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计量国际比较—以FASB和IASB为代表

转载自:会计大师网

作者简介:郭艳萍,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舒泽山,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

【摘 要】本文从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入手,选择美国FASB和IASB为代表的国外公允价值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评析FASB《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找出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公允价值;FASB;IASB

20xx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新的会计准则体系。此次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构成。在新准则中,很多方面都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其中17个具体准则涉及公允价值的应用,更被视为一大亮点。我国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许多学者参与到对公允价值的研究和讨论中。财政部对此也非常重视,派出工作人员加入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F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IASB)趋同联合项目”工作组中,直接参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制定;20xx年7月在北京召开“新兴市场与转型经济国家会计国际趋同研讨会”,会上财政部促成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单独设立了两个小时的“公允价值计量讨论”。

国际上对公允价值的研究由来已久。近三十年来,公允价值一直是国际会计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基于对公允价值计量优越性的认同,对它讨论的焦点已由“是否使用”转向“如何使用”。经济环境的变化,衍生金融工具等新会计业务的不断涌现,给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造成巨大冲击,也促使国际会计界加快了对公允价值具体应用的研究,它在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中应用范围日益拓展,使用力度不断加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发展,公允价值在我国广泛深入的应用将无法回避,对其给予高度关注,尤其是对它的应用问题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目前,考虑到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尚待完善,对公允价值的研究相对落后等因素,公允价值的应用会带来什么影响?国际上有无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成果?公允价值应用的前景又是怎样的?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这些想法对此展开研究。

一、国内文献综述

新会计准则颁布前(1997-2005),国内关于公允价值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对公允价值概念的理解、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等方面。

卢永华和杨晓军(2000)认为“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资产或负债的认定。”他们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指理智的双方在一个开放的、不受干扰的市场中,在平等、相互之间没有关联的情况下,自愿进行交换的价值。”

葛家澍(2001)指出“公允价值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最能代表公允价值的,在市场经济中,是可以观察到的、由市场价格机制所决定的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是市场交易各方承认和接受的。”

葛家澎、杜兴强(2003)认为:“目前的财务会计计量一般体现为重成本轻价值的特征。历史成本虽然具有可验证性,然而无法揭示资产的经济实质—— 未来经济利益,在软资产的计量上体现得尤其明显。这个缺陷导致企业市场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严重背离。资产负债表项目按照价值模式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将有助于夯实利润,确保企业的干净盈余,提高利润的信息含量。”

常勋(2004)认为“公允价值就是公允的现时价值。”

谢诗芬(2004)指出,“公允价值是一种全新的复合型会计计量属性,它并非特指某一种计量属性。”她用图概括了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见3.3图-1),并认为,公允价值有深厚的十大理论基础,它符合经济收益概念、全面收益概念、现金流量制和市场价格会计假设、现代会计目标、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本质特征、未来会计确认的基础、现值和价值理念、计量观和净盈余理论以及财务报表的本原逻辑。

新会计准则颁布后(2006至今),国内许多学者就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的应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徐培红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点和缺陷,认为它的优越性体现在:一是符合会计的相关性、配比原则、稳健性和一致性等会计原则要求;二是能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三是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当今经济形势发展的特点是竞争激烈、风险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市场创新、金融创新发展极快,传统会计对此无能为力,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但它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虽然在财务报表中能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但因其具有不确定性、变动性,因此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二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难度大。有许多会计要素如资产和负

债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参考的价格,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等都是不确定的,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面临着很大困难。三是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下,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的波动,甚至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

于永生认为:我国资本市场近几年快速发展,投资之风渐盛;我国公司治理已初见成效,激励和约束机制逐渐形成;我国法制建设逐渐完备,对投资者的保护力度加强;入世后,我国新会计业务不断涌现。因此,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使用公允价值的基础,在我国会计实务中拓展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加大公允价值的使用力度是大势所趋。

张连起认为:公允价值必须通过人的主观判断才能实现,这就使得公允价值演变为一种效用价值。同一事物的效用对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甚至相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差异也很大,因此无法形成统一、稳定的评价尺度。况且,这种评价取决于评价主体的背景、学识、目的及观念等因素,其他人难以断定其对错。刚性不足而弹性有余的性质很容易被用来操纵。

刘燕忠在评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时谈到:交易性金融资产将按公允价值计量,由此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此类资产的已实现收益和未实现收益都将反映在当期损益表上,和原来的方法相比,对交易员的交易行为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黄冰梅在讨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问题时强调:我国之所以避免使用“公允价值”,是由于目前我国在运用公允价值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我国市场经济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在很多情况下,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取得,会计准则要求运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核算,就会影响会计核算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二是关联交易影响了价格的公允性,尤其是在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进行资产交换时。

