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在电力行业应用价值及可行性分析

无人机在电力行业应用价值及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无人机行业发展迅猛,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内,无人机产业从零星的几家,发展到布满全国各个地区。无人机从军用发展至民用,其功能也从原本的战斗、巡逻、侦查等功能延伸到了航拍、植保、电力训练、军警消防、测绘等领域广泛应用。

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无人机行业市场需求预测及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三年内,全球民用无人机的市场销量分别为15万架、37.8万架和57万架,其中消费级市场需求是专业级无人机的两倍左右,并且以每年50%的速度快速增长。

“十二五”期间,我国电网建设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阶段,规模已跃居世界首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六大跨省区的电网,分别是南方、西北、华东、华中、华北和东北这六大电网,输电线路总长度超过了115万千米,500kV及以上的输电线路已成为各区电网输电主力。我国的国土幅员辽阔,地形也相对复杂,丘陵较多、平原较少,加上气象条件的复杂多变,给跨区电网和超高压输电线路工程的建设带来一定难度,加上建成之后的维护与保养,仅仅依靠现有的检查手段和常规测试并不能满足高效快速的要求,也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无人机技术的运用,能够很好的完成电力巡检和建设规划任务,自然能得到电力企业的认可及大规模应用。

20##年,中国民用航空局(CAAC)下发《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业界普遍认为这代表着迈出了无人机规范管理迈出了第一步。

在电力行业,无人机主要被应用于架空输电线路巡检,为此国家电网发布了Q/GDW  11383-2015《架空输电线路无人机巡检系统配置导则》、南方电网发布了《架空输电线路机巡光电吊舱技术规范(试行)》、中电联发布了DL/T  1482-2015《架空输电线路无人机巡检作业技术导则》,对无人机巡检系统及光电吊舱进行规范。

根据国家电网发布的Q/GDW11383-2015《架空输电线路无人机巡检系统配置导则》,无人机巡检系统指利用无人机搭载可见光、红外等检测设备,完成架空输电线路巡检任务的作业系统。

无人机巡检系统一般由无人机分系统、任务载荷分系统和综合保障分系统组成。无人机分系统指由无人驾驶航空器、地面站和通讯系统组成,通过遥控指令完成飞行任务。任务载荷分系统指为完成检测、采集和记录架空输电线路信息等特定任务功能的系统,一般包括光电吊舱、云台、相机、红外热像仪和地面显控单元等设备或装置。综合保障分系统指保障无人机巡检系统正常工作的设备及工具的集合,一般包括供电设备、动力供给(燃料或动力电池)、专用工具、备品备件和储运车辆等。

无人机巡检系统包括无人直升机(按结构形式一般分为单旋翼带尾浆式和多旋翼式)巡检系统和固定翼无人机巡检系统。无人直升机按照空机质量分为中型无人直升机和小型无人直升机。中型无人直升机指空机质量大于7kg且小于等于116kg的无人直升机,一般是单旋翼带尾浆式无人直升机,适用于中等距离的多任务精细化巡检。小型无人直升机指空机质量小于等于7kg的无人直升机,一般是电动多旋翼无人机,适用于短距离的多方位精细化巡检和故障巡检。

系统特点

无人机可垂直起飞和降落,无需任何辅助装置,不需要专门的机场和跑道,对环境要求极低,可在野外随处起飞和降落。无人机飞行精度高,可长时间悬停、前飞、后飞、侧飞、盘旋等。多旋翼无人机能在平原、湖泊、高山等地形地貌下飞行巡检,可以利用空中优势,全方位、高精度检查输电线路运行情况,因此能够很好地弥补人工巡检的不足。

无人机速度可控范围大,智能化程度高,可实现程控自主飞行及自动返航等多种先进功能;操作十分简便有效,有较强的容错能力;系统性能稳定可靠、机动灵活,运营成本低。

无人机光电吊舱可搭载设备丰富,除了可见光还有红外热像仪和紫外成像仪,在夜晚也能发挥作用。红外热像仪能够通过温度异常变化对比值,发现隐蔽性较强的发热故障点;紫外成像仪能够利用电晕和表面局部放电的产生和增强间接评估运行设备的绝缘状况和及时发现绝缘设备的缺陷。紫外成像仪和红外热像仪是一种互补性技术,结合传统可见光巡线,能够大大提高故障点检测的准确性,为故障抢修赢得宝贵的时间。

