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 精华版

语》姓名 : 学号: 院系: 班级: 指导教师:心得 《论

摘要:

孔子作为古代最有名的大学问家,他留下的论语滋润了千千万万的人,不管是学习之道还是与朋友的相处之道,他都有自己的一套思想,“仁”是《论语》的核心思想,“中庸”是《论语》的方法论,走进孔子,学会做人处事之道,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关键词:知识,朋友,包容,仁,中庸

前言: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其中所蕴涵的思想内涵,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灿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部记载着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历经千年而依旧璀璨夺目,不染纤尘,其中所述思想更是让后人为之叹服。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用他毕生思索所得谆谆教诲着后人:如何为人,如何立世。看似浅显的道理,却又那般寓意深远,仿佛一泓清泉,看似清浅却难触其底。

犹记得儿时,晃着脑袋,诵读着哪一句句至理名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 2

仁,有余力,则学文。”那声声诵读声已远去,忘了有多久,未曾真正静下心来读一读这些句子,一味沉迷于网络上,杂志上流行的那些奇奇怪怪的文字,只为片刻的欢愉。如果说《论语》是营养的鸡汤,那么这些就只能是一碗方便面,虽然方便,美味,却终究没有营养,不利于身。

如今选修这门课,让我对儒家这本经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其中的一些哲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论语》的编者是孔子的弟子有子及其门人,有子及其门人在编《论语》时,领悟到了孔子仁义道的核心,所以一开头就开宗明义的连编了三条孔子讲“快乐”的语录,可谓得其神也。仁义即快乐。先天的仁义,先天的快乐。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3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前面说过仁就是快乐,而知识就是快乐的来源。孔子对于学习是十分重视的。还记得孔子教育自己儿子的故事吗?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充分体现了他对于诗书礼仪的重视程度。而孔子语录中还提到的君子“不知而不愠”则包涵另一个重要启示:我们不要在知识上满足自己,要在精神上满足自己,这样才会快乐,才不会被“以有涯随无涯”的问题困扰。

读《论语》还能学到的另一个重要人生道理便是如何与朋友相处。孔子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仁乎远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都在讲快乐并不遥远,它会自动呈现,主动呈现。“朋”为双月,意思是月月开,月月红,常有常新,所谓“新交旧知都是缘”,朋友使吾道不孤,任何人都必须生活在朋友中。朋友之义有三:家人亲人是一级朋友,这个朋友是终身制,永不解聘的,最让人踏实,《诗经》上说“友与兄弟”即此;志同道合是二级朋友,这个朋友也是长期的,从水乳交融开始,一直到生根,无可动摇,所谓“铁哥们”即此;伴侣是三级朋友任何恋爱都必须从朋友开始,《诗经》上说“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即此。我们一生下来,父母与兄弟姐妹就是我们最 4

好的朋友,渐渐长大,就有了一起拖着鼻涕玩泥巴的朋友,再大些,有了社会上的朋友,再大些,有了真正意义上做人做事的朋。恋人与爱人,是最终出现的第三种朋友,是具有灵与肉双重意义的朋友。孔子成年后,最好的朋友是他的学生颜回。颜回之外,孔子的好友有:鲁召公,齐太师,司城贞子,叶公,师襄子等。这些人中鲁召公是孔子的老板,齐太师和师襄子是孔子在艺术上的朋友,颜回则是孔子终身的学问朋友。孔子好交朋友,走到哪里都有朋友陪,每到一地先交朋友。若无朋友,孔子怎么能走遍天下?中国人的朋友之道由孔子发扬光大。

众所周知,“中庸”是《论语》的方法论,而它也是孔子处事最重要的原则。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与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 5

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读《论语》你可以发现,孔子时时对人保持着包容之心。孔子周游列国,被人当作大恶人阳虎围起来,孔子莫名其妙,也不想知道究竟为什么,他“弦歌不绝”,毫不生气,过不久自然误会消除,他干他的事去了。楚昭王要封七百里地给孔子做国王,后来因为手下阻扰没封成。孔子不知道楚昭王为什么要莫名其妙封他做国王,这个国王有多大,做了国王有多美,这些孔子统统不知道,这样,当有人告诉他“本来有件天大的好事要砸到你头上,但没干成”的时候,他就不失落。

“人不知而不愠”,真好!其实也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而是不在意,不在乎。。孟子说他“不动心”,就是跟着孔子学的。孔子说他“四十而不惑”,又说“智者不愚”,当然他是智者。智者不是什么都知道,而是什么都不知道。守住自身,就不迷惑。守住固有,一切都有。知识要人的命,心灵的愉悦才是生命的食粮。此粮非彼粮,而是来自上天的真道。只有这样,才会领会到生命真正的快乐。孔子之所以是圣人,就是因为他参透了此道。

结束语:

