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民族民间艺术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 民间艺术, 调查报告, 发掘, 认识

调查目的:发掘认识民间艺术-----高密三绝

调查形式:深入农村,与村民攀谈,搞调查

调查主题:保护、弘扬、提高、发展民间传统艺术

调查时间:20xx年1月15日—20xx年2月10日

调查地点: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

调查内容:1.三绝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制作过程。

2.如何保护和发掘高密三绝.

山东高密市版图面积1605平方公里,人口85万,辖17个镇、3个街道。高密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古称夷安。夷安人聪慧勤朴,春秋名相晏婴、汉代大司农大经学家郑玄、清代大学士刘墉出生在这里。高密是莫言的家乡,也是他的《红高粱》等重要作品的素材源头。高密,风光秀丽,素以“南挹九岭之秀,北瞰古城之雄”的自然景观而著称。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其民间艺术历史悠久,人文源薮。尤以剪纸、扑灰年画、泥塑三大艺术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三绝”,源远流传于几百年历史,被中外艺术家称为中国民间艺术珍品。每年都有大批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前来寻胜探奇。剪纸、扑灰年画、泥塑已由高密民间跨 出国门,成为世界民间艺术爱好者收藏的珍品,民间的技艺已成为世界的、艺术殿堂的瑰宝。农历

春节,在山东高密见不到张艺谋影片中飒飒风起的红高粱地,但市中心繁华的商业街上,却可以见到被称为“高密三绝”的剪纸、扑灰年画和泥塑,精巧的工艺更带出浓郁的年味。

高密剪纸“高密三绝”中流传最广的是剪纸艺术。每到春节,许多农家小院的影壁前都悬挂起一个“福”字灯,玲珑剔透的大剪纸“福”字倒贴在灯纱上,再配上红红的窗花以及屋内瓶罐、箱笼上贴着的形态各异的剪纸,充满喜庆气氛。“彩纸手中拿,剪下自生花。十二生肖显神通,庄户人家福倒挂。”在高密农村,处处可看到这种景象。听说这里剪纸艺人遍及千家万户,剪纸世家也不少,有些村还成立了剪纸协会。

到了范祚信一家。这一家八口,老少三代都能剪纸,且剪艺颇高。只上过四年小学的范祚信已届中年,在北京、深圳、沈阳等地多次剪纸表演,举办个人剪纸展览。大照片上了《美术》杂志,外国人到他家作客。女儿范云英随团到日本进行剪纸表演,被誉为“中国魔剪”。范祚信之妻刘彩花剪的水浒人物一百单八将收入了国家级出版社剪纸集,深受专家好评。剪纸离不开民俗,高密剪纸更是这样。看传统剪纸长卷《老鼠娶亲》,那浩浩荡荡的老鼠娶亲队伍,旗、牌、伞、扇等应有尽有。仪式之隆重,场面之壮观,不亚于皇家的公主出嫁。 高密剪纸在民间历史悠久,广为普及,在中国剪纸艺术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高密剪纸究竟起于何时,既无文字记载,也无考古发现。据当地人传说,它与扑灰年画兴盛的时间相差不多,明洪武初年,已在高密民间广为流传而至普及了。明代洪武年间大批移民,

带来外地剪纸,主客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高密剪纸的风格。一是块与线形成黑白灰色调,相互衬托,对比强烈,并富有韵律感。二是纸条挺拔,浑厚粗犷,富有浓重的金石意味。三是以精巧的构思见长。构图夸张变形不失真。以巧妙的构思,稚拙的造型,刚劲的线条,昂然的意趣而技压群芳。剪纸不象其它艺术品类,有许多繁难的工序和独特的材料,只是剪纸艺人凭一把普通的剪刀和日常所用的纸,剪出各种题材和花样的艺术品。在普及于全国的剪纸艺术中,高密剪纸称“绝”,主要取决于它所表现的题材和艺术风格的别样。高密剪纸的题材以广泛著称,至于广泛到何种程度,品种有多少,难以数计,举凡与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从自然界的飞禽走兽到远古的神话传说,还有流之千古的历史故事,文学人物和情节均进入了剪纸艺术的视角。而且从构思到技法,从内容到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形神兼备,以神为主。形意结合,以意为主的特征,酷似中国画中的大写意。高密剪纸的题材以广泛著称, 至于广泛到何种程度,品种有多少,难以数计,举凡与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从自然界的飞禽走兽到远古的神话传说,还有流之千古的历史故事,文学人物和情节均进入了剪纸艺术的视角。而且从构思到技法,从内容到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形神兼备,以神为主。形意结合,以意为主的特征,酷似中国画中的大写意。在艺术上,高密剪纸构思精巧,造型雅拙淳朴,线条刚劲挺拔,有浓重的金石味和灵秀细腻的韵趣。例如,要把用笼子养蝈蝈这一生活趣事,在单色剪纸上表现出来是很难的。而高密的剪纸艺人却别出心裁地构思成把蝈蝈放出笼外,让它的一双

