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及管理细则

新生儿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及管理细则

一、新生儿护理安全质量目标

1、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2、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 伤。

3、提高安全用氧意识,严格遵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 治指南》,防治氧中毒。

4、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5、预防高危药物外渗,最大限度地降低给新生儿带来的危害及痛苦。

6、加强新生儿喂养安全,防止呛奶、误吸致窒息。

7、提高安全意识,防止新生儿坠床事件的发生。

8、落实新生儿安全巡视,防止发生新生儿意外死亡。

9、建立新生儿皮肤护理指引,减少皮肤损伤。

10、落实手卫生的五个时刻,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二、新生儿护理安全质量管理细则

(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科室有新生儿身份识别与核对工作指引。

2.新生儿入院、出院盖左脚脚印,并经监护人查看后按左手食指 印确认。做好宣教工作,监护人应提高防盗意识,防止新生儿被盗。

3.复印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证明, 出院时凭有效身份证明办理新生 儿出院,如父母或监护人不在场,按“谁办入院谁办出院” 1

来办,但 必须保留该家属的有效身份证明复印件,监护人的委托书,并注明与 新生儿的关系。

4.新生儿实行佩戴双腕带制度, 入院或在手腕带脱落时应双人查 对后补戴,手腕带应含有姓名、性别和住院号等基本信息,必须每班 确认。

5.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 性别/年龄等2 项核对患儿身份, 确保对正确的患儿实施正确的操作。

6.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 之间流程)的患儿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7.新生儿出院时落实好登记制度。

(二)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 伤、烫伤。

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保暖制度。

2.根据新生儿的胎龄、体重、日龄、病情选择合适的保暖设施, 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使中心体温恒定在36.5℃~37.4℃之间。

3.使用开放式红外线辐射抢救台时正确放臵温度探头(床温: 感应面朝上,禁止物品遮盖;肤温:感应面紧贴皮肤),温箱出入风 机口禁止物品遮盖,防止过度加热发生烧伤。

4.温箱内放臵温湿度计,加强巡视,至少每2~4 小时记录箱温 一次,及时处理故障,并定期检测。

5.早产儿使用“鸟巢”,出生体重<1500 克的早产儿,在出生 后予身体覆盖塑料薄膜,减少辐射、对流散热,至体温恒定,建议头 部戴帽子或给予覆盖物。

2

6.与新生儿身体直接接触的物品预先放臵在箱温37℃的温箱中 或其他安全的加热设备中预热,以减少传导散热。

7.各项操作集中进行,确保在操作过程中新生儿处于温暖的环 境。

8.新生儿出生后第一次沐浴应在体温稳定2~4 小时后进行,如 中心体温低于36.4℃的新生儿暂缓洗澡,沐浴后及时擦干新生儿身 体,更换湿的衣物、尿片,减少蒸发散热。

9.严防烫伤:沐浴时室温26℃~28℃,盆浴时先放冷水,后放 热水,手肘或手腕内侧测水温,确保不会过热或过冷,水温约38℃~ 41℃;奶液温度以不烫手为宜;热水袋温度:<50℃(建议慎用); 使用加热保暖的设备时,需要专人看护,距离患儿不少于60cm,或根 据仪器使用说明正确使用。

(三)提高安全用氧意识,严格遵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 病变防治指南》,防治氧中毒。

1.严格掌握氧疗指征。临床上有呼吸窘迫的表现,在吸入空气 时,动脉氧分压(PaO2)<50 mmHg 或经皮氧饱和度(TcSO2)<85% 者, 应给予吸氧。 治疗的目标是维持PaO2 50~80mmHg, 或TcSO2 90%~ 95%。

2.最好采用有空气与氧气混合的气源。给氧浓度视病情需要而 定,调整氧浓度应逐步进行,以免波动过大。

3.连续吸入氧浓度(FiO2)60%者,不宜超过24 小时,80%者, 不宜超过12 小时;纯氧不宜超过4~6 小时,以免发生氧中毒。如患 儿对氧浓度需求高,长时间吸氧仍无改善,应积极查找病因,重新调 整治疗方案,给以相应治疗。

4.在氧疗过程中,密切监测FiO2、PaO2 或TcSO2 。使用 3

头氧、 温箱给氧时,必须使用氧浓度测定仪进行监测,探头放于新生儿鼻子 附近,而非氧气主流出道处。

5.对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用氧时,一定要告知家长早产儿 血管不成熟的特点、早产儿用氧的必要性和可能的危害性。

