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

三年级(上)[第4单元关心天气]1. 谁最关心天气

作者:无 发布时间:2008-12-1 来源: 点击次数:826次

A 案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关心天气》单元的第1课。 本课通过讨论关于天气这个主题,知道通常观察、测量和记录天气四个方面的特征:云量、降水量、风力风向和气温;在讨论的基础上,认识到天气与我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人们都很关心天气;同时,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在天气日历上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长期的数据收集的准备;并且了解到气象工作者是怎样工作的。以达到课程标准中所制定的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欣赏美丽的天气、体验到天气对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影响;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在这一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天气的千变万化产生了一种天生的好奇心,他们总想看看云的背后会有些什么,雨是怎样落下来的,为什么秋天会有雾,冬天会下雪?然而,学生对天气的关心又是有限的。虽然天气变化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学生对这种影响只是被动的关心和接受,他们只是在成人的提醒下,根据天气的变化改变自己的穿衣和日常行为,他们自己很少去有意识地关注、研究天气,更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关心天气,也可以收集每天的天气信息。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分享他们的关于天气的知识,通过讨论“谁关心天气”这一话题,知道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讨论“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说天气”学会观察和描述各种天气特征,体验大自然中蕴含着的另一种美,通过讨论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知道从哪里可以收集到有关天气的信息,了解气象工作者是怎样进行天气预报的。本课的教学,就是要利用和发展学生对天气天然的好奇心和热情,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关心天气,研究天气,进而研究身边自然事物的变化,为进一步学习《测气温》、《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么风》打好基础。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编写特点,我们这样处理教材:把“我们关心天气”、“还有谁关心天气”两部分内容合二为一,改为“我(人)们喜欢的天气”这一内容,着重了解天气的种类、知道天气与我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传统的教材观是只依赖于课本进行教学,从书本上学知识,书上写什么就教什么。其实,教材只是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依据和一种范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

情况进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们在这里调整教学内容,目的是争取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上有所突破。

在材料设计方面,我们仍遵循兰本达关于结构化材料设计的思想,选择各类天气的录像(或图片),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片断。这些材料本身就蕴含着本课所设定的知识目标。同时,通过展示这些录像(或图片),学生会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天气与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密切,在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科学有用,从而亲近科学。出于便于操作的原则,最好把这些材料制作成一个多媒体课件。课堂上,对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这些材料应起着启发和补充的作用,不能用它来代替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我们认为科学探究是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但不是唯一形式,是否采用、如何采用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来确定。因此,我们确定本课不以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过程,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将尽量体现科学探究的理念,让学生在自主讨论和实践活动中发展科学素养。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 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的信息,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天气;

● 能够收集各种关于天气的资料,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 能够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 知道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

● 了解气象工作者的工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意识到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从而关注天气的变化;

● 愿意欣赏美丽的天气,愿意像气象工作者那样观察研究天气。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在黑板上写“天气”。说明今天的研究对象。

2、组织学生讨论:今天天气怎么样?(学生可能会说今天天气很好或是说今天天气不好,这时,教师可追问“你为什么说今天天气很好?” 或“你为什么说今天天气不好?”)

【评析】“今天天气怎么样?”这一话题贴近学生生活,真实可感,后一问题是对前一问题的补充,组织讨论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对天气的已有认识,并与同伴分享这种认识,这同时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经验基础一个契机。

二、讨论我们所喜欢的天气

1、谈话:刚才,同学们说了,今天天气很好,是晴天。除了晴天以外,你还知道有哪几种天气呢?(或:今天天气不好,因为今天下大雨,上学很不方便。除了雨天以外,你还知道有哪几种天气呢?)

【说明】谈话的具体内容根据导入部分学生讨论的内容而定。

2、学生汇报:有晴天、阴天、下雨、下雪、大风、沙尘暴??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择要板书。

3、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天气的录像(或图片)资料,学生判断是哪种天气。

【评析】多媒体技术有着直观形象、不受时空的局限等优势,它能把各种各样的天气在课堂上集中展示,所提供的各种天气的表象能帮助学生把记忆中的已有经验充分调动起来。

4、讨论我们最喜欢的天气。

⑴组织学生讨论:在这么许多种天气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天气呢?为什么? ⑵进行简单统计,找出全班同学最喜欢的一种天气。简单统计的方法可由学生确定,例如:数数、画“正”字等。

【评析】让学生运用简单统计找出全班同学最喜欢的一种天气,有利于学生在感情上亲近天气,亲近自然,从而产生了解其他人最喜欢什么天气的欲望,同时,也落实了《标准》中的“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这一具体内容标准。

5、讨论:天气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人们都很关心天气,工人、农民、渔民,各行各业的人,他们又是最喜欢什么样的天气呢?说说你的理由。

【说明】通过讨论,让学生知道天气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存,风霜雨雪等各种天气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同一种天气对不同的人来说,也会有“好天气”和“坏天气”之分。例如,冬天下雪,对小孩子来说是好天气,因为可以堆雪人、打雪仗,对农民来说也是好天气,因为“瑞雪兆丰年”,但对交通部门的人来说,却绝对是个坏天气。

