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加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四年级数学《加法结合律》集体备课

教学内容:加法结合律(教科书第29页的内容) 。

备课人员:

中心发言人:

备课时间:

备课类型:详备

教材分析:

《加法结合律》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即教材的第29页。

学生是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之后学习这一课时的,在此之前对四则运算的一些性质和规律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悟。首先,教材通过出示李叔叔骑自行车的题目,问学生“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学生通过列式计算,可以得出几种不同的列式方案,计算顺序也会有所不同。接着,教材出示两组算式,问:“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去比较探索两者之间的相同与不同,最后得出运算顺序不同,运算结果相同的结论。然后,教材出示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最后,为了方便理解记忆,用几个抽象符号来表示加法结合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程度将会很有帮助。同时,运算定律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运用,学好这一知识,可以更好地用于生活,从而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情分析: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四则运算中的一些性质和规律已经有感性的认识,但相较而言,加法结合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在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归纳,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方法,发现规律,并通过自己的举例来应用规律,并学会用抽象符号来概括表达运算定律。

教师发言:

:首先可以通过简算的认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小组讨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也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加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2.经历自主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较分析不同的运算规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1.理解并学会运用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用字母表示。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加法结合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能理解加法结合律;能正确区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特

征。

教学方法:主要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步骤: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什么叫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2.根据加法交换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3+67=( )+( ) 35+( )=65+( )

3.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270+380=390+260 20+50+80=20+80+50

0+400=400+O 140+60=60+140

(检查学生对已学过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为与新知识作比较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对加法交换律的回忆,调动学生发挥认知能力,在学生已有

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本课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课本上例2李叔叔骑车的图片,请学生读读图片上的信息,师生一 起研究问题:“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你们能够自己列式帮助李叔叔一起解决这个问题吗?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

呢?学生试着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巡视,给予个别指导。

3.学生回答,全班交流。请回答问题的学生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板书:(88+104)+96=288(千米)

88+(104+96)

104+96+88

??】

4.教师从中提出两个算式——(88+104)+96 和 88+(104+96),请学生仔细观

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学生回答:参与运算的数一样,运算结果一样;但是运算顺序不同)

那么,想想看,能不能用一个我们学过的符号来连接它们呢?

【板书:(88+104)+96 = 88+(104+96)】

5.练一练:下面的Ο里能填上等号吗?

(54+237)+63Ο54+(237+63) 162+(38+367)Ο(162+38)+367

6.全班交流发现,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它们的

和不变。

7.用自己喜欢的图形、字母或符号来表示这一规律。

【板书:(a+b)+c=a+(b+c)】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个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

【板书:加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研究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更清晰地把握加法结合律的本质

属性,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正是新课标倡导的全新学习方式。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 合作中完成。

1.填一填。

(47+52)+48=47+( _____ + _____ ) 150+(50+66)=(150+ _____)+ 66 (136+ _____ )+98=_____+(64 +98) (a +b )+ c= a +(b +_____)

2.判一判,在下面各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的括号里打√。

a+(50+7)=(a+50)+7 ( )

123+(77+b)=(123+77)+b ( )

△+(○+b)=(△+□)+b ( )

3.选一选。

⑴68+72+128=68+(72+128)

A 加法交换律 B 加法结合律 C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2078+25=25+2078

A 加法交换律 B 加法结合律 C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3)254+436+464=254+(436+464)

A 加法交换律 B 加法结合律 C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4. 想一想。填上一个合适的数使计算变得简便一些。

680+( )+298 172+665+( )

设计意图:在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几个层次的练习,充分考虑到了班级学生学习能力和运用的不同水平,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总结,深化阶段。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有什么新的收获呢?请学生自己总结一下收获。

2.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你能不能很快算出下面两个算式的和呢?(任选一题)

(1)1+3+5+7+9+11+13+15+17+19=

(2)2+4+6+8+10+12+14+16+18+20=

(3)86+87+88+89+90+91+92+93+94=

五、巩固练习

1.完成P32第5、6、7题,小组校对。

六、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 =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a+b)+c=a+(b+c)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结合律是四年级下册第29页的内容,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不在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事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从探究﹑尝试﹑交流﹑质疑到最后的灵活运用我抓住以下几点。

首先要理解定律。加法结合律的教学是通过直观借助具体情节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加法的结合律(a+b)+c=a+(b+c)是加数和加数的位置都不变,改变的是运算的顺序。

第二,适时运用定律。运用运算定律是为了运算更加简便,那种定律用着方便就用那种定律。比如:37+56+23在运算时用加法的交换律就行了。而56+37+23就可以直接使用加法的结合律了。

第三,加法结合律的扩展运用。加法结合律不单是把定律直接使用还可以把加数拆开了使用。如:138+56拆成138+2+54就很快得出140+54得194。特别是在做8+98+998+9998+99998一题时把8拆成4个2算式就变成(2+98)+(2+998)+(2+9998)+(2+99998)=100+1000+10000+100000=111100。这个算式计算就变得十分简便了。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集体备课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教科书第36页的内容) 。

备课人员:

中心发言人:

备课时间:

备课类型:详备

一、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乘法结合律以后进行教学的。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方法与前面讲乘法结合律的方法类似,但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因此,乘法分配律是乘法运算定律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依据和前提。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必须切实学好。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的计算,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乘法分配律”应该不会觉得太难,但是要让学生深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还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教师发言:

: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难点:1、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投影仪、幻灯片

六、 教学方式与方法

1、探究式师生互动学习方式 2、观察法与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

同学们,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己经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大家还记不记得怎么用字母表示?(生回答)

设计意图:在课的一开始,我对运算定律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复习,让学生回忆起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大屏幕出示例3观察这幅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1 列式解答。

你是怎么列综合算式的?

看这两种列式,猜一猜两道算式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大胆猜想,部分同学会说出两种列式,结果相同)有猜想,就要有验证,要验证就要有行动,请同学们认真计算,看计算结果,是否如我们的猜想?