6.凡是经过氧疗,符合眼科筛查标准的早产儿,应在出生后4~ 6 周或矫正胎龄32~34 周时进行眼科ROP 筛查,以早期发现,早期 治疗。

7.进行早产儿氧疗必须具备相应的监测条件,如氧浓度测定仪、 血气分析仪或经皮氧饱和度监测仪等。如不具备氧疗监测条件,应转 到具备条件的医院治疗。

(四)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1.有药物安全使用护理指引。设臵NICU 常用药物剂量快速参考 手册,对于稀释过程复杂的如氨茶碱、肝素等,建立药物配臵流程, 以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2.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NICU 急救时采用国际常用四种急救药 物 (肾上腺素/纳洛酮/碳酸氢钠/生理盐水) 1kg/2kg/3kg的使用剂量, 减少急救时用药错误。

3.药物标签清晰易读,对于药名相似、包装相似、读音相似的 药物,分开存放并做好标示; 10%氯化钾、高浓度药物,必须单独 存放,有醒目标示。

4.手写医嘱时避免使用u/iu/qd/qod 等英文缩写,减少误读的 差错。

5.双人核查医生所开药物的浓度、剂量和用法是否正确,确保 正确给药。

6.在配药室、护士站、医生办公室等设有计算器;稀释过 4

程实 施双盲法核对。

7.给药前双人核对新生儿身份。

8.超过一条给药通道时,输液泵、输液管有清晰的标示,并使 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

9.准确记录输入量。

(五) 预防高危药物外渗, 最大限度地降低给新生儿带来的危害 及痛苦。

1.有高危药品清单,有高危药品使用和管理制度。

2.建立和完善高危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指引。

3.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每次输注应 尽量重新建立静脉通道,并有两名护士确认回血好后再用药,输注前 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

4.选择合适的血管。首选PICC 导管或脐静脉导管。尽量选择粗 直的血管,避开关节部位和头部。

5.加强责任心,加强巡视,严格作好床头交班,做好标示。

6.输注完药液后采取正确的拔针按压方法,在针尖即将拔离皮 肤瞬间,迅速用棉签沿血管和走向纵行按压穿刺点及其上方,直至不 出血为止,时间约为3~5 分钟。

7.如发生外渗时能根据药物性质及时处理。

(六)加强新生儿喂养安全,防止呛奶、误吸致窒息。

1.建立和完善新生儿喂养指引。

2.按时按量喂奶,首选母乳,出生后遵医嘱先试喂糖水或温开 水,无特殊后逐渐加奶,质由稀到浓,量由少到多,选择合适奶嘴。

3.喂奶时及喂奶后取头高右侧卧位,抬高床头,头偏一侧, 5

禁 止面部朝上、平卧位。

4.鼻饲奶前先回抽,确认无误才注奶,如胃中有积乳量大于前 一次入量1/3,则不加量或降至前一次量。使用自然重力喂养。

5.喂奶时专人看护,禁止离岗,如离开暂停喂奶,禁止物品遮 挡口鼻。

6.喂奶后抱起新生儿,轻拍背部,排出咽下的空气,及时清理 呕吐物及口咽、气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7.喂奶后加强巡视,至少每15~30 分钟一次。

8.有新生儿误吸应急预案,如发生能按应急预案进行及时处理。

(七)提高安全意识,防止新生儿坠床事件的发生。

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坠床的防范制度及处理程序。

2.新生儿小床均设床档,禁止无人看管。

3.用温箱、抢救台,及时关闭箱门、档板。

4.建立约束具使用规程,对可能出现意外情况的新生儿使用约 束具。

5.操作时将新生儿臵于安全环境,专人看护。

6.保持工作场所地面干洁,禁止徒手转运。

(八)落实新生儿安全巡视,防止发生新生儿意外死亡。

1.严格落实管床责任制。

2.建立新生儿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3.建立人力调配与应急处理程序。

4.严格按新生儿护理常规巡视,15-30 分钟巡视一次,重点观 察患儿反应、肤色、呼吸,箱温/台温,仪器设备的状态、有 6

否正常 运行,有特殊随时记录和处理。

5.建立仪器和设备三级维护制度,落实仪器使用规程。正确设 定仪器的报警限值及音量,提高对仪器报警的警觉性,即时处理。

6.建立新生儿意外死亡应急预案。

(九)建立新生儿皮肤护理指引,减少皮肤损伤。

1.在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臵管、留臵脐静脉及脐动脉、足跟 采血、留臵胸腔引流管等侵入性操作之前使用有效的消毒液,连续擦 拭消毒两次,每次至少15 秒,以清除穿刺部位的病原菌,减少菌血 症、败血症的发生。