应用价值

无人机在电力行业的应用,除了实现线路巡检外,还能辅助实现线路架设和线路规划。

线路巡检

线路的维护与巡检在电力系统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也得到了更多电力专家的重视。通过相关的数据和图像资料可以清楚看到,在观察设备外观情况时,无人机技术可以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通过无人机,电力部门相关人员可以清楚判断重要部件是否受到损坏,保证输电线路的安全,保障居民的用电。除正常巡检和特殊巡检,还可将无人机应用在电网灾后故障巡检。当灾害导致道路受阻、人员无法巡检时,无人机可以发挥替代作用,开展输电线路巡查,准确定位杆塔、线路故障,且视角更广,能避免“盲点”。无人机巡检提高了电力维护和检修的速度和效率,使许多工作能在完全带电的情况下迅速完成,比人工巡线效率高出40陪。在巡检过程中,还可通过无人机清除线路上的风筝、气球、塑料袋等异物。

线路架设

在输电线路施工过程中,线路走廊长、地形情况复杂,线路所经地区山谷河流茂密森林,给线路架设带来极大不便,工程实施困难重重。为有效缓解生态环境保护和架线施工的矛盾,可运用无人机展放导引绳来架设线路。无人机首先沿线路上空飞行并施放一根轻质高强引绳通过各基塔,然后利用这根轻质引绳不断牵引后续引绳,直至牵通一根三级引绳,并架设导线。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人力展放导引绳的高强度和动力伞展放导引绳着陆困难等问题,也减少了线路通道的树木砍伐,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自然生态。

线路规划

无人机的测绘系统有很多优点,包括实时性、成本低、响应快、灵活度高等特点。和普通的航空遥感与卫星遥感相比,优势更加明显,它可以在低空取得光学图像、地形图像、输电线路图像,是其他测绘、监测方式不能取代的。在对各类输电线路进行走廊规划时,需对规划区域进行详细的信息采集和测绘工作,最好的方式就是采用无人机测绘系统,不仅可以确保获取数据的高效性,还可以在多方面降低环境对信息采集与勘测的影响。依据无人机采集的数据进行有效分析,能够全面兼顾各方面因素,充分利用有限资源,使区域规划与线路走向更加合理,输电线路的路径得到优化,有效降低国家对于输电线路的建设成本。

应用展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无人机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利用无人机巡检电力系统线路,不仅降低了在人工巡检过程中出现的故障率,也有效的降低了电力企业的成本预算,还提高了电力巡检工作的效率。

本文作者:余水工()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

 

第二篇:无人机发展与应用1

中国无人机的发展与应用

一、无人机的概况

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简称UAV)是一种由无线遥控设备或由程序控制操纵的无人驾驶飞行器。它不需要飞行员在机舱内进行驾驶,飞行过程由电子设备控制自动进行。飞机上不用安装任何与飞行员有关的设备,这样就有效地节省和利用空间装载应用设备以完成赋予它的各种任务。无人机与有人驾驶飞机的最大区别是,单纯依靠无人机本身是不能完成任何任务的,它需要一套严密的控制系统和根据任务需要搭载的应用设各,所以无人机也称为无人机系统。

无人机最早诞生于19xx年,由英国人制造出第一架无人机,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但是无人机的应用则始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角色是作为靶机使用,后来逐步用于空中侦察、电子对抗、目标指示等领域。在60年代的越南战争和70年代的中东战争中,无人机都有重要表现。在海湾战争以及北约空袭南斯拉夫的过程中,无人机都曾被频繁地用于执行军事任务。

无人机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是在海湾战争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充分认识到无人机在战争中的作用,竞相把高新技术应用到无人机的研制与发展上。轻型材料的使用和新的设计大大增加了无人机的续航时间;先进的信号处理与通信技术提高了无人机的图像传递速度;自动驾驶仪能使无人机自动改变高度和航向飞往目标,地面操纵员可以通过计算机根据需要改变无人机的飞行数据。在阿富汗战争中,无人机已经能够攻击地面目标,其在军事领域的重要价值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无人机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其产品种类繁多,外形千奇百怪,很难用简单的语言将其一下子介绍清楚。如果以飞行距离的长短进行分类,有短程无人机、近程无人机、中程无人机和长航时无人机;如果以飞机的外形分类,有微型无人机、小型无人机、中型无人机和大型无人机;如果从军事用途上进行分类,有靶机、侦察机、干扰机和攻击机:如果从飞行原理上分类,则有固定翼无人机和旋翼无人机(即无人直升机)等。

