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三国演义》---刚

“忠”、“智”、“义”新解

------读《三国演义》有感

近期内又一次拜读了《三国演义》,每次读来均有所收益,感受也更增进了一步,具体说来,如下:

感受一:历史篇。

三国历史,由于距今年代较久远,《三国志》等史书对“三国”这段历史记载也很粗略,往往只是只言片语;而《三国演义》却恰恰相反,把三国的历史演绎的详细精彩,引人入胜,让人难以释卷。可以说每一个中国人 都是通过《三国演义》来了解了三国的历史,甚至很多人把小说当成历史来读,可见《三国演义》不仅是一本演义小说,它更给全体中国人演绎了一场起伏跌宕的三国“历史篇”,让人不自觉地感叹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

感受二:“忠义”篇。

“忠”乃忠诚也;“义”者正义、信义、恩义、情义也。“忠”和“义”的代表和化身是关羽。想当初,曹操挖空心思想收买关羽为己所用:赠“金银”、“赤兔马”、“美女”封“汉寿亭侯”;而关羽却始终忠于自己的“大哥”刘备,二人虽为结拜的异性兄弟,关羽却生死相随,不肯违背当初“桃园三结义”的誓言,关羽骑着赤兔马,“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终于与大哥相见,其“忠”、其“义”直至今天,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感受三:“计谋”篇。

三国时期,天下三分,战乱很多,每场战争的胜负无不取决于

用计用谋,而诸葛亮无疑是智慧的化身,他的聪明、他的计谋读来令人叫绝“三气周瑜”、“舌战群儒”、“七擒孟获”“死诸葛吓走生仲达”……这些故事直到今天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久传不衰,诸葛亮的“计谋”真是令人叫绝、令人钦佩。

感受四:“人生百态”篇。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忠”、曹操的“奸”、诸葛亮的“智”、张飞的“勇”……人物形象、人物性格跃然纸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无疑是为我们上演了一场三国时期的“人生百态”、世态炎凉。

读史可以明志,我们在读史之余,不禁想:我们从书中得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本人作为一名教师深深体会到了:

首先,我们教师应该学习《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忠”,关羽“忠”于大哥刘备的事业;我们也应该“忠”于党的教育事业。

其次,我们还应该学习小说中诸葛亮的“智”;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钻研教法、学法,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

再次,小说中的“义”是忠义的意思,而本人将其新解为“义务”,作为一名教师,教好学是我们的义务,这是必须的,也是广大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上是本人对《三国演义》中的“忠”、“智”、“义”的新解,赋予其“时代气息”,当然这也是读一本好书的收益。

今后,在闲暇时间,本人还会继续孜孜不倦地读好书,相信会有更多的收益在其中! 赵红刚 2013、2

 

第二篇:三国演义第六章读书笔记

吕布战三英大败而逃,张飞追之,箭石阻回。众诸侯为三英庆功并报捷与袁绍。孙坚得令进兵却不得袁术粮草致兵败而大怒。而董卓爱将李傕欲说坚与其主联姻,坚怒斥之。卓怒而无策,李儒献策退兵洛阳迁帝于长安以图迎合童谣。卓独断迁帝,杀逆己者,抢掠钱粮火烧洛阳,一时间生灵涂炭,百姓被迫从之。孙坚得入京都,恰得玉玺,大喜过望忙退兵离去。时曹操追击董卓得胜回,不悦盟军之形势窃以为耻而去,席散各诸侯尽去。荆州刘表的袁绍密令阻击孙坚并困之,孙坚难逃。

孙坚十七岁时便孤身斩杀盗贼,在汉末讨贼,讨黄巾,征边关,战无不胜,确实是汉末难得的良将,不过最令其出彩的便是这次讨董。

此次讨董的关东诸侯联军,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大都虚张声势,如大部分诸侯,或者战绩不佳,如曹操,惟有孙坚一人,不单战之,而且颇有胜绩,称这支讨董能逼得董卓迁都孙坚当为首功。

正因孙坚勇猛无比,所以董卓甚畏惧之,讨好于他,要求和亲,将自己女儿嫁于孙坚之子,可见董卓对之的畏惧,而孙坚拒绝之,之后董卓离开洛阳,也是孙坚第一个入洛(自然,他一直在前线。)扑灭大火,将董卓发掘的各王公贵族的坟墓掩盖。(发掘坟墓盗取财物一事,曹操董卓都干过。)关东诸侯,最忠烈者英雄,非孙坚莫属。

但是,英雄也有自己的弱点,孙坚有将才,对朝廷忠心,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弱点,便是政治能力太差。荆州刺史王睿被杀,孙坚也不能控制荆州,反被刘表控制。结果孙坚还不得不再和刘表作战,要夺回之,结果被偷袭而死,一代英雄就此殒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