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本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

《导体和绝缘体》说课稿

                           说课人:小学科学备课组 陈阳

《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和磁》单元的第2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应用第1 课中学习的简单电路制作的检验器,通过对周围物体的导电性能进行检测,归纳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安全用电常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电路秘密的欲望,为继续[第3课] “探测暗盒里的电路”做好准备。

二、学生分析:

    本课的学习主体是五年级学生。

1、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系统的科学探究的初步能力,也初步形成了较好的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2、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电路的知识,具备了制作检测电路的能力。生活中学生对导电和不导电的物体也有一些了解,但还有待于形成清晰的认识。

3、针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存在差异,教学中要采取小组合作、一帮一(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动手能力差的学生)的对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来,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教法学法

科学探究既是小学科学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科学习的主要目标,更是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课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师以情境设计、探究活动、交流提升、演示说明为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把体验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学习目标预设

科学概念:

    知道什么是导体、绝缘体,并能结合实际加以辨认。

知道人体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

过程与方法

能够设计检测装置,检测常见物体的导电性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五、重难点及处理策略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重点是: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及安全常识. 养成认真细致尊重事实的探究习惯。本课难点:认识人体、水也是导体。

本课的关键点在于:学生对材料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究,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细致的交流活动,促成认知的提升。

解决设想:

注重学生的思维梯度,通过“结构性的材料”和科学的实验探究,逐步使学生从问题与困惑中走出来。提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但随着学生认知提高过程的材料,为学生不断登上更高思维阶梯搭好跳板。

具体措施:

通过用简单电路检验身边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探究、归纳概括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通过提供结构化的材料;鼓励经历探究发现过程;注重交流对经验概括的作用。

六、教学准备

    材料的选择与准备是科学探究至关重要的环节。有结构、有意义的材料不仅可以揭示现象,更暗含着科学探究的方向与程序。精心挑选有结构的材料,会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使探究活动有效进行。

为了顺利完成导体与绝缘体的探究,我精心准备如下材料:

1、电路检测器——电源、导线、小灯泡

2、待检测物体——常见物体如:小车、泡沫、铅笔、剪刀、海绵、回形针、铝箔纸、玻璃瓶、钥匙、硬币、橡皮筋、木夹子等。

[说明:这些材料是学生身边的材料,有导体也有绝缘体,大部分学生比较容易判断,富有结构性;铅笔、小车、剪刀等是由多种材料组成的,富有一定的挑战性,更容易实现合作交流;铅笔的笔芯削得特别长,铅芯这个材料容易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身边的橡皮、水等材料并未提供,为学生自主选择材料预留了空间]

3、 “人体验电球”[说明:用来进行人体和水的导电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导体和绝缘体没有明确界线的认识]

4、电工工具等[说明: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导体绝缘体的生活应用]

[实验报告单中预留了学生自主选择材料的空白表格,材料的展示及汇报交流使用实物投影进行,安全用电知识配以相应课件]

七、教学过程预设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与生生间的互动的过程,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教学活动的展开应紧扣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我预设了如下教学环节,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具体实施。

 

(一)置疑激趣,引发探究---巩固新知,切入课题,引入探究

(二)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自主预测,充分探究,形成新知

(三)交流质疑  总结提升---交流展示,评价总结,提升认识

(四)联系实际  应用新知---实际应用,安全常识,解决问题

(五)拓展延伸  引向课外---引伸拓展,补充深化,课外探究

(一)置疑激趣,引发探究(3′)

出示小灯泡,提出问题:点亮它需什么材料?请学生动手点亮。

用棉线代替导线,灯泡还会亮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复习简单电路的知识,激发兴趣,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20

活动1:选择材料,进行预测。

出示报告单,组内交流共同完成预测,填写记录单。

除报告单中所选物品外,其他物品可由学生自选。

实验探究记录单

(     )

我们的发现:

 

(设计意图:预测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与前概念,估计学生会对铅芯、铝箔片等物品是否容易导电产生认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2组内自主探究,检验预测

小组同学合作自主进行探究,运用检测器进行检测:哪些物品容易导电,哪些物品不容易导电。

提示:制作检测器要严格操作规范,注意玻璃、铁钉等操作安全。

(设计意图:此处是本课的中心环节,要提供充分的时间与材料,保证学生探究的全面与深入,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收获。)

(三)交流释疑总结提升(10

活动1:各小组选代表投影汇报,展示评价。后面小组汇报时只说明不同的结果,形成导体绝和绝缘体的概念。

(设计意图:此处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就各小组间的不同与问题进行交流与点拔,完成释疑,达成共识。根据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总结科学概念,突破了教学重点。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活动2:认识人体,自然界的水都是导体。

提供人体验电球,再测人体和水的导电性。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到检测器的局限性,帮助学生建立起导体和绝缘体没有明确界线的认识,突破教学难点。)

(四)联系实际应用新知(5

活动1:交流电工工具的材料构成及特点。

活动2:课件深化安全用电常识。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学生的安全用电意识,小组间的交流使学生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五)拓展延伸引向课外(2′)

1、问题:这节课的学习,你参与的怎么样?有了哪些收获?

