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及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

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及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

20xx年,是总结“十一五”的一年,更是启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重要的一年。为此,全国政协委员李德水委员也对“十二五”做出了相应的建议。他说,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率年均7%,标志着“十二五”期间绝不能再以牺牲环境、过量消耗资源为代价来换取高速增长,要防止在地方上把“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层层加码的现象,要把“十二五”规划落到实处。

那么,“十二五”规划究竟提出了怎样的纲要,对我国未来五年的经济又有怎样的推动的计划呢?

《建议》中制定了“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个一个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事关“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另外,国情和世情决定了我们只能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因此,这就需要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达到一下五项基本要求:一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二是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三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是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五是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这五项基本要求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而根据这五项基本要求,《建议》提出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张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这五个方面的发展目标。

为了落实“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建议》也分别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深化改革开放三个方面部署了十项重大任务。在经济发展方面,分为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五个方面;在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方面,主要分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三大方面;最后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方面中提及了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和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这两大点。

我们无法否认,“十二五”中不管是主题,或者是基本要求,还是重大任务,都对未来充满着期望,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只是,我们也不能忘记,“十一五”的主要指标是顺利达标了,但个别指标还是有所耽搁。一些“十一五”无法啃下的硬骨头,还是留给了众人期待的“十二五”。从“十一五”开始的时候,中国就处于了“攻坚阶段”,直到五年以后的今天,

也一直还在努力着,并没有顺利完成。再往前推进,在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曾经提出的“加快电力、铁路、民航、通信、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到“十一五”规划表述中,“加快”变成“深化”,但垄断格局至今牢固依旧。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也说了,在“十二五”期间要“大力推进”。 而官方媒体在展示“十一五”的辉煌之时,也没有忽略其相对的一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收入差距仍在扩大。

就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记者会上,李德水先生也曾指出,从总体上看,“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是胜利完成了,而且其中有许多指标远远超过了预期。他认真查了“十一五”规划纲要里面,主要指标一共列了23项,表上是22项,主要污染物排放,包括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一共是23项,其中约束性指标9项,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了。但是在预期性指标14项中,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谈到,有3项没有完成,分别是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和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这三项指标。理所当然的,这三项指标也留给了即将启动的“十二五”。

另外,他也谈到了两个“第一”。中国现在有两个世界第一。一个是研发人员,到20xx年年底,我们有318.4万人研发人员、科技人员,这是世界第一,超过美国。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

一。但是这些论文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的100位之后,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改革我国的科研体制和对科研人员的评价考核机制,让我们宝贵的科研资源能够出更多有用的成果,绝不能以发表多少论文去论英雄,要使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只是,这些也只能寄望在“十二五”中有所改善。

上述种种,证明我国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突破。回首过去的每一个五年计划,无可否认每一个计划中我们都能取得相当好的成效。只是我们却不能忽略并不是每一个五年计划都完美的结束然后进入下一个五年计划,总会有那么一堆瑕疵遗留下来,然后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继续改造。但是这样子的推搪,造成的损失对我国经济又是存在多大的损害?

纵观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十一五”是在雷曼兄弟所造成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度过的。目前,国内外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来自国内外和自然界的挑战更加严峻。从国际看,世界经济虽然有望继续恢复增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恢复的过程必将缓慢、动荡而曲折。从国内看,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在经济快速增长变动中,经济结构升级的约束增多,社会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前进中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管理亟待加强和改善,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新挑战。

现在我国经济规模已位居全球前列,但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也明显加大,传统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主要表现在,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

任务艰巨。20xx年为完成“十一五”节能约束性目标动用了许多行政性非常手段,节能减排的体制性保障尚未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改革亟待破题和推进。进一步扫除体制性约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节能减排的核心环节。不然,一旦行政性高压措施减弱,能耗强度和污染物排放极易反弹。国际收支不平衡,外贸增长方式粗放。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衡,消费率偏低。城乡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只是,过去的五年计划使总体小康计划十分顺利而成功的得以实现。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新期待。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对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明显增强。

