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

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

QQ:361781513

姓名:释 帅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xx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19.8%,超过了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其中,装备制造业产值已率先于20xx年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并且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1202.0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开放的发展,使中国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大幅增长,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1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

近些年,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使大批制造企业日益壮大,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竞争力与日俱增。但是,中国制造业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许多领域仍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低端,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少,创新能力低。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主要依靠数量和价格优势,附加值低,并且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的问题突出。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中非常重要的国家之一,也可以说是世界制造业大国之一。我国财政收入中的一半都来自制造业,制造业吸收了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一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制造业在整个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尤其是解决就业、创造外汇收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制造业是中国的比较优势所在,全球制造中心也正在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大国。 2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首先,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我国是制造业大国, 但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薄弱。在代表制造业技术水平的重大装备制造业中,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缺乏设计和制造成套设备的能力。我国制造业加工制造能力在国际经济分工中一直处于低位,只能进行转包生产和来料加工,制造的是低附加值及高资源投入和高能耗的产品,高附加值的产品和部件都依靠进口。

其次,装备制造能力欠缺,制约了制造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目前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生产能力利用率低,但国内市场急需的重大技术装备、专用设备等技术密集型产品每年却需要大量进口。很多人都认为我国市场供大于求,其实正是这种供大于求掩盖了局部的短缺。

再次,缺乏创新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培养国内外优秀人才,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我国科研开发人员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而不是企业,是导致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3 成为制造强国应采取的对策及建议

中国要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就必须缩短和美日的差距,扶持高水平的企业群体。这些企业和产业的生产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等都应该在世界市场结构中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

首先,我国要提高创新能力,包括技术创新、人才机制创新、管理机制创新和激励机制创新。创新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以人为本,改革创新制造工程教育也是重中之重。其次,优化创新体系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引进的结构。随着企业技术能力的逐步积累,国家创新体系要转向为企业开发新技术提供知识生产和高级人才的支持。自主创新与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应当是互促发展的,要把发展先进制造业放在优先位置,强调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从集成创新的角度考虑,探索由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到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结论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看,制造业结构升级的趋势是通过技术创新建立新的技术产业优势和提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从而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的比重,降低非技术产业的比重。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这也是发展中国制造业的必由之路。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持续发展的基础,它既占有基础地位,又处于前沿关键。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制造业仍应该是工业的主体,并将保持强力的发展势头,而且其发展将更加注重提高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提升重大装备的集成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效益,从而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全球竞争力,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制造强国再到创造强国的历史跨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工业是经济的根基,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源泉,工业的发展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在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首个10年行动纲领《中国

制造2025》公布后,本报记者专访了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经济事务官梁国勇。他说,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整体转型和升级的一个关键问题,下一个10年将是个关键时期,而《中国制造2025》则是针对这样的关键问题在一个关键时间节点上推出的一个关键政策文件

梁国勇首先全面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认为中国对自己在全球制造业的站位认识清醒,晋级制造强国之列的路线清晰。

他说,从产出总量上看,中国于20xx年超过美国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近几年来,随着制造业规模的扩张,中国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提高。可以说,相对于中国经济的总体规模和人均收入水平而言,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是超前的。

但与此同时,他也认为,大而不强仍然是中国制造业急需突破的瓶颈。他说,从质量和结构等方面看,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从国际竞争力角度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不平衡,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中国在部分行业,如电信设备制造,开始拥有世界级的国际竞争力,相关企业也具备了强大的实力,成为全球竞争中的佼佼者。然而,在其他重要行业,如汽车制造,中国企业还停留在国内竞争的水平,难以到发达国家市场上与跨国公司在其“家门口”进行有效的竞争。

二是中国制造业具有庞大的规模优势,但这种优势伴随着两个重要问题。一方面,中国工业整体呈现的状态是既“大”且“胖”,如何“瘦身”,化解产能过剩,是中国工业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另一方面,中国工业总体上具有能耗较高、污染较重的特点,从产品结构和生产过程看都是如此,如何清洁化、绿色化,是中国工业转型和升级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是在一些行业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中国处在价值链的相对低端,如组装环节。由于品牌、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生产掌握在发达国家企业手中,同生产活动相关的本土价值创造非常有限,传统的

加工贸易模式尤其如此。另外,在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低端的生产组装活动面临来自低收入国家的严峻挑战。当然,必须认识到,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的升级。

