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教学设计(最新定稿)

精选一点 一线串珠 突破全篇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丰田初中  郭小飞   

【内容提要】

此篇教学设计是自己在余映潮老师针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缺点提出了主问题设计教学理念和“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精选一点,一线串珠,突破全篇,即抓住对“于勒”的不同“称呼”,在对比中形成文章主题。 它呈现出“线索”之美,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的艺术效果。是一篇“长文短教,以点带面”的初步尝试的圭臬。

【关键词】  称呼   于勒    钱    爱

教学理念】

1、余映潮老师针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缺点提出了主问题设计教学理念。

2、“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

3、长文短教,以点带面。

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造诣很深。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体现他艺术风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的生动地勾勒出一副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也反映出那个时代法国社会的风尚. 而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教长,而表现的主题较为深刻.面对参加社会实践较少这样的现实情况,要在一堂课上触及到文章主题难度较大.所以客观上要把学习内容尽量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用他们的惯常思维来考虑问题,由浅入深的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  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整体上感知故事情节。

2.  抓住对“于勒”的不同“称呼”,在对比中形成文章主题。

3.  培养学生“爱”的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的不同“称呼”,形成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主题。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法  跳读法    联想法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边出示动画图片《乞丐》,边播放歌曲《流浪歌》

一、    故事设悬,引出“称呼”

(多媒体出示)          乞丐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红肿的、含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cāo)褴褛(lán lǚ)的衣服,龌龊(wò chuò)的伤口……呵,贫困把这个不幸的人,弄成什么样子啊!
    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他呻吟(shēn yín)着,他哀求施舍。我伸手搜索所有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表,也没有一块手帕,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
    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无力地摆动着和发着颤。
    我惘然(wǎng rán)无措,惶惑(huáng huò)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战栗(lì)的手:

(设计问题:请你猜测一下,故事中的“我”会对这个乞丐怎样称呼?)

(多媒体出示答案)

“请见谅,兄弟!”

乞丐那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笑了笑——他也照样紧握了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
   “哪的话,兄弟!”他嘟哝(dū nong)说,“这已经是可感谢的了,这也是恩惠啊,兄弟!”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恩惠。

过渡语: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看看“我”的父母即菲利普夫妇对我的叔叔于勒又是怎样称呼的?

(多媒体出示:课题: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二、跳读课文,分析称呼

1、(多媒体出示)请快速跳读课文,圈点勾画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以及在这不同称呼下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并思考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快速跳读课文并圈点勾画,老师巡回查看)

2、小组合作讨论并交流意见,派小组代表回答。教师出示板书。

三、体验感悟,升华“称呼”

1、(多媒体出示马克思、恩格斯的名言名像)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关系了。”

2、(多媒体出示)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3、设计问题: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我”对于勒怎样称呼?

(多媒体出示答案)明确:“我”对于勒的称呼是叔叔,表明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人们能像若瑟夫一样,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友爱,多一点善良,他希望社会能更好一点。

(多媒体随之出示板书)

4、多媒体边播放韦唯《爱的奉献》歌曲,边欣赏爱的图片。

四、心灵寄语,感悟“称呼”

(过渡语 多媒体随之出示板书)是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请同学们拿出笔,在自己的草稿本用爱的语言写下一段自己最想对菲利普夫妇或于勒说的话。(字数不少于200字)

教学反思

1、阅读要为学生作文铺路,课堂上的小作文见效快。

2、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在课堂占用时间太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

3、思维跳跃性太快,学生接受能力较弱。

 

第二篇:《我的叔叔于勒》第一课时说课稿

《我的叔叔于勒》第一课时说课稿

端桥铺中学 翟德清

[教材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十九世纪著名的世界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优秀短篇小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态度,有力地表现了“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语)的主题。马克思、恩格斯的话可谓一针见血。然而在今天来看,这部小说所表现的主题远非仅此而已,小说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像菲利普夫妇一样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生活的辛酸。再者,小说所揭示的这种异化了的人和人的关系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存在,人和人之间究竟应该如何相处,至今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本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在艺术上却颇多成就。他的手法,寓主题于平淡自然之中。他的人物,在语言动作之中有内心世界的表露;他的情节,在平铺直叙之中有波澜起伏;他的描写,在平实朴素之中有锋芒;他的幽默,在轻浅素淡之中有辛辣。该单元教学为默读的综合训练,在培养感知能力的基础上侧重于培养理解能力。学习本课应完成的任务主要是:细细品读这篇佳作,学会多角度梳理情节结构,体会构思之妙。学到短篇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从中得到对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感悟理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获得艺术的享受。

[学生分析]

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对于刻画人物的语言的解读,主题的理解相对薄弱,需要重点指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拮据、阔绰、煞白、与日俱增、十拿九稳”等词语。学习用语言、行动、心理、神态、外貌等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变化为切入点,学习小说起伏跌宕的情节脉络,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巧妙的构思和悬念的铺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小说中描绘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感受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多角度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思考人与 1

人之间的关系,受到珍惜亲情,奉献爱心的教育。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多角度梳理情节结构,体会构思之妙。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2.教学难点:结合现实社会多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方法]

点、线、面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把握好的切入点,以点画出一条或两条反映课文内容或主题的亮线,围绕其主线深入分析全篇课文,这样便于激发学生兴趣,便于教学有序生动,也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先找出切入课文的“点”——课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然后画线——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称呼,画出一条小说构思的情节线;这其间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在如何变化?画出一条人物情感变化线。再以“线”及全篇,这样便于深刻理解小说隐含的主题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文意,多角度梳理情节结构。

2、合作探究、创新、多元评价作品主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欣赏陈星的《流浪歌》(课件出示)。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可见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中国传统文化中,亲情是绝对的重头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亲情也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生答“想”)请大家打开课本第 78页,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我的叔叔于勒》。

二、作者介绍(课件出示)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三、看课文,认一认,想一想:(课件出示)

2

1、认读、掌握字词

2、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情节。

3、思考下列问题:

(1)于勒的简历如何?