三、观察和描述天气的特征

【说明】让学生到室外观察天气,可以使学生非常兴奋,因为学生可以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快乐,体会到一种真切的自然的气息,而且,与录像和图片相比,到室外观察天气,学生获得的信息将会更加全面,除了视觉以外,学生还可以从听觉、触觉等方面获得有关天气的信息。

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观察天气并认识到可以从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方面观察和描述天气,并且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教学活动过程:

1、告诉学生我们将到室外去观察今天的天气,讨论应该从哪些方面、用哪些词语观察描述天气,并且指导学生把描述天气的词语写在活动记录上。

2、到室外观察天气并且尝试用语言描述天气。

3、回到教室后,学生用语言交流描述当前观察到的天气特征。

4、多媒体再次展示各种各样天气的录像(或图片)资料,学生展开想象,用丰富的语言描述这些天气的特征。

5、设计记录天气的符号,记录各种天气特征。

⑴讨论如何记录观察到的天气特征。

⑵教师提供范例,板画晴天、多云的符号。

⑶学生独立设计其他天气符号。

⑷学生交流各自设计的符号。

6、播放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片断,学生说一说从中得到哪些启发。

【评析】在学生观察描述了今天的天气特征、设计了记录天气的符号之后,播放一段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会使学生受到很多启发,从而,在思维发展上获得一次飞跃。一方面,他们会很快地接受一些关于天气的术语;另一方面,他们会想,原来天气预报的内容跟我们刚才观察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是,天气预报是怎样来的呢?或者,我们设计的记录天气的符号比电视里的好玩多了;等等。

四、课外延伸

1、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了不小的收获,肯定也产生了不少的问题(请学生说出),我们一个个记录在案。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2、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讨论得出哪些问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得答案,哪些问题可以作为一项长期进行观察的任务,哪些问题是将要学习的内容。

【说明】小学三年级已经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所以搜集资料对学生来说不是一件难事,关键是要能引导学生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摘录、汇报交流,以便学生能共享。另外,本教学设计中没有安排在课上讨论天气预报的作用和天气预报的产生(气象工作者是怎样工作的),目的就是留着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去自主发现。所以,如果学生没有提出这方面的问题,教师可把其提出来,告诉学生说我也还有一个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对此的关注。 教学片断赏析

讨论从哪些方面观察天气的环节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天气是各种各样的。要想对天气有更多的了解,我们还必须研究同一种天气,它有哪些特征。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根据以往经验说一说,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和描述天气?

生:我认为应该观察有没有太阳。

生:看看有没有下雨,下的雨大不大?

生:是不是刮风,刮的风大不大?

生:还要看看刮的是什么风?

师:如何判断刮什么风?风大不大?

生:看看树枝是不是在摆动,摆动得是不是厉害?

生:还可以拿一条红领巾,看看风能不能把它吹起来?

生:还可以看烟囱里的烟往哪面去?

师: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天气?

(没有人举手)

师:今天你们穿了几件衣服,为什么穿这些衣服?

生:妈妈让我穿的。

师:妈妈为什么让你穿这么多衣服。这说明还可以从哪个方面观察天气?

生:还可以看看天冷不冷。

生:看看今天的气温有几度。

师:还有吗?

(又是没有人举手)

师:其实,还可以观察天上的云,看看云的颜色,云多不多。

【片断反思】本教学片断中的教师受传统教材观的影响,抓住知识不放,几次打断学生的思维,介入学生的发言之中,目的就是要把书上写的 “天气可以用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这一知识点全面地教给学生。但这样的教学只能是“告诉”——从教学片断中可知,“云量”和“温度”这两个概念都是教师说出或教师借学生的口说出来的。这样做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

【说明】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讨论,切不可操之过急地介入学生的发言,打断学生的思维,如果需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补充,也应讲究策略,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可在学生充分发言以后播放天气预报片断,然后请学生根据天气预报说一说,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和描述天气。

(王继伟)

B 案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关心天气》单元的第1课。

天气变化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每天都在不同的天气中生活着,学生对天气只是被动关心和接受,很少去有意识地关注、研究,更没有意识到每天收集天气信息会有何重大的意义。教学《谁最关心天气》,就是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让他们随着学习内容,通过“关心天气”来研究身边自然事物的变化,进而激发学生关心大自然的情感。

本课通过邀请学生对节假日外出话题开展讨论,了解学生对天气知道什么和有哪些错误的想法。学生对于节日天气的讨论能让我们了解他们以往对天气的意识和关注,以及天气是如何影响他们每天的生活。然后,创设“还有谁最关心天气”的信息交流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天气情况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人类在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体育、交通等多个方面的活动与天气有着密切关系。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通过介绍人们都很关心天气,让学生了解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天气和我们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并描述天气,学会设计记录天气的符号。通过“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说天气?”这个问题,引出对当前天气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将对天气如何变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他们能够通过练习,学会观察和描述各种天气特征。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设计自己记录天气的符号,在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这符合了《科学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当学生的感官发现关于天气的信息时,他们的注意力会变得很集中,会很有兴趣地在每天的观察基础上跟踪记录天气,同时他们也将会看到天气是如何每天每周改变的,了解到气象工作者是怎样工作的。

除了课内学习活动,我们还要把学生引向课外,引领学生走入学校“红领巾气象站”开展学习活动。指导学生了解简易气象站的组成部分和仪器配置,初步了解运用温度计、湿度计、量雨器、风向标、风速仪、地温表等进行观测、记录、气象发布活动。为学生本单元下阶段测气温、测雨量、观风向的学习打下感性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先激发学生关心天气、研究天气的兴趣,然后确立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让学生一步步自己去探索,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是说从关心天气开始,逐步理解天气,进而去研究身边自然事物的变化。 根据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的信息,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天气;

??能够收集各种关于天气的资料,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知识与技能

??知道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能够在自己的生活周围收集和天气有关的资料;

??能够了解气象工作者的工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从而关注天气的变化;

??愿意欣赏美丽的天气,愿意向气象工作者那样观察研究天气。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讨论,交流激趣

1、引出话题:

(1) 星期天同学们准备干什么?希望星期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天气?

