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教育学复习范围(详细版) (2)

20xx年——2105年第1学期《实用教育学》复习范围

本学期《实用教育学》考试试卷共由七种题型构成,具体分值分布如下:填空题(10分);判断题(10分);选择题(10分);名词解释(3题共9分);简答题(3题共21分);案例分析(2题共24分);论述题(16分)

第一章 教学管理

第一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理念

一、新课程改革:P1—P5

(一)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1.学生是具有发展型的人

2.学生是独特而完整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二)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1.丰富学生的情绪与情感体验

2.促进学生道德与人格的升华

3.加强学生能力与方法的培养

(三)提倡课堂教学生活化

1.教学内容生活化

2.教学过程生活化

3.教学组织生活化

--教师角色的变化:变“管理者”为“组织者”、变“主导者”为“引导者”、变“传授者”为”合作者”、变”教师表演”为”学生体验”、变”知识裁判”为”对学生全面关注的良师”。

二、全面发展--一条摸索前行的道路: P8—12

(一)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1.因材施教是全面发展的前提

2.全面发展是因材施教的归宿

3.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因材施教重在“辨”材

(2)全面发展不是均衡发展、同步发展、统一发展

(二)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的整合策略

1

1.从全面发展着眼,从因材施教着手

2.扬长避短,促进发展

3.灵活教学,和谐育人

第二节 校长和管理人员

二、校长与管理人员的教学管理 P14-15

学校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主要体现两个角色

1.教学管理中的示范者;

2.教学工作的指导者。

第三节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

一、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P18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新课改成败的关键在于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这一学校管理的基础工程是否被 夯实。教学常规由教学组织工作的常规和教务行政工作常规构成。

教学组织工作的常规主要包括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要求、课外辅导、 学生成绩考核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

教务行政工作常规主要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计划与总结、听课与评课、检查与评定、业务学习、教学研究等相关工作的明确规定

二、校本研究制度和培训制度:P19—20

(一)校本研究制度:

1.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

2.以“在学校中,通过学校,为了学校”为研究目标

3.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基本要素

4.以年级组、教研组、课题组为基层单位

5.以集体备课和课题研究为主要形式

6.以课例、案例、论文为主要载体等特点

(二)校本培训制度:

1.新课改把校本培训作为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的主要阵地

2.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全体教师的学习方式

3.校本培训要立足于工作岗位,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通过各种培训方式提 2

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包括教师的业务水平、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等等,使广大教师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奠定基础。

4.有针对性的在岗培训是校本培训的突出特点。

5.校本培训制度一般由指导思想、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原则、培训措施、管理方式等几个方面构成。

四、学生评价制度和教师评价制度:P24—P26

(一)学生评价制度:

1.新课改学生评价制度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的,能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的过程性评价。

2.要以“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多动化、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为原则,尝试建立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符合新理念、适应新课程的学生评价制度。

(二)教师评价制度:

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要求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突出两方面:

1.构建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

2.构建多元化教师评价参与体系。

第二章 课程建设与开发

第一节 课程的概念

二、课程的概念:P30

广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三、课程的类型:P30-31

当代课程类型主要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潜在课程四大类型。 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它的出发点和中心点是学科本身,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

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由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综合课程:即综合性的学科课程,它既是相邻或相近学科在基础范围内的综合,也是拓展边缘学科的新课程领域。其具有以下特点:1.符合儿童认识世界的观点;2.有助 3

于增强学科间的横向关系;3.有助于减负;4.既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潜在课程:潜在课程是在学校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存在,但又对学生的成长和知识增加、情感的培养产生影响。它集中表现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第二节 课程的规划与管理

一、课程规划:面向未来的望远镜式学习 P32—35

课程规划包括课程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课程改革、建设发展规划及具体实施步骤等,是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准则,它体现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其包括:

1.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在课程方面的具体化。(行为目标、生成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2.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时代性、适应性、环境性、评价性、校本性)

3.课程结构(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选修又分为限选选修课和任选选修课)

4.课程实施

二、课程组织与管理:脚踏实地的显微镜式学习 P35—36

(一)课程管理的概念

课程管理是一种责任和权利,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而言,是中央政府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课程进行的决策、组织、领导、实施和评定的过程;广义讲,就是中央、地方、学校、社区、家长、学生共同对课程施加影响的过程。

(二)课程管理的任务

1.国家层面对课程的管理包括规划课程,制定课程政策,确定课程门类和课时, 制定课程标准,实行课程评价。

2.地方对课程的管理主要是制定国家课程的实施计划,规划地方课程,制定地方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3.学校在课程管理方面的任务主要有两项: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开发校本课程。

第三节 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的概念:P39—40

校本课程是由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基于学校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课程与教育目的,结合校内外的环境与资源,针对本校学生实际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4

