有30多个系列,1000多个品种,改变了生产经营长期处于低级阶段,产品质量档次低的局面。全县13个骨干打火机个私企业联合成立了东联实业有限公司,形成从零配件到成品一体化生产、机械化灌装,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产品质量,20xx年出口创汇3500万美元,并获得了自营出口权。

(四)开发、治理同步进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步入良性循环

我县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了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几年来, 4

投入资金1.8亿元,劳力3800万个,治理病险水库86座,山塘挖深加固防渗3.5 万口,增加旱涝保收面积3.8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3.7平方公里,解决了2.5 万人的饮水困难;实施坡耕地改造治理工程,治理改造坡耕地2.5 万亩;投资1720万元进行稻田低改,低改面积4.87万亩,新修高标准水渠220公里,使农田生态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为解决邵东的重点污染——水污染的难题,县政府下决心关闭效益较好的县造纸厂及13家电镀厂、23家漂染厂和5家有污染的化工企业,使邵水污染基本得到治理。为确何人民生活环境和工农业生产不受影响,县环保部门组织专门班子对排放有害气体的企业进行重点整治,全部取缔土法炼铅,关闭土法炼焦8家,整治机制砖厂8家,使空气中的废气排放量大为减少。为保证县城繁华及城区人民安居乐业,县政府还专门成立了地质灾害治理办公室,对县城石膏采空区进行专项整治管理,到目前已投资4800万元,封闭了县城区及周围22个石膏矿,搬迁采空区上有安全隐患的单位5个、居民户1820人;胶结充填9300立方,使县城采空区部分得到治理,消除重大安全隐患。为合理利用下资源和保护环境,县委、县政府狠抓了县内矿山企业的整顿,对现有小煤窑、小石膏矿的开采条件、安全措施、设备状况、资源回收率进行严格审查与评估,对破坏性开采者予以取缔,对煤炭、石膏开发秩序进行综合治理;近几年来,共关闭小煤矿46个,停产整顿中型煤矿12个;关闭22个已造成城区 1.1平方公里采空区的小石膏矿。

5

(五)依靠市场优势,带动城市建设发展

邵东县市场繁荣,商贸活跃,市场体系日趋成熟,各类市场星罗棋布,遍及全县城乡各地。目前有各种专业市场、综合市场和农副产品市场100多个,市场占地面积2000多亩,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国有、民营资金占市场投资总额已突破10亿元。城镇扩展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建制镇由11个发展到17个,城镇人口达到34万人,城市化水平由22.5%提高到27.5%,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展到33平方公里。县城外16个建制镇共投入1.2 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小城镇群落迅速崛起。以邵东工业品市场为轴心,陆续发展起来的有中南五金大市场、邵东家电城、邵东眼镜城、邵东建材大市场、邵东农林产品批发城、中南皮革鞋业城、邵东服装城等20余个投资上千万元的大型专业市场。市场建设带动了财政收入的增长,各类市场每年上缴税费突破1亿元。市场建设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全县涌现出285个各类专业加工村,15000多个家庭工业,500多家私营企业。市场建设还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带动了城市建设的发展,近5年内县城新增城区面积约6平方公里。

我县的可持续发展工作特别是在立足区位优势,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较为脆弱。我县地处衡邵“干旱走廊”,自然灾害频繁,由于农业投入不足,水土流失 6

较为严重,农业生态环境不佳,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产品基地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产品商品率和深度加工不适用市场经济形势。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还未真正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二是工业未形成完整的发展体系。我县工业企业由于资金短缺,技术落后,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工业支柱,企业内部机制改革和管理滞后,企业发展还没有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

三是整体经济势力不强,县级财力乏力。我县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县级财政困难,资金调度难度大,投入工农业及基础设施建设等经济建设的预算资金比重太小,加之企业效益差,财源不够稳定。

三、新时期我县实验区发展的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根据十七大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生态县建设步伐,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今后五年我们规划主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三大基地,致力发展可持续农业。一是建立玉竹GAP基地,优质黄花菜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等三大基地;二是以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调整种植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培植水果、蔬菜、花卉和食用菌等名优特品种,改变农业生产 7

单一布局,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加快发展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农业,重点抓好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和中低产田改造,以及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小区的建设;三是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作,致力发展观光林、经济林。

2、把握三个环节,构筑生态型工业体系。一是合理布局新型工业区域。以县城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为载体,以商贸小区为补充,引导新上工业项目相对集中投建,构建新型工业区域。对原已投建部分工业企业的工业小区实施综合治理,规范发展,对新上马投建项目实行环保设施“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制度。二是逐步优化工业产业结构。注重发展资源延伸和出口创汇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逐步转向积极发展资本、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形成可替代的持续的产业结构。大力引进电子信息、高档材料工程等产业。三是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把发展高新产业同传统产业结合起来,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鼓励支持一批企业开展ISO9000和HACCP产品质量体系认证,以及绿色产品和知名、著名商标申报活动,不断增强企业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3、加快三大步伐,着手建设生态城市。一是加快县城建设步伐。配套完善各项基础设施,美化、绿化县城。同时,进一步强化对市政设施维护、使用和治安、市容、人口、交通的管理,逐步建立起体制健全、服务到位,手段先进的城市管理体系。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抓好廉桥、仙槎桥、佘田桥三 8

个重点卫星城镇的规划设计,大力开展生态型城镇建设,把小城镇区域布局按城市发展区、生态环境控制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进行建设,防止城市规模盲目扩大,从而形成有序、有特色的城市形象和生活空间,促进城乡一体化。三是加快新村建设步伐。坚持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方针,在全县把5个有一定基础的新村建成示范村,抓好5个新村的规划,努力向民房别墅化、道路水泥化、通讯程控化、照明电气化、村庄园林化、管理物业化的目标迈进,建成具有特色的新农村。

4、抓好三个层次,加快开发生态旅游。一是抓好旅游整体规划。按照生态旅游的要求,对流光湖的旅游经济开发区进行前瞻性、高水准规划,并根据不同自然环境划分水上度假、康乐休闲、观光旅游、特色旅游、森林公园等区域,有针对性地开展旅游招商,力争将流光湖建成省级旅游风景名胜区。二是抓好旅游项目开发。高标准、高起点建好昭阳公园;三是抓好旅游资源保护。认真处理好旅游与森林保护、生物保护的关系。

5、力求三个推进,发挥科技导向作用。一是推进技术创新。大力实施工业、农业技术创新工程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工程,加快开发推进结构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培植壮大技术创新载体。二是推进科技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健全科技信息、技术中介。农村技术推广与培训三大服务体系,鼓励成立各类专业技术协会和服务组织,培育拓展技术市场,促进专利实施、成果转化和技术转让。三是推进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实行产研学、农科教、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密切 9

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协作,吸引专家、学者、科技实业家与我县联合攻关,共同开发高新技术项目,宽领域、高层次地拓展对外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技术升级。

6、突出三个重点,构建合理的人口支持体系。一是控制人口增长。稳定现行的生育政策,倡导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坚持宣传教育、综合服务和科学管理相结合,把计生工作纳入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促使计生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和社会化轨道,使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二是提高人口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培训以及其他继续教育,构建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核心的社会化、大众化、开放式的终身教育体系。三是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抓好再就业工程,有效引导失业和下岗人员实现再就业。启动实施各类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合理调整人才结构。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