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培养学生

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创造力

方锦宇

(广东省普宁市第二中学)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教育的当务之急,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但它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课堂教学策略,教师要做到:构建一个平等坦诚、自由安全、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打破“听话”就是好学生的传统观念;鼓励讨论,延缓判断,不以标准答案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构建情境,启发思维。

关键词:创新;创造力;课堂教学策略

英国科学家霍尹尔指出:“今日不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国家,则明天将沦为落后的国家而羞愧。”尽管目前对创造力的界定存在分歧,但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却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国家教育部科技司、团中央学校部和中国科协科普研究所公布的一项联合社会调查,表明我国青少年比较普遍地缺乏创造能力,只有近15%的青少年具有初步的创造能力特征。虽然被调查者在答卷中对“探索能力、与新事物相关的想象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等创造力的三个单项指标,持肯定态度的比例分别达到62.5%、72.5%和73.5%;但是,能同时综合选择这三项指标的人数比例却只有14.9%。表明我国青少年的综合选择能力还不强,对创造力这一复合结构的概念缺少综合分析的素质。为此,调查报告认为,培养创造能力的关键在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进行。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创造为核心的课程,它通过信息的收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通过技术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这就是说,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在可能性,教师的教学可以促使学生的这种潜在可能性向

现实转化。而教学策略是这一“转化”的中介。下面笔者就日常课堂教学中的心得体会,从如何提高学生创造力的角度来探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一) 构建一个平等坦诚、自由安全、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从构建师生的良好人际关系出发,对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较为独特的要求。在他看来,“真实”、“接受”、“移情性理解”是构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要素,教师很重要的职责就是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教师应具备三方面素质:第一,做一个真实的人。罗杰斯将此要求作为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态度。“当促进者是一个真实的人,坦诚无疑,同学生建立关系时没有一种装腔作势或者一种假面孔,这个时候,他总是能富有成效的。”第二,无条件地接受学生。由于在人性观上持乐观的态度,罗杰斯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人具有优越的先天潜能,这些潜能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安全的心理气氛。这种良好的心理气氛需要教师对学生各个方面条件地接受,并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进行有效的自我学习。第三,对学生的移情理解。罗杰斯认为,移情性理解是一种对教师的新要求。它要求教师能从学生的角度观察世界,善于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有时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想在心理但就是不说出口中,说出口也是很小声,怕说错或同学笑话。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课堂上给学生创造一个心理自由、安全的环境,允许并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想法,对独特的想法不批评、不挑剔,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二) 打破“听话”就是好学生的传统观念

有的老师为了能更好的驾驭课堂,一味的追求课堂纪律,尤其是为了“静”,而采用强制性因素使学生产生一种压力感,从而产生听话是“好学生”,不听话是“坏学生”之分,为了得到老师的赞赏,学生就得一味地听话,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最后导致学生失去个性,千人一面,唯唯喏喏,这无疑会抹杀学生的创造热情与创造力。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创造力高的学生往往具有以下特点:他们有很强的独立性、坚持性,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观察敏锐、想象丰富、知识面广、喜好抽象思维、有敏锐的直觉,对智力活动和游戏有广泛的兴趣,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做事专心致志,敢于冒险,不从众,不迷信权威,敢想、敢做,很少受“不行”、“不准”等清规戒律的限

制,在思维方式上往往标新立异,在行为方式上往往与众不同。因此,以是否听话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会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为了促进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教师要打破“听话”就是好学生的传统观念,重视营造自由宽松的环境,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例如讲到《发现与明确问题》这节时,我问学生:“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可有遇到什么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后排有位学生大声说:“有!我没有老婆!”(全班哄笑),面对这位“坏学生”,一番思索后,我觉得不该批评他,而是顺着他的思路说:“我们且不考虑这位同学提出的是否为技术问题,我们就从明确问题的三个方面:能力、条件、要求来评估你现在能否娶老婆。”在这一问一答中,该学生慢慢变成“好学生”,最后自己也改过了,以后课堂再也没有捣乱,而是变得很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 鼓励讨论,延缓判断,不以标准答案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培养创造性,应遵循的一大教学原则:要建立一个教学民主的