但由于近些年来,尽管我国社会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但总体上依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仍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块“短板”。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卫生、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还存在不少难点和热点问题,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仍然不够。这些都与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有较大差距。当然,单单就只是看这样子的推断实在也是过于表面,为此我们访问了三个不同职业阶层的人士,询问了他们认为的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以及他们对未来发展趋势的一些看法。

首先,说到经济,就不能不提及中国近来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房地产。为此,我们询问了一位在房地产中做销售工作的工作人员。她认为中国当前的房地产处于一个绷紧的状态。在谈到楼盘的定价时,她表示每平米的定价不一而且差距很大,对于不同地段的楼盘每平方米售价达到10倍甚至以上的差价。她觉得这样的差距主要是由于全球刚经受新一轮的金融风暴,尽管中国在当中算是损失颇小的国家,但还是造成了一定的压力——通货膨胀越发严重。但她也指出,地方政府有意推出“挂牌”的政策,通过统一楼盘每平米的价格,又或者设定某个特定的距离让价格在此区域浮动从而来防止人民炒楼的现象;另一方面还通过响应的政策的出台来控制楼价的升值。她认为,只要政府能抓好,政策执行得好,楼价也有望回落,而中国的经济也将往好的方向走。

正如那位职员所说,为了防止通货膨胀所导致的楼价偏差,温总理也提出了“降房价”,对房价走向给予了明确的指示。而社科院在最近推出了《房地产蓝皮书》,道出房地产问题。该蓝皮书认为,“十一五”期间房地产市场迅猛发展,不仅提升了城镇居民住房水平,推动了经济发展,为地方财政收入提供了巨大支撑,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而且房地产市场相关制度建设也稳步推进。但由于经济体制和房地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也造成了房地产发展中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市场监管不力、开发企业垄断严重、投资性需求膨胀并主导购房市场,导致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房价过快增长;由于住房供给过度市场化、保障性住房支持不力,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性购房需求

被压制,无法分享房地产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的成就。

因此说到底,还是需要地方政府与市场监管的力量,阻止开发企业的垄断,落实相应的政策从而控制房地产行业的过度膨胀。

说到房地产,也就不得不提及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的银行产业;说到银行产业就不能不说银行放贷。由于金融危机导致中国通胀越来越严重,因此中央一般是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来控制通货膨胀。据我们所访问的银行职员称,近日内(5月18日)将有新一次的上调,届时银行应该又会有新一轮的加息。那究竟银行准备金的上调和银行加息与银行放贷之间有什么关联呢?职员为我们详细解说道:央行的出台政策,使存款准备金上调导致银行加息;银行加息随即又会使贷款利率有所上调。由于现在大部分人民都是通过贷款来炒楼的,当贷款利率上调,人民就会有所却步,从而使楼价哄抬的现象有所减退。而另一方面政府对银行放贷进行了限制。目前主要的放贷对象也只针对小型企业,而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则受到了限制。放贷受限,意味着这些大型企业就不能利用自身的优势对市场有效地进行垄断。换句话说,存款准备金的上调,意在抑制银行放贷冲动和通胀预期。

该职员还认为中国目前现状是处于一个交接点,假如政策能顺利落实,那么中国经济复苏道路将能继续走好;但假如市场调控继续出现疏漏,地方政府有所偏颇,那么经济未来的发展还将会继续缓慢增长,不能像如期般恢复。

我们也不妨细细思考。通胀过度引起了经济泡沫从而时金融危机爆发;人民购买力因经济危机衰退后,国家的经济也随之衰退,最后国家必须通过减息来刺激消费,再刺激贷款。但由于贷款的过度刺激,导致通胀的另一个负面效应出现,过度的通胀又再一次使央行必须重新加息,再一次通过宏观调控来实现控制通胀。同时,我们从央行的角度想一想,促使央行迅速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去年12月份CPI有可能超过市场预期,从管理通胀预期的角度央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也需上调;二是信贷情况。市场预测,今年1月份第一周,银行信贷投放高达6000亿元。从央行均衡放贷的要求看,有必要出手对银行的放贷冲动进行抑制;三是去年12月份出口结束了13个月的负增长,同比大幅增长17.7%,进口同比增长55.9%,均高于此前市场预期,再加上今年第一周信贷投放高企的传言,内外夹击,新的流动性有可能会派生出来。这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所以,央行在上调了3个月和1年期央票利率后,马上就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均是处于抑制商业银行放贷冲动和抑制通胀预期的考虑。