校本课程具有四个特征:补充性、自主性、民主性、实践性。

第三章 教师专业发展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概述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P48—49

1.专业精神的发展,即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乐业敬业及努力奉献的风范和精神。

2.专业知识的发展,其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最起码的条件。

3.专业技能的发展,其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其是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条件。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P49—50

美国学者富勒教师关注四阶段:教学前关注、早期生存关注、教学情境关注、关注学生。

柏林纳:新手阶段、高级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熟练阶段、专家阶段。

费斯勒:职前教育阶段、引导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生涯挫折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生涯低落阶段、生涯退出阶段。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P50—51

1.“教师教育”改革

2.校本培训

3.反思与交流

4.专业发展学校

第二节 新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新教师的发展特征

(一)适应专业角色的转换:P51—53

1.角色认识与角色体验的冲突

2.教师效能感低

3.树立角色价值观

(二)完善专业能力的成长:P52—53

1.能力结构失衡。一是教学技能生疏,二是人际交往能力薄弱。

2.年轻的优势。一时思维的新颖性,二是对工作的投入。

5

第三节 成熟 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成熟教师的发展特征:P56-58

(一)教学能力成熟 1.备课效率高 2.教学相长 3.课后反思意识突出

(二)专业精神感人

(三)“高原”现象困扰发展

二、促进成熟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P59-61

1.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

2.构建能力为本的培训模式

3.帮助教师应对“高原期”

4.勤于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5.致力生成教育智慧

第四章 教学研究与创新

第一节 校本教研与制度

一、释读校本教研的内涵:P68—69

校本教研是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它把课程改革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如何解决学校在课程改革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学校教育者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充分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

校本教研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这三方面含义具体落实在三个发展上:

第一,“校本教研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即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的开展教研工作,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服务。

第二,“校本教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即必须确立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通过校本教研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

第三,“校本教研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校本教研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反对形式主义。

二、对校本教研案例的解析:P69—70、P74、

校本教研包含三大要素:即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以这三要素为 6

基准,校本教研的具体开展有四个阶段: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校本教研的基本过程“教学问题-教学反思-教学行动-教学反思”,可具体展开为:(1)基于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2)基于有效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3)基于教学对话的教学行动;(4)基于教学实践的教学反思。

校本教研运行的模式、途径:

1.“说课”模式。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2.“三课一反思”模式。说课、看课、评课、反思。

四、制度化校本教研的确立:P75—76

1.围绕“校长”创建学习型校园

2.课例研究的惯常化

3.师师互动—形成互助空间

4.三种对话方式的融合

第三节 教师理论修养与提升

二、教师教学理论修养与提升

(一)教师教学理论修养的内涵:P80—81

“学科教学理论”就是教师教学理论修养形成与发展所必需的教学体系。“学科教学理论”就是教师在面对特定的学科主体或问题时,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将学科知识组织、调整与呈现,以进行有效教学的理论体系。

以“学科教学论”为基础,教师在现实教学还须形成一系列的具体性教学理论修养:

1.教学实践性知识的友谊是反思

2.主动的教学创新

3.孜孜以求的教学交往

4.敏感的教学研究

5.与时俱进的信息素养能力

三、教师教育理论修养与提升

(一)教师教育理论修养的内涵: P85—86

以教育德性为基础形成了教师的一系列个性品质,也构成了教师独有的个性修养。其以下述几种角色的适应、发展、重塑为体现:

1.教师即促进者

2.教师即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学习的伙伴

7

3.由“学校”型教师转变为“社区”型教师

(二)教师教育理论修养的提升之路:P87

1.积极投身教育实践活动

2.自我修养是实现教师德行的根本

教师德性的结构应该包括教师的教养和教师的涵养两个方面。

(1)教师的教养是教师德行的外在表现。它包括教师的教仪、教态、教行。

(2)教师的涵养是指教师德行的内在体现。它包括教师的情怀、风范、操守等。

第四节 教师的创新能力

一、教师创新能力的内涵:P90—91

教师的创新能力就是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转变,也就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敢想敢做,勇于探索,敢于钻研。

教师教育创新能力结构性内涵由背景性要素和技能性要素组成。

1.背景性要素

教育创新精神、教育创新知识、创新心理特征及其他一些重要的相关素养是形成和发展教师教育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教师资助而有效地实施教育创新的必要条件。

2.技能性要素

(1)教育创新方法运用能力

(2)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能力

这两大要素反映在教师身上就是一系列具体的教育创新素质:

1.先进的教育理念

2.完善的认知结构

3.独特的个性特征

4.艺术性的教学技巧

5.较强的拓展能力

6.较高的教育科研能力

这些素质具体到教学实践中表现为以下教学行为: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2.课堂开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8