教学环境,鼓励思想解放。这正好与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契合。由于“头脑风暴法”之所以规定“严禁批判”、“延缓评价”,就是要让学生在一个自由安全的环境里互相设想,互相撞击,以求得创造。这也正好是“头脑风暴法”的真正目的:通过学生间的彼此补充和相互启发,克服成为创造型人才各种因素的阻碍。在讲到《制定设计方案》中的方案构思这节时,我给出一个“汉堡”的投影,让学生用联想法进行设计构思,这时有的学生说设计成健身拉力器,有的说马桶,有的说称重器等等。而对于个性化闹钟的设计时,学生创意更是千奇百怪:会出题的闹钟、会放臭屁闹钟、会掀被子闹钟、喷水闹钟??整个过程我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分组讨论,暂不对方案进行评判,而是等到最后再对方案的可行性独一进行点评。所以,为了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教师要打破视标准答案为唯一评分标准的陈腐观念,评分时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对学生新异的答案、新奇的解法,虽然与标准答案不尽相同甚至完全不一致,但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或殊途同归,就可以给予肯定,以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勇于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新异的想法,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的,而教学方法的直接基础是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历来有多种多样的主做法,所有的主做法大体

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接受学习中,学生无需进行任何独立发现,而只需接受,即只需把教师呈现给他的材料加以内化或组织,以纳入已形成的认知结构中,以便在将来的某一个时期可以运用它或把它再现出来。发现学习则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发现学习是学生自己从各种特殊的事例归纳出结论,并用之解决新问题。发现学习具有促进智力发展,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发现方法、促使创新意识发展等优点。有些教师教学思想陈旧,视学生为接纳知识的“容器”,采用输入式的教学方法,把一切都“嚼烂”后“灌输”给学生,不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不管学生是否理解,一味地灌输。对学生来说学习纯粹是机械识记,无需思考、想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只需被动地听、记,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接受状态,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受到了很大的抑制,好奇心、求知欲逐渐泯灭。久而久之,学生不想也不会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所以,学校教育要大力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就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质疑问难,发表见解,找出新异的解法。要采用发现法进行教学,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解决问题,找到答案,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与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挖掘自身潜力,不断提高创造力。

(五) 构建情境,启发思维

正如布鲁纳所说:“我们教一门学科,不是要学生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不是去建造一个活着的小型藏书室,而是要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主要阵地,而启发式教学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构建情境启发,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证明: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情境。根椐学科的特点,依据具体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情境,如模拟性情境、议论性情境等等,积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空间。例如在讲到《怎样成为一名优秀设计师》这一节时,在学习应用时段,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在投影上播放动画视频:

一个路人撑着一把伞在雨中走着。问:“如何把这伞设计成一把多功能伞呢?”这时学生开始议论起来,有的学生说加盏灯,有的说加个MP3,我说有了MP3得考虑什么呢?这时又有学生说:“电池。”另一个学生抢着说:“做成太阳能伞,外加一个畜电池。”又有学生说:“不要MP3,用收音机好,可以听多个电台,还可以听英语。”另一组又有学生说:“得有避雷针,不然会给雷劈到的。”这边又有学生说:“这么好的一把伞,给偷了多可惜!”另一个同学立即说:“那再加一个GPS,就不怕了,呵呵”??就这样,我给大家创设了一个情境,在积极的讨论过程中,思维的火花碰撞出了一把多功能伞,也许这把伞不是很现实,但就在这构思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锻炼,课堂气氛也很好。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藉华人朱棣文教授说:“中国的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好,但是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教育的当务之急。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但它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通过教师的创造而变成具体的素质教育目标,细化成可以操作的简明问题。只有这样,教师为创新而教,学生为创新而学,中华民族才会傲然于世界东方。

参考文献:

[1]陈龙安. 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2]张德秀.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教学[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张建平.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课堂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01(2).