坚硬有力的后腿紧紧地钩挂一只精巧的笼子,蝈蝈双须向前,二目圆睁,既浑然天成地表现了这一特定的生活题材,又寄托了人们渴望自由、向往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样,以“八仙过海”为题材的剪纸,江南剪纸纯用轻柔的细线,手绘式的五官来表现,显得玲珑剔透,河北剪纸以块为主,大面为黑,只求整体轮廓完整不作细部刻划,显得浑厚粗犷,而高密剪纸则以鱼纹、网纹一样的细线组成“八仙”挺拔而又轻柔的衣饰,以黑黑的脸膛颜色表现出“八仙”各异的神情,再加上浓重的水,飘逸的云,构成了一幅出神入化的独特画面,充分体现了高密剪纸粗犷中有细腻,线条劲拔金石味浓重的风格。剪纸作者大都是民间妇女,她们未受过艺术专业教育,兴之所至,随心创作,作品不具成法,粗犷中见清秀,雅拙中藏精巧。

改革开放以来,高密剪纸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奖,剪纸艺人也经常出国访问。19xx年高密被评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97年“牛年”全国生肖邮票图案即从高密民间剪纸中所选。 被誉为民间剪纸艺术“女状元”的高密农家女齐秀花,曾在1996年剪出“金牛奋蹄”图,并被选为当年中国生肖邮票的图案。1997年,她为了迎接香港回归,精心构思并剪出了1997个不同形态的牛。

齐秀花家现在的收入主要靠剪纸,客户更是遍布各地,其中不乏德国、瑞士等外国大客户。“今年是猴年,找我预订‘猴’系列剪纸的经营者特别多,有的刚过年就上门订购,除了金猴剪纸,12生肖系列、百牛图等也非常受欢迎。”她还向记者展示了她今年创作的5

0多种活泼可爱的“猴”剪纸。

高密扑灰年画是我国民间年画中的一个古老画种,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盛行于清代。扑灰年画是世界上独特的画种,被誉为“中国一绝”,不仅仅是全国独此一家,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工艺制作过程和艺术特点。扑灰年画是在写意国画的基础上成长起来,后来经高密北乡公婆庙村王姓人家发展创新,在文人画和庙宇壁画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扑灰起稿,继以手绘,半印半画的年画。它以柳枝烧炭画粉稿,然后在正灰稿上勾勒、敷彩、涮花、描金、涂油而成,是我国民间年画由手绘向印刷转变的重要标志。其造型拙朴简炼,用笔潇洒自如,很有写意国画的笔墨情趣。观其画风,细腻处丝丝诱人,狂发时涂色如泼。作品色彩艳丽,对比强烈,深受人们的喜爱。扑灰年画,以挥洒豪放、稚拙粗犷、古朴典雅的独有特色自立于中国民间年书之林。中央电视台《中国一绝》摄制组曾拍摄专题系列片,向海内外播放。《中国美术大全》选用了多幅扑灰年画的代表作品,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博物馆均有收藏。扑灰年画多以仕女、胖娃、戏曲人物、神话故事、山水花卉为题材,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多次在国内外展出。价格区间在30元至数百元,少量作品在千元以上。

扑灰年画同现代年画的不同,在于其截然不同的工艺过程和工料,制作扑灰年画,作者是根据画的内容,用柳枝炭条作笔,先在画纸上起出轮廓,然后用这张带画的画纸在其它画纸上面扑抹,扑后的画稿与原稿完全对称相同,这种特殊的工艺,一般可以使一稿扑数张。

为了增加更多的数量,还可在扑好的画稿上用柳枝炭条重描一遍,再在其它纸上重扑。高密扑灰年画的这种独特工艺过程在全国年画中独树一帜。

年画不仅工艺过程独特,还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以色代墨,着色浓重,色彩艳丽,形象富有动感,线条豪放流畅,人物造型丰满圆润,多为胖耳大腮,但眉眼巧画不失隽秀感。当地民间广为流传的一道顺口溜非常贴切精辟地道出了扑灰年画的风格特点:刷刷刷, 一溜栽花。 涮狂涂,捅于勾拉。 细心粉脸,眉眼巧画。 待要好看,咸菜磕画。