2.如使用含碘消毒剂,最好用无菌生理盐水去除皮肤表面残留 碘,以免碘吸收引起暂时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肿。

3.预防性使用水胶体敷料、透明敷料等皮肤保护用品,防止压 疮、皮肤破损。

4.预防撕揭胶布引起的损伤。尽量减少胶布的使用,除去胶布 时先使用温水或石蜡油湿润,然后缓慢而小心地去除胶布。

5.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尿布应避免覆盖脐部,若尿液或粪便污 染时,用无菌水清洁干净。

6.预防尿布皮炎的发生。勤换尿片,尽量减少皮肤与尿液及粪 便的接触,根据臀部皮肤情况选用合适的护理用品。

(十)落实手卫生的五个时刻,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1.制定并落实手卫生管理制度,配备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

2.定期开展手卫生的全员培训,医务人员应掌握手卫生知识和 正确的手卫生方法,保障洗手与手消毒的效果。手卫生知 7

识知晓率和 手卫生正确率达100%。

3.进入新生儿病区前,必须洗手至肘部以上,护理暖箱内患儿 时,衣袖必须挽至肘部以上或穿短袖,并做好手卫生。

4.严格落实手卫生的五个时刻:接触病人前;执行无菌/清洁操 作前;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后;接触病人后;接触病人周围环境和物 品后。

5.每季度抽查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前手部培养,手消毒效果应 达到如下相应要求:

(1)卫生手清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 ≤10cfu/㎝ 2 ;

(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 ㎝ 2 。

6.加强对医务人员工作的指导与监督,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 依从性,落实持续质量改进。

8

 

第二篇:急诊护理安全质量目标

20xx年度急诊护理安全质量目标

目标一: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建立和完善急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在一般治疗操作前应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实施者应让患者(或家属)讲述患者姓名,作为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在紧急抢救的特殊情况下,应由医师护士共同核对患者身份,实施双重检查。

1.2院前急救患者身份识别要求核对出车地点和联系电话,确认救治患者的身份。对“流浪乞讨人员”可使用“无名氏年月日”的方式进行识别。

1.3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身份识别的标识制度。

目标二:提高分诊准确率

1.环境布局合理,有分诊区、侯诊区、诊室。

2.建立预检分诊核心制度,有清晰明确的分诊指引。

3.有开放急救生命绿色通道的工作指引,有大批伤员的分流方案。

4.分诊护士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取得执业资格;从事临床护理工作3年以上,具有急诊专业护士核心能力N2级以上的护士担任分诊,确保分诊有效。

5.主动接诊,有良好的服务意识,使用标准的服务用语。

6.提高分诊准确率,合理安排就诊次序(按病情分级安排),对各类病人的安置措施恰当。

7.有预见性地发现问题,能发现危及患者生命的指征,落实危重患者优先处理措施。

8.组织协调各部门,保证大型抢救顺利完成。

9.及时化解、处理护理纠纷苗头,按要求上报。

目标三:构筑院前、院内急救的绿色通道

1.建立院前急救的护理工作流程,完善急救的应急预案。

2.院前急救护士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取得执业资格;从事临床护理工作3年以

上,经过急诊专业化培训;或具备N2级急诊专业护士核心能力的护士担任。

3.落实恰当的现场处理措施,如呼吸、循环、气道、静脉通道等管理,为院内急救创造有利条件。

4.实施院前急救时与患者(或家属)、医院相关科室及其他相关部门(120、110)进行有效沟通,为患者的下一步救治做好准备,使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无缝隙。

5.完善院前急救相关文件书写记录,交接清晰。

目标四:规范救护车管理

1.有完善的救护车管理制度,严格按照“120”急救中心要求配备救护车上物品及药品。

2.救护车物品及药品管理做到四定两及时:定人负责、定位放置、额定数量、定期检查维修保养;及时检查急救药品、物品有效期,及时更换。检查车载仪器的性能,保证完好率达100%。