(2) 组织学生讨论:还有谁最关心天气?

(3) 学生交流汇报。

【评析】在以“节假日有什么打算”为话题引导学生讨论,是想从中了解学生对于天气的认识和有哪些模糊的想法,引起学生对天气的关注。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天气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使“天气变化”蕴藏的深刻的科学道理外显,强调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相互关系,注重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进而激发学生关心天气、认识天气、了解天气的兴趣。

2、讨论:今天天气怎么样?你们如何决定今天穿什么衣服上学的?同学们今天穿得衣服和今天的天气有什么关系?

3、讨论:我们所喜欢的天气和不喜欢的天气。

(1)我们知道有哪几种天气?(教师板书)

(2)讨论我们最喜欢的天气和最不喜欢的天气,说说为什么?

【评析】 学生之间的交流是科学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交流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就是问题产生的过程。在我“最喜欢(最不喜欢)的天气”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组织讨论交流活动,让学生把心中对天气的情感通过语言描述出来,交流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新的问题——沙尘暴是怎么回事,这就充分体现了科学教学不是“以问题开始,以答案结束”,而是“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

二、描述天气

1、教师把学生带到室外观察天气。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当前观察到的天气特征。

3、学生发挥想象,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各种天气特征,并把这些词语记录在活动记录上。

4、自己设计记录天气的符号。

(1)讨论如何记录观察到的天气特征。了解雨、雾、云、雪、霜、雷电、太阳等基本气象要素的图形描述方法。

(2)教师提供范例,然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其他天气符号。

(3)交流学生设计的符号,比较哪种符号更好些。交流时要求学生说一说设计的是哪种天气情况,设计的思路,并引发其他学生的评价。形成生生、师生互动。

(4)布置作业:从今天起用自己设计的符号记录天气。

三、交流天气预报资料

1、创设“气象发布员”情境,引导学生汇报今天的天气情况。

2、交流从各种渠道得到的信息。

3、讨论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天气预报情况相同吗?是什么原因?

四、了解气象工作者如何研究天气

1、气象工作者都做哪些工作?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说一说。

2、教师讲解气象工作者是怎样做出天气预报的。

3、创设“参观学校红领巾气象站”实践活动情境。

【评析】 在这一环节前,教师已经组织学生到图书馆,计算机房查资料,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等,广泛收集资料,既认识了天气预报的工作流程,又知道了各种各样的工具。学生惊讶的神态背后是一种自豪感,为祖国强大而自豪,说不定也是一种动力。立志长大后研制出更先进的工具进行天气预报。

教学片断赏析

师:同学们最喜欢什么天气呢?

生:我最喜欢晴天,因为晴天出去玩很方便。

生;但天气不能太热,不然的话,我会跑不动的。天气也不能太冷,冬天出去玩的人就很少。

生:我最喜欢下雨,因为下雨后的景色非常好看。

师:怎么好看呢,你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生: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象神仙一样。

生:这是冰心奶奶写得一首诗。

师:前面这位同学说得这首诗很好听,他能把学到的诗用到我们科学课上来,我们一起来表扬他。(鼓掌)

师:谁来说说我们学过其他的与天气有关的诗句。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有关天气的诗句,看来同学们花了很多课余时间背诵古诗词和现代诗文。我们表扬一下自己,好不好?(鼓掌)老师现在有一个想法,准备请同学们完成一个任务,把自己喜欢的天气用图画表示出来,如果能配上一两句与图画有关的诗句就更好了。

【片断评析】 科学是理性的,抽象的,但也蕴含人文精神。科学是人文的基础,科学精神是我们科学教育的目标,人文精神也应是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目标,所以我们可以赋予它文学、艺术的气息,以及强烈的情感色彩。在“我最喜欢什么样的天气”这一环节,把对天气的科学认识提高到情感高度,把“天气”不再看作一个抽象的客观的自然现象,而把它看作一个生活中的事物,看作一个有血有肉的物体,有机地把科学与语文结合起来。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认识到的天气才是一个完整的天气,一个多角度,多层面的天气。这正符合我国科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综合化。改变过去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状,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课程体系,真正使科学课程成为学校课程体系中具有综合性、开放性、互动性的课程。

三年级(上)[第4单元关心天气]2. 测 气 温

作者:无 发布时间:2008-12-1 来源: 点击次数:480次

A 案

教学资源开发

这部分内容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关心天气》单元的第2课。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测量数据不同,围绕影响测量温度准确性的因素展开讨论,在讨论中不仅让学生知道不同地方气温不同的原因,而且还能懂得使用温度表的正确方法,从而激发他们对气温的关注。