3.观察算式的特点。

真有趣,算式的结果是相同的,请大家观察下,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特点呢?(生:等号左边的算式是两个加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的算式是这两个加数分别和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4.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的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试一试。(学生举例,然后验证)

5.讨论交流。

(1)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2)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7.揭示课题:

通过验证,可以确定大家的猜想是普遍存在的,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什么叫乘法分配律?请同桌再交流下。师:你们想表达的意思是这样的吗?指着一个等式说(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练习1:判断正误,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数学医院)

2×( 6 + 5 ) = 2 × 6 + 5 ( )

( 25 + 7 )×4 = 25 ×4 ×7×4 ( )

设计意图:先通过用因数是一位数的等式初步感知乘法分配。通过多个例子,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普遍规律

8.用字母表示。

大家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吗?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a+b)×c=a×c+b×c

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练习1:判断正误,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数学医院)

2×( 6 + 5 ) = 2 × 6 + 5 ( )

( 25 + 7 )×4 = 25 ×4 ×7×( )

35×9 + 35 = 35×( 9 + 1 )

练习2:“填一填”

15×(40 + 8) = 15× + 15×

(10+7)×6=__×6+__×6

8×(125+9)=8×__+8×_

练习3“做一做”,

103 × 32 99 × 43

练习4:对比练习。

(40+4 )×25 125×(8+80)(40×4)×25 125×(8×80)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确用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条件是不一样的,增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涉及到加法的运算难点的理解。把练习设计成不同层次的变化练习,能够使学生真正明白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为学习简算打下了基础。)

三、课堂总结。

课上到这,马上就要结束了。请大家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我们每个人都通过观察,比较,提出了自已的猜想,并且亲自验证了猜想,最后归纳,总结,表述出来。这个过程恰恰是我们自己在独立学习时的法宝。有了这个法宝,大家今后就可以用它来研究你想要研究的问题。

八、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0 =150

(a+b) ×c=a×c+b×c a×(b+c)=a×b+a×c

九、本节课要注意的地方:

1、语言要富有激情,不要罗嗦,要简练。

2、学生很可能会把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混淆,要注意引导他们运用各自的特征,去加以判断。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正确地进行表述。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主动探究,实现亲身经历和体验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发展过程。本节的教学中,我从口算导入新课,引出(4+2)×25这样一个特殊的算式。接下来,让学生猜想它的简算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方法的普遍性,最后由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整个过程中,我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多向互动,注重合作与交流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建构过程,正是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习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生命活力得到发展的过程。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迎春来”。

 

第二篇: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崔家完小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

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数与代数领域

第一单元 黄河掠影——用字母表示数

第二单元 高速山东----乘法运算律

第三单元 蛋的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四单元 奇异的克隆牛---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六单元 三峡工程(一)---小数乘法

第七单元 三峡工程(二)---小数除法

空间与图形

第五单元 繁忙的工地---角与三角形的认识

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 小篮球队---统计

同时结合以上三个领域的内容还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消费知多少 饮食与健康。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了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为素材,目的是有计划的引导学生了解生活、认识社会,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价值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对其他领域知识的了解。

二、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用字母表示数、表

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2、

3、 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理解并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以及减法的一些运算性质,并能用字母

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4、

5、 了解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类比等活动理解小数的意义,会比较小数的

大小,理解小数的性质,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借助计算器,探索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进行十进制复名数与小数

之间的改写。会用“四舍五入”法球小数的近似数,会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做单位的数。

6、 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小数四则运算及混合运算的方法,

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理解整数运算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小数简便计算。能根据实际情况用“四舍五入”求积、商的近似值;认识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

7、 经历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角和三角形的过程,认识角和三角形,知道周

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的大小关系。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8、 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30°、

45°、60°、90°的角。能够按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在探索三角形分类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体验方法的多样性。

9、 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会求平

均数;会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平均数解决与分析实际的问题。

10、 学会同时对两种树立分段统计数据,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

预测。

11、 提高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水平,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2、 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用数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 教学重点分析:

全册教材的重点是:用字母表示数 乘法运算律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角与三角形的认识这几个单元。

四、 教学难点分析:

全册教材的难点是“乘法运算律 小数乘、除法”这几个单元。

五、 学生情况分析:

从去年的学习成绩看,学生大部分平时在数学学习上态度不太好,大部分学生上课虽能认真听讲,但做作业时大部分学生不会认真看题,计算题也都是口算,做完后也不检查,甚至个别学生数学基础较差,所以导致上学期的学习成绩很不理想。针对本学期的数学教学现状,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是在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采取以优带差促中等赶优等的办法,同时不忽视优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六、改进措施:

1、在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概括、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初

步的代数思想。

2、在探索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

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

3、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学习用猜想、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4、在学习几何才初步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经历观

察、操作、验证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5、在具体情境中,不断提高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

七、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提出并解决用小数计算解答的问题,培养估算和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和运算规律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能综合应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3、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过程中,解决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初步学会表

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不断积累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八、学习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谈话法、辩论法、

实验法、列表法、暗示法

九、课时安排:

一、黄河掠影------用字母表示数??????????6课时

二、高速山东----- 乘法运算律?????????? 4课时

综合应用------消费知多少??????????1课时

三、蛋的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0课时

四、奇异的克隆牛-----小数的加法和减法??????6课时

综合应用------饮食与健康???????????1课时

五、繁忙的工地-----角与三角形的认识????????7课时 六、 三峡工程(一)-----小数乘法????????????8课时 七、 三峡工程(二) -----小数除法????????????11课时 八、 小篮球队------统计??????????????????6课时

回顾整理-----总复习??????????????????5课时

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四年级上册数学学期备课

[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有学生58人,大多数学生缺乏一定的学习自觉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在平时的学习中缺少主动探索,力求创新的精神,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取得的成绩较差,与另一个班级的差距较大。同时学生的学习习惯也不太好,尤其是在计算上需加强训练,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及实践与综合运用等几个方面。

[地位与作用]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了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为素材,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了解生活,认识社会,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价值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对其他领域知识的了解。本册教材旨在积极倡导新型的教与学的方式,大胆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索,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教学重点]

全册教材的重点是“小数加、减、 乘、除法”、“角与三角形的认识”、“运算律”、“统计”这几个单元。

[教学难点]

全册教材的难点是“小数除法”、“角”“统计”。这几个单元的内容相对难以理解,需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安排和设计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和数量关系的过程,认识较大的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探索并发现简单的规律。

2、经历研究有关物体与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及其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有关几何体与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的技能。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根据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设计简单的游戏。