3.参与讨论,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4.承认差异,相信学生的内在潜能

第五章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德育的内涵

二、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P101—102

广义的德育是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施加政治、思想与道德方面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智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影响,并通过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的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学校德育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做人教育

(二)心理教育

(三)责任教育

三、德育原则:P102—105

(一)知行并重原则

(二)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原则

(三)以问题为中心的原则

(1)发现与收集问题

(2)恰当选择问题

(3)研究问题或事件

(四)贴近现实的原则

(五)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四、德育方法:P105—112

(一)榜样示范法

(1)正面榜样:英雄人物、教师、学生和学生周围的其他人。

(2)负面榜样。一定要是学生知道负面榜样的危害,尤其是榜样者自己带来的恶果或危害;负面榜样的不正当性,即使学生知道不应模仿或学习的原因;使学生知道从负面榜样中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即应借鉴什么。

(二)情感体验法

9

情感体验法就是指教育者在开展德育时,创设一定的情景,运用真挚感人的言语、动作、表情一级其他情感因素作为教育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化的一种德育方法。

恰当运用情感体验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输出感情

2.给学生以感情之港:积极接受并理解学生的感情

3.避免受日常情绪的影响

4.理解教学内容的情绪并恰当运用

5.一切以爱学生为出发点

6.积极合理地利用表情

(三)习惯养成法

主要依靠两个方面:1.依靠外部力量的正向诱导或督促;2.基于个体自己的主观认识和意志努力。

(四)沟通交流法

沟通交流方法是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及时的经常性沟通交流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方法。

要能够与学生有效沟通交流,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真诚与学生交朋友,主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并让学生认识或体验到教师的关心

3.要注意自己的情绪,用情绪感染学生

4.语言柔和、循序善诱、有的放矢

5.牢记沟通交流的目的

6.注意沟通交流的双向性、民主性

(五)争辩讨论法

(六)自我教育法

(七)情景模拟法

使用此方法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引导学生正视道德冲突现象的存在;2.指导学生理性的面对道德冲突。

(八)无意识教育法

实施无意识教育法,需做到以下几点:1.精心组织活动;2.优化环境;3.尽可能避开学生自己;4.恰当选择素材

10

(九)夸张矛盾法

使用夸张矛盾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通过夸张使学生产生矛盾心理;2.显现结果;

3.采用矛盾的相反的行为

(十)奖惩规范法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其开设

(一)心理健康课程的概述:P115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指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与规律,有教育者设计和组织教育性活动的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施加影响,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的专门课程。

二、心理健康教育实操指南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P120—121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化倾向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孤立化倾向

第六章 教学常规实施

第一节 教学计划

一、理论概述:

(一)教学计划的概念:P125

教学计划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文件。(教学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一定的动态生成性,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微调”,但指向目标是不变的。

第二节 备课

一、理论概述

(一)备课的概念:P129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的学习。

11

(二)备课的内容:P129—131

备课实际上只是设计教学计划,包括长期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教案)。 教师的备课要做到“四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在编写教案过程中,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第三节 说课

一、理论概述:P133

说课是指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运用相应的辅助手段,以讲述的方式,向听的对象(如领导、同事、评委等)就某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述说自己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的设计和设计的理论依据的过程。(显著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操作程序:P135

一个完整的说课至少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

1.说教材,就是说“教什么”

2.说教学目标

3.说学情

4.说教法与学法

5.说教学过程

第五节 课堂与探究教学

一、理论概述:P139

所谓“探究教学”是以学生主动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探究教学的目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形成好奇、探究、坚持与细心等智力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实际操作:P140—141

1.创设情境,质疑引题(3-4分钟)

2.自学探究,释疑质疑(6-8分钟)

3.实践探究,体验升华(13-15分钟)

4.点拨解难,形成解释(6-8分钟)

5.归纳总结,迁移创新(3-5分钟)

12

第六节 听课与评课

一、理论概述:P141

(一)听课

听课是具有一定的特点与规律的。

首先,听课是一项技能,是以看、听、想、记和个人教学思想、教学经验与教学修养协调活动为保证的综合教学技能。

其次,听课具有目的性、指导性、理论性与情境性的特点。

再次,听课者在听课时要遵循一定的要求。

(二)评课

评课的内容即评课的指标,主要从“目标-过程-效果”等三维度展开评价。 评课应遵循:实话实说原则、突出重点原则、激励性原则、艺术性原则。

二、实际操作:P144

(一)听课

1.做到听课前的充分准备

(1)心理准备

(2)教育教学理论准备

(3)资料准备

2.听课是要做到听、看、记、思有机组合。

(二)评课

评课的程序可按以下方式进行:授课人以陈述方式自我剖析→授课人与听课者互动点评→教师或专家概括评价

第七节 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P144-145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交流、参观、培训等过程中对自身的教学方面存在的经验及失误进行分析与反思,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业务素质与教学能力的过程。认识的发展规律,遵循“教学回顾-分析问题-查出原因-对策寻求-自我提高-反哺教育教学”的规律。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评价、诊断的过程,教学反思也是教师自我更新、自我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教学反思一般是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和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质量。