从本课开始学生就要有意识地借助测量工具开展观察活动,如何实现使学生能正确使用温度计进行观测,收集数据,科学地分析有关数据得出结论这一目标;如何使学生逐步养成借助工具进行科学观察的习惯。为此,在教学资源的处理上我们作了以下方面的思考: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获取的资料是探究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但温度表的使用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温度表时,应注意由扶到放的过程,把使用温度计的技能训练放在一个较为重要的地位,为后继课的展开作铺垫。

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部分:学习温度表的使用。教师通过利用温度表模型演示温度的读和写指导学生学习正确读数的方法,在教法上注意“扶”和“放”,在教学材料上注意由教学模型作为观察起点,这样更符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更有益于他们掌握正确方法。

第二部分:测量教室内空气的温度。由于学生在教室内所处的位置不同,因而测得得气温也有所差异,这就为学生进一步研究气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情境:怎样才能测得准确。这一环节处于全课的核心地位。我们要把对温度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放在首位,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探究活动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交流,突出交流活动的结构性探究让学生在这样的自主活动中了解气温不同的原因,进一步掌握温度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第三部分:测量室外的气温。这一部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师一改以往的灌注式教学,让学生按照老师设计好的对比实验开展活动,而是给予学生更多更大的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观测点,大胆猜测,科学预测,商议并制定测量计划,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实践交流中经历、发现和感受,让能力在实践中获得,智力在实践中开发,使他们在探究—研讨中不仅“学会”了更“会学”了。

第四部分:了解百叶箱的工作原理。本课只用很少的时间教学这一内容,改变了“老师介绍,学生听讲”的老方法。让学生在已有的实地测量经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经验围绕百叶箱的工作原理,展开讨论作出分析。

教学目标预设:

过程与方法

??知道测量气温的方法,能够用温度表测出当时某个地方的气温;

??了解气象站测量气温的工作原理。

知识与技能

??能够从不同地点测量的温度数据中发现问题;

??能够从亲身经历的活动中体会数据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从事收集数据工作,敢于就数据中的情况与他人交流意见;

??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在学习第一课《谁最关心天气》后,我发现同学们都很关心天气,现在,我想请同学们猜一猜我们教室里的气温有多高?

2、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

【说明】这一活动的安排,可以使学生将现有学习需要和原有的知识水平主动建立联系,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猜测,从而形成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同时,这一学习过程,也能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

3、提问:同学们各有各的猜测,那怎样才能准确地得到现在教室里的气温呢?

4、学生交流方法。

【说明】学生在交流了多种方法以后,一定会发现用温度表测是有效而又科学的方法。

5、板书课题:测气温

二、学习温度表的使用

1、教师用温度表模型演示温度的读和写。

2、学生用温度表模型练习读和写。

【评析】温度表的使用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加强教师的指导,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是有必要的。

三、测量教室里的气温

1、谈话:现在就让我们用温度表测量教室里的气温吧,并请同学们把测量的数据及时记录下来。

2、学生交流测量的数据,教师以表格的形式板书这些数据。

3、提问:从这些数据中同学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4、学生讨论交流。

【评析】这时的讨论很重要,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交流,在讨论中学生会发现数据不同有多方面的原因,为即将开展的室外观测方法的正确性和数据的准确性奠定了基础。

四、测量室外的气温

1、谈话:教室里不同地方的气温不同,那么教室外面不同地方的气温也是同样的情况呢?

2、学生猜测并商量测量计划。

【说明】这一学习活动的开展,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的观测地点:阳光下、背阴处、草地上、地面……并对自己即将开始的测量活动进行预测,提高学生的预测能力。

3、学生测量室外的气温。

4、课堂交流测量的结果。

5、提问:从测得的结果中发现了什么?

6、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7、提问:气象站测量气温时把温度表都放在距地面1.5米的百叶箱(出示百叶箱的图片并介绍百叶箱的构造及相关场地)里,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8、学生讨论交流。

【评析】此时让学生围绕“百叶箱”的工作原理展开讨论比较恰当,因为学生已经有不同地点实地测量的经历,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分析。

五、课后研究

1、用自己学到的测量方法,每隔一小时测量一次气温,并及时记录一天的气温。 教学片断赏析

师:同学们,从这测量的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一组同学测量的结果不同。

生:教室里的气温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

生:我们这一组坐在窗边,开着窗,风比较大,有点冷,因此测量的温度就比较低。 生:我们组也坐在窗边,但我们测量的温度比较高,可能是我们这一组有阳光照到。 生:我们组测得温度较高,我想是因为我们坐在教室的中间,教室中间的温度应该高一些。

师:第7小组也在教室中间,为什么测得的气温却比较低呢?

