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对接远程研修专题五作业《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流程观课报告3

---双对接远程研修专题五作业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流程观课报告

临沭县朱仓乡东官小学 史继振

教学流程,即教学过程,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

据此通过对李老师《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实录观看,使我受益颇多。我主要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过程设计、课上作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以学为旨,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通过对李老师教案的阅读与教学过程的观看,知道《装满昆虫的衣袋》的教学目标是依据小学语文五年级段的课程标准要求,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二是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三是学习、运用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知道怎样写批注。做到了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完美转变,充分体现了以学为旨的设计理念。 二、遵循规律,设计教学过程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阅读教学应该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组织教学,体现“感悟——积累——运用”的阅读教学三层次。通过对李老师的教学过程观察发现,李老师的课堂教学主要由五环节组成: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精读课文,学习运用方法;4.课堂练习,情感升华;5.总结全文,拓展延伸。其教学程序的设计遵循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符合教学内容特点,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学习经验,符合学生实际。五环节教学思路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给我启示,从中受益匪浅。

三、课上作业,巩固提升

李老师在请学生齐读课题后,给学生出事了一个思考题:“法布尔的高高鼓起的衣袋里,装满的不仅仅是_____, 还装满了______,还装满了____________。”在学生对课文由初步感知到精读感悟之后,设计这样一个练习题对于深化中心,升华情感真可谓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最后,我想说,通过对这节课教学流程的观察与学习,认识到教学过程应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环节的设计,将每一小步都根据学生的情况落到了实处。各个环节时间上的处理要适当。使我明白什么是“授之以渔”,怎样才能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完美转变。我认为要实实在在地备好每节课,上好每节课,磨好每节课,写好反思,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也是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

 

第二篇:远程研修专题三作业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临沂第三十二中学

课程名称:七年级《中国历史》(下)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必修

教材:人教版《中国历史》(2001.12第1版)

授课时间:26课时

授课对象:七年级全体学生

设计:刘振兴

一、课程目标

【第一单元】:

(一)单元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二)内容标准:

(1)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3)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5)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三)课程目标:

(1)知道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及其概况,认识大运河开凿的影响。

(2)知道“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能对唐太宗的历史作用作出初步评价。

(3)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能理解其主要影响。

(4)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5)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基本史实。

(6)通过学习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理解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7)以赵州桥的建造和雕版印刷、火药在隋唐时期的发展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8)知道唐诗的繁盛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

(四)教学安排:9课时

(五)实施对策:

(1)识读地图,阅读史料,实地参观,了解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及其概况,在感受中认识大运河开凿的影响,通过讨论初步评价隋炀帝的功过。

(2)讲述历史故事,阅读相关史料,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结合相关措施对唐太宗的历史作用作出初步评价。

(3)学习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通过相关史实例证理解其主要影响。

(4)观看相关影像资料,阅读有关诗歌史料,学习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5)讲述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基本史实。

(6)通过史料、实物,学习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理解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7)观看图片、影像资料,知道赵州桥的建造和雕版印刷、火药在隋唐时期的发展,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8)收集相关诗歌作品、人物故事,感受唐诗的韵味,了解代表人物与作品。

【第二单元】:

(一)单元主题: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二)内容标准:

(1)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3)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4)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三)课程目标:

(1)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建立及其先后并立的情况。会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藉此理解宋元时期民族融汇的进一步发展。

(2)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有关史实,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初步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3)初步了解宋代城乡社会生活的基本情况。

(4)以四大发明中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在宋元时期的发展为例,体会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5)知道《资治通鉴》这一重要史学成就。

(6)知道宋词、元曲的繁荣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

(四)教学安排:7课时

(五)实施对策:

(1)列表比较,了解辽、宋、西夏、金等民族政权先后建立的情况,讲述澶渊之盟、靖康之变、岳飞抗金等故事,了解民族政权之间的并立与和战。观看影像资料,简略了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在此过程中,初步