3.根据需要配备防护用品,做好医务人员接收疑似传染病或特殊患者的职业防护。

4.除颤仪、呼吸机、心电图机有清晰明瞭的使用流程标示牌,操作者能掌握并熟练使用,熟知性能及保养方法。

5.急救药品放入袋(盒),按作用分类,物品、药品有备用基数。

6.遵守无菌原则,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尽量分隔放置。救护车常规每天一次使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擦拭消毒及紫外线空气消毒;转运疑似及确诊传染病患者后,使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擦拭后紫外线照射60分钟,强度不低于70μW/m3,空气消毒后必须开窗通风。

7.床单、枕套、被套每患者使用后更换一次。

目标五:提高急救用药安全性

1.出车箱、抢救车急救药品按要求定人负责、定位放置、额定数量、定期检查,用后及时补充。

2.急救箱药品必须标识清楚,注明药品名称、剂量,定期检查药品有效期,即将过期药品必须及时清理。

3. 院前急救用药时护士与医生共同落实双人核对工作,针剂药品保留安瓿,回

院核对后及时补充药品;院前急救用药后必须及时记录在院前急救单。

4.用药前使用两种识别方法准确核对病人资料,特殊病人核对腕带识别资料。

5.使用呼吸兴奋剂、血管扩张/收缩剂、镇静、止痛、催醒等药物时严密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6.特殊用药如使用血管扩张剂需要挂血管扩张剂标识牌。

目标六:正确使用除颤仪

1.除颤仪必须定人管理、定位放置、定期检查维修保养,保证足够电量,用后立即补充用物及进行清洁整理;每周检查仪器设备功能及保养清洁,并记录在册。

2.除颤仪有清晰明确的操作流程标示牌,科室提供原始操作方法的依据(如说明书)。

3.除颤前要去除或避开患者身上金属及导电物质。

4.除颤时机的选择:心电示波呈室颤波形,立即实施非同步除颤。

5.非同步除颤能量选择:单相机360J、双相机200J。

6.操作者必须严格遵守操作程序。

7.除颤后立即胸外心脏按压,并观察心电示波情况。

8.除颤后及时观察电击部位皮肤有无灼伤、疼痛等、以及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发生,应积极处理。

目标七:提高急诊患者安全转运水平

1.转运患者前应进行病情及伤情的评估,准确分类,使用正确的运输工具。

2.制定危重患者及脊椎损伤患者搬运操作流程。

3.危重患者搬运及转运过程,要注意患者或伤者的呼吸及脸部表情,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不明病情时,尽量不要移动患者。

4.未排除有骨折及脊椎损伤患者必须做好固定再进行搬运,转运过程必须避免晃动,疑有脊椎损伤者使用硬板担架。

5.脊椎损伤患者搬运时由3-4人动作一致平放到担架上或将伤员平移到担架上,用三角巾或其它宽布带将患者固定在担架上以防移动。严禁一人抱肩一人抱腿的方法,以免造成脊柱扭转、脊髓断裂和下肢瘫痪的严重后果。

6.院前急救时根据病情建立静脉通道后(最好使用留置针)再转运;转运过程注

意固定输液位置,保持输液通道开放。

7.根据病情正确使用危重患者转运护理单,危重病人转运有专人护送,有记录。

目标八:提高院前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

1.建立和完善心脏骤停的急救配合流程。

2.评估患者情况,准备相应的急救仪器、物品、药品。

3.到达现场后,合理摆放急救物品,以便抢救时取用。

4.迅速摆好体位,判断呼吸、循环情况,实施CPR、除颤术。

5.准确无误执行抢救的口头医嘱:口头医嘱护士必须复述后执行。

6.转运途中做好病情的监护。

目标九:院前创伤患者的救护配合

1.建立院前创伤患者救护配合流程。

2.迅速做好伤情评估,合理准备急救物品。

3.正确使用职业防护物品。

4.严格遵守创伤救护原则:先救命后治病,先止血后包扎,先固定后转运。

5.迅速判断,协助医生确定实施救护方案,确保救护人员及患者安全。

6.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根据病情调节输液速度。

7.转运途中做好生命体征的观察。

目标十:建立与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1.完善突发事件各种应急预案。

2.根据突发事件的分级合理调配人力、物力、抢救物品、药品,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完成。

3.现场查看应急护理人员的通讯情况。

4.出现突发事件时带班护长或组长能够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处理。

5.报告程序及时限:当护理人员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当立即报告护长及科护长。

6.与有关部门协调,完善急救绿色生命通道,建立院前急救-院内重症监护-院内各部门的协调一条龙服务体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