“刷刷刷,一溜栽花”是指年画创作的速度与题材。“刷刷刷”是说扑灰年画的制作从“粉脸”到“涮尹、“赋彩”、“开眉眼”、“勾线”、“涮花”、“磕咸菜花”、“描金”、“涂明油”等整套工序必须由一人一气呵成完成,同时也是对画师作画姿意潇洒、放笔纵情、不饰雕琢的创作气派的象声描摹.“一溜栽花”指扑灰年画创作都是以喜庆吉祥、美满和睦的题材为对象,以满足人们春节之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心理。在扑灰年画的鼎盛期,“一溜栽花”的品种如“连年有余”、“合家欢乐”、“姑嫂闲话”等,竟多达150余个。“大潮狂涂,描了勾画”,前者指每一张年画,从服装到头发,全用单色抹刷,连整个轮廓线也只是一笔就抹下,因此这种涂抹姿式,放得开,极潇洒,故曰“大”曰“狂”;后者则指画面的局部加工特点“兼工带写”。前后两种手法的特点,在这里被勾画的无比鲜明。“细心粉脸,眉眼巧画”,是扑灰年画中人物画突出艺术效果的关键技法,

也是与其它年画区别的关键点。扑灰年画画人物,先要把人物的脸部粉一个洁白的脸型,然后在上面巧妙地勾眉眼、五官,再敷彩、涂明油。这样,画面人物的面部看上去透明细嫩,富有弹性,给人一种强烈真实的肉质感。“待要好看,咸菜栽花”是扑灰年画的最后一道工序,即是民间画师们用饭桌上的咸菜刻上几何图案或花卉图案,蘸着颜色在已完成了的人物服饰上磕上固定的图案,以增强服装的变化效果。

高密扑灰年画从明代产生以来,经过许多杰出画师的努力,形成了我国年画中一个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画种,为后世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独具艺术个性的画种。但是,由于后世画师过于看重它的商品性质而忽视它的艺术品性,不能在前辈画师艺术的基础上继续创新,而只是进行简单的复制生产,再加上新的年画品种的冲击,扑灰年画终于不能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走向了消亡。这是历史的遗憾,但是,高密扑灰年画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品类,有过自己辉煌的历史,有过称“绝”的时代,中国艺术史不会忘记它。

和剪纸一样,高密独有的年画品种——扑灰年画,今年春节也成了热销产品。在距离高密市区十几里路的姜庄镇棉花屯村,51岁的吕蓁立和家人不停地忙着制作扑灰年画。高密扑灰年画是世界上独特的画种,相传是从明代初叶代代相传下来的。吕蓁立是现在村里为数不多的扑灰年画艺人,至今仍延续着祖上六代相传的扑灰年画技法。据他介绍,作画时,先用烧焦炭化的柳枝绘画图案轮廓,然后用纸拓扑,一稿可拓扑数张,“扑灰”由此得名。扑灰后的画稿,要经过敷

彩、描金和涂抹桐油等艺术处理才算完成。

吕蓁立说,与曾经颇为长久的辉煌光景相比,扑灰年画的衰败几乎是瞬间的。“清末民初石印画崛起了,生意几年内眼看着就不行了。”他说,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地方政府开始大力挽救这些民间艺术,扑灰年画才得以复兴,到了近两年市场行情越来越看好。今年省内、外省还有国外客户对扑灰年画的需求量不低,从年前忙到现在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吕蓁立说,他正在尝试把全手工精致绘制的扑灰年画作为高档商品推出去,定价都在千元左右。“现在我的画有相当一部分是被高层次的收藏者收藏,越远来的客人越把民俗当宝贝,许多德国、新加坡客人甚至专门找上门来购买。”

 

第二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回族教育问题

姓 名

学 号

院系(部所)

专 业

任 课 教 师

完 成 日 期 冯文玲 09052025 管理学院 旅游管理 孙东方 20xx年 09 月28 日

河南的回族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要:由于本人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比较关心,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更是关注,因此通过对民族地区教育的相关了解,再借助相关资料,写了这篇调查报告,以此反映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从回族的教育现状出发,探索与民族特殊性相关的落后根源及解决办法,为研究回族教育问题提供一些参考性素材。更希望国家对这些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以促进民族大家庭的和谐发展。

一.回族教育问题管窥(河南回族)