4、熟练计算小数的加、减、乘、除法。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理解大数目的意义、利用大数目进行表达和交流、把大数目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估算和估计实际问题的结果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数感。

2、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运算顺序、运算律,以及用图形、字母表示运算律的活动过程,发展初步的符号感。

3、在认识射线和直线,进行几何体与视图相互转换,研究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以及周角的大小关系,体会直线间的位置关系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4、在简单的数据统计以及体验可能性的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5、在建立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结论、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充分开展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猜想等数学活动,有条理地思考、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三、解决问题方面。

1、能在教材提供的现实情境中看到数学内容,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2、能通过两步计算或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逐步养成计算后回答问题的习惯。

3、能运用点、线方面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了解获取有用数据信息的多种渠道,能读懂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5、能通过修改或重新设计游戏规则,实现游戏的公平。

6、能主动与同学合作开展学习活动,积极与同学交流学习的思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体验。

7、在教师组织下反思自己的学习,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会策略的多样性。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现实中理解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现象和事物产生好奇心。

2、逐步形成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态度,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

3、经过自己的努力,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4、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感受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体会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措施]

1、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了解生活,认识社会并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习新知识。

2、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

3、正确把握教学节奏,照顾学生的学习差异。

4、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时间安排]

一、用字母表示数?????????????? 6课时

二、乘法运算律 ????????????? 4课时

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0课时

四、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 6课时

五、角与三角形的认识 ??????????? 7课时

六、小数乘法 ????????????? 8课时

七、小数除法 ????????????? 11课时

八、统计 ?????????????? 6课时

九、回顾整理 ?????????????5课时

第一单元-----黄河掠影

-------用字母表示数

本单元教学内容:

共分三个信息窗:1、用字母表示数 2、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公式。从而主动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方法与应用,并能灵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理解掌握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意义,并能灵活应用使计算简便,渗透环保意识,激发学生

的学数学热情。

教学重难点

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揭示 ,体验其简便性。应用字母解释数量关系,并灵活应用。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乘除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在教学中充分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再因势利导,经历合作探究等活动,促进他们解决问题方法与能力的提高,3、加法运算律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探究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

尤其是巧妙运用迁移类推能力。

通过多元评价促使学生竞争合作,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采取措施:

1、充分利用情境图中的真实数据来学习相关内容,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概括知识,加深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方法的理解。 应注意的问题:

1、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要注意分散难点,是学生逐步理解知识,减轻学习负担。

2、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猜想、举例和验证等活动中总结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以及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几何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得,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 课时安排 ( 6课时 )

教学方法:

观察法,举例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归纳法等

信息窗3 加法交换律 结合律

梁朋红 刘站波

教学内容:

1、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

2、 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3、 通过算式的变换,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在具体情景中让学生猜想、举例、验证学会探索规律,自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渗透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加法交换律 结合律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在前面的学习中已有渗透,因此学生理解起来不会太困难,但对规律的运用,教师仍要重点引导,要引导学生会观察算式中的每个加数的特点,分析

有没有简算的条件。

学法 迁移类推法 猜想验证法

教法 谈话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黄河很长,流速很快,为便于研究把它分成三部分,大家看信息窗3。

二、主动探索 学习新知

挖掘信息 黄河上中下游长度及流域面积分别是3472千米、1206千米、786千米、39万平方千米、34万平方千米、2万平方千米。

提出数学问题: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

黄河全长多少千米?

列式计算交流 可能有以下做法

39+34+2=(39+34)+2=75 39+34+2=39+(34+2)=75

3472+1206+786=(3472+1206)+786=5464

3472+1206+786=3472+(1206+786)=5464

比较发现规律交流

这是规律可以多举例验证,学生举例验证,最后用字母表示。

板书a+(b+c)=(a+b)+c练习巩固。

5、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加法交换律,交流板书

a+b=b+a

三、总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还有哪些收获?

四、自主练习

1、填空

a+( )=25+( ) 38+( )= b+( )

a+73+27= ——+(73+27)

2、用简便方法计算

76+18+22 627+(473+199)

921-43-21 423-67-33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结合律

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a+b=b+a

黄河全长多少千米?

39+34+2=(39+34)+2=75

39+34+2=39+(34+2)=75

3472+1206+786=(3472+1206)+786=5464

3472+1206+786=3472+(1206+786)=5464

a+(b+c)=(a+b)+c

单元反思:

这样的导入效果不错,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马上提出一些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缺点:

1、在学生得出了加法交换律时,没有让学生总结一下研究问题的方法,而是直接让他们去研究加法结合律。

2、对“关注每一位学生”这个问题,没有做到。

第一单元基本功训练重点

设计意图:

1、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初步学会根据字母索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运用字母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律进行简单计算。

3、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一、填空。

1、丽华早晨锻炼,原来每天跑X米,现在每天比原来多跑300米,现在每天

跑( )米,现在一星期(7天)跑( )米。

2、小红有14枚邮票,小波比她多a枚,小波有( )枚邮票。

3、一件蓝毛衣的价钱是x元,一件红毛衣的价钱比蓝毛衣价钱的2倍多13

元,一件红毛衣( )元。

4、如果用a表示工作效率,t表示工作时间,c表示工作总量,那么at表示

( ),c÷t表示( )。

5、已知长方形的长是a,宽是b,求面积s的公式是:( )。如果

a=4米,b=2米,面积是( )平方米。

6、191-83-( )=( )-(83+17)

154+( )+( )=154+(63+ ( ))

二、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

35+27+65 872-481-219

316-98 157+102

第二单元 高速山东-----乘法运算率

教学内容:

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学习乘法的运算律,并能应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在具体的运算中,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3、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体验猜想、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乘法运算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

学情分析

对于乘法运算律的系统学习,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但对于这方面的经验学生已经有了积累。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乘法运算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易掌握,但对于乘法分配律学生不易掌握,应加强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对乘法运算律的掌握情况,运用练习中的相关题目,将运算律拓展。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具体计算,探索有关乘法计算中的其他规律。 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教师要根据学生对运算律的掌握情况,运用练习中的相关题目,将运算律拓展。

采取措施:

1、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

2、 注重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让 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运算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对乘法计算规律的概括,是计算经验的提升。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合理灵活的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方法:谈话法 讲解法 迁移类推法 猜想验证法

