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教学案例与反思(窦玉君)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蜗牛》教学案例与反思

开发区二中 窦玉君

蜗牛这种小动物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在课前我让孩子们准备了蜗牛。打算利用两课时的时间观察蜗牛的构造、爬行、吃食等活动。但实际上,这些小蜗牛却给我出了一些问题,让我临时改变教学方案,而教学效果却非常好,至今让我和孩子们回味无穷。究竟是什么问题呢?

问题一:小蜗牛怎么不出来。

孩子们带来的小蜗牛都呆它的“家”里不出来,那怎么让它出来,不出来就没办法观察,所以孩子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蜗牛上,于是我提出问题,“怎样让小蜗牛出来呢?有什么方法?,孩子们这时提出很多方法:如“把它放在水里”“放在湿布上”“用针扎”“放在玻璃片上滴上几滴水”“在地上磨”,最后讨论这些方法行不行,否定了几个方法,确定把蜗牛放在湿布上或玻璃片上滴水,讨论五分钟后,孩子们边等待边加油让自己组的蜗牛快出来,这样经过二十分钟后,蜗牛终于陆续从他的“家”里爬出来,让孩子们欣喜若狂,教室里一片欢呼。

〈反思〉:本打算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蜗牛,结果蜗牛不出来,如果不让他们观察,而看书那么孩子们就体验不到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了解不到观察的过程与方法。我因势利导,让孩子们“想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想出很多方法,又经过讨论选择哪种方法可行,又一次让他们体验了不伤害小动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十分钟的等待与加油,让老师、孩子们与小蜗牛联系在一起,感觉不到时间的的漫长,充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未来的小科学家。

问题二:接下来怎么办

既然小蜗牛出来了,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办呢?我故意把这个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考虑怎么办,孩子们思考讨论后,有的组拿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有的组让蜗牛进行比赛,有的组拿菜叶让他吃,有的组让蜗牛爬细

1

线。教室里好一片热闹,有喊加油的,有记录的,有串组的,而我呢当然也加入他们的行列,进行指导。

〈反思〉:科学探究并非一成不变,教学过程、知识的传授也要随机应变,教师只有正确的把握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才能够最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接下来怎么办”正是让孩子们在亲历观察时,引发思考,在观察比赛等活动中尝试方法,设计方法,当然,教师也要准备充足的材料,如放大镜、细线、玻璃片等等,这样更有利于孩子们进行活动,同时也体会到与小伙伴之间进行合作的力量,而教师正式恰当的成为本次观察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亲密的伙伴,让两节课充满欢乐,充满探究小蜗牛秘密的味道,一改以往教学中“要我学”的教学理念,而成为“我要学”“我要观察”的教学理念。

问题三:观察后的收获

连着两节课,孩子们还没有汇报成果就要下课、放学,看着孩子们恋恋不舍,又充满欢乐,充满收获的脸上,我当即决定, 让孩子们把这两节课的收获与感受以日记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来,并布置回家后继续观察小蜗牛,准备在下节课汇报。

〈反思〉:新的课程标准提到科学课不要以上课给为起点,不以下课时为结束,而要将科学穿整个活动生活中,所以我让孩子回家后继续观察,相信他们一定会观察的,因为他们的兴趣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另外还提出用日记或自己喜欢的方式写感受或收获,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探究目标。

总之,要上好科学课,教师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能随机应变,要把时间尽量给学生。在放手让孩子们活动时,要充当好自己的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当然也要注意科学知识的传授、科学习惯的培养,要勇于对不正确的问题说不,不要被热闹的课堂迷失教学的方向,要努力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积极、上进的课堂氛围。

2

 