[4]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第二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参与能力的策略

业务学习——

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参与能力的策略

——株洲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谭志俐主任在市级课题"课堂教学中学生

参与能力的培养研究"研讨会讲座摘要

主讲者:陈海霞

2008.11.11

一、确立一个理念:学生参与学习的实质是思维的参与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有效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只有问题才会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探求新知,问题不仅是学习的动力,而且是教学的主线。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引导学生不断生成发现新的更有价值的问题,不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思考,更促进学生不断与同伴合作,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学生之间思维碰撞产生新指挥的火花,还培养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勇气和毅力。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引导鼓励学生学会质疑。

2、放手让学生去尝试

3、关注尝试后的反思

学生在尝试中是紧张的,得到结果是兴奋的。如果做出结果就结束全部工作,那就失去了一个进一步发展的好机会。也就是说,尝试之后还必须进行有效的反思。尝试是一个具体的认识过程,对这一过程的反思,是将具体知识抽象为一般规律,并将其延伸拓展应用的过程。这是更高层次的发展,是一种理性思维,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所以,反思

要作为尝试后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主要环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提供必要的机会,使他们能从事反思活动。但教学现实中,许多教师忽略了这一环节,把学生的参与仅仅停留在热热闹闹的经历、体验等层面,使得许多课堂出现了肤浅的探究、假参与。研究表明,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深刻的反思活动。只有高度重视反思过程,才能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发展认知策略,提高思维能力。

二、参与的标准

1、积极参与

积极参与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人际关系智力。所谓积极参与有三层含义:

一是从情绪状态上说,学生的参与应该是积极的、活跃的、主动的,而绝不是被迫的参与。

二是从交往上说,积极参与应该为学生主体提供最广阔的交往空间。 三是从数量上说,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而不是少数学生。

2、有效参与

有效参与旨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有效参与有六层含义:

一是每个学生都能有更多的独立学习时间。

二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三是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四是学生学习策略的获得与改造。

五是学生有充分的表现机会,表现是社会人发展的途径。一个教师的课堂表现 欲过强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灾难。要把表现的机会还给学生。

六是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3、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关系

积极参与解决的是学生的情感和社会化问题,有效参与解决的是认知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问题。情感、社会化的发展有助于认知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认知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又有助于情感、社会化的发展。我们把积极参与视为一种“热”的状态,把有效参与视为一种“冷”的状态。一节课中“热” 到底与“冷”到底都是不行的,冷热相宜方为艺术。

三、参与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主体参与的策略

1 主体参与的目标定位:

(1)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使学生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

(2)在学生参与中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2 主体参与的意识与行为表现

(1)渴求(在迫切要求下自主学习)

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自信,勤奋,自我反省,自我选择,自我调控及强的内在动力

(2) 质疑(带着问题科学地学习)

强烈的问题意识,提问辩论,探究创新,有较高的思维活动的质与量

(3) 活动(从实践中学习)

在活动中表现,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

3、主体参与的基本条件

(1)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

(2)创设问题的情境

(3)引导思路,展示思维过程,使学生有较高的思维活动的质和量

(4)注意个别差异,尤其是对那些主体参与度低的学生

(5)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和不断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能力

4、三种学会参与的具体策略

(1)独立性策略:给学生一定的独立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三个方面的落实:其一,独立的人格空间。其二,独立的思维空间。其三,独立的活动空间。

(2)选择性策略:

为每个个体提供成功的机会。

形成持久活跃的群体参与氛围,是增强个体参与意识的良好环境动因。

面向全体。即面向存在诸多差异的个体所组成的全体。特别要重视两类学生的参与,一是性格内向的,二是成绩特别差的。他们最易成为教学的“局外人”。

设置坡度。

增强学生参与和选择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参与中学会选择,在合理的正确的

选择中增强参与:

学会模仿式参与。

学会试悟式参与。

学会创造式参与。

操作要点是给学生选择的余地。选择是多方面的。其一,认知过程的选择余地;其二,参与过程的选择余地;其三,发展特长的选择余地。

(3)展现性策略:

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开发学生的潜能。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施展。

训练学生的学习规范。在强调个性张扬、主体参与的同时,旗帜鲜明地训练学生遵守规范.

让学生学会展现自己。

(三)如何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

1 创设学习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1)激发学习兴趣

(2)发现和提出问题

2 组织学生实践动手活动,主动探索

3 学会理性概括,发展良好思维

4 师生互动活动

5 练习作业的探索性、实践性和开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