课时安排:4课时

信息窗1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刘站波 梁朋红

教学内容:课本19-21页的内容。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

2、在具体运算中,让学生了解感受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3、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猜想、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教学重点:探索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简便计算。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学中对规律的归纳和总结不应该有困难,但是理解和运用,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师要对学困生进行多引导,学困生名单:,杨品恒、刘素辛、王书洋、原榕、刘小丞等学困原因:基础不好,对知识理解有困难;粗心,对于简单知识放松,正确率低

教学措施;强化这些学生的听讲的效果,与家长多沟通,加大辅导力度,他们的作业尽量面批面改。

学法 迁移类推法 猜想验证法

教法 谈话法 ,讲解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主题图)同学们知道图里是哪里的场景吗?你对这里了解多少? (出示信息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板书课题)

学生提问,师有选择地进行板书。

二、合作探索

1、乘法结合律

师:我们这节课重点研究“大巴车每周运送旅客多少人?”这个问题好吗? 你能列式计算出来吗?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师板书不同算法。

师:同学们观察这两种算法,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观察发言,归纳得出:两个算式中的三个数都相同,计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等。

师:这有没有可能是一个规律?(学生猜想)我们能不能想办法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

学生小组合作,举例验证猜想。全班交流。

师:通过验证,我们知道了: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这个规律跟以前我们所学的哪条定律相似?你能给这条新定律起个名字吗?

学生发言。师总结板书:乘法结合律。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吗?

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让交流的学生说说式子表示的含义。

2、乘法交换律。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不能大胆地猜测一下,乘法中还可能有什么规律? 学生发言:可能乘法也有交换律。

师:让我们小组合作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学生合作验证,得出结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学生思考用字母表示出这个定律。集体交流。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在订正时,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2、自主练习第二题。学生先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连线的原因。引导学生发现,有些式子中不仅应用了乘法交换律也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3、自主练习第六题。先让学生根据表中的例子,把表格填完整,交流后启发学生再举些例子加强体验。在学生改写用字母表示的除法式子时,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因数等于积除以因数,被除数等于商乘除数,除数等于被除数除以商”的关系。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四、评价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板书设计: 济南长途汽车站

36×640×7 36×(640×7)

=23040×7 =36×4480

=161280(人) =161280(人)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单元反思: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这节课,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贯穿始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经历探索过程,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在理解乘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

计算。

学生在学习本内容时,不必出现乘法结合律的文字叙述,只要学生能理解字母表示的含义,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就可以了。整节课通过学生对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反馈来看,基本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

这节课有些不足的地方就是课堂上讨论交流的气氛不是那么地热烈,他们在讨论交流时的声音很小,而教师却没有及时地去扭转这个局势,也就那样错下去,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教师应该去努力地尝试一下,临时增加一个设计内容,让学生自己去“举例验证规律”,不知道这样是否能增添一些课堂气氛,可是教师没勇气做到,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在课堂上学会灵机变动、课堂资源生成方面多下功夫。

第二单元基本功训练重点

设计意图:

1、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学习乘法的运算律,并能应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在具体的运算中,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3、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体验猜想、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乘法运算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

一、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4×□=25×□ 8×(125+70)=8×□+8×□

102×98=(□+□)×□ 9×4×25=□×(□×□)

二、连一连。

乘法交换律 20×7=720

36×8+64×8

乘法结合律 101×32=100×32+32

a×b×c=a×( b×c)

乘法分配律 9×2×5=9×( 2×5)

(115-25) ×8=115×8-25×8

三、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25×166×4 99×56+56

(80-8)×125 270÷6÷5

135×6+60×6+5×6

第三单元 蛋的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一.教学内容

共分五个信息窗: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2、小数的大小比较和性质 3、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 4、名数的改写。5 、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是在学生对小数和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知识的开始,同时又是学习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类比等活动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探索小数的性质及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 通过解决问题学会十进制复名数与小数的改写,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培养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索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难点是名数的改写和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具准备:实物投影仪

四、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对小数和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知识的开始,同时又是学习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应注意的问题:

1、小数的意义是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小数的性质也是抽象的数学规律,学生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以便降低教学的难度帮助学生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2、教学时注意把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计数单位、数位顺序及小数的读法和写法进行有机整合。

教学措施:

1、 充分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再因势利导,经历合作探究等活动,促进他们解决问题方法与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巧妙运用迁移类推能力。

2、 通过多元评价促使学生竞争合作,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3、 突出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用好直观模型图,加深对小数知识的理解。

教学方法:操作法 类比法 观察法 谈话法

五、 归纳法 课时安排 ( 10课时 )

信息窗2 小数的性质

刘站波 梁朋红

教学内容:课本39-41页内容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发现小数的性质并能应用于改写。

2、 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发现小数的性质并能应用于改写。

学法 操作法

教学准备 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这节课我们走进龟蛋的世界增长一些见识,学习数学知识好吗?

二、主动探索,学习新知

1、 充分挖掘信息

金钱龟:重24.3克 平胸龟:重11.68克,长0.4分米。 绿毛龟:重11.68克

蛇龟:重24.12克.

2、 提出问题

这些龟共重多少千克?哪种龟最重?哪种最轻?

0.4和0.40哪个大? 蛇龟:重24.12克.

小鳄龟比平胸龟长多少分米???

3、 解决问题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

绿毛龟与金钱龟相比哪一个重?

自己先在本上做,11.85和24.3比大小,小组先交流形成统一意见展示:先比较整数部分11和24,24大,后面就不用比了,所以11.85 < 24.3

小鳄龟与平胸龟蛋相比,哪一个重?11.84和11.68自己做完交流展示:整数部分都是11,小数部分第一位分别是8和6,8大,后面就不用比了,所以11.84 > 11.68

4、 小数的性质

平胸龟与小鳄龟蛋相比,哪一个长 ?