2、拓展:除了导体和绝缘体外,还有在科学上具有广泛应用的是半导体和超导体呢,你们想了解吗?大家课后可以到老师的魔灯上去了解,也可以把你了解到的发表到魔灯的交流区中。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并把探究活动引入课外,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学习能力,为今后独立研究打下基础。)

八、教学评价

评价中注重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同时要强调评价的发展性与激励性。本节课评价主体为师生,评价方式灵活而有机地结合。在“激趣导入.” “安全用电”环节主要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自主探究环节主要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倾听,学会实践和反思,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发展。

九、板书

 

                  导体    和       绝缘体

              

容易导电            不容易导电

                 金属             木头  塑料  橡胶

                水  人体

                        

 安全用电

     

(设计意图:板书的设计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本课这样的板书不仅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体现了教学难点,而且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第二篇: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备课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备课

单元标题:电和磁

单元总体教学目标:

1.本单元主要使学生知道电是生产生活中常用的能源;

2.认识完整的电路组成;会组装一个简单电路;

3.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4.掌握安全用电的常识;

5.认识磁铁的性质;知道电能产生磁性;

6.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单元教材分析:

根据《课标》的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识简单电路:这部分内容编成了三课,从引导学生认识简单电路开始,到认识一些简单的电路元件,在此基础上认识一些常见的电路符号,了解开关的作用,最后通过设计制作一个红绿灯,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电路概念。因为连接电路,所以就会发生故障,使得电路不通畅。在断开的电路中用什么物体可以代替金属导线呢?这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做个检测物体导电性能的实验,让孩子们先预测再检测,然后根据检测的结果进行分类,最后总结出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进而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认识到人体是导电的,大地是导电的。在这个基础指导学生认识常见电器、电工材料和工具,进行安全用电教育。最后通过组织学生探测暗盒里的电路,让孩子得用简单电路检测盒判断暗盒里的电路连接情况,培养孩子们的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同时向孩子们渗透一种“解暗盒”的科学思想。这也是对前两课的延续和巩固。

二、研究磁铁:研究磁铁这一部分内容渗透着一个发散性思维的思想。通过开放性的玩磁铁,从而认识到多种形状的磁铁都有磁极。进而指导学生探究磁铁的性质,磁铁的方向特性,磁铁的两极,以及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等一系列现象。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探究活动和制作活动,如做小指南针以及制作磁铁玩具更好地让孩子们认识到磁铁的性质,培养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研究电磁铁:这一课是对电和磁现象的综合,渗透着一种整体看世界的思想。主要通过指导学生利用干电池、电线、铁钉做一个电磁铁,尝试制作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实验的过程中探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磁极变化的因素,磁极方向能够改变地因素,比较永久磁铁与电磁铁的相同与不同。实验过程中组织学生做好对比性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学会控制变量去研究,培养孩子们的探究技能。最后认识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意识到科技的发展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连接电路,知道一个连通的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有条不紊的实验操作过程和互助合作的科学精神;根据现象推测暗盒里的电路连接情况;知道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认识电磁铁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将连接的电路转化为电路图;通过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操作性概念;有顺序地进行测试和记录,不遗漏;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出磁铁的性质;制作电磁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和磁极变化的因素。 采取的教学措施:

教学思路:提出问题----学生探究,收集证据-----学生得初步结论-----教师指导------归纳结论。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讲解法 单元课时分配:

1.简单电路 (2课时) 2.物体都能导电吗 (1课时) 3.神秘的 暗箱 (1课时) 4.研究磁铁 (2课时) 5.电磁铁 (2课时)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备课

单元标题:四、呼吸和血液循环

单元总体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2.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3.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二)科学知识:

1.知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及其作用,了解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

2.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珍爱生命。

2.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

3.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关于人体的呼吸器官、血液循环器官以及相关的卫生保健等方面的要求来建构的,这是学生认识心跳与呼吸、认识自己的身体的一个重要单元,也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一个重要单元。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加快,休息后心跳、呼吸又会恢复到正常状态。