看到这里,我们还是有必要要通过一定的政策,通过市场调控和各级政府强有力的手段来实行,务求使经济往又好又快的方向进发。

另外,看了一些金融界人员的观点以后,我们还是得回到另一些值得关注的职业。我们访问了一位教育阶层的人士。她认为,作为一名代课教师而言,“十

一五”带给代课教师这个职业有利也有弊。她觉得实施农村教师培训计划,使中西部地区50%的农村教师得到一次专业培训。同时也让辛苦工作的代课老师有了一次转正的机会。工资也得以涨高。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使1.5亿学生和78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受益。为农村家庭节省了家庭开支,让许多家庭的经济负担减轻了许多。让更多孩子能够走进学校,中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这些进步都是有目可睹的。

但是,由于在农村代课老师较普遍,其中学历低的较多,但只要符合其规定政策就可以参加代转公的考试。而学历较高的反而因为政策问题不能参加,这让很多高学历的人才流失,无疑对农村教育来说是损失。另外,农村教师的工资远比城镇的低很多,代课教师的工资更是低,在十一五的政策里对还是代课老师来说依旧不能帮其提高工资。对于义务教育来说,也对公办学校带来了一定的坏处,造成了学校成为“收容所”。而这些弊端也都留给了“十二五”。

只是,她觉得,对于“十二五”她还是充满信心的。因为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教师行业也会随之改善才能符合社会的需要。而新农村的快速建设必定带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素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养一大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人员。

由此看来,不管是金融界的人还是教育界的人,对中国的经济目前所面临的困难也是有一定的共通点。但她们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对“十二五”也是有一定的期望的。

面对他们所提及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当中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既有结构性的,也有体制性的;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使得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只有着眼于长期发展来解决短期问题,通过解决短期问题来化解长期矛盾,才能为“十二五”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不过,总体判断,20xx年,虽然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但我们的总体经济环境在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只要牢牢把握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取向,有效实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宏观调控政策,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第二篇: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因素

90年代以来构成中国经济环境的要素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植根于工业化进程本身和市场化改革之中,必将对未来15年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主要是:

(一)新的国际经济环境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尽管地区性的局部冲突难以避免,总体来看,未来15年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发展趋势对我国是有利的。首先,世界缓和的趋势将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使我们有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其次,世界经济中低速增长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形成较大反差,使中国作为蓬勃发展的大国地位更加突出。世界各国纷纷看好中国广阔的市场和经济发展前景,为中国提供了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可能性。再次,未来世界经济的低速发展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的进一步转移,我国可以加快与发达国家互补性经济交流,接受转移产业,促进自身发展。亚太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香港和澳门的相继回归,都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然而,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未来发展我国也面临着明显的不利因素。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中,我国面临着经济发达国家在经济与科技方面占有优势的压力。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交流的扩大,日益增强的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将对我国参与世界经济合理分工和扩大出口形成制约,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以及吸引利用外资和国际先进技术方面面临着同周边国家激烈的竞争。同时,某些西方大国对我采取扼制的方针,可能使我国与外部世界的摩擦增加。

(二)约束增强的资源供给

资源是发展的基础。从总量规模看,我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总量28124.4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矿产资源已发现162种,是世界第三大矿产国;耕地面积12330万公顷,居世界第四。 但是从人均资源和发展趋势看,我国未来15年的资源条件明显趋紧。 据统计,90年代我国人均耕地1.2亩,比80年代减少约一倍。 随着人口规模扩大和工业用地增加,到本世纪末我国人均耕地将下降到1 亩左右。在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和农业生产成本日趋上升的情况下,人均耕地减少将直接加重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供求矛盾。

我国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一半,今后15年主要矿产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将进一步降低。据对主要矿产产品的保证程度分析,到20xx年缺口较大的有石油、天然气、铁矿石、有色金属矿。其中,石油后备储量不足,在本世纪末即可能由石油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