生:老师,我们现在测得的气温也比较高,我们刚刚测了以后,这红色的液体还往上升的。

师:根据你的观察,你能说说测量气温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生:要等到红色的液体不动了我们再读数。

生:我认为我们的眼睛要平着看,因为我们刚刚测量的时候,我从正面测得的温度和×××同学从旁边测得的结果不一样。

师:真了不起,同学们在自己的观测的过程中就发现了观测气温的正确方法。

【片断评析】教师营造了一个宽松、民主的探究空间,与学生构建起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巧妙地运用这种关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爱学、乐学,培养了他们乐于观察,敢于发现的科学品质。

这一学习活动的展开,真正做到了问题来源于学生的实践,又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和讨论得到了解决。在师生互动探讨的过程中,不断闪现出学生对测量数据不同产生原因的认识:呼吸的原因,靠窗不靠窗的原因,阳光照射的原因,仰视、俯视及温度表本身的原因等等。通过研讨,学生不仅知道了教室里气温不同的原因,而且学会了使用温度计的正确方法,更重要的是在讨论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了提升。

(宣建强 戴峥琦)

B 案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关心天气》单元的第二课。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影响测量温度的准确性的因素,来激发学生对气温的关注。与前一阶段主要借助感官观察不同,本课学生的观察活动有意识地借助了测量工具——温度表,学生学会识读真正的温度表,测量不同地点的温度并进行记录,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体会结果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培养对数据进行理性思考的习惯,通过这一组活动,达到《科学课程标准》中制定的会用简单测量工具对进行定量观察,收集有关数据,并能分析有关数据得出某些结论这一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本节课的学习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气象观测者从事的工作,懂得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在此基础上,本课主要通过对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气温的测量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的变化,培养他们科学的观测态度。学好这部分内容能使学生认识到观察力可以通过科学工具得到延伸的,从而为后阶段进一步接触简单观测工具打下基础,同时认识到气温会因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这对后面四季知识的学习也会有所帮助。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们需要做的教学准备和对教学内容的调整: 强调正确使用温度表的方法指导,为学生开展自主测量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重视对不同观测结果的分析,突出学生观测行为的目的性和前测;在学生动手做的同时,强调动脑的重要。

根据相关的调整和课程标准要求,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知道如何使用温度表测气温,具备用温度表测不同地点气温的经验。

知识与技能

??能够从现象中寻找原因,懂得从数据中发现问题;

??能够从亲身经历的活动中体会数据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通过谈话,了解全班有哪些同学曾有意识地收听过天气预报,说一说人们在收听天气预报时通常最关心哪一方面的内容,为什么会这样。

注:通常而言人们比较关注的是天气的阴晴和当日的气温情况。

【说明】学习内容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自身的需求,从听天气预报引入,就是希望通过一个侧面强调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拉近学生与学习主题的距离。

2、揭示本课主题——测气温

二、认识温度表,知道如何使用温度表

1、谈话:想要知道某天的气温,首先要学会使用温度表。

2、学生画出自己记忆中的温度表。

3、学生比较温度表实物与自己记忆中的温度表模型的异同。

4、一步仔细观察温度表,提出问题,如面板上字母 F的含义,液柱与液泡交接处为何设计很窄的通道?等等。对与前类问题教师可以适当予以解答,后一类问题可以启发学生在课后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评析】人们总对那些自己知道一点,但又不完全清楚的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比如温度表吧,学生大都认识它,但真正细致观察过的却很少。基于此,这部分的设计没有必要由教师“细致入微,从头到脚”地介绍温度计。安排学生先画再比,可以使这一阶段的研究聚焦于温度计的结构,研究目标明确,并且可以了解学生的相关经验,找出学习的生长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学生发现实物与自己所画温度表的不同时,常会自发地思考这些不同结构的意义,从而将温度表的构造与功能建立联系,为如何使用作好铺垫,从而达到一石三鸟,事半功倍的效果。

5、教师借助温度表的模型指导学生练习温度的读写。突出对零下温度和不同刻度温度计上温度

的读写指导。

三、测量教室里的空气温度

1、学生讨论:在使用温度计时该注意什么?如手持面板的位置,读数时的角度等等。汇报后教师给予指导。

【说明】正确地使用简单测量工具是本课的一个关键,所以测量活动前基本技能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2、教师公布自己测量的室温,然后学生分组汇报。

【说明】学生往往有从众心理,习惯向老师看齐,所以这个环节是教育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好契机。

1、思考:为什么大家测的气温会有差异?

2、学生分析后提出各种猜测,思考他人猜测的合理性,反思自己的预测。

【评析】科学学习中的猜测是人们基于客观现实和旧有经验对新现象新问题的解释,它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交流猜测时,引导学生质疑和自我反思将发展学生知人、知己的智能。

四、设计实验,测量不同地点的气温

1、请设计一项外出测气温的实践活动支持你的猜测。

2、交流部分小组的活动设计,通过讨论完善活动方案,教师指导时可以引导学生用“如果出现??现象,可以说明??”这样的语言进行表述,强调学生活动设计的目的性,逐步培养有逻辑地思考习惯。

3、学生在校园内开展测气温的实践活动,作好必要的观测记录。

【说明】探究和简单意义上的动手做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前者目标的指向性要更强,所以检验探究活动的质量不但要看学生们动手了没有,更要关注动脑的程度,因而实践前的理性思考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前面环节中能够较好解决正确使用温度表的问题,那么这里的实地观测完全可以延伸到课后进行,不必担心学生实践的动力,当人们有了尚不确认的想法之后,渴望求证几乎是一种本能。但如果观测活动在校园进行,课任教师最好能与班主任老师沟通,保证学生有一定的课余时间可自由支配。这样只需在下节课中利用5到6分钟的时间进行交流即可。

教学片断赏析

“测量教室里的空气温度”环节

师:我测的室温是14度,你们呢?