1.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的教育,回族当然不能例外。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来看,各民族都有强烈地保存自己文化传统的趋向。回族的民族特点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建立在伊斯兰信仰基础上的民族自觉感。回族教育的特殊模式正是在这种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其具体表现是回族有学习伊斯兰文化的传统,这种传统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回先民入居中国是本身具有的,并一代代保持下来。明末出现的经堂教育就是这种传统的规范化和具体化。回族之所以能在大分散的居住条件下生存下来,并在民族内部保持着极强的内聚力量,这与伊斯兰教的传统教育分不开的;另一方面,回族也有学习中华文化的传统。在中国各少数民族中,回族这个特点非常明显。回族先民由遥远的阿拉伯,波斯,中亚等地进入中国境内,他们要生存,必须学习中国的汉语。回民族的普通教育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正是由于回族同时受两种文化——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反映在教育上市出现了两种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教育形态。即经堂教育和普通教育。从回回先民起,到回族的形成,甚至到今天,这两种教育虽在不同时期,不

同地区,不同背景下所表现得程度不同,但都从未中断,而且在发展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回民正是在这两种不同的的长途径培养和造就了本民族各种人才,促进了回族的进步和发展。

2.回族历史悠久,但其教育,相对地说是落后的,发展的历程是曲折艰难的。首先是在黑暗中摸索——宗教教育的出现;继而是在晨光嘉微下,于曲折小径上徘徊——近代式回族学校教育的产生;继而走上了比较宽广的大道——现代回族学校教育的诞生,缩短回族与其他先进民族之间的教育差距。因此,加强对回族教育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河南的回族教育现状

回族是河南省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在全国仅次于宁夏、甘肃,居第三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回族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与国内其他少数民族教育相比,特别与全国教育的整体水平相比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河南回族教育在新时期面临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回族教育也是河南省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河南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3%,分布于全省158个县(市、区),在河南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20xx年底回族人口约118万人,仅次于宁夏、甘肃,居全国第三位,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86.47%[1]。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回族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省共有回族中学59所,回族小学349所,河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1所。但是,与其省区民族教育和全国教育水平相比,无论规模、结构、质量、效益都处于相对落后状态。 三.河南回族教育存在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1、教育观念淡薄,学习创新意识不强

由于观念的原因,大多数回族家长对子女上学要求不高、管理不严,回族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差、家庭缺少劳动力、经济困难等原因辍学,选择了与父母或亲戚朋友一起做生意。在河南18个地市中,除焦作和驻马店外,其它地市回族中学学生的辍学率明显高于其他民族。周口市9所回族中学少数民族学生入学率与总入学率均为99.6% ,而少数民族学生辍学率却高达2.1%,远远高于总辍学率0.74%。回族学生流失严重导致升学率逐年下降,这不利于回族文化水平及民族素质的提高。

2、教育发展地域不平衡,缺乏民族特色

回族因受居住区经济发展的制约,教育发展地域不平衡,城镇优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好于经济落后地区。郑州市回族中学教育水平就高于经济落后的开封市回族中学,少数民族教育在文化传承上具有二元结构。首先,民族教育的各个方面要适应本民族文化环境和发展需要,体现本民族特色。其次,还要兼顾以主体民族为主的统一国家的发展和需要,接受以主体民族为主的各民族共同的主流文化。二者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对待回族教育普遍

存在重视后者甚至以后者取代前者的倾向,在河南尤其明显。因而,河南回族教育在一些地方常常被忽视,回族学校无回族特色。

3、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师资是兴教之本,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水平的关键。河南回族学校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和整体素质与回族教育急需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河南回族学校大多数位于环境相对闭塞、经济落后的乡镇,学校基础设施落后,办学条件普遍较差,缺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部分回族学校的教师流失较为严重,尤其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师严重短缺,影响了正常教学的开展,使教育质量难以保证。据20xx年河南省民委统计,在全省18个地市中,濮阳市回族学校专兼职教师没有一人具有本科学历,全省民族学校的少数民族教12人,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也只有484人 。

4、教育结构不合理,效益不明显

职业技术教育对于振兴回族经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提高回族素质和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同时还能优化回族教育结构,提高教育整体效益。目前,回族教育结构不合理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职业技术教育薄弱,特别是根据回族特点专门培养回族技术人才的职业学校几乎没有。在河南省494所民族学校中,多数是回族中小学及幼儿园,民族职业技术学校仅有民族职业学院(含民族中专)1所。职业技术教育短缺的结果是没有接受职业培训的很多回族青年,由于他们文化基础差,无一技之长,很难就业,一旦步入社会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有能形成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