我国人均水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预计到20xx年全国需水总量约为700亿立方米,到20xx年约为8500亿立方米,分别比80 年代末总供水能力提高34%和70%。由于我国大部分矿产、耕地和人口集中于缺水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工农业争水矛盾突出、能源基地水源不足,增加了解决供需矛盾的难度。

我国人口预计到20xx年为13亿,20xx年将达到14亿,劳动适龄人口在20xx年约为

8.6亿,20xx年达到9.6亿。如果基本保持目前城乡格局,20xx年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将达到1.8亿,到20xx年则上升为3亿左右。如此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对农村经济发展、就业以及城市化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压力。

(三)极为有利的市场条件

从本质上讲,未来经济增长是在需求导向下的大规模产业结构转换。我国国土广阔,人口占世界人口1/5,且消费水平较低。未来15年我国居民消费变化的主导趋势是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消费需求逐步升级。随着未来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差距适当拉平,必然出现消费层次梯度升级,并呈现多元化格局。从城市居民来讲,对一般性和千元级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趋向饱和,占消费需求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住宅及其关联品、服务性消费和使生活更为便利舒适的通讯、家电产品需求会明显扩张,民用汽车逐步进入中上等收入家庭。农

村居民则会沿袭城市居民的消费轨迹,逐步扩大对千元级耐用消费品的需求。由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形成了梯推式区域增长模式,使需求变化客观上会保持持续增长的格局。因此,总体上讲,在我国庞大人口规模基础上的收入水平提高,必将带来消费品的广阔市场背景,并对结构转换产生持续拉动作用。

市场需求必然带来投资指向的变化。为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升级换代和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社会基础设施必须完善充实,由此带来交通和通讯业的发展,汽车、通讯器材、船舶、飞机制造将出现巨大的市场,并为机械电子工业扩大规模、提高素质创造条件。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良好前景,必然导致投资及行业发展的重型化。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会相应带来资金的增加,为投资提供相应的积累来源。

出口市场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又一重要需求动力。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仍有一定竞争优势,为了保持国内经济增长,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产业基础和动态比较优势的机电产品出口将后来居上,成为外贸出口的支柱产品,这也意味着对外贸易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可见,今后15年我国存在着结构逐步升级、层次更为丰富、市场容量更为庞大的市场条件,这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推动作用。

(四)相对充裕的资金条件

经济发展趋势的首要因素是需求条件,但它受到供给条件的制约。总体上讲,我国未来发展的资金供给条件是相对充裕的,其一,改革开放15年来,我国国内平均储蓄率高达31%以上,远高于同等收入的国家,这为未来长期保持较高储蓄率提供了重要基础。其二,消费结构转变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与时滞性也是未来提供资金供给的重要条件。未来10年内,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处在积蓄阶段,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则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规模和速度,总的消费倾向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因此收入形成与支出的时间差,也有助于保持较高储蓄率。这就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充裕的资金来源。据测算,“九五”期间我国储蓄率将达到35%左右,比改革开放后的15年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左右。21世纪前10年, 随着消费结构的演变和消费领域扩大,储蓄率会有所下降,但仍将保持在30%以下,不低于1978~19xx年的水平。

从利用国外资金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一个成长中且具有巨大潜力的中国市场是吸引外商的主要因素,致力于全球发展战略的跨国公司纷纷抢占中国市场“先入者”的优势。尽管未来东欧、俄罗斯经济恢复会吸引一部分资金,东亚国家改革和发展也会增加资金争夺的竞争力,但是我国市场的巨大诱惑仍会使我国吸引外资的数量上和质量上具有相对优势。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更加扩大,国内经济逐步与国外经济接轨,会为外国资金提供更为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发达国家资金寻找投资发展的机会。

根据以上分析,由于资金供给条件的满足,“九五”期间我国可以支持32%左右的固定资产投资率。按照3:7资本一产出率计算,“九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可以保持在8.6左右。根据2000—2010 年储蓄条件和支持30%左右的固定资产投资率,经济增长速度大约为8%。