(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有哪些?

(3)为什么称呼有这样的变化?

(4)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行为、态度怎样?

四、课文分析。

1、展示相关课文内容的图片(课件出示),指名学生多角度概述故事情节。 (设计思路:培养学生快速掌握课文大意和口语表达能力。)

示例:(1)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逻辑)

(2)于勒发财,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了。(心理)

(3)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技巧)

师归纳:盼 赞 遇 躲

2、归纳于勒的简历,探究称呼语(课件出示)

3、画出全文的情节线、情感线。采用直角坐标系,增强直观性。

4、探讨小说的主题。(课件出示)引导学生认识菲利普夫妇不变的是什么,由马克思、恩格斯的名言自然归结出主题的传统说法。

5、拓展延伸,(课件出示)用莎士比亚的名言归纳内容。

五、百家争鸣,从多角度解读主题。(课件出示)

1、菲利普一家都看不起他吗?如果你身边也有像于勒这样的亲戚,你会怎样对待他?

2、菲利普夫妇日夜盼望的“弟弟”于勒就在眼前,现在却躲开于勒,为什么?作为父母,菲利普夫妇有没有值得同情的地方?

归纳:反映的是小人物生活的辛酸,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

六、课堂总结。

有对联云: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世态炎凉。(课件出示)

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 3

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观照生活,思索人生,情义无价,爱心无边。亲情重于金钱,我们应该珍惜亲情,奉献一片爱心。最后让我们在《爱的奉献》的歌声中结束这堂课的学习。

假设在船上的于勒不是真正的于勒,而是与于勒相貌酷似的人,菲利普一家从哲尔赛岛到家时,出来迎接他们的竟然是发了大财荣归故里的于勒,这时?? 七、作业:课外想象作文(课件出示)

《我的叔叔于勒》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写于19世纪后期,当时正是列强加紧扩充势力的时期,亚非拉各国人民正处于被奴役、被压榨的水深火热之中,法国中下层人民也正处于“拜金主义”的烘烤之下,这篇振聋发聩的短篇著作,较深刻地揭露了那个时代和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小说通过菲得普夫妇在金钱万能的腐蚀下精神堕落的描写,揭露与批判了在资本主义世界里人与人之间赤祼祼的金钱关系,而这种关系则是通过对人物的一系列的刻画来实现的。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第一课时首先从全篇入手,让学生先找出切入课文的“点”——课文中对于勒称呼的词语,然后画线——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称呼,画出一条小说构思的情节线;这其间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在如何变化?画出一条人物情感变化线。再以“线”及全篇,这样便于深刻理解小说隐含的主题思想。教学在合作探究与合作交流中结束了,回顾这堂课的教学,整体感觉较为良好,在授课过程中的几个环节引起我的反思:

反思之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为学生创设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这是对话的关键。作为世界文学的精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这篇小说怎样教学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我设计了三个环节:寻读,让学生先找出切入课文的“点”——课文中对于勒称呼的词语,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理读,解决作品的思路,这是学生最易获得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理性探究体会构思精美;说读,表达自己对文章主题、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这是阅读的更高层次。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反思之二: 小说主题的再拓展

4

在过去对这篇小说进行教学时,学生能体会到这篇小说的主题提示了当

时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我的教学也就到此为止。但从新课标要求来看,小说的主题挖掘到此,对学生没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新课标要求要更多关注人性美,对学生进行健康的情感渗透。

我先让学生体会菲得普夫妇,作为父母,菲利普夫妇有没有值得同情的

地方?让学生寻找他们身上的人性美。一句话就把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完全颠倒过来了,学生在讨论后,就有人说,在私有制社会里,菲得普夫妇对于勒是宽容的,不然不会让于勒占有自己应得的家产,为了让能有改过自新的机会,他们还把于勒送到海外淘金,他们尽到作为兄长的责任。

另外这篇小说选取的不是我们成人的视点,而是一个与我们学生年龄相

仿的少年人的视点,一个少年人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和感受我们成年人的世界,观察和感受我人成年人的“思想”和“感情”。小说的我的叔叔过去是不是“花花公子”,是不是“无赖、流氓”,对于“我”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当下这个“人”,这个人与“我”的关系,这是一种生来的本能,是自然流露的同情心,这也是人性的美丽之所在。

对于金钱的认识也是这篇课文与现代社会的一个切合点,拥有什么样的

金钱观,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也到头重要,金钱虽然不是至为重要的,但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离不开金钱,只要我们通过正当的劳动获得金钱,都是对我们劳动的一种肯定。

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设置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让他

们能积极主动地质疑和释疑,在参与讨论中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