生(兴奋):我们组测的也是14度。

生:我们组也是。

生:我们组测的是15度。

师:为什么同一个教室,大家测的气温却不同呢?

生:因为他们测的时候手可能碰到了液泡,所以温度比我们大家高。

生:不可能,如果手碰了液泡,温度不会只高一度的。

生:我们没有碰液泡,我们手是拿在“板”的上面的。

师:看来不是这个原因,还有什么可能呢?

生:老师发的温度表不准。(师重新发一支温度表给那组学生,让他们再测一测。发现温度还是比别的组高了一度。)

生:可能是他们组的位置上晒得到太阳光,所以气温比较高。

生:我同意他的观点,有太阳的地方肯定热。

生:也有可能由于我们的温度表拿的比别的组高,因为热气会往上升,所以温度会高些。 ??

师:如果给你们一次外出测气温的机会,你们会怎样设计,证明你们刚才的分析是正确的? ??

生:我可以选一个高一点的地方,比如窗台上测那个地方的气温,再选一个低一点的地方,比如墙角的水泥地上测。如果窗台上测时气温高就说明我的猜测是对的。

师:可是窗台上可能会有阳光,墙角没有阳光呀,气温的高低也可能与太阳光照射的强弱有关啊,

生:那我可以都放在有阳光的地方测,一个高一点,一个矮一点。

??

【片断评析】探究强调动手做,但更强调动脑筋。毕竟,真正的学习并非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他们的脑袋里。对探究结果的猜测,为后续探究制订计划,考虑变量的选择和控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等处理,在与同伴的对话和交流中相互质疑和评价,反思自己的假设,都是不仅要动手,更要动脑才能完成的。

(唐 剑)

C 案

教学资源开发

《测气温》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关心天气》中的第2课。本课首先让学生观察温度表有几部分组成,用模拟温度表练习读、写温度,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表;然后通过组织学生在不同的地点(教室内、教室外)测气温,在亲身经历的活动中真正学会使用温度表,并让学生从不同地点测量的温度数据中发现问题,从而了解气象站测量气温的工作原理。

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第一课《谁最关心天气》,对气温有所了解,知道气温的高低直接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也知道测气温要用测量工具等。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用模拟温度表练习读、写温度,在亲历测气温的活动中学会使用温度表,并从不同地点测量的温度数据中发现问题,从而了解气象站测量气温的工作原理。

根据小学生好动的年龄特点和教材设计方面的需要,这节课我们作了如下安排:教室内、外相结合。在教室内学会使用温度表后,教师带领学生到教室外测阳光下和背阴处、地面和离地面1.5米处、草地上和水泥地上的气温,再回教室比较、分析温度数据,从中发现问题。为此,在教学前要准备每组一只气温表,每组一张记录纸,模拟温度表等。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知道测气温的方法,能够用温度表测出当时某个地方的气温;

●了解气象站测气温的工作原理。

知识与技能

●能够从不同的地点测量的温度数据中发现问题;

●能够从亲身经历的活动中体会数据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从事收集数据的工作,乐于研究自己提出的问题;

●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你知道今天的气温吗?用什么工具测气温?

二、学会使用温度表

1、温度表的种类很多,用来测气温的温度表叫气温表,又叫寒暑表。请同学们拿出气温表观察:它有几部分组成?

2、实物投影出标有20℃的气温表,问:这条红色液柱正好在哪个刻度上?怎么读?怎样写?

3、出示几个气温表练读、写:15℃ 18℃ 0℃

4、出示-5℃的气温表,问:它表示多少摄示度?怎样写?

【评析】学习使用气温表的构成时,教师并没有直捷了当的告诉学生,而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得知。这样,教师真正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教学读、写气温时,教师先让学生读、写0℃以上的气温值,再启发引导学生认识0℃以下的气温值,做到有“扶”到“放”,层次清晰。

三、测教室内的气温

1、同学们已能正确读写气温了,想不想来测气温呢?让我们先来测一测教室内的气温。

2、讨论:怎样使测量到的气温值比较准确?

3、每组选好地方,测气温并把气温值记录于表格中。

4、请组长把各组所测气温值写在黑板上。

5、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从这些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

6、讨论:为什么同一个教室内的气温会不一样呢?

【评析】这一层次的教学可达到两个目的:①检查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使用气温表,发现还未掌握的小组教师可及时辅导,为到室外测气温作好铺垫;②培养学生从气温数据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测量不同地点的气温

1、你们还想到哪些地方测气温?(从学生的回答中教师归纳出三组对比实验地:阳光下——背阴处、地面——离地面1.5米处、草地——水泥地)

【评析】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教师在其中只是个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

2、室外测量应注意什么?

3、学生到室外测量气温,让学生边测边把所测到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教师巡视指导。

4、测完后回教室,组长把自己组测得的数据写在黑板上的表格中。

5、分析并交流:从室外测得的气温数据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评析】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毕生精力投入到观察儿童方面,他得出了儿童智力成长的结论:经历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没有亲身经历在学校的事物时,课程想要传授的知识往往对他们毫无意义。因此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不同地方气温的过程,从而发现数据中隐藏的秘密,比教师单纯说教强的多。

五、测量温度的规定和介绍百叶箱

1、观察教材第41页一天气温变化的记录图表,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2、思考:从表格上你能发现什么?