二、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从“九五”期间到20xx年的15年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这是未来经济长期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考虑到我国经济增长基数逐步加大,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对未来经济速度进行预测时,采取了前快后慢的方案,即GNP平均增长“九五”期间为8%,2001~20xx年为7.5%。同时,以19xx年价格为基础,人口总量分别按20xx年的12.8亿人和20xx年13.6亿人计算。通过测算可以看出,我国经济总量呈现出10年滚动翻一番,20年翻两番的增长趋势。19xx年我国GNP是1980 年的2.35倍,提前实现了翻一番的任务。按照测算方案,2000 年我国GNP将达到8.5万亿元人民币(现价),到20xx年我国GNP

将达到17.5万亿元人民币,是20xx年的2.06倍,再翻一番多。人均GNP 将由“八五”末期的4760元增加到20xx年的6650元,如果按1:8.3的汇率折算, 人均GNP将达到800美元。20xx年,人均GNP则达到12870元,按1:6 元人民币的汇率折算,将达到2100美元,达到19xx年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NP 的水平。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主要是由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成功的经验表明,从低收入国家走向中等收入国家这一特定发展阶段的突出特征,是有可能实现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飞跃。日本在50~60年代末期曾进入与我国目前发展阶段相同的工业化时期,其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10%左右,持续时间长达15~20年。

国际成功经验为我国经济速度增长提供了佐证,但更重要的是我国具备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条件。首先,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加强,具有支撑高速增长的物质技术基础。其次,资金条件相对充裕。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和目前城乡居民消费“断层”所形成的强烈储蓄倾向,使我国能在未来发展中保持35%左右的储蓄率。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巨大市场的诱惑力,也将增加利用外资的数量。再次,拥有12亿人口以上的国内市场,巨大的消费需求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拉动力。最后,未来日益深化的改革将通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有效运转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而为经济高速增长提高体制上的保证。这种作用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市场机制对传统计划体制的取代将极大地提高资源配制效率,二是市场多元化主体为经济增长提供旺盛的活力。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

从现在到20xx年期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将发生明显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有所提高。总体上讲,在此期间加速推进的工业化进程及与之相伴随的城市化进程,不仅会使第二产业继续快速增长,而且将大大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做出这种判断的基本依据是:我国正处在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阶段,重化工业的迅速增长势头使之成为未来15年特别是“九五”期间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因此,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将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比重因而相应提高;第三产业受城市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影响,“九五”期间增长速度大体与国民经济增长持平,20xx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成熟和农村工业化步伐加快,第三产业增长会越来越超过国民经济增长。因此,比重到20xx年会有较大提高;第一产业由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比重继续下降。预计到20xx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为19:51:30,到20xx年为10:50:40。

三次产业的总体变动来自于各个产业及其内部的变化。从第一产业来看,农村增长速度受到需求拉动和供给资源保证两方面的限制。按照居民消费需求增长对农业生产增长拉动的相互关系计算,到20xx年,食品消费增长及供给条件可使农业生产达到3. 2 %左右的增长速度。 到20xx年,由于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使恩格尔系数下降,需求拉动趋弱使农业年增加值降为2.8%。 农业内部结构的变化是:传统种植业比重下降,牧、渔、副业比重上升,高产、优质、高效农产品更趋增多。

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且内部结构变动加快。“九五”期间主要是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结构性协调发展阶段,但内涵发展因素逐步加大。20xx年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逐步实现,增长速度趋于下降。工业内部变化将经历结构调整和结构升级的双重过程。重工业将较快发展并领先于轻工业,因而所占比重逐步上升。特别是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和建筑业四大支柱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其平均增长速度要达到10%以上,其占GNP的比重应达到1/4左右。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状况将明显缓解,所占比重明显提高。“七五”和“八五”时期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将使通讯、交通紧张状况明显缓解。科技、教育事业得到重视而蓬勃发展;商业、金融由规模扩张转向层次升级。随着体制改革深入,隐含在第