0.4和0.40猜测:(1)两位小数比一位小数大。

(2)两个小数一样大。

小组讨论并展示:通过直观的分数表示图,很容易看清两个小数所表示的大小是一样的。板书 小鳄龟:重11.84克,长0.40分米 迁移类推法 图纸 小黑板 教法 比较法 归纳法

0. 4=0.40

进一步验证:0.400和0.4相等吗?推理后发现:0.400=0.4,根据这两个等式,你发现什么?学生很快发现小数中的0.4都一样,就是末尾添了一个0、两个0结果大小不变,教师小结:这是小数的性质。板书: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5、 小数性质的应用

(1) 你能将0.500和13.040化简吗?自然想到小数的性质,化简后大小不变。所以0.500=0.5 13.040=13.04

(2) 不改变小数的大小,你能将0.9、6.07和5改写成三位小数吗?

自己尝试小数的末尾添几个0就是三位小数,且大小不变。交流:0.9末尾添两个0,0.9=0.900,6.07=6.070,注意5没有小数点,添上小数点再添3个0。5=5.000错误多的多练巩固。

三、 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又学了什么新知识?学到了什么本领?还有什么想法?评价一下自己的表现吧。

四、自主练习

板书

绿毛龟与金钱龟相比哪一个重?

11.85 <24.3。

小鳄龟与平胸龟蛋相比,哪个重?

11.84 > 11.68

平胸龟与小鳄龟蛋相比,哪一个长 ?0.4=0.40

(1)将0.500和13.040化简0.500=0.5 13.040=13.04

(2)不改变小数的大小,你能将0.9、6.07和5改写成三位小数吗?0.9=0.900,6.07=6.070,,5=5.000

教学反思:

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地联系旧知,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验证猜测。这样,学生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会获取新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如何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创新、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纵观本课,猜想的提出,验证方法的得出,都是在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结果;教师所起的作用只是相机诱导。如:在验证猜测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验证方法,并通过量一量、折一折、叠一叠等多种方法证明自己所猜

测的“一样长”是可靠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亲历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推理等活动,从而推出“小数的性质”。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

第三单元基本功训练重点

设计意图:

1、 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探索小数的性质及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 学会十进制复名数与小数的改写,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培养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索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难点是名数的改写和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一、 填空。

1、7.38是由7个( )、3个( )和8个( )组成的。 2、48.25是由( )个 10、( )个1、( )个0.1和( )0.01

组成的。

3、把25.3缩小到原数的1/10是( )。

4、把4.23扩大到原数的100倍是( )。

5、4.25吨=( )吨( )千克

0.78公顷=( )平方米

0.5平方分米=( )平方米

138厘米=( )分米=( )米

3千克500克=( )千克

5.85元=( )元( )角( )分

二、直接写出得数。

0.75×100= 9.03×1000= 0.008×100= 6÷100= 8.6÷10= 0.25÷10=

三、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652300=( )万 700100=( )万

980000000=( )亿 863900000=( )亿

四、在○里填上“﹥、﹤、=”。

5.03 ○ 5.30 56.7 ○ 57.6 4.67 ○ 4.670

24.30 ○23.40 0.806 ○ .0801 70.05 ○ 70.050

第四单元 奇异的克隆牛

------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

共分两个信息窗:1、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小数加、减法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经历小数加减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了解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感受整数加法运算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4、感受数学与科技知识的联系,培养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注意引导学生由小数位数相同的加、减法引入,过渡到小数位数不同的加、减法,使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知识。

教学措施::力争与家长保持多方联系,让他们督促学生的学习,使他们在养成

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成绩也有所进步。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法

合作交流法 练习指导法 谈话法 课时安排 ( 6 课时 )

信息窗1 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课本59-61页内容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合作探究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提出、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感受数学的价值。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交流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法 迁移类推法

教法 练习指导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大家听说过克隆牛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或听说过的克隆技术交流,体验先进科学成果。

二、主动探索,学习新知

1、 挖掘信息

克隆牛健健、壮壮出生时情况记录有体长、身高、体重、管围分别是:0.72米、0.76米、0.76米、0.79米、38千克、38.04千克、1.25分米、1.3分米,健健出生时的胸围是0.77米、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比健健多0.03米。

2、 提出问题

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米?它们的体长、身高、体重、管围分别相差多少?

3、列式:0.77+0.03 0.76-0.72 1.3-1.25怎样想的?

4、计算:自己尝试在本上试做,在组内交流并说想法,

最后展示:列竖式 0.77

+ 0.03

0.80

注意百分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十分位进1,末尾的0可以去掉吗?怎样验算?(用交换加数的位置进行)

板书:0.77+0.03=0.8(米)

0.77 0.80 + 0.03 答: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0.8米。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合作交流法 小黑板 谈话法

小结:注意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了,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计算方法与整数方法相同。

0.76-0.72=

自己尝试在本上试做,在组内交流并说想法,最后展示:列竖式

0. 76

-0. 72

0. 04

注意什么?怎样验算?(可以用差+减数=被减数的方法或

被减数-差=减数的方法)板书并总结0.76-0.72=0.04(米)

0. 76

-0. 72

0. 04

答: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0.04米。

三、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还有不懂之处吗? 评价一下这节课的表现吧。

四、练习

板书

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米? 0.77+0.03=0.8(米)

0.77 0.80 + 0.03

答: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0.8米。

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多少米?0.76-0.72=0.04(米)

0. 76

0. 72

0.04

答: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0.04米。

单元反思:

本册教材第一单元是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教学中,不仅是要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加以归纳,从而去较好地掌握知识。

1、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去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

去的内涵。

2、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现实素材,激发学习兴趣是这节课的最大特点。课前让学生亲身经历购物,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一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

在课堂上,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才可能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法做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3、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创设情境,使数学充满生活气息是数学课堂教学前进的方向,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有力体现,它有利于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从而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

第四单元基本功训练重点

设计意图: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小数加、减法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了解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感受整数加法运算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

能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一、 算一算。

2.3+3.7= 63.3+52.7= 41.2+5.4=

33+2.87= 8.7+61.5= 2.9-0.7=

二、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带☆的要验算。

☆ 38.65-22.9= ☆ 29.78+5.9=

14.29-5.592.35 200-169.71+35.45

三、 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25.35 + 4.35+2.65-4.35

14.19 + 1.73 + 8.81 +5.27

136.8 - (13.73 + 36.8)

第五单元 繁忙的工地

----------- 角与三角形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了解平角、周角,系统认识角,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度量和分类,画角;三角形的认识及其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及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二、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角及特征,会度量角、对三角形进行正确分类,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及三边之间的关系。