四、发展河南回族教育的对策

1、提升回族教育认知,更新教育观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回族与其他民族一起被卷入了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开放社会之中。竞争对人才素质的多样性、现代性要求,暴露出回族传统教育思想的缺陷,因此更新教育观。为了提高回族的教育水平,必须打破传统教育观念,引进现代教育观念,使每一位回族家长都具有时代感和强烈的民族优患意识,重视民族素质的提高。只有在正确教育观念指导下,才有可能推动回族教育发展。

2、增加回族特色课程,开展回族文化活动

河南回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的文化特色。按照教育人类学的观点,文化决定教育,特别是文化价值取向的作用更大。所以,文化及其文化价值预制了教育的目的、方向、内容及其教育模式。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每个民族成员普遍的心理需求,而在回族学校中大多数没有设置有回族特色的课程。为了适应回族的心理特点,可以增设回族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和有回族特色的音乐、美术、体育课以及开展各种回族文化活动。河南回族的体育活动有数百年的历史,在回族中流传着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如具有鲜明回族特色的项目武术、摔跤石锁等,特别是开封清真东大寺的石锁多次在全国及河南省举办的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奖。学

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开设一些有回族特色的体育课,教授一些回族学生喜爱且简单易学的体育项目。同时,在回族的传统节日里,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回族文化活动。

3、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增大教育资金投入力度

针对回族教育中教师数量少、素质低、教育设施落后的现状,除了充分利用中央政府制定的民族教育的优惠政策外,各级政府应该制定一些适合本地的民族教育工程,像宁夏启动的“百所示范标准化回民高中建设工程”,就对回族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提升作用。只有采取多种途径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力度,提高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和教学水平,才能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了保证回族教育的资金投入,回族学校所在地的县级政府要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算,乡镇政府也要积极筹措资金用于改善学校的教学设备、教学环境,改善教师生活、工作条件。回族学校的教职工工资以及校舍的维护、改造和建设,都要纳入各级政府的经常预算。另外,还可以建立各种形式的回族教育发展基金会,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回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4、发展具有回族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教育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之一。在各类教育中,职业技术教育同经济发展的关系最直接。回族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发展职业教育是一个重要环节。河南大多数回族居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回族文化素质偏低,落后的经济与不发达的文化教育,决定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回族脱贫致富的一个捷径。针对河南职业技术教育不足的现状,应有针对性大力发展适合回族特点的职业技术教育。回族善于经商,具有经营皮毛、烹饪、产品加工等传统技能,可开展此类技术培训,使他们的商品和服务上档次、上水平。还可以在普通职业技术学校举办回族职业技术教育班,使他们在就业前、在岗或下岗后普遍受到技术教育,以此提高回族的职业技能,促进回族经济发展。总之,通过对河南回族教育的历史回顾和现实分析,可以看出河南回族教育相对落后,其中原因主要是存在教育观念落后、缺乏民族特色、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只有对症下药采取更新现代教育观念、增设回族特色课程、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发展回族职业技术教育等措施,才能推动回族教育发展,全面提高回族素质,使河南回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创建和谐社会打好基础。

五,政府对河南回族教育落实情况

在政府的扶持下,各地回民学校教育呈现出新的气象。1952年,开封市教育局接管养正小学,改为公立,定名为开封市回族小学。1969年易名乐观街小学,1980年复原名,排为“一回”,1984年与顺河北街回族小学“二回”合并,校名为开封市回族小学。校占地7500平方米,教学楼2座,20

个教学班。合校以来,学生均在800名左右,教工52人。学校设有仪器室、实验室,有仪器、教具1000余件,图书1万余册,体育器材1000余件,这些足以满足教学之用。1981年被市教育局定为重点小学。1952年,私立养正中学改为河南省立开封回民初级中学,这是河南省最早的一座少数民族中学。1956年增设高中班,成为一所完中,改为河南省立回民中学。1967年更名22中,1980年改名为开封市回民中学。1981-1986年,国家投资106万元,扩建校舍,学校占地19443平方米,建筑面积81046平方米。有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学生科研室等。有仪器、电教器材2102件,图书馆藏书达8万余册。到1985年,学生发展到30个班,1535人,其中回族学生585人。

五、参考文献

1.庞士谦:(中国回教寺院教育之沿革及课本),载(禹贡)第7卷第4期。

2.赵振武:(三十年来中国回教文化状况》,载(禹贡)第5卷第1期。 3.《孟县志》4。陈江《华心说》

六、附录

七、致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