二产业中的社会服务业脱离出来。这些都将增加第三产业的增长份额。

(三)居民消费达到新的水平

总体上讲,“九五”期末我国城乡居民将基本实现小康,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提高,到20xx年我国人民生活达到相当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居民生活水平。“九五”期末,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将由“八五”期末的3893元增加到4969元,实际增长5%;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八五”期末的1578元增加到1920元,实际年平均增长4%。如果按照1995 年价格分别以年平均增长5%和4%计算,到20xx年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活费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将达到8100元和2850元,排除价格体系的差异,大致相当于同期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居民平均消费水平。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结构也将呈现明显的变化。消费支出中食品费用比重将合乎规律地下降,恩格尔系数将由19xx年的0.56分别下降为20xx年的0.45左右和20xx年的0.35左右。随着体制改革深入,医疗费用、住房等支出比重会达到20%左右。用于文化、教育、娱乐方面的支出也将较多上升。

同时,生活质量将明显提高。人民的营养状况、平均寿命、生活水平等生活质量指标,将超过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0xx年将由19xx年的7.9平方米达到9平方米,20xx年提高为1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将提高并稳定在20平方米左右。“九五”期末,全国彩电普及率由42%提高到60%;电话普及率由4.6%提高到10 %。到20xx年,电话将在城镇中普及,轿车进入部分居民家庭、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也将基本普及。

(四)劳动就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未来15年我国将面对沉重的劳动力就业压力,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1.2亿人以上,到本世纪末将增到1.8亿人左右,20xx年可能达到3亿人。这样庞大的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出路只有两条。 从产业看,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地域看,转移到城乡企业,或是中小城市。因此,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是影响劳动力结构的基本因素。根据产业结构变动测算,我国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就业结构19xx年为54.3:22.7:23。预计到2000 年为45 :29:26,20xx年则为28:35:37。

在推进农村工业化方面,前15年我国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已经容纳了1.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另有约0.4亿农村劳动力常年在城市务工。到20xx年我国农村如果再转移出4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可能使目前的1.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到0.8亿,到20xx年进一步减少为0.5亿。 这一进程就意味着有2.5—3亿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从而使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19xx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8.62%,预计到本世纪末城市人口比例有可能上升至40%左右,20xx年进一步上升到50%,城市化程度约一年提高1个百分点。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工业化在某种意义上说与城市化是同义语。这是因为工业化与城市化有其内在的联系和必然要求,城市化本身就意味着大量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创造经济增长动力,就意味着大量与城市建设和城市功能相关的就业机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由于我国大中城市对移民的接纳已经接近饱和,一批中小城市的兴建和扩展是未来15年我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内容,从产业发展来看,小城镇的兴起将发挥其集聚效应,带来对服务业的需求,从而刺激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第三产业所具有的投资相对少、吸收劳动力多的特点又会吸收更多劳动力就业。因此,中国农村城市化的高潮和第三产业的相应发展,将为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较为广阔的空白。

(五)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将更加紧密

未来15年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逐步提高开放度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在国内收入水平提高速度快于相应结构调整的条件下,对外贸易作为沟通供求、缓解结构失衡的桥梁地位会更趋加强。同时,对外贸易在优化国内资源配置、促进结构升级方面的作用更为重

要。随着国内结构升级和供求格局变化,我国将由部分初级产品和劳动含量较高的制成品出口国向资本、技术含量相对较多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国过渡,以出口带动结构高度化,使国内资源优化配置与国际市场供求联通。从进口方面看,为缓解国内原材料供求矛盾,提高国内主导产业技术水平,资源性产品和具备高新技术的资本品进口将有所增加。

根据以上趋势预计,我国未来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对外贸易增长率继续高于同期GNP的增长速度。到2000 年贸易总额将达到1000亿美元,比“八五”期末增长42.4%;到20xx年,进出口总额达到8000亿美元,在20xx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保持年平均增长

7.2%的速度。从实际情况看,这一计划目标很有可能提前实现。随着国内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体制更加完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将有较大变化,将由以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出口为主转向以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出口商品为主,20xx年实现工业制成品由粗加工到深加工的战略转变;20xx年实现劳动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产品出口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战略转变。这种长期变化趋势预示着,一方面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和层次明显提高,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明显提高;一方面我国将成为世界市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经济注入更大增长活力。与世界经济更紧密融合将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相关推荐