四是在很多行业中,中国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相应的研发能力。中国工业的整体升级需要从依赖要素驱动转向依靠创新驱动,从依赖投资和劳动力投入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力的提升。对企业而言,既要加强获取、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更要加强自身的研发能力。除此之外,企业的品牌,特别是国际品牌的开发和管理能力亟待加强。总体上讲,研发、技术和品牌将是中国企业实现从大到强、从本土竞争到全球竞争转变的关键。

他特别指出,制造业涉及庞大的产品体系和极其复杂的供应链结构,与之相关的还有复杂的国际贸易、投资、科技、研发、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对中国制造业实力的全面评价需要综合考虑各行业情况、各方面的分析对象和各种国际比较因素,这就需要有充分的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考量。

梁国勇认为,《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恰恰与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这种战略需要密切相关。规划纲要正是破题蓝图,是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出台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整体转型和升级的一个关键问题,而下一个10年将是一个关键时期。《中国制造2025》是针对这样一个关键问题在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推出的一个关键政策文件。该文件涉及范围广泛,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中国工业乃至整体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具体而言,《中国制造2025》是旨在推动中国工业提升的第一个10年行动规划。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该文件明确了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推行绿色制造等战略任务。该文件确定了10大重点发展的领域,也推出了政府引导、整合资源的若干工程,因而也可理解为是新一代产业政策的一个纲要。

他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对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使主要发达经济体对制造业的重视程度提升,也相应地推出了一些旨在加强工业发展、推动制造业回流和升级的政策主张,如美国通过《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等项目实施的“再工业化”、日本的“产业复兴计划”、德国的“工业4.0”、法国的“新工业法国”,以及英国的“高价值制造”等。因此,围绕制造业的国家间竞争将更加激烈。对中国而言,面对发展中国家在低端制造领域和发达国家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夹击”,向上突围是必然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可以将《中国制造2025》看作是对制造业领域国际竞争新格局的应对之策。

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制造业正在经历一个以“智能化”生产为主要特征的重大变革,这被视作在历史上生产过程的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之后一次新的“工业革命”,主要发达国家也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相应的规划和布局。在世界制造业的重镇德国,“工业4.0”成为其高科技战略的核心部分,以确保该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优势。“工业4.0”提出,建设“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以推进“智能生产”,其实质是实现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高度集成。《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战略任务,实际上也是基于相同考虑。可以说,《中国制造2025》针对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新动向,与主要制造业强国的政策动向基本同步。

结合专业谈一谈中国如何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

[引 言] 全球制造业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大国。如何提高中国制造业经济的含量,提出构建制造业强国的对策,从而促进中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选择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作为我们的专业,就做好了为制造业做贡献的准备,因而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我们对“我国应如何从制造业大国转变成为一个制造业强国?”这个问题作了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 制造业大国 制造业强国 科学技术发展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制造业大国,但是,这两年,我从我的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这门课程中了解到,制造业大国远远不是

我们应追求的目标,我们要追求的是制造业强国。有关研究也表明:目前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已超一成,到20xx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但是中国仍不是制造业强国,正开始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挺进。下面,我就结合我所学的专业,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谈一谈我国应如何从制造业大国转变成为一个制造业强国。

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和30年改革开放发展,使中国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大幅增长,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制造大国和出口大国,个人电脑、移动电话、水泥、钢材、化肥、化纤等多种产品产量列居世界第一位。同时,全球制造中心正在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大国。

随着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一大批制造企业日益成长壮大,特色制造产业集聚区逐步形成,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竞争力与日俱增。但是,中国制造业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许多领域仍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低端,创新能力较弱,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少,大型跨国经营企业和国际著名品牌少。同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主要依靠数量和价格优势,附加值低,而且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的问题突出。据统计,美国制造业增加值率都在40%以上,但是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率还不到30%(20xx年26.20%);中国的人均GDP不到日本人均GDP的10%(20xx年6.5%),但是单位GDP能耗却相当于日本的4倍,单位GDP排放量相当于日本的10倍,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日本的7倍。

中国制造工程的战略目标是:致力于节能减排,并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与国际竞争力;致力于造就一个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致力于满足中国和世界极大多数人的需要。摆在中国制造工程界面前的历史任务是:开发和应用自主创新技术,提升中国制的全球竞争力;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开发应用纳米、超精、极端和超大规模的先进工程成套装备;适应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全球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由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能源、水及其他资源的危机给世界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必须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制造工程,节约能源资源,发展绿色制造、再制造,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排放是当务之急。当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的严重制约。未来20年制造业的增长,如果单纯依靠数量增长,这是资源能源所不能承受的,因此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采用绿色制造技术,在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的同时,努力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这也是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在创新先进能源技术装备方面,要重点加强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液化及多联产设备,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