2、知道人呼吸时,主要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知道肺是人进行呼吸的重要器官。 4、认识心脏和心脏的功能。

4、教学难点:

1、学会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2、会做石灰水和气体混合的实验。

3、认识心脏和心脏的功能。

采取的教学措施:

教学思路:提出问题----学生探究,收集证据-----学生得初步结论-----教师指导------归纳结论。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讲解法 单元课时分配:

1、《测量呼吸和心跳》 1课时 2、《肺和呼吸》 1课时

3、《心脏和血液循环》 1课时 单元测试与讲评 2课时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电子备课

单元标题:光与色彩 单元总体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学会做小孔成像实验盒。

2.能够用语言和简图来解释小孔成像的成因。

3.能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镜子的一些有趣现象。

4.能倾听其他同学的发现和想法。

5.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

6.尝试制作望远镜。

7.制造彩虹,学会做日光的色散和合成实验;

8.透过单色光观察物体颜色的实验;

9.尝试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猜测和合理的解释。

(二)科学知识方面:

1.知道会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3.知道平面镜能成像,像与物体的左右相反,了解镜子的用途。

4.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5.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6.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7.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8.初步了解光与色彩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感受到光学世界的神奇和奥妙。

2.能动手制作简易的潜望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体验完成自己作品后的成功感。

3.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4.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5.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6.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7.感受光学世界的无限奥妙,欣赏大自然的缤纷色彩。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部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引领学生通过推测、实验,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并通过制作小孔成像盒、模拟并解释小孔成像等探究活动,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更深切的认识。 第二部分:光的反射现象。引领学生通过照镜子、玩日光打靶游戏、制作潜望镜等活动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第三部分:研究透镜。通过研究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进一步了解透镜对光的折射现象。并知道把凸透镜与凹透镜组合在一起就是望远镜。

第四部分:日光的色散。引领学生通过光的分解、合成实验知道光是有颜色的;通过在色光下观察物体的实验,认识光与色彩的关系;通过阅读牛顿的故事意识到科学需要证据,坚持真理需要勇气。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会做小孔成像实验盒;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利用镜子的特点制作潜望镜;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认识日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

教学难点:实验验证光在空气中或水中是沿直线行进的;能够用语言和简图来解释小孔成像的成因;掌握镜子的成像规律;解释潜望镜的原理;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解释为什么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纸,看到的图案颜色是不同的。 采取的教学措施: 教学思路:提出问题----学生探究,收集证据-----学生得初步结论-----教师指导------归纳结论。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讲解法 单元课时分配:

1、 光的行进 2课时 2、 照镜子 2课时 3、 研究透镜 1课时 4、 七色光 1课时

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 白天和黑夜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从引导孩子们观测太阳和影子开始通过探究影子产生的原因,影子变化的长短人手,进而组织孩子用一天的时间去观测太阳及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

第二部分:在发现了影子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运用这个规律制作太阳钟,这既是对原理的运用,也可以让孩子投身到实际的天文观测中。

第三部分:昼夜交替现象曾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从古代的埃及人到中国的神话传说,从托勒密到哥白尼都为此做出许多的探索。 第四部分:在夜晚,如果孩子们能够坚持看月亮,并给月亮记下日记,就能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而在白天组织学生观察记录太阳的影子;在夜晚组织学生看月亮、研究月相变化的规律,这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这需要经过一整天、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的连续观察记录,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第五部分:第五课是综合地去研究因为昼夜现象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生物变化和反应。 教 学 目 标

一、科学探究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做出合理的解释

3、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能运用语言、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研究的过程与结论。

4、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景中 二、科学知识

1、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2、了解古代人对昼夜变化的猜想 3、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物植物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4、敢于大胆想象

5、感受和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6、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 重、 难点 及关 键点

重点: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了解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国家、不同制作方法的太阳钟的制作原理;探究昼夜变化的成因;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知道昼夜的交替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难点:观测太阳一天的运动;根据已知条件推算某地时间;调查夜间小动物的活动 关键点:室外考察和科学实验

教 学

思 路 室外考察,收集资料----总结规律-----深化提高

教 学 方 法

观察法、测量法、实验法、归纳法。

教 学 准 备

教师:标杆、粉笔 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学生:卡纸、铅笔等记录材料 制作日晷模型的材料(学具袋中有备)、手表; 月相观察记录本,月相观察纸若干张。 课 时 分 配

第一节 2课时;第二节1课时;第三节1课时;第四节2课时;

第二节 第五节2课时;总结课1课时,共9课时

小学科学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6、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7、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