13

第七章 评价

第一节 教育评价概述

一、教育评价的内涵:P154

“教育评价”的概念最初由泰勒与19xx年提出并于19xx年在美国国会通过的《初等及中等教育法案》中得到合法化。

一般而言,教育评价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教育评价是一个活动过程;二是教育评价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三是教育评价活动中的评价者与被评者是统一的;四是教育评价注重对资料的解释,不仅仅是资料的收集;五是教育评价是一种反馈-矫正系统;六十教育评价要涉及对教育价值的判断,不仅仅是对教育情境或现象的描述。

教育评价,是指以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者教育目标,采取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通过系统地收集、分析、解释信息,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优化教育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二、教育评价的基本类型:P154—156

(一)根据评价的时间和作用不同,教育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二)根据评价的主客体不同,教育评价可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三)根据评价对性的不同,教育评价可以分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

(四)根据评价的基准不同,教育评价可以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五)根据评价性质不同,教育评价可以分为需要性评价、可行性评价和配置性评价。

(六)根据教育评价目的,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三、教育评价的功能:P156—157

(一)诊断功能

(二)调节功能

(三)激励功能

(四)教育功能

第二节 教师评价

二、奖惩性教师评价与发展性教师评价:P161—163

(一)奖惩性教师评价

14

1.奖惩性评价的特点

(1)奖惩性教师评价面向过去

(2)奖惩性教师评价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是一种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3)奖惩性教师评价标准是统一的、预设的

(4)奖惩性教师评价强调量化方法,多采用外部评价,注重结果

(5)奖惩行评价主要是为了区分优劣,所以手机信息、下结论成了主旋律,相对时间短,一堂课、一次教育活动就可以解决问题

2.奖惩性教师评价的弊端

主要表现在:

(1)容易使大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2)不利于教师工作的反省、改进和提高

(3)导致教师和学生发展的片面性

(4)有碍教师业务水平的发展和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5)与现代管理理念背道而驰

(二)发展性教师评价

1.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产生基础

发展性教师评价发源于英国。19xx年,在英国教育与科学部授权研究的情况下,萨福克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调查、分析、研究了大量的有关教师评价的方案,并以积极的态度审视了教师评价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就克服教师的惧怕心理问题提出了与奖惩脱钩、相信教师个人的发展潜力、注重专业发展和个性发展等建议。

2.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特征

第一,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是根本目的;

第二,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

第三,强调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注重动态监控;

第四,强调全员参与。

(三)奖惩性教师评价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比较

1.奖惩性教师评价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不同之处

①激励机制不同。奖惩性注重“外控”;发展性激发教师内部动机,使其积极主动的自我发展。

②评价的功能不同。奖惩性是面向过去的终结性评价;发展性是面向未来的过程性评价。

15

③评价的目的不一。奖惩性主要是为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服务的;发展性除了促进教师的发展,还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2.教师评价改革的趋势(四大趋势)

第一,突出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突出表现是提倡教师自我评价; 第二,恰当处理业绩评价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关系;

第三,统一的评价标准与个性化评价相结合;

第四,加强评价中与教师的沟通,促进教师对评价的积极参与。

三、教师评价的实施

(一)教师评价的内容 P163

教师素质发展评价主要包括对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业务素质、业务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的评价。

教师职业行为评价是对教师承担各项工作的数量、态度和完成工作时所采用的手段的评价,主要评价:工作量、备课质量、上课质量、作业辅导质量、课外活动、学生学业成绩评定、教研科研、德育工作、协同工作等。

教师工作绩效评价主要包括:教学效果评价、教育教学成绩评价、教学科研成果评价三项内容。

第三节 学生评价

一、对学生评价的基本认识:P167—168

学生评价的类型:1.诊断性学生评价

2.形成性学生评价

3.终结性学生评价

4.选拔性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的特点:1.强调了评价功能的形成性

2.重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3.重视评价类型的多样性

学生评价的原则:1.发展性原则

2.多元化原则

3.全面性原则

4.差异性原则

5.明确性原则

16

6.过程性原则

---此外还有回馈原则,即评价结果要反映给被评对象--学生;保密原则,即评价结果应适当注意保密等。

二、学生评价的实施

(一)学生评价的内容:P168—170

学生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学科学习评价和学生基础性发展评价。

学生的基础性发展评价:道德品质评价、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发展评价、交流与合作水平评价、个性与情感发展评价、运动与健康领域评价、审美与表现领域评价。

学生学科学习评价:学科学习目标是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

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