2、能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世界,注重学生亲历活动,理解掌握知识的产生及应

用,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角的度量、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的推导

2、难点:角的度量、三角形内角和推导、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具准备:三角板 量角器 活动角 各种三角形等

五、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六、采取措施:

1、可以先学习角的度量,再学平角、周角的认识。

2、注意区别平角、周角与直线、射线的关系

3、测量不同方向的角的度数是难点,教学时要浓墨重彩

4、角的画法不能忽视

5、让学生掌握实验验证的一般方法。

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特性和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边之间的关系时,交流环节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想的,如何操作的,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实验验证的学习方法。

6、难点处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三角形的内角与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的探索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教师要作必要的提示和点拨,以避免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效率。

七.注意的问题

(1)适度把握本册关于“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由原来的直观的感性认识,提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如在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等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由感性认识升上到理性认识。诗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的以提升。

(2)提供丰富的材料,供学生探索新知所用。

a.研究三角形特性所需要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模型框架。

b.研究三角形分类和三角形内角和所需要的各种三角形纸片,研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所需要的小棒。

(3)为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

本信息窗设置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操作目的。(也就是你这个操作活动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只有明确了研究的问题,才能在边操作的过程中观察、思考、归纳和提升,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而要完成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活动,单凭个体的活动是有一定的困难的,需要同伴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开展。提高思维能力。

八、课时安排 7课时

九、教学方法:观察法 动手操作法 讲授法 归纳法

信息窗1、《角的认识》

刘站波 梁朋红

教学内容:《角的认识》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2、 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

观念。

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判断各种角的标准 难点是用量角器量角和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在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的基础上继续了解平角、周角,系统的认识角。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认识五种角

平角、周角的认识及三种特殊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角、量角器、圆形纸片、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课件)播放:繁忙的工地上,五台挖掘机在紧张的工作着,铲斗臂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角??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她已经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了! (课件演示:各种角)

师:铲斗臂在工作的时候,能形成什么样的角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角的分类)

二、探索新知

1. 认识直角、锐角、钝角(折角、量角):

师:老师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三张圆形纸片,请分别折出三个大小不同的角,并通

过测量标明度数。

(小组交流):

师:在小组中说一说:你都折了一些多大的角?(全班展示):

师:哪组的同学愿意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折的角?

(二人上台)师:展示你们折的角,并告诉同学们它的大小。(实物投影)

2. 分类

师:这么多角,看起来太乱了,能不能把他们分类整理一下呢?

(小组活动):

师:把你们小组折的角放在一起,分分看。(一组同学在台上分)

(小组交流):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学生上台展示)

师:有不同意见吗?

师:这位同学分的非常合理,直角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它等于90度(板书)。我们把小于90度的角叫做锐角(板书),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的角叫做钝角(板书)

3. 练习

(画角):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角,你会画吗?请在练习纸上分别画出一个直角、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并用量角器验证。(一生上台板演)(标名字):

师:给你折的角标上名字

4. 认识平角

师:哪组的同学折出了不知道名字的角?

老师现场折出平角:先将圆形纸片对折,再对折,然后展开,得到一个平角。(辩论):

师:这是角吗?为什么?

师:(演示平角的形成过程)同学们请看,这个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了,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平角,它等于180度。(板书)(画平角):

师:同学们跟老师一起画平角。(老师示范画平角)

5. 认识周角

(游戏):

师: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来做个游戏:

⑴老师先说出一种角,你们利用活动角转出这种角:开始!锐角!直角!钝角! ⑵老师转动活动角,你们说出它的名称。开始!(辩论):

师:(老师转动一周,两条射线重合),这是角吗?为什么?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精彩!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这是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一周组成的图形,我们给它叫周角。(板书)(画周角): 师:好,跟着老师画周角。(示范周角的画法)。

6. 探索三种角的关系

(合作学习):

师:直角、平角、周角这三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研究一下。(学生可利用折的角、也可以利用活动角、也可以直接计算)。 (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师:同意吗?

三、回归生活

1. 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铲斗臂在工作时都形成了哪种角?

(课件播放,学生回答)

2. 找出身边的各种角

师:同学们,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些角吗?

3. 播放生活中的各种角

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角,请看大屏幕(播放:生活中的角画面:斜拉桥、路灯、篮球架、滑梯、起重机、各种扇子、自行车等等)

师:看到生活中这么多的角,你想说什么?

四、总结

师:同学说的真好!是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角,书包里、教室里、家里、校园里、上学的路上??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角,角的世界丰富多彩,角的知识奥妙无穷,就像大海,我们学的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到知识的海洋里去遨游吧!

板书:

角的认识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单元反思:

1.在教学活动中,我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情感沟通。课上学生无拘无束,敢发言,敢想象,敢提出不懂问题,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

2.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贯穿到学习的全过程。启发学生积极地思维,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3.本节课多次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做到手、脑、口并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这既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符合小学生由感知到表象,再由表象 到抽象这一认识规律,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4. 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参与机会较多,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缺点:

1. 由于经验不足,在一些环节的时间上把握不好,导致练习时间较仓促。显得重点不够突出。象让学生指角,很易指出,所以不必过分强调,这样角的认识讲得过细,而角的度量反而时间不充分。

2. 如能用课件演示,效果会更好,用课件既形象又生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节省时间。

第五单元基本功训练重点

设计意图:

1、学生认识角及特征,会度量角、对三角形进行正确分类,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及三边之间的关系。

2、能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世界,注重学生亲历活动,理解掌握知识的产生及应

用,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角的度量、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的推导

2、难点:角的度量、三角形内角和推导、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1、 填空

(1)1平角=( )直角 1周角=( )平角=( )直角

(2)用一根15厘米长的铁丝正好围成一个边长是( )厘米的等边

三角形。

(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70,一个底角是( )度。

(4)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30,它的顶角是( )度

2、 量一量,算一算

=90,是直角;

=( ),是( )

=( ),是( )

=35

=35

=( )度

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

判断 一个直角与一个锐角合起来一定是钝角。( ) 周角就是一条射线。( ) 一个角的两边越长,这个角就越大。( ) 1时15分时,钟面上分针与时针所成的角是30度。( ) 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 有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就是锐角三角形。( ) 锐角三角形中最大的角小于90度。( ) 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 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能有一个钝角。( ) 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高。( ) 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要用木条做一个三角形的木框,已经选了两根长分别是 16厘米、10厘米的木条,第三根最短是( )厘米。