小型无人机(Mini-UAV)的最大起飞重量只有几千克乃至几十千克。由于其携带方便,操作简易,成本低廉,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比如以色列的“云雀”,重约6千克,直径12厘米,通过助推器或小型火箭发动机肩扛发射。发射后其机翼(翼展1.5米)在电动机动力作用下迅速打开进入飞行位置。该机装有一台摄像机,可提供空中即时影像。最大飞行距离10千米,可在目标区域上空飞行60多分钟。“云雀”无人机可从屋顶、窗口或狭窄小巷发射,即使对恶劣环境也有较强的适应性,应用一台笔记本电脑就可以对其进行操控。该型系列

飞机在20xx年就成为以色列军队的制式装备,20xx年被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军方采购,并在军队中成建制装备应用于阿富汗战场。

中型无人机通常是指重量在一百千克至几百千克、飞行距离达数百公里、留空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飞机。该类飞机在民间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

我国研制无人机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所投放的产品也比较成熟。从最初的无人靶机系列,到高空高速无人侦察机等,已经开发出的产品有数十种,并广泛应用于空中侦察、战场监视、目标定位、战场评估等军事领域,随着近十几年来科技得不断进步,无人机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也逐步完善,开始进入民用市场,在各个领域发挥出高科技带给人类的方便快捷与高效。

以无人机为飞行平台,利用高分辨CCD相机系统获取遥感影像,利用空中和地面控制系统实现影像的自动拍摄和获取,同时实现航迹的规划和监控、信息数据的压缩和自动传输、影像预处理等功能,可广泛应用于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航空摄影、测绘、矿产资源勘探、灾情监视、交通巡逻、电力巡线、治安监控、应急减灾、应急指挥、人工降雨、国防安全、国土资源勘探、城镇规划、地震调查、环境监测、森林防火、农作物估产、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大气取样、海事侦察、边境巡视、禁毒侦察、消防侦察、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环境监测、土地利用调查、水资源开发、农作物长势监测与估产、农业作业、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城市规划与市政管理、森林病虫害防护与监测、数字城市等领域。

二、无人机应用

1、无人机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应用

中国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逾百万,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目前,我国正处在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高发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面临突发性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从自然角度分析,中国也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灾害发生频度高、损失严重。自然灾害在中国有着较强的社会性,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在逐步增加。

突发事件的主要特征,一是突发性和难以预见性;二是破坏性;三是具有紧迫性。因为是突然发生的、非正常的、带有破坏性的事件,极易造成公众的恐慌,所以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就带有紧迫性的特点。突发事件对应急管理的要求是:迅速判明情况,查明事件原因;实现快速响应,尽快到达现场;采取果断措施,实施正确指挥;进行紧急救援,防止事态发展;妥善安排善后,尽力减少损失。在这些环节中无人机都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具体说,无人机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实现快速响应,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迅速展开作业

小型无人机只有几千克或十几千克,依靠遥控器或手提电脑就可以对其进行操控。装备该类无人机的小分队只需2—3人就可以完成任务。即使在道路被毁的情况下,徒步也可以到达事故现场。一架未组装起来的无人机,有的仅有一个标准行李箱那么大,放在汽车或飞机上就可以很方便地携运。有些无人机的起飞条件很简单,在汽车上就可以弹射起飞。尤其是无人直升机的起降,有块几平米的平地就行。

如果是中型无人机,通常需要车载控制设备。其保障分队一般需要配备2—3辆吉普车,具有一定的越野能力,也能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实现快速响应。 无人机不仅能够有较快的反应能力,而且对环境和气象条件有较强的适应性,在这方面比有人驾驶飞机更优越。例如:参加“5·12”救援的无人机能在6级风下完成飞行任务,受阴、雨、雾等天气条件的限制比有人驾驶飞机要小得多。固定翼无人机起飞时一般只需要一条100米左右的跑道,只要周围没有突出的障碍物就可以自主起降。如果采用遥控起降方式,则只需要二三十米长的跑道,可以利用震后残存的公路顺利起降。飞机可超低空作业,受天气条件的限制非常小,但是获取地面影像的速度非常快,可在半径15千米的范围内稳定可靠飞行数小时。