回顾新会计准则颁布前后这两个阶段国内对公允价值的研究文献,可以总结出其贡献和不足,贡献在于:1、揭示了公允价值的本质,探讨了它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论证了它所具备的理论根基,从而为公允价值在实务中的应用做了理论方面的准备。2、客观评价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劣,说明了我国已基本具备应用的条件,指出公允价值广泛深入地应用是大势所趋。3、分析了现阶段公允价值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不足之处体现在:1、已有文献偏重公允价值的理论分析,对其应用研究不足。2、新准则颁布后,研究文献多为对公允价值在准则中应用的总体评价,或者选择单一具体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进行阐述,两者结合的较少,即便结合讨论,也不甚详尽具体。3、对于公允价值应用存在的问题,多在完善应用环境、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方面给出建议,仍有待更全面地思考和总结。

二、公允价值在国外的应用及其最新研究成果

本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目的,本文选择美国和IASB为代表介绍公允价值的应用情况。

美国对公允价值的研究和应用30多年来一直引领世界。19xx年 APB 报告书第4辑中的公允价值概念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而FASB 20xx年9月发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SFAS157)更是代表了公允价值的最新研究成果。

IASB是公允价值研究和应用的积极推动力量,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和投入,并且由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如欧盟规定所有在欧盟国家上市的公司自20xx年起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澳大利亚“财务报告委员会”(FRC)宣布澳大利亚的报告主体在20xx年1月1日起采纳IAS和 IFRS;新西兰“会计评审委员会”要求新西兰的所有上市公司从20xx年起遵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在制定会计准则时也不同程度地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可见,IASB对公允价值的研究和应用所做的努力,代表了国际上在这方面的成就和发展趋势。

因此,本文对美国、IASB就公允价值的研究和应用展开论述。

(一)国外对公允价值的研究

国外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主要侧重于:(1)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争论;(2)公允价值的确认、计量、报告;(3)公允价值的实证研究。

1、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争论

国外会计界认为历史成本计量有缺陷,应采用其他计量模式的代表人物和观点如下:坎宁(1929)认为对资产进行恰当的计价应是使用它们的期望收入,并提出了直接计价法和间接计价法。前者指按资产未来转换成现金的金额进行计价的方法。当金额无法估计时,就使用后者,即通过最低耗费方式重新取得该资产剩余服务的现行成本。麦克尼尔(1939)指出,历史成本只是计量了脱离供求关系的价值,它不是商业社会所需要的。理想的状况是企业的价值应由自由竞争市场来确定,企业资产的价值和收益的度量必须以市场价格来确定。斯特林(1970)是一位激进的会计学家,他认为市场价格是最正确的计量属性。他主张完全摒弃历史成本,原因是历史成本没有理论依据且提供的信息是无用的。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早期提倡价值计量的会计学家都无法解决计量困难的问题,不得不迁就于当时的会计实务。

极力拥护历史成本的代表人物是利特尔顿和井尻雄士。利特尔顿(1958)[1]在《会计理论结构》中列出了种种证据来支持历史成本,认为历史成本是不可能发生误解的,不可动摇的,它们受到各界人士的普遍理解,并且得到法律认可的支持。他坚决反对用价值对企业进行计量,认为企业外部的事项是重要的,但它们是其他人的交易,不会直接影响本企业;价值只对处于停业清算的企业才具有相关性;价值计量缺乏可靠性;价值计量破坏了会计的内部勾稽关系。井尻雄士(1975)则较为开明,他没有过多地批评公允价值,论证了历史成本的决策相关性,认为历史成本与过去的决策是相关的,而过去决策规则又影响着现在的决策,所以历史成本与现在的决策规则相关;历史成本提供了“满意”程度的投入情况;历史成本常被决策者用作决策目标的基础。

2、公允价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

20xx年1月,IASC发布了JWG完成的金融工具综合准则征求意见稿《准则草案和结论基础,金融工具和类似项目》,确立了所有企业财务报告中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原则。[2]

《准则草案》对如何确认公允价值作出了很好的解释:有可观察的市价市场时,脱手价格是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一个更相关的计量。也说明了不宜采用市场脱手价格的几种情况。当不存在可观察市价时,就应该通过用体现市场参与者在定价中将考虑的因素的估价技术来估计公允价值。JWG认为,企业应建立估计其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的恰当的政策和程序,包括它持有和发行的金融工具的主要类型。在公允价值的估计过程中企业应恰当地监控,如对金融工具交易结束后的事项影响的计量和其他异常计量问题,对特别困难计量问题的识别和由资深管理人员进行的评价。并且,公允价值估计的有效性和精确性就通过将估价技术的结果与可观察市场价格进行比较来评价。