3、学生汇报交流,引导总结数据中隐藏的规律。

4、讨论:怎样测气温才比较可靠?

5、介绍百叶箱及气象站的工作原理。

【评析】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从一天气温变化表中发现规律,并产生疑问:怎样测气温才比较可靠?由此教师再介绍百叶箱,气象站的工作原理就显得更有必要。

六、课后拓展

把气温表放于离地面1.5米处,定时观测并记录一周内的气温。

【评析】这节课至此已结束,但学生对测气温的热情未尽,让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的热情带到课后,带入家庭,使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喜爱科学,热爱科学,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片断赏析

师:温度表的种类很多,用来测气温的温度表叫气温表,有叫寒暑表。请同学们拿出气温表观察:它有几部分组成?

生:有玻璃管,下面还有个泡泡。

师:是玻璃泡。

生:还有刻度。

师:(教师指着模拟气温表)这上面的刻度有两种,分别是摄氏度(℃)和华氏度(℉),一般我们使用的是摄氏度。

生:玻璃管内有红色东西。

师:叫红色液柱。

师:刚才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气温表有玻璃泡、刻度、红色液柱等组成。

师:(实物投影)这条红色液柱正好在哪个刻度上?

生:在20上。

师:(边读边写)对,读作二十摄氏度,写作20℃。

师:分别出示15℃、18℃、0℃。

生:练习读写。

师:(出示-5℃的气温表)它表示多少摄氏度?怎么写?

生:5摄氏度。

师沉默,不做声,不表态。

生:不对,零下5摄氏度。

师:为什么?

生:在零摄氏度上面也有个5摄氏度,而这个5摄氏度在零摄氏度下面,所以是零下5摄氏度。

众生:对。

师:你们真聪明!怎么写?

生:我会,我来。(在黑板上写了-5℃)

师:是这样写的吗?

生:不吭声,疑惑不解。

教师用红粉笔打个“√”。

众生:一片掌声。

师:你怎么知道这样写的?

生:电视里天气预报时看见的。

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学生。

【片断评析】科学探究活动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知识的传授也不容忽视。学生只有在学会了正确使用气温表后,才能切实有效的进行测气温活动。然而,知识的传授也需讲究方法,教学时由易及难、螺旋式上升,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上教师即时性的评价,

给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动力。

师:同学们已能正确读、写气温了,想不想测一下气温呢?

众生:想。

师:让我们先来测教室内的气温。怎样使测到的气温值比较准确?

生:手不能碰玻璃泡,碰到红色液柱会上升。

生:眼睛要平视红色液柱。

生:等红色液柱不动后再读数。

师:同学们想的真周到。

学生选地方测气温。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测气温,对还不会正确使用气温表的组及时纠正,并请各组组长把所测数据写在黑板上。

师:从这些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二组测得的气温最低。

生:第五组测得的气温最高。

生:教室里每个地方的气温都不一样。

师:你们发现的真多。那为什么同一个教室内的气温会不一样呢?

生:我们在北窗那边测的,风很大,所以气温低。

生:我们选了一个有太阳的射进来的地方,很暖和,所以气温低。

【片断评析】“在教室内测气温”这一活动,老师并没有规定哪组在哪个地方测气温,而是让学生自主选择;也没有把测气温的方法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方法。这样的活动安排,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作为一个参与者,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观察、研究。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热情的帮助、指导,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一举两得。

(黄静华)

D 案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关心天气》单元的第二课。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影响测量温度的准确性的因素,来激发学生对气温的关注。本课开始,学生的观察活动有意识的借助了测量工具,如温度计;学生学会识读真正的温度计,测量不同地点的温度并进行记录;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体会数据的真实性和重要性;通过这一组活动,达到《科学课程标准》中制定的会用温度计进行观测,收集有关数据,并能分析有关数据得出某些结论这一目标。

虽然天气变化时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学生对天气变化缺乏主动的关注和接受,很少有意识的去关注天气、研究天气,收集每天的天气信息。但是风云变幻莫测,特别是上本课的季节温差大,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对这种天气的变化产生一些好奇心;而且在本课之前的《谁最关心天气》一课教学中,学生了解了气象站的基本情况,对百叶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说,这些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本单元的学习活动中,就是要使学生能够主动观察天气,形成天气意识,保持这种好奇心,进而发展对身边常见事物的探究欲望。

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我对教学做以下几点准备:

1、学生收集的第一手资料是进一步探究活动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将使用温度计的技能训练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保证学生较顺利的获取各种温度数据。

2、在强调动手实践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得失形成理性的思考,所以在本课教学活动中,我把对温度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处于本课的核心地位,以突出交流活动的结构性探究作为本课的基本教学方式。

3、为了充分保证上述活动和学生的自主观测,教师应当注意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活动做好各种准备及有效的指导。如:百叶箱的设置,观测地点的选择,学生用温度计的课前检测,带领部分学生用学校百叶箱观测一周气温,收集上课当天本地的气温实况等。

