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

论语读后感

中国文化渊源博长,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给人类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这些经典诗文,寄托了我们先辈对于人格与道义的追求与向往,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人类社会正处在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

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

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

“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对《论语》认识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二是安贫乐道,淡薄名利思想。我们工资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实,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但有的人却很不适应,有的甚至口出狂言。《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我认为人要真正获得自在、宁静、最要紧的就是安贫

乐道。

里根之所以受人尊敬,除了总统因素外,他以尊重他人心做事,尊重的对象不光是经济巨头、国家首脑,对一个普通老百姓也注意到细节,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诚敬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诚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对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报恩,以直抱怨”。用《论语》

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

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身为教师,读《论语》过程中我最感兴趣、最为关注的,自然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事实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也最为辉煌。从教育的视角来理解《论语》,我们就会领悟到孔子智慧中的个体价值,以及孔子尊重个体、弘扬主体,最大限度实现个体社会价值的良好愿望。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他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君子儒”,为此孔子将教育内容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置德行于诸科之上。孔子认为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就需要提高个体的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以达“仁”的境界。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所以,我们也要牢记教育的使命,努力培养当今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毕竟,智育不好出的是次品,而德育不好出的则是危险品。 孔子主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无疑

需要极大的革命勇气与魄力,值得后人钦佩。

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典范,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他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于社会和个体人生都具有无限的价值和意义。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历史的属性,但辩证地、客观地分析评价其价值和内涵,发挥其合理的、普遍性的价值意义,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以及教学思路的开拓必

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论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有人说过:“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

了.”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第二篇:论语心得(成稿)

读《论语》心得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并由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起初我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但是当我仔细回味,并看了他人的分析以后感慨颇多。

首先,它所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柔的生活的态度。态度一即从容不迫。通读论语以后,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由此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我们都无需大动干戈,而是保持一份内心的安宁。态度二即“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谄媚求人,而且内心要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因为贫困的生活而改变,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态度三即坦然面对。人生中有许多难关要过,但无论什么,心中都要保持一份淡定。态度平和,展现出一种和谐之美,这也是修身养性的准则。而这一切的态度均缘于三格,将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其次,它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第一,就是一个“度”字。很多时候对一个事情的判定,并不能简单地以应该不应该和好不好来区分。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件事的性质。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例如子贡曾经问过他的老师,孔夫子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论语·颜渊》)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那就算了,否则将会自取其辱。所以,与好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不要什么样的事情都大包大揽。第二,就是“孝悌”。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而孝悌就是仁的根本。对父母孝顺,对兄长要尊敬这是中华传统的美德。第三,让自己“言寡尤,行寡悔”要做到寡悔,,必须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世很重要的一点。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第四,就是说和做的关系。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生活中,我们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不能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最后,我觉得读一部好书,其优点我们应当借鉴,但是缺点我们更应该明确,并时刻警醒这自己。《论语》当中有部分观点是形而上学的。十分的教条,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竭力维护周礼,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他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绝对正确的。但是他们又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另外,孔子认为忠以孝为本,这个思想哉以前的社会当中或许会是对的,但是在当今社会我认为他很片面,孝只是忠的一个方面。首先,一个官他很可能对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家人很好,并且他所贪污来的钱财都用在了父母身上,但是他对这个国家呢?并没有做出贡献。因此对国家的忠以孝为本在当今社会只是一个方面,还在于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导向,他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是否健全。

都说半部《论语》即可治天下,可见其作用之大,有人曾细心研读。但同时又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都说现代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常常遇见所谓的“小人”那么,采用主谐,平易近人的儒家思想的人会不会因为小人的残害而丧失生活的权利呢?我想,如果可以领会《论语》精髓,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于自己的心,还对于是社会的岗位,都作出来无愧的交代。我们一定要相信,小人取小利,君子得大义。请保持君子之心,坦然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