第二篇:蜗牛反思

《蜗牛》教学反思

吴能

《蜗牛》一课是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的第二课。对学生来说,喜爱动物之情是与生俱来的。学生们在观察大树、观察各种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关于动物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提出。科学教学内容也就从植物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研究。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对四种小动物进行细致的观察。这些观察活动,将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观察结果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因此,观察蜗牛,不仅仅是观察它的外形,更要关注它的生活,从蜗牛的运动、反应、吃食、排泄以至繁殖等方面进行观察研究,这些内容将直接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在前一节课,我介绍了蜗牛的饲养方法,要求每个学生尽可能养几只蜗牛,并仔细观察做好记录。当老师介绍了养蜗牛的方法后,学生的热情很高,都想回家饲养并观察。但成都今年比过去同期气温低,学生回家在附近很难捉到蜗牛,给观察活动带来困难。有个孩子的爷爷在一天晚上打来电话问:“在哪儿能买到蜗牛?”正好先上完这课的学生在课上汇报时,讲了她和家长捉蜗牛的经验:先给一处花坛浇一些水,过半小时后,就有几只蜗牛出现。我便把这个方法告诉了这位家长,果然,这位孩子用此种方法捉到了蜗牛,第二天高兴地对我说。我把这个办法向其他班的学生作了介绍,于是,很多孩子都捉到了蜗牛。让学生先与蜗牛相处一段时间,在相处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

对它进行观察,观察次数多了,就会发现问题。这样,在上课时,就能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更多的放在解决学生关注的问题上。 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核心。本课在教学中力求体现这样的理念。我给学生留足充分的探究的时间。课堂中第一个活动,学生小组观察研究蜗牛用时10分,汇报交流10分钟。从时间上来说,保证了学生探究的时间,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使探究的理念较好地落实在了课堂上。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对蜗牛的描述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每个小组观察描述的方法并不雷同,学生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思想。学生对蜗牛的观察也不局限于课堂,学生对蜗牛食物的探究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通过课外学生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对蜗牛依然是兴趣盎然、气氛热烈,令我颇为欣慰。

对于蜗牛的外形,壳、头、眼睛、触角是学生很容易观察到的,能够自己辨认出来。呼吸孔、肛门和生殖孔对于学生来说,很难观察到,我采用PPT和视频进行指导与介绍,学生便能很快理解。腹部和尾部,学生知道,但是会遗漏,需要教师提醒一下。蜗牛的运动方式我主要通过两个活动让学生认识,先将蜗牛放在玻璃上,从下方观察蜗牛的运动方式。再结合播放视频,增强观察效果,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蜗牛的运动。在观察运动的时候,蜗牛留下的痕迹应该引导学生注意,仔细留意蛛丝马迹。对于食物和排泄,学生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已经有一定的比较与了解,老师只要提一下即可。

通过本课教学活动和科学课的教学给我的一些思考:

1、对教学重点的把握。 过去的教学是一个个知识点的连接,而

现在的科学教学强调的是一个个活动的连接,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经历,去体验,从而获得儿童成长所需要的经验。因此他关注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以及活动的价值。在本课中如果我把观察的重点放在学生对蜗牛壳的观察上,对学生的发展会更有利。因为学生对蜗牛柔软部分的观察是他们平时就会注意的内容,没有必要在课堂上重点展开。而对蜗牛壳的观察是学生原来忽略的,如果在课堂上作为重点观察对象的话,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对动物身体细节观察的经历,进而在生活中注意一些细节的观察,产生更多的发现,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去寻找对儿童来说价值更大的活动。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 。在科学教学中,不仅是我,恐怕大部分的教师都会感觉时间不够。要让学生活动,没有时间的保证,活动是不会有效的。但要给学生时间,我们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就产生了问题。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呢?唯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效率可从这些方面入手。一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活动结束了,该停就得及时停下,不然一等一两分钟就过去了,几次活动下来,仅40分钟的课堂已浪费了好几分钟了。在培养习惯方面还应包括记录的有效性,组内分工的快速,活动开始的及时等。二是对观察活动的组织。组织观察活动时,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把学生当成白纸,什么都去指导,时间自然不够用。当然也不能高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放任自流。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实际,让我们的教学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3、如何引导学生生成新问题。 来源于学生内部的问题更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产生学习的内驱力。科学教学中学生如果能不断地发现,在新发现中也许新问题就会不断地产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情境,让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并在发现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一个观察活动结束时,有意识地提问:“在观察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尽管只是一句话,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经常这样的教学,学生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活动,从而得到更多的问题,从自己想要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开展后续活动,不再是教师要求学生去做,学生的主体性就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和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