IASC研究制定了《现值问题文稿》草稿,现值计量是在没有可观察市价时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的一种技术方法。它全面深入地研究了现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中的种种问题。它明确提出了公允价值、特定个体价值和摊余成本三个主要的现值计量目的和其他一些次要的现值计量目的,为各种计量目的下应采用的现值计量方法提供了详细的参考。[3]

FASB在20xx年2月正式发布了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它推荐了在缺乏市场价格的条件下,应用合约规定的或估计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确定公允价值,即现值计量。它研究了会计计量中现值计量的目的,提供了指导现值使用的一般原则,尤其是当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或这二者均不确定时的现值使用原则。说明了在运用未来现金流量估计现值时,有两种现值计量技术:一是传统法;二是预期现金流量法。SFAC7 为在初始计量或重新开始计量时使用未来现金流量作为会计计量基础以及发挥利息法在会计摊配中的作用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指导框架。[4]

SFAC7部分地解决了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问题,但是对公允价值的概念基础、计价技术等仍然缺乏一个统一而明确的规范。为此,FASB 20xx年6月启动了一个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项目,20xx年6月以来发布了一系列“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统一了所有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及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原则与方法问题,对公允价值进行了严格定义,对如何确定公允价值提供了相应的5个层次结构(fair value hierarchy),对利用公

允价值对资产和负债进行重新计量所应披露的信息等作了具体规范。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出台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 157号—公允价值计量》(SFAS157),

3、公允价值的实证研究

关于公允价值的实证研究集中在:公允价值信息是否更具决策相关性;公允价值信息是否可以增加金融资本监管的效率。

巴斯(Barth,1994)、尼尔森(Nelson,1996)、艾科等人(E.Eccher, K.Ramershh,S.Thiagarajan,1996)、巴斯等人(Barth,Beaver and Landsman,1996)以银行为研究对象,佩特罗尼等人(Petroni and Wahlen,1995)、卡洛尔等人(Carroll and Linsmeier,1996)、施拉德(Schrand,1997)、拉杰帕尔(Rajgopal,1999)以保险、采矿等其他行业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公允价值信息能够提供具有决策相关性的信息,它是金融工具最具相关性的计量属性。

门哥尔(Mengle,1990)、巴斯等人(Barth,Landsman and Wahlen,1995)、伯纳德等人(Bernard,Merton and Palepu,1995)的研究表明公允价值信息可以增加金融资本监管的效率。

此外,由于现值和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使审计人员在实务中遇到了大量的问题,因此国际审计界进行了积极的探讨。20xx年7月IAS545《审计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正式公布,为审计财务报表中所包含的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建立准则和提供指南。它提出了与财务报表中按公允价值列报或披露的重要资产、负债和权益的特殊组成部分的评价、计量、列报和披露有关的审计考虑,这标志着公允价值审计方法的国际化标准已经建立。20xx年2月,AICPA第421号审计准则公告《审计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也“将确保在所有重要方面遵循 IAS545 中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程序”。

(二)公允价值在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公允价值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会计准则中,下文分别就其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做简要阐述。

1.公允价值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应用

公允价值在国际准则中的应用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计量上的应用,一类为公允价值在除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外的其他资产和负债计量上的应用。

对所有衍生金融工具都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是IASB的目标。IAS目前仍然对金融工具进行分类处理,采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存的计量模式。 IASB对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上的应用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先要求对一些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进行表外披露,逐渐要求确认一些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并且确认范围逐渐扩大,以便最终达到对所有金融工具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目的。长期资产一直被视为历史成本计量最为坚固的领地,但是IASB已经将公允价值应用于长期资产的计量。

2.公允价值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FASB发布的当前有效的6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公告(SFAC)中,有4个与公允价值会计有关。其中,SFAC1和SFAC2是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基础;SFAC5和SFAC7是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指南。公允价值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金融工具,如SFAS105、 SFAS107、SFAS119;一类是针对其他资产和负债,如SFAS106、SFAS114、SFAS115、SFAS118、SFAS121。

FASB对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上的应用是先解决披露问题,然后为确认和计量制订标准。对公允价值在其他资产和负债中的应用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启蒙阶段、初步应用阶段、正式应用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在启蒙阶段,历史成本计量虽然得到了最广泛和全面的应用,但其计量也包括了一些公允价值的成分,这主要表现在存在合同约定现金流量的情况下。在初步应用阶段,公允价值计量只是在一些特殊业务中得到应用。SFAC7的颁布标志着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中的应用进入了正式应用阶段,该公告的核心内容是如何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计量公允价值。SFAC7体现了制定者的准则制定思想和理念,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该公告的颁布标志着公允价值已为美国准则制定机构正式接受,以后的会计准则将会越来越多地应用公允价值。最后步入全面发展阶段,对公允价值的使用力度再次加大,颁布了一系列涉及公允价值的准则。这期间FASB加大公允价值使用力度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FASB将公允价值全面融入新发布的准则;另一方面,对一些先前的准则进行修订并同时将公允价值融入准则,或者对先前己经应用公允价值的准则进行改进。但是,随着公允价值使用范围的拓展,现行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方面存在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零散于众多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导造成了实务运用的混乱,迫使FASB从全局角度,对准则中的各种公允价值指导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形成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经过三年多的研究,20xx年9月发布了SFAS157。