第六单元 三峡工程(一)------小数乘法

一、 教学内容:

1、小数乘整数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计算,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学会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经历小数乘法算理的探索过程,体验策略的多样性;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乘法的必要性;能根据实际情况求积的近似值,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了解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2、小数乘小数 3、小数连乘运算顺序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感受长江的壮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觉性。

三、教学重难点 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小数乘法的 算理。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 充分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再因势利导,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 经历合作探究等活动,促进他们解决问题方法与能力的提高,运用转化思想,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巧妙运用迁移类推能力。

3、 通过多元评价促使学生竞争合作,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五、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整数乘法运算律、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减法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一些小数乘法的初步经验。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小数除法及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对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具有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六、教学方法:观察法 讲授法 讨论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七、 课时安排 ( 8 课时 )

信息窗1 小数乘整数

刘站波 梁朋红

教学内容:小数乘整数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经历小数乘整数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感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利用已学的知识基础计算其结果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迁移法 猜测---验证法 归纳法 转化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这个环节中,我分两步组织教学。一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拉近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出示课件:三峡电厂发电机组和研峡电网图。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提问“上面呈现的信息是什么内容,你从中获得哪些信息?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观察后可能提出的问题:

⑴20xx年三峡一共能发电多少万千万瓦时?

⑵20xx年能发电多少千万瓦时?

⑶20xx年能发电多少千万瓦时?

⑷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千万瓦时?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使用青岛版的教材中,我努力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 共同探究,明理获知

1、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这一环节是本节研究的重点,当重点突破。

⑴谁能解答上面同学提出的问题?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千万瓦时?学生独立列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

⑵充分放手,适时点拨,小组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计算得数时,遇到了问题:一个因数是小数怎么办?通过教材上的导性语言,引发学生的思考。有的根据意义计算,有的用计算器计算;有的用估算,直接算出结果。教师重点关注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⑶关注新知,透彻理解

你是怎么算的?展示各种竖式算法。通过发问引发学生的讨论,使学生理解算理。“怎样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整数乘法?”把因数58.6看作586来算,变成整数乘法,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根据是什么?(用乘法中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要想得到原来的积,就需要将它化成整数乘得的积缩小到原来的1/10,所以应该从积的左边起数出一位点上小数点。

⑷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计算方法。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根据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2、对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绿点标示的问题在信息窗中提不出来,教师直接电脑提出:这个月我家用电45千万瓦时,每千万瓦时0.62元。应付电费多少元?

这里没新的知识点可放给学生,要让学生说说做题的过程,以加深对计算方法

的理解。教师只要提醒计算结果要化简就行了。

(三)深化运用,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四组闯关题。第一关是试一试(自主练习第1题:①买6支铅笔需要多少元?②买14个皮球需要多少元?这关是模仿性练习,让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关是涂一涂,即根据算式涂涂得出结果。第三关是填一填,即根据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和根据乘法算式写加法算式,这两关是提高性练习。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数乘法意义的理解。第四关是想一想:0.2×3=0.6,3×0.2=?这关是深化性练习,一是让学生明白整数乘法的交换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二是让学生体会一个整数乘小数的意义也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通过这样闯关练习,不仅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层次练习中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体会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喜悦。

(四)回顾小结,质疑问难

帮助学生整理,解决疑惑问题。

板书

小数乘整数

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

58.6 × 6=

58.6

× 6

5 8 6 × 6 3 5 1 6 351.6

答: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351.6万千瓦时。

单元反思:

这节课是小数乗整数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小数乗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乗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为了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新知,我努力的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复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及整数乘法中由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学习“小数乘整数”做好了铺垫,尤其是掌握了积的变化规律,为学习小数乗整数的算理有很大的帮助。

二、创设了一个“购买风筝”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然的引出了小数乗整数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学生在

浓厚的兴趣中探索新知。

三、在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如解决实际问题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思考交流解决的方法,在师生的交流学习中,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计算方法,从而得到许多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然后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

总之,这节课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思考交流的学习中,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第六单元基本功训练重点

设计意图:

1、结合具体计算,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学会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经历小数乘法算理的探索过程,体验策略的多样性;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乘法的必要性;能根据实际情况求积的近似值,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了解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感受长江的壮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小数乘法的 算理。

1、 填空

(1)计算3个2.8的和是多少,用( )法计算比较简便,算式是

( )。

(2)把加法算式1.8+1.8+1.8+1.8改写成乘法算式是( )

(3)求4个7.5的和是多少,算式是( )

(4)3.7×1.2的积有( )几位小数,1.27×1.05的积有( )小

数。

(5)0.25×1.7的积是( ),精确到百分位是( ),保留一位

小数是( ),保留整数是( )

2、 用竖式计算

2.15×8 14.6×0.04 7.3×1.4 0.48×0.05

3、计算

4.2×5.5×1.2 4.6×1.45—1.08 2.95×0.2×3.4

4、用简便方法计算

0.25×4.78×4 3.4×9+3.4 2.7×4.3+2.7×5.7

1.25×11×0.8 4.6×102

5、一块长方形草地的宽是5.5米,长是宽的1.5倍,这块草地的面 积是多少平方米?

6、松柏林分泌杀菌素可以净化空气。如果每公顷松柏林每天分泌杀 菌素54千克,12.5公顷松柏林8天分泌杀菌素多少千克?

7、每千克桃子4.5元,王师傅买了10.6千克,付了50元,找回多少元?

第七单元 三峡工程(二)----小数除法

一、教学目标;

共分四个信息窗: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2、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 3、求商的近似值4、小数四则运算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小数乘法、商不变的性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今后学习及解决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学会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小数除法计算;认识中括号,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

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求商的近似值的必要性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认识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

3、在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能力培养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学习小数除法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活动,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

5、在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三峡工程的宏伟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觉性。

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 :理解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算理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中括号的应用。

五、 课时安排( 11课时 )

六、 教学方法

迁移法 猜测---验证法 归纳法 转化法

信息窗1

教学内容:课本105—106页的内容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算理,学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的进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

2、使学生在除数是整数的整数除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知识与经验通过迁移,类推等方法来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教学用具:课件、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复习:

1、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105页的情境图,你从中都能获得哪些信息?