真正的成功必然伴随欢乐,只有心里的微笑才是真正的微笑。因此,人不应该随波逐流。而应该把眼光从外收回,凝视自己的内心, 6

读懂自己的内心的那一天,就是人成功与快乐的那一天。读《论语》应该不只局限与它表面上的涵义,应从它的深层意义上找到对自己触动最大的一点进行分析,进而化为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意义的一部分。孔子的言行在今天一些年轻人看来可能有些迂腐,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思想仍旧值得每一个人学习,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少点烦躁,多点思考会带来全新的自己。也会让自己重新认识个人,社会。把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也许是每个人应该做的事。

参考文献:

张燕婴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xx年。

陈家昌:《论语导读》百家出版社20xx年。

马千里:《论语新裁》重庆出版社20xx年。

钱逊:《论语读本》中华书局20xx年。

李幸福:《论语基础读本》河南大学出版社20xx年。

徐同林:《论语的语文》齐鲁书社20xx年。

裴斐:《论语讲评》凤凰出版社20xx年。

汤勤福:《论语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年。

胡大勇:《论语通译》中国画报出版社20xx年。

寒江雪:《论语新悟》企业管理出版社20xx年。

任俐:《论语通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xx年。

杨忠主编:《论语新读》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xx年。

7

 

第二篇:论语心得

东方圣经——我的《论语》心得

幼时教室的墙壁上常悬挂名人名言以示激励,最常见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了,而后又在课本上读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句子,读起来古色古香的,虽不能完全理解里边的文化含义,却也常常为作学过古文的样子,出现在我尚且稚嫩的话语里。升入高年级学习新知识后渐渐明白,那些我见过的简单却富有哲理的话都是出自孔子之口,出自《论语》这部儒家思想的千年经典绝学。

作为千年来儒生恪守的行为准则,《论语》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涵盖了哲学、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诸多方面,书中篇章的排列没有多大的内容联系,但“仁”是整部书的核心内容。我常在心浮气躁的时候翻开《论语》,企图从那些晦涩而美丽的文字里找寻心灵的慰藉,对我来说《论语》就像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信奉着的《圣经》,浮躁的心在触摸它的一瞬就平静了下来,细细品读它的时候迷惘得到了安放,欲望之火也被高尚的品德之风吹灭。

书中讲到的学习之道可从“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句中可见。孔子倡导的是“有教无类”的教育,追求真理“朝闻道,夕可死矣。”,认为学习应该勤思、多问、常温,千年前的孔子所赞同的学习方法现今看来也是不无道理的。

书中也提到了孝道,在里仁篇中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等句便集中体现了孔子对于侍奉父母的观点。孝敬固然是好,用行为而不是物质去行孝道正是当代年轻人所需要学习的,当然《论语》不可避免的残留了一些封建伦理纲常,如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要追寻父辈的志向,这些过于绝对的将子女变成了父母的附属品,将父母之意强加在了子女身上。

八佾篇中的几章所提到的“礼”也是不符合现今时代背景的,孔子提倡“克己复礼”是针对当时的现状所作出的选择,但如若将“礼”赋予时代的含义,归为本质“义”,理解为公义、公理,那么也不妨达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了。

“仁”是孔子所追求的境界,《论语》中常有门徒问“仁”,孔子也在言语中不离“仁”。里仁篇的前几章都在阐述仁的道理。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就不会有恶性,“仁者爱人”也是我们现在常听到的句子,关于“仁”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句便是“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也就是说,君子不能离开仁德,哪怕是一顿饭的工夫,在最匆忙的时候要与仁德同在,在最颠沛的时候也要与仁德同在,这句话也就体现了孔子所认为的仁德的重要性。

说到“仁”,不得不提的就是孔子所阐述的君子之道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说的是君子的宽广胸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说的是君子应文采与质朴搭配适中,“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是评价子产的君子之道。谦谦君子一直是我们对于古人的美好向往,也是孔子所认为做人的行为道德要求。 为官之道与为政之道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谈到如何让百姓信服的问题时孔子回答“举直错诸网,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在谈到如何对待百姓的问题时孔子回答“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都是在教导君王要以德治国,规范自身的行为,成为百姓的榜样。子张学干禄时孔子回答的多听少说,保留怀疑更是体现了为官的诀窍。

《论语》中体现的孔子的智慧当然不仅仅在我提到的这些方面,关于中庸之道的解释与对于弟子的教诲都是其中的精华,那些看似简单短小的句子更是蕴藏着哲思,小小的行为都体现着“仁”的核心。我常惊叹于孔子千年之前便已触及的思想高度,为规范后世的行为准则提供了标准,虽说书中不免涉及到封建文化腐朽的地方,可我们无法否认这部经典之作所带来的心灵震撼。我们生于这个世界的繁华与喧嚣中,往往忘

记聆听来自身体深处最原始的声音,我们被浮华所吸引,被浮华所左右,停下来用心感受来自遥远时空的呼唤,感受一个立体的圣人,聆听他意味深长的话语,安抚那颗狂躁的心灵。这便是我读《论语》最深的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