理解宋元时期民族融汇的进一步发展。

(2)观看实物图片、阅读相关史料、参观博物馆,学习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有关史实,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初步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3)阅读相关史料诗词、观看场景图片,初步了解宋代城乡社会生活的基本情况。

(4)观看影像资料,阅读有关历史记载片段,学习了解四大发明中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在宋元时期的发展,体会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5)讲述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的故事,学习了解《资治通鉴》这一重要史学成就。

(6)收集朗诵相关诗歌,感受宋词、元曲的繁荣,学习有关代表人物与作品。

【单元三】:

(一)单元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危机

(二)内容标准:

(1)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2)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3)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4)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5)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三)课程目标:

(1)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初步认识强化专制统治造成的影响。

(2)知道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主要史实,从中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3)知道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与巩固。

(4)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客观评价郑和的功绩。

(5)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并能初步分析其历史影响。

(6)以北京故宫、长城为例,初步理解统一多民族封建帝国在建筑艺术中的反映。

(7)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认识这一时期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总结性的特点。

(8)知道明清小说的繁盛和“四大古典名著”。

(四)教学安排:10课时

(五)实施对策:

(1)学习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通过明朝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特务机构,清朝设立军机处,明清八股取士等史实例证,初步认识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对中国历史发展造成的影响。

(2)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的相关故事,从中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3)学习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知道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与巩固。

(4)观看影视资料,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通过讨论初步客观评价郑和的功绩。

(5)学习了解“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在讨论中初步分析其历史影响,深入思考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面临的危机。

(6)通过观看地图、建筑布局结构图,查阅相关网络、影视资料,初步了解北京故宫、明长城的修建和布局等情况,在讨论中思考认识这些建筑对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帝国的意义。

(7)观看图片、阅读有关《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的介绍性资料,认识明清时期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总结性的特点。

(8)收集介绍“四大古典名著”相关资料,体会明清小说的繁盛及其特点。

二、课程实施

(一)课程资源:教材,练习及《同步探究》,挂图,填充图册,课件及网络

(二)实施手段:导学案,同步练习,单元检测

(三)教/学策略:

(1)开展活动:以课本短剧、故事会等形式,排演重大历史事件,表现重要历史人物,发展学生合作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收集朗诵古代诗词文学作品,感受古代灿烂文化,体会古代文化内涵;设计表格,归纳所学历史知识,提高归纳综合能力;开展参观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实物观赏,具体感受历史时代特征和社会生活风情;组织想象作文,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感受描绘古代社会生活;开展有效复习,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归纳整理,培养复习意识,提高复习整理能力。

(2)课堂组织:小组形式开展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3)教学建议: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重组,提高教学的效率;重视历史学习兴趣的保护与培养,学习历史学科的正确方法和途径的引导与渗透;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提优补差;强化知识点落实和能力训练。

三、评价

(一)学生历史学习过程的评价

(1)教师当堂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点评,点评以鼓励为主。

(2)学生对一阶段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价,可以是自我评语或简要的自评报告。

(3)学习小组对本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开展互评,形成简要的评价报告。

(4)在各项学习活动中临时组成的协作小组,在合作基础上展开相互评价。

(5)收集的有关资料,合作完成一次实践活动,撰写想象作文或历史小论文。

(6)单元学习进行复习整理和小型检测,学生书写错题分析报告,检测结果计入学期总评。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1)卷面测试:按容易、较易、较难比例7:2:1,难度系数0.8的要求编制期中、期末质量检测卷,进行考查,基本知识正确率90%以上,思维性问题正确率80-70%,应用型问题正确率60%。能否正确表达历史事件的过程与内涵;能否把握解决历史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否结合现实生活和新情境解决历史问题。

(2)进行一次历史故事竞赛,对学生历史基本知识的把握情况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情况进行考查。

(3)进行一次作业展评,对作业的错误率加以控制。

(4)学生自评和互评和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评价方式应当多种多样,可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