(二)采集现场数据,迅速将现场的视、音频信息传送到指挥中心,供指挥者进行判断和决策

无人机通常配置的基本设备就是多媒体采集系统,负责完成视、音频数据的采集,通过无线传输方式,传输到地面的接收机。其机载摄像机能够对视频数据进行编码压缩,以图像方式把视频数据送回指挥中心。如果配置高清晰度的数码摄像机,能够对现场进行高质量的视频采集以及音频的实时采集。比如安装视频采集的无人机能够采集稳定的视频画面,其数据传输距离可达30公里。

无人机能方便地使用摄像机、热像仪等各种载荷。即使是普通的民用级专业数码相机,也能安装到飞机的平台上。配合自动曝光摄影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就能自动获取高清晰数码照片。通过后期处理,生成的数码影像和地形图可为灾难评估和灾后重建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在“5·12”抢险救灾过程中,无人机在第一时间获取了大量震后详细影像,为灾后救援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

通过对灾区或事故现场进行视、音频图像采集并及时传报给指挥中心,能够使政府相关部门掌握现场情况第一手资料,对情况的分析更加全面、准确,使判断和决策更加及时、正确,反应更加迅速,各部门以及各类救援人员的协调也会更加充分。

(三)能够实现通信中继功能,快速恢复现场局部通信

空中通信中继是无人机的一个重要用途。当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泥石流、海啸等)发生时,在一定地域内地面原有的有线、无线通信系统均遭到破坏,此时此地,在最需要通信联络的时候信息传递就成为一个大问题。而无人机则可

以作为一个便捷的通信中继机,在指挥中心与现场之间搭建一条无形的信息“桥梁”,快速构成一个应急局域无线通信网以解燃眉之急,为救灾赢得宝贵时间。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地面通信遭到破坏,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和气象环境,对空通信保障也十分困难,通信联络是抗震救灾指挥中存在的一大难题,为此空军不得不派出一架专用飞机担负中继转讯任务。事实证明,由于该机在灾区上空架设了一条不问断的通信桥梁,扫除了高山峡谷内的通信盲区,为抗震救灾指挥部实时指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如果在地面通信中使用多个无人机分队进行配合,整个救灾指挥的通信环境就会更加完善。

(四)跟踪事件的发展态势,帮助指挥中心实施不问断指挥处理

由于无人机的使用方便快捷,到达现场之后能够迅速展开,展开之后就能够不间断地跟踪事件的发展,利于指挥中心及时掌握事件态势。在追踪事件态势方面,无人机有大飞机无法比拟的优点。由于其机体小巧,速度容易控制,机动性好,在需要急转弯时,无人机可以一下子转过来,大飞机就不行。此外无人机能超低空飞行,适应性更强,相对而言,大飞机在山区飞行就受限制。因、为飞得低,也能看得更清楚。

使用无人机获取信息的分辨率很高,可以达到0.1米。目前无人机所措载的传感器一般都采用光学传感器,夜间使用还受到限制,如果配备红外或具有夜视功能的系统,其功能就更加强大。

(五)参与救援行动,投掷紧急救援渤资

不同的无人机都具有一定的负载能力。可以装载一定数量的装备或物资。在危急条件下,可以向被围困的受难者或处于恶劣环境下以正常手段不能被施救的人投放救援物资或工具,以帮助受固者尽快脱离危险。

(六)在媒介失灵的状态下,播撒传单,向受害人传递政府施救信息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建阶段,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即使是人民内部矛盾也会出现一些新问题,如果处置失当,有可能会出现骚乱、械斗甚至暴乱等影响社会安全的重大事件。当该类事件出现时,由于参加的人群众多,容易缺乏理智,现场很难控制。必要时可利用无人机播撒传单,向现场群众传递有关信息,引导群众配合政府的施救行动。

(七)进行空中喊话,传递政府领导者讲话,并通过视频与受害人对话 突发事件具有不确定性,如果在处置过程中不能使用正常的宣传工具与群众进行沟通,可通过无人机搭载扩音设备对现场进行喊话,传达领导人意图。同时,指挥中心通过无人机直接监视现场情况,必要时也可与其进行对话,以缓解矛盾,控制事态发展。

(八)参与灾后重建,提供有关地理及气象相关信息

事实上,我国无人机在洪涝灾害应急监测、太湖蓝藻爆发、森林火灾监测、大气臭氧监测以及大型科学试验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形成了推动无人机技术发展的专业技术队伍。在20xx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工作中,无人机与遥感技术应用相结合取得了显著效果,引起了业内各界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使政府有关部门注意到,在类似的灾害监测中,无人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