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SFAS157)及启示

FASB认为,公允价值计量问题非常复杂,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其短期目标是,制定一个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阐明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和使用方法,统一指导当前的会计实务;其长期目标是,修订现行会计概念框架,为在恰当时间使用公允价值,进而为可靠性和相关性最佳均衡提供理论依据。于是,在经过三年多的研究和讨论之后,20xx年9月发布了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SFAS157),目的是统一和改进美国公认会计原则 (GAAP)中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及相关披露,为进一步拓展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做好铺垫。

该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支付的价格。可见,形成公允价值的前提是有序交易。准则指出交易应在资产或负债的主市场中,或者没有主市场的情况下在其最有利市场中完成。

SFAS157对分散在单项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和相关披露进行了统一规范,为公允价值使用力度的加大和应用范围的拓展奠定了基础。它有关计量和披露的内容堪称“亮点”,对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和会计信息质量,更好地为报表使用者决策服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SFAS157体现了国际上对公允价值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为其他国家公允价值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具体体现在:

1、公允价值的定义明确、具体,便于准则执行者正确地理解和应用。将公允价值定义为脱

手价是迄今为止对公允价值最具体的界定,定义涉及的其他术语也被具体界定,这不但确立了“公允价值是以市场为基础的计量”的理念,易于与其他计量属性区分,而且便于执行者理解和实际应用。

2、切实提高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如对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中涉及的具体问题:估价前提、估价技术和公允价值级次等,都作了统一、详尽的规定,基本上能够满足实务操作的需要,这对指导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实务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披露充分,便于报表使用者全面掌握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有利于其做出正确决策。SFAS157要求披露公允价值计量的详细信息,如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的范围;确定公允价值所使用的技术和所依据的假设;对公允价值计量使用的估价技术及其变更进行说明;公允价值计量对当期损益的影响等。还要求对数量披露以表格列示,方便阅读。

SFAS157对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问题有以下启示:

1、应考虑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补充制定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和指南,全面、统一地规范和指导公允价值计量问题,是提高公允价值计量可操作性的重要途径。新准则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规范分散在17项具体准则中,难免有重复或冲突的现象,如“资产减值”准则将销售协议价格作为确定公允价值的首选,而“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准则将活跃市场中的报价作为首选。这种状况可能会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和可比性。为此,我们应借鉴SFAS157的做法,并跟踪其投入使用后的效果,结合我国国情,制定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和指南。

2、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制定和应用之前,增加并细化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不失为一种明智务实之举。对于公允价值研究最发达的美国,出台这样一个准则也历经几年,可见,企盼一朝一夕完成是不现实的。而且,就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而言,公允价值的应用也存在局限性,但是全面充分的披露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目前尚无统一规范和指导的不足,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含量,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知情权,更好地为其决策服务。

3、通过加强与评估业的合作来推动公允价值的应用。SFAS157中对公允价值的估价作了详尽的规定,这意味独立、公正的评估机构和专业评估技术将在公允价值的计量中扮演重要角色。独立、公正的评估机构不受计量主体利益取向的影响,在不存在可观察价格的情况下,评估成为确定公允价值的重要方法。我国已经意识到两者合作的重要性,如刘玉廷(2006)指出,会计与评估行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关性,评估界与会计界形成联动机制是大势所趋。

总体上来说,国外对公允价值的研究和应用起步早、历史长,重视实证研究对公允价值应用的支持,对公允价值的关注已从早期的“是否采用”转变为“如何用好”,现阶段更重视在提高公允价值计量可操作性层面的研究。国外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广泛,金融工具和非金融工具都有涉及,公允价值有替代历史成本,成为基准计量模式的趋势。但由于公允价值与经济环境联系紧密,涉及诸多假设和不确定性因素等原因,在理论研究和实务应用中难度极大,其研究和应用历程也并非一番风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这些无疑将给我国公允价值领域的研究和实务应用带来有益的启示。同时,我们如何吸取经验和教训,科学地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怎样制定适合国情的研究策略为更好地指导实践服

务?如何应对实务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看待它的发展趋势等等,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