2、 谁来说一说呢?

(1)20xx年6月1日,三峡大坝正式蓄水。蓄水3天,水位共上升

9.84米。

(2)五级船闸总长1.607千米,“长城号”豪华游轮用2.5小时通过了五级船闸。

(3)20xx年12月6日至20xx年12月31日,三峡电厂25天发电24.9亿千瓦时。

3、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学习新课:

1、水位平均每天上升多少米?你会列式吗?

9.84÷3=_______(米)

2、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一下你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

(1)我先换算成整数再来进行计算:

9.84米=984厘米

984÷3=328(厘米)

328厘米=3.28米

(2)我估算:

9÷3=3

9.84米比9米多,水位平均每天上升3米多。

(3)我用竖式计算:

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写在这儿?

3.28 3 个十分之一

6

个百分之一

24

3、“长城号”通过每级船闸的平均时间是多少?

(1)2.5÷5=5(小时)

(2)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吗?

(3)2.5扩大到原来的10倍是25

25÷5=5

5缩小到原来的1/10就是0.5

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10倍,商反而要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三、巩固练习:

1、哪种笔便宜?

(1)每袋4字装8.80元

(2)每袋5支装12.50元

(3)每袋6支装12.60元

2、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吗?

3、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写在这儿?

四、综合练习:

1、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43.2÷6 89.52÷8 52.5÷15 21.6÷18

2、你能接着算下去吗? 3 3

单元反思:

学生通过情景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

数除法的算理,学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的进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个别同学计算时试商有困难,应课后多给于辅导。

第七单元基本训练重点

1、10÷6的商,用循环小数表示是( ),保留两位小数是( )。 2、3.954保留一位小数是( ),保留两位小数是( )

3、判断

(1)3.333??=3.3 ( )

(2)一个小数的近似值一定小于原来这个小数。( )

(3)15÷16的商是有限小数。( )

(4)小数除以小数,商一定比被除数小。( )

(5)两个数相乘,积一事实上大于其中一个因数。( )

(6)循环小数不一定是无限小数。( )

4、用竖式计算

2.18×0.25 0.15×0.08 80.5÷0.5 90.72÷12

5、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0.6×0.25×4×0.5 50.4÷[(3.07+2.53) ×2.5] 0.96÷[0.5×(6-2.8)] 7.2×1.9+1.9×2.8

0.8×[(1.9+1.46)÷0.42] 16÷[(4-2.4)×0.5]

6、妈妈买了6.5千克豆角,付出20元,找回1.8元。每千克豆角多少元?

7、文具店里钢笔原来每枝的售价是8元,促销活动中,3枝的售价是22.5元。现在每枝比原来便宜了多少元?

8、用95.2平方分米的彩纸做了28件工艺品。平均每件工艺品用纸多少平方分米?

第八单元 小篮球队

―――统计

教学内容:

1、平均数的意义及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3、复式分段统计表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会看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统计表.

2、能够把简单的统计表合成复式统计表.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4、在学习中培养独立探索的精神和思考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看懂统计图表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即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本单元的难点.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单式统计表和单式分段统计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单元学习一种新的统计量-----平均数,这是学习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特征的开始,同时比较系统的学习复式统计表,为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基础。一班的曹钰、原静、曲岩淸、刘康洁、王绍馨等,二班的盛铁坤、宋安康、刘珊、张誉瀚、杜朋林、兰一等,理解能力较差,或者学习习惯不好,学习起来会有困难,需要耐心辅导,把以前落下的补上;注意信息反馈,及时讲解,练习。

教学方法:观察法 实物操作法

教学时间:6课时

信息窗1 中场换人

教学内容

信息窗1中的红点和绿点问题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对平均数的学习,这是学习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特征的开始,因此,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会看简单的统计计图和统计表.

2.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3.培养合作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学习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编集和分析各种统计表的方法,学会求平均数.

突破重点难点措施: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思路,进行探索,展现个性化学习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具 准备:信息窗一提供的情境图。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产生认知冲突。

谈话导入:篮球比赛时,常常需要中场换人,那么换人时应换上什么样的队员呢?

二、合作探索

1、出示情境图,解读:红蓝两队篮球比赛正在进行,蓝队教练准备换人,提供了7号、8号两名队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该派谁上场呢?

2、分组合作:

(1)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解决

( 2)交流并体验:两个队员的上场次数不同,用总分确定谁上场不合理,不能用总分数比,怎么办呢?------比一比平均每场得分。

3、怎样求平均得分?

小组合作完成,交流计算方法。

4、讨论:10分是8号运动员哪一场的得分?11分是7号运动员哪一场的得分?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5、根据比较平均分情况,你认为该派谁上场?

三、巩固应用

独立完成自主练习1、2、3题,全班交流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数的意义,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

板书:

平均数的意义

7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分 8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分

(9+11+13)÷3 ( 7+13+12+8)÷4

=33÷3 =40÷4

=11 =10

单元教学反思:

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生都在参与的过程讨论中场换谁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从中找出合理的的评价方式,这样自然的引出课题,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具体情境中思考:为什么有的多有的少,多的去哪了?少的为什么会多了?于是自然地明白了“移多补少”,把“平均数”解释得清清楚楚,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体现了要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的思想。我能放手让学生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对学生的评价也非常及时,学生的思考更积极。

第八单元基本功训练重点

1、 判断

(1)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比最大的数要小。( )

(2)一组数据有6个30、5个31、1个33、2个34,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30+31+33+34)÷4=32 ( )

(3)学校一共有32名教师,平均年龄是34.5岁,年龄比平均数大的一定有16人。( )

2、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小明:我们班有19名男生,平均身高为145厘米。

小红:我们班有19名女生,平均身高为143厘米。

3、 洗照片

收费标准:(规格6寸)底片+3张照片4元5角 加洗:3角/张

学校足球队18人合影留念,给每个队员各洗一张6寸照片,平均每人要付多少元钱?

4、 下面是某实验班同学参加生活常识竞赛得分成绩单。

一组:90 90 85 95 100 90 80 75 90 85 65 75 90

二组:90 95 85 75 90 90 80 80 100 80 95 95 75

(1) 一组同学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2) 二组同学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