4、《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围绕一定主题开展的探究活动都应使学生花费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和交流,才能深入和真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由于本课在测量温度和整理分析数据中需要的实践比较多,所以我将本课划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 知道测量气温的方法,能够用温度表测出当时某个地方的气温;

● 了解气象站测量气温的工作原理。

知识与技能

● 能够从不同地点测量的温度数据中发现问题;

● 能够从亲身经历的活动中体会数据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愿意从事收集数据工作,敢于就数据中的情况与他人交流意见;

● 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百叶箱(内置温度计)实物或图片。

2 谈话:我们上节课看到气象站里有这么一个装置,关于它你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3 组织学生讨论。

4 揭示课题:你们想对百叶箱有更多的了解,我们还是先从测气温开始吧。(板书课题)

【评析】学生在上一节课就对百叶箱产生了兴趣,这里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燃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通过讨论活动了解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使活动从一开始就指向一个明确的目标。

二、学会使用温度表

1、学生观察温度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温度计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2、教师介绍温度计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3、讲解温度的读写方法。

4、用温度计的模型指导学生练习温度的读写。

5、重点指导学生练习零下温度和不同刻度温度计上温度的读写。

【评析】温度计的操作技能对获得温度数据是很重要的,而这种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和准确性,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示范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二是通过学生的练习形成动力定型,因此不能轻视。

三、测量教室里的空气温度

1、学生测量、记录教室内的温度。

2、请教室内不同地方的同学汇报自己记录的温度。

3、比较教室内不同位置的温度。

【评析】教师有意识地指明几名同学汇报测得的数据:前排的、中间的、后排的、靠窗的、离门比较近的、教室向阳一侧的等。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位臵温度的差异,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科学测量相结合,感受科学测量的意义,并为后续的预测不同地方温度活动打下基础。

4、学生讨论测量的结果,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

【评析】这里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位臵相近的同学的测量结果,其中产生的差异可能就是问题的源泉。

5、讨论测量的数值产生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准确的测量方法。

【评析】学生在测量中产生差异的原因各不相同,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评价后的归因分析,创造一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氛围,要使学生关注他人反省自己,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主体对测量的方法形成正确认识,在反思后形成新的体验,对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是大有好处的。

四、布置课后任务

1、全班同学收集未来几天天气预报的气温情况。

2、指定部分学生与老师一起利用学校气象站的观测记录每天的气温。

第二课时

一、测量不同地方的气温

1、确定测量的地点。

2、各小组对自己小组的测量结果作出预测并说明预测的依据。

【评析】预测不是盲目的,学生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对不同地方的气温差异有了一些初步的感受,同时许多善于观察的同学会依据生活中的经验对测量结果做出预测。

3、学生分成小组测量各个不同地方的温度,并记录在活动记录上。

【评析】由学生亲自参加的户外测量活动,学生会非常兴奋,因为学生在开放的世界中体会一种快乐,这样学生能够亲近自然,体会到大自然的真实的感受,而且,学生从测量

中获得的信息,来自于他们真实的生活,学生将确信不疑。在测量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要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4、汇报数据并与预测进行对比。

【评析】让学生比较在他们的预测和他们的测量结果是否一致。无论正确和错误,都应该告诉学生,开展有依据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解决未知事物的方法。

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1、整理室外测量的数据(表格式)。

2、学生汇报近几天里天气预报的气温情况(曲线式)。

3、部分同学展示汇报学校气象站的气温记录(表格和曲线两种方式)。

4、指导学生观察各种数据,讨论:通过以上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评析】在学生观察了数据之后,部分学生会发现其中具有规律性的事实,还有一部分学生会产生种种困惑,问题正在进一步形成。集体性的表达与交流,会让学生对规律性的事实逐渐形成共识;而新问题的答案,有时就蕴藏在部分学生的发现中;即使没有答案,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他们想对温度了解更多,他们的心灵产生一种进一步探究的需要。因此在这样的研讨过程中要充分满足学生的表达愿望,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三、讨论测量温度的规定并认识百叶箱的使用意义

1、讨论:怎样测量气温才比较可靠。

2、观察百叶箱的构造。

3、讲观察和讨论中的体验相结合,认识百叶箱的使用意义。

【评析】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蕴含其中,使学生感受到在科学的不断发展中技术的进步,同时技术的进步使科学的发展如虎添翼。

四、课后研究

指导学生继续收集天气数据,并且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教学片断赏析

讨论测量的数值产生差异的原因

师:刚才我们发现,有几个同学测量结果大不一样哦。我们一起来帮他们找找是什么原因好吗?

生:我的温度计不准。

师:为什么?

生:我没动它,它就一直在34度,一点都没变。

师:看来是我的责任啦,现在就给你换一个。(换温度计给学生)还有什么原因呢? 生:我发现×××在测量的时候一直把手放在这个玻璃管上,数据就不对了。

生:刚才×××把28度认成24度啦。

生:×××的温度计还没降下来,她就把数字写上去了。

【片断评析】在这里学生实质上是在对自己或别人的测量进行评价,充分体现了《科学课程标准》学生主体评价和过程评价的要求,发挥了评价在活动中的导向功能。同时学生在关注他人反省自己,养成在活动的同时理性思考的习惯。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同时教师也做出表率,敢于承认自己的失误并及时改正,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彼此的发现能互相补充、完善,实现了课堂信息的共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