探开发设备,先进核电设备,先进可再生能源研发和产业化设备,先进节能设备及终端用设备的创新制造。

绿色制造,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由于制造业在将物质资源转变为产品的制造过程以及产品的使用和处理过程中,同时产生废弃物,是众多环境与经济发展冲突的主要源头。因此,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下,有关资源节约和环保的问题成为当今先进制造的新要求。强调节能、节材的产品和制造工艺,可再生循环制造,绿色制造,以人为本的制造。

开拓制造业的新领域。空天、海洋、地下工程装备,新能源、先进核能、环保等新领域设备,信息、生物医学、EMS、M智能机械等新领域,都有待大力开拓。

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靠我们自己。在重点领域,特别是国防领域的对外技术依赖会对国家安全构成严峻挑战。提升重大工业装备成套化、系统化能力。大力发展成套装备和基础装备,解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不良的顽症,解决系统设计、系统集成技术薄弱的问题,尽快改变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缺位的状况,解决学科发展和技术发展结合、交叉不够的问题。选择重点工业成套装备进行自主创新,特别是高档数控机床、高效清洁发电设备、大型煤炭井下综合采掘提升选洗没备、大型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高速列车和新型地铁车辆、百万吨级大型乙烯设备、大型煤化工设备、大型施工机械、新型纺织机械、生物工程装备等。

面向未来的核心关键技术,有些还不很成熟,但在制造业中有一定影响,如: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并行工程、智能制造、网络合作制造、企业资源计划等;也有一些面向未来的核心关键技术正处于探索阶段,但却有未来应用前景,如:生物制造、绿色制造、协同制造、远程制造、全球制造、下一代制造生产模式等。

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自主创新需要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技术研究,从而在全球经济分工中取得优势和主动地位,并且可以引领产业与技术发生跨越式发展和重大变革。发挥市场拉动和技术推动双重驱动力的作用,来提高制造技术的整体实力。通过集成创新、原始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途径实现自主创新。加速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依靠知识、技术和服务创新。现代制造业将从依靠人力、资源消耗的低成本优势转变为依靠知识、技术和服务创新的高附加值竞争优势。数百年来以产品为中心的制造业正在向知识服务增值扩展延伸。从以产品为中心迈向以提供产品和增值服务为中心,是制造业的历史发展和进步,是制造业后工业化时代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是今

后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也是调整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增值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天的制造应包括从市场调研开始到售后服务、直到产品报废回收在内的全过程服务,体现了全方位为顾客服务、为社会服务的精神。着力推进原始设备制造(0EM)——原始设计制造(0DM)——自主世界著名品牌制造(OBM)之路,创造国际著名品牌。这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体现为: 利用信息等技术,提高工艺技术水平、产品设计能力及系统集成能力;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著名品牌产品;具有中国特色的、以自有技术为核心的中国设计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自主进入全球产业链;不仅实现产品出口,而且实现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出口,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

加快信息化进程。制造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引发了产品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导致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字化、服务的网络化、全球化、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以人为本,改革创新制造工程教育也是重中之重。相应的政策支持也可以起到增加基础前沿研究投入,培养知识、技术的源头与后劲,扶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作用。

未来的机械工程将是面向全球多数人的制造与服务工程。进入21世纪,全球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趋势更加明显,制造业面临全球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挑战。随着顾客消费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增长,大批量、同一造型的产品将被多品种、小批量甚至单件定制的产品所替代,功能性产品被功能艺术性、文化生态型产品所替代。未来的制造工程应是面向多数人的制造,不仅面向发达国家,更需面向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应是低成本、多层次、多样化的制造。

高新技术创新与汇聚,基于更多学科知识和技术。信息、纳米、生物技术及智能技术创新与汇聚将为制造工程带来新的机会和挑战。未来20年,信息、纳米、生物和智能技术将主导技术发展,将被应用到包括制造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工程、能源工程、水处理工程、空天海洋工程、农业工程、环保工程等各个领域并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未来制造工程将更基于多学科知识和技术,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信息科学技术、智能科学技术、能源、生态和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和技术、法律和社会科学、艺术和文化等。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看,制造业结构升级的趋势是通过技术创新建立新的技术产业优势和提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从而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的比重,降低非技术产业的比重。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创造世界管理新模

式。制造业信息化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点、突破口和主战场。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是发展中国制造业的必由之路。

最后,作为学习机械工程,将来要向制造业进军的一员,我希望能尽自己